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6-28 10:56:05

高校学生教育

高校学生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 素质教育 对策 意义

近年来,国家相关的部门以及各个高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都提高了重视和关注度。在高校建设良好的高校的校园文化,为塑造良好的素质教育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高校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推荐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概述

1、素质教育的概念

对于素质教育人们的说法不易,在素质教育中同时包括了品德教育、智力教育、体力教育等各个方面的教育。品德教育主要是进行道德素质各方面的教育;智力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理论的教育;体力教育主要是通过体育课和各项的体育的运动增强学生的体魄。素质教育不是单一的进行某方面的教育,而是要各个方面进行结合教育的,德育是基础,智育是重点,体育是保障。

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的,以对学生开展德智体各方面的教育为依托进行开展,最终实现整个社会进步的促进。对于素质教育来说不能进行单一的理论的教学,要综合开展教育活动,同时也要因材施教针对性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开展,

2、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同学的,以提高整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最终的目的。人才的竞争是所有形式竞争的核心内容,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发展,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专业技能,更多的是创新能力、奉献精神,这些素养的形成正是高校素质教育的工作重心。所以只有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高水平综合素养的人才,才能使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后继有人。

3、影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

影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主要是制度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其中制度因素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高校校园的自然人文环境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需要优雅的校园环境,更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和教学硬件设施,同时,由于当下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性很鲜明,这些方面对综合素质的培养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提升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1、 加大学生素质培养投入力度

学生素质的培养,仅依靠先进的理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和保障,归结为以下几点:①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学生素质培养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主要体现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 ②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高校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职业素质,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育艺术。时刻保持自身先进性,研究大学生发展的特点,将学生素质培养工作推向职业化与专业化。

2、 改进学生素质培养模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学生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经验式培养已无法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高校必须借鉴国内外先进理念和经验,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改进培养模式,具体如下:①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在培养方式上,要坚持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②因材施教、分层培养。学生数量激增导致学生质量水平参差不齐,高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以事实为依据,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确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不同层级、不用类别的学生素质培养项目。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共性”与“个性”相结合,除了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指导之外,给予学生足够空间,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实现自我个性能力的提升。

三、加强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不但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还要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时期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全球各个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等教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因此,高校的教育不仅要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还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变化。最终实现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道德素质一体化,以迎合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素质教育一直是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每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也在不断增加,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时期。但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课业繁重、突击补习班、升学压力大等现象依旧严峻,素质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注重学习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也是我国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

结束语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的,因此对国民的素质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关系着国家的整个未来的发展,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本文对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措施建议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孙艳莉.综合性大学学生素质教育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9(3):112-113.

高校学生教育范文第2篇

1.1高校改革及扩大办校规模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影响高校的不断改革,虽然促进了高校的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例如,在组织各种活动中,外来人员的增多,人际关系的复杂化,许多学生在缺少安全意识的情况下,泄露了学校的一些情况,埋下了安全隐患。另外,高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生素质层次参差不齐。在这样的局面下,高校的教学设备、办学条件没有及时改进,导致高校资源和学生之间产生了矛盾,这是发生“安全事件”的主要根源。

1.2网络时代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影响在网络环境中,虽然给学生提供了更方便的学习条件,但由于学生缺乏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对网络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了解得不深,高校校园网络容易受到外来非法的侵入,网络一些不文明的图片、语言或者容易让学生着迷、堕落的网络游戏等,给学生带来了极为不良的影响,高校学生思想比较单纯,对事物判断能力和分辨能力较差,尚未形成完整、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网络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学生容易受到这些不健康事物的影响而走上歧途,迷失了自己。

1.3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给学生安全教育带来的影响当前,对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的管理方式也从以往的封闭式管理转变成了开放式的管理,对学生宿舍也进行了社会化管理,高校管理方式的改变,增加了高校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接触量,也让高校环境及人际关系更加复杂。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办学设施又没办法同步跟上,有些学生在外租房居住,高校也没有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这也是学生产生不安全因素的一个主要原因。

1.4高校学生对学生性安全教育问题高校学生各方面虽然比中学生更成熟,但由于还没参加工作,对外界接触少,社会经验不足,也缺乏性安全防范意识。高校规模的扩大,各种服务行业也出现在校园,增加了外来人员,这些外来人员有的素质较差,再加上高校学生思想单纯,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容易相信别人,伤害到了自己。

2大学生安全教育主要措施分析

2.1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为了确保大学生的人身安全,对他们实施安全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安全教育不但是一种素质教育,而且还是一项根本教育,在培养大学生过程中,安全教育必须贯穿始终。高校应该针对这些存在的安全问题,加大安全教育力度,采取有效对策,领导者和教育者要从刚入校的大学生到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从学习和生活方面对他们加强安全教育,让他们全面掌握各方面安全知识,加强防范,珍惜生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2.2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现在的高校学生,电脑是人人必备的学习工具,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涉足网络。高校学生虽然对电脑使用技能熟能生巧,但网络给他们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学生对网络安全知识掌握不深,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事物的影响。因此,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可建立一个网络安全主页,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网络安全防范。

2.3对学生住宿加强管理当前在学生宿舍管理上都采用了后勤社会化管理的方式,安全管理部门应选择有责任感、有较高素质的管理人员进行管理,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及考察。在管理上可以采取多样化的管理,但必须规范化和科学化。在管理过程中,高校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可以支持学生做好宿舍管理工作。可以在宿舍楼逐级挑选出楼长、层长和舍长,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鼓励学生主动维护宿舍安全。同时还可定期对他们进行应对意外事故培训,提高他们的反应能力和安全事故处理能力。

2.4对高校学生进行性安全教育,避免受到害高校应加强规范管理,对于外来人员要做好登记工作。同时加强高校学生的性安全教育,让他们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分辨能力、判断能力,遇事果断,端正自身行为。教导学生要学会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利,一旦遇到伤害到自身的事情,要勇敢揭发。

3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的素质教育,安全教育是其中一部分主要内容,尤其在当今社会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确保他们的人身安全,高校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也为高校的稳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学生教育范文第3篇

在现实生活中,有部分学生在入党前表现十分良好,在确定入党后就变得日渐消沉,没有积极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管理就变得尤为重要,如何在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强对高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是高校党组织需积极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分析,针对现状,研究在社会严格的要求下对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新路径,完善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体系,建立系统的科学管理体制。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路径创新研究

近几年,我国高等院校正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吸收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入党,发展了很多优秀的党员,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但是由于我国大学生的传统思想和价值观念在现代社会新潮流的冲击下会发生一定的改变,其中某些不被我们认同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这就造成了他们对党组织思想的认识不够清晰,思想跟不上党组织的先进思想。所以,高校在积极发展党员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继续教育,研究新社会潮流下对其继续教育的创新路径,重点针对学生党员进行详尽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时时刻刻谨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要成为其他普通学生的优秀榜样。

一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虽然我国在校学生党员的数量在逐年增加,但高校没有针对这些学生党员形成一个系统的继续教育管理体系,导致他们入党后开始放松应有的党员思想,终日碌碌无为,不能成为其他未入党的大学生的学习榜样。一个学生党员的日常行为表现会时刻被广大学生所关注,关乎自身和党组织的形象。因此,作为高校必须要加强大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确保他们能遵照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实现真正入党。这些问题需要高校进行党建工作的管理人员高度重视起来,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一)高校学生党员缺乏学习主动性

尽管现在有很多学生党员对中国共产党先进的政治思想了解十分浅薄,缺乏应有的政治信仰,但是他们依旧不愿意与教育者在积极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上达成共识,因此造成在学校对其进行后续教育的过程中,只能对他们进行硬性要求,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让他们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其思想境界和行为在入党后依旧得不到提升,无法发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有的影响力。

(二)高校学生党员没有起到模范作用

整体来说,大部分学生党员在生活和学习的各方面都可以以身作则,以其优良的素质和修养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未入党的普通学生。但是在学生党员中也不乏有一些在入党前后表现不一的学生党员,他们入党前积极进取,在入党后就忽视了其素质和修养的培养,表现平庸,学习和工作都十分松散,有的甚至整天沉迷于游戏,学习成绩不进反退,这些表现对其他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严重的损坏了党组织的积极形象。

(三)高校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功利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的背景下,大部分学生党员的入党动机还是保持纯洁的,但是也有少数学生党员在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受到了很多复杂元素的影响,以致于他们在入党时都带着不小的功利心,认为入了党就可以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有利于自己未来的发展,作为将来就业的敲门砖,都在考虑现实性的东西,而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理想,忽视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学生党员,无法真正学习到党的先进思想的精髓。

(四)高校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得不到真正的务实

由于对在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光有理论上的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具体的实施,而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很不容易,这其中涉及到了人力物力等方方面面的应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建立,所以对在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就迟迟得不到务实。

二探索和创新高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的路径

高校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因此,高校管理人员必须有清晰的思路去研究创新路径,通过对高校学生党员的继续培养和教育,不断完善管理体系,建立起对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有效管理系统,以保障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增强党性修养,坚持党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在对高校学生党员进行继续教育的工作中,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加强他们的党性修养,即让他们自觉地依据党性去改进自身的品质,学习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态度端正的价值观,增进自身的修养。此外,高校的党建工作人员还要组织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多加学习,进行继续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当然,学生党员光学习到理论知识还是不够的,理论还要通过实践去巩固,所以,学校还应注重增加学生党员的实践活动,给他们安排一些合理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宽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全方位地将他们培养成合格的共产党员,成为时代的先锋。

(二)完善监督和考核制度

高校一定要积极完善对学生党员的监督管理制度,实现科学合理化的管理。因为,学校党组织对党员的监督是可以保障他们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有效手段,所以,学校必须依据各类学生党员的不同特点,拟定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推行民主制监督体制,学生可以进行匿名评价,不需要实名制,通过接受学生的意见和建议,随时完善体制。再有,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对学生党员进行科学的评价,检验其思想是否有一定的进步,这种考评制度也是对学生党员的一种激励手段,通过严格的考核后,要给予学生党员一定的反馈,对优秀或者进步很大的学生党员进行表扬和鼓励,在需要改进的方面给予指导和建议,相反地,对不遵守党的规章制度的学生党员进行严厉的警告,并对其进行针对性再教育。从而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起到带头作用。

(三)以学科知识为基础发展党员意识

高校学生党员要学会从最基础的层面去提高自身的党性,肩负起身为党员的责任和使命。学生党员可以与其学科的教师建立起一个互助体系,这样既可以在对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的时候让教师满足其充当教育者的意欲,又可以切实巩固学生党员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的内涵,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党员的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思想教育,提高党员意识,增强为社会,为人民服务的贡献意识,有助于在普通学生眼中建立高大的形象,为党组织争光。

(四)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者的水平

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准高低与否,直接影响着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成果。这就要求学校要注重培养党课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专业素质,对他们进行定期的培训,让他们及时学习到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再让经过学习的党课教师集中到一起,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出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使他们可以当学生党员在学习党的思想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进行详细正确的讲解说明,帮助学生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提供给学生党员最优质的教育。

(五)落实学生党员向党组织的定期思想汇报

党组织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严谨的统一体,需要党员自觉向组织定期汇报思想工作,这是每一个党员必须完成的义务,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党员与党组织保持日常基本联系,及时进行沟通,接受党组织的思想指导,为党组织的建设提供有力的帮助。只要是身为党组织的一份子,不论是否已经成为了正式党员都必须自觉遵守这一制度,坚持经常向党组织汇报自己近期的思想工作,在学习过程中对党的政策、路线有何体会和见解,并提出自己的想法,向党组织请教,经过指导不断进步。党组织可以让学生党员结合其学科特色参加一些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知识竞赛等有益的活动,让他们在参与党组织的各种活动时积极担负起身为党员的责任,过后进行详细的思想汇报。

三结语

对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进行实际工作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寻求路径的创新也需要长期的发展来完成。因此,高校应该将学生党员的思想情况与党组织的教育工作结合起来,研究出一个有实效,科学的继续教育体系。学生党员应严于律己,从自我做起,培养良好的修养,积极研究党的新路线,进行探索创新,参与创新工作,既发展了自身,又为党组织提供了新鲜思想。随着社会体制的不断更新换代,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改变,这无形中带给了党组织巨大的压力,在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方面有了强烈的紧张感,只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对党员提出的相应要求下,来提高学生党员的基本道德修养和素质,才能让学生党员真正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潮流。

作者:朱亮 单位:南通大学杏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青青.加强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03:35-36.

[2]冷红.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J].文史博览(理论),2011,02:65-66.

[3]常超.完善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机制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4:52-53.

[4]邓慧敏.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创新与实践[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09,12:128-129.

[5]李宏国,侯静,王翔宇.高校学生党员继续教育制度化创新与思考[J].管理观察,2014,07:91-92.

高校学生教育范文第4篇

1.培养高校学生健康心理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及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模式已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因此健康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发展及定义,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是:

“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及道德健康。”

据这个定义,健康标准应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生理健康。二是心理健康。三是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总之,现代健康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就是身心健康。

作为天之骄子的高等学校大学生不仅应该具备健康的体质,更应该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所谓心理健康是指有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有高度的乐观主义精神,有较大的心理容量,经得起各种打击,能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生活得轻松自如,幸福愉快。高校大学生只有身心健康,才能为他们以后踏上社会铺平道路,才能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现代化新型人才。总之,心理卫生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必须从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给以足够的重视。

2.适应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

高校学生是一个处于人生特殊阶段的特殊青年群体,他们经历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一方面具有精力充沛、勤奋向上,热情好动、求知欲强、受教育水平高,知识面宽等优点。在当今变革的年代,如果不能很好地、及时地适应社会的变革和人际关系的变化,不注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酿成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乃至诱发各种心理疾病。大学生正值心理上的断乳期,正处在从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敏感性强,参与意识强,但又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经历着周围环境的巨大改变,他们逐渐从家庭到接近社会,从家庭生活融入集体生活,这些客观因素再加上他们的主观因素,就形成了他们在政治上比较幼稚、辩证思维能力不强、看问题带表面性和片面性,容易偏激、固执,他们易受环境和感情的干扰影响。而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是身体成长的关键转折时期,更是青年人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通过在高等学校开展以德育为中心的心理卫生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具有适应环境的心理准备,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健康的身体和维持健康的心理。

心理卫生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在本质上都是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都是在认识、情感、意志、行为四个层次上进行,都是立足教育模式和发展模式,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大学生的某些思想问题是可以通过当代心理卫生教育来解决,同时某些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得以排除。

二、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现状

高校心理卫生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很多理论和技术都来自国外,我们还缺乏自己的认识、理论,心理卫生教育所涉及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们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因而高校心理卫生工作难度很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卫生教育认识的现状

随着当前高校中各种形式的竞争日益激烈化,人际关系日趋复杂化,加上大学生正处在心理上的不成熟期,缺乏必要的心理承受能力,因此一些高校学生如果不注意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不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就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甚至诱发各种心理疾病。据调查,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多的人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已形成心理疾病。

虽然高校学生中存在较多的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但是高校学生对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并没有充分重视,通过我校学生的调查,虽然很多学生知道自己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他们并不知道如何去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相当多的学生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通过自我的心理调节,他们的心理问题可以自然解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是通过自己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很少有学生会将他们的心理问题告诉同学或者老师。这样做的后果往往是不能解决问题,有时心理问题还会导致严重的事故如自杀行为的发生。

2.高校及高校教师对心理卫生教育认识的现状

与高校学生一样,我们很多高校教师对心理卫生教育的重要性也缺乏足够的认识。

我国目前参加学校心理卫生工作的是医护人员以及部分心理、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该队伍专业性不强,专业人员较少。因而,高校心理卫生教育面临的问题较多,首先是职业化水平低,心理卫生人员素质偏低,现有心理卫生人员缺乏充分的职业心理学准备,所受的教育缺乏针对性,他们常常把过多的精力放在细小的问题上。因而,学校心理咨询声望较低,心理咨询提供的服务根本得不到承认,公共机构和教育者常常对其设置许多限制,使得心理咨询者无法在他们认为可以提供服务的领域里发挥作用。其次学校领导对心理卫生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领导阶层对此缺乏兴趣,学校不同部门的管理者之间相互扯皮,造成心理卫生与咨询工作难以开展。大多数心理卫生机构形同虚设,有的高校甚至还没有成立心理卫生教育机构。在某高校调查中,仅有少部分大学生知道有心理咨询机构。

三、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卫生教育的对策

1.心理卫生教育制度化

在高校学生中应有计划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中的心理卫生问题定期开展专题讲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学习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心理学原理和心理咨询的技巧和方法,应把心理卫生教育作为一条科学有效的途径引人高校思政工作。应对高校学生加强心理卫生教育,增强他们维护心理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要引导他们妥善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高对挫折的耐受与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破除对心理疾病的神秘感,正确对待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问题,一经发现,要及时地、明智地进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同时应该通过制定相关措施确定校内心理卫生教育的范围、地位,明确学校心理服务的范围,用一种可操作的框架来指导心理咨询者的服务以及承担相应的责任。通过法律的手段来给予学校心理服务的特定权限,国家应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标准。

2.心理卫生教育职业化

高校应该建立一支专门的心理卫生教育工作队伍,心理卫生教育工作其实是一项极为繁重的工作,有一支专门的队伍才能保证心理卫生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这支队伍应该以少数专职人员为主,同时吸收大量兼职人员参加。同时要求这支队伍成员应该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有相当程度的心理卫生知识,并且熟知大学生心理,愿作这项工作。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支队伍的成员必须经过严格的科学培训,应该对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培训。随着高校心理卫生工作的不断发展,这支队伍应该向职业化迈进。同时心理卫生工作也需要其他兼职人员如学校辅导员、班主任的配合与协助,因此组织对兼职人员心理卫生知识培训,也是学校心理卫生教育的主要环节。应该将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培训纳人岗位培训中,要求每个从事心理卫生教育的人员具备心理卫生和辅导知识。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有关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的学术活动(讲习班、研讨班、培训班),对上述人员进行培训,来扩大学校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队伍的职业化建设。

3.心理卫生教育多样化

应该利用多种方法、渠道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可以通过校报、广播台、黑板报等宣传工具,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心理卫生教育。一是单项或综合的心理测量工作,心理健康状况与个性心理特征的调查工作,建立大学生心理卫生档案,进行追踪调查工作,普遍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疾病的防治工作等等。二是可以在学生中开设心理卫生课,举办一系列心理咨询讲座。三是开展全校范围内的心理卫生与宣传普及活动,让全校学生了解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工作,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及维护和增进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与途径,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任务和服务范围等。四是在心理卫生教育工作者指导下,在学生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活动。如交友会,谈心会,心理活动沙龙,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知识竞赛、知识讲演,文艺表演,创办心理卫生科普刊物、校报等。总之,通过各种各样的心理卫生教育活动,使学生能够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加强自我保健能力,能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使自己能够永远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4.心理卫生教育特殊化

高校学生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艺术社团 艺术教育 建构主义

高校学生艺术社团是由具有艺术特长或艺术兴趣的大学生自发组建的学生团体,它与艺术课程教育体系同为高校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艺术课程体系教育相比,高校学生艺术社团作为高校艺术教育的一种优质形态,在引导学生培养独立自主和开放性的艺术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从被动向主动的艺术实践转变,培养学生的艺术应用和艺术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自身性质决定了在艺术教育的组织形态、教育的认知特性、教育的成效体现等方面具有着明显的特征。

一、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教育优势

高校学生社团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学生艺术社团除具备以上特征外,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化育学生艺术品格,涵养学生艺术底蕴,强化学生艺术实践能力方面较之艺术课程体系教育有着明显的优势。

1.教育成本低

社团性艺术教育和艺术课程体系教育都承担着艺术教育的任务。但高校学生艺术课程体系教育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单位成本高,占用资源量大。在这一点上,相比于社团性艺术教育,其优势乏善可陈。

艺术社团由学生基于兴趣爱好或自身艺术特长的基础上自发组建而成,参与热情高,内部凝聚力强,不需专门占用过多的学校教育资源。其教育优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师资力量要求灵活多变,有利于挖掘潜在艺术教育资源。艺术社团的指导教师一般多为兼职,可以是专职艺术专业教师,也可以是校内具有艺术理论和实践专长的行政管理人员,或是校外兼职的专家或业内人士,作为社团指导教师,其在艺术实践指导过程中的费用报酬远较课程教育费用为低。

二是交流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有利于整合全校教育资源。艺术社团的学习交流和实践活动一般利用课外时间,可以利用课程教学闲置的资源,在“潜件”资源上的效能利用发挥是不容忽视的。

三是资金来源渠道宽泛,有利于提高艺术实践活动的覆盖面。社团的活动资金来源包括社团会员缴纳的会费、学校对学生社团拨付的扶植基金和社团争取的各种商业赞助。艺术社团在自主交流学习、举办艺术类社团活动过程中借助校内外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具有课程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事实证明,一些组织得力、影响力大、群众基础好的社团举办常规的艺术活动已经不需要或极少借助社团管理部门的资金拨付和扶植就能开展。

因此,充分发挥社团的自我管理和服务功能,鼓励艺术社团多方积极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对于保障艺术教育资金来源,提高艺术教育质量,实现高校艺术教育成本最低化和艺术教育效果的最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2.教育覆盖大

艺术课程教育一般包括艺术类专业课程和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艺术类专业课程教育具有系统、深入的突出优势,但受限于专业课程的设置,学生所属专业的限制,师资力量的匮乏,实践活动资金和场所的不足,限定其只能面对特定对象,在特定环境和时间范围进行,属于典型的“小众”教育。艺术课程纳入到大学公共教育后,虽然更多的学生可以接受到艺术教育的熏陶,但仍难满足广大学生对于艺术教育的渴求。比如, “复旦大学每学期有2700人左右选修艺术类课程, 但授课的教师只有18位;浙江大学每学期有3000多名同学选修艺术课程, 教师也只有28名。”目前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以及不同院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师和教学设施的限制,公共艺术教育的开课门类较少,所教授的内容也大多难以突破“概论”“欣赏”“基础”等层次,教学方式也以课堂理论教授为主,在艺术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上特别是在艺术实践上都有很大的局限性。

近年来艺术社团也得到了学校各级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其比重一般占到一个学校社团总数的六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不等,在某些艺术院校要高达三分之二以上。艺术社团成员组成突破了艺术课程教育的以学院、年级、班级为单位,并且打破了专业壁垒,其艺术教育的对象面对全体学生,涵盖不同专业,且加入社团门槛较低,既可以吸纳有一定艺术实践基础的学生参与,也可以仅凭兴趣爱好参加,有利于实现艺术教育在学生中的大范围覆盖。

3.专业领域宽

艺术社团所涉及的艺术门类繁多。部分社团具有传统的形式和基础,如大学生艺术团、管乐团、合唱团、舞蹈社团、美术协会、吉他协会、话剧社、戏剧戏曲类社团等,这些学生艺术社团参与人数多,起到了丰富学生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养、稳定和谐校园的重要作用。部分社团与当代艺术发展结合得更加紧密,具有了新形式与新内容,如DV社团、影视(戏曲)表演协会、街舞协会、服装设计与模特表演社团等,此类社团专业性增强,对学生某方面的特长和素养要求更高,在艺术社团中发挥着生力军的先锋带动作用,推动艺术社团向专业化、特色化、精品化发展。艺术社团的种类可不受到学校专业、师资的限制,校内外的资源都可以“为我所用”。以高校的京剧表演社团为例,虽然鲜有高校开设京剧表演相关专业和具备专业师资,但在社会资源(戏曲团体、艺术机构)的有力支持下,京剧艺术这门国粹已在高校中以社团的形式得以植入和加以发扬。

二、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教育作用研究

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兼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艺术人才, 促进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艺术社团教育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重在实践的特征决定了其在充分调动学生艺术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艺术教育成效及个性化教育和全面拓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艺术社团教育在充分调动学生艺术理论学习及参与艺术实践活动积极性方面作用明显

高校学生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道德教育;高校;学生;问题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因此,研究和分析我国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乃是加强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环节,对提高高校德育绩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重科教,轻德育现象严重

当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直接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发展,科技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流,而道德教育却退居三舍。主要表现为:

1、在课程结构中,科技教育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大

翻开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各种实用的、技能型的课程琳琅满目,而人文类课程因学生学习时间的限制,只剩下一两门流于形式的共修课。课时的安排,也是偏重专业教育课时量而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量。甚至有的高校领导在修订教学计划时,公开提出取消“两课”教学。“形势政策课”就曾被一些高校从教学计划中拿掉。

2、日常管理评比中德智分量的失衡

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尤其在学生各种奖项如综合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评比中,偏重智育成绩忽视操行表现,如:有的高校将奖学金评比中智育标准设置过高或比例过大,使得智育成绩成为评比的先决条件。

3、教师对德育工作的忽视

美国大学很注重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德育,如欧内斯特·博耶就曾提出专业课应当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专业教育必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帮助学生掌握从事某种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二是培养学生具有与专业相关的价值观。例如,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如何适应和改造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物理学的教学应当组织学生讨论物理学与伦理学的关系等。[3]但在我国高校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课堂教学的知识传授,关注的仅仅是对“是什么”问题的回答和对科学知识的讲解,忽视课堂及课堂以外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致使“教”与“育”相脱节。

二、重道德认知,轻实践体验,学生德育主体性作用弱化

经济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及价值观念的多元变化所引发的社会变革,使高校德育也呈现出“从权威理论到平民实践,从客体德育到主体德育”的新变化。[1]学生德育主体性作用,就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质,由外化教育变成内化自觉行动。但是,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国现行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仍然存在权威本位的现象,偏重道德认知,轻视实践体验。这主要表现为:

1、理念误区

把道德和道德教育理解为对行为规范和外在权威的依从,理解为对一些道德知识、行为规范的简单认同。于是,高校就组织教师借助一切可能的手段保证这种服从的程度和认同的效果,使学生行为不折不扣地按规则行事。在这种教育理念下,确能“成功”地管理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服从,但这些依靠外力缺乏学生主体配合维持的行为,一旦失去其赖以维持的外部约束,其后果可想而知的。如一些被老师和学生一致认为是“诚实”、“优秀”的好学生,却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不择手段地偷取同学的钱物。这说明在权威强迫执行的环境中,学生的依从通常不是出于道德的需要,而是外力的作用,其中缺乏行动的自觉性和主体的责任感。因此,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必须以认知为基础、实践做延伸,只有两者的有机融合,道德才成为学生认识、肯定、完善自己的手段

“两课”教师都非常注重课堂内教学内容和效果的改革与提高,能够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利用人类几千年所积累的道德经验与道德知识,不断丰满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力求做到课堂教学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但另一方面则缺乏课堂及课堂以外的学生道德判断和选择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探索。这种忽视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单一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知”、“行”脱节,*

3、评价内容缺失

在高校学生道德教育管理实践中,由于受理念和机制的影响,长期以来,对学生“德”的评价是理论考查与操行考核相脱离,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成绩,只有应试的分数,没有德行的评价指标,对学生品德评价缺少“认知”、“践行”的有机结合;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衡量主要还是格式化的考试,这种考试强化的是认知式评价标准,而忽略了对教师在课堂以外对学生的训练和指导的考核。评价内容的缺失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德育过程智育化、德育内容空泛化和德育体验活动随机化。

三、互联网络所产生的高校德育“真空地”

互联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巨大、速度传播快捷、覆盖范围广泛等特点,从而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和偏爱。“如果将大学生网民定义为平均每周使用互联网1小时(含1小时)以上的在校大学生,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90.2%是网民”。[4]网络技术带给校园的不仅仅是新的技术手段和新技术的革命,同时也是对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的巨大冲击,其冲击的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了德育管理的“真空地”。因为网络空间的基本特征是隐蔽性强,难以控制和监管。传统的高校学生道德教育,以学校教育为主导,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以及他们喜爱的书刊、喜欢讨论的问题以及与什么类型的人交往等各种渠道,对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行比较具体、准确、及时的了解与掌握。但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可以自由翱翔在网络世界里。学生什么时候上网、上什么网站、浏览什么内容信息、什么信息以及在网上和什么人打交道等一系列情况,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未知的。网络的隐蔽性,增加了教师了解学生思想的难度,也增加学校对教师工作情况把握和衡量的难度。

四、德育师资队伍不稳定,影响道德教育的效果

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在其《论共产主义教育和科学》一书中说过:“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工作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的,但不仅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因此,有一支思想好、作风正、科研强的相对稳定的高校德育师资队伍,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效果。但现实状况是,当前高校德育师资队伍稳定性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高校领导缺乏对道德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工作重要性应有的认识和理解,造成德育教师进取心淡漠,无意于教育管理规律的研究,德育效果难以得到保证。二是待遇上的不平等造成队伍的不稳定。目前高校德育工作缺乏一套完整的考核机制,更缺乏相应的奖惩,尤其是缺乏出国考察的待遇,这严重影响了德育教师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卢建华.《现代德育理论的新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1999(4).

[2]戚万学.《道德教育的时间目的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1):12-13.

[3]戴艳军.《美国高校德育实践对中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2(6):81.

[4]翁铁慧主编.《高校学生辅导员行动指引》[J].中国福利会出版社,2004:52.

高校学生教育范文第7篇

P键词:大学生;劳动教育;培育

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唯一手段,是人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人类适应自然的活动和改造的独特方式。教育与劳动的结合是我国一贯坚持的教育方针,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劳动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却在逐渐淡化,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不被重视,而作为大学生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的高校,其劳动教育的社会功能也在逐渐弱化,在现阶段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并未发挥出其应有作用。

“以劳动托起中国梦”是同志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强调的。大学生是未来的劳动主力军,他们的劳动态度、劳动习惯以及劳动技能的状况,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后续发展,更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一、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要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在国家教育方针、学校德育实施意见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意见中都强调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要求各学校认真落实。

(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教学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人才培养质量教学质量的根本体现,德育、智育、体育是社会考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高校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既能解决学生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劳动观念、劳动知识和劳动能力上有所提升;解决教育的知行合一和全面发展问题。

(三)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对高校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一是可以培养其自理、自信、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乐于助人、敬业乐群的良好品德;三是可以扭转学生劳动价值观,丰富大学生的劳动情感,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越来越重视,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劳动教育在多数高校教育中成为薄弱甚至是缺失的一个环节。

(一)劳动教育边缘化

一是劳动教育观念边缘化,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一直有重德不重劳的思想,甚至是鄙视劳动和技术教育,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等,特别当前教育体制下,学校和家长都存在重分数、轻素质,重智力、轻体力的思想,使学校用知识教育替代了劳动教育;二是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边缘化,与其他学科理论相比较,对于劳动教育领域的研究不多、不深、不全,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使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严重缺乏理论依据,特别是在劳动教育的实践中,由于缺少理论支持而导致其难以达到既定目标。主要表现在:1.理论体系不完整;2.理论研究中劳动教育往往被劳动技术教育所取代;3.学术界对劳动教育的成果不多,这需要引起学校和全社会的关注重视。

(二)劳动教育功利化

过分强调劳动教育的外在价值(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从而导致其内在价值(即育人的价值)的弱化,将劳动教育本身视为达到外在价值的一种手段,而将实现教育的外在价值作为教育的唯一目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劳动教育的政治化倾向。不是把学校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过程,而是将劳动教育视为政治上的要求来进行。二是劳动教育的经济化倾向。高校学生的劳动教育缺少平台及场所的现象十分普遍。有时将打扫卫生、清理校园等极为简单的劳动也由学校出资雇人完成了,学生失去了各种劳动机会。

(三)劳动教育片面化

片面是相对于全面而言的,高校学生劳动教育片面化主要是对劳动教育认识程度不够全面具体,甚至是有偏差、错误的认识。主要体现在:一是智育至上,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脑力劳动,过分看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思维及逻辑判断等方面能力的上升,把学生的智育教育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是教育的全部内容,造成其他教育弱化甚至缺失,从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二是体力至上,这种现象是与智育至上截然相反,对待劳动教育是将肢体上的生产劳动看作是劳动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体力劳动便是劳动教育;三是以生产劳动代替社会实践,很多教育与劳动结合的研究结论都过分夸大生产劳动的作用及其功能,认为劳动教育具有可代替性,并且将劳动与教育相结合的规律广泛应用到各种领域,造成对劳动教育内涵的一种歪曲。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劳动教育的思考

(一)强化对劳动教育的重视

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了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质量和效果,以及教育者对劳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劳动教育活动规划与目标的最根本认识和看法。要想提高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必须从思想上摒弃对高校劳动教育的漠视和淡化,强化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一是加强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建设,把劳动价值观教育放在首位,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是加强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开发科学有效的教材,列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严格认真落实考评;三是健全劳动教育的保障制度,从国家、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明确责任、达成共识、通力合作完成劳动教育的任务。

(二)优化大学生劳动教育环境

经济要增长,教育是基础;人才要优秀,劳动不可少。外部环境是开展好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条件。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劳动教育的教育环境,一是需要通过高校、家庭、社会三方联手构建立体的教育环境,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通过舆论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在劳动中体验生活。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重视“三位一体”的教育理论,但是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视程度不够,家庭教育不能有效配合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孤立无援、社会教育处于无力状态,三者缺乏有机联系与配合,直接影响当前高校教育的效果。在正确的社会舆论引导下,大学生能辨别对错是非,提高他们对快乐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真正理解,在劳动教育实践中,使他们主动参与,并在劳动中感受快乐。正确的舆论引导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意识。

(三)完善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首先要明确大学生劳动教育目标。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的必要途径。大学生的劳动情感、劳动观、劳动习惯和劳动知识、技能已初步成型,但还要依据其身心发展规律和技能形成的规律与特点,帮助其全面规划劳动教育目标,从而提高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效性。良好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校培养经济发展所需的合格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二是充实大学生劳动教育内容。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使劳动教育内容科学合理,符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劳动。三是探索有效的劳动教育方法。利用情景模拟教学法的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做到“灌输”与“渗透”并重,方式`活多样。

(四)制订科学的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机制

由于劳动课特点所限,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的劳动教育还缺乏规范管理,尤其是缺乏规范的劳动教育考评制度。开放性的学科特点的考核体系,才能使劳动课的设置合乎学生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一是要把劳动观纳入学生的德育考察范围,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只有凭借自身的创造力和辛勤劳动提高自身能力,才是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考核机制,把大学生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杜绝形式主义和忽冷忽热;三是评价方式要多样化,激发学生劳动自觉性。劳动教育必须有严格的成绩考核。不同的劳动教育内容,建立不同的评价方式,理论知识可以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也可以论文的完成质量给出成绩。偏向实践型的教育内容,可以采取用作品说话的方式,而关于大是大非的职业伦理道德问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辩论等方式,从而能全面把握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掌握程度。建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科学考评机制,有助于在大学生的道德层面扭转这种歪曲的认识,在价值观、人生观的层面规范大学生的人生发展轨迹。

参考文献:

[1]任然等.论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J].读天下,2016(18):330.

[2]杨素云.关于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5):31-32.

[3]才忠喜.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学生思想教育体系[J].教育与职业,2009(17):74-76.

高校学生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教育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其价值观、人生观、心理、思想能力等诸方面,都有一个阶段性与连续性有机统一的纵深发展与完善的历程,现实的社会要求和学校育人功能亦不同程度地影响乃至制约着学生个体身心成长和思想品德的发展目标与方向。因此,做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确立全面的发展目标,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和可持续发展。

一、建立管理教育化机制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决议指出:“体制创新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保证。”同样,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也必须依靠制度创新,从制度内容、制度结构到制度实施的全面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根本任务和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保证作用。要努力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化,就要把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转化为管理的目标、体制和法律法规,必须把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具体化为可以操作的管理制度,如与教学科研相关的人事制度、工作量考评制度、财务制度和竞争制度等。然而除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化之外,如果能达到高校管理的教育化,则更能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挥更大功效。高校管理的教育化就是把管理的目标、制度和程序等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也就是说,通过学习这些管理内容,使学生按章办事,以利于管理。一旦管理教育化了,管理的同时也是教育。

二、充分发挥学校党团组织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高等院校党组织的作用是政治核心及监督、保证作用,更多的应该是保证作用。但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不但是保证作用而且是统率作用,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直接关乎学风、教风、校风和行业之风。党的工作通过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表现出来,党组织又对该项工作提供支持和保证。党委组织党课学习、在学生中发展党员,是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极大的支持,在师生中有强大的吸引力。党委经常了解分析学生思想情况,定期听取有关人员的汇报,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这些都成为我院党委工作的亮点。总之,党委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统率,党委工作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和保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鞭策、督促和指导。共青团是学院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在我院学生中团员比例占70%,因此,共青团的工作对象与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对象是相同的。共青团通过自身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成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共青团干部是思政教育队伍中的骨干分子。校园文化建设是共青团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社团组织是思政教育工作的小分队,社团组织成员是思想教育的战斗员。以团委为核心,以团支部为基础,组建学生思想状况反馈网,供党委和院领导研究分析,针对性采取有效措施。由于高校的特点,共青团在全方位地履行着学生会的职能。

三、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政工干部和辅导员教师的素质和思想教育水平

各高校党委应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努力提高政工干部和辅导员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思想教育水平。新世纪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一要选拔新人,充实队伍,二要稳定队伍,提高素质,三要完善机制,发挥实效。要教育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努力学习,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学会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展工作;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努力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切忌生搬硬套,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引导学生全面成长;要切实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坚持重在引导、重在发展的原则,着力于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使他们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我们不仅要发扬奉献精神,不断改进工作作风,而且要不断学习和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以新的教育形式、新的教育载体,传播思想教育理论知识,提高思想教育水平和教育效果。

四、开展社会实践、生产劳动和军事教育

社会实践是学校联系社会的一条纽带,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它为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克服思想上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从而培养了他们为人民服务和贡献社会的献身精神。生产劳动,是实现大学培养目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列宁认为,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现在有些大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害怕艰苦,不爱惜公共财产,随意浪费,甚至看不起劳动人民。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安排一些必要的劳动教育,使大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培养艰苦奋斗的好习惯。军训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发展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对于增强大学生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因此军训教育也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金山.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理论界,2005,(5).

2.刘集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2).

高校学生教育范文第9篇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主的信息技术的广泛普及,时代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也改变着高校学生教育的背景或环境。我国积极推行的包括素质教育在内的教育体制改革等,形成了高校教育新形势,对高校传统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在我国不断推行素质教育及教育体制改革的双重背景下,一些高校充分认识到推行素质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收获,但很多高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实践还不够深入彻底。一方面,很多高校教育理念仍未彻底转变,片面追求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及培养,在学生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个性能力等素质的培养上十分薄弱,使推行的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多数高校采用的学生素质教育模式单一,教学手段或方式落后。很多高校推行的学生素质教育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环节为辅,且在利用互联网等先进媒介改善教学方式上不到位。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听讲和记笔记,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彰显,老师的引导作用没有发挥,导致学生不能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更不利于其创新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二、新形势下改革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的对策

第一,打破传统教育观念,更加重视素质教育。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突破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的限制,学习和深入了解素质教育理念及其内涵,充分树立起学生素质教育的理念,在继续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创新能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重视和教育力度,并在各项教育活动和实践中贯彻和落实学生素质教育理念。

第二,完善高校课程设置,促进素质教育模式改革。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模式改革应当坚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主。因此,高校应当在符合高职院校教育目标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保障教育课程的设置满足学生自身发展、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岗位需求,增强课程的适用性,并在注重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和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及实践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并适当增加对该方面教育的比重,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同时,为了适应素质教育模式的改革,高校应当适当改变对学生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在实行以分数等量化方式以及以最终期末考试成绩等为主的终结性评价的同时,应当将学生各方面的表现纳入考核及评价之中,融汇使用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定量和定性评价等来评价学生学习及教育质量,增强素质教育效果。

第三,加强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素质教育方式。一方面,高校推行素质教育时,应当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吸收当前比较先进有效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环节、学生专业知识及技能学习、学生素质的培养等融合,运用项目教学法,通过在不同专业知识的分类基础上成立不同的专项专业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们进行研究和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及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可以运用案例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添加更多专业以及相关案例,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小组讨论结束后应进行总结并给予建设性的指导意见,还可以通过问题引导法,有目的地创设与专业知识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和学习,这样学生们会积极主动地查阅教材等相关资料,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在各种灵活教育方式下,既完成了专业知识教育,又增强了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另一方面,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素质教育及其改革的实现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人员。高校教师们应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树立促进学生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的教育意识,打破传统教育思想的限制,并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特点等进行因人制宜的素质教育。鼓励教师们进行素质教育模式的革新探索,不断增加对师资队伍的培训,保持其活力。同时,应当建立健全高校相关的激励约束以及薪酬制度,提高教师们进行素质教育模式探索的积极性。

高校学生教育范文第10篇

一、当前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状态表现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队伍工作认识不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方法简单笼统,以说教为主。民办高校教育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智育成绩,更看重学生的升学及教学水平,导致学生的德育教育重视投入不足,与实际教学脱离。民办高校德育教育必须跟上时代,传统的工作方法无法全面的适应现代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创新。当今的年轻一代出现许多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教育要跟随时代,不断创新,充实内容。目前民办高校开设的思政教育政治课的学习、学生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处罚都忽略了学生在接受德育教育的需求和认可,忽略了学生在接受教育时的主观意愿。网络媒体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及学生的学习模式,很多在校的学生以不愿意被动接受人为的、单向的德育教育观念的灌输。(二)当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德育素质的要求及民办高校学生现实的思想道德突出问题国家经济转型使得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加大,对民办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细化。市场用人企业特别注重现代大学生的个人素质、道德品质。要求当代的大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主人翁意识,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遵守法纪,诚实守信,维护注重自身的形象。民办大学的“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这个群体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个性张扬,缺乏集体合作意识。物质上过度攀比虚荣,对外界事物表现冷漠,人生态度实际;自我控制能力差,明显体现出思想状况的双重性;人际关系应对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为薄弱,缺乏责任感,缺乏持续的专注力,诚信缺失。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审美缺失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模式缺失审美化教学。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上,民办高校大多还停留在课堂,纯粹的教师口头说教,仍然是填鸭式的教学,使得学生不能主动的学习,容易让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产生抵触的心理,无法直接有效的真正深入学生内心。这种教育中没有引入审美观念,即使在教学技巧上有所改进,也只是把教学的学生固化不变,没有真正的引入审美情景;虽然提出了结合心理学的教学教育方法,但也只是针对典型心理特征学生的单一措施;授课方式仍然是大课堂集中教学,课堂交流较少或无法交流,教师课堂控制能力弱,影响教育教学效果。民办高校目前思想教育课程大多选择闭卷考试,学生多为应付考试,去上课背题,不会真正意义去理解学习中的道理内涵。(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环境中缺失审美培养。在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氛围中,存在着制约影响学生接受思想教育的教学环境问题,存在着不和谐。民办高校多为追求利益收益,在有限的办学硬件条件下不断扩大招生办学规模,学校生均面积不断缩水,人员教学用房紧张,校园绿地不断被侵占,自由、自有的交流场所较少或流失。其次,校园内建设整体结构美化被打破。再次,由于交流空间变小,常因竞争、争占引发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紧张,这些都不利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教学活动的经常开展和顺利进行,使得学生德育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失去时效性。(三)目前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教学内容上还存在着不完整性。民办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教学的内容上教师多为理论内容的讲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脱离,使学生厌倦;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多集中在学生政治理论性和学生道德品行上,在法律法规普及教育方面不能深入与学生实践生活密切度不高,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不够,这使得德育教育内容有缺失,完整性差。内容枯燥,教育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死板,教学做不到入耳、如心、入脑。学生学习兴趣缺失。也是德育教育不能深入贯彻的一大困难弊端。

三、民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审美引入

学生德育教育与审美融合、渗透,用美来优化德育教育活动,美在于动之以情,德在于晓之以理,情理结合,使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民办高校德育教育赋予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科学的教育教学内容手段。民办高校德育教育中开展审美德育,引入美学课程。以改变原有传统德育教学课程,形成审美化的德育课程形成。在课程中增加实践性的德育课程,融入审美的综合性课程。在讲授中充分体现内容的审美要素,从美的角度讲德育内容与各学科结合,形成生动形象的实践教学课。教学中加强学生的爱国情结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添加心理学内容等,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兴亡联系一体,搭建网络平台,提供教师与学生的课上课下交流空间,增加实际案例分享、专题讲座、讨论组等形式的教学课程和活动,提高德育教学效果,增加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懂,做得到,敢想敢做,勇于创新。(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与体、美、劳、智相结合,创建寓教于乐的浓郁校园文化。民办高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应充分的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校园网络平台、校园广播、学术报告厅、会议室、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等校园资源,通过“专家讲堂”、“影片联展”、“图书阅读活动”、各类科技竞赛、网络活动等,不断增加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参与度,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丰富的德育内容。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加强校园节庆、纪念日、文化节的组织规模力度,这些活动都有效的提升民办高校德育教育的时效性,突显时代特性,具有时代高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情感投入。民办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要情理相融,与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品位,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爱美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表现,引导大学生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发现美,分辨善恶,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思想文化冲击的影响。可以通过主题文化活动展现颂扬生活的美,使学生认识到内外兼修才是真正的美,要做到语言美,形象美,心灵美,行为美。自觉塑造完美自身。将中国传统的家庭美德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德育教育中,开设“道德讲堂”、“传统文化讲堂”从家庭情感出发,引导学生提高自身审美同时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四)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需要学生自主的道德实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要得到深入发展,学身份这个主体必须在自己的实践感悟下才能实现。学生在教师、辅导员的引导下自己主动自觉去接受德育教育,主动认识时间思想道德要求,面对各种的文化冲击影响能主动去判断,独立思考。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积极利用语言美,来激励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实地考察、接触实物、观看图片、教育片、纪录片等,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直观,依托校园广播、网络、报纸等宣传媒介平台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能够学会自我学习独立生活。

四、审美引入在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一)审美引入对民办高校学生德育教育的推动作用。1.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民办高校大学生的个体审美素养,有助于人格的塑造,是民办高校大学生育人、成才方面重要的载体。将审美引入到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思维创造力,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对美的事物有了直观的感应,从而感受到美带来的想象、创造。有助于学生的智力培养和开发。从而使学生更愿意去自觉接受德育教育中的思想政治内容。审美引入将理性、枯燥、古板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变得更具艺术性、感性,对学生的学习接受起到推动的作用。2.我国社会经济跳跃式的发展,外来的文化冲击着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教育,社会的一些不良观念使我们的学生在价值观判断出现偏差。健康、阳光的审美观念、活动有助于学生发现、体会正能量的魅力,从而实现学生思想行为的自我统一。3.民办高校德育教育中学生的心理教育也是一个重点问题。大学生除物质需求在心理、身心健康的精神层面也是民办高校德育教育不可忽视的。美可以帮助大学生适当填补性格的缺陷,排解心理情绪,有助于人格优化,帮助学生,使学生愿意分析、接受自己的缺点,掌握健康的心理知识,完善自身调节能力,保持心态健康。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深入开展,加强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审美引入对民办高校德育教育不可取代的促进作用。(二)有效提升民办高校的育人环境,创造优良的审美情景。良好的校园风气,优良的学风,整洁的校园环境,健康积极的思想文化,温馨的人文环境,都影响着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优良的育人环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意识,美的校园环境感染着每个学生,熏陶着每个学生的成长。高雅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调节紧张的学习气氛,对学生的心理、学习态度等方面起到很好的影响,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科学的、合理的规章制度,会对德育产生积极的影响。积极的生活态度,多彩的娱乐活动填补大学生思想与生活的空虚,激发他们的对生活的激情、对学习的主动、对劳动的奉献,增强进取之心,使大学的学习生活更加充实。(三)有效的提升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艺术性。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入审美,要求做思想政治教育的老师、辅导员等在工作中要用美的方式去判断、工作,要不时的发现和创造教育教学中的美,加入审美实践,提升教育者和教育环境的审美感,合理风趣的语言、魅力智慧的教学、轻松细腻环境,都会使受教者在愉快的心境下接受教育。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具有强烈的品牌意识,男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阳刚之气,且刚而不野,女学生具有独特的魅力,且魅而不妖,使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丰富内涵,充实外表,受到世人的欢迎。

作者:李秀峰 单位:长春理工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麻艳丽.论德育与美育的同构.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1).

[2]丁卓群.高校德育的审美化.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4.(1).

[3]吕惠君.美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国民航学院学报,2001.10(2).

[4]孙海峰.美学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山东社会科学,2015.05(2).

[5]寇鹏程编译.《美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07,(2-3).

[6]冯楠,黄鋆.美育与德育融合的高校育人途径研究.中国青年研究,2013.08(1-3).

[7]张鹏.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及对策--基于道德审美的剖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10(1-3).

上一篇:畜牧经济学范文 下一篇:基础中医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