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

时间:2023-03-16 08:01:49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篇

关键词:辅导员;大学生;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对大学生而言,辅导员首先要是一个指导者,不仅要在思想上指导大学生,而且要在学习和生活的方向上引领他们。这就对辅导员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注意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立于时代的前沿,给大学生的发展领航。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就无法树立自己的威信,无法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理想效应,从而影响工作的正常、优质进行,辅导员要学会“跳出大学生看大学生”,如果只是简单地站在大学生的角度,看起来是“贴近、贴紧”大学生了,实际上降低了自己的视野,无法从纵向和横向的高度去把握大学生,不能及时而有预见性地看到他们将来面临的问题,总是跟在他们后面解决问题,从而无法避免问题的发生。

一、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的主要特点

高校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思想活跃、但理想信念模糊。由于当今社会的开放化和信息化,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对生活充满激情,对社会问题反应强烈,是大学生中最活跃的群体。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一些大学生道德观念由统一逐步走向分化,相当部分学生丢弃社会理想而信奉个人理想,学习缺乏动力,普遍存在着不关心政治甚至厌烦政治的心理,对理想道德教育有抵触情绪,甚至思想颓废,不思进取;其次,集体意识淡薄,更加关注个人利益。现在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吃苦少、安逸多;独立性差、依赖性强;舍己奉公的精神少、关注个人利益的时候多。再加上大学学习方式的特别和生活方式的相对多样化,一部分学生纪律观念松弛,生活作风懒散,其行为规范处在一种不成熟和不稳定状态,集体观念淡薄;再次,对传统文化淡漠和排斥,人文素养匮乏。进入大学学习后,许多学生不再像高中时那样唯成绩马首是瞻,他们更多的将目光转向能力的培养方面,以便为就业做好预演工作。这一思想走向决定了学生一方面宁愿更多关注考什么证,上什么样的培训班,对文化课的学习认为是浪费时间。相应地,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就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这就势必导致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素养。在现在的大学里,每年都有许多同学的文化课甚至是专业课在期末考试中不及格,“必修课选

逃,选修课必逃”已成为大学生的流行语。

二、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思路

1、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结合新形势下当代大学生的新特点,不断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形式,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理想信念。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是树立什么样的理想,如何实现理想与抱负,往往又处于迷茫状态。这就要求学生工作者从一入校就对他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引导他们中的先进分子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端正入党动机,确立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这也正是我们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首先,从大一开始,学生工作者就要利用年级例会和学生干部会议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其次,与专业课老师进行沟通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老师和学生更容易沟通、交流。学生个性特点、学习态度、思想动态、道德风貌等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因此专业课老师更易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这就要求辅导员经常与专业课老师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才能更能有效地进行“育人”活动。此外,师生关系是一种亲近、融洽的师徒关系,加之学生对知识渊博、专业和学识水平较高的教师有着强烈的钦敬感和顺从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能起到很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要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思想道德素质,必须充分调动全体教师尤其是专业教师的积极性,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

2、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集体主义意识。针对学生自我意识突出、集体主义意识淡薄的特点,辅导员要从新生军训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新生军训中的各种比赛,要求每个同学积极准备,任何一个同学的一个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全队的成绩,从而使他们明白团队的重要性,可使团队意识深入人心。在军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好集体活动多的特点,抓住军训有利时机和活动,让受训的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个人都有为集体获得荣誉的责任和义务,以此不断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或专题教育活动,向大学生传递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的信息并身体力行,从而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形成集体主义观念,增强团队意识。

3、抓好学风建设,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教育部《关于印发周远清同志在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通知》(教育部[1998]4号)指出:“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文化素质是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重要基础,它体现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升华人格、陶冶精神,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更好地做人、做事、做学问提供广博的文化底蕴。”人文素质是其他一切素质的基础,对于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而使其在吸收人文精神养料的基础上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4、加强学生的成才立志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群体总体上是一个心理相对健康的特殊群体。然而,当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带来的社会压力给学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刚结束了紧张的高中生活,来到大学很容易放松自己,使新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显得尤为重要。大一、大二是本科教学的基础阶段,如果基础打不好,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考研和就业。有的学生一心忙于各种社团活动,忽视了学习;还有的来到大学后对生活一片迷茫,找不到方向。而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越容易出现各方面的心理问题。所以,笔者建议在新生入学时及时给予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包括就业意识的培养、团结意识的训练、分析就业市场的需求、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提供就业信息、教授求职面试技巧等,让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积极的心态,使他们对自己的大学生涯进行正确合理规划,不至于走弯路,走歪路。及时给予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定期为学生做心理测试等,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要着重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维与判断,形成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矛盾;还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从尊重他人、认识他人的优点、亮点开始,学会与人交往,体会合作的意义,增强其对环境的心理调适能力,培养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理性与感性、心理与身体、思想与行为、技能与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多种价值观念的影响下,学生的思想和观念变得离散,反映在学习、生活等方式上逐步走出传统的单一模式,而呈现出多样的诉求。在这种情况下加大学生工作的强度和力度便显得尤为重要。

新形势下的学生工作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边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加。这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所以我们要适当地转换一下思想,不能像传统的那样来看待学生、管理学生。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给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课题、新挑战,如果不从思路、内容、体制、手段和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思想工作就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就需要我们努力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路。要针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精心设计新的活动形式和载体,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大学生需求,增加工作实效;更需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直面教育因素的各种变化,积极主动地研究新情况,创造出富有成效的学生工作方法。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叶黎.对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思考[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1.

[2]崔自铎.简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J].理论前沿,2004.12.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交流最集中、最活跃、最宽松的地方。在这里,信息的沟通最不受拘束,人与人之间最容易形成共同意识和一致行为,间接地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学生社区已然成为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得到各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探讨学生社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联系和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成为高校学生工作者需要努力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开展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

1、高校学生社区发展内在因素的影响和要求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校住宿学生数量也与日俱增,学生社区成为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学生社区已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大学生宿舍区,学生的自我教育、情感交流、政治、文化、思想和价值观的交流也常发生在学生社区,它是学生课堂之外交流沟通学习的一个重要窗口。作为大学校园内的传统区域,它拥有特定点文化风格和氛围。大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思想的不稳定,导致其看问题容易偏激、片面,这体现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2、网络、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和要求

高校的扩招大环境下,出现入学学生素质相对降低的现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当今网络和通讯工具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容易受其中上不良信息内容的影响,迷失自我。一部分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能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自律能力较差,致使有些不少学生贸然使用违反学校管理制度使用大功率违章电器,给学生宿舍带来不少安全隐患。因此加强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牢牢占领学生社区思想教育重要阵地,积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学生社区。

3、开展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社区是学生大学生活中思想交流的一个重要场所。一方面,可以利用学生社区这一场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先进思想,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确保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人格,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可以开展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工作方向延伸,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发展。

二、高校开展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和方法探讨

1、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管理机制

党基层组织进社区发挥其先进带头模范作用,在学生社区开展社区党建活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广泛开展公益活动。另外,了解和反应社区学生思想动态,并结合学生社区特点制定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计划和组织实施。

建设社区管理委员会,选拔社区辅导员任社区管理委员会主任,负责相应学生宿舍楼,楼宇设学生楼长、层长,另外社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各职能部门,策划部、组织部、宣传部等社区学生组织,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社区文化活动,增进社区内学生思想交流和沟通。并且,积极抓好楼宇学生学风建设,了解并及时向学院反馈学生教学、学习等意见和建议以及开展实施相应学生组织代表对学生宿舍物业管理评分和考核监督等措施,以督促学校物业部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加强学生自我教育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学生社区管理效率

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社区成立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在社区辅导员的指导下实施自我管理,实实在在服务学生和监督学生行为。例如开展晚就寝查寝活动,监督社区学生晚就寝情况并对违反晚就寝规章制度的学生进行督促和做好相应记录,最后反馈给社区辅导员以做出相应处理,这对社区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另外,为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培训机制等制度,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增强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成为社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组织制度保证,使他们成为学生社区教育管理的桥梁和纽带。

3、加强学生社区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对社区归属感

对青年大学生来说,文化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社区文化进一步拓展了大学生校园文化的发展空间,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展现了其独特功能和特点。

第一,在校园文化多元化、多样化的格局环境下,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地位,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和社会价值导向,结合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以纪念会、座谈会、沙龙、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开展思想教育学习类活动。在主旋律前提下,倡导文化活动的多样性,满足学生多层次、多方面文化的需求。

第二,开展其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服务学生社区生活为目的的社区活动,如爱心跳蚤市场、学雷锋社区卫生义务劳动活动等;以培养学生拼搏精神和团队意识为目的的各类社区体育文化比赛活动,形成浓郁的体育文化氛围,如社区趣味运动会、寝室创意门贴大赛、“背靠背”叠被子大赛等;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提高就业能力为目的社区活动,如创业竞赛、模拟面试大赛等活动。各类社区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培养和提高了学生各项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三、结语

总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益重要形势下,以社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开展学生社区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成为了当今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必然趋势,这无论是在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优良品质和提高学生思想境界、道德水平等方面,还是在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和健全体制方面都发挥其强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兴国.高校学生公寓社会化条件下的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

[2]李庆广.网络文化的冲击与高校社区文化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3篇

关键字: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

一、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的全面开放,经济和文化大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如信仰理想的缺失、多元化价值体系的困扰等。高校作为思想最为活跃的教育场所,同样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为了应对多元化的价值理念和理想判断对大学生群体的冲击,加强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就显得格外的重要。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能够保障我国主流的理想信念地位不受冲击;另一方面,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言,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符合我国主流价值判断的思想认识。另外,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能够从意识形态上,为深化改革奠定思想基础。总之,无论从学生自身发展还是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化方面来说,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一)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空泛、脱离高校的实际情况

思想政治工作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兼具了理论性和指导性的特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往往由于教育实施的内容过于空泛,甚至于不加修饰地将党和政府一些关于思想政治的相关理论研究和报告进行展开,大学生对于过于理论化和空泛的讲述时常表现出了严重的抵触情绪,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首先应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能够将一些条条框框的理论和抽象化的概念有效地同大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这是高校相关方面的工作面临的实际情况。

(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思路欠缺,适应力差

新常态是近年来党中央对于我国所处各种环境的高度概括,也为我国各类工作指明了方向———加强工作思路和工作手段的创新。而我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等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理论灌输层次,缺乏对于“新常态”大环境的适应性,导致了相关工作的有效性得不到保障。因此,如何做到以大学生为基准点,高校思政工作思路以及手段的创新性发展,保障思政工作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结合,是未来思政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思政教育缺乏创新和组织管理

高校思政教育除了内容和工作形式方面出现的问题以外,在组织管理和创新发展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首先,在组织管理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组织领导结构,再加之思政工作的有效性难以度量,课程管理和实践活动的形式过于死板,僵化的教育模式对于思政工作的创新发展都带来一定难度;其次,思政工作的核心在于修身,一些教育的实施者往往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而缺乏真正实践能力,言行不一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大学生造成了思政教育“又虚又假”的教育感受。总之,前思政教育组织管理缺失和创新不足的现状也是需求认真改正和探讨的。

三、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思路

(一)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和组织管理力度

要保障高校思政工作的实效性,首先应从高校思政教育创新和组织管理两方面着手。加强教育创新,应从思政教育的特点着手,从教育内容的实用性、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的多样性保障以及实践过程的可操作性和可度量性等方面加强创新,使得思政教育能够适应“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加强组织管理,一方面应从提升思政教育领导组织结构的方面进行着手,组建一支思维活跃、政治水平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突出的工作领导队伍,切实提升思政工作的组织管理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大学生的课堂管理和思政实践管理,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最主要的是课堂教育,因此加强课堂管理对于保障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进一步检验思政教育成果,进行必要的实践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保障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紧贴高校实际

高校的思政工作最终要服务于高校的发展,因此,在保障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方面应努力提升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在实施高校思政教育的时候,应将抽象的思政理论和大学生生活进行有机结合,从大学生理想树立、责任感的培养、爱情以及情感价值的体验、应对复杂社会现象和就业升学等方面入手,改变教育内容的空泛性和抽象性,不断提升思政理论对于大学生情感价值的指引作用,使得大学生能够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判断力和意识责任感。因此,从教育内容方面来提升思政工作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其教育内容应注重紧贴高校实际情况以及教育内容的实用性。

(三)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思路和手段的适应性

随着信息化发展的日新月异,高校的思政工作思路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讲授过程,因此从提升其工作思路和手段的适应方面对于提升高校思政工作也有积极的意义。一方面,思政工作思路也要做到开放性,不可否认多元化的价值体验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思政工作也应做到兼容并蓄,在肯定多元化价值观的同时突出我国主流意识和价值观,积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意识价值观;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升思政工作的适应性,加强微信、微博等形式的传播宣传力度,以及通过论坛的形式给学生提供开放式的交流平台,高校根据学生真实的思政教育现状进行科学引导,最终促进思政工作的实效的提升。除此之外,还应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做到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文本从高校思政工作必要性为出发点,通过分析相关工作现状,给出了加强我国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的思路,主要是从教育内容、教育实施手段以及创新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努力,通过提升相关工作的创新性、实际性、适应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够迈上崭新的台阶,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辅导员助理;选拔;培养

高校辅导员队伍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在新时期里,高校辅导员担负着多重角色定位:政治教员、人生导师、知心朋友。但由于日常需要处理很多琐碎的事务性工作以及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很多辅导员尤其是新生辅导员不能及时掌握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以更加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高校采取的主要辅助措施有配备班主任、班导师、辅导员助理等。笔者工作在学生管理系统一线,实践表明在高年级中选拔优秀学生担任新生辅导员助理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补充作用更加明显,他们能够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教育和管理学生方面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设立辅导员助理岗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辅导员助理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载体,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让辅导员助理参与到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方针政策等方面,也便于学生理解辅导员工作的内涵,拉近学生与辅导员之间的距离,建立较好的沟通平台。

设置辅导员助理岗位在辅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也是给在校学生提供良好的锻炼平台和展示能力的舞台,辅导员助理一般由优秀学生党员、高年级学生干部或研究生来担任,他们是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有充沛的精力和较高的能力来帮助新生更快地了解大学、适应大学,同时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生活经验来引导新生,避免走弯路。由于年龄相仿,语言情感相通,思想道德相容,辅导员助理与新生之间更易沟通,更易引起共鸣,他们生活在一起,能及时了解新生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及时向辅导员反馈新生信息,及时采取解决措施。

二、坚持选拔原则是开展好学生工作的重要基础

设立辅导员助理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这就要求辅导员助理要有肩负起学生教育、管理、引导、服务重任的责任意识,在选拔时要综合其个人素质、道德品质、学习效果、表达能力、组织水平、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确保其在学生工作中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辅导员助理可以采取公开招聘、个人自荐与辅导员推荐相结合等方式,在高年级的优秀学生、优秀学干中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选拔,选拔工作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政治素质高,具有较高思想政治觉悟,最好是党员或预备党员,以更好地配合、协调党团组织工作;群众基础好,在学生中具有较高威信和影响力;学习成绩优秀,能正确处理自身学习与工作的关系,起到对新生良好引导和模范带头作用;纪律意识强,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和自控能力;能力水平高,善于组织、协调各项工作,有一定管理经验,责任心强,乐于为师生服务。

三、完善培养机制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辅导员助理介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参与学生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但同时还有自身的学业,这就需要他们在工作中协调好其担任的工作和自身学习的关系,既要做好助理工作,也要在自己班级中有所作为,在学生工作部门及辅导员的教育培养下,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素养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技能,实现自身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辅导员助理培养机制,深化岗前培训,在辅导员助理中推行“全员育人”、“时时育人”、“事事育人”的理念,让辅导员助理树立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思路,明确自己的定位,培养全局观念和思想高度;做好岗中培训,对辅导员助理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和针对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同时还要在日常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定期交流工作思路和经验,及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辅导员要定期对助理的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定期交流工作思路和方法,在要求他们完善自身的同时,加强配合、协调,做好学生工作。辅导员助理要协助辅导员向学生宣传党的思想、理论,做好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要协助辅导员对班级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专业思想等方面的指导,生活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让新生迅速了解并适应大学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坚持深入学生中,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成为辅导员的有效抓手,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思路。

四、制定表彰考评体系是稳定学生工作的保证

辅导员助理作为辅导员工作的有效补充,他们本着“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工作原则,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辅导员助理不同于普通学生干部,他们付出的努力更多,担负的工作更重,投入的时间更长,取得的效果更好。因此,对于辅导员助理应该给予单独的考核表彰。可以通过开展年终或学期述职考核的方式,建立监督奖励机制,对辅导员助理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对表现优秀的给予奖励,对表现不好的要及时谈心,了解情况,帮助其提高思想认识和工作能力。对于表现突出,工作业绩出色的辅导员助理可以给予推荐工作等更大的表彰。

总之,辅导员助理机制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特色工作,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助理队伍是弥补我国高校现今教师辅导员人员不足、队伍不稳定的一项有益措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注入了一股新鲜活力。建立、完善、深化学生辅导员助理选拔与培养机制,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与自我教育,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存宏.浅论辅导员助理工作的理念.科教文汇,2010(7).

[2]施孔芳.高校学生辅导员助理工作探讨.现代经济,2008(8).

[3]夏利波.高职院校辅导员助理工作初探.企业技术开发,2009(5).

[4]赵姝.高校辅导员助理岗位发展的现状及意义.中国科技财富,2010(12).

[5]陈颂坚.论析新时期高校选拔学生担任辅导员助理的现实意义[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6]尹敏.学生管理工作中助理班主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

[7] 刘聪聪.高校辅导员助理之我见[J].中国西部科技,2010,(9).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5篇

>>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路径浅析 新媒体视域下多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平台的创建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统战工作研究 浅议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思考 新媒体环境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新模式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组织生活现状和提升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班级学生工作创新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5-07-24.

[3]傅格.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4]周春国.信息化手段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探索与应用[A].吉林大学学生工作论文集[C],2014.

[5]冯刚.新形势下推动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思想教育研究,2015(08).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6篇

关键词: 人文关怀 高校学生管理

高校是育人的场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更是一项兼具教育艺术性和管理艺术性的系统工程。目前,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管理方式机械化、管理手段单一化的问题,导致管理工作非常被动甚至不被学生接受。在这种情形下,人文关怀作为一种对人高度重视的理念受到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这一理念不仅丰富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容,还拓展了高校学生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解读

人文关怀,被认为起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等。所谓“人文关怀”,就是对人的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工作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以理解、关心、帮助、服务学生为出发点,塑造融洽、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在愉快、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并成长成才。[2]同时,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理解并支持学校的管理工作,以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果最优。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关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第二,树立科学管理理念,摒弃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强制因素;第三,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的人文素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引导。可以说,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能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地发展,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真正理解和关心学生的高校学生管理思路。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近年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受高校扩招政策的影响,在校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加之当今大学生都是“90后”,个性独立且张扬,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缺乏人文精神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通常是使用严格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言行举止进行约束,但由于规章制度在设计时并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只是把学生看做机械的管理对象,忽视学生不同层次的需求,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和情感引导,导致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消极应对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由于部分高校的学生管理制度并不完善,有时会出现应急性的通知,且朝令夕改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制度的连续性和严肃性得不到保证,[3]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造成影响。

(二)高校学生管理环境缺乏人文理念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由上至下各个部门的相互配合,形成管理合力。一般认为高校学生管理体系由学生处――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组成。正因为如此,许多教师认为学生管理是高校学生管理者的工作,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了,所以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不关心,使得学生管理工作举步维艰,高校学生管理的人文环境难以形成。同时,在教学层面也存在压抑学生创新性的问题。[4]一是在教学模式上专业必修课设置过多,对人文教育选修课的重视不够,课程安排过少。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应试教学为主,忽视学生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三)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缺乏人文素养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生力军。高校近年来在对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上,注重数量的发展,而忽视人文素质的提高。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第一,辅导员多毕业于思想政治类专业,知识结构过于单一;第二,辅导员大都是刚走出校园的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和人文知识不够丰富;第三,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管理培训,其组织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人文素养不高,许多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工作中很难做到以生为本,他们通常使用命令和强制的行政手段来管理学生,取得的效果不理想,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低下,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学生管理实现人文关怀的路径选择

在高校学生管理中融入人文关怀,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高校学生管理者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高校学生管理环境和高校学生管理队伍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最终实现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渗透人文关怀的目标。

(一)彰显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

由于大学生还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学校需要通过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进行约束与引导。在学校规章制度的设定上应把人文理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尽可能满足各类学生的需求。因此,在设计学校的规章制度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制度的设计要人性化,应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情感需要;第二,制度的设计要民主化,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知情权和参与权;第三,制度的设计要个性化,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制度的灵活全面。这样的高校规章制度既对学生有统一要求,又能尊重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能体现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人文关怀。

(二)营造高校学生管理环境的人文氛围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学工、教学、后勤等多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实现效果最优。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营造自由和谐的人文关怀氛围,一是要加强管理者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情感是沟通的基础,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在管理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者要摒弃“重管理,轻引导”的陈旧观念,转变工作思路,增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到在交流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在沟通中对学生进行管理。二是要增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管理意识。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的关系,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任课教师可以寓管理于教学,用自己渊博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人文素养影响学生,达到管理目的。同时,在高校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应将人文教育纳入其中,提高人文素养类课程的比例,确保人文教育的地位。三是要培养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大局意识。增强解决学生问题的服务能力,做到在服务学生的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的管理,寓管理于服务,形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谐的人文环境。

(三)提高高校学生管理队伍的人文修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是管理学生的最直接实施者,提高人文素养,增强自身的人文素质,是高校学生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一,要加强高校学生管理者自身的理论学习。一线学生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关系学生在校的个人发展情况。高校学生管理者不仅要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政策理论水平,这就需要加强对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综合知识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第二,要将高校学生管理者的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高校学生管理者应广泛涉猎文学、哲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积累丰富的人文知识,用人文知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和感染学生,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质量。第三,提高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在建立健全高校学生管理者选拔机制的基础上,可以组织旨在提升管理水平的短期培训,通过培训强化高校学生管理者的管理学基础知识,提高其管理学生的业务水平。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关乎在校学生人格和价值观的塑造。要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就应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人文关怀思想,构建人文关怀视域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系。高校只有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才能达到学生管理的最高境界,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孙辉.人文关怀与实践概念[N].光明日报,2002-12-26(C1).

[2]孔昭艳.试论高校对大学生的人性化管理[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5).

[3]冯进.简论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建设问题[J].社科纵横,2010,25(1).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现状; 创新

目前,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已成为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高校选择学校发展定位的基本共识。前不久,在上海电机学院举行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发展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共同研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突围”之路。 大家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展开了讨论,对如何突出办学特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面向产业办学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但对于如何在应用型本科视野下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讨的较少。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视野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与思考已成为高校管理系统中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就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现场工程师或高级应用型人才。这里的人才培养不同于那些重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其强调的不是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而是注重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以能否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为标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以“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为检验标准,培养出的学生既要掌握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更要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工程职业素养,它突出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其特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 所设置的专业以工科、商科为主,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② 教学内容以成熟的应用技术为主,适量传授理论知识,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主要是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 ③ 提升学生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突出对学生实践、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监督和管理; ④ 培养出的学生具有一专多能的本领,即是既要培养掌握较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⑤ 重视加强对学生诚信、正直、敬业、务实、严谨、团结合作等工程素质的培养。

2 当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视野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整个应用型本科高校总体的战略目标,它需要高校的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形成合力。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之间还有许多不协调的地方,具体体现在:① 管理意识较强,服务意识较差。很多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人格的培育,只教书而没有育人,很多辅导员由于忙于行政性事务或学生的日常事务的管理而忽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② 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由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者事务多、责任重,加上待遇与同等的教师相比相对较差,政治待遇偏低,致使许多学生管理人员或离职或中途转岗,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学生管理队伍,其管理水平很难得到提高。③ 很多学生管理工作者的理论水平亟待提高。由于很多学生管理人员是半路出家的,较少有经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加上他们平时工作繁忙,较少有时间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整体理论水平低,而缺乏系统理论指导的学生管理工作很难有创新和发展,整体后劲不足。④ 学校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整体配备人员欠缺。目前,在高校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学生管理工作是交不了课的老师才从事的工作,什么样的人员都可以做,把学生管理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加上部分高校的领导对学生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使得很多地方高校学生和辅导员的师生比例失调,远远要低于教育部16号文件和24号令所要求的辅导员与学生比1 ∶ 200的指标。⑤ 辅导员自身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清。很多学校或院系把辅导员看作是一般的办公室办事人员,把很多行政性的事务交给他们来处理,致使许多辅导员感到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什么事也没有做,真正用来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太少了。

3 创新学生管理工作,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8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学生管理;可行性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呈现普及化的发展态势,高校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够接收的外界信息更加复杂化,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所以高校学生管理实践应该变革传统观念、创新管理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以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笔者针对“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性及路径分析”一题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可行性分析

(一)基于共同目标方面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系统性、综合性的的社会服务,通过特定的方法体系实现对学生社会性培养的目标,使得学生在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实践能够跟随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紧握时代脉搏,规范有序的发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通过系列管理措施,使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得到培养,使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的得到提高。二者在工作目标上是不谋而合的,相同目标的两项实践必然能够实现完美合作。所以,基于目标相似的视角下,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中具有可行性。

(二)基于相同理念方面的可行性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充满人性化和自主能够性的特征。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进行落实。因此,学校社会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在理念上具有一致性,说明将二者有机结合具有可行性。

(三)基于相辅相成方面的可行性

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能够发挥服务职能的工作形式,在实践中不需要行政手段的过分干预,根据现阶段学校社会工作的要求,必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一般需要学校进行行政化的干预,在实践活动中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所以将二者相整合,能够充分的实现“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整合,使得二者能够资源互补,取长补短。由此可见,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能够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管理的有效路径

(一)强化学校社会工作认知

若想实现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美整合,必须强化学校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使得其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首先,需要全面完善和提高社会工作兴业人员业务技能,使得学校社会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充分发挥出来。其次,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提高对学校社会工作的认知能力,保证学校社会工作的顺利进行和良性发展。进而提高学校社会工作的关注力度,使得其能够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创新学生管理理念

第一,需要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机构设置中增添社会工作岗位。第二,需要在高校中设立专门的社会工作机构,对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性的培养和培训,使其能够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有序进行。第三,将学校社会工作的工作理念、目标与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目标进行统一化处理,使得二者在同样的意识形态指导下进行实践活动,促使二者合作根据紧密性。

三、结语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9篇

>> 新媒体视域中农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进展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 试析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工作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思路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建设及引导机制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新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研究 自媒体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研究 新媒体视阈下高校创业就业教育创新分析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新媒体视角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调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http:///doc/5389242-5625822.htm

[3]翟漱文.技术革新背景下大学生的新媒体创业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33)

[4]朱晓芸.梅伟惠.杨 潮.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2(09):82-85

[5]韩旭.大学生自主创业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嘉兴市为例[J].新西部,2009(22)

[6]杜运周.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接方法探讨――台湾中山大学的经验介绍[J].高校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对接方法探讨,2011(3):35-38

[7]娄立原.吕菁.大学生新媒体创业创新训练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79-81

[8]魏芬.李琴.”专兼结合”的高校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初探――以上海理工大学为例[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2(05):23-25

高校学生工作思路范文第10篇

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教师更多的是关注课堂内的知识传授和难点讲解,而学生工作的承担者――辅导员则往往深陷于各种繁重的事务性工作和第二课堂活动之中。两块工作“互不干扰”,且“相安无事”。然而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本不能简单割裂,反而恰恰只有教师和辅导员,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的相互渗透和优势互补,才能让我们大学生真正的学有所用,用中再学,提升创新创造力。而这一切的前提都是教师和辅导员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能以完成本职任务为工作原则,教师只想着在课堂上把课上好,课外的事情一概不了解不参与,而辅导员只抱着学生心理不偏激,学生安全不出事,其他的问题都是小事的思想。教师和辅导员应把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及成功发展视为工作中心。

因此,为了完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教育工作应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的人,这就要求高校教学与学生工作、智育与德育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互动互补。作为辅导员,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寻求与教学工作的互动点和合力点,思考总结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一、高校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互动关系现状及必要性分析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社会活动,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职能。其中人才培养是基本职能。具体而言,高等教育通过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共同落实高等教育基本职能。高校教学工作的主导者是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知识;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管理以及学生党团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高校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及时了解和掌握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等。

根据高等教育规律,教学与学生工作应是互相促进,彼此交融并不可割裂的,共同服务于高校学生的成长成才。然而长期以来,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呈现出相互隔离、互不相交的趋势和问题。

1、高校教学与学生工作互动缺失的原因分析

首先,教学与学工相互独立,交融不够。当前的高等教育系统中,模块化的人才培养及个性化的学生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以第一课堂为主要阵地的教学工作,专职教师更多的停留在知识的系统讲解及传授上,并未真正树立将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交融的理念;而学生工作按模块分工过于细化,无法根据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满足学生的个人成长成才。甚至有时出现为了举办活动而举办活动的情况出现,导致学生活动呈现一定盲目化、简单化及娱乐化的趋势。

其次,学工地位边缘,功能游离。学生工作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时候只是把它作为学校稳定的重要工具,在以教学为中心的高校中地位不高。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往往容易沉迷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失去头绪,这种“维稳”和“被动”的意识已成为学生工作者的一种习惯,辅导员自我工作理念、工作思路的僵化导致学工功能单一,方法陈旧等问题。

2、加强学工与教学互动的必要性

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使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工作是人才培养中课程外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是人才培养,培养对象都是学生。两者分别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与道德成才,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两支重要队伍,相辅相成,互补互助。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的学生工作作为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利用其更加轻松和实用的方式,将第一课堂的知识,有效地转化到实践中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参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升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然而另一方面,若第二课堂活动缺乏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基础,就会陷入简单的娱乐化之中。

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背景之下,学工与教学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功能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不可简单割裂,作为学工的主要承担者“辅导员”应该在完成常规性的学生事务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服务专业建设,提高工作水平,提升所在院系学生的专业认同度及就业竞争力。真正培养能够正确认识专业,具备专业技能的合格人才。

二、关于寻找教学与学工合力点下,辅导员工作的几点思考

1、打破固有思路,设置“专业辅导员”,提升辅导员自身专业内涵

长期以来,院系的辅导员设置无非都是按照“模块”或“年级”分类,按工作模块分工,如就业工作、资助工作、团建工作、党建工作及心理辅导专职辅导员;而按年级分工,则设置“新生辅导员”、“毕业班辅导员”等等。这样按照学工系统思路的辅导员工作设置对于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然而,从辅导员工作实际中看,我们往往不可避免的会碰到自己所带班级的学生或者是不同年级的学生们来询问一些与专业相关的问题。由于专业知识的缺失往往会使我们面露尴尬或推脱婉拒,这不仅降低了辅导员自身在学生中的认可度,在带班级的过程中也成为一大壁垒。若在原有辅导员分工的设置下,对口专业设置,按专业和专业方向设置“专业辅导员”,虽然对于辅导员是一个挑战,但是更有利于辅导员威信和专业性的树立,及辅导员职业的内涵发展。

设置专业辅导员虽然会面临辅导员轮岗和流动的问题,但是从整体而言,一名辅导员在一个院系工作的时间至少会在3―5年。因此,辅导员完全可以用这不短的时间来起码的了解自己所工作院系的某一个专业的基本知识,更有目的的与本专业的专职教师联系学习,补充本专业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框架。通过专业辅导员的设置,辅导员会有意识的提升自身专业内涵,也能够更加专业的解答自己所带班级专业学生一些基本专业问题及未来就业相关的问题,自身的自信度会提升。同时,在组织的学生活动方面能够更加准确的了解学生诉求,针对性也更强,立足于专业的校园活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会更高,同时自身的专业性也被学生所认可。

同时设置专业辅导员后,学生的需要也更容易能够找到解答的途径,不会再出现学生有问题不知道应该询问哪位辅导员来解决的情况。真正的能够把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2、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制,有针对性解决学生诉求,扩宽辅导员工作思路

本科生的知识教育通常是依托于专任课教师,而思想教育问题则会联系自己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但是专业知识问题有时和思想矛盾问题并不能完全割裂,很多时候学生的心理矛盾可能会出自于对于专业的不认同,对于未来就业的迷茫。因此辅导员对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以及专任课教师对于学生思想辅导的缺位会导致学生的诉求无法解答的问题出现。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尊重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从学生的根本需要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切实保障学生受教育的正当权益。然而每一个学生都不是工厂定制的物品,都是极具个性的个体。特别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包括年龄特点、家庭环境、社会阅历、志趣追求和职业理想等在内的生源结构呈现出多元、分层和复杂的趋势,“80后”、“90后”大学生需求的差异性、个性化明显增强。为了让教师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诉求,诸多高校都会选择本科生导师制,让教师能够从课堂中走到学生的生活中,全方面的关心学生的性格,兴趣和能力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然而,若要真正的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本科生导师制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责任,每一位辅导员也应该要参与进来,辅导员不应该只沉迷在一些重复性的事务工作中,应该结合自己学院的专业背景,对少量的学生进行除了心理问疏导和举办校园活动之外的更加专业的指导上。通过让辅导员参与到本科生导师制中,为辅导员更立体的了解学生提供了平台,也扩宽了辅导员自身的工作面和工作思路。

通过教师和辅导员参与导师制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通过专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辅导来弥补其对于学生思想教育的缺失,对于学生工作是极大的补充和帮助;另一方面,辅导员作为补充力量参与到导师制中,也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提高自身的地位,扩宽工作思路。

总体而言,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应该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生看成一个整体的人,遵循人的发展规律。这样不仅能提高教育学生的水平和效果,同时通过教学与学生管理的交流,还能打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利于高校的发展。高等教育应营造出全员育人氛围,辅导员工作应围绕“大人才观”的中心,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断思考总结,从简单的事务性工作中提炼出来,加强自身对于所在院系基本专业知识和专业特色的认知、把握及思考,努力提升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贡献度。

上一篇:五年级班主任工作思路范文 下一篇:团队建设工作思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