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范文

时间:2023-03-13 13:16:24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点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资助育人;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6-0001-02

高校是培养学生的重要教育机构,负责学生的梦想和社会的培养。虽然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多,但大学生仍然是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因此,毕业后的大学生人才质量决定了是否能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贡献自己的力量,能否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做出贡献。那么,如何根据高校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满足社会的需求,大学生的素质能否适应各种工作的需要等等,是目前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国家定位部分高校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校,这部分高校需根据社会需求来建立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随着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在迅猛发展,如何保障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然而,有很多大学生家庭贫困,为了使每个大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自2007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各种各样的资助政策,各高校已形成了各种为贫困生提供“奖、助、贷、补、免”的资助。众所周知,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大学的教育目标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品格和创新、奉献精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通过如何使高校资助工作顺利开展、强化资助育人功能、完善资助保障体系、创新资助育人模式,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运行机制的研究与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以生为本,坚持资助育人工作理念

围绕“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影响学业和身心健康”的目标,坚持以生为本、以爱为源、育人为先,在学生资助工作中根据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的层次,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资助方式,让每一位受助学生更加自信、更有上进心。自信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感恩是学生资助工作的价值所在,让经济帮扶变为受助学生的理解、尊重、关心和激励,满足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需要、精神激励需要、情感抚慰需要和成长成才需要。

学校应根据资助方式的不同,针对学生特点,进行优化配置。将奖学、助学与育人有机结合起来,将经济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资源,经济资助措施细化为人才培养措施,经济资助过程优化为人才培养过程,经济资助成效具体化在人才培养成效中,充分发挥资助工作育人功能。

二、多措并举,健全完善资助工作机制

1.建章立制,优化队伍。学校应根据国家资助政策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完善各项相关规章制度,明确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确保学生资助工作有章可循,为顺利开展各项资助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确保学生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应将学生资助工作列入年度党政工作要点,专题研究部署,确保“机构、人员、经费、责任”四到位,做到分工明确,厘清责任,实行层级负责制;建立学生资助领导小组总体部署、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统筹协调、学院资助辅导员具体落实、班级助学委员积极配合的四级助学工作网络;对从事资助工作的人员,要定期组织参加业务培训、座谈交流、案例分析、立项研究课题,提升水平、提高能力。

2.规范程序,完善机制。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方法。困难学生认定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也是开展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保障。在评定中应重视引导,可尝试建立量化指标体系,作为认定的依据,认定的结果应该在一定范围内以人性化的方式公布,并建立信息档案,实行动态管理,适时进行调整。②学生奖助学金审查机制。如何确保审查工作的公正合理,有必要建立大学生奖助学金多级评审、公示、学生民主参与的评审机制。经个人申报、班级民主推荐评议,院校两级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评审、公示等程序,使各项资助评定工作在“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体制下运行。③学生资助监督机制。为确保困难认定、各类资助规范评审、资助资金准确发放等工作顺利展开,学校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定期对困难认定学生结果进行复核;建立制度,畅通监督渠道,设立举报电话、电子邮箱、举报接待室等途径接受学生投诉;组织专项检查、抽查;规范资金使用,严格执行年初预算、年终决算制度,资助资金做到专款专用,通过银行准确发放至学生个人账户,工作人员不经手现金。

3.贴近学生,细致服务。①准确把握时机,积极开展宣传。在寄发新生入学通知书时、新生开学报到时、入学教育阶段、贷款毕业生离校前等特定时间,广泛政策宣传,做到资助政策人人熟知。②切实改进方法,提高服务质量。一是抢占网络教育阵地,依托网站、飞信、博客、QQ等网络平台,提升工作的时效性;二是开发学生资助管理系统,实现工作的信息化;三是开发微信公众平台和手机APP,实现工作的交互化;四是组织资助工作人员一线工作,深度辅导,真诚沟通,开展“我与学生面对面”活动,设立工作接访日。③传递爱心,细致服务。资助工作要强调人文关怀,不但要帮助学生度过一时的困境,更要学生心中播下爱和互助的种子。学校应打造“关爱学生,奉献真情”校园爱心文化,为班级选聘班主任,对学生的学涯、生涯、职涯发展进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三、丰富载体,精心搭建资助育人平台

大学生资助工作,资助是形式,达到育人效果才是根本。国家助学政策是通过资助大学生经济上的需要,来解决大学生学习期间经济困难,学校要建立大助学观念,最终做到精神上培育、学业上辅导、心理上疏导、就业上指导、生活上关爱,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1.思想教育平台。①诚信教育。学校应积极构建以“诚信做人、诚信贷款、诚信还贷、诚信交费”等为主要内容的诚信教育体系,将贫困生的诚信教育纳入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如“诚信教育月”主题教育活动、“贷款助我成才,还贷显我诚信”座谈会、印发《致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等。②感恩教育。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学校、父母的感恩,践行感恩之活动。学校可积极探索,通过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引导获奖受助学生从事公益活动,传递爱心、帮助他人、回报社会。③自强教育。学校应建立贫困大学生学业预警机制,鼓励全校学生以“优秀先锋”为榜样,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营造自强自立、积极进取的校园氛围。④关爱教育。高校应结合学生需要,因地制宜开展各种资助活动,例如:冬天送棉衣、联系车站来学校卖票等,关爱贫困大学生,让他们得到了经济资助,也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爱。

2.学业辅导平台。①建立创新评优体系。高校可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贫困大学生既努力学习,又要学会创新。目前存在很多贫困学生学习成绩很好、创新能力不高、就业难等特点,学校需要不断完善大学生的考核机制,鼓励贫困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参与科研创新、创业创新,努力成为创新型高素质人才。②组建学习兴趣沙龙。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外语、计算机、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地域差距,学校可通过组织开展学习兴趣沙龙、技能培训班等活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培训。对于极个别因为基础差而多门功课不及格的“双困生”,可通过组建“奋进班”、“学业提升小组”等方式,集中力量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3.心理疏导平台。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存在心理压力过大、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学习不能得心应手等问题,学校应及时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动态,做好心理解惑工作。

4.就业指导平台。针对贫困生群体自身的不足,学校可通过模拟招聘会、就业指导课、用人单位实地考察等形式,有针对性对贫困毕业生进行团体求职指导,提高贫困生群体的就业竞争力。学校还可以聘请校内外就业导师,针对贫困生人际关系弱的特点,利用就业导师的社会关系,为贫困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就业。

5.生活服务平台。学校还应注重生活关爱,开展各类“暖心工程”,如利用节假日开展亲情教育,资助贫困学子回家过新年,冬天赠送保暖内衣等。

6.能力提升平台。拓展技能性勤工助学岗位,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引导贫困学生自立自强,使其获得一定收入,在缓解家庭经济压力的同时也能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总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在高校人才质量保障体系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通过完善资助保障体系,来加强资助育人功能,更好的为人才质量保障体系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期彪,谭德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机制的模式构建[J].南华大学学报,2010,(5):94-96.

[2]成珊.构建资助工作长效机制,强化资助育人功能[J].科教导刊,2012,(7).

[3]孙德刚.利用贫困大学生资助活动,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以西南石油大学为例[J].教育探索,2011,(10):108-109.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范文第2篇

“十二五”期间,我省不断健全完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惠及学生884.1万人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取暖补助标准从2011年的每生每年78元提高到2015年的每生每年160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惠及454万名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在全国率先实现全部免除学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差距明显缩小,近两年农村学生上重点大学人数每年增长5.1%。种种政策举措,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困难家庭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失学

学生资助政策关系到每一个学生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也关乎社会公平的基本起点。甘肃作为一个西北内陆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一直坚守着“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

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我省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学生的学杂费,2008年秋季学期开学,我省全面实现了城乡免费义务教育。还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出台了中职新生减免学费政策,2009年共为46.2万名中等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3.3亿元,共有16.74万名新生享受到了学费减免。2009年,我省向37所高校的9.41万名学生下达国家奖助学金1.33亿元,为8.5万余名高校学生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4.15亿元……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省不断扩大资助对象的范围,不断提高资助标准,是历史上学生资助工作推进力度最大,取得长足发展的时期。

2011年,甘肃省全面完成“两基”目标任务,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深入实施。

2012年,为58个连片特困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231万名学生免费提供营养餐,全年共投入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免费教科书、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等专项资金34.72亿元;完善国家助学金政策,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省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资助家庭困难大学新生,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9.65亿元,争取各类资助项目资金2512.54万元,惠及贫困学生20.3万名;全力保障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36.62万名农民工随迁子女、41.51万名农村留守儿童顺利接受义务教育。

2013年,我省共发放各类助学贷款、助学金和奖学金21.68亿元,88.39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资助。

投入15.8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在我省实现了全覆盖,受惠学生达到了228万人;在学前教育阶段,为1.3万名学前一年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提供了每人600元的生活补助;在高中教育阶段,为19.9万人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投入5.4亿元,为13.2万人次全日制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每生1500元的国家助学金,为19.9万名农村户籍的学生及涉农专业的学生提供免学费补助。

全省14个市(州)86个县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19.4万名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办理了10.4亿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帮助解决了这些学生的学费和住宿费;通过实施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大学生路费资助项目,为7915名新考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提供了481万元的路费资助。共有541名品学兼优的本专科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432万元;有1.2万名学业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5829万元;有11.1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助学金3.3亿元。

此外,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还通过实施“万名品学兼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投入1550万元,分别为4000名小学生、3000名初中生、2000名高中生和1000名中职生每生提供1000元、1500元、2000元和3000元的资助。

2014年,在58个贫困县录取农村考生12.78万人,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201万名学生,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政策使77.1万名农村学生受益。

2015年,我省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全年落实各类学生资助经费17.47亿元,99.35万名学生受益。完善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机制,全年共为21.06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贷款12.22亿元。其中,投入2.87亿元,为5.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儿童免除保教费;投入2.12亿元,为17.7万名乡村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发放了生活补助;投入1.15亿元,为2.3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职学生免除学费和书本费。

整个 “十二五”期间,我省共资助学生4593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104亿元。

学前教育方面,共为近7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提供资助金3940万元。中等职业教育方面,为95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提供助学金十几亿元。高等教育中,为2570名优秀本科学生发放国家奖学金2056万元,为1162名优秀研究生发放国家奖学金2443万元,为83万名家庭经济困难本科学生提供助学金16亿元,为3万余名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提供国家助学金2亿元。同时,为保障大学生顺利入学,5年来共为71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贷款38.5022亿元。此外,全省230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享受到了国家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得到较好解决。

实现各阶段资助政策全覆盖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财政教育支出达到1927.77亿元,年均增长15%,是历史上投入最多、增长最快、学生得到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

在学生资助方面,为了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保障全省学子特别是困难群体子女接受教育权,推进教育公平,我省不断完善各教育阶段资助政策体系。

在义务教育阶段,甘肃实行的是国家规定的“两免一补”,每年对寄宿小学生、初中生分别补助1000元、1250元,贫困地区、民族地区还有特殊补助。

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我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普遍提高补助水平,扩大资助范围,建立健全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面覆盖的“奖、贷、助、补、减”有机结合的资助政策体系。

在对中职学校(含技工学校)涉农专业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学费的基础上,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我省对中职一年级注册学籍的学生免除学费。

2012年,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工作、万名品学兼优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计划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扩大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

2013年,实行学前教育经济困难幼儿补助政策,为学前一年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提供每人600元的生活补助;启动大学生路费资助项目。

2014年,全省已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从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我省按照每生每学年1000元的标准,免除所有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对58个贫困县(市、区)和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进入省内高职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按照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除学费和书本费。贫困家庭考入高职(专科)、本科院校的学生每年能获得最高80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由政府贴息,并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同时,实行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全免费,并为所有全日制中职学校在校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每年2000元的资助。

由一系列政策举措不难看出,我省已建立起覆盖各级各类教育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体系,各项免费和资助政策精准到人,基本保障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建立大数据平台实行精准资助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线长面广、情况复杂、业务性强、任务十分繁重,如何确保资助政策落实到位?如何确保资助资金安全使用?如何确保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对一套关系教育公平、社会公平的政策体系而言,每一个管理环节都至关重要。

为了推动学生资助政策顺利实施,我省不断加强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实施学生资助管理人员培训计划,并建立督查制度、审计制度等一系列监督检查机制,确保资助资金及时、足额、规范发放。

除了执行国家政策的“固定动作”之外,在实施教育精准扶贫的过程中,我省下大功夫建设了教育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把好“对象精准识别关”,为各项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实提供依据、搭建平台、建立窗口。

从2015 年起,我省按照“定点、定向”的原则,为贫困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对接建档立卡,努力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并落实多元扶持与资助政策。根据甘肃省教育精准扶贫计划,对建档立卡户贫困家庭幼儿按每生每学年1000元标准免除在当地接受学前教育的保教费;对进入省内高职院校建档立卡户贫困家庭学生按每生每学年5000元标准免除学费和书本费。

另外,还新增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考生专项计划、革命老区专项计划。同时,省属高校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地方高校农村生源专项招生计划也精准到贫困县,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贫困家庭子女。

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提供了有效支撑,也打通了精准资助的“最后一公里”。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范文第3篇

一、充分发挥党委学工部职能,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政策宣传和队伍建设等工作

(一)深入贯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1、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学工部组织全校本专科学生参加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知识竞赛活动,学生参赛率达到了93.2%,商学院、教育学院、数计学院等8个学院分获组织工作一、二、三等奖。通过学习,同学们纷纷表示,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对我国历史走向的准确定位和现实问题的科学规划,使青年学生精神上有寄托;对民生问题的充分重视和务实举措,使青年学生学习上有信心;描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更让大家觉得事业上有奔头。

2、组织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面对面——共话改革开放30周年活动。为了向广大青年学生宣传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果,校学生处精心策划了“专家、学者与青年学子面对面话改革开放30年”专题活动。此项活动于3月28日启动,受邀来校宣讲改革开放成果的有中国科学院金国章院士、中国著名航天专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同志等。全年共举行了近10次学术报告,报告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生各方面。参加学生近3000人次。专家们的报告图文并茂,内容详实,讲授生动,令全场学生大开眼界、大饱耳福,同学们感到受益匪浅。

3、做好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提高工作的针对性。2009年2月份学生返校后针对雪灾和春节所见所闻开展了学生思想状况调查,3月份开展了××省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4、5月份开展了“涉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7、8月暑假奥运期间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9月开学开展了学生思想状况调查,10月开展了学生评先期间思想状况调查,11月份开展了表彰期间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评审期间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共计8次思想状况调查活动。整体来看,我校学生思想状况稳定性较好,有较好的大局观,能服从学校各项工作安排,体现出较好的纪律性。但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特别是我校按照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09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工作的通知”要求,于2009年3月20日对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4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此次调查的内容涉及政治信仰、国情民情、时事政治、道德观念、学习生活、就业创业、心理状况、学校工作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学生对学校评选出的学生榜样作用在全省认可度是最低的,对辅导员的人格魅力的不认同率是最高的,反映出我校的评先机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辅导员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这一状况,党委副书记××亲自带领学生处工作人员及全体辅导员到学生寝室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走访,了解问题的成因,分析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修改学生手册中的学生奖励办法改革了评先办法,通过优秀学生的表彰和优秀学生事迹报告团的巡回报告,树立榜样的形象,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举办学工培训班、开展辅导员风采大赛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和水平,从而促进我校学生工作的有效开展。

4、积极开展行之有效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2009年各学院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抓诚信教育促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我的责任”、“法纪安全教育”、“新生入学教育”、“健康心灵,健康生活”以及“诚信”为主题的其他形式的教育活动,较好地坚持了每周一次的政治学习制度。在日常工作中,广大学工干部坚持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经常深入学生班级、宿舍,在学生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深受学生欢迎。同时,学生处注重通过实践活动塑造学生思想品质,2009年先后组织30余名优秀学生代表赴延安、韶山等革命胜地实地考察,同时选派22名优秀学生在暑期赴韩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交流,在学生中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2009年全年,学生处编写《学生工作简讯》26期、《学工内参》8期,组织各类学生座谈会45次,上报国家安全局、公安局各类学生信息18条,较为全面的掌握了学生思想动态,较为详实的反映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较好地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狠抓学工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培养考核体系,力争建设一支政治合格、素质过硬、教育有方、管理到位的学工干部队伍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切实加强我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以“专业化、专家化”为目标,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理论扎实、工作高效的高水平辅导员队伍,学工部在其他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在队伍建设方面做了大量而有成效的工作,树立和表彰了一批优秀的辅导员和班主任,外语学院辅导员易赛娇、数计学院辅导员陈谷、化环学院班主任路平被评为全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1、按国家要求配备辅导员队伍。2009年,在学校党委、行政的关心和支持下,通过人事制度选聘了6位年轻辅导员充实到各学院,同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各学院辅导员队伍进行了合理调整。辅导员队伍的充实和调整,使得整个辅导员队伍平均年龄下降了,学历层次提高了,师生比减低了。

2、对内提高辅导员自身素质。一是苦练内功。根据《××大学2009——2010年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要求,我校2009年学校干部培训计划的第一期——学工干部班于3月10日到6月16日结束,近百名学工干部参加。二是引进来。大家通过集中听报告、参观、交流、实践等形式有效开展了学习培训,先后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多位校内外专家作了专题报告,为大力提升学工干部素质,打造服务创新型团队作了有益实践。三是走出去。学工部先后选派了30余名教师参加了“亚太学生事物国际研讨会”、“高校学生工作及辅导员工作创新交流会”、全省学工干部培训班、全国辅导员培训班和相关业务学习班的学习。

3、对外塑造形象。学生处别出心裁地开展了“辅导员风采大赛”,从而促进辅导员爱岗敬业、钻研业务、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达到取长补短、提高技能的目的;同时,展示了学生工作队伍的风采,让全校师生更好地了解、认同辅导员这一群体,为辅导员开展工作创造了更加和谐的氛围。经过学院选拔推荐有十名辅导员在全校进行了风采展示,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比赛,6月16日我校辅导员风采大赛在图书馆报告厅落下帷幕,化环学院辅导员××获得大赛一等奖,教育学院××和数计学院××获得二等奖,医学院××、高职学院××、艺术学院××获得三等奖,××得优秀奖。

(三)营造和谐育人环境,树立各类先进榜样,抓好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用榜样的力量鼓励学生努力成才。

做好学生先进典型表彰工作。我校外语学院徐秋芬同学在全省高校参评学生中脱颖而出,被评为省三好学生标兵,5人被评为省三好学生,3人被评为省优秀学生干部,3个班级被评为省先进班集体。评选了419名2009届优秀毕业生,在同研究生处、教务处联合举办的“2009届毕业生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上进行了集中表彰。11月26日,召开了隆重的2009年××大学优秀学生表彰大会,对4433名各类优秀学生进行了表彰。表彰会后,我们还专门组织了由16名校长奖学金提名人组成学生演讲团、报告团,在各学院开展演讲、报告会,以面对面的方式,现身说法,亲身讲述自己成长、成功的经历,从而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学有对象、赶有目标的良好氛围。报告团在各学院学生中不断掀起学习的高潮,所到之处,同学们格外踊跃,广大同学无不被他们的事迹深深地感动。榜样的作用是无穷的,它引导广大在校学生成长、成才,激励他们热爱江大、信任江大、建设江大、成就江大。

二、充分发挥学生处行政职能,做好学风建设、安全教育、学生资助、档案管理等日常管理工作

(一)加强学风建设,营造良好校风、学风,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1、依托制度建设促进学风建设。2009年5月13日和9月8日,学生处专题召开了两次学风建设专题研讨会,校领导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各级领导重视学风建设。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2009级学生,将学风建设纳入学院学生考评体系中,要求各学院拿出具体可行并持续有效的办法加强个改进学风建设,从而避免形象工程和“一窝蜂”的形式。2009年我们从学风建设、基础工作、宣传工作、资助工作、军训工作、宿舍管理工作六个方面对学院学生工作进行了考评,对学院领导未参加学风建设的学院实行一票否决,最终评出了体育学院、数计学院、医学院、物信学院为2009年学生工作优秀学院。

2、依托学生骨干促进学风建设。为指导学生更好地开展晨读、晨练活动,学生处组建了一支由外语学院、体育学院学生和学生干部的学生骨干组成的助教队伍,在每个清晨组织并指导各学院学生开展晨读、晨练活动。助教教员们带领着各个学院的学生,将江大校园的气氛调动得生机勃勃。10月23日,在2009年校运动会开幕式上学生处和体育学院联合举办了首届搏击操大赛,很好地展示了我校抓学风建设以来学生晨练的成果,同学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受到了全校师生的肯定。

3、鼓励、支持学生继续求学深造,营照一股浓郁的考研氛围促进学风建设。今年,各学院考研录取情况尤为喜人。医学院考研预录取率为23.94%、化环学院考研预录取率为20.87%、生科院考研预录取率为20.40%、教育学院考研预录取率为18.28%、机建学院考研预录取率为14.95%、政法学院考研预录取率为12.2%,机建学院、政法学院考研学生被录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消息更是极大地鼓舞了考研学子的信心。各学院将长抓学风建设与考研有机结合起来,并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一是加强了氛围建设,形成合力。“早调查、早引导”,各学院在大三年级就对有考研意向的同学进行摸底了解,引导其坚定考研决心。学校学生、教务等部门、各学院积极引导教育学生,互相支持,营造良好的学风和考研氛围。二是健全了服务体系,各学院有计划、有目标地加强辅导工作。“多鼓励、多服务”,努力为考研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条件。学院还为考研同学安排相关方向的老师提供学习指导,答疑解惑。与此同时学院定期召开座谈会,了解考研学生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需求,及时提供服务。三是完善激励机制。学校还重视树立榜样作用,各学院在通过悬挂横幅、板报宣传等形式在奖励与宣传往届考研录取者的同时,组织他们与考研同学进行经验交流,极大了激励了学生学习和考研的积极性。

4、引导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为中国崛起而读书”的实际行动,依托时事政治的学习促进学风建设。学工部全体同志和学院广大学工干部在破坏、奥运火炬传递受阻、汶川地震等事件中对学生加强引导,教育学生理性表达自己爱国热情。学生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理性与成熟,更具民族精神。8月,学校组织暑期留校学生集中观看奥运会比赛实况;9月,各学院以班为单位组织座谈会和撰写心得体会,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本学期以来,大家自觉早起,去教室进行晨读,到操场进行晨练的人多了,迟到的人少了,图书馆、教室上晚自习的学生不断增加。

(二)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全面推进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特色化

我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一直本着“以人为本”,“服务育人”的宗旨,在扎实做好“奖、贷、助、补、减”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推进我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特色化,为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长服务。

1、做好国家奖助学金发放和助学贷款工作,让经济困难学生“学不忧贫”。2009年2月,为148名学生进行二次放款60余万元;3月,按照国家有关要求,资助管理中心及时将国家奖学金42名,国家励志奖学金559名,国家助学金4000名,共计4601人次学生的奖、助学金共计573.35万元发放到每位学生手中;3月,为486名办理生源地助学贷款学生发放缴费收据;6月—10月,接待学生、家长4000多人次,为近2341名在校学生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回执、证明。加强了助学贷款管理工作,特别是贷后管理,做好贷款毕业生离校前贷款还款、贷款展期等手续的办理工作,包括与银行签署《还款协议》、《资料确认书》以及为每位贷款学生发放《还款流程告知函》,325名2009届贷款毕业生到银行办理完成了相关手续。

2、做好各类减免补工作,将党和国家的关心落实到经济困难学生身上。4月,根据《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学生食堂工作保证高校稳定的经济通知》要求,按照每位学生80元对学校食堂进行补贴,同时在全校每位学生发放临时补贴80元的基础上,为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补贴80元,临时补贴金额达286.728万元。6月,我校共为48名毕业生减免学费6.508万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5?12”汶川地震后,学校为灾区学生发放临时补助3万余元,15日中午,在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举行了“5?12地震灾区学生慰问会”,学校党委书记余茂才、党委副书记××出席了此次会议。××书记代表学校对受灾学生表示了慰问并表示学校一定会保证同学们学习好、生活好,××副书记在会后还亲自给现代艺术学院受灾学生××家里拨通了电话,对其家庭的遭遇深表同情并表示亲切的慰问,之后的几天内,王书记还通过手机和每一位学生保持联系,对他们进行鼓励;19日中午,校长杨卫东、党委副书记××还与受灾学生进行了会餐,并将第一笔慰问金1.25万元发放到了25名受灾学生手中;7月10日,由学校提供同学们的往返火车票,××副书记一行5位老师护送受灾学生回去探望家人;10月7日,学校对地震受灾及特困家庭学生××等20人进行减免学费及住宿费8.06万元。2009年全年,资助中心为380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了“绿色通道”手续。

3、努力推进“全员实践助学”工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和实践能力。我校将育人理念融于资助工作,引导广大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教育学生不把经济收入作为勤工助学的唯一目的,通过参与勤工助学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2009年安排近560名在校学生参加校内外勤工助学(其中校内岗位260个,校外岗位300个),管理指导已上岗学生参加校内勤工助学,为校内260名勤工助学固定岗位学生发放勤工助学工资41万元。今年10月,全校又有63个部门提出申请设立279个勤工助学岗位。10月21日,杨卫东校长到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进行资助工作调研,听取了“全员实践助学”工作报告,对该项工作在促进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上的积极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全体学工干部进一步加强研究,合理规划岗位,科学使用校内外资源,把我校“全员实践助学”打造成全省资助工作的一个品牌。

4、认真总结,积极迎接资助工作检查。6月3日,××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检查小组一行4人莅临我校检查大学生资助工作情况。6月13日,财政部驻××专员办欧阳卫红、阮仕汉两位处长带领的五人检查组莅临我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组对我校学生资助工作作出了肯定,表示××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真正把党和国家的政策落实到了每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的同时,还把学生资助工作提升了到育人的高度,这是其他高校所没有的,把学生资助工作和育人结合在一起,必将是学生资助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

一年来的辛勤工作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的肯定,2009年12月,我校被评为××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高校,学生处被评为××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基层单位,余旭炎同志也被评为××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先进个人。

(三)做好其他各项日常管理工作,全面推进我校学生工作发展

1、做好学生奖惩条例修订及年度奖惩工作。为把学生权益维护好、发展好、保护好,学生处根据学生工作实际和发展情况,在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3—5月先后3次草拟讨论稿,7—8月会同教务处对《××大学学生管理规定》、《××大学学生学籍管理办法》、《××大学学生奖励办法》、《××大学学生违纪处分实施办法》等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大学优秀班集体评选办法》。新的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大了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更好保护了违纪学生的合法权益。通过对新的管理规定的学习,全校师生对修订后的有关规定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修订后的规定更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更符合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工作要求。2009年,学生处依法依程序对50多名违纪学生进行了处理,也在广大学生中起到警醒作用。

2、做好学生日常事务科学管理工作。在巩固好学工战线已有的“学工在线”网站、《学工简讯》、分管领导和学办主任例会等诸多学生工作机制和手段的同时,我们融合各学院学工干部的智慧,继续认真研究、广泛调研,继续完善调试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全年在学工在线网站发表学生工作信息443篇,更新网上毕业生档案投递数据3003条,先后召开学生管理系统研讨、论证和培训会4次,为加强对系统的有效维护和管理,学生处还调入了肖强同志,对设备进行了更新和调整,下学期整个系统即将投入全面正常使用。

3、做好校园安全稳定工作。4月下旬,针对奥运圣火在法国巴黎传递过程中遭到“”分子干扰破坏和某些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肆意歪曲报道的行径,我校广大青年学子义愤填膺,纷纷表达爱国热情。在校党委的争取领导下,校学工部积极行动,在各学院开展了“理性表达爱国热情,自觉维护稳定大局”的稳定工作。学工口全体同志,上至分管领导,下到学院、宿舍管理员,紧急行动,全力以赴,日夜加班,奔走在校内外各个敏感区域;信息传达畅通、及时,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各学院纷纷召开学生座谈会、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学习和报效祖国的动力。

4、组织好抗震救灾献爱心活动。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后,学生处按照学校党委、行政要求,迅速行动起来,在校内认真组织抗震救灾相关工作,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确保校园正常的教学持续。建立了家在四川学生、到四川实习或找工作学生、以及父母在四川工作学生的信息档案,组织了慰问会、座谈会,对家庭受灾学生发放慰问金。学工部与校工会、团委联合向广大教职员工和全体同学发起倡议,组织开展为灾区捐款的活动。5月19日下午2:28分组织了全校师生哀悼地震死难同胞,同学们自发聚集到学校英才广场,手捧蜡烛为灾区人民祈福。为满足学生的爱心需求,学校与武汉市血液中心取得联系,献血车于5月15日下午开进学校英才广场,当天献血学生中有7人是经济困难学生。校党委副书记××来到献血现场,看望自愿献血的学生。同时,我们加强正面舆论引导与宣传,要求学生不谣传、不误传地震相关信息,确保校园学生思想稳定,引导学生将爱国热情投入到本质的学习中去。

5、做好其他学生服务事务。全年完成9939人次学生档案的整理、插卷、投递工作;全处归档文件53卷;暑期为返家学生购买火车票近400张。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来信来访接待工作;会同教育学院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普查和教育工作;建立完善了一支由12名老师、20名学生干部组成的公寓辅导员队伍;办理学生走读审批24人。

三、充分发挥学生处武装部工作职能,做好国防教育工作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范文第4篇

现将《福建省教育厅200*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你们按照本要点要求,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认真安排200*年工作,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200*年度教育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福建省教育厅

二〇〇*年三月十三日

福建省教育厅20*年工作要点

20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全省教育工作总的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加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扎实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着力构建和谐校园,进一步夯实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教育发展基础,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八次党代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

1、进一步加强理论武装。继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狠下功夫。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

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教育工作。强化发展教育的大局意识,围绕大局,主动呼应、主动融入,自觉把发展教育贯穿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全面实施《福建省“十一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将“十一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与年度教育工作计划有机衔接起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下大力气解决影响教育发展全局的重点、难点问题和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努力实现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任务的重点突破。认真学习贯彻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的各项筹备工作。

3、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抓好中央和省出台的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针对我省教育投入薄弱环节,积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保障教育投入有关政策措施,推动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督促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贫困家庭学生倾斜。进一步加强教育对口支援工作。

4、加快教育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进一步转变职能,强化教育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完善教育公共服务政策体系。坚持依法行政,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深入开展教育宏观政策研究,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加强教育系统公务员队伍建设,推进学习型机关和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不断深化机关党建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加快办公自动化和政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动教育行政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提高行政工作效率。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5、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认真实施《福建省中小学德育工作整体意见》。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广泛开展“爱祖国、爱福建、爱家乡”教育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校外活动场所及劳动基地建设。制定中小学班主任队伍建设意见,完善中小学班主任培训制度。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和措施。

6、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方案,抓好教师培训和督导检查工作。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强化校园网络的应用和管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推广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立和完善社会实践长效机制,促进社会实践与学生学习、生活和成长的有机结合。落实《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建设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组织新一轮省级文明学校创建活动。

7、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农村中小学课改工作为重点,加强农村骨干教师的培训和县级教研队伍建设,强化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工作,推广农村地区联片教研成功经验,加大对农村学校课改的扶持力度,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对高中新课程实验的研究和指导,进一步加强各级教研部门和学科指导组的工作,深化课题研究,充分发挥研究成果对新课程实验的指导性作用。加强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加强高中新课程网站建设。加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样本校建设和动态管理。加强督导和评估,确保课改工作的有序推进。

8、加快考试评价制度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具体措施。深化中考中招制度改革,探索并试行将优质高中部分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初中毕业生推荐多样化的高中招生办法。坚持科学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推动综合素质评价与高中招生的更紧密结合。加强高中学业基础会考管理。研究制订2009年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发挥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对高中新课程的正面导向作用。

9、推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改变或变相改变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性质。坚决制止义务教育阶段举办重点校、重点班及快慢班。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严格禁止与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挂钩的选拔考试,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禁止择校的规定。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难度,规范各类竞赛活动,严格控制学生在校的活动总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坚决纠正教师“有偿补课”的错误做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学用书选用、征订工作的监管力度。

10、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以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抓手,广泛开展全员参与的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进一步提高我省学生健康水平。组织参加第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举办福建省第八届职业院校田径运动会。继续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和乡土艺术进校园。积极参与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和艺术设施。采取措施,改善学生营养状况。大力加强健康教育。继续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学生军训工作。

三、贯彻实施新《义务教育法》,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

11、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抓好有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制度,把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和事业发展的经费全部纳入预算,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预算执行审计制度,确保每笔合理开支有保障、有效益、有监督。开展农村初中和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做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试点工作。继续抓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动工改造2004-2005年农村中小学危改项目库中108万平方米D级危房。建立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的长效机制。

12、扎实推进“两基”巩固提高和“双高普九”工程。采取切实措施抓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特别是农村初中学生控辍工作,加快中学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设,确保农村初中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以扫除农村青壮年妇女和流动人口的文盲为重点,确保青壮年非文盲率在98%以上。扎实推进“双高普九”进程,确保按计划8个左右的县(市、区)通过省级评估验收,累计46个左右县(市、区)基本达到“双高普九”水平。

13、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真贯彻实施省政府办公厅批转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意见》,召开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会议。积极推进农村学校标准化建设,逐步提高图书、实验器材等装备水平,加大对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校的支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差距。切实保障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坚持由流入地政府负责、以公办学校为主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认真贯彻《关于加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14、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及时启动第三批工程项目建设,实现“三种模式”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管理制度,做好科学管理,规范运行。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提高应用水平的试点工作,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应用效益,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15、统筹基础教育协调发展。把握好普通高中发展节奏,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加强乡(镇)中心园建设,强化对社会力量举办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在继续巩固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发展残疾儿童少年的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扶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继续办好班、新疆班和接收高中生插班就读。

16、加强教育督导评估。坚持督政与督学相结合,督政为主、督学为本的方针,按新的办法和标准,继续开展“双高普九”评估验收工作。全面开展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组织修订“对县督导”评估标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县级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与县级党政主要领导抓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相互协调的“对县督导”评估体系。完善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积极开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等专项督导检查,发挥教育督导机制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推动作用。

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积极促进终身教育

17、认真学习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十一五”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把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工作引向深入。进一步落实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责任,营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推动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8、继续做好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工作。贯彻教育部继续扩大中职招生规模的要求,加强高中阶段职普招生工作统筹协调,进一步提高中职招生比例,实行招生工作责任制和招生情况通报制度,指导督促各设区市中职招生任务的落实。加大中职招生宣传力度,加强招生工作的管理和服务,建立中职招生信息平台。发挥优质职教资源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推动重点中职学校与一般中职学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扩大面向农村的招生规模。认真组织我省中职学校面向西部省(区)招生工作。

19、扎实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启动实施“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工程”,重点扶持建设一批部级重点中职学校,争取若干所学校成为部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大力实施“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工程”,指导县级政府改善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整合优化职业教育资源,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进一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重点扶持一批省级示范性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的建设,争取新增若干个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着力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工程”,完善职教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选派一批专业骨干教师参加部级培训,组织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启动中职学校教师全员培训工作,落实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和支持中职学校做好紧缺专业兼职教师特聘工作。

20、深化职业教育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实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指导各地和中职学校扩大紧缺人才培养规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培养制造业、通信业、软件业、金融业、物流业等领域的技能型人才。实施“中等职业学校重点专业建设工程”,加强对专业建设的宏观指导,开展中职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工作,重点建设好我省三大主导产业、有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紧缺人才培养专业,组织第五批省级重点专业的评审工作。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扩大“订单”培养规模。进一步推广中职学校在企业举办教学班的经验做法。积极稳妥地推进职业教育半工半读试点工作,确定一批省级半工半读试点中职学校。改进和加强教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以学分制为主的弹性学习制度。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双证书”获取率和就业率。加强中职学校课程和教材建设,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探索与台湾职业教育的交流合作。

21、积极推进职业培训工作。组织实施“职业培训与促进就业工程”,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职工技能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和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的职业培训活动,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组织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积极动员中职学校、乡镇技校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等。继续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开展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工作,总结典型经验,扩大实验县。

22、加快发展终身教育事业。全面推动《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条例》和《关于实施〈福建省终生教育促进条例〉的试行意见》的落实,督促各市、县(区)政府依法成立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加快建立终身教育工作制度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大终身教育宣传力度,精心组织“9.28终身教育活动日”系列活动。启动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课题研究工程。以社区教育为终身教育工作切入点,积极开展社区教育试点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积极推进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学习型乡镇的创建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

五、大力推进高校自主创新,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积极争取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对我省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的倾斜支持,努力使省属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和研究生招生计划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做好福建公安学院、武夷学院和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组建工作,继续做好江夏学院的筹建工作。严格条件,依法设置民办高等学校。

24、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组织评选表彰一批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遴选一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好一批教学团队,组织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建立健全教授上讲台制度,加强第一线教学工作;抓好一批大学英语、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试点;组织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组织开展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英语竞赛、数学建模竞赛、机械创新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和高校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考试等,促进高等学校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

25、大力开展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工作。根据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海洋产业的需要,通过指导高等学校制定好专业建设规划,改进专业设置审核办法等,推进高等学校加强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工作,在加大对传统专业建设改造工作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壮大为我省三大主导产业服务的工程技术类、高新技术类、现代服务业类本科专业和具有行业特色、社会效益的高职专业。

26、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组织开展优质硕士学位课程建设,构建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相适应、富有创新特色的研究生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开展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形成校级、省级、部级三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制度。组织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组织开展同等学力考试和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考试工作、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专业的评估审批工作。加快发展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增加专业学位种类,加快培养我省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人才。

27、大力推进重点建设高校建设。根据“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方针,抓好省级重点学科建设,争取有新的学科成为部级重点学科。按照分类指导、分层次建设的要求,突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与创新,继续推进厦门大学“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福州大学“211工程”建设与重点建设高校的重点项目建设。召开重点建设高校联席会议,组织开展建设进展情况的检查。继续组织指导6所重点建设高等学校与9所新建本科院校开展支援协作工作。组织开展新建本科院校重点学科建设。推进福建省高等学校图书馆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工作,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建设效益。

28、提高高职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坚持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推进高职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工作,组织有关高职高专院校成立专题调研工作组,深入软件、制造、汽车、电子通讯、建筑、护理、物流、商贸、旅游等9大行业开展调研工作,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求,制订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支持和促进职业院校与企事业单位建立人才培养培训的合作机制。组织开展示范性高职院校、高职精品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争取有新的学校列入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努力提高建设水平和效益。

29、推动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鼓励支持高等学校发挥人才、智力优势,面向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将高等教育送到农村,通过采取减免学费等扶持措施,从2007年到2012年,争取每年为基层农村培养农业技术类、林业技术类和农村管理类大学生2000名,五年培养农民大学生10000名,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第一线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

30、大力推进高校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计划”,围绕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目标,以面向科技前沿和支撑我省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重点抓好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继续抓好首批省级30个高校重点实验室和22个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中期检查,逐步组织验收。力争启动新建本科高校创新平台培育计划,努力构建我省高校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多方共建的创新平台群。继续实施倾斜政策,加大对创新平台的支持力度。

31、努力提高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组织实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计划,充分发挥其培育与导向作用,有效调动教师科研积极性,提高承接部级项目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调整计划项目的资助方向和对象,大力扶持青年科技创新骨干,推进新建本科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继续实施卫生、教育联合攻关计划,组织开展跨部门、跨校、跨学科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加强科技计划的规范管理,努力营造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

32、大力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平台,组织引导高校同企业、科研院所加强合作,联合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难题,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继续抓好高校产学研研发基地建设,争取在全省高校再遴选建设若干个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按照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督促指导大学新校区科技园建设。继续规范高校科技产业的发展,推动高校资产管理公司的组建和高校科技企业的改制工作。

六、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33、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继续深入开展向孟二冬、杨仁崔等模范教师学习的活动。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主题,组织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筹建师德建设网站。把加强师德建设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结合起来,完善师德建设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教师节期间表彰一批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师德标兵”和“教育世家”,探索建立优秀教师“暑期休假研修”制度,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

34、进一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意见》,进一步完善城镇与农村教师对口帮扶制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短期支教活动,继续组织实施“高校师范专业本科毕业生到经济欠发达县任教奖励计划”、农村教育硕士培养计划,建立乡村教师补贴制度,实施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和优秀校长专项培训计划,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水平。

35、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素质。深入实施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完善骨干教师、骨干校长和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机制,通过提高培训、挂职锻炼、境外培养、创办“名师工作室”等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在全省、全国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教育教学专家和教育管理专家。继续抓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基本完成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继续组织普通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启动实施我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和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抓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中研修和教学问题的联合攻关。

36、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加大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探索高校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新的支持模式。制订《福建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省内访问学者项目管理办法》,全面实施省内访问学者计划。以新建院校为重点,加强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快建立高校教师学位教育、学科知识技能培训和高层次研修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指导新建院校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工作,加强对主干学科专业骨干教师和学术带头人的扶持。

37、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高等教育法》,进一步落实高校在编制、人事管理等方面的办学自。积极推动教师“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落实,努力实现县级教育管理部门管人和管事的一致、财权和人事权的一致、责任和权限的一致。根据教育部有关岗位设置的总体部署,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学校岗位设置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优化人才评价机制,出台新的教师职务评审实施意见。加强教师考核工作,制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小学教师年度考核办法。创新教师交流机制,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规范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研究制订《福建省教师资格制度实施细则》(试行),提高认定质量,严把教师“入口关”。

七、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38、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加大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力度,继续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探索发展民办教育的多种途径。认真贯彻教育部《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建立对民办高校督导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监控,推动民办高校改善办学条件,规范管理。加强对独立学院的规范管理,促进独立学院进一步改善条件、提高质量。积极发挥行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促进行业主管部门和企业继续办好现有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鼓励和支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完善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

39、进一步扩大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地区性教育交流与合作平台。鼓励和支持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提高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能力。继续做好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和我省自费出国留学的管理协调工作。进一步优化来华留学环境,规范来华留学生的招收和管理工作,提高留学生层次。

40、加强闽台、港、澳之间的教育交流。加大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教育合作交流力度,构筑对台、港、澳教育交流平台,鼓励闽台、闽港澳高校的合作办学。做好“6.18”台湾高校科技成果参展工作。继续开展闽台学生夏令营、大学生辩论赛和中学生演讲比赛等互动交流项目。做好高校对台招生工作,努力提高培养层次,进一步扩大对台招生规模。

41、进一步抓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汉语加快走向世界的重要批示,整合各方面教育资源,积极开展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启动“汉语国际推广福建基地”建设项目,实施福建省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培训中心工作计划,扩大汉语教师和志愿者派出规模。发挥我省优势,办好2007年首届国际汉学高层研讨会。拓展海外汉语国际推广市场,以友好省州为平台,打开汉语教学进入国外主流社会的通道。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赴境外举办孔子学院。举办外国学生汉语夏令营活动。建设好6个“汉语国际推广中学基地”;编写出一批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的纸质教材和多媒体网络教材。

42、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一规划和统筹协调,加快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的建设步伐,启动福建教育科研网主干网建设。加大教育信息资源整合力度,启动教育行业门户网站建设,构建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探索发挥教育信息资源优势,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息化建设的途径。加强网络安全技术防范工作,为教育信息化和网络信息安全提供保障。丰富福建教育信息网的内容,建立福建教育资讯平台。

43、大力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程度和应用水平。认真贯彻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通过各种形式做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宣传实施工作。推进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规范化、现代化。继续组织对城市语言文字工作的评估。全面开展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我省各级各类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整体水平。

44、全面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强化依法制教、依法治校,为教育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推动地方教育立法,做好《福建省中小学校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福建省民办教育促进条例》、《福建省教育督导条例》等教育法规的论证和提报工作。深入抓好教育系统“五五”普法工作。全面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不断拓宽创建平台。加强教育法制队伍建设,加大教育执法力度。

八、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紧研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

45、认真做好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从2007年开始,对在城市市区及县城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低保家庭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助学政策。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制度,继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中等职业学校“政府助学金”,对种植、养殖专业学生实行学费和生活费补助,建立健全“绿色通道”制度,确保每一位贫困家庭中职学生都能完成学业。进一步完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继续落实高校“政府助学金”和“政府奖学金”制度,切实落实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健全运转有效的工作机制,确保高校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46、全力做好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精神,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自主创业或灵活就业。开展省属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检查评估,推动高校进一步健全就业指导机构,配强就业指导队伍,开展多形式就业指导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认真组织开展师范专业毕业生供需见面活动,促进师范专业毕业生充分就业。

47、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述职述廉和重大事项报告等规定,建立健全诫勉谈话制度,深入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和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进一步加大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力度。加强行政监察工作,积极推进教育系统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力度。认真抓好教育工作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进一步深化校务公开,加强财务监管和教育内部审计。

48、全面规范教育收费、高校招生和基建工程管理。制定2007年治理教育乱收费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教育乱收费治理工作。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监测评估机制,加强对各地推动义务教育阶段均衡发展工作的指导督促。推进创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市、区)工作,积极开展教育收费规范县(市、区)创建活动,用三年时间实现全省教育收费规范县(市、区)验收达标。进一步清理整顿公办中小学举办“校中校”、“校中班”。严肃处理教师有偿补课问题。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开透明的招生工作体系,加强考风考纪和招生录取监察,严肃查处招生考试中的违纪舞弊行为。建立健全基建工程廉政制度,组织高校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开展基建工程专项执法监察,建立重大基建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和一年一报告制度。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范文第5篇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必将有力地推动全市劳动保障工作实现新发展、新进步。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指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8年工作,部署今年的任务。会上,文玲副市长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开拓创新,攻坚克难,2008年劳动保障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劳动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劳动保障系统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培训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再就业培训2012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0.34万人,创业培训3185人,职高职专就业前训练4000人,职业技能鉴定20320人,技师社会化考评814人,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计划。工作中,一是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及时调整培训专业,使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组织校企联合,组织市煤机厂等几十家单位开展用工定向或定单培训,受到企业的欢迎,增强了劳动者就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开展多层次培训。创业培训、基本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相结合,实施了“金蓝领培训计划”,对394名企业高级工补助并减收学费,到省机电工程技师学院实施晋升技师培训。四是组织实施了“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全市530名城乡困难家庭的子女,免费到国办技校学习两年,将有助于实现“就业一人,解困一户”的目标。五是组织高等院校学生和职技学校的毕业生参加技能鉴定统考和技能鉴定,310名高校学生参加全省技能鉴定考试,10000多名技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毕业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有利于学生就业。

(二)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98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9847人、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14189人,分别完成任务的135.6%、213.2%和443.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9%,控制在4.5%以内。职业介绍机构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990人,完成任务的166%。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8万人,完成任务的145%。主要工作:一是切实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全市共发放就业补助资金25316万元,有101283人次享受就业再就业补助政策。主要是,48703人享受社会保险费补贴10626万元,36285人享受岗位补贴5823万元,13106人享受培训补贴641万元,1438人享受职业介绍补贴15万元,997人享受技能鉴定补贴13万元;754人享受劳务输出补贴8万元;特定政策补助7476万元,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与小额贷款贴息支出614万元。对非4050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扶持他们非全日制就业或阶段性就业。二是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促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健全了工作的长效机制。当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11笔、2252万元,其中为两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放贷款490万元,共带动4500多人就业。全市已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545笔、5462万元,共带动近1万人就业。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功能,帮扶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全市214个乡镇、30个街道办事处,214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有31个社区被授予省级“充分就业社区”称号。全年组织招聘会124场,提供岗位13240个,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756人。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12户,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年终归零的目标。四是深入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四个专项活动,突出服务重点,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再就业。五是加大对农民工培训促就业,全年技能培训6290人,引导性培训2.24万人、创业培训166人,组织招聘洽谈会60场,介绍成功11928人。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被省授予“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5名农民工被授予“河北省优秀农民工”,3名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

(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切实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社会保险工作稳步运行。一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大幅增长,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险费按时足额支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52.06万人、43.4万人、37.82万人、36.91万人、7.45万人,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基金征缴收入分别达到155863万元、62065万元、11572万元、4853万元、389.2万元,同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35.6%、30.46%、12.6%、34.13%、9.34%;为全市15.56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01742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44217万元,为2153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7419万元,为1415名伤残职工支出各项工伤保险金4694万元,为385名享受待遇人员支付生育保险金106万元。二是实施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挂钩机制。按市政府的要求,制定了实施办法,每月一调度、一通报,确保了该项工作的落实。三是与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一同制定了统一村干部养老保险政策的有关规定,扩大了参保干部的范围,并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我市作为2008年全国启动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之一,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出台了《*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制定了适应我市城镇居民参保和待遇支付政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启动后,我市理论上实现了全民医保。五是完善了职工生育保险。牵头制定了《*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降低了保费费率,并与职工医疗保险捆绑缴纳。实施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参保人数7.45万人,比省下达任务多了1.95万人。六是落实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政策,共为1795名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发放失业保险补助金57万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社会效果。七是核销企业欠费推动了企业改制。积极争取省劳动保障厅和财政厅的支持,为62户国有破产企业核销了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个人账户以外部分6648万元,促进了我市企业改制工作顺利进行。八是加强了对各项社保基金和就业补助资金的稽核和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四)和谐的劳动关系逐步形成。重点组织开展了贯彻《劳动合同法》、整治非法用工、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禁止使用童工等专项执法监察活动,加强了日常巡查和举报专查。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日常检查用人单位6314户次,接待处理劳动者举报557起,受理举报案件办结率98%,为劳动者追缴工资3690.59万元。组织开展了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评定,评出A级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示范单位63个。狠抓了企业职工最低工资的落实,并两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全力争取省支持,补发国有企业历史拖欠工资1.22亿元,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了企业改制。认真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抓好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巩固提高了劳动合同签订率。市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8.5%,其他企业为95.9%。以贯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契机,切实加强劳动仲裁和工作,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036件,按期结案率为100%。受理群众来信410件,涉及人数1403人;接待职工群众来访2684批次,涉及人数8156人,处理上级和领导批转件60件,按期办结率为96.6%。尤其是奥运安保期间,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忠于职守、克服一切困难,为实现“平安奥运”的目标做出了应有贡献。

(五)自身能力建设和基础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以“重民生、谋民利、解民忧”为主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基础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投资320万元对市社保局的业务经办场所进行了改造,一楼为养老保险业务大厅,二楼为医疗保险业务大厅,三楼为财务综合大厅,并把银行也引了进来,实现了各项业务一站式服务,方便了群众。全系统各服务窗口按照效能建设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和健全了“一条龙”服务和“一站式”办公,做到了分工细致、职责明确、管理规范。不断加强行风评议工作,市局在市第二范围24个参评部门中位列第3名。特别是深入开展了思想作风整顿活动,使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形成了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坦荡处事、谨慎行事的氛围。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多、影响大,形势变化快、波动大,劳动保障工作取得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各有关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劳动保障局向关心、支持劳动保障工作的各级领导、有关部门以及劳动保障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进一步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劳动保障工作形势做了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总的看,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最多的一年,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的一年,同时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就业压力还很大。我市每年劳动力供给总量约30万人左右,但从劳动力需求情况看,每年劳动力需求总量约为15万人,仅占供给总量的50%左右,约有一半的新成长劳动力不能就业。同时,由于受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企业效益继续下滑以及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的影响,将导致对就业拉动能力的进一步减弱。二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保支出压力加大。经济形势的变化,将会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支付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参保积极性不高,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已经出现中断缴费的现象,同时退休人员以每年一万多人的速度增加,各项保险扩面征缴保支出的压力非常之大。三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任务繁重。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及当前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非公有制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关系不规范,个别企业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拖欠克扣职工工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任务还很重。

同时,也应该看到,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一是市委、市政府对劳动保障工作空前重视。提出要把改善民生、稳定就业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扩大内需、应对当前困难的重要举措,并对进一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一系列非常明确的部署,政策措施力度之大、目标任务之具体,前所未有。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这几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做法,这是我们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有利条件。三是劳动保障事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近年来,国家及省市政府对劳动保障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涵盖特殊性、优惠性、普惠性等三个层次;比较完善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已经形成,就业再就业资金制度性安排得到较好落实;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基本建立,基金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劳动保障系统建立起了比较齐备的管理服务机构,有一支能吃苦、作风硬、业务熟的干部队伍,这是我们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四是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具有非常好的社会环境。就业、社保、维权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直接动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既要看到成绩,看到有利因素,又要清楚地看到面临的挑战,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理念,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劳动保障工作发展的规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把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推向前进。

三、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创造性地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根据今年的经济形势和市委、市政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2009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民生为主线,强培训、稳就业、重保障、促和谐,加大保险扩面、基金征缴和争取资金力度,完善机制和能力建设,抓好十项工程,推进五项创新,实现五强化五突破,以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业绩为全市社会稳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4万人,其中困难对象再就业0.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0万人,再就业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3000人。职业技能鉴定2万人。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6万人,参保率达到60%以上;失业保险新增参保0.8万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0.1万人;生育保险新增参保3万人。

结合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市局研究制定了《2009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讨论稿)》,会上已印发给大家,经讨论后将以正式文件下发。《工作要点》涵盖了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各个方面,任务目标已经很明确,希望各县区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我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育培训,在提升劳动者技能上求突破

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产业园区建设的加快,各类生产性项目的增多,农民进城务工势头的增长,对拥有一技之长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劳动者的技能等级层次要求越来越明显。为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工人人才支撑,2009年要继续分类实施创业培训、基本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储备性技能培训和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突出培训的多样性、实效性和适用性。一是继续加强基础性培训。对有创业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及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基本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培训内容和调整技能专业,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创业、转移就业。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对新成长的劳动力开展储备性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二是加强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①”。将中级工培养成高级工,高级工培养成技师。积极落实考核评价、竞赛选拔、技术交流等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举措,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2009年计划培训400名左右。三是充分利用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实施“技校间协作工程②”。组织全市各技校开展校际间的交流、协作,搭建*市技校系统协作交流、技工学校与企业合作、我市技校系统与外地技工教育学习交流三个平台。成立9个校际间技工教育专业教研组,由各技校的特长专业担任组长单位。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管理,对全市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进行考核,重新确定其担负政府组织培训任务的资格。使全市技工学校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资源共享,提升我市技工教育的整体竞争能力。四是加强技工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工程③”。组织市高级技工学校、市煤矿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土资源部*高级技工学校,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分别建设汽车、机床加工和机电类实训基地,市高级技工学校实训大楼开工建设,形成我市区域内的技工学校实训资源互补、不同优势专业互补。争取市高级技校升格为技师学院。五是加大就业援助培训,实施“城乡技能就业扶助工程④”。选择一批城乡困难家庭,资助每户一名符合条件的子女免费就读技工院校,2009年计划扶助600人左右,毕业后推荐就业。六是多措并举,在职业技能鉴定上实现创新⑴。扩大鉴定工种和鉴定范围。在确保鉴定质量的基础上,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由现在的56个增加到94个,技师社会化考评工种扩大到50个。对在生产一线有突出贡献的骨干、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获得名次者可以破格申报技师。将职业技能鉴定从大中专院校延伸到农村、社区,尤其是要与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相结合,力争在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鉴定上实现创新,培训一批、鉴定一批,真正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强化政策落实,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上求突破

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2009年的特殊工作。下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再就业。一是加强创业培训和帮扶,实施“培训帮扶促创业、促就业工程⑤”。加强“*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基础功能建设,成立创业服务专家组,加快筹建*市创业项目资源库。帮助创业者开展创业方案设计、风险评估、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跟踪帮扶等创业服务,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帮扶(小额贷款)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使更多的城乡劳动者创业,进而带动就业。二是加大对创业促就业扶持力度,实施“小额贷款扶持创业工程⑥”。按照市委、市政府鼓励全民创业的精神,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的作用。2009年,争取省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1000万元,将贷款额度由2—3万元提高到3-5万元。将小额担保贷款的范围扩大到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及其他城乡失业人员。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申请小额贷款的支持。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程序,在全市建立社区——县区——市协调三级服务网络,为创业人员提供及时便捷的贷款服务。三是全力实现稳定就业,实施“失业保险促就业工程⑦”。在确保足额支付失业人员待遇的前提下,将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向鼓励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准备、企业开展转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延伸。对改制以及主辅分离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并安置就业的,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且承诺不裁员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四是加大新一轮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结合*实际,把扶持政策的范围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逐步扩展到城乡各类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增强政策的普惠性和长效性。做好《就业失业登记证》与《再就业优惠证》在享受优惠政策上的衔接,确保把政策用足用好。在建立就业“三同时”制度上实现创新⑵,本着提前介入、工作前移的原则,探索从项目立项到竣工投产在用工上的“三同时”,即新建项目立项的同时把创造就业岗位纳入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设时进行用工培训、项目建成投产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根据项目建设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从岗位开发、技能培训、职业鉴定、规范用工等方面的全方位优质服务。五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失业期间给予失业补助政策;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登记认定制度,落实好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安置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给予一定时间的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六是做好就业困难对象援助工作。高度关注因企业关闭、停产或裁员而失去工作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健全登记认定制度,落实好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且接续社保关系的,给予一定时间的社会保险补贴。七是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这是今年的一项特殊工作,对在当前遇到困难的企业,引导其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减薪等办法,稳定职工队伍,对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根据我市实际,可给予一次性政策援助。特别要加强对有可能大规模裁员企业的监控,对确需要裁员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八是做好农民工工作。发挥乡镇(街道)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摸清底数,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层台帐,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动态情况。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当前要立即开展一次进企业、进村庄、进社区、进家庭的就业情况摸底调查,把全市就业的真实情况摸清摸实。

(三)强化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在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上求突破

只有不断扩大和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才能切实做到让百姓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一是要确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2009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我市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要以扩面征缴为重点,继续落实养老保险五项挂钩机制。实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程⑧”,2009年,我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将达到近17万人,年需发放养老金23亿元以上。由于我市困难企业较多、收缴率偏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必须把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强化养老保险扩面、基金收缴和清欠的同时,全力争取省级养老保险基金支持。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①做好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标工作,确保调整后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②启动“完善医保体系工程⑨”,我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启动后,理论上实现了全民医保,但尚有10个县需今年正式启动,另有3万多名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没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今年尚未启动的县要确保在一季度正式启动,另需积极争取中央、省和市县财政对困难企业医疗保险的补助资金,在制度上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同时,完善现有医保管理程序和统筹办法。③结合我市实际,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关于采取五大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意见,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三是强化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要把各项社会保险扩面作为工作的重点,以《劳动合同法》为法律依据,依法扩面,提高参保率。要进一步加大基金征缴力度,实事求是核实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提高缴费率。特别要在工伤保险的扩面和征缴上下大力气。目前,我市工伤保险缴费人数仅占参保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工伤保险基金压力很大。今年凡是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事业单位、民营非赢利组织以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均要参加工伤保险,并与基本养老保险同时申报缴费基数和缴费金额,特别是高风险行业必须参加工伤保险。实施农民工参保“平安计划”(二期)。四是在社会保险关系的异地转接上实现创新⑶。社会保险异地的转接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保人员的积极性。今年要从解决医疗保险异地转接入手,只要是同类的医疗保险险种,就可以在市、县之间转接,基金不转,但视同缴费,可以连续。逐步完善养老保险的异地转接政策。五是在进城务工人员参保上实现创新⑷。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已不容忽视。2009年要研究制定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的参保政策,使其可自愿选择参加各类险种的各层次保险。六是在社会保险五个险种统一申报、征缴工作机制上实现创新⑸。目前,我市职工五项社会保险的申报、征缴工作是分别进行,既不方便企业和群众,也影响相关信息的共享,今年将探索建立五险统一申报、征缴工作机制,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七是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和各类政策性资金的监督管理。要进一步深入扎实地开展社保基金专项治理工作,围绕基金收支、管理、运营的各个环节,检查社保基金监管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有无违规操作甚至侵害基金等问题。要完善制度、经办、监督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系,健全决策、使用等制约机制,深化内控制度管理,从源头上防范基金风险。要加强对各类政策性资金特别是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管理体制混乱、问题严重且整改不到位的,今年将暂停拨付就业专项补助资金。各县区要立即对社保基金管理和就业补助资金的使用再进行一次自查,去年查出的问题要坚决整改到位,市里将组织联查或审计检查。

(四)强化劳动维权,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上求突破

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的颁布实施,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双方的劳动纠纷案件逐步攀升,2009年维权任务更加艰巨。一是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模式。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效率,促进用人单位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在全市逐步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即市、县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和村委会分别为一至四级网格,并在每个网格内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点,确保每个用人单位都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的管理覆盖之中。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建立全市所有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息数据库,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可在网上直接投诉。二是扎实做好各项专项执法监察和检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执行情况检查,认真解决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对严重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完善特殊工时制度,加强对企业实行特殊工时的审批管理。开展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专项监察,加大对各类企业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全面启动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开展社会保险依法参保和扩面征缴监察,重点监察名人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参保和缴费情况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和执法监察,推动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工作顺利进行。三是规范执法、科学执法、严格执法。加强劳动保障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执法过程中,要将促进经济发展和劳动保障工作统盘考虑,坚持跟踪督查与延伸服务、刚性执法与柔情服务、宣传教育与执法处理相结合,一切执法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为加强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实效性,对一些重大违法问题,市里将采取联合执法、异地执法。切实做到“三个必须”,即需要查的必须查,对违法违规应依法处罚的必须处罚,需要法院执行的必须提请法院强制执行。四是要及时掌握生产困难企业的劳动关系情况,妥善处理有关问题,完善应急工作预案,预防和化解。五是认真做好劳动争议仲裁和工作。劳动争议仲裁要加强实体化建设,研究建立劳动仲裁柔性调处机制,提高劳动仲裁争议案件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及时有效化解劳动纠纷。工作要严格执行实行“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处置以及信息通报。

(五)强化基础功能建设,在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求突破

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广大职工群众切身利益,随着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延伸,业务数量不断增长,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创新和改进管理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一是加快和完善金保工程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养老保险查询和统计功能,增加参保单位的缴费和帐户信息,方便群众查询;要完成机关养老保险剩余数据的整理,实现全部数据纳入金保工程管理;要加快工伤保险向金保工程整合的进度;要完成失业保险信息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要组织县区做好各项社会保险数据整理,完成向市数据中心集中准备工作。实施“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工程⑩”。完成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系统。二是结合今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经办业务能力整合。三是完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监察执法机构、培训鉴定机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切实提升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四是加强宣传和信息统计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和用人单位了解自身的权益,依法维护自身的利益。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劳动保障工作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宣传各项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政策,使各项政策深入人心,让老百姓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要加强劳动保障工作成效的宣传,使我们的工作进展、工作效果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要加强信息、简报工作,及时准确逐级报送工作成果和重大工作进展情况。要做好各类典型和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典型,树立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典型,树立劳动保障部门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形成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今年市直和各县区要在对外对内宣传上有新的提升和突破,市局将采取措施,加大对此项工作督促考核力度。要加强劳动保障信息统计和分析工作,开展监测预警和计划执行情况评估考核,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实效性。五是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把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作为优化政务环境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高效、廉洁、阳光、亲和的政务环境。

四、奋发有为,求真务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一定要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科学发展,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认真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在思想认识、能力提升、难题破解和体制机制都有新的提升和举措,达到促进劳动保障工作新发展的目的。

(二)温馨和谐,做好劳动保障工作。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任务就是强培训、稳就业、重保障、促和谐。对此,国家和省已出台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稳定就业、惠及民生的政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使刚性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弹性化落实,取得最大的边际效益。在解决劳动保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在处理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上创新突破。

(三)协调联动,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劳动保障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我们劳动保障部门一定要及时、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汇报,征得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一定要自觉强化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劳动保障系统更要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四)求真务实,做好劳动保障工作。今年劳动保障工作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和减轻企业负担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新要求,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加强对就业形势变化情况的跟踪,掌握劳动争议的新特点、新动向,研究提出对策措施。要认真抓好维稳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要提高分析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本领,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理出头绪,从复杂多变的情况中找到关键,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五)勤政廉洁,做好劳动保障工作。要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严肃纪律,建立健全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有效预防各种违法违纪和腐败问题的发生。要切实加大纠风工作力度,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不正之风。要严格要求自己,带好队伍,切实自律自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要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努力使干部队伍的作风有一个新的明显转变。要认真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深化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以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成果来检验政风行风建设的实际成效。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要点范文第6篇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必将有力地推动全市劳动保障工作实现新发展、新进步。根据市政府领导的指示,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全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年工作,部署今年的任务。会上,文玲副市长将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的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开拓创新,攻坚克难,2*年劳动保障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劳动保障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劳动保障系统紧紧围绕全年工作目标任务,团结奋斗、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培训教育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对下岗失业人员实施再就业培训20126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0.34万人,创业培训3185人,职高职专就业前训练4000人,职业技能鉴定20320人,技师社会化考评814人,均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任务计划。工作中,一是根据市场用工需求,及时调整培训专业,使培训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组织校企联合,组织市煤机厂等几十家单位开展用工定向或定单培训,受到企业的欢迎,增强了劳动者就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三是开展多层次培训。创业培训、基本技能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训相结合,实施了“金蓝领培训计划”,对394名企业高级工补助并减收学费,到省机电工程技师学院实施晋升技师培训。四是组织实施了“城乡技能就业扶助计划”。全市530名城乡困难家庭的子女,免费到国办技校学习两年,将有助于实现“就业一人,解困一户”的目标。五是组织高等院校学生和职技学校的毕业生参加技能鉴定统考和技能鉴定,310名高校学生参加全省技能鉴定考试,10000多名技校和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使学生毕业时既有学历证书,又有职业技能资格证书,有利于学生就业。

(二)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7980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9847人、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14189人,分别完成任务的135.6%、213.2%和443.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9%,控制在4.5%以内。职业介绍机构安置下岗失业人员4990人,完成任务的166%。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5.8万人,完成任务的145%。主要工作:一是切实落实就业优惠政策。全市共发放就业补助资金25316万元,有101283人次享受就业再就业补助政策。主要是,48703人享受社会保险费补贴10626万元,36285人享受岗位补贴5823万元,13106人享受培训补贴641万元,1438人享受职业介绍补贴15万元,997人享受技能鉴定补贴13万元;754人享受劳务输出补贴8万元;特定政策补助7476万元,小额贷款担保基金与小额贷款贴息支出614万元。对非4050灵活就业人员给予社保补贴,扶持他们非全日制就业或阶段性就业。二是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促就业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创新、健全了工作的长效机制。当年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11笔、2252万元,其中为两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放贷款490万元,共带动4500多人就业。全市已累计发放小额贷款2545笔、5462万元,共带动近1万人就业。三是充分发挥社区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功能,帮扶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就业。全市214个乡镇、30个街道办事处,214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有31个社区被授予省级“充分就业社区”称号。全年组织招聘会124场,提供岗位13240个,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8756人。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12户,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年终归零的目标。四是深入开展了“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四个专项活动,突出服务重点,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再就业。五是加大对农民工培训促就业,全年技能培训6290人,引导性培训2.24万人、创业培训166人,组织招聘洽谈会60场,介绍成功11928人。市职业介绍服务中心被省授予“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5名农民工被授予“河北省优秀农民工”,3名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

(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切实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社会保险工作稳步运行。一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大幅增长,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险费按时足额支付。参加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52.06万人、43.4万人、37.82万人、36.91万人、7.45万人,均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基金征缴收入分别达到155863万元、62065万元、11572万元、4853万元、389.2万元,同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35.6%、30.46%、12.6%、34.13%、9.34%;为全市15.56万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01742万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出44217万元,为2153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7419万元,为1415名伤残职工支出各项工伤保险金4694万元,为385名享受待遇人员支付生育保险金106万元。二是实施了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挂钩机制。按市政府的要求,制定了实施办法,每月一调度、一通报,确保了该项工作的落实。三是与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一同制定了统一村干部养老保险政策的有关规定,扩大了参保干部的范围,并纳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对基层干部队伍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是启动实施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我市作为2*年全国启动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城市之一,市政府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出台了《*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实施办法(试行)》,制定了适应我市城镇居民参保和待遇支付政策。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启动后,我市理论上实现了全民医保。五是完善了职工生育保险。牵头制定了《*市城镇职工生育保险暂行办法》,降低了保费费率,并与职工医疗保险捆绑缴纳。实施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参保人数7.45万人,比省下达任务多了1.95万人。六是落实了应届高校毕业生失业保险政策,共为1795名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发放失业保险补助金57万元,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社会效果。七是核销企业欠费推动了企业改制。积极争取省劳动保障厅和财政厅的支持,为62户国有破产企业核销了企业欠缴的养老保险费个人账户以外部分6648万元,促进了我市企业改制工作顺利进行。八是加强了对各项社保基金和就业补助资金的稽核和监督管理,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确保了资金的安全运行。

(四)和谐的劳动关系逐步形成。重点组织开展了贯彻《劳动合同法》、整治非法用工、整顿劳动力市场秩序、禁止使用童工等专项执法监察活动,加强了日常巡查和举报专查。全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日常检查用人单位6314户次,接待处理劳动者举报557起,受理举报案件办结率98%,为劳动者追缴工资3690.59万元。组织开展了用人单位劳动保障守法诚信评定,评出A级劳动保障守法诚信示范单位63个。狠抓了企业职工最低工资的落实,并两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全力争取省支持,补发国有企业历史拖欠工资1.22亿元,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促进了企业改制。认真推进劳动合同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切实抓好各类企业劳动合同签订工作,巩固提高了劳动合同签订率。市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8.5%,其他企业为95.9%。以贯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契机,切实加强劳动仲裁和工作,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036件,按期结案率为100%。受理群众来信410件,涉及人数1403人;接待职工群众来访2684批次,涉及人数8156人,处理上级和领导批转件60件,按期办结率为96.6%。尤其是奥运安保期间,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干部职工忠于职守、克服一切困难,为实现“平安奥运”的目标做出了应有贡献。

(五)自身能力建设和基础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全市劳动保障系统以“重民生、谋民利、解民忧”为主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和基础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投资320万元对市社保局的业务经办场所进行了改造,一楼为养老保险业务大厅,二楼为医疗保险业务大厅,三楼为财务综合大厅,并把银行也引了进来,实现了各项业务一站式服务,方便了群众。全系统各服务窗口按照效能建设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和健全了“一条龙”服务和“一站式”办公,做到了分工细致、职责明确、管理规范。不断加强行风评议工作,市局在市第二范围24个参评部门中位列第3名。特别是深入开展了思想作风整顿活动,使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形成了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坦荡处事、谨慎行事的氛围。

刚刚过去的2*年,是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多、影响大,形势变化快、波动大,劳动保障工作取得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各有关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劳动保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密切配合、协调行动、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劳动保障局向关心、支持劳动保障工作的各级领导、有关部门以及劳动保障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认清形势,抢抓机遇,进一步增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市委九届五次全会、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劳动保障工作会议,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和劳动保障工作形势做了全面准确的分析判断。总的看,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遇到困难最多的一年,是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的一年,同时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步显现,我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就业压力还很大。我市每年劳动力供给总量约30万人左右,但从劳动力需求情况看,每年劳动力需求总量约为15万人,仅占供给总量的50%左右,约有一半的新成长劳动力不能就业。同时,由于受经济增长速度趋缓、企业效益继续下滑以及停产半停产企业增多的影响,将导致对就业拉动能力的进一步减弱。二是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保支出压力加大。经济形势的变化,将会对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支付带来不容忽视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参保积极性不高,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已经出现中断缴费的现象,同时退休人员以每年一万多人的速度增加,各项保险扩面征缴保支出的压力非常之大。三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任务繁重。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及当前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非公有制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关系不规范,个别企业不执行最低工资标准、拖欠克扣职工工资、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任务还很重。

同时,也应该看到,推进劳动保障事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一是市委、市政府对劳动保障工作空前重视。提出要把改善民生、稳定就业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扩大内需、应对当前困难的重要举措,并对进一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一系列非常明确的部署,政策措施力度之大、目标任务之具体,前所未有。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根本保证。二是科学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推动协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这几年我们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和做法,这是我们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有利条件。三是劳动保障事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近年来,国家及省市政府对劳动保障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涵盖特殊性、优惠性、普惠性等三个层次;比较完善的积极就业政策体系已经形成,就业再就业资金制度性安排得到较好落实;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基本建立,基金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劳动保障系统建立起了比较齐备的管理服务机构,有一支能吃苦、作风硬、业务熟的干部队伍,这是我们推动工作的重要保障。四是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具有非常好的社会环境。就业、社保、维权都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这是我们做好工作的直接动力。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一定要统一思想认识,既要看到成绩,看到有利因素,又要清楚地看到面临的挑战,看到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的理念,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劳动保障工作发展的规律,以更加振奋的精神,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把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推向前进。

三、突出重点,协调推进,创造性地做好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

根据今年的经济形势和市委、市政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要求,2009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民生为主线,强培训、稳就业、重保障、促和谐,加大保险扩面、基金征缴和争取资金力度,完善机制和能力建设,抓好十项工程,推进五项创新,实现五强化五突破,以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新业绩为全市社会稳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主要预期目标是: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4万人,其中困难对象再就业0.6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新增转移农业劳动力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10万人,再就业培训2万人,创业培训3000人。职业技能鉴定2万人。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新增参保2.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2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增参保6万人,参保率达到60%以上;失业保险新增参保0.8万人;工伤保险新增参保0.1万人;生育保险新增参保3万人。

结合我市劳动保障工作的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市局研究制定了《2009年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要点(讨论稿)》,会上已印发给大家,经讨论后将以正式文件下发。《工作要点》涵盖了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各个方面,任务目标已经很明确,希望各县区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这里我重点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教育培训,在提升劳动者技能上求突破

随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产业园区建设的加快,各类生产性项目的增多,农民进城务工势头的增长,对拥有一技之长人员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劳动者的技能等级层次要求越来越明显。为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技术工人人才支撑,2009年要继续分类实施创业培训、基本技能培训、技能提升培训、转岗转业培训、储备性技能培训和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突出培训的多样性、实效性和适用性。一是继续加强基础性培训。对有创业和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及失去工作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基本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增加培训内容和调整技能专业,使其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创业、转移就业。对困难企业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对新成长的劳动力开展储备性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二是加强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实施“金蓝领培训工程①”。将中级工培养成高级工,高级工培养成技师。积极落实考核评价、竞赛选拔、技术交流等中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举措,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成长。2009年计划培训400名左右。三是充分利用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实施“技校间协作工程②”。组织全市各技校开展校际间的交流、协作,搭建*市技校系统协作交流、技工学校与企业合作、我市技校系统与外地技工教育学习交流三个平台。成立9个校际间技工教育专业教研组,由各技校的特长专业担任组长单位。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学校的管理,对全市民办职业培训学校进行考核,重新确定其担负政府组织培训任务的资格。使全市技工学校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资源共享,提升我市技工教育的整体竞争能力。四是加强技工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实施“实训基地建设工程③”。组织市高级技工学校、市煤矿机械制造高级技工学校和国土资源部*高级技工学校,争取国家和省支持,分别建设汽车、机床加工和机电类实训基地,市高级技工学校实训大楼开工建设,形成我市区域内的技工学校实训资源互补、不同优势专业互补。争取市高级技校升格为技师学院。五是加大就业援助培训,实施“城乡技能就业扶助工程④”。选择一批城乡困难家庭,资助每户一名符合条件的子女免费就读技工院校,2009年计划扶助600人左右,毕业后推荐就业。六是多措并举,在职业技能鉴定上实现创新⑴。扩大鉴定工种和鉴定范围。在确保鉴定质量的基础上,职业技能鉴定工种由现在的56个增加到94个,技师社会化考评工种扩大到50个。对在生产一线有突出贡献的骨干、参加省级技能竞赛获得名次者可以破格申报技师。将职业技能鉴定从大中专院校延伸到农村、社区,尤其是要与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阳光工程相结合,力争在农民工的职业技能鉴定上实现创新,培训一批、鉴定一批,真正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强化政策落实,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上求突破

要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2009年的特殊工作。下大力推进全民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再就业。一是加强创业培训和帮扶,实施“培训帮扶促创业、促就业工程⑤”。加强“*市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基础功能建设,成立创业服务专家组,加快筹建*市创业项目资源库。帮助创业者开展创业方案设计、风险评估、政策咨询、开业指导、跟踪帮扶等创业服务,形成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和创业帮扶(小额贷款)的一条龙服务模式,提高创业成功率,使更多的城乡劳动者创业,进而带动就业。二是加大对创业促就业扶持力度,实施“小额贷款扶持创业工程⑥”。按照市委、市政府鼓励全民创业的精神,充分发挥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创业的作用。2009年,争取省级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1000万元,将贷款额度由2—3万元提高到3-5万元。将小额担保贷款的范围扩大到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及其他城乡失业人员。加大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申请小额贷款的支持。简化小额担保贷款程序,在全市建立社区——县区——市协调三级服务网络,为创业人员提供及时便捷的贷款服务。三是全力实现稳定就业,实施“失业保险促就业工程⑦”。在确保足额支付失业人员待遇的前提下,将失业保险基金的使用向鼓励失业人员参加再就业准备、企业开展转岗培训和技能提升培训延伸。对改制以及主辅分离改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培训并安置就业的,给予一定的培训补贴。对生产经营遇到暂时困难且承诺不裁员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四是加大新一轮就业政策的落实力度。结合*实际,把扶持政策的范围从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逐步扩展到城乡各类有就业愿望的人员,增强政策的普惠性和长效性。做好《就业失业登记证》与《再就业优惠证》在享受优惠政策上的衔接,确保把政策用足用好。在建立就业“三同时”制度上实现创新⑵,本着提前介入、工作前移的原则,探索从项目立项到竣工投产在用工上的“三同时”,即新建项目立项的同时把创造就业岗位纳入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设时进行用工培训、项目建成投产时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根据项目建设的需求,为企业提供从岗位开发、技能培训、职业鉴定、规范用工等方面的全方位优质服务。五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求职登记失业期间给予失业补助政策;建立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登记认定制度,落实好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安置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给予一定时间的岗位和社会保险补贴。六是做好就业困难对象援助工作。高度关注因企业关闭、停产或裁员而失去工作的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问题。健全登记认定制度,落实好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政策;对就业困难人员通过灵活就业方式实现就业,且接续社保关系的,给予一定时间的社会保险补贴。七是稳定现有就业岗位。这是今年的一项特殊工作,对在当前遇到困难的企业,引导其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和支持企业采取在岗培训、轮班工作、协商减薪等办法,稳定职工队伍,对保证不裁员或少裁员的,根据我市实际,可给予一次性政策援助。特别要加强对有可能大规模裁员企业的监控,对确需要裁员的要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八是做好农民工工作。发挥乡镇(街道)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的作用,摸清底数,建立农民工返乡回流基层台帐,及时掌握农民工返乡动态情况。加强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提高农民工职业技能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当前要立即开展一次进企业、进村庄、进社区、进家庭的就业情况摸底调查,把全市就业的真实情况摸清摸实。

(三)强化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在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上求突破

只有不断扩大和完善社会保险覆盖面,才能切实做到让百姓享受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一是要确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按时足额发放。2009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我市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此,要以扩面征缴为重点,继续落实养老保险五项挂钩机制。实施“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程⑧”,2009年,我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将达到近17万人,年需发放养老金23亿元以上。由于我市困难企业较多、收缴率偏低,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工作任务非常艰巨。必须把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在强化养老保险扩面、基金收缴和清欠的同时,全力争取省级养老保险基金支持。二是稳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①做好2009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标工作,确保调整后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②启动“完善医保体系工程⑨”,我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启动后,理论上实现了全民医保,但尚有10个县需今年正式启动,另有3万多名困难企业、关闭破产企业的退休人员没有参加职工医疗保险。今年尚未启动的县要确保在一季度正式启动,另需积极争取中央、省和市县财政对困难企业医疗保险的补助资金,在制度上实现医疗保险全覆盖。同时,完善现有医保管理程序和统筹办法。③结合我市实际,研究贯彻落实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关于采取五大措施,减轻企业负担,稳定就业局势的意见,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三是强化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和基金征缴。要把各项社会保险扩面作为工作的重点,以《劳动合同法》为法律依据,依法扩面,提高参保率。要进一步加大基金征缴力度,实事求是核实缴费基数和缴费人数,提高缴费率。特别要在工伤保险的扩面和征缴上下大力气。目前,我市工伤保险缴费人数仅占参保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工伤保险基金压力很大。今年凡是参加养老保险的企事业单位、民营非赢利组织以及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均要参加工伤保险,并与基本养老保险同时申报缴费基数和缴费金额,特别是高风险行业必须参加工伤保险。实施农民工参保“平安计划”(二期)。四是在社会保险关系的异地转接上实现创新⑶。社会保险异地的转接困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保人员的积极性。今年要从解决医疗保险异地转接入手,只要是同类的医疗保险险种,就可以在市、县之间转接,基金不转,但视同缴费,可以连续。逐步完善养老保险的异地转接政策。五是在进城务工人员参保上实现创新⑷。随着我市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已不容忽视。2009年要研究制定适合进城务工人员的参保政策,使其可自愿选择参加各类险种的各层次保险。六是在社会保险五个险种统一申报、征缴工作机制上实现创新⑸。目前,我市职工五项社会保险的申报、征缴工作是分别进行,既不方便企业和群众,也影响相关信息的共享,今年将探索建立五险统一申报、征缴工作机制,为企业和群众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七是切实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和各类政策性资金的监督管理。要进一步深入扎实地开展社保基金专项治理工作,围绕基金收支、管理、运营的各个环节,检查社保基金监管制度是否执行到位,内控制度是否健全,管理是否规范,有无违规操作甚至侵害基金等问题。要完善制度、经办、监督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基金管理体系,健全决策、使用等制约机制,深化内控制度管理,从源头上防范基金风险。要加强对各类政策性资金特别是就业补助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对管理体制混乱、问题严重且整改不到位的,今年将暂停拨付就业专项补助资金。各县区要立即对社保基金管理和就业补助资金的使用再进行一次自查,去年查出的问题要坚决整改到位,市里将组织联查或审计检查。

(四)强化劳动维权,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上求突破

随着《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和《劳动争议仲裁调解法》的颁布实施,劳动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劳动者与用工单位双方的劳动纠纷案件逐步攀升,2009年维权任务更加艰巨。一是完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模式。加大劳动保障监察力度,提高劳动保障监察效率,促进用人单位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在全市逐步建立“网格化”管理模式,即市、县区、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社区和村委会分别为一至四级网格,并在每个网格内设立劳动保障监察投诉举报点,确保每个用人单位都在劳动保障监察网格的管理覆盖之中。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建立全市所有用人单位劳动保障信息数据库,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发生纠纷时可在网上直接投诉。二是扎实做好各项专项执法监察和检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和最低工资执行情况检查,认真解决拖欠职工和农民工工资问题,对严重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企业给予相应的处罚。完善特殊工时制度,加强对企业实行特殊工时的审批管理。开展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专项监察,加大对各类企业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的监督检查力度,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要全面启动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建设。开展社会保险依法参保和扩面征缴监察,重点监察名人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参保和缴费情况工作,通过政策引导和执法监察,推动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和征缴工作顺利进行。三是规范执法、科学执法、严格执法。加强劳动保障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执法过程中,要将促进经济发展和劳动保障工作统盘考虑,坚持跟踪督查与延伸服务、刚性执法与柔情服务、宣传教育与执法处理相结合,一切执法行为必须符合法律法规。为加强劳动保障行政执法的严肃性和实效性,对一些重大违法问题,市里将采取联合执法、异地执法。切实做到“三个必须”,即需要查的必须查,对违法违规应依法处罚的必须处罚,需要法院执行的必须提请法院强制执行。四是要及时掌握生产困难企业的劳动关系情况,妥善处理有关问题,完善应急工作预案,预防和化解。五是认真做好劳动争议仲裁和工作。劳动争议仲裁要加强实体化建设,研究建立劳动仲裁柔性调处机制,提高劳动仲裁争议案件处理的质量和效率,及时有效化解劳动纠纷。工作要严格执行实行“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突发事件预防、处置以及信息通报。

(五)强化基础功能建设,在服务能力和水平上求突破

劳动保障工作关系广大职工群众切身利益,随着服务对象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不断延伸,业务数量不断增长,必须进一步加强基础工作,创新和改进管理服务方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一是加快和完善金保工程信息化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养老保险查询和统计功能,增加参保单位的缴费和帐户信息,方便群众查询;要完成机关养老保险剩余数据的整理,实现全部数据纳入金保工程管理;要加快工伤保险向金保工程整合的进度;要完成失业保险信息软件的开发和使用。要组织县区做好各项社会保险数据整理,完成向市数据中心集中准备工作。实施“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建设工程⑩”。完成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系统。二是结合今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省级统筹,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进行经办业务能力整合。三是完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监察执法机构、培训鉴定机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建设,切实提升劳动保障部门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四是加强宣传和信息统计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必须加大宣传力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和用人单位了解自身的权益,依法维护自身的利益。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党和国家关于劳动保障工作的各项政策,特别是宣传各项积极的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险政策,使各项政策深入人心,让老百姓了解政策、掌握政策。要加强劳动保障工作成效的宣传,使我们的工作进展、工作效果得到全社会的认可。要加强信息、简报工作,及时准确逐级报送工作成果和重大工作进展情况。要做好各类典型和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树立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典型,树立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的典型,树立劳动保障部门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形成良好的舆论和社会氛围。今年市直和各县区要在对外对内宣传上有新的提升和突破,市局将采取措施,加大对此项工作督促考核力度。要加强劳动保障信息统计和分析工作,开展监测预警和计划执行情况评估考核,促进工作的规范化和实效性。五是做好行政审批服务工作。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把行政审批服务工作作为优化政务环境的重要任务,提高服务水平、提升服务质量,打造高效、廉洁、阳光、亲和的政务环境。

四、奋发有为,求真务实,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一定要全面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方法,确保全年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科学发展,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结合劳动保障工作的实际,认真开展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在思想认识、能力提升、难题破解和体制机制都有新的提升和举措,达到促进劳动保障工作新发展的目的。

(二)温馨和谐,做好劳动保障工作。今年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任务就是强培训、稳就业、重保障、促和谐。对此,国家和省已出台并将继续出台一系列稳定就业、惠及民生的政策,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抓好落实,使刚性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弹性化落实,取得最大的边际效益。在解决劳动保障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在处理新情况和解决新问题上创新突破。

(三)协调联动,做好劳动保障工作。劳动保障工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我们劳动保障部门一定要及时、主动地向党委、政府汇报,征得领导的关注和支持。一定要自觉强化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工作合力。劳动保障系统更要团结协作、步调一致,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四)求真务实,做好劳动保障工作。今年劳动保障工作中不确定因素很多,我们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企业用工情况和减轻企业负担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对劳动保障工作的新要求,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加强对就业形势变化情况的跟踪,掌握劳动争议的新特点、新动向,研究提出对策措施。要认真抓好维稳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及时妥善处理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要提高分析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本领,从纷繁复杂的事务中理出头绪,从复杂多变的情况中找到关键,及时发现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五)勤政廉洁,做好劳动保障工作。要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严肃纪律,建立健全行政权力运行监督机制,有效预防各种违法违纪和腐败问题的发生。要切实加大纠风工作力度,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不正之风。要严格要求自己,带好队伍,切实自律自省,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要进一步加强政风行风建设,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努力使干部队伍的作风有一个新的明显转变。要认真抓好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深化优质服务窗口创建活动,以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的成果来检验政风行风建设的实际成效。

上一篇:老年教育协会工作要点范文 下一篇:监督检查室工作要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