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三味真火”

时间:2022-08-31 11:52:43

数学课堂教学的“三味真火”

数学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应有哪“三味”呢?

1.趣味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某种事物和研究某种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中学生意志力较差,情绪不稳定,注意力易分散,易松懈懒散,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唤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让数学课富有趣味呢?

1.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巧设悬念,容易造成良好的心理态势和心理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十足地去思考,去探索。特别是一些新授课,效果会更佳。比如学习“代数式的运算”这一节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悬念导入新课:“用一根比赤道长一米的绳子,均匀地环绕在赤道周围,问一只猫能否从绳下穿过?”这样的问题会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1.2采新猎奇,精酿趣味。

中学生具有强烈的采新猎奇的心理倾向,教师平时精心收集一些新奇的数学问题、现象、和数学结论,并适时地运用在课堂上,会酿造出诱人的学习趣味。比如在讲述《数据在我们周围》这一节时,我先向学生介绍了二次大战时,盟军进行“诺曼底”登陆之前是如何通过收集气象数据,抓住了稍纵即逝的战机,成功地实施了登陆,扭转了被动局面。不仅使课堂内趣味盎然,而且引起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迸发出了创造性思维火花。

1.3言传身教,养成趣味。

教师平时在课堂上要严谨而不严肃,风趣而不低俗,幽默而不滑稽;寓教于乐,营造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2.美味

这里所说的美味,是指美学熏陶,即美育。数学课要有美味,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正逐渐被数学教师所认识和接受。《中国教育报》1995年6月2日载文《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美育》,文中写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从国外学到了不少科学方法,但总的来说,仍未脱离灌输式的魔掌。其中有种种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忽视了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美育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艺术教育。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的教育……;它是一种兼顾知识和发展,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融合式教育。”学校各科教学,都把美学法则作为其灵魂,其总的要求是将所学的知识转换成种种艺术的形象和活动,把传统的课堂教学,转换为具有美学趣味的对话与沟通。毕氏学派试图从数和数的比例中求得美与美的和谐,终于从五角星中发现了“黄金分割”,后来人们进而得到黄金分割比。从古希腊到现在人们都认识到这种比例在造型艺术中的美学价值。黄金比在现代最优化理论中也有应用价值,在优化法中经常谈到的0.618就是黄金比的近似值。这些实例,对数学课应有“美味”的启迪是深刻的。然而,由于对美育认识不足和一味的应试教育等原因,目前有相当数量的数学课堂美味全无,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深化。

那么如何使数学课堂富有美味呢?

2.1必须更新教育思想。

国内外教育专家有这样一个共识:实施美育的重大意义就是应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应当创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和谐环境。而传统的教育思想是老师讲,学生被动接受,这只能窒息、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更新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确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只是多让学生动手动口,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摆在主人的地位,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的激励下,去发现、去创造,他们会感受课本、课堂情境中的美,会创造他们心中的美。而且这种发现,这种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美。正如一位国外教育家所说的:“学生在课堂不仅应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而且应努力以不同的途径来表现自我,这就是展示自身的力量的审美积极性的源头。”当学生的审美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的时候,当学生处于发现和创造的审美氛围之中的时候,当学生自己用心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的时候,学生的知识能力就会迅速得到充实和提高。因此,可以说,让数学课美味盎然,是数学教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2教师须美感在先。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数学老师要想在课堂上散播浓郁的美味,自己得先拥有丰厚的“美源”。这就要求数学老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感受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和审美表达力。有了较高的美学修养后,再深入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不同的感染。于是美感触发,激情波动,教法涌现,乃至于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多种变化。教师不能自我陶醉于美感,更重要的是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教材内容,拓宽思维空间,令学生的心智沿着教材的潜思暗构的路径进入数学的美境之中,知识得到充实,能力得到加强。

2.3教师要怀美而教。

数学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对话”和“沟通”,是一种思想的交流、知识的融会、能力的切磋和美感的互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怀美而教”,即要在课堂中注入鲜明浓郁的美感,用这种动人心魄的美感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对他们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感受与感悟,使他们能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发展。同时,教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关怀、体贴、谅解、鼓励和期待之美感表露在自己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和教学行动之中。比如教师上课时总表现出衣着的优雅、板书的工整、教态的和善、解题的严谨、语言的亲切,让学生觉得教师就是美的化身。这样,学生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受到激励和鼓舞,师生之间就能心灵相通,感情融合,关系密切;学生还会“爱屋及乌”,认为老师的一切长处都值得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数学本身所含的美感(如简洁美、和谐美、统一美、对称美,以及奇异美等),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产生共鸣,使数学课堂“美味”飘逸。

2.4深入浅出的教法的艺术美。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如果想尽力地借助普通的见识深入浅出地阐述数学中的更高见识,往往就会达到事半功倍、妙趣横生的效果,这就是数学教法中的重要艺术。爱因斯坦曾在某次科学报告会上用“为什么所有的羊粪蛋都一样”这一普通的见识去类比“为什么所有电子电荷都一样”这一更高见识;波利亚在他的几部名著中也惯用这种手法。

3.本味

既然是数学课就应有强烈的数学本味。数学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一门科学。如果一个孩子会解很复杂的方程组,生活中却不会计算简单的分时电费,那是数学教育的悲哀。“数学教育是儿童生活的准备”,而体验与感悟是时刻伴随认知的两种形式,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参加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亲自体验用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需要一定量的有效刺激,切身体验到的成功感是“纸上谈兵”的数学推理无法感受到的,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数学课的本味就是使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切身体验中,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得到进步和发展。

那么怎样使数学课富有本味呢?

3.1选择的实际问题应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认知特点。

著名数学家徐利治教授指出:“青少年未接触应用,对一些应用题材未必有兴趣,如股票、金融等问题。”例如在学习“同类项”这一节时,可拿出一小袋硬币,让学生去数一数共有多少钱(怎样数最快)。使学生感受到合并同类项和数钱是一个道理,感受到它就是从实际生活中来,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数学教育,源于现实,应用于现实”。作为数学老师,我们理应让学生意识体会到这一点,让学生对数学有“源头”意识。

3.2复杂的问题应经过一定的处理变得简单。

徐利治教授认为:中学生接触的应用题不要太繁,应加以简化,有些专业名词,新概念解释起来很费时,令人费解,特别是在新授课上,更应找一些使学生易于理解,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实际问题,这样易于学生进一步“建模”。

3.3生活实际问题中应蕴含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而这些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应被学生较好地掌握。

如果在一个实际问题背景中仅仅用到浅显的数学,学生可能会说,这样的问题某某年级的学生也能做,因而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另一方面,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数学能力的较高层次。

3.4联系实际要有度。

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只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有限的时间内,可以精心挑选一些典型的、有意义的且有一定挑战性的生活实际问题,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使他们通过切身体验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获得成功感,这对平时的有效学习和终身发展都极其有益。

教学实践中,真正能够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做到“三味”俱佳,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程目标,仍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需要我们全体数学同仁坚持不懈地努力尝试。

参考文献:

[1]刘云章.数学・教学・哲学断想.

[2]时代数学学习(教研版).2005,(5-6).

[3]新课程标准.

上一篇: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下一篇:浅论罗马法与《唐律疏议》中婚姻成立的要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