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浅谈

时间:2022-09-13 01:15:51

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浅谈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改革现有的陈旧教学方法、创新教学的新路径,以期能够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已成为全体小学语文教师的共同面临的课题。那么,如何创新新课改下小学语文的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长期的一线教学的实践经验及兑现课改的不断地认识浅谈如下自己的观点与看法:

一、鼓励质疑,尽量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疑”能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识冲突,引起定向探究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可见,质疑是应合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方法。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

对于发问者,哪怕问的问题很简单,或者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教师都必须根据情况认真作答或课后给以给予回答,并抓住时机进行引导,教学生如何质疑才有意义。对问得不好的学生,千万不要责备、讥笑,也不允许班上其他学生讥笑,注意保护这些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对每一个能够大胆提问的学生都要给予真挚的表扬与肯定,鼓励他们多提出问题。

2、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等入手进行质疑。一般说来,课文的题目、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等都是文章的“文眼”,它能深度地概括课文的内容。学生若能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质疑的话,无疑是抓住了课文的脉络,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深刻的意义。

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有效开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探究学习,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整个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原有被动、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能够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的多样化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进行求知和学习。这种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并逐渐取代了传统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只有这种重视调动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变被动为主动,从而使其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2、因材施教、并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发展。

一方面,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独特个性与特点的不同个体,整齐划一的教学组织形式势必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与能力的提高。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中国古代时期孔子的教学思想中便有明显的体现,时至今日,无数的实践证明它正是解决班级授课制特有缺陷的最佳办法。另一方面,教学方法是教学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媒介和桥梁,正确、恰当而科学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更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学科素养的提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完善的21世纪,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的顺利开展已经成为时展的主流趋势了。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教学渠道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时展的潮流,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3、创新评价标准,重视发展性评价的重要作用,以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众所周知,教学评价是以促进教师提高与学生发展为最终目标的。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教学评价标准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而不断的调整与更新,发展性评价便是一个相对完善和可取的评价方式,它更加突出教学发展的功能,改变了传统评价标准过分追求成绩与升学率的弊端。根据调查显示,在中国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小学中,仍然有许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改的基本精神,他们甚至想当然的认为所谓的新课改就是教学内容的改变而已,而并没有将评价标准的创新与调整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上,上述情况的产生不仅将严重制约我国新课改的深入与推进,还将对教师与学生的发展产生相当不利的影响。笔者认为,发展性评价标准在我国小学的语文教学改革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应该引起有关领导与教师的重视。

4、教学情境的创设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也相当重要,它不仅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有助于学生迅速的理解新教材、掌握新知识,实现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小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可以在这个创设的情境中尽情的发挥其想象力与创造力,这不仅是学习成功的重要秘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三、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

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时仅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师生之间提问、回答频率很高,并穿插同座之间的讨论,但结果是“问之不切,则其所听之不专;听之不专,则其所取之不同。”这种形式上的交流与主动学习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知识的建构。事实上,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上一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途径 下一篇:浅谈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