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17 00:50:29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托净资本管理;风险

一、《信托业净资本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净资本管理办法分为六章30条,从章节上看,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是净资本的计算,第三章是风险资本的计算,第四章是风险控制指标,第五章是监督检查,第六章是附则。

第6条,说明了对于信托公司的监管,实际上是赋予监管部门相机抉择的一种权力,可以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和审慎监管的原则调整净资本计算的标准、风险控制的指标以及风险资本计算标准。这一条非常重要,它预示着在后期净资本管理办法实施过程中,监管部门可根据监管的需要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去调整不同项目的风险资本的计提比例,来引导业务的发展方向。

第8条,给出了净资本的计算公式,即“净资本=净资产|各类资产的风险扣除项|或有负债的风险扣除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其他风险扣除项” 。这里将扣除项分为三类:一类是各类资产的风险扣除项,再一类是或有负债的风险扣除项,最后是其他风险扣除项。

第10条,“资产的分类中同时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类标准的,应当采用最高的扣除比例进行调整”。从中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净资本管理实施的是一种相对严格的管理原则,扣除的比例是“就高不就低”。

第三章是风险资本的计算。主要依据是后续的风险资本计提比例表,目前已下发摸底测算表,但最终确定的计算表还没有正式。风险资本的计算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固有业务;第二部分是关于信托业务;第三部分是关于其他业务。

第四章风险控制指标是核心的内容。整个前期的基础工作,计算净资产然后再折算出净资本,同时根据各个风险系数算出风险资本,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风险控制指标的要求。风险控制指标目前主要有三项:第一项就是公司的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第二项是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第三项是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这一条也可以这样理解,即要求信托公司拿出自己净资产的40%作为各项业务风险的一种准备金。

第五章说明了如果不能够达到净资本管理控制要求,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其包括要求信托公司制定整改的计划、调整业务结构、资产结构、补充资本、以及限制信托公司的业务增长速度等等。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信托公司将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二、《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产生的影响和对策

从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内容上看,对信托公司包括整个信托行业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业务的规模受到了限制。对于信托资产规模杠杆系数比较高的公司,在后续业务的开展中会面临资本不足的制约,可能会导致业务不能够像以前那样(没有任何资本约束)去开展。

下面列举了行业中的有关统计数据。2009年信托公司年报数据显示,54家公布年报的信托公司中,注册资本低于10亿的公司有24家,平均的注册资本是11.21亿元,平均的净资产是18.8亿元,注册资本最大的是平安信托69.88亿元,注册资本最低的是新时代信托3亿元。

净资本管理办法中最受关注的是对净资本、风险资本和风险系数的相关规定,目前下发的摸底测算表中,各项风险系数比例的加权平均值大约是2%,也就是说一家净资本5.55亿元左右的信托公司,它对应的信托资产规模大约是277.5亿元(放大50倍)。

那么,对于《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出台,信托公司该如何做出调整已适应新的环境形势呢?

(一)调整资产结构

从净资本管理办法中风险资本计提的比例可以看出,关于固有业务计提的比例最低是5%,信托业务最高是5%,从这两个5%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这显然是鼓励大家积极开展信托业务。如果过多的开展固有业务,可能会占用更多的净资本。

(二)制定资本规划

基于当前和未来的资本需求和资本的可获得性,制定相关的资本规划以确保净资本的水平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首先是依靠自身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努力拓展新业务,培养自主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固有和信托业务的报酬率,创造更多的利润,提高净资本的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在净资本偏小对于业务的约束消除之前,公司尽量减少分红甚至不分红,通过利润积累增加净资本。其次是增加注册资本,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公开上市,面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从根本上解决补充资本金的问题,这也使得公司股改上市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原有股东增资;再一方面就是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扩大资本金的规模。

(三)调整业务发展模式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出台前的那种没有业务规模约束、没有业务类型约束、没有风险责任约束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需要进行调整,应转变为内涵式的业务发展模式,也就是监管部门提倡的“主动管理、自主管理”的业务模式,沿着这个模式去发展,不断提高固有和信托资产的报酬率,不但可以减少净资本的占用,而且还可以创造新的净资本。

(四)调整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净资本管理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即建立以信托公司资本的充足性和流动性为核心的动态风险控制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净资本管理的一些核心要素,包括一些手段和方法添加到现有的风险控制体系中来。

(五)调整业务导向

信托业务部门应该优先考虑实施风险系数比较低的业务,例如有公开市场价格的金融产品投资业务的计提比例,单一的0.3%,集合的是0.5%,这个计提比例是最低的,所以我们也可把净资本管理办法中不同业务对应的风险系数的大小看成是一个指挥棒,风险系数的大小及调整变化实际上代表着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业务导向的一种变化,我们应该积极地响应这种导向,寻求低资本占用的业务方向。今后可以考虑引入净资本报酬率的概念,就是单位净资本的占用所创造的利润高低,作为衡量是否实施某项业务的重要参考因素。

(六)调整考核体系

在下达利润指标的同时,结合下达净资本占用的指标,或者可以考虑在绩效考核中引入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RAROC”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以及EVA经济附加值的计算方法。在评估风险的情况下比较科学的制定绩效考核的方法。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托公司 净资本 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0年8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10年第5号),对信托公司净资本、风险资本计算标准和监管指标进行了规定。在净资本管理的新形势下,如何按照监管的要求进行业务调整以及制定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规划和战略发展规划,已经成为各家信托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后净资本管理”时代的行业背景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是信托业风险管理的一次重要变革,“净资本”其实是外在形式,内在本质则是风险管理,即以信托公司资本的充足性和流动性为核心的动态风控机制。净资本的基础是净资产,参考变量是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资产结构,关键要素是三大类业务中不同子项的风险系数。净资本管理新规构建了以综合性风险控制量化指标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监管层引导信托行业步入“风险创造价值”良性发展轨道的一次重大改革。

(一)信托公司扩充资本金和调整业务结构迫在眉睫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核心约束指标为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此外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信托公司净资产的40%。两个基础指标以信托公司净资本和信托公司风险资本为基础指标,在此之上通过比例测算进行风险管理。其中,信托公司净资本的基础是信托公司净资产,关键要素是风险扣减系数。风险资本的基础是信托公司的业务模式和资产结构,关键因素则是各项业务的风险系数。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数据,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约5.5万亿元。随着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张,信托公司必然面临净资本方面的压力。信托公司需要采取两方面应对措施:一方面是扩充资本金,提高净资本规模;另一方面则是调整业务结构,尽快实现业务转型。

(二)信托公司需做好业务调整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实际上发出了一个“扶优促强”的明确信号,即扶持资产结构优良的信托公司稳健成长、促进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信托业务稳步增长。信托公司自我调整和重新洗牌的契机,唯一的出路就是适应变化和重塑自我,做好自身业务调整。

首先,信托公司固有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系数基本上位于5%、10%、15%、20%、50%的“高位”,而信托业务风险资本计量系数则相对较低,因此信托公司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信托业务,这也符合监管层一直以来要求信托公司“专心做好信托业务”的监管思路。

其次,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同类业务,加之监管层对此类业务的严格规范,因此信托公司应该及时调整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规模和比重。

再次,融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系数相对较高,而投资类和事务类这两类信托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系数较低,结合监管层一直以来要求信托公司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和建设资产管理专业平台的要求,信托公司应该重点发展投资类信托业务和事务类信托业务。

第四,房地产信托融资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系数明显较高,由此可见监管层并不希望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过度集中于房地产这一高风险领域,因此信托公司应该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在房地产信托业务之外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

(三)信托公司由粗放式经营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要求信托公司风险资本计算随评级变化、业务风险系数差异化,结束了以往信托公司规模不受限制扩张的经营方式,限制了受托资产规模的杠杆率,引导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从过去的规模驱动转向效率驱动,转向能发挥其灵活投资优势、体现主动管理能力的高端财富管理。这就使得信托公司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对融资类业务、投资类业务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

二、信托公司业务创新的制度优势

信托公司是唯一可同时投资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并可以综合运用股权、债权、夹层融资等金融投资工具,具有信托业务创新的独特制度优势。

(一)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银监会新颁布实施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及《集合资金信托管理办法》取消了原有对信托计划发行份数、发行起点金额的限制,为信托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划出了空间。同时,“新两规”通过禁止信托公司以固有资金进行实业投资等,进一步明确了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特性,指明了信托公司下一步发展方向。《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促使信托公司必须实现信托业务全面转型,不断提升信托业务的含金量,以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的信托产品满足高净值客户的投资需求。

(二)广阔的投资领域

信托公司是我国境内唯一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进行投资的金融机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由于受到诸多政策法规限制而投资领域受限,而信托公司可以根据项目或客户需要把信托财产配置到包括货币资金、证券、股权收益权、黄金、艺术品在内的广阔的投资领域。

(三)灵活的金融手段

信托公司在信托财产管理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包括股权、债权、股债混合、可转换股权、可转换债权等。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可以根据信托合同的约定通过委派监督人员或管理人员等方式现场控制信托财产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委托人或受益人的利益。信托公司的这种优势很好地体现于其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信托业务创新的方向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信托公司的营运规模将受到“数量限制”,信托公司必须努力寻找盈利、风险和资本占用量之间的“三元”平衡。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无限扩张的免费午餐断档了。信托公司必须十分重视价值链和风险点的平衡性控制,而不像以前那样青睐低风险通道类业务。信托公司解决净资本约束的根本性方法,只能是通过调整业务结构,转变盈利模式,努力实现公司业务产品模式的全面转型。

(一)发展高端财富管理业务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中国金融机构进入了全面的财富管理时代。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资产管理和配置能力。充分发掘信托的制度优势,实施以财产保护、财产转移、财产传承、财产分割、高端投资与税收服务为目的的财富管理信托业务。加强信托产品研发投入,开发难以复制的财产保护信托、子女教育信托、婚姻财产信托、财产传承信托等系列个人信托业务,逐步形成自身专属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专业化经营特色。要形成能够为高端客户有效配置资产,在债券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产业市场等几个市场将委托人的资金配置进去,形成有效的收益组合,保值增值。

(二)积极推进QDII业务

2007年3月,中国银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联合颁布《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此后,多家信托公司获得业务资格,虽信托系QDII产品还未大面积推开,但是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进行资产配置,寻求投资机会,将是资产管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信托公司应该在此领域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三)积极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业务

国务院“金融国九条”和“金融30条”均提出大力推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业务试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信托公司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但是并没能形成规模优势。未来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业务应加快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步伐,使产品在资产结构、投资方向、运作流程和法律配套等方面全面与国际标准接轨,突出产品的流动性强、风险分散、市场回报率高、投资管理手段灵活等多方面的优势。真正成为我国房地产融资来源的重要渠道,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和信托业的规范发展与战略双赢。

(四)认真开展公益信托业务

2008年6月2日,为帮助和支持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银监会了《关于鼓励信托公司开展公益信托业务支持灾后重建工作的通知》,为中国公益信托业务提供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公益信托是国际信托行业普遍发展的业务领域,我国的信托公司在发展营业信托业务的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公益信托,为国家的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可以宣传自身的良好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邢成,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及业务演变,中国信托业协会网站

2.唐真龙,信托酝酿行业大变局 转型大幕开启,上海证券报,2011年09月02日

3.唐真龙,利用制度优势 银监会力推信托业务创新,[N].上海证券报,2012年06月21日

4.陈赤,信托发展创新要在五方面加快调整转变,[N].金融时报,2012年07月23日

5.肖旺,在融通与竞合中把握发展时机,[N].金融时报,2012年07月23日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托;私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化运作

一、信托与私募基金

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并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其它特定目的进行管理或处分的行为。现实生活中,各种投资基金的运作也蕴涵了信托关系和信托特征。它们脱胎于信托行为,各国的投资基金立法也基本是以信托法为依据的。私募基金作为投资基金的一种,本质上也体现着信托关系,是采取基金形式的信托,它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机构或者个人募集资金,按照投资方和管理方协商回报进行投资理财的基金产品。随着我国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和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私募基金的重要目标市场,本土私募基金也显示出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对金融资源配置、金融安全、市场稳定和投资者收益都形成了较大影响。截至2010年4月28日,中国私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已达1.1万亿元人民币。

私募基金的规范化运作方式主要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和信托化三种。信托化是指根据信托原理构造,由信托公司发起设立基金,作为受托人接受特定投资者委托投资于设立的基金,同时作为管理人负责基金的运作和管理;作为私募基金的特定投资者,既是信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也是受益人,基本上不参与基金的管理和运作。本文主要就此种方式的运作展开探讨。

二、私募基金与集合资金信托计划

目前我国的私募基金信托运作,主要依据《信托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的规范,通过信托公司推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来实现。

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是指为实现共同的信托目的,将不同委托人的资金集合在一起管理的资金信托方式。我国《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中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是指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为受益人的利益,将两个以上(含两个)委托人交付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运用或处分的资金信托业务活动。在这种集合资金信托关系中,信托当事人包括在私募基金信托中的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保管人。

作为委托人的私募基金投资者不仅要有相当的投资能力,而且还需要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规定,委托人必须是合格投资者,“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能够识别、判断和承担信托计划相应风险的人:(一)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人民币的自然人、法人或者依法成立的其他组织;(二)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在其认购时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财产证明的自然人;(三)个人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三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相关收入证明的自然人。”

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是指根据《公司法》和《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设立的,以营业和收取报酬为目的,以受托人身份承诺信托和处理信托事务的金融机构。保管人是指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对信托计划财产负有保管义务的机构。保管人也是信托关系中的受托人,对委托人承担信托义务。根据《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19条的规定,保管人由信托当事人约定,信托公司应当选择经营稳健的商业银行担任保管人。尽管保管人由投资者和信托公司约定,但更侧重于信托公司对保管人的谨慎选任义务。信托关系中的受益人是指享有信托受益权的人。在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中,作为信托委托人的投资者就是受益人,二者是同一的。

三、私募基金信托运作方式的困境及解决

私募基金在我国虽得以迅速发展,但从整体而言,处于萌芽时期,而私募基金的信托化运作方式也只是其摸索着发展的一种尝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并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法律引导缺失与监管机构混乱

对于私募基金本身而言,在我国长期得不到法律引导与规范,这一方面使得私募基金没有一个合法地位,另一方面也使得实际存在的各种形式的私募基金得不到法律监管,亟待新《基金法》的出台以解决这一尴尬境地。再从私募基金的信托化运作方式来看,目前主要依靠《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来规范,虽使得私募基金的信托化运作变得有法可依,规范了对私募基金的监管,但相关的制度协调和跟进明显落后于其发展。从监管主体设置来看,根据《管理办法》第40条的规定,银监会是私募基金信托的监管机关。而《证券法》规定,我国的证券监管机关为证监会。私募证券作为一种投资产品,其证券性质毋庸置疑。这造成了我国对私募基金监管机构由证监会、银监会分别对其监督的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发行的不同基金进行监管的混乱局面。随着今后私募基金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度的提高,统一监管的必要性会凸显出来。因而在对私募基金的信托化动作监管上,银监会应尽快建立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尤其是证监会的监管信息共享机制与协调机制,为统一监管的实现作好准备。

(二)信息披露制度的尚不成熟

私募基金有定期向基金的投资者和监管部门披露信息的责任。根据《管理办法》的规定,除了临时信息信托公司应当主动向受益人披露外,其它相关信息只有在受益人查询时,信托公司在不损害其他受益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才向受益人提供,法律并不要求信托公司向监管机关主动提供此类资料。这一规定无疑将银监会的监管活动推到其极被动的地位。如果信托公司对影响投资者合法权益的重大信息不主动向监管机关报告,监管机关则很难发现信托公司的违法违规行为,也难以监管私募基金市场上的风险。另外,信息披露中的各方当事人太过单一。《管理办法》规定信托信息披露义务人为信托公司,受益人有权向信托公司查询与其信托财产相关的信息。银监会依监管职权,也有权要求信托公司提供相关资料。可见,在私募基金信托的信息披露关系中,只有信托公司和受益人、信托公司和监管机关之间两对关系,而忽略了保管方。其实,保管方在信息披露中的作用不可小视,其对信托公司信息披露义务的履行直接相关,既应当负披露义务,也有权要求信托公司依法披露相关信息。问题的关键在于保管人的选任上。如果按照现行法律及实务的做法,由信托公司对保管人的选择享有决定权,这样保管人就很难监督作为受托人的信托公司。改变这一现状的做法是改让受益人大会来选择或更换保管人,而不是由信托公司来选择保管人,以落实保管人的信息披露义务,发挥其监督功能。

(三)缺乏自律监管机制

在我国证券市场中,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了证券市场监管机制。我国《证券法》第102条、第九章规定了以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为组织的自律监管机制,其与国务院证监会的政府监管相配合。对于私募证券的信托化运作,显然不适用证券法的相关规定,私募基金信托的自律监管机制尚付阙如,自律监管的优越性无法在这一投资领域得到发挥。建立私募基金信托的自律管理,应当参照现有的证券业协会自律管理模本,发展涵盖但不局限于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而是以信托公司业务管理为内容的自律管理制度。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信托业务 创新 监管

自2007年银监会颁布实施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颁布实施后,将信托公司明确定位于专业的资产管理机构和金融理财机构。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迅速回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政府融资平台规模迅速提升等,进一步促进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财产规模的增加,特别是信托公司在银信合作、证券投资信托、房地产信托以及信政合作业务等方面拓展迅速。本文就当前监管政策下,我国信托公司在信托业务创新现状进行研究,旨在揭示公司在信托业务创新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信托公司业务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等。

一、信托业务创新现状

截至2010年9月末,全行业信托资产规模29570.16亿元,其中集合资金信托产品4800亿元,占16%,单一资金信托产品23390亿元,占79%,银信合作产品余额18932亿元,占64%。而在银信合作产品中,较为保守的估计,“通道型”产品的规模约占到70%,即13000亿元左右。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信托公司创新业务开展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新增项目的信托资金主要来自商业银行发行的各类理财产品,即银信对接产品。截至2010年9月末,我国信托公司银信合作信托项目金额占全部存续信托项目的64%。二是存续项目中以新股申购及基础设施领域投资为主,两种投向分别占比22.82%和40.65%,合计占比63.47%。三是创新类产品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在监管部门推动下,我国信托公司推出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证券投资信托项目、黄金投资信托项目,以及准公益性投资信托项目均为国内信托产品市场首发,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各公司产品创新意识及研发能力的显著提高。

二、信托产品创新优势分析

(一)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一是新颁布实施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及《集合资金信托管理办法》取消了原有对信托计划发行份数、发行起点金额的限制,为信托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划出了空间。同时,新两规通过禁止信托公司以固有资金进行实业投资等,进一步明确了信托公司“代人理财”的业务特性,指明了信托公司下一步发展方向,另外通过设置信托贷款比例等,促使信托公司必须实现信托业务全面转型,不断提升信托业务的含金量,以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的信托产品满足高端金融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二是颁布实施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引导信托公司加大主动管理类信托产品的开发,培育核心资产管理能力的监管思路也在有步骤地实施,通过对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的动态监控、定期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手段,有效控制风险。三是针对信托财产规模占比最大的银信合作业务,相继颁布《银信业务合作管理办法》及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银信业务合作管理办法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从项目开发、产品设计、交易结构、风险控制、存续资产监控、信托资产收回,全程自主操作,拥有话语权和定价权,特别是在与商业银行合作的信贷资产转让合作中,实现“洁净交易”及“风险自担”,以此推动信托公司强化自主管理能力。

(二)市场定位更加清晰

新办法实施后,信托公司压缩固有业务,积极拓展信托业务,希望通过快速提升核心业务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此,各公司首先意识到大力开发合格投资人资源,切实提升信托产品研发能力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增加人才及智力储备,包括从其他专业机构引进专才,扩大与外部专业机构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展产品研发等,如当前较为流行的“阳光私募”型信托产品,引入外部投资管理人开发私募股权投资及QDII产品等。

(三)综合业务平台优势

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信托具有“安全性、灵活性及广泛性”的制度优势,信托公司具备投资运用范围广、财产独立性高等优势。此外,信托公司还可利用信托受益权制度优势,通过进行优先、劣后受益等分层设计,约束外部投资管理人行为,保障受益人利益。当前,各信托公司为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增强信托产品的流动性。借鉴“基金模式”运作管理信托产品,实施组合化的投资组合及策略、实行信托净值管理、设置开放、半开放等信托资金赎回机制等,进一步凸显了信托产品的综合业务平台的优势。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信托业务创新机制尚未建立

目前我国公司自主管理类、创新型信托产品依然占比较低,产品创新主要采取碰客户、赶市场(机会)、靠管理人员(投资管理人)的短期产品开发模式,尚未形成持续业务创新、产品研发机制。业务发展及创新战略不清、产品研发及储备政策不明确、正向激励机制缺失等问题比较突出。如银信合作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产品创新主要依赖外部投资管理人,现行的激励机制更侧重于对信托业务规模、信托报酬完成情况的考核,对业务创新及产品储备尚无对应的正向激励机制等。

(二)粗放型的以规模取胜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仍然存在部分信托公司创新乏力,自主管理能力极低,信托产品业务以片面追求“通道型”、“平台型”、信托报酬率极低的银信业务合作为主要方向,作为专业理财机构,却难以提供高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业务收益率的创新产品。但此类“以量取胜”的信托业务受外部政策环境(如信贷规模调控、政府融资平台清理等)的影响波动明显,在这种业务模式下,信托业务发展是缺乏可持续性。

(三)研发人员、营销服务及项目管理团队配备不足

当前,相较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信托公司的研发力量最为薄弱,研发投入十分不足,有的信托公司甚至根本就没有设置研发部门及岗位。各公司专业营销、服务人员普遍配备不足,一般由信托经理一人兼任,长远来看不利于信托创新产品的专业化管理。项目管理团队急需加强,目前各公司涉及创新业务的操作及管理等技术或手段方面主要依赖外部投资管理人,受托人在信托财产管理过程中处于非核心地位,收益分配处于劣势,难以形成可持续性、较强盈利能力,这也能够说明就私募股权投资信托(PE)业务,当前多数信托公司还无法独立进行管理,必须以来于外部投资管理人。

(四)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急待极加强

尽管当前信托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有所提升,但尚未完全建立与其创新业务发展需要相适应的管理信息系统,如有的公司设立的证券集中交易管理系统,实际运行中还无法及时实现业务操作、风险管理及内部稽核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流及反馈,高级管理层获取管理信息及时性存在一定障碍。此外,在客户需求分析及关系维护、

项目中后期管理、风险预警及报告、数据信息的集成以及风险管理模型的构造方面,各公司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业务处理及管理系统。

(五)创新业务加大了风险管控压力

投资类信托产品涉及的各类市场风险、投资管理职责外包风险等均对信托公司现有的风险管理流程、手段及方式等带来较大挑战。如各公司风险管理、内部审计、合规管理等内控制制度中,对创新业务隐含的特定风险尚未有明确体现,包括尚未形成对投资管理人的审慎选择标准、流程,内审部门及合规管理部门尚未明确将公司对投资管理人的监控情况作为跟踪评价内容等;公司管控市场风险的手段,如进行交易止损、风险预警、市值重估、内部审计、风险评估及压力测试等仍比较欠缺,应对市场逆转及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急需提高等。

四、提高信托公司业务创新能力的若干对策

(一)引导公司建立和完善信托业务创新机制

监管部门要引导信托公司落实银监会《信托公司治理指引》要求,根据内外部环境因素及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制定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及信托业务发展规划,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各公司创新业务,特别是自主创新业务发展规划及政策,保证各项业务创新契合公司短、中、长期发展目标。引导公司确立基于客户需求的产品创新及研发模式,明确公司市场定位,突出对信托产品的研发储备及分类管理。引导公司建立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相互制衡、有效激励的组织架构及绩效考核制度,加大对信托业务创新的正向激励和考核。引导公司加大履行亲自管理义务的信托产品创新力度,积极培育主动投资管理能力及管理团队。

(二)公司应加强研发团队、营销团队及管理团队建设

信托公司应注重关键人员的引进与培养,强化研发团队对信托业务创新的智力支持。加大营销管理团队建设,认真履行客户KYC程序,通过识别和评估客户的风险偏好及风险承受能力,掌握客户对具体理财产品的需求,完成对客户的细分及差异化管理,建立利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客户关系资源,实现以产品研发创新为导向的营销管理模式。持续加强员工培训,切实提升管理团队整体素质。

(三)注重及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信托公司应逐步建立与其信托业务发展相适应的风险监控及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覆盖信托业务的各个关键环节,实现产品研发、市场营销、项目管理、风险控制、内部审计等多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流及反馈,可以持续地向管理层提供风险变化情况并进行预警。积极研发适用的风险管理模型,不断引进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积极引入客户关系管理(CRM)信息系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客户的深度营销管理。

(四)切实提高创新业务风险管控能力

信托公司应加强对创新业务中各类风险的识别和管控,以流程建设和改造为基础,建立和完善适应公司创新业务发展的风险控制部门及职责分工,逐步实现创新业务研发、项目推介及营销、中后期管理、清算环节的适度分离及相互制衡,重点加强部门及岗位间风险管控职责的执行力。信托公司应继续加强合规管理的事前控制与稽核审计的事后监督职能,注重创新业务合规风险管控。重视和加强投资管理外包风险控制,包括建立审慎的投资管理人选取标准、流程,完善相关尽职调查,加强信息披露,规范外部投资管理人行为。

参考文献

[1]邢成.中国信托业现状与特征分析及趋势展望.中国信托网.2011.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托公司 净资本管理 财务管理

2011年初,随着银监发[2011]11号文的下发,信托公司的净资本管理由理论层面进入到实质操作层面。实行净资本管理后,信托公司将面临很多需要统筹协调的新问题,包括资本及资产结构、营运资金配置、风险资产的确认和计量、收益结构与业务结构的配比、资产规模与净资本的关系等方面。如何为“净资本管理”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和财务会计分析,如何满足“净资本管理”后经营管理与经营决策的新要求,也对信托公司财务会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考方向。

一、信托公司实施净资本管理办法的背景和意义

(一)背景

净资本管理理念早先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全球金融业。如何构建一个灵活弹性而又有效的监管规则,是各国监管部门及金融机构都特别关注的问题。从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来看,目前建立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

从国内金融监管体系看,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采用了资本充足率、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与银行、证券公司相比,信托业的法律基础、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有自己的特性和差异,但是信托业最本质的元素仍然是风险。因此,应当充分参考银行、证券公司等一些相对成熟的管理理念和基本方法,在考虑信托制度特性的基础上,构建信托业的风险管理框架。

从以往的经验教训看,信托公司爆发风险的主要原因是内控不健全、风险监管约束不足,导致业务规模增长与公司资本实力、风险管理能力不匹配。风险监管指标较为单一,缺乏持续监管和动态监控机制,急需进一步补充完善。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随着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调整转型和创新发展,亟需建立一个能综合反映信托公司潜在风险的风险监管体系。

(二)意义

信托公司实施净资本管理,有助于弥补监管工具和手段的不足,推动信托公司建立并完善动态风险控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引导信托公司调整、优化资产和业务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内容要点

2010年,《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0年第5号)正式颁布实施。办法既借鉴了净资本管理的实践经验,又体现了信托公司的经营特点,突出了审慎的监管原则。

净资本的定义是指根据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和公司固有资产负债结构的特点,在净资产的基础上对各资产项目、表外项目和有关业务进行风险调整后得出的综合性风险控制指标。净资本是信托公司净资产中流动性较高、可快速变现的部分,它表明信托公司可随时用于变现以满足支付需要的资金数额。要求净资本应能覆盖公司各项风险资本。所谓风险资本,是指信托公司开展各项业务存在可能导致资本损失的潜在风险,应当按照一定标准计算风险资本并与净资本建立对应关系。

信托公司风险控制指标分为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两大类,绝对指标规定了净资本的最低数额(底线),相对指标则是与净资本挂钩的比例关系。

2011年初,《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银监发[2011]11号)正式印发,作为净资本管理的重要配套文件,要点包括:一是对不同监管评级的信托公司实施不同的风险系数;二是明确了不同类型业务的指标归属;三是对关联交易、银信合作业务引入了附加风险资本约束。

在净资本必须覆盖风险资本之和这一刚性约束下,采取的措施一是提高净资本水平,二是降低风险资本。

提高净资本水平的途径,主要有增资、提高盈利水平和调整业务结构。从短期效应看,增资可以直接增加净资产,同时增加资产的流动性,但股东的回报预期也相应加大;从中长期效应看,因势利导,积极调整业务结构,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不断提升盈利水平,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这也是实施净资本管理的重要意义所在。

降低风险资本的途径,主要有调整业务规模和业务结构,逐步达到收益与风险的匹配,实现动态管理、均衡发展。

三、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难点

信托业实行净资本管理办法后,如何记录、反馈与此相关的会计信息、如何提供与此相关的财务分析资料是当前信托业财务会计的一大难题。

要落实净资本管理办法,首先是厘清各项业务规模与净资本、风险资本的对应关系,明确公司各部门的职责与分工,逐步实现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从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转变。

四、财会部门在净资本管理中的职责与分工

财会部门在净资本管理中的主要职责包括:及时收集净资本指标相关的业务数据,加工、整理并准确计算监管报表;建立净资本管理的会计指标体系与核算方法,分析指标变动的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结合净资本风险控制指标,分解与落实年度预算指标;与风险管理部门配合,完善项目风险评估机制;与人力资源部门配合,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与业务部门及时沟通,将各类业务占用的风险资本存量和余量数据及时传递给业务部门,保证业务及时准确按照监管要求进行调整,同时对于风险较大的业务及时提醒业务部门采取措施规避风险。

五、净资本管理的会计指标体系与核算方法

(一)风险资本回报率

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引入风险资本回报率作为项目的评估指标之一。风险资本回报率,即单位风险资本产生的预期收益。其中:

风险资本=资产净值×风险系数

预期年平均收益=投资本金×预期年化收益率

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预期年平均收益/风险资本×100%=(投资本金×预期年化收益率)/(资产净值×风险系数)×100%

对于新增业务,投资本金与资产净值趋同,则有:

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预期年化收益率/风险系数×100%

从信托公司的收入来源来看,主要是固有业务收入和信托业务收入两大部分。固有业务收入主要是利息收入、投资收益等,信托业务收入主要是信托报酬收入。预期年化收益率,固有业务可采用预期年化投资收益率,信托业务可采用预期年化信托报酬率。

对固有业务而言,因其受到扣减净资本、计提风险资本双重因素的影响,可采用合并风险系数。

按照银监发[2011]11号文公布的计算标准,归纳结果见表1。

固有业务风险资本回报率=预期年化投资收益率/合并风险系数×100%

信托业务风险资本回报率=预期年化信托报酬率/风险系数×100%

考虑到固有业务合并风险系数普遍处于高位,其风险资本回报率较信托业务不具可比性,在实务中建议与信托业务分别计算,分别考核。

(二)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余量

由净资本≥固有业务风险资本+信托业务风险资本+其他业务风险资本,可以推算出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上限)=净资本-固有业务风险资本-其他业务风险资本,则有:

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余量=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上限)-报告期信托业务风险资本

当新增固有业务时,可以推算出该业务对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余量的影响数(减少额)等于新增资产净值×合并风险系数。

当新增信托业务和其他业务时,可以推算出该业务对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余量的影响数(减少额)等于新增资产净值×风险系数。

当信托业务风险资本余量趋于零或为负数时,说明信托业务已无空间,需要压缩。

(三)净资本收益率

采用净资本收益率衡量信托公司单位净资本产生的收益水平,即:净资本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本×100%

(四)加权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

采用加权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衡量信托公司单位风险资本的收益水平,主要分为固有业务、信托业务两部分。

固有业务加权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加权年化投资收益率/加权平均合并风险系数×100%

信托业务加权年化风险资本回报率=加权年化信托报酬率/加权平均风险系数×100%

六、净资本管理对财务预算的影响

公司的财务预算,主要涉及到存量资产与增量资产的规划,一方面要依据最新的监管政策调整资产结构,同时还要兼顾盈利预期。实施净资本管理后,财务预算还要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1)流动性要求,即净资本/净资产≥40%;

(2)风险管理要求,即净资本≥各项风险资本之和;

(3)盈利性要求,即满足(1)、(2)条件下,利润达到预期水平。

可以说,公司资产配置的过程也是逐步实现财务预算的过程,财务部门应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做到动态管理。

七、净资本管理在项目评估决策中的应用

以信托业务为例,净资本管理在项目评估决策中的应用分析如下。

在信托业务的预审环节,增加“单位风险资本产出”作为项目评估参考指标之一。鉴于各信托公司的战略规划、业务特点与风险偏好不同,在应用该指标时应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充分权衡风险与收益,合理进行业务布局。

针对某一笔信托业务,该项目的单位风险资本产出=该项目的预期年化信托报酬率/该项目对应的风险系数

具体详见表2。

其中:信托业务风险系数区间按照银监发[2011]11号文公布的计算标准确定;信托报酬率区间可选用近一年的同类业务的实际年化信托报酬率,如遇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可适当调整,以更符合预期。

通过考察某一信托项目“单位风险资本产出”所在的区间,可以基本判断该类业务的风险收益水平(高位、中位、低位),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在此基础上,确定信托业务风险资本指导价格,举例见表3。

八、结论及建议

信托公司实施净资本管理涉及面广,操作难度大,需根据自身的业务模式、风险偏好、内部管理等方面综合权衡,通过加强财务管理和分析对净资本和风险资本进行合理配置,引导公司调整和优化业务结构,不断提高净资本资源运用效率,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创造效益。

目前信托公司净资本与风险资本的计算规则采用系数法,该方法的优点是计算方法比较简单,可操作性较强;缺点是难以准确描述项目的特定风险,即使是同一类业务,具体项目的风险偏好也可能不同。建议监管部门根据业务的发展情况适时对系数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王玉国.信托公司如何实施净资本管理[J].当代金融家,2011(5).

[2]陈众.浅谈净资本管理办法下的信托公司财务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2012(2).

[3]袁吉伟.我国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实践和评价[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9).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从3月1日起,市民投资信托的门槛大大提高。

中国银监会最新颁布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下月起施行。其中,新规定特别提出了对“合格投资者”的要求,市民想要投资信托必须具备相关要求。为保障投资者利益,新规定也对集合信托业务的风险管理作出了明确规定。

富人参与信托

《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中明确,信托计划委托人必须是“合格投资者”。

根据规定,合格的个人投资者应当符合三项条件之一:个人收入在最近3年内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人民币,或者夫妻双方合计收入在最近3年内每年收入超过30万元人民币,且能提供收入证明;在认购信托计划时,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计超过100万元,且能提供财产证明;投资一个信托计划的最低金额不少于100万元。而且,即使是因为信托公司的过错而导致投资者的资金受损,投资者仍有可能承担部分损失。

据了解,关于“合格投资者”的规定在以前的《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中是没有的。《暂行办法》只是规定“信托投资公司集合管理、运用、处分信托资金时,接受委托人的资金信托合同不得超过200份(含200份),每份合同金额不得低于人民币5万元(含5万元)”。

新规定在建立合格投资者制度的基础上,取消了原办法的有关限制规定,规定单个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人数除自然人不得超过50人外,合格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不受限制。

“高门槛”是为防风险

由此看来,市民投资信托的资金“门槛”比以前高了许多,而类似的“高门槛”在国外信托市场也存在。银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英国规定,拥有10万英镑的年收入或拥有25万英镑净资产的个人有资格参加此类业务;美国规定,拥有500万美元资产的个人或机构有资格参加,且人数不超过100人。这样规定的目的,是避免把风险识别能力和损失承受能力较弱的普通投资者引入此类业务。

在规定信托公司设立资金信托计划须遵守上述“合格投资者”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为防范信托公司和投资人或委托人在从事资金信托计划时变相降低或违反其他有关“合格投资者”的规定的情况出现,修订后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还规定,在资金信托计划存续期间,信托受益权的拆分转让时,受让人不得为自然人,并规定机构所持有的信托受益权不得向自然人转让或拆分转让。

同时还规定两个以上(含两个)单一资金信托用于同一项目的,委托人应当为符合规定的合格投资者;对因信托公司从事动产、不动产信托以及其他财产和财产权信托所涉及的受益权转让情况,一律需符合上述关于“合格投资者”的相关规定等。

修订后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的上述规定,重在树立信托是专业公司为富人理财的产品意识,同时避免因委托人过低的风险意识而引发的信托行业危机。信托业人士预计,新规定开始执行以后,符合投资信托计划条件的市民可能会减少很多,参与信托投资的将只限于高端客户。

风险揭示风险自担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同时指出,新规定还特别强调风险揭示,强调投资者风险自担原则。

一是规定信托公司因违背信托计划文件、处理信托事务不当而造成信托财产损失的,由信托公司以固有财产赔偿。不足赔偿时,由投资者自担。

二是规定委托人认购信托单位前,应当仔细阅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文件的全部内容,并在认购风险申明书中签字,申明愿意承担信托计划的投资风险。

同时,新规定要求建立受益人大会制度,加强受益人对信托业务的监督,督促信托公司依法履行受托职责。

受益人大会可以就“提前终止信托合同或者延长信托期限、改变信托财产运用方式、更换受托人、提高受托人的报酬标准以及信托文件约定的其他事项”行使权利。

监管部门也将对信托公司设立、管理集合资金信托计划过程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依法采取取消高管资格、暂停业务、限制股东权利直至停业整顿等措施,加大信托公司的违规成本。

此外,新规定还提出,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时,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

信托公司艰难转型

有业内人士对“合格投资者”颇有微词: “这对信托行业打击比较大,信托公司需要转型了,从面向个人投资者转向机构投资者,但这是一个比较艰难的过程。”

据了解,目前信托产品的主要认购对象还是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相对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投资渠道比较有限,所以收益率较高的信托产品往往受到个人投资者的青睐。

在新规定实施后,个人投资者就要对照有关条款看看自己是否“合格”,而信托公司也将审核个人投资者的条件,但是否能完全按照要求来做,目前还不得而知。

记者在采访时已听到有人议论,以前买房子、办信用卡都要提供收入证明,“不过是让单位敲个章嘛,收入想填多少填多少,根本没人管”。也有人表示,信托门槛这么高,而且风险完全自担,一点保障都没有,有钱也没兴趣再去玩。可以预见的是,新规定将让信托公司步入艰难的转型过程。

限制信托贷款

新办法对信托贷款的限制也让信托公司的利润肥肉难以再吃到了。目前信托贷款是大部分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最常用的一种资金运用方式。据2005年信托公司年度报告披露,在收入结构中,贷款利息收入占73.47%。

原办法规定,信托公司管理、运用信托财产时,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约定,采取贷款的方式进行。对此,新办法作出了限制,规定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计划,向他人提供贷款不得超过其管理的所有信托计划实收余额的30%。

之所以作出这样的调整,银监会认为,主要是引导信托公司真正开展国际化的信托业务,不以贷款作为主要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增强国际竞争力。同时,引领信托公司发挥信托制度优势,进一步运用多种信托财产管理运用方式。银信合作是发展方向

新办法的出台将迫使信托公司的业务逐渐转向。从去年5月份以来,兴业银行、民生银行首推并开始尝试用人民币理财资金认购信托产品。这种银信合作业务规模不断增加。

“银信结合将是未来信托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南开大学金融学博士邢成认为。

目前,银行出售的银信结合产品,是银行先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然后再投资于信托公司的信托产品。这种银信结合的现象,使得广大的投资者参与到信托中去。毕竟目前直接投资信托产品门槛过高,而银行的人民币产品门槛则要低很多,一般的小康和中产家庭都能承受得起。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关键词:信托公司;拓展业务;客户信赖

[中图分类号]F83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8-0003-02

一、关于信托行业定位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基于《信托法》只要涉及委托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有财产权利的属性,那么一般可以将其认定为信托。通过此定义可以发现我们生活中有很多行为都可以纳入信托的范畴,事实上信托的业务有着比其他的金融机构更加广泛的范畴,信托又被称为“金融百货超市”。

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信托业的行业发展从资金运用的方式上来讲,信托的目的是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日常经营的资金需求。金融机构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连接资金的需求者与资金的供给者。相比之下信托的业务范围更具广泛性,通过信托方式而积累的资金在企业中的应用更具灵活性,例如《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23条规定第二十二条信托投资公司管理、运用信托财产时,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规定,采取出租、出售、贷款、投资、同业拆放等方式进行。这就决定我们能够更多的从各个方面满足企业发展和经营的需要。所以,笔者认为信托的行业定位应该是: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服务者。

二、信托业的优势

许多金融机构实质上就是一种中介机构,这种机构存在的目的是将获利的源头规划为将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联系起来而从中收取的服务费用。从中介机构的角度来看待竞争,许多创新产品的形成和新的经营模式的变更实质就是为了争夺客户资源。谁能够获得客户的信任和理解、并和客户在操作层面上达成更多的协议,谁就能在金融中介行业获得长足的发展。

因此,信托公司作为金融中介之一就必须将获得更广泛的客户资源作为主要经营目的。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看,信托公司必须提供更加专业和灵活的金融服务,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拓展业务领域和范围。但信托公司从事的各个业务领域,一般都会遇到专业机构竞争。比如基金管理公司、证券公司、PE/VC等。在这种情况,信托公司如何让生存下来并脱颖而出,笔者认为必须有效整合业务范围,充分发挥各个业务的相互协同效应。

图1 企业在各个阶段企业的金融需求

从图1中可以发现,在企业在各个阶段企业大致金融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从总体来看,几乎没有任何一个金融行业可以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但信托行业可以做到,这是基于信托的业务宽泛性和灵活性,信托业可以涉足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这也正是信托行业独特优势所在。正是由于可贯穿企业发展的各个不同的阶段,相比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信托公司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从来建立更加广泛的客户信任平台。

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和法律规定,信托公司并不能涉及企业发展的各阶段、另外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发展业务的投资收益也有很大的不同。笔者认为信托公司必须从不同行业产业链以及业务链的角度来考察投资收益。另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同熟悉的金融中介进行业务合作也有利于降低企业自身风险和交易成本。

三、我国信托业务现状和评价

信托当前的业务主要还是贷款,贷款有多种形式比如股权投资、购买应收账款等,但本质终归是一种贷款;而且贷款企业大多限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的盈利模式在当前收益比较高,但是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两个风险:

1.政策性调整风险。信托业务开展受政策受银监会影响很大,其颁布实施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及《集合资金信托管理办法》比较准确的规划了信托公司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2010年颁布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则是在鼓励信托公司加信托产品的开发力度的同时提高监管和培育核心资产的能力,并通过净资本等控制指标的对信托公司进行动态监控、敏感性分析和压力测试等,以求有效控制风险的目的。另外银监会颁布的《银信业务合作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银信业务合作管理办法的通知》稳步推动信托公司自主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信托公司的许多业务就会受到来自银监会的直接影响。因此,笔者认为信托有着“靠天吃饭”或“靠政策吃饭”的性质。

(下转第9页)

(上接第3页)

2.收益波动。从刚刚第一点的情况来看,信托公司很容易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和冲击,从而造成我们整体收益波动。比如之前“银信合作”的叫停。不过笔者认为随着加息周期的到来,信托公司的盈利水平不会产生太大的波动。

而针对这种由于政策原因所造成的风险和收益波动是有办法克服的。笔者认为办法之一就是进一步开扩业务领域范围、做企业经营发展全方位顾问。从数据统计来看,企业的总体融资需求通常是占GDP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大约有60%-70%,不论是发达国家或者是发展中国家基本上都是如此。不同之处在于发达国家会更多的是依靠发行证券或者创造更多金融衍生产品进行融资,而发展中国家依靠的主要来源还是银行贷款。

鉴于企业的总体融资需求一般都是一定的,问题只是在于这个总体蛋糕如何进行细分的问题。信托同时具有灵活性和金融混业的特征,因此通过不断开拓与调整业务方向,不断地适应企业未来融资结构的变化。相比其他金融中介机构,我们就能更好的服务于客户,就能够具有更加广泛的客户基础。

基金项目:四川大学2010年度“985”项目“四川大学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基地”

[1]陈磊.集合资金信托产品风险问题探析[J].西南金融,2009(7).

[2]栗玉仕.信托公司主营业务塑造及其风险控制的内部策略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2010(4).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关键词:信托业;发展;隐忧

2007年是信托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年初,《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新办法)出台,揭开了信托业变革的序幕。新办法对信托公司自有资金的投资范围、信托业务的发展方向、信托资金的管理模式等涉及信托业发展、定位的核心问题做出了新的规定,传达了监管当局对信托公司今后发展方向的设想和要求。新办法将信托公司定位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化机构,要求信托公司面向高端客户开展理财业务,要求信托公司将主要资金管理模式由贷款和证券市场投资逐步向股权投资、企业年金管理、资产证券化、PE等领域拓展,逐步形成信托公司独特的盈利模式。2007年,在信托新政的指引下,一半以上的信托公司完成了金融许可证的换领工作,开始按照新办法办理业务。同时,信托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总额、行业利润都创出历史新高。有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54家信托公司共实现盈利137亿元,平均每家信托公司盈利2.48亿元,同比增长超两倍,一半以上信托公司净利润过亿元。截至2007年底,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近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4倍。信托业在2007年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信托业的改革似乎出人意料的顺利。

信托业的蓬勃发展令人欣喜,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信托业超常规发展与诸多客观因素不无关系,信托公司的长远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蓬勃发展下还暗藏着诸多隐忧。

一、利润得益于资本市场,“137亿”并非真实水平

信托业盈利猛增,其中相当部分得益于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2007年,上证指数2728点开盘,年末以5261点收盘,全年上升92.85%。信托公司在自营业务获得高额回报的同时,还把信托业务的主攻方向定位为资本市场。据统计,2007年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信托计划近七成投资于证券市场,信托计划的手续费收入和超额投资收益分成使信托公司挣得盆盈钵满。另外,部分信托公司持有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份,资本市场的高速增长也使这些信托公司获得了高额分红回报。2007年是资本市场在低迷数年之后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如果按照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计算,信托公司的利润水平将大打折扣。2008年初以来,国内股市持续低迷,信托产品的投资业绩也大幅回落,部分信托公司网站的公开信息显示,由于资本市场市值不停“缩水”,多数投资于证券市场的阳光私募信托理财产品已出现大幅亏损,下半年如果市场不出现反转行情,信托公司来源于证券信托的手续费收入必将大幅减少,信托公司的证券业务将很难维持去年的高额利润。

客观地讲,资本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信托业缺乏稳定盈利模式的尴尬。新办法出台前,信托公司采用最多的资金运用模式是贷款。此次新办法对贷款模式的运用进行了限制,同时鼓励信托公司从事企业年金、PE、资产证券化等新业务。作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化机构,以上各类业务无疑应该是信托公司的发展方向。然而,多数信托公司目前还不具备迅速开展上述新业务的条件。具体讲,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历经五次整顿,信托公司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尤其缺乏既了解信托业务,又熟悉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领域的综合型人才。新办法颁布以来,随着信托公司实力的增强,部分信托公司通过招兵买马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但短期内仍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其次,长期以来,多数信托公司以从事贷款、证券市场投资业务为主,对企业年金、PE、资产证券化等新业务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新业务对整个中国金融业来讲,都是比较新的课题,短期内能否迅速发展起来尚存悬念。再次,作为中国金融发展的新领域,这些业务无一例外地被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列为发展重点。和这些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在组织机构、人员能力、市场熟悉程度等方面均没有优势可言;另外,上述业务监管的主导权均属中国证监会等部门,作为银监会旗下的信托公司发展此类业务困难很大。

二、银信合作产品占了资产规模的半壁江山,万亿资产收益不高

截至2007年末,全国54家信托公司信托资产规模达9614亿元,同比增长了1.64倍。信托资产的快速增长固然喜人,但从结构上分析,增长最为迅猛的信托品种是银信合作产品,信托公司在该类产品上的收益率很低。2007年末,银信合作产品的资产规模达4000亿元,约占全部信托资产的42%,银信理财产品是信托报酬率最低的产品,信托报酬收入往往不足信托资产规模的千分之一,难以满足信托公司对利润增长的渴求。日前,中国信托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建立行业价格自律机制问题,可见信托公司的低取费已对整个行业造成了影响。

银信理财产品的参与方包括银行和信托公司,部分产品有理财顾问(基金管理公司或私募基金)参与,产品多数投资于新股申购、信贷资产买卖和资本市场运作。在整个资金运作过程中,银行扮演产品分销人角色,通过其拥有的大量客户资源进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理财顾问发挥其资金运作的优势,承担资产管理人的角色;信托公司充当受托人角色,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产品平台。由于信托公司承担的角色本身技术含量较低,不同信托公司之间很容易形成替代关系,因此信托公司谈判能力弱,难以形成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信托公司的劣势地位是银信理财产品结构特点决定的,靠价格联盟很难改变这一现实。其实,各公司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这一价格联盟恐怕根本就无法建立,信托理财产品的低取费短期内难以改变。

由此可见,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有相当部分是低收益的理财产品形成的,以目前信托业的资产总额评价其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力尚不客观。

三、转战新的目标市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2001年1月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产品的发行起点为5万元,单个信托计划的信托合同不超过200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标准已经相对较低(与银行理财产品的起点相同),可以说目前信托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是中、低端理财市场。新办法颁布后,信托产品将面向购买单一产品100万元以上或能出具年收入30万元以上证明的合格投资者发行,目标市场由中、低端理财市场转变为高端理财市场,客户群将发生很大差异。信托公司必须放弃其多年打拼的客户市场,在新的领域内重新立足,并针对新客户群体调整产品结构,制定营销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财富的积累,高端理财市场的发展无疑将成为下一阶段金融市场的热点,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都跃跃欲试,希望进场分一杯羹。目前,包括诸多外资巨头在内的商业银行在大力推广私人银行业务,证券公司已获准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基金管理公司获准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也在开展类似的理财业务。以上各类机构几乎都运用了信托原理,提供和信托产品类似的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在高端理财市场形成直接竞争。与以上几类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在资金规模、市场研判能力、营销能力等方面都没有优势可言。

2007年3月新办法实施以后,信托公司陆续开始新许可证的换领工作,相当一部分业务仍然在原信托法规的框架内操作,目标市场转换带来的问题在当年尚未充分体现。2008年,多数信托公司已完成重新登记,开始按新办法要求办理业务,目标市场转换的影响将集中显现,信托公司在产品设计和产品发行等方面都将面临挑战。

不可否认,在信托公司充满波折的发展历程中,目前无疑是信托公司发展方向最为明确、财务状况最为乐观的时期,也是信托公司创新发展的最佳时机。信托公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谋划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一,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投资团队,提高运作信托资金的水平。作为私募性质的信托公司,团队的资金运作能力至关重要,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第二,发挥受托人职能,利用信托关系做大信托业务。随着信托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大,利用自身团队管理全部信托财产越来越困难,信托公司可以充分运用信托关系加强与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乃至私募基金的合作,做大信托业务。第三,寻求与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融合。金融领域的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无疑是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和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相比,信托公司的资本金薄弱、资产规模小,谋求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融合将是许多信托公司的明智选择。

在中国经济形势良好,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信托业的前景无疑是美好的,如果能够认清形势,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和其他金融机构错位发展、发挥信托公司的独特优势,信托公司必将迎来久违的春天。

参考文献:

1、金立新.信托业面临模式抉择[N].金融时报,2007-01-01.

2、杨光明.信托类理财产品持续升温 风险隐患不容乐观[N].金融时报,2008-01-28.

3、杜丽虹.信托死结:主力金融机构挤压 绝地反击[J].证券市场周刊,2008(3).

4、吴清桦,秦利.五成五信托公司去年盈利过亿[N].证券时报,2008-03-14.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关键词:信托业;发展;隐忧

2007年,在信托新政的指引下,一半以上的信托公司完成了金融许可证的换领工作,开始按照新办法办理业务。同时,信托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总额、行业利润都创出历史新高。有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54家信托公司共实现盈利137亿元,平均每家信托公司盈利2.48亿元,同比增长超两倍,一半以上信托公司净利润过亿元。截至2007年底,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近万亿元,比上年增长了1.64倍。信托业在2007年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信托业的改革似乎出人意料地顺利。

信托业的蓬勃发展令人欣喜,但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信托业超常规发展与诸多客观因素不无关系,信托公司的长远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其蓬勃发展下还暗藏着诸多隐忧。

一、利润得益于资本市场,“137亿”并非真实水平

信托业盈利猛增,其中相当部分得益于资本市场的高歌猛进。2007年,上证指数2728点开盘,年末以5261点收盘,全年上升92.85%。信托公司在自营业务获得高额回报的同时,还把信托业务的主攻方向定位为资本市场。据统计,2007年信托公司发行的集合信托计划近七成投资于证券市场,信托计划的手续费收入和超额投资收益分成使信托公司挣得盆盈钵满。另外,部分信托公司持有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的股份,资本市场的高速增长也使这些信托公司获得了高额分红回报。2007年是资本市场在低迷数年之后爆发式增长的一年,如果按照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以来的平均增长速度计算,信托公司的利润水平将大打折扣。2008年初以来,国内股市持续低迷,信托产品的投资业绩也大幅回落,部分信托公司网站的公开信息显示,由于资本市场市值不停“缩水”,多数投资于证券市场的阳光私募信托理财产品已出现大幅亏损,下半年如果市场不出现反转行情,信托公司来源于证券信托的手续费收入必将大幅减少,信托公司的证券业务将很难维持去年的高额利润。

客观地讲,资本市场的繁荣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信托业缺乏稳定盈利模式的尴尬。新办法出台前,信托公司采用最多的资金运用模式是贷款。此次新办法对贷款模式的运用进行了限制,同时鼓励信托公司从事企业年金、PE、资产证券化等新业务。作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专业化机构,以上各类业务无疑应该是信托公司的发展方向。然而,多数信托公司目前还不具备迅速开展上述新业务的条件。具体讲,有如下几个原因:首先,历经五次整顿,信托公司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尤其缺乏既对信托业务有较深入了解,又熟悉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等领域的综合型人才。新办法颁布以来,随着信托公司实力的增强,部分信托公司通过招兵买马加强了人才队伍建设,但短期内仍难以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其次,长期以来,多数信托公司以从事贷款、证券市场投资业务为主,对企业年金、PE、资产证券化等新业务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新业务对整个中国金融业来讲,都是比较新的课题,短期内能否迅速发展起来尚存悬念。再次,作为中国金融发展的新领域,这些业务无一例外地被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列为发展重点。和这些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在组织机构、人员能力、市场熟悉程度等方面均没有优势可言;另外,上述业务监管的主导权均属中国证监会等部门,作为银监会旗下的信托公司发展此类业务困难很大。

二、银信合作产品占了资产规模的半壁江山,万亿资产收益不高

截至2007年末,全国54家信托公司信托资产规模达9614亿元,同比增长了1.64倍。信托资产的快速增长固然喜人,但从结构上分析,增长最为迅猛的信托品种是银信合作产品,信托公司在该类产品上的收益率很低。2007年末,银信合作产品的资产规模达4000亿元,约占全部信托资产的42%,银信理财产品是信托报酬率最低的产品,信托报酬收入往往不足信托资产规模的千分之一,难以满足信托公司对利润增长的渴求。日前,中国信托业协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讨论建立行业价格自律机制问题,可见信托公司的低取费已对整个行业造成了影响。

银信理财产品的参与方包括银行和信托公司,部分产品有理财顾问(基金管理公司或私募基金)参与,产品多数投资于新股申购、信贷资产买卖和资本市场运作。在整个资金运作过程中,银行扮演产品分销人角色,通过其拥有的大量客户资源进行理财产品的销售;理财顾问发挥其资金运作的优势,承担资产管理人的角色;信托公司充当受托人角色,为资金的流动提供了产品平台。由于信托公司承担的角色本身技术含量较低,不同信托公司之间很容易形成替代关系,因此信托公司谈判能力弱,难以形成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信托公司的劣势地位是银信理财产品结构特点决定的,靠价格联盟很难改变这一现实。其实,各公司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这一价格联盟恐怕根本就无法建立,信托理财产品的低取费短期内难以改变。

由此可见,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有相当部分是低收益的理财产品形成的,以目前信托业的资产总额评价其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力尚不客观。

三、转战新的目标市场,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2001年1月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规定,信托产品的发行起点为5万元,单个信托计划的信托合同不超过200份。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一标准已经相对较低(与银行理财产品的起点相同),可以说目前信托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是中、低端理财市场。新办法颁布后,信托产品将面向购买单一产品100万元以上或能出具年收入30万元以上证明的合格投资者发行,目标市场由中、低端理财市场转变为高端理财市场,客户群将发生很大差异。信托公司必须放弃其多年打拼的客户市场,在新的领域内重新立足,并针对新客户群体调整产品结构,制定营销策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人民财富的积累,高端理财市场的发展无疑将成为下一阶段金融市场的热点,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等各类机构都跃跃欲试,希望进场分一杯羹。目前,包括诸多外资巨头在内的商业银行在大力推广私人银行业务,证券公司已获准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基金管理公司获准开展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保险公司也在开展类似的理财业务。以上各类机构几乎都运用了信托原理,提供和信托产品类似的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在高端理财市场形成直接竞争。与以上几类机构相比,信托公司在资金规模、市场研判能力、营销能力等方面都没有优势可言。

2007

年3月新办法实施以后,信托公司陆续开始新许可证的换领工作,相当一部分业务仍然在原信托法规的框架内操作,目标市场转换带来的问题在当年尚未充分体现。2008年,多数信托公司已完成重新登记,开始按新办法要求办理业务,目标市场转换的影响将集中显现,信托公司在产品设计和产品发行等方面都将面临挑战。

在中国经济形势良好,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下,信托业的前景无疑是美好的,如果能够认清形势,解放思想,锐意创新,和其他金融机构错位发展、发挥信托公司的独特优势,信托公司必将迎来久违的春天。

不可否认,在信托公司充满波折的发展历程中,目前无疑是信托公司发展方向最为明确、财务状况最为乐观的时期,也是信托公司创新发展的最佳时机。信托公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谋划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一,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投资团队,提高运作信托资金的水平。作为私募性质的信托公司,团队的资金运作能力至关重要,是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第二,发挥受托人职能,利用信托关系做大信托业务。随着信托业务规模的逐步扩大,利用自身团队管理全部信托财产越来越困难,信托公司可以充分运用信托关系加强与银行、基金管理公司乃至私募基金的合作,做大信托业务。第三,寻求与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的资本融合。金融领域的混业经营、混业监管无疑是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和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相比,信托公司的资本金薄弱、资产规模小,谋求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本融合将是许多信托公司的明智选择。

参考文献:

1、金立新.信托业面临模式抉择[N].金融时报,2007-01-01.

4、吴清桦,秦利.五成五信托公司去年盈利过亿[N].证券时报,2008-03-14.

2、杨光明.信托类理财产品持续升温风险隐患不容乐观[N].金融时报,2008-01-28.

信托公司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刚性兑付

引言:2011年,H信托公司开展了一款规模为7亿元的房地产集合信托计划,在信托计划到期时,出现了无法按时兑付本息的情况,进而引发了告知委托人延期兑付的事宜。最终,信托公司历时数月,最终以转让其所持项目公司股权的形式,达到了保证信托计划完成的目的。虽然这仅仅是信托公司面临到期无法按时兑付,而采取的一个救济途径,但是我国信托文化中,刚性兑付的问题却是早已存在。

一、信托计划到期无法按时兑付的根源:

2012年,是房地产信托的集中兑付期,也是房地产市场所经历的最严厉的调控时期。中金公司2012年研究数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全国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计划面临2500亿元的兑付大关。伴随着银根的紧缩,房地产信托融资渠道,无疑成为了众多跻身于地产市场中,渴求获取生机的地产商们的救命稻草。较之银行传统贷款模式下的抵押贷款方式,信托公司所独有的高灵活、高效率放款模式为融资者打开了一扇门。这种以持有股权、债权或以股权配合债权方式的融资,为信托公司在银行紧缩银根时期充分的放贷提供了契机。无疑也加大了房地产调控阶段的投融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个别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产品面对到期支付受益人本息时,即会出现刚性兑付危机。这种危机的处理就是信托产品到期后,信托公司必须向投资者分配投资本金以及预期的收益。当信托资产出现风险、本身没有足够的现金价值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的兑付方式。

二、刚性兑付背后的潜在风险:

根据《信托公司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第三款之规定,信托公司开展信托业务,不得有下列行为:(三)承诺信托财产不受损失或者保证最低收益。从三十四条第三款的规定中,可以明确看出,法律严格禁止信托公司对委托人(受益人)承诺保障性本息。换言之,也就是严禁信托公司对其信托产品向投资者提供任何保障性措施。

根据《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八条第一款之规定,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时,不得有以下行为:(一)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综合上述两个法律条款,无论是从信托公司的角度还是信托合同的角度,都不允许有涉及承诺保障投资人最低收益或本金的情况出现。因此“刚性兑付”的情况,在法条中是无从援引的。中国人民大学周小明教授指出,“刚性兑付”纯属假象的风险传导机制。正是由于有了刚性兑付的这种机制存在,信托公司才能充分的吸引着广大投资者的投资。因此有学者将该行为称之为“格雷欣”法则,即由于刚性兑付,客户在选择信托产品时,只会比较产品的期限及预期收益率,而忽视信托产品背后的风险。在不经意间,投资者对信托产品本身的风险就被高额的收益率所冲抵。随之而来的后果,将是信托计划到期时,很有可能延期兑付或者融资方根本无法兑付。

三、刚性兑付的理性面对:

信托文化下的“刚性兑付”是存在已久的不具有合法性的潜在法则。因此其未来所面临的取缔也是大势所趋。就信托业本身的发展,纵观欧美或亚洲发达国家的信托行业,如英美信托、日本信托的发展历程,市场化运作是信托得以良好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交还给市场自由裁断,必将是中国信托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但是在目前的信托市场大环境下,在目前信托业发展的起步阶段,监管部门的行政强制力,为我国起步阶段的信托业良好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单就2012年,监管部门就曾多次下文,要求信托公司注意兑付风险,确保兑付的如期进行。以行政力的强制手段要求信托公司务必确保信托计划的安全结束。从维护金融稳定的角度出发,信托公司业务多与银行或其他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合作。尤其是“银信合作”规模十分巨大。信托公司如期的兑付,对银行的稳定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刚性兑付的“潜规则”,在监管信托行业的各环节中,虽无法律明文规定,却又不可抛弃。

作为信托计划的投资人。知晓“刚性兑付”的存在,虽然对其资金有一定的保障作用,但是,作为高风险、高回报的信托产品投资,理应承担其高额回报背后的可能的损失。投资者,在面对各类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或单一资金信托计划时,仍应该严格进行一系列的风险评估与项目监管。毕竟,刚性兑付只是目前信托行业发展不成熟阶段下,所特有的缓冲物。它不应该始终伴随着我国信托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小明.《被误读的“信托”(一)信托公司是否负有“刚性兑付”义务》,《当代金融家》[J].2012(8):139-140.

[2]周小明.《信托产品制度安排上根本不存在刚性兑付》,用益信托网.2013年4月5日22点16分.

[3]温中康.《信托产品收益及风险分析》,《中国证券期货》[J].2012(10):221.

上一篇: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税务登记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