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生立体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时间:2022-09-05 08:53:12

中职生立体评价的实践与探索

中等职业教育自80年代初期创建以来,已经历了高峰期和平稳发展的阶段。尽管有了多年的办学经验,但是在学生评价方面,除增加了对学生所学专业的相关技能等级鉴定以外,其他方面基本上沿用了普教的做法。这种评价方式由于目标的单一,方法的唯量,功能的偏移,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桎梏。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根据这些变化适时地调整培养模式,创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适应学生不断追求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因此,探索、建立一套适应职高学生的评价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现实的实践意义。

下面是我们在工作中逐渐摸索出一套立体评价学生的方法。

1、评价主体立体化,全员参与,共同建构评价结果。

在传统的评价中,由于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价值标准不同,所以可能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造成双方不能达成“共识”,没有“共识”,评价对象就不可能接受其评价结果;不认同评价结果,就不可能有改进;没有改进就不可能获得发展。学生本人对评价结果的认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研究过程中我们实行全员参与多维评价方式。全员参与即指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立体评价即从参与人员来讲有学生的自评、互评,还有师评、家长评。

(1)学生互评

学生之间朝夕相处,相互最了解,所以学生之间的评价,最能反映出学生在学习中的细微变化。借助学生之间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感态度的变化、能力的形成。我们设计了《我的同学》评价表,评价内容有:学科作业、课堂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等,如果一天中有一项表现突出,就把优项划上对号,如果一般就把良项划上对号。如果表现不好,就不划。评价表每周一发给学生,先由同桌拿着,一周情况由同桌观察填写,周五交换,交给老师。用这个办法引导学生用最直观的方法去评价其它同学,在评价别人的同时也和自己比较,学习别人的长处,使评价双方都受益。

2)教师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实验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评价时注意了多种评价形式的结合,针对职校生的特点和教材的情况,我们主要从课堂观察、作业分析、操作、实践活动等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评价。

课堂最能体现学生学的情况和教师教的情况。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从而做出积极反馈,正确的给予鼓励和强化,错误的给予指导和矫正。但是教师不可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对每一个学生各个方面都有比较详细的观察和评价,我校实验老师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在课堂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了自己的课堂学生评价方法,设计了简便易行的《课堂学习状态评价表》。在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情感以及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观,并对最突出的学生进行标记。

教师一周进行一次总结,并根据学生的反映情况分析自己教学得失。

(3)家长评价和自我评价

组织起家长的力量,使之成为教育改革的动力,使其与老师、学生的力量合二为一,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最优良的环境。

实践证明,我们实施的这种共同建构评价结果的方法,可促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共享评价所产生的效益,从而激励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2、评价内容全面化,开拓学生的潜能。

(1)学业评价

有教学就有考试,考试与评价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是教学质量检测的关键环节。根据新课标评价标准中“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的要求,我们在考试内容与方法上,实行知识技能评价与发展过程评价相结合,重视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

(2)纪律常规评价

此项主要考虑过程评价,职业学校的教育应该本着“学技先学德、创业先创人” 的理念,比普通教育更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的教育。

(3)综合素质评价

为全面评价学生,我们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手册》,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的指导,要求教师从基础性发展指标和个性发展指标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新的评价体系有教师、学生、家长全员参与,涉及到教学的各个方面,极大地调动了家长、学生、教师的积极性,更全面的反映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在合理的评价激励下,学生不断向着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心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让评价成为课程、教学的一个有机环节,促进了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进步的能力。

3、评价结果客观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1)、转变了教师的角色,和谐了师生关系。

(2)、学生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

学生发展性评价研究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增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职高学生立体评价方式的研究对于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评价观,探索科学的学生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有着重要作用。

上一篇:对八年级语文教材整合与阅读教学的研究 下一篇:浅谈小学唱歌教学中的发声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