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时间:2023-03-21 12:03:37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管理;服务;教育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7010501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各地高校都在推进改革,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面积不断扩展,高校后勤社会化,弹性学分制、书院制教育以及二级学院的推行,学生的个性化越来越明显。在这样的形势下,继续按照原有的学生管理体制与理念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发展,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必须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适应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管理方式。

1高校学生管理的形势

1.1高校管理模式的变化

(1)高校管理的社会化。当前,很多高校为了分担成本,纷纷引入专业公司合作办学,食堂、宿舍及物业等方面均外包给专业公司运营,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校管理社会化。由于观念和认识上的差异,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得学生管理出现空档,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和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2)大学城的出现及书院制教育的出现。大学城的出现,出现了很多无围墙的高校,不同高校联成一体;而且国内很多高校开始实行住宿书院制管理,不同班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混合居住。这促进了各个高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也为各高校学生的交流与学习提供了便利,但也给高校管理带来很多挑战,以前按院系或班级的管理模式难以取得应有的作用。

(3)弹性学分制的推行。弹性学分制的推行使高校学生管理面临新的变革。在弹性学分制下,学生也可用缩短或者延长毕业时间,只要修满学分就可以毕业,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可以在同一个班上课。这促使高校学生的专业班级观念弱化,学生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学分制下的指导性管理。

1.2学生价值观的多样化

(1)全球化带来文化的碰撞。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观念在交流中融合与碰撞。教育体制、教育方式、教育理念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开放条件下的交流使得外来文化、习俗与观念的影响逐渐增多,大学生在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流碰撞中必定会遇到新的问题。这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与理念发生变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与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方式融合。

(2)社会改革的推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以及就业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

(3)高校教育大众化。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各级学院、民办院校的发展,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生源质量随之下降,精英教育被大众教育所取代。大学生的素质与观念的差异明显化,且一些多元、非主流、反中心因素等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呈现多元化。

1.3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普及,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给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与平台,也给学生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冲击。

2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

2.1管理方式亟待改善

当前,很多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忽视了理论的学习与研究,靠经验行事,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仍是沿用传统的模式,以学校为主导,以老师为中心,采用法官式、警察式或保姆式的刚性管理方式,强调纪律性、组织性与服从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压抑了学生的自立性与创新性,使学生失去了自我塑造、自我管理的机会。

2.2服务意识有待强化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成年人,有其自己的独立个性,也需要被尊重和理解。但是,当前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及其他学生管理工作者,很少注意这一点,“重管理,轻服务”在各大高校盛行。在这种管理的约束下,高校学生就好像是生活在襁褓中的孩子不能独立,个性得不到发展,新思维、创造能力的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是教育、管理与服务三者的有机结合,应重视并确立大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愿望,将管理变为更深层次的服务,由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转变。

2.3法制教育需待强化

我国法制建设的落后,法制观念的缺失,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自身的法制意识淡薄,学校法制教育未能跟上社会的发展,没有形成良性的学法、知法、懂法、用法的良好校园氛围。这样就导致很多学生出现违法行为,投毒事件、凶杀事件,打架斗殴事件经常见诸报刊。而且很多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也缺乏法律依据,也出现很多不良后果。

3高校学生管理的举措

3.1借助现代化手段丰富管理手段

当前,大学生接触社会多,思想比较开放,对社会前沿与时尚掌握的比较透彻。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借助网络与智能终端,通过校园网、微博、微信、QQ、邮件、飞信、短信等现代化手段,获取或信息,了解学生动态,与学生进行互动。现代手段一起传播快、互动性强等特点,能提高学生管理效率与效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便利。

3.2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方式

加强理论研究,扩展工作思路,构建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教育为中心,以管理为保障,以服务为主线,以校园文化为载体,为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的学生管理方式。确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管理理念,尊重学生、教育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以学生为工作主体、在学生工作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生活服务。树立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条件,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维护和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满足学生的需求,为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

3.3全面推行柔性化管理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顺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客观规律,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新趋势,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心理规律和内在需求及行为规律的基础上,营造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学习与生活氛围,以提高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与归属感为出发点,采用教育、激励、引导、暗示等工作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鼓舞了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意识,促使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3.4实现学生管理的法制化

高校学生管理法制化是实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化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实现高等教育完成向社会输送高级人才目标的必要手段。因此,要依法治校,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完善的学生工作制度。树立依法治校、制度管理的理念,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调节规范各主体之间的关系。高校应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结合高校的学生管理实际,制定完整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以此规范学生与相关管理者的行为,实施有效地管理。要在学校,参与高校管理或建设的社会职能部门、承担后勤工作的单位或个人等各主体,学生与家长之间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以法律的形式明确界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做到责、权、利明确,便于相互之间进行充分、有效地协调,从而依法依规对学生进行管理。

3.5加强学生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学生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作为一项系统工作要有序的开展起来,就必须要加强学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相关理论学习,要不断研究新形势,开创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提升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高校也要给予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教育与学习的机会,完善激励机制,提升其工作积极性与成就感。另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数量要与高校学生规模,学生管理的工作强度配置合适的人员及其数量。

参考文献

[1]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

[3]王平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3).

[4]黄斐.柔性管理在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教学与管理,2010,(6).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2篇

高校以为社会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作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高低将对其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高校未来的长远发展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虽然近年来,高校管理者在不断的实践和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经济、政治以及教育的发展,学生管理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面临的新问题也逐渐增多。

(一)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较深

传统高校学生管理模式对事务类的管理较为重视,对育人、服务类的管理则表现的相对来说较为轻视,这与现代学生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是完全不符的。就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情况来看,传统学生管理理念在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仍然应用的较为广泛,这些高校中的学生管理者认为自身才是管理的主体,一切管理工作的开展都要以自身为主。在整个管理工作过程中学生都不能发表任何意见,只能够被动地接受管理,管理者只是以训导的方式,简单地告诫学生哪种行为是不被允许的,且采取以惩罚为主的管理手段机械地依照条例对学生进行管理。这种与平等沟通、交流相反的,以灌输、训导为主的命令式的学生管理方式,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管理成效,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良好的培养和发挥,使学生凝聚力的增强受到了影响。

(二)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网络化的迅猛发展,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正在逐渐改变学生赖以习惯的生活、学习方式。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网络更像是一把亦正亦邪的双刃剑,在为其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开辟新的途径的同时,也迫使其不得不面临一些新的挑战。近年来,网络在社会中的快速化发展以及普及,使得学生能够更为方便、快捷地从网络中获取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其中虽然包含一些有益的信息,但同时也不乏一些有害的、不健康的信息充斥其中,这些不良信息在思维上对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无形之中增加了一定的负担。与此同时,社会中一些违法犯罪分子通过虚拟网络随意散发不良信息,使得大学生在被污染的思想教育环境中难以辨别是非,甚至使得一些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容易沉溺在网络的世界中难以自拔,为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三)学生管理队伍匮乏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推行,高校学生规模逐渐扩大,但与此形成矛盾的现实是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极为匮乏,难以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对于当今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匮乏已经成为了阻碍其发展的最大问题。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最基层的人员,辅导员人数的不足,进一步加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任务,使工作难度加大,这使得本就工作紧张的辅导员更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顾及每一位学生。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辅导员对自身的工作缺乏足够的职业认同感,不安于本职工作,这使得学生管理队伍难以稳定下来。此外,就高校大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来说也表现的参差不齐,虽说大多数管理人员都是毕业于本科院校的学生,但真正受到过专业的心理学、管理学教育的人却极少。学生管理队伍实际经验的不足,专业化进修以及培训机会的缺乏等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对高校学生管理质量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阻碍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加强学生管理,增强学生凝聚力的主要策略

(一)更新管理理念

为切实加强高校学生管理,使学生的凝聚力得以增强,首先就必须从管理理念上做起,在管理工作中树立现代化的学生管理理念,这样既能够通过强化学生对管理工作的参与度,来发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的民主意识得到培养,又能够帮助学生在管理工作中树立主人翁的意识,使学校的凝聚力得以增强。具体来说,更新高校学生管理理念,首先就要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学生管理的整个过程当中进行认真的贯彻落实,以充分体现学生在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对学生实行科学的民主管理。并对学生的个性发展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识,以使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让学生能够以一个自觉、自愿的姿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同时,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还要广泛地听取学生的建议和意见,与学生融为一体,提高管理制度的公开透明化,使学生对自我的激励、服务、管理、教育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其次,管理理念的更新要求学校的管理者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对学生保持一颗宽容的心,即对学生主动参与校园活动的行为进行鼓励,不以单一、死板的管理制度去限制学生,努力为学生创建一个宽松、融洽的学习成长环境。

(二)强化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强化能够有效地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学生管理工作质量提升的基础性条件。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注重推进学生管理人员尤其是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完善人员的保障、激励机制建设。具体来说,首先要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激励学生管理人员向着更高的职业资格方向努力,以使学生管理队伍整体的职业化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其次,强化培训制度,在上岗之前通过对辅导员等学生管理人员实施专业化的管理培训,使学生管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成效得到提高。再次,全面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综合素质水平。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为根据,鼓励学生管理人员结合实际工作展开对相关管理课题的研究,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管理知识水平得到提升。最后,要努力为学生管理人员提升学习进修的机会,使学生管理人员能够在职业规划、心理咨询、学生管理等领域有所发展和提升。此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实行进一步的完善,以使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得以稳固,保障学生管理工作的长远化发展。这其中就包括监督、考核、评价机制的完善,长远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等。总体来说,只有为学生管理人员提供全面的有效支持,才能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同时,保障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健康、有序、稳定发展。

(三)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来说,一套规范、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的建设是十分有必要的,它对于学生的行为能够起到有效的约束和规范作用,能够进一步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良好、有序化发展。具体来说,首先必须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权责制度进行明确和完善,以有效杜绝由于权责不明确而出现的问题。并依据高校服务、管理、教育育人的本质要求,对其学生管理相关部门实行分散重组,使各部门的责任以及职能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使学生管理工作当中错位、越位、缺位的现象得到有效解决。再次,要在高校中建立科学合理的民主组织管理体制,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民主化,以形成家长、学生、教师的共同参与、共同管理的良好景象。最后,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学生管理评价体系,摒弃单纯的以学分为评价标准的方式,发挥评价制度的激励作用,注重学生的日常表现,对学生的情况进行综合考量,以口头表扬、考核、日常奖励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以通过科学的评价实现学生的自主控制、管理和激励,使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增强学生凝聚力。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3篇

(一)强化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强化是对和谐校园建设的必然要求,因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和谐校园建设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只有在这一层面得到加强并推进学生的管理制度科学公正性发展,才能够使得高校稳定有序的发展。对学生管理的强化也是全面连锁式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完成高校中心工作任务的根本性要求,也是促进大学生能够得以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加强是确保校园安全稳定的迫切需要,也是适应社会法治化进程的需要,所以要能充分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视度。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来看,在诸多问题方面还没得到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辅导员工作的两极化倾向,对学生的接触相对较少,并且对学生也缺乏着信任,这样就不利于学生的主动积极性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还有就是学生工作存在着形式化现象,并没有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在工作体系和内容上表现的较为庞杂,从而就导致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困难重重。另外,高校的学生管理的方法比较单一化,从管理的方法来看主要就是采取灌输式的方法,以说教为主。这一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对社会变革所带来的教育环境以及对象的变化没有充分重视,所以就很难对新形势的发展需求相适应。还有就是高校管理的不规范,人治管理比较突出,在管理的评价体系方面还没有得到有效完善,领导和学生的满意度相对较低。

二、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原因及解决策略

(一)高校学生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的问题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社会变革加快以及教育发展的滞后是重要的成因,由于正处在社会变革的改革时期,在高校的管理方面的改革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对适应新的改革环境还有着一定的排斥性。再者就是高校的学生管理在工作的理念上更新较为缓慢,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还有就是高校学生的管理中,由于学生的思想存在着多元化以及不稳定,所以对管理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阻碍。还有就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模式以及体制相对比较滞后,这些方面都是影响高校学生管理效率的因素。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优化策略

第一,对高校学生管理进行优化要能够构建高素质学生管理的队伍,从具体的措施上来看,主要是要稳定及加强学生的工作过队伍,对不称职的管理工作者要按照要求进行清退,从而将学生的专职干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还要能够重视及发展有着德才兼备的辅导员队伍,将相关的制度进行完善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管理者自身的理论管理水平和文化修养进一步提升,转变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从而才能从基础上得以扎实体现。第二,要将学生为本的理念得以树立,并将管理为主向着服务为主进行转变,高校的学生管理要能够重视人情味,在具体的工作服务过程中能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将民主的理念也要能够得以树立,并要能充分的给学生自我管理的机会。树立法制理念来增强学生管理中的遵纪守法意识。第三,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能充分加强,这是保障学生管理效率得以有效提升的重要保证。从具体的措施实施来说主要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推进,教学要能够体现出时代的特色并贴近大学生生活,还要能够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及创新教学的方法,将教学的效果进行增强,以及丰富和拓宽教学的内容。将第二课堂的作用充分发挥,大力构建校园文化等。第四,将高校学生管理的体制进行有效完善,在这一方面主要是要能构建科学高效的学生管理工作体制,以及学生管理制度,结合本校的发展情况制定管理规章制度,对学生的行为加以规范化,依法行使有效管理。另外还要能够将多方合作以及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进行有效构建,不能将学生呢过的管理和其它的教育以及教学工作相脱离,要在管理工作的机制设计层面就要进行全面性的考虑,体现出管理的多层次以及多序列和多因素的动态管理。还要将责权利相统一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进行积极有效构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评价体系进行积极构建,只有这样才能加强高校的学生全面管理。

三、结语

总而言之,针对高校学生的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要能够积极的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针对性解决。高校学生的管理是促进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一方面的管理要能得到充分重视,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刚性管理 柔性管理 学生管理

一、“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的含义、特征及缺陷

刚性管理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并利用组织结构、责权分配来实现由支配到服从的管理。为了实施刚性管理,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并附以严格的奖惩措施。这些规章制度在单位内部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内部人员必须人人遵守,无论谁违反,无论什么原因违反,都无一例外地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受到相应的处罚。

刚性管理重“管”、重“权”,从而达到管理的统一性。因此,刚性管理的优点在于保证工作秩序井然,行为规范统一,并且有利于对敏感问题与突发事件的处理。但是,刚性管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忽视了人的因素,单位管理的核心是人,每个人都有思想、有能力、有各种精神需求,不考虑这些特点,一味地利用权力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和控制,将使人际关系紧张,不能很好地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影响单位的发展后劲。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它强调“以人为中心”,依据单位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采用非强制性方式,以在员工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模式。其最大特点在于不是依靠外力(如上级的发号施令),而是依靠人性解放、权利平等、民主管理,从内心深处来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能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的为单位不断开拓创新,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一些非主流的、反中心的、多元的因素等通过各种途径冲击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大学生,对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民主观等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总体说来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主体意识增强,赞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关注国内外形势,具有很高的政治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和支持各项改革和发展;自强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和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增强。但同时也体现出消极影响:行为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不愿吃苦,戒备心强;精神上,缺乏远大的理想与抱负;缺乏精神支柱与坚定的信念;政治意识淡薄,政治信念缺乏,政治敏感性不高;心理上,由于多重价值观和“心理性断乳”的人格再构等内在原因以及存在着环境诱发因素的作用,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个体一生中其他阶段人群及处于这一时期的其他群体明显要低,在心理上多数居于一种“浅灰色区域”,易产生情绪障碍等。

三、学生管理提倡“刚柔相济”、重在“柔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只有符合被教育者自身特点的管理模式才能切实理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从目前高校学生的思想特征来考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保姆式”、“警察式”、“法官式”的刚性管理方式,会使学生的自立性、创新性受到压抑,易出现抵触或逆反心理而自暴自弃。但是如果只片面地强调采取非强制性的柔性管理,管理者对学生的违法违纪行为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把握不好易导致管理秩序失去控制,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同时柔性管理的实施,客观上需要管理者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关心学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从而最大限度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乃至行为,这在现实中是较难做到的。另外柔性管理追求的那种依靠师生间高层次的“情”、自觉的“意”等非理性内在力量和“校园文化场”的无形制约,以激励为动力来实现“无为而治”的境界,需要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较持久努力的建设和积淀才能形成,管理周期长,短期内不易取得实效。可见,离开刚性管理来谈管理和离开柔性管理来谈管理都有一定问题,应该做到“刚柔相济”。

四、如何切实做到“刚柔相济”、重在“柔性”

1.建立合理、适度的规章制度是实施“刚柔相济”管理模式的前提

根据学校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需要,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使用控制、监督、惩罚等强制性手段迫使学生以某种行为规范去完成学业是必要的,这是保证学生管理有章可循的基本条件,是维护校园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但是规章制度的管理并不是万能的,控制和惩罚并不能使学生自觉和自愿朝着学校的目标前进,所以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上应该是柔性的。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既要体现出对人的要求,又要尊重人和信任人,当管理制度提升到了人性化的高度,用富有人文关怀的制度来管理人,使人在被管理中体会出温暖和帮助,也就可以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在处理手段上,应以“教育为主”当学生违反规章制度时,在量罚上(特别在开除学籍这一定级)应突出“治病救人”,通过“晓之以情、动之以礼”,让学生深刻地认识错误,避免照搬制度生硬处罚,要重在提高认识,触及灵魂,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情,使之深切认识到管理者尊重信任、治病教人的良苦用心,从而真诚悔改。当然,利用各种形式和场合让学生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也是十分必要的。

2.以人为本,营造柔性管理氛围是搞好“柔性”管理的保证

(1)以人为本,充分授权,自主管理。要搞好学生管理,首先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观。我们在思考问题、制定目标和计划以及进行决策时,都应紧紧围绕以“生”为本和为“生”服务这个主题。同时要积极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诚待学生的基础上,做到理解学生和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发展空间。其次,推行以充分授权为基础的自主管理模式,实施自主管理要求管理者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有能力约束自己的行为,管理自身事务;管理者应通过充分授权,帮助学生开展多形式全方位的自主管理;管理工作者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和制订监控机制。通过学生的自主管理,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他们的潜能和自身价值,提高他们调节与控制自己思想和行为的自觉性,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2)尊重和激励学生是搞好“柔性”管理的手段。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在恨铁不成钢的心境下不能用“刚性”的管理手段打击他们的自尊,而应在保护其自尊的前提下,反复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管理者需要很大的耐心、爱心、信心、恒心,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关怀,以逐渐形成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评估每一个学生的时候,不宜过于量化。同时,成长需要鼓励,激励是实施柔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应针对不同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不同背景和不同的个性特点等,采取与之相宜的激励措施和手段,使学生在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动力,从而把学校的意志变为自觉行动,更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计划。

参考文献:

[1]何晓晖.柔性管理及应用――企业管理新策略[J].商业研究,2000,(3):33-34.

[2]许亚非,向万忠.论以人为本及高校的人本管理[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25-28.

[3]旷勇,宁曼荣.柔性管理: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视角[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72-74.

[4]陈明.激励机制在高校管理中的有效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52-53.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 学生管理 以学生为中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诸多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特别是高校扩招以来,虽然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但是重点本科的人数并没有明显增加。同时随着高校学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而带来学生素质一定程度的下降,在市场经济、社会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出现偏差。在社会环境和教育改革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许多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实施高校学生管理的必要性

现在,多数大学生受到家庭呵护,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差、感情脆弱,缺乏接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收费标准的提高、学业压力和就业竞争的加剧,造成高校学习困难、经济困难和心理困难的学生不断增多,这些都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其次,缺乏整套系统的学生管理体制,学生管理体制单一化,学生管理权责不明确,甚至满足于不出事。由于学生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年龄层次、思想水平的参差不齐,也给一些高等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问题。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学生对于大学生活的失望。由于中国几近残酷的高考制度,使得高中教师总以考上大学便轻松为动力激励着学生,以及网络上一些关于大学生活的消极言论,使得学生心中形成了大学是来玩,来享受生活而并非学习的心态,这也需要学生管理者的正确引导,以便于学生走上正轨。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内容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应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从学生工作的小事做起,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成才这个中心环节,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工作重点放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目标上来。

“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就是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主的参与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学校的管理中凸显人性化,表现在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的活动,自主安排活动,自主制定规划,校方在管理过程之中尊重学生的权利,从思想政治上,实现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是引导高校思想教育走出困境、回归思想教育本质而做出的时代回应。个性是个人动机、需要、兴趣、特长、倾向性和认知思维方式的综合反映。个性使人对事物做出具有个人特色的选择。真实的集体来自于个体间内在的共生性,存在于独立性和独特性的个体中。所以真实的集体并不压制人的个性,而且是个性得以发展的土壤。任何人离开集体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就不能成为人。异化的集体存在于一种外在的约束,这些外在的约束压制了人的个性。

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通过“科层式全景监视”的管理制度、以强制为主要手段的管理制度以及评价标准模式化的管理制度来实现对学生的约束。学生的个性受制于整齐划一的管理模式,使他们不仅要生存于科层制的高校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中,接受学生管理人员的控制,还要生存于犹如镶嵌于大学的校园里的一个个不同的方格——“班级”和“宿舍”中。这些都表明我国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是建立在外在约束的基础之上,体现为整齐划一的特点,这使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自由受到限制,有悖于现代社会对学生个性的弘扬。

严格管理的同时还要注意发挥人性化教育的光芒,管理要有制度,要有法可依。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同样,管理者要增强执行校规校纪的严肃性。校规校纪对学生的规范管理是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基本条件,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必要的。缺乏严格的管理,让学生放任自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严格管理规范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应是关爱。在他们人生成长的过程中,有太多的无奈、挫折和烦恼,他们需要老师和亲人给予关心和爱护、帮助和鼓励,更需要辅导员给予他们鞭策和引导,让他们感受到更多的关爱和理解,让他们感受到在他们困惑不安时,前方有一盏温馨的、明亮的航标灯时刻伴随在他们成长的路上。

高校是和谐社会建设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学生管理也是一门应用科学,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题,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要达到构建和谐平安校园的目标,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神圣性的同时,正视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时代背景和面临的形势,有效解决高校学生管理作面临的难题,不断创新思维、重视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提高管理艺术,提升管理绩效。管理是一门科学,学生管理更是一门与众不同的科学。学生管理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意识,加强学生内在管理与外在管理的结合,做到管理制度和管理手段的人性化,才能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得到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课题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教学研究课题“‘以学生为中心’管理理念的研究与应用”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参考文献:

[1]丁建.以人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工作.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l0.

[2]张焕华.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模式探讨.管理科学研究,2010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6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 高校 伦理原则

管理从来就应该因时而动,因为对象、管理者和管理方式方法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个好的管理制度,自身应该有自我更新的功能。无论是从GDP的增长,还是我们眼前的“物非人非”,都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面对现实,做好管理工作。在此基础上,本文着重谈的是如何从伦理关系的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

一、管理观念的价值转向

价值观念是人的社会行为原则的原则,除了生理行为外(在一定的情况下,也可能包含在内),我们有一定的行为原则,不喜欢撒谎的人,违反律法的行为应该受到制裁等等,但这背后体现的都是人的价值观念。如同马克思・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谈到的一样,对于基督徒来说,工作是天职,而不仅仅是在现实生活中取得生活资料的手段,通过劳动工作积累财富,死后便可以作为上帝的选民,进入天堂。所以取得一份工作、做好一份工作就成为了价值观念,并由此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此我们知道价值观念的重要性。价值观念多元化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最大的变化。实际上,从“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开始,中国开始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始于这个解放思想的价值论断。

当代大学生,特别是从2009级开始,有相当大比例的所谓“90后”,出现在大学课堂。他们的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趋势。首先,多样化价值观表现为对传统观念的否定。比如在师生关系上,已经不是那种猫鼠的关系,而更大的程度上,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没有什么等级关系,不存在“怕”的问题。由此而带来的必然是管理方式的变化,由带着权威家长式的教育转为一种主动的积极引导。

其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变化因素多元化。可以说,在中国这是一个新情况,同时也是一个新问题。价值观念的形成确实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父母言行的潜移默化、某些特殊事件的影响以及学校环境。但是,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重要影响因子。一是人与人交流的平台转移到网络,造成现实交往的障碍和困难;二是由于依赖沉迷于网络,个别学生逐渐形成孤僻的性格,对大学生后续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

当前,我们倡导高校学生管理要做好服务工作,以学生为本,以素质教育为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实际上我们的学生管理方式却远远没有跟上这个步子。第一是用老观念解释新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于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出现了单纯以保障学生人身安全的模式和观念,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和成长方面的根本需求。第二,学生管理方法僵化,无法取得学生的真心拥护和参与,管理效力太低。不是所有的活动、所有的学生都有兴趣,但是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经常一锅烩,硬性要求哪些学生必须参加哪些活动,在学生心理激起了反抗情绪。

用一列蒸汽机火车头带电气化的车厢,显然跑步快。因此,要改变管理方式,首先要切实改变管理的价值观念,这就是在学生管理工作领域的“无论是白猫还是黑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二、独立自由的原则

从当今大学生的成长历程看,从幼儿园开始直到高中,基本上所有的选择都是父母师长代劳,学生自己没有养成自主选择的习惯,也没有承担自主选择后果的可能和必要。从他们的心理状况来看,十八九岁的年纪正风华正茂,但个人性格尚未成型,处事不成熟,仍然不具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关键的情况是,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令他们不知所措。

得到了自由,能够自由地呼吸是他们最多的感受,但是他们忽略了自由的责任。萨特认为,人是自由的,甚至人本就是自由,可见其对自由的热爱。但是,你既然有了自由,那么你的思想必然也是自由的,既如此,由自由之思想所作出的决定必定被认为是出于理性和思考的,因此,自由的任何结果必须都要接受。自由是个好东西,它放手让你选择;自由也不是个好东西,它让你无所适从害怕选择。

从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看,一方面,他们渴望自由;另一方面,他们缺乏选择的能力。迷茫可以很好地概括他们面对自由的心情。当下的学生管理中,仍然出现了很多不自由的情况。比如专业不可调整,大多数学校还没有勇气允许学生进校后自己选择喜欢的专业,而只凭高考分数决定;比如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教材陈旧、图书馆建设落后、没有创造好自由选择的前提等等。固然,他们没有在成长的过程中练习选择的能力,但是这正应该是我们高校学生管理中重要的课题。

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当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培养自由选择的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从根本上教会原则和方法,才能将学生从自我的束缚中走出来,成为自我的主人,获得自由的人生。二是要创造基本的物质条件,使独立自由成为可能。这虽然更依赖于管理者的认识水平,但仍然离不开这社会的经济发展。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摒弃所谓的教育产业化思路,真正把学生当成人来培养,而不是当成工厂的产品,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三是适时退位,锻炼学生承担后果和责任的能力。温室里长出的花经不起风吹雨打,这是我们的指导思路,也是我们的教训,这种教训不能在高校里重演。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只有自我的亲身实践,才知道自由之可贵,才能体会人的真正价值。

三、法律价值的引入

我们已经习惯于在处理经济纠纷时使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学生管理中,法律却是缺位的。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不稳定,有朝令夕改的先例。要使学生管理水平稳固有效,必须在学生管理领域引入法律精神,使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指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建立和完善高校学生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依法进行高校学生管理,使高校学生管理处于依法治理的状态之中。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实施法治,可以通过在法律对高校学生管理行为的规范中,促进高校学生管理目标实现。

有观点认为,整个法律的引入需要以下六大要求:“(1)法治的主体系统――民主系统,即校园内以民主形式组建的对学生管理工作具有决定性影响的组织。(2)法治的思想观念系统――它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导系统。(3)法治的教育系统――包括对管理人员的法治观念的培训以及对学生的法律教育系统。(4)法制系统――包括调整学生管理活动的由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自行制定的规章制度系统。(5)法治的辅助系统――包括学校的学生处、保卫处以及校园文化心理、伦理道德等系统。(6)法治的信息反馈系统和监督系统――前者包括国家和学校相关部门的内部反馈系统以及校刊、广播站等外部反馈系统;后者包括:国家、政府的监督,校长、党委的领导监督,学生代表大会的监督以及民间社团、校内传媒等社会监督,还有来自学生的直接监督。(《论高校学生管理之法治化》)笔者深以为然。

高校学生工作的法治化,一来是国家法制化的一部分;二来不仅能够使学生个体成为法律主体,更能转变思想,取得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三来便于学生管理,一切按法律办事,减少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具体的工作,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同时面临的问题也很多。从繁杂的事务本身抽离出来,从寻找“真”的问题中跳出来,我们应该超越它,从更高层次上寻找“善”。善包含的问题是什么是善,也就是说什么样的学生管理方式是善的;为什么是善?也就是说为什么这种学生管理方式是善的。我们既要面对现实,也要向善,只有这样才能在更高的水平更新思想认识,搞好工作,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心理契约;学生管理;高校学生管理

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校学生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一。规模庞大的高校学生为高校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为了使高校学生管理能有序进行,高校根据自身实际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对高校学生的管理进行规范,对学生行为进行约束和引导,这样的管理模式是“书面契约”式的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书面契约”通过各种条款规定了学生行为和学生的权利义务。但是有研究者指出,“书面契约”上的条款难以涵盖学生管理中的方方面面,因此,出现管理过程中的诸多管理问题的空白。书面契约以一种外显的契约形式存在,强调外在约束来达到管理目的,但这种传统的书面契约在学生管理之中存在局限。于是,高校和学生之间所存在的一种非书面化的隐性契约——心理契约的作用受到关注,并被运用到高校的学生管理中来。

一、心理契约的概念

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本来是一个社会心理学概念,组织心理学家Argyris(1960)在20世纪60年首次引入到管理学中,他用心理契约这个概念来描述员工和组织之间的关系。Levinson(1962)等人在Argyris的基础上提出了心理契约的定义,认为“心理契约是组织员工之间隐含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的总和”。

心理契约是联系组织成员与组织的心理纽带,用来描述组织与组织成员之间微妙的人际关系和互动状态,代表一种非正式的,非书面形式的,真实存在的隐性契约关系。

李林(2011)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师生心理契约的概念做了更加详细的界定,他认为师生心理契约是师生间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而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心理暗示,在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期望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关于隐形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高校学生心理契约的特点和内容

(一)高校学生心理契约的特点

高校学生心理契约具有心理契约的一般特点,即主观性、内隐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同时又因为高校师生的特殊性而具有自身的特征。例如:(1)非经济性,高校师生之间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关系,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体现着一种互惠互利的非经济性特点;(2)周期性,高校师生的入学和毕业循环往复,因而高校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点;(3)延绵性,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不因学习周期结束而终止,因此师生心理契约具有延绵性的特点。

(二)高校学生心理契约的内容

关于高校学生心理契约的内容,组织行为和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做了研究,对此有比较清晰的界定。Gerstein Marcsaul(1971)教授研究了麻省理工学院师生之间心理契约的具体内容,认为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包括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两个因素:个体因素指学生的期望,组织因素则包括生活方式和群体成员环境、学术环境、教授的期望、学院社区规范。张丽萍等根据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对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契约进行了研究指出,心理契约的内容包括如下内容:学生与家长对学校的心理期望;学生与学校对后勤服务公司的心理期望;学校对学生的心理期望;后勤服务公司对学生的心理期望。

肖云(2007)提出学生对学校责任的认知包括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两个维度。现实责任是指学校在保证学生当前学习生活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发展责任则指学校担负的使学生能够面向未来学习和生活的责任和义务,最根本的就是实现教育功能,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生对学校的责任和义务同样包括两个维度,即现实责任和发展责任。现实责任指学生在保证维持学校当前正常教学秩序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发展责任则指学生担负为学校未来持续发展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李林(2011)认为师生心理契约包含了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期望系统(包括对自己的期望和对对方的期望);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应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教师在工作中应付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师生各自对对方和对自己的期望和意向等。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心理契约的作用

目前在高校中,传统的学生教育管理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各种规章制度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但是这些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难以真正地从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出发,考虑到学生内在的需求。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也存在一种单向管理、缺少反馈的现象,管理主体很少主动去获取学生对管理的期望和需求,以及学生是否满意当前管理等信息。这些问题都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心理契约由于从个人的心理层面关注人与组织之间的内在关系,能更深刻地体现着个体的需求和期望。心理契约的引入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起到非常重要的帮助。在学生的管理中引入心理契约归纳起来有如下作用:

(一)与规章制度互补,从心理和制度层面关注学生的期望

为了对高校学生进行有效管理,使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顺畅地进行,我国高校依据法律规范和学校教育的实际要求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但是规章制度在心理上缺少了给学生以人性关怀的印象,无法从根本上给予他们约束。而心理契约作为一种基于学生与学校共同目标发展形成的心理管理途径,在核心价值方面达成共识,满足了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合理期待,有效地使学生将管理目的与自身发展有机融合。心理契约与硬性制度可以互为补充,硬性制度在外在制度层面对各种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要求和限制,心理契约则充分考虑和维护个体的内在需求和期望。

(二)心理契约可以维护学校与学生间管理的良性互动,增强学校凝聚力和感召力

心理契约强调人与人之间人格、心理上的平等,学校采取一定的激励方法和管理措施来满足和引导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生建立一种心理上的合理期待,使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学生根据个人的期望与学校期望结合起来,增加个人期望和学生期望的互动,增强凝聚力。曹威麟(2010)研究了师生心理契约与学生满意度的关系,从高校师生心理契约的角度出发,研究心理契约对学生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心理契约能够促进高校教师更好地履行心理契约,进而能够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因此心理契约使高校与学生形成一个良性互动,达到双赢。

(三)心理契约丰富学生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体验,使学生从被动管理变成主动管理

当管理主体及时适当给予学生期望并有效地满足其需求,学生会认为是管理者出于对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并且自己通过努力得到回报,进而会努力学习,通过自身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来与管理要求达到统一,从而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和期望,激励其积极进取。心理契约是以学生主体对学生与学校相互关系的一种认知,是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的一种心理需求、主动承诺和尊重信任。由于心理契约的管理是满足学生的需求为起点的,因此学生会认为管理者是出于对学生的发展的角度来进行管理的,因此会积极地配合和接受管理。

四、结语

心理契约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有效地补充了传统“书面契约式”管理所存在的不足,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因此,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引人心理契约,实现学生的发展与高校管理目标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丽萍等,高校学生“心理契约”式管理模式的构建[J],温州大学学报,2004,6:55-57

2 Anderson N.The psychological contract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J],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19:637-637

3 曹威麟,陈文江,心理契约研究述评[J],管理学报,2007,4(5):682-694

4 Marian A C,Ned S L.The promise audit who’s promising what to students[M],Prepared for the fist-year assesement Listery,2002,20

5 郎晓芳,论德育心理契约的理论心态与实践心态[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02

6 李林,心理契约理论视角下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1

7 李秀一,文,学生心理契约研究概况[J],人类工效学,2010,16(3)L:92-95

8 肖云,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10(3):32-34

9 韦敏,学校管理中心理契约的构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0 宁曼荣,詹晶,心理契约:高校学生管理的新视角[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9:119-120

11 王刚,基于心理契约的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教学与管理,2007,8,22-23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心理契约模式;探讨

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的心理契约模式,其实质就是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在具体组织开展的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过程中,与对象学生群体之间建构形成的,以高等院校内部学生日常管理制度为基础,以健全和优化高等院校在学生群体的基础性人格认知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基于直观认知结构层次的心理约定格局。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心理契约模式的构成重心,是存在于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群体,以及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之间,具备一定表现程度的内隐化属性特质的,基于相互责任和相互包含视角的心理期望格局,因此在具体化的存在和发展演进过程中,本身会展现出较为鲜明的主观性、动态变动性,发展性,以及差异性等具体表现特点,应当引起相关领域学术研究人员的持续密切关注。有鉴于此,本文将会围绕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展开简要阐释。

一、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契约模式建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习体验过程

在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具体参与基础化的学习体验活动环节过程中,通常有两个具体方面的因素能够对学生实际建构和发展的基础性心理契约模式造成显著影响:

第一,学习内容要素。与学习回报获取状态相类似,学习内容要素本身在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心理契约模式建构发展状态方面具备显著影响作用。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资料揭示,绝大多数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往往都更加倾向于对具备充分趣味性和丰富性的内容进行学习吸纳,抵制对枯燥乏味的内容进行学习吸纳。

第二,学习活动实践方式要素。遵照现阶段已经公开的学术性探究分析资料,弹性式工作管理制度的运用,能够显著提升在职员工群体对特定企业组织的心理忠诚度,而将弹性管理模式引入运用于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能够确保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严格遵照自身实际具备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自主安排实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时间,在具体化的学习体验活动实践参与过程中,获取到稳定且充分的自由活动空间,确保在实际组织开展的学习体验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够稳定顺利地获取到最优化的预期效果。

(二)学习环境背景

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在日常学习体验活动过程中所面对的学习环境背景条件,通常应当涉及学习群体环境和学习空间环境两个具体方面。

在学习群体环境的建构发展过程中,不同学生个体之间团结和睦的人际关系格局,能够为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良好有序的成长发展,创造和提供稳定且充分的人文情感性环境支持条件,显著改善提升高等院校相关学生群体对所在学校教学单位基础性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质量的满意程度。

而在学习空间环境的建设和优化状态层面,除却关注传统高等院校教学空间环境建设背景之下的气温、光线,以及硬件设备等基础环境要素的建设配备情况之外,还必须在现代网络技术发展背景下,在基础教学空间的建设和形成过程中,积极引入对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步丰富和发展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综合性学习体验水平。

(三)校园文化环境

在高等院校基础性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开展过程中,具备优质稳定形态表现特征的高等院校内部文化氛围的建构和呈现,能够在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基础性心理契约的建构和发展实践过程中,切实发挥强烈有效的心理感召力和凝聚力,确保能够在高等院校现有的在校学生群体中建构形成具备积极向上和交流合作外在表现特征的合作关系格局,从而能够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内部目前占有和控制的各类型教学资源要素的最佳应用效能,保障和助力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的综合性学习效能水平,实现表现程度较为显著的改善优化。

二、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心理契约模式的建构发展过程

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心理契约模式建构过程中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心理性相遇阶段,心理性相遇阶段的实质,就是具体参与人际互动实践体验行为的不同人类个体,基于心理认知层次发展形成的彼此认同感。而在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心理相遇阶段的实质,在于高等院校内部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与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之间产生一定表现程度的情感共鸣。事实上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与高等院校管理人员之间,建构形成的心理相遇阶段,从学生实际收到录取通知书的时间节点就已经启动。遵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生在收到来自高等院校的录取通知书之后,通常会基于自身已经收集获取的高等院校相关信息,以及录取通知书上承载的相关内容,形成针对具体高等院校的初步性心理情感认知。在学生实际进入高校校园和办理入学手续过程中,其通常会将自身实际体验的心理认知感受与之前已经形成的心理情感认知结构进行对比,如果在比较之后产生愉悦化的心理感受,则学生通常能够对高等院校内部各类基础要素形成一定表现程度的认同感,进而与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建构形成一定表现程度的情感亲近关系结构,在完成双方之间的基础性情感相遇建构目标的实践条件之下,显著提升实际人际互动关系建构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

在心理相遇阶段结束之后,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心理契约模式建构,将会接续进入心理相约阶段。在这一阶段的具体发展背景之下,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与高等院校学生群体,将会在已经建立的情感共鸣关系格局基础上,开展系统性和主动性的邀约回会谈活动。在具体组织实施的邀约会活动过程中,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当充分确保自身具备较高水平的交流沟通实践能力,通过与高等院校在校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有效改善优化学生在心理契约模式建构过程中的基础性认同感,为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组织开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创造支持条件。

三、结语

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问题,本文具体择取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契约模式建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及高等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心理契约模式的建构发展过程,两个具体方面展开了简要的分析论述,旨意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小吾.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探讨[J].江苏高教,2010(01):119-120.

[2]胡忠光,彭春妹,曾小红.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98-99.

[3]祝菡.高校学生干部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探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63-64.

[4]房大任.基于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的分析与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0):107+113.

[5]王敏.构建我国高校教师管理中的“心理契约”模式[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01):63-65.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研究

强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支撑,从本质上来讲,对学生的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科学的进行制约和引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行为。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于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人才,就必须强化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因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水平是最直接、最基本的人才质量影响要素。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是社会选择、接受和认可学校的基本依据。质量不高的教育,即便规模在大也意义不大;只注重质量不重视规模的教育也会难以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因此,想要获得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中各环节、各部门就要不断协调、共同努力,而这其中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风建设,这同样也是搞笑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

(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不断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院校正是这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作为主要的管理学生工作的部门,高校学生管理处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形势下,表现出了严重的不适应,它们当前的工作形式很难满足学生管理工作实际要求,使很大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不过问学生管理工作。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改革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

(三)是实现高效能、科学化学生管理的迫切需要

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对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以为学生管理等同于学生思想管理,没有将行政管理同思想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导致过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而忽视了行政管理手段的利用,进而导致教育效果的不理想。必须强调的是,大学时期的青年学生,他们的三观观念还不成熟,他们的行为状态和政治思想尽管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也并非完全吻合。随意,不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如何得到、细致,总会存在无法疏通、无法引导的学生,这就需要行政管理手段的介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更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

二、改革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策略

(一)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搞好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校风校纪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本依据。为使学生管理工作更为规范有效,就要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根据新的工作体系要求,制定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评价检查指标。制定的制度既要符合工作体系的有关要求,又要具有一定激励措施,以便形成规范、有效、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评价检查指标要能体现客观性、导向性和创新性,制定的评价指标要具有充足的指挥能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观念

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的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观念。要将学生看作是独特的人、发展的人,是具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主体,是教育教学中的平等一员。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实现学生健康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为他们提供差异性的管理服务,培养他们的个性才能。尊重学生的正当权益,鼓励他们民主、公平的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

(三)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革命时代,新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和途径具有巨大的冲击作用。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困难,而高校管理体制的革新让学生管理工作量和工作人员比例越来越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据调查,学生管理工作中有近一半的工作属于规律性的常规工作,这部分工作完全可以让计算机来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生管理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中去。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系统性、预见性的增强,进而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也随之产生了不小的改变。为符合时展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以培养出素质高、创新思维强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海龙.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谢谷萍.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3]王闰夏.独立学院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与改进措施[D].山东师范大学,2013.

高校学生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学生管理 高校学生 微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0-02

人才在现代社会竞争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加强人才培养、满足社会人才需求一直是高校工作的目标。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高校学生的心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高校学生管理环境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虽然我国高校都已开展学生管理方式改革工作,但效果差强人意,需要高校进一步的实践与探索。

一、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

1、学生管理思想落后

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还不能摆脱传统学生管理思想的束缚,过多强调“严管、全管”忽视了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群体的作用。同时,部门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过于干涉学生生活,忽视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三方面能力的培养,缺乏“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思想观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滞后,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2、学生多元化思想冲击原有学生管理体制

由于经济转型与外来思想文化传入,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已经影响了高校学生的日常行为。同时,高度发达的网络信息与通信技术,为高校学生多方面了解社会知识与信息提供了方便,思想方式活跃、思想观念转变迅速、价值取向受外界因素影响明显是当今高校学生的主要特征。现阶段部分高校学生普遍出现盲目崇拜的现象,“韩流”、“欧美流”等文化中的负面思想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导致学生中出现“拜金主义”、“攀比主义”等,为高校学生管理带来更多负担。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几点建议

随着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为高校学生管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微时代”与“微体系”成为当前时代的主题。

1、利用“微技术”加强学生管理

“微技术”是微博、微信、微电影三者的统称,随着校园生活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微技术”在高校学生管理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对学校而言,在“微时代”的大背景下,可以班级、学习组为基本单位,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在管理过程中,要不定期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先进人物事迹、国家政策文化等微电影,保证学生基本思想方向不偏失,为学生管理工作奠定基础。其次,要以班级为单位组建微博群,传播学校最新管理办法。在微博群建立过程中,可以以辅导员为最高管理员、班级干部为普通管理员、普通学生只具有参观和预览的功能,保证微博群能够平稳运行。在微博群中,辅导员可以及时学校最新管理办法、优秀学生评选制度等一系列内容,学生可使用智能手机、电脑接收信息,并展开评论;辅导员在接收学生评论信息之后,要及时上交学校,方便学校开展接下来的制度改正工作。最后,辅导员可以建立班级微信群,通过微信实现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利用语言疏导,及时解决学生面临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微信加强与性格内向学生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变化,实现对整个学生群体的准确了解,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能力。

2、以“微管理’体系实现高效管理

在微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应形成以学校、院系、班级为框架的微管理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校、院系、班级都有各自的职能。学校可通过微媒介,介绍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就业信息、社会职业热点信息、贫困学生资助信息、奖学金发放等信息,与学生学习、生活、娱乐密切相关的话题,把学生通过微媒介聚集起来,充分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基本心理特点,提升管理能力。院系可通过微媒介建立与学校、班级相对接微管理体系,实现学生管理信息的传达与学生基本信息的整理,发挥桥梁作用。班级通过加强与院系微管理体系的对接,扫除班级网络管理中的盲点,通过为媒介掌握学生基本动向,形成学校、院系、班级(社团)微管理的联动机制,体现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微力量”,有效化解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困境,保障高校微管理的效果。

三、结束语

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在管理工作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分析学生心理、明确社会现实环境对学生行为思想的影响,才能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的一系列变化,为管理工作提供更加真实的依据。辅导员与学生管理部门之间也要做好信息沟通工作,及时了解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化、心理变化与行为变化,并及时做好防范措施,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 陈超,王勋,吴绪红.试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创新的现实背景和思路[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4):72-75.

[2] 王丽君.浅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4(1): 55-59.

[3] 石立宁,李晓雷,韩婧.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和改革途径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科学管理),2013(15): 122-123.

上一篇:辞职信范例范文 下一篇:涉外会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