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与治理对策

时间:2022-08-27 12:12:16

高校学生“逃课”现象的博弈分析与治理对策

【摘 要】高校学生逃课现象越来越严重,从某种角度来看,学生逃课实际上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博弈过程。本文用博弈论的方法,从任课老师点名方式这个角度探讨了学生逃课行为的选择机理,并指出了治理学生逃课的主要途经。

【关键词】逃课;点名;博弈;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在高校中存在着“逃课”一族。根据有关资料显示:高校学生中基础课逃课率为25%以上,专业课为20%,哲学、“邓论”等公共课逃课率为50%以上。[1]这里还只是统计的显性逃课,还不包括大量存在但无法统计的隐性逃课,即人到了课堂,未专心听课,或睡觉或听音乐等。

课堂是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学生到教室上课是教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教学活动最基本、最平常、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课堂不仅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神圣殿堂,也是师生进行交流的重要场所,而学生的逃课不仅妨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对学生吸取知识极为不利。学生逃课有很多原因,如客观上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枯燥等;也有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还有高校现行教学管理体制不适合的原因等。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看,学生上课还是逃课行为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与老师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对策有关,即老师可以采用点名的方式对课堂教学秩序进行有效管理。而什么时候点名(是上课开始还是结束点),点名的次数(每次都点还是不定期点),每次点名的人数(是全点还是部分点)等,这些都构成了与学生的一个博弈过程。因此,本文试图用博弈论的方法,从老师采用点名方式这个角度来探讨学生逃课行为的选择机理。

一、学生与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行为分析

行为是指具有行为能力的活动主体所做出的有意识的行动。学生的行为指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有意识行动,即是上课还是逃课。(这里指的逃课是显性逃课,即不到教室上课,或留在寝室睡觉,或到网吧上网、打游戏,或外出逛街等。)教师的行为指在维护课堂教学秩序中的有意识行为,这里仅指点名或不点名。

经济学的原理认为,经济活动主体总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也正是学生逃课的内在动因。因为逃课后学生可以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或娱乐休闲或睡觉或打球运动,而坐在课堂听课总觉得索然无味。因此,尽管学校对于逃课有严格的处罚规定,尽管老师有点名的极大可能,学生仍有可能会违背学校规定,采取逃课、按一定概率逃课、不逃课三种不同的行为选择。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下,学生会寻求最佳的逃课与不逃课的概率分布。在个体理性作用下,学生选择行为时常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将逃课带来的收益与逃课被发现而受惩罚的损失进行对比,若逃课的收益低于受惩罚的损失,将不会逃课。否则,逃课有利可图,就会发生逃课现象。二是估计逃课被任课教师发现的可能性,如果这一可能性很大,逃课概率就小,否则逃课概率就大。

作为博弈的另一方,任课教师同样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选择点名、不点名、按照一定的概率分布点名。寻求最佳的点名和不点名的概率分布是任课教师的行为选择。理性的任课教师将考虑如下两点来选择自己的行为:一是将维护课堂秩序带来的收益与支出成本进行比较,若有利则认真维护课堂秩序,否则听任学生逃课;二是估计学生逃课的可能性,若这一可能性大,则点名的概率就大,反之概率就小。

二、学生与任课老师行为选择的博弈模型

(一)基本假设[2]

1.学生和任课教师都是理性的,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2.博弈规则是既定的、公开透明的,师生双方的策略及其在不同策略下的支付函数是一种公共知识;

3.只要任课教师认真维护课堂教学秩序,学生逃课就能被发现;

4.存在制度约束,即学生逃课被发现后会受到学校规定的处罚(警告、记过甚至开除),任课老师可在其期末考试分数中酌情扣分或取消其考试资格;

5.任课老师对逃课学生听之任之,会使其课堂的到课率低,学生考试成绩差,从而影响到下一次选课人数,影响其优秀课的评选。

(二)支付矩阵的构建[3]

支付矩阵反映了博弈过程中师生双方采取不同策略时的收益和支出情况,是双方行为选择的依据。从收益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如下参数假设:

1.任课老师点名的成本为C,即每次点名都要占用部分课堂教学时间,打乱老师的教学时间安排。在班级人数多时还需核对学生身份,耗费老师精力,也引起学生的不耐烦心理与厌恶感等;老师点名的收益为U,即提高其课堂到课率,受到学校表扬等。所以学生逃课,任课老师点名的收益是U-C。学生不逃课,老师不点名的收益为R,即可按照正常的时间讲完教学内容,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一般都喜欢不点名的老师),在学生的考评中能得到高分从而可以获得优秀课等。

2.学生如果逃课成功而又未被任课老师发现可以获得的收益为D,即学生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如睡觉、上网、外出购物等;学生不逃课的收益为T(能够学到知识,扩展思维等)。

3.如果学生逃课未被任课老师发现(即老师不点名),但被学校教学监督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发现,会给任课老师带来潜在的损失W,指学生逃课后,课堂的到课率低,影响其优秀课程的评选,这样学生逃课老师不点名的收益是R-W。

4.学生逃课被任课老师发现后的惩罚为F,包括公开批评,扣平时分,取消其考试资格,累积达到一定课时还将受到学校规定的处分,如有的学校规定一学期累计旷课达15节、20节、30节、40、50节时,将分别给予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退学处分。逃课后学生没有学到该学的知识,其损失为L。

基于以上参数,构建出任课教师与学生的博弈支付矩阵。

(三)混合策略纳什均衡点的确定

显然,学生与任课老师行为选择的博弈中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师生双方必然在各自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下寻求混合策略意义上的纳什均衡。我们用α表示学生逃课的概率,β表示任课老师点名的概率,求解这个博弈的混合战略纳什均衡。

综合考虑影响学生逃课和老师点名的各种因素,我们可以看到治理学生逃课的主要方式有:降低学生逃课的收益D,老师的点名成本C和不点名的收益R,增加学生逃课的处罚F,老师点名的收益U及不点名给其造成的潜在损失W。

四、治理学生逃课行为的对策

1.增强大学生的危机感,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也就是增加学生课堂上课的收益T,降低逃课的收益D

为克服逃课现象,学校应经常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和就业形势教育。通过与社会接触或模拟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现今生存竞争的压力和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多种资源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动力和求知的热情。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考研的动员和辅导。另外,应该实行“宽进严出”的政策,对大学生的毕业资格进行严格限制,建立淘汰机制,增加学生的危机感。学生一旦建立了自觉学习的内在机制,逃课的负面影响就可以得到有效克服。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与其他场所不同,特有的文化积淀和内涵以及学术氛围的形成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因此我们应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提高自身的素质。首先是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和宿舍学风建设,使学生从小环境到大环境都得到教育和熏陶。其次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适当组织学生社团在文化活动、学术交流、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方面促进学生学习进步,营造一个崇尚科学、学习文化、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良好的校园环境。

3.严格规章制度,形成良性互动,即增加学生逃课的惩罚F

学生对逃课往往不以为然,就是因为规章制度没有落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学生逃课的偏好,增加了其逃课的收益,降低了受处罚的可能性。所以,对日常的学生考勤必须“动真格的”,做到有检查、有结果,严格按制度办事,该处理的坚决处理,使规章制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有威慑力,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对学生上课情况进行监督是解决学生逃课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这不仅需要班干部、任课教师日常的考勤登记,还需要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经常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检查监督。可以由学校管理人员轮流检查,发现逃课学生及时批评教育,责令其写检查,旷课多节应全校通报,对违背了校规校纪的要坚决处理。

4.改革考试方法,重塑评价体系

原有的考试方法以知识记忆为主,考笔记、考书本,使逃课的学生投机取巧得以过关。而建立一个开放式、多阶段化的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开放式,是指评价手段的多样化,考试要以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为主,考试方法灵活多样,而不仅仅局限于笔试这一种。通过开卷考试、口试、观察考查法、评语法或学生通过查资料、调查研究、撰写小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将多种评价手段获取的信息有机结合,形成正确的评价。在给出成绩时,不光从学生答案与标准答案的距离来思考,还应从创造力、想象力等多种抽象思维能力上加以考察。[4]多阶段化是指考评时间不应只限于期末的一次考试工,而应在每月、期中及期末等阶段通过课堂小测验、课后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测评。同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平时考勤、学习态度等进行评价。通过建立新的评价体系,让逃课的学生丢掉幻想,重新回到课堂。除此之外,还应改革对老师的评价体系。到课率的高低固然可以作为评比优秀课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否则的话,每一任课老师为提高到课率将不得不采取节节课点名的方式,这无疑减少了有效教学的时间,是一种教学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也不能过于强调学生对于老师的评分,否则有的老师为取悦学生从而取得较高的教学评分,对于学生的逃课现象将视而不见,也会助长学生的逃课风气。

5.紧抓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保证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环节,教师应根据课程性质与内容体系,设置合理的教学方案,改革教学方式,多采用研讨式,案例式、辩论式、PPT演讲式等教学方式,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的环节中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对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采用整体框架法、以图带章法、热点问题讨论法等,使教学内容更生动,贴进现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践性课程应加大学生的动手、动脑及团队协作能力的训练。总之,通过多手段、多层次的教学方式,提高课堂的吸引力,让学生主动回归课堂,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交流感情,传递知识,寓教于乐的场所。

参考文献:

[1]方学军.高校两课隐性逃学与显性逃学现象分析[J].绥化师专学报,2004(5):121-123.

[2]何学峰.从经济学角度看考试作弊[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2(1):127-129.

[3]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4]谢安邦,唐安国,唐玉光.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本文受2013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自主型学习与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以地方院校为例”的资助。

作者简介:许敏兰(1977-),女,湖南湘潭人,经济学博士,湖南商学院经济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

上一篇:谈田间管理在栽培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下一篇:蔬菜贮存窖建设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