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受益权转让的法律问题研究

时间:2022-08-22 11:28:44

信托受益权转让的法律问题研究

[摘 要]在我国,信托受益权转让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和转让方式的不规范,导致了其中存在一定的法律纠纷和风险。我国应明确信托受益权性质、审慎审查受让人资格、落实以信托统一登记前提的全国统一信托受益权转让平台。

[关键词]信托受益权;影子信贷;信托受益权登记;统一转让平台

一、我国信托受益权的主要转让方式

(一)投资者背书转让

即投资者作为凭证式有价证券购买的信托产品的持票人,以转让信托受益权为目的,在汇票背面或粘单上记载有关事项并签章。

受益权转让后,原受益人是否负有告知信托公司的义务及信托受益权的转让是否自告知起生效的问题,我国法律付之阙如,但如果信托协议中有相关规定,原受益人应履行相应的义务。

(二)通过信托机构转让

信托机构常常通过其自有平台为其销售的信托产品提供申购赎回或转让服务。实践中有信托机构拒绝为信托受益权转让办理登记的问题。此时信托受益人可根据《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要求信托公司办理相关手续。若信托机构的违约行为使得受益人无法实现合同利益,受益人可以要求解除信托合同、返还信托财产、赔偿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返还未履行管理职责部分的管理费。

(三)通过第三方平台转让

第三方平台转让,即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出的供信托投资者和意向买受人进行磋商与交易的服务。

(四)明质押,实转让

此方式争议较大。信托受益权的出让人和买受人签订一份借贷合同,由买受人作为债权人将资金借于出让人,出让人作为债务人以信托受益权质押。债务到期后,买受人以行使质押权的方式实现债权并达到实质上取得信托受益权的目的。

二、完善我国信托受益权转让制度的法律建议

(一)明确信托受益权的权能

首先,明确信托受益权的权能,并不意味一定要将信托受益权硬性地划为债权或物权。不进行此种划分,是包括我国在内的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台湾地区等)的通行做法。有利于避免大陆民法体系与深深植根于英美法系的信托的正面冲突。

其次,通过区分信托受益权的性质,如将支配(含可质押)、排他、追及等权能划为物权性权能,将给付请求、抵消、免除、转让等权能划为债权性权能,不仅能够解决有的学者“因非此非彼而陷入权利救济空白”的担忧,也能定纷止争。

(二)审慎审查受让人资格

我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未明确信托公司审查受让人是否为合格投资者等义务,使得违法拆分信托受益人、违法向自然人转让有法律漏洞可寻。借鉴他国立法例,应对以下事项进行审查:1.信托协议未排除受益人的转让权;2.受益权转让不应侵犯共同受益人的利益;3.买受人与受托人不应存在关联关系等利益冲突;4.买受人应为合格投资者并拆分受让比例不得低于法定比例;5.受益人已就信托协议内容、信托风险和受益权有无设定质押等情况如实告知买受人;6.受益人与买受人已就税务问题达成一致。

(三)建立全国统一的信托受益权转让平台

1.前提是建立完善的信托登记制度

信托受益权的转让平台应建立在统一的登记平台上,否则两种平台可能产生冲突,信托受益权转让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也难以查验。大陆法系在借鉴信托制度时,如日韩等,纷纷建立起信托登记制度。原因是凭借信托登记的公示效力可以减少与第三人的纠纷,也能更好地与其他登记制度相衔接,减少类似因无法进行质押登记而产生的法律问题。同时也能促进信托受益权由非标准化资产向标准化产品转化。

2.转让平台应于信托评级体系相衔接

我国目前尚无较为完善的信托产品及从业者的评级体系,可以先采取“先借鉴,后创新”的方式。在综合多方评级之后发放的受益权电子凭证可在转让平台上进行流通。提高信托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知情权。

参考文献:

[1]李晓云. 已出让受益权的信托受益人还能否向信托公司索赔――兼论《信托法》第22条的信托财产损失赔偿请求权[J]. 法律适用,2015,12:56-61.

[2]吴强,逄东. 信托终止后信托受益权仍可依法转让[N]. 人民法院报,2015-01-29006.

[3]吴至诚.英国法传统中信托受益权的性质[J].北方法学,2015,05:150-160.

[4]王玉国. 新经济与信托业转型 新常态下的转型方向及建议[J]. 当代金融家,2016,01:76-78.

上一篇:对供给侧改革中我省优势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浅谈农艺技术的实际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