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03-02 16:15:48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托净资本管理;风险

一、《信托业净资本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

净资本管理办法分为六章30条,从章节上看,第一章是总则,第二章是净资本的计算,第三章是风险资本的计算,第四章是风险控制指标,第五章是监督检查,第六章是附则。

第6条,说明了对于信托公司的监管,实际上是赋予监管部门相机抉择的一种权力,可以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和审慎监管的原则调整净资本计算的标准、风险控制的指标以及风险资本计算标准。这一条非常重要,它预示着在后期净资本管理办法实施过程中,监管部门可根据监管的需要和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去调整不同项目的风险资本的计提比例,来引导业务的发展方向。

第8条,给出了净资本的计算公式,即“净资本=净资产|各类资产的风险扣除项|或有负债的风险扣除项|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认定的其他风险扣除项” 。这里将扣除项分为三类:一类是各类资产的风险扣除项,再一类是或有负债的风险扣除项,最后是其他风险扣除项。

第10条,“资产的分类中同时符合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类标准的,应当采用最高的扣除比例进行调整”。从中可以看出,监管部门对净资本管理实施的是一种相对严格的管理原则,扣除的比例是“就高不就低”。

第三章是风险资本的计算。主要依据是后续的风险资本计提比例表,目前已下发摸底测算表,但最终确定的计算表还没有正式。风险资本的计算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固有业务;第二部分是关于信托业务;第三部分是关于其他业务。

第四章风险控制指标是核心的内容。整个前期的基础工作,计算净资产然后再折算出净资本,同时根据各个风险系数算出风险资本,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风险控制指标的要求。风险控制指标目前主要有三项:第一项就是公司的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第二项是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第三项是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这一条也可以这样理解,即要求信托公司拿出自己净资产的40%作为各项业务风险的一种准备金。

第五章说明了如果不能够达到净资本管理控制要求,监管部门可以采取的措施。其包括要求信托公司制定整改的计划、调整业务结构、资产结构、补充资本、以及限制信托公司的业务增长速度等等。对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信托公司将受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二、《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产生的影响和对策

从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内容上看,对信托公司包括整个信托行业产生的最大影响就是业务的规模受到了限制。对于信托资产规模杠杆系数比较高的公司,在后续业务的开展中会面临资本不足的制约,可能会导致业务不能够像以前那样(没有任何资本约束)去开展。

下面列举了行业中的有关统计数据。2009年信托公司年报数据显示,54家公布年报的信托公司中,注册资本低于10亿的公司有24家,平均的注册资本是11.21亿元,平均的净资产是18.8亿元,注册资本最大的是平安信托69.88亿元,注册资本最低的是新时代信托3亿元。

净资本管理办法中最受关注的是对净资本、风险资本和风险系数的相关规定,目前下发的摸底测算表中,各项风险系数比例的加权平均值大约是2%,也就是说一家净资本5.55亿元左右的信托公司,它对应的信托资产规模大约是277.5亿元(放大50倍)。

那么,对于《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出台,信托公司该如何做出调整已适应新的环境形势呢?

(一)调整资产结构

从净资本管理办法中风险资本计提的比例可以看出,关于固有业务计提的比例最低是5%,信托业务最高是5%,从这两个5%可以看出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这显然是鼓励大家积极开展信托业务。如果过多的开展固有业务,可能会占用更多的净资本。

(二)制定资本规划

基于当前和未来的资本需求和资本的可获得性,制定相关的资本规划以确保净资本的水平能够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首先是依靠自身积累,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努力拓展新业务,培养自主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固有和信托业务的报酬率,创造更多的利润,提高净资本的水平;另一方面就是在净资本偏小对于业务的约束消除之前,公司尽量减少分红甚至不分红,通过利润积累增加净资本。其次是增加注册资本,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通过公开上市,面向社会公众投资者募集资金,从根本上解决补充资本金的问题,这也使得公司股改上市具有更现实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原有股东增资;再一方面就是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扩大资本金的规模。

(三)调整业务发展模式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出台前的那种没有业务规模约束、没有业务类型约束、没有风险责任约束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需要进行调整,应转变为内涵式的业务发展模式,也就是监管部门提倡的“主动管理、自主管理”的业务模式,沿着这个模式去发展,不断提高固有和信托资产的报酬率,不但可以减少净资本的占用,而且还可以创造新的净资本。

(四)调整和完善风险控制体系

净资本管理的本质是风险管理,即建立以信托公司资本的充足性和流动性为核心的动态风险控制体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净资本管理的一些核心要素,包括一些手段和方法添加到现有的风险控制体系中来。

(五)调整业务导向

信托业务部门应该优先考虑实施风险系数比较低的业务,例如有公开市场价格的金融产品投资业务的计提比例,单一的0.3%,集合的是0.5%,这个计提比例是最低的,所以我们也可把净资本管理办法中不同业务对应的风险系数的大小看成是一个指挥棒,风险系数的大小及调整变化实际上代表着监管部门对信托公司业务导向的一种变化,我们应该积极地响应这种导向,寻求低资本占用的业务方向。今后可以考虑引入净资本报酬率的概念,就是单位净资本的占用所创造的利润高低,作为衡量是否实施某项业务的重要参考因素。

(六)调整考核体系

在下达利润指标的同时,结合下达净资本占用的指标,或者可以考虑在绩效考核中引入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RAROC”风险调整的资本收益率指标,以及EVA经济附加值的计算方法。在评估风险的情况下比较科学的制定绩效考核的方法。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托公司 净资本 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10年8月中国银监会颁布《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10年第5号),对信托公司净资本、风险资本计算标准和监管指标进行了规定。在净资本管理的新形势下,如何按照监管的要求进行业务调整以及制定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规划和战略发展规划,已经成为各家信托公司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后净资本管理”时代的行业背景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是信托业风险管理的一次重要变革,“净资本”其实是外在形式,内在本质则是风险管理,即以信托公司资本的充足性和流动性为核心的动态风控机制。净资本的基础是净资产,参考变量是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和资产结构,关键要素是三大类业务中不同子项的风险系数。净资本管理新规构建了以综合性风险控制量化指标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模式,是监管层引导信托行业步入“风险创造价值”良性发展轨道的一次重大改革。

(一)信托公司扩充资本金和调整业务结构迫在眉睫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核心约束指标为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此外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信托公司净资产的40%。两个基础指标以信托公司净资本和信托公司风险资本为基础指标,在此之上通过比例测算进行风险管理。其中,信托公司净资本的基础是信托公司净资产,关键要素是风险扣减系数。风险资本的基础是信托公司的业务模式和资产结构,关键因素则是各项业务的风险系数。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数据,截至2012年上半年,中国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约5.5万亿元。随着信托业资产管理规模的扩张,信托公司必然面临净资本方面的压力。信托公司需要采取两方面应对措施:一方面是扩充资本金,提高净资本规模;另一方面则是调整业务结构,尽快实现业务转型。

(二)信托公司需做好业务调整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实际上发出了一个“扶优促强”的明确信号,即扶持资产结构优良的信托公司稳健成长、促进具有较强管理能力的信托业务稳步增长。信托公司自我调整和重新洗牌的契机,唯一的出路就是适应变化和重塑自我,做好自身业务调整。

首先,信托公司固有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系数基本上位于5%、10%、15%、20%、50%的“高位”,而信托业务风险资本计量系数则相对较低,因此信托公司应将主要精力集中于信托业务,这也符合监管层一直以来要求信托公司“专心做好信托业务”的监管思路。

其次,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系数显著高于其他同类业务,加之监管层对此类业务的严格规范,因此信托公司应该及时调整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规模和比重。

再次,融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系数相对较高,而投资类和事务类这两类信托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系数较低,结合监管层一直以来要求信托公司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和建设资产管理专业平台的要求,信托公司应该重点发展投资类信托业务和事务类信托业务。

第四,房地产信托融资业务的风险资本计量系数明显较高,由此可见监管层并不希望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过度集中于房地产这一高风险领域,因此信托公司应该加大研发和创新力度,在房地产信托业务之外开辟新的盈利增长点。

(三)信托公司由粗放式经营向内涵式发展转型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要求信托公司风险资本计算随评级变化、业务风险系数差异化,结束了以往信托公司规模不受限制扩张的经营方式,限制了受托资产规模的杠杆率,引导信托公司的盈利模式从过去的规模驱动转向效率驱动,转向能发挥其灵活投资优势、体现主动管理能力的高端财富管理。这就使得信托公司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对融资类业务、投资类业务的业务结构进行调整。

二、信托公司业务创新的制度优势

信托公司是唯一可同时投资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产业市场的金融机构,并可以综合运用股权、债权、夹层融资等金融投资工具,具有信托业务创新的独特制度优势。

(一)政策环境明显改善

银监会新颁布实施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及《集合资金信托管理办法》取消了原有对信托计划发行份数、发行起点金额的限制,为信托公司开展业务创新划出了空间。同时,“新两规”通过禁止信托公司以固有资金进行实业投资等,进一步明确了信托公司“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特性,指明了信托公司下一步发展方向。《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促使信托公司必须实现信托业务全面转型,不断提升信托业务的含金量,以更加复杂、更加多样化的信托产品满足高净值客户的投资需求。

(二)广阔的投资领域

信托公司是我国境内唯一可以横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进行投资的金融机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由于受到诸多政策法规限制而投资领域受限,而信托公司可以根据项目或客户需要把信托财产配置到包括货币资金、证券、股权收益权、黄金、艺术品在内的广阔的投资领域。

(三)灵活的金融手段

信托公司在信托财产管理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包括股权、债权、股债混合、可转换股权、可转换债权等。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可以根据信托合同的约定通过委派监督人员或管理人员等方式现场控制信托财产的风险,最大限度地保障委托人或受益人的利益。信托公司的这种优势很好地体现于其较强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信托业务创新的方向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实施后,信托公司的营运规模将受到“数量限制”,信托公司必须努力寻找盈利、风险和资本占用量之间的“三元”平衡。信托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无限扩张的免费午餐断档了。信托公司必须十分重视价值链和风险点的平衡性控制,而不像以前那样青睐低风险通道类业务。信托公司解决净资本约束的根本性方法,只能是通过调整业务结构,转变盈利模式,努力实现公司业务产品模式的全面转型。

(一)发展高端财富管理业务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中国金融机构进入了全面的财富管理时代。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资产管理和配置能力。充分发掘信托的制度优势,实施以财产保护、财产转移、财产传承、财产分割、高端投资与税收服务为目的的财富管理信托业务。加强信托产品研发投入,开发难以复制的财产保护信托、子女教育信托、婚姻财产信托、财产传承信托等系列个人信托业务,逐步形成自身专属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专业化经营特色。要形成能够为高端客户有效配置资产,在债券市场、信贷市场、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产业市场等几个市场将委托人的资金配置进去,形成有效的收益组合,保值增值。

(二)积极推进QDII业务

2007年3月,中国银监会和国家外汇局联合颁布《信托公司受托境外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此后,多家信托公司获得业务资格,虽信托系QDII产品还未大面积推开,但是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在全球范围进行资产配置,寻求投资机会,将是资产管机构的核心竞争能力,信托公司应该在此领域早做准备,未雨绸缪。

(三)积极开展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业务

国务院“金融国九条”和“金融30条”均提出大力推行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业务试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信托公司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尝试,但是并没能形成规模优势。未来的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业务应加快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步伐,使产品在资产结构、投资方向、运作流程和法律配套等方面全面与国际标准接轨,突出产品的流动性强、风险分散、市场回报率高、投资管理手段灵活等多方面的优势。真正成为我国房地产融资来源的重要渠道,促进我国房地产业和信托业的规范发展与战略双赢。

(四)认真开展公益信托业务

2008年6月2日,为帮助和支持汶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银监会了《关于鼓励信托公司开展公益信托业务支持灾后重建工作的通知》,为中国公益信托业务提供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公益信托是国际信托行业普遍发展的业务领域,我国的信托公司在发展营业信托业务的同时,应该大力发展公益信托,为国家的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可以宣传自身的良好企业形象。

参考文献

1.邢成,中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及业务演变,中国信托业协会网站

2.唐真龙,信托酝酿行业大变局 转型大幕开启,上海证券报,2011年09月02日

3.唐真龙,利用制度优势 银监会力推信托业务创新,[N].上海证券报,2012年06月21日

4.陈赤,信托发展创新要在五方面加快调整转变,[N].金融时报,2012年07月23日

5.肖旺,在融通与竞合中把握发展时机,[N].金融时报,2012年07月23日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托业;监管;混业模式;资本金要求;净资本

一、国际信托业监管方式

在美国以及英国,信托业从最初发源就与银行紧密相连,大多所谓的信托公司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商业银行,大的银行集团都有信托业务部或经营信托业务的子公司;在日本,一直以来银行也对信托业进行监管。

(一)英国

现代信托业起源于英国,并在英国形成了信托制度和发达的信托业务。它们对英国乃至世界的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目前,个人受托业务占英国信托业的绝大部分,业务占比达到八成。法人受托业务基本上由银行和保险公司这两种金融机构来兼营,在英国,没有专营机构来处理法人受托业务。该项业务绝大部分由英国四大商业银行经营,业务范围主要包括集合投资计划、年金信托和单位信托。

1997年之前,英国的信托业监管借鉴金融监管的经验,实行的分业监管的模式,自律组织的指导协调发挥着重要的监督职能,是单层多头监管模式的代表。分业监管存在效率低下的弊端,为了克服上述弊端,1997年在英国,废除了多头金融监管体系,成立了金融服务监管局来对英国的信托业实行统一监管。通过这次改革,信托业的行业协会的影响力仍然很大。在英国,信托业的行业协会主要指投资管理协会,主要是由年金管理公司和银行、保险公司、投行的资产管理部门以及资产管理公司来构成。

(二)美国

美国信托业监管的特点体现为“双层多头”。“双层”指监管机关和立法依据,可分为联邦监管、联邦立法和州监管、州立法两个层次。“多头”指信托机构和众多监管主体,在联邦这个层面,由通货管理署、联邦储备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等机构组成监管机构,州监管机构主要指各州银行管理部门。这些监管机关的依据是联邦或州立法,从而对所辖注册信托机构进行监管,形成了复杂的交叉管理关系。

为了协调多头监管造成的体制和法律上的冲突和矛盾,1979年美国成立了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来对美国的信托业进行统一监管,并制定了适用于美国的信托评价体系。

该信托评价体系从五个方面对美国的信托活动进行评级。这五个方面指:

管理信托资产的能力;

运作资产、控制风险和审计的充分性;

收益的质量和水平;

对制约性文件、现行法律(包括自营和利益冲突方面的法规)的遵守程度;

信托资产的管理。

(三)日本

日本信托业属于“集中监管”的体制,一直以来监管权非常集中,日本信托监管机构一直对日本信托业的发展进行着引导和监管。现在,日本信托业的监管机构是归属金融厅监管局下辖的银行一部与城市银行、长期信用银行以及外资银行同属一类。

在日本存在信托业协会,属于业内的自律组织,但该协会并没有监管职能,完全是民间机构。协会设立的目的是为了向公众普及信托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信托行业内的沟通交流以及加强信托研究。

二、混业模式下国际信托业资本监管状况

国际上信托业基本是作为银行业中的一个业务类别而存在,在资本监管方面,附属于大银行的信托业务部门、信托公司或者同时经营银行业务的信托银行均遵循银行业资本监管规范和报告要求;在银行集团合并报告中,也将信托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进行合并报告。在巴塞尔体系下,信托业务作为银行的一项表外业务遵循表外业务资本要求的规定,而对大量规模较小的信托经营机构的资本监管相对较为简单。

(一)美国信托业对于资本金的规定

美国每个州对于信托机构的资本金要求是不同的,但是普遍起点不高,并且要求非常灵活,具体情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要求与地区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

美国对信托从业机构的资本金要求不高,呈现的特点是该州的经济越发达,则该州的资本金要求就越高。像美国经济发达的爱荷华州和德州,资本金要求分别是150万美元和100万美元:而对于经济不太发达的内华达州和新罕布什尔州,资本金要求分别是30万美元和25万美元。

2、资本要求与业绩水平和业务类别挂钩

明尼苏达州规定最低资本金为50万美金,在此基础上,需要增加20%左右的附加资本,这个比例根据信托机构的业绩进行相应的调整。如果在某年内,信托机构的业绩达到了监管的要求,则按照规定对信托机构增加附加资本。

在阿拉斯加州,信托机构的资本金是30万美元,会根据信托机构的业绩水平来追加10万美元的附加资本。明尼苏达州规定对资本金的要求是1万美元,信托机构只办理办理遗嘱、遗产管理等业务。

3、资本要求与所在地的人口挂钩

在马塞诸塞州,资本金的要求和信托机构总部所在地直接相关。如果当地人口超过5万,资本金不能低于20万美元,人口低于5万人的,资本金要求为10万美元。对于1993年9月以前取得许可证的信托公司,阿拉斯加州根据总部所在地的人口数量,进行最低资本要求的规定。加州规定,如果信托机构总部设在超过10万人的城市,信托机构除缴纳正常资本金,还要向州银行管理局多交存20万美元作为附加资本金,还要将信

托资金总额的5%作为风险资本准备。

美国在信托机构资本金要求方面具有灵活性,这个来源于美国联邦制度规定。各州有管理属于本州经济事务的额外立法和司法权力,这种合理性值得我们借鉴。

(二)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对于资本金的规定

1923年,日本的《信托业法》第二条对信托机构规定,必须具备100万日元(其购买力相当于2000年的5亿日元)以上资本额;中国台湾《信托业设立标准》第三条规定,机构的实收资本必须达到50亿新台币;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守则(1997)》规定,受托人或代管人的实收资本非分派资本储备最少为一千万港币或等值外币。中国大陆《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十四条规定信托投资公司的注册资本不得低于人民币3亿元;经营外汇业务的信托投资公司在其注册资本中,应拥有不少于1500万美元的外汇。

三、国内信托业资本监管历程和基本模式

(一)历次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

2001年1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下称央行)颁布《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2002年6月5日央行修订了《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2007年1月24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下称银监会)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并废止了央行颁布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

无论是2001年到2002年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还是《信托公司管理办法》,都对信托(投资)公司有最低资本要求,并对开展相关风险业务如投资、融资租赁、同业拆借、贷款和担保等业务的资本要求进行了规范,虽然资本监管的体系尚不完整,但也基本确立了信托经营风险与其资本挂钩的机制,在控制信托业务风险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以净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体系建立

在借鉴国内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以风险资本和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管体系的基础上,银监会2010年8月颁布《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以及之后的银监发[2011]7号文《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通知》、11号文《关于印发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和14号文《关于做好信托公司净资本监管、银信合作业务转表及信托产品营销等有关事项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资本或业务监管规范的陆续推出,为国内信托业确立了以净资本、风险资本和风险控制指标为核心要素的资本监管框架。

该框架以净资本指标为核心,实现了对信托公司潜在风险特别是流动性风险的动态量化监控:该框架辅以风险资本核算,实现了对信托公司大量信托业务(表外业务)通过不断调整风险系数进行动态风险计量,监控信托业务的系统性风险;该框架对风险控制指标的规范,使信托公司的净资本水平与其业务准入、监管措施挂钩,使信托公司各项业务风险与其风险拨备相匹配,使信托公司在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的双重约束下,共同防范超出资本实力和风险管理能力的盲目扩张行为,特别是高风险业务的盲目扩张。

同时,建立了资本监管体系和信托公司分类评级体系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关联关系。监管评级体系从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合规管理、资产管理和盈利能力等五个方面将信托公司分为六个级别,同一级别中又分为A、B、C三档。不同评级的信托公司净资本计算中的风险扣减系数和风险资本计算中的风险系数执行不同的标准。

四、国内信托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资本监管的基本思想和重要意义

(一)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资本监管体系。上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监管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通过加强对净资本为核心指标的监管,对于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控意义重大。欧美主要国家和亚洲的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都迅速建立起以净资本为核心监管指标的监管体系。中国首先对于商业银行进行净资本监管,2006年通过颁布《证券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

对证券公司实施了净资本监管。通过这种监管办法收到了非常好的监管效果,有效地抑制了证券公司的风险,使监管机构的思路和理念向金融机构和社会进行了非常好的宣传和传播。

(二)通过净资本管理弥补信托监管工具自身的缺陷。中国的信托业发展迅猛,行业资产规模持续膨胀,公司业务模式不断转变,业务创新不断开展。由于上述原因,中国的信托业的监管环境已经逐步优化。2007年以来,信托公司资产规模扩张非常迅猛,平均管理规模达到400亿,一些信托公司规模扩张超过净资产规模的50倍,最高的规模达到净资产接近200倍。然而,大多数信托公司的内部风控和管理能力并没有随资产规模的扩大而相应的提高和改善,单体信托业务风险依然大量存在。为了应对这种情况,监管当局对于目前的银信、信政和房地产信托业务下发了风险提示,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在年底,银信业务规模仍然高达1.32万亿元,规模为近年来最高。

上述事实充分表明,由于目前中国信托公司普遍缺乏基本的风控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监管当局必须以净资本为核心监管指标对信托公司加强监管和约束。

(三)监管当局重建风险防控体系,提高监管效率。

监管当局新办法的出台,推动国内的信托公司加快建立和完善公司内部的风险防控体系。监管机构通过加强对净资本等核心指标的监控,对信托公司加强压力测试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对信托公司风险的有效监控。此外,监管当局对于信托公司也加强了事前的风险监控,加强了监管的针对性,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监管机构通过运用差异化的风险系数对信托机构进行引导,信托公司也会选择差异化的发展方式,使监管机构的意图更加坚定的落实。通过一系列措施,使信托公司的风险管理体系得到了架构,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监管效率。

(四)加强分类监管,推动信托公司创新发展,提高监管效率。

根据发展水平的差异,将信托公司设定为不同的监管级别,运用净资本管理办法对不同级别的公司设定差异化风险系数。按照信托公司的业务规模进行评级,可以更好的实现分类监管、扶优限劣。这样的做法不仅对信托公司创新进行有效鼓励,有效遏制了低级别信贷公司的规模过快扩张,同时在产品创新的监管上也预留了充足的空间。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信托业;功能观点;金融逻辑

中图分类号:F83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3)03-0006-06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信托业自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1979年成立迄今已经33年了。在此期间,我国信托业经历了6次整顿,其中,1999年第5次整顿从根本定位着手,目的是通过制度重构来引导信托公司回归本源业务;2001年10月1日开始实行的《信托法》目的之一就是引导并促使我国信托公司回归成为“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金融机构。

在《信托法》(2001)、《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2002)和《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2002)相继颁布期间,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曾经看好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前景。但是,金新信托公司等还是在2004年发生了信托产品的支付危机事件。为了进一步规范及引导我国信托业的发展,银监会颁布了《信托公司管理办法》(2007)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2007),对信托公司的关联交易等进行了限制。2010年《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的实施,使得我国信托公司在展业过程中以净资本和风险资本为核心来塑造业务模式。

总结我国信托业33年的曲折发展过程,可以认为,政府规制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信托法》解决了我国信托业的定位问题,即“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二是“一法三规”试图引导我国信托业走上规范的发展道路。

从近几年的发展情况来看,政府规制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信托业的快速发展。从2006 ~2012年末,中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高速扩张,规模从3 500亿元扩张到74 705.55亿元,增长了20多倍。至2012年末,我国信托业管理资产已超过保险业,成为第二大金融子行业。然而,我国信托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资金运用方式中贷款比重过高,投资没有明确方向等问题(见表1)。在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存在较大的“类影子银行”风险。

为此,本文试图厘清我国信托业快速发展的金融逻辑,分析信托业的制度优势,并概括我国信托业的功能,最后指出我国信托业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二、功能观点:我国信托业金融逻辑研究的基轴

20 世纪后期,金融创新快速发展,不同金融机构之间的传统界限越来越模糊。在此背景下,Merton(1995)提出了基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功能观点的金融理论,即“功能观点”[1]①。根据功能观点,首先要确定金融体系应具备哪些功能,然后再去寻找一种最好的组织机构。判断一种组织机构是否最好的标准是时机和技术。金融系统主要提供六项基本的核心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管理风险、清算和支付结算、储备资源和分割股份、提供信息、解决激励问题[2]。

(一)我国金融体系应该具备的功能

根据博迪和莫顿的观点,金融学主要是研究人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这个观点高度概括了一个成熟经济体内的金融体系的功能。然而,这能否满足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体在转型过程中所需的金融支持呢?

我国经济转型30年来的实践中,信息不对称、寻租、道德风险、交易费用过高等问题处处存在,从而导致了经济转型的曲折,具体体现在公司治理不完善、资本市场漠视中小投资者利益等方面。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西方国家消费低迷、失业率长期维持高位、且政府公共债务危机日益严重。很明显,出口已经不能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因此,“十二五”规划《建议》重视的方向开始转变为国内市场需求问题[3]。

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13年第2期2013年第2期(总第182期)李将军:中国信托业的金融逻辑、功能和风险防范

在这样的内外环境中,如何在不规范的转型市场经济中通过金融体系的运行,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和管理风险,满足居民理财需求、提升金融功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产性收入提高,进而形成良性循环。图1给出了我国的金融体系应具备的功能,它也与“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相一致。

(二)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的实际情况分析

我国目前的金融分业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金在货币、资本和产业市场之间的正常流动,削弱了金融体系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

1.银行业存在的问题:(1)在利率管制的格局下,不能为居民提供满意的利率。在通货膨胀背景下,为了不让资金缩水,居民必须寻找存款以外的其他手段。(2)我国以间接融资为主的融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实体经济资金来源将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这对银行资本形成较大消耗,进一步增大了银行业的资本补充压力。(3)随着银行业改革红利逐渐消失,经营环境日趋复杂多变,不良贷款反弹压力加大,近年来的盈利高增长局面将难以持续。截至201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增速比上年末低6. 3个百分点[4]。

2.中国证券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的市场。然而,如果“内幕交易层出不穷、上市公司圈钱成瘾、中小散户屡战屡败”等问题得不到解决,中国资本市场很难得到大发展。美国资本市场是世界一流的成熟的资本市场,其年均回报率大概在7%左右。而中国的A股市场,2011年有超过7成的股民出现亏损,2012年以来股市行情不佳,投资者的回报率更是不容乐观。

相对于国际金融环境,目前我国金融现实的最大特征是:“金融滞后”与“金融弱国”。金融严重滞后于实体经济发展需要,集中归纳表现为存在于中国经济运行中突出的三大矛盾性特征:一是投资不足与产能过剩并存,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功能明显不足;二是货币供应过多,“货币迷失”与资本化不足、金融抑制严重并存;三是对外的大量金融投资与较高水平的FDI并存,表明在国际资金大循环中,总体金融效率低下[5]。因此,客观上在银行业和证券业之外还需要一类金融机构,来提升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也就是说,在银行业存款利率较低、考虑通货膨胀因素时甚至为负,资本市场又没有投资价值的现实环境里,而居民又存在着切实的理财需求时,信托业适应这种客观的需要快速发展起来。

三、我国信托业的制度优势

我国信托业的制度优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第一,“一法三规”在我国信托业的定位、业务范围、信托财产的应用、风险防范方面都进行了严格规定,从而促使我国信托业走上了稳健的发展道路。如2001年《信托法》第四条,“受托人采取信托机构形式从事信托活动,其组织和管理由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2007)第二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按照委托人意愿,为受益人的利益,将两个以上(含两个)委托人交付的资金进行集中管理、运用或处分的资金信托业务活动,适用本办法”;《信托公司管理办法》(2007)第二条规定,“本办法所称信托公司,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本办法设立的主要经营信托业务的金融机构。本办法所称信托业务,是指信托公司以营业和收取报酬为目的,以受托人身份承诺信托和处理信托事务的经营行为。”

我国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在《信托公司管理办法》(2007)第十六条也做了明确规定,“信托公司可以申请经营下列部分或者全部本外币业务:资金信托;动产信托;不动产信托;有价证券信托;其他财产或财产权信托;作为投资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公司的发起人从事投资基金业务;经营企业资产的重组、购并及项目融资、公司理财、财务顾问等业务;受托经营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证券承销业务;办理居间、咨询、资信调查等业务;代保管及保管箱业务;法律法规规定或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

信托财产的运用方式方面,《信托公司管理办法》(2007)第十九条规定,“信托公司管理运用或处分信托财产时,可以依照信托文件的约定,采取投资、出售、存放同业、买入返售、租赁、贷款等方式进行。” 《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2007)第二十五条规定,“信托资金可以进行组合运用,组合运用应有明确的运用范围和投资比例。”第二十六条规定,“信托公司可以运用债权、股权、物权及其他可行方式运用信托资金。”

风险防范方面,《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2010)第五条规定,“信托公司应当根据自身资产结构和业务开展情况,建立动态的净资本管理机制,确保净资本等各项风险控制指标符合规定标准。”第十条规定,“信托公司计算净资本时,应当将不同科目中核算的同类资产合并计算,按照资产的属性统一进行风险调整。”

第二,信托业刚性兑付的约束提升了整个行业的信任度。如《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2007)第八条规定,“信托公司推介信托计划时,不得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不受损失,或者以任何方式承诺信托资金的最低收益”。但是,在2004年金新信托公司“乳品信托计划”失败后,监管部门强调在信托产品到期时,信托公司应完整地兑付给投资者资金,并将其作为监管评价的重要指标。 例如,《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证券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8]265号)第4条规定:对集合信托项目和银信合作信托项目,各银监局应在项目到期前两个月介入,督促信托公司做好兑付资金准备工作。对可能存在兑付风险的信托项目,应及时制定风险处置预案,并专项报告银监会。”由此形成了信托公司必须向投资者完整兑付信托资金的刚性约束。实际上,刚性兑付可以理解成我国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一种临时机制安排,虽然不符合法规,却合乎金融乃至信托“金融普惠”的精神,对我国金融体系功能的发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

四、我国信托业的金融逻辑和功能

目前,我国的金融分业格局影响了资源有效配置。根据“一法三规”,信托业是唯一可以跨越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产业市场的金融子行业,尤其在实业投资领域,信托公司具有独特的制度优势。虽然证券业、保险业都在进行创新,但是其投资领域仅仅是有限度的放开。因此,作为法定的、直接运用信托机制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复杂的经济转型背景下,信托公司具有在产业链中发现价值并实现价值的特殊金融功能。在这种背景下,监管层引导着信托业的良性发展,具有两方面的好处(图2):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分业格局抑制资金融通的弊端,通过单一资金信托,打通银行业和信托业的资金融通业务,当然也要防范银信合作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信托公司自身也能完成金融体系应该具备的功能。其操作步骤的关键是两次②。在第二次中,根据《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信托公司可以运用债权、股权等方式运用信托资金,这就为信托公司带来了优势。在通常情况下,信托公司可以采用债权来运用信托资金,这就是“类银行业务”,体现不出信托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监管层也不鼓励。而真正体现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的是采用股权来运用信托资金。也就是说,信托公司在给予交易对手资金的同时,对手须把股权转移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来行使股东权。

同时,信托公司代表着众多委托人的利益,对目标企业或项目的经营进行监督,甚至深入参与公司治理,通过知识集成、智慧集成和资源集成,帮助目标企业实现经营上的飞跃,并且掌握其具体经营情况,从而有效地把决策权、监督权、知情权融为一体。信托计划到期后,信托公司将获得的收益转交给受益人,同时,交易对手再用资金将其股权购回,信托计划顺利结束。这样,即圆满体现了“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使委托人获得了财产性收入,提高了消费能力,扩大了国内市场规模,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见图3)。

因此,随着我国信托业的正面形象逐步树立,居民在利率极低、资本市场低迷的背景下,通过信托公司的资金信托计划来进行理财是理智的选择,这也是近6年来我国信托业管理资产迅速增长的金融逻辑。同时,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居民的理财资金得到了安全的保障,这也说明虽然现在的信托资金运用仍然出现“贷款化”倾向,但这与2001年《信托法》颁布前的“类银行”业务有根本的不同,理财资金的风险主要由信托公司来承担和防范。

表2总结了近10年的集合信托产品发行情况,主要包括发行数量、规模、平均年限、年均收益率、GDP增长率、CPI上涨率、2年定期存款利率、3年定期存款利率等因素,并将表2中各要素描绘成图4。

值得重视的是,在2011年以前,我国GDP增长率都是高于信托产品的年均收益率,表明我国信托产品的收益率有经济增长的支持。2011年以后,我国GDP增速下降,GDP增长率开始低于信托产品的年均收益率,表明信托业信托产品的高收益率开始失去整体经济增速的支持,在这种局面下,信托业面临着较大的系统性风险。

五、我国信托业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从信托公司的业务来分析,信托资金的配置还没有达到理想结构。截至2012 年末,贷款仍是资金信托运用的主要方式,占比为42.94%,长期股权投资仅占9.91%(见表3)。表3中,从资金投向来看,基础产业、房地产、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分别占比为23.62%、9.85%、26.65%、10.21%,信托资金的投向涉及实体经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严厉调控、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地方政府负债率迅速提高的背景下,信托业面对的行业风险和系统性风险都不容忽视。表4中,银信合作占比达到27.18%。在银信合作贷款业务中,信托公司主要起通道作用,体现不出主动管理能力,不利于长远发展。

1.需要政府“顶层设计”来理顺各种政策法规,消除不合理的政策限制,完善信托财产登记等基础制度。对具体的各类业务,要结合行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监管,如对银信合作产品,为了控制信贷规模,2010年8月银监会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限定银信产品中用于贷款的比例不得超过30%;2011年1月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要求贷款类银信产品余额在2011年每季至少压缩25%。对于房地产信托贷款业务,2010年11月,银监会了《关于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信托公司检查其发放贷款的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满足“四证”齐全、开发商或其控股股东具备二级资质、项目资本金比例达到国家最低要求等条件;第一还款来源充足性、可靠性评价;抵质押等担保措施情况及评价;项目到期偿付能力评价及风险处置预案等内容。这种监管,应该成为常态,以定期监控、把握、防范和化解行业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2.对信托公司,要加强知识集成和智慧集成,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包括:(1)深刻领会信托的本质——金融普惠、信托为民;(2)洞察我国居民的理财需求,提供相对于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子行业有竞争力的理财产品;(3)根据公司自身的优势,对自身业务进行适当定位,综合发展,专业突破,把握信托财产运用领域所处的整个产业链条的价值增值点;(4)根据交易对手的特征,分析其信息不对称、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等具体指标,确定参与交易对手公司治理的方式和程度,是100%控股,还是债权性融资或夹层融资;(5)深入调研交易对手所在地的政府规划、产业特征、自然地理、人文历史风貌、消费习惯能力等;(6)完善公司治理、风险控制体系、研发和营销体系。

注释:

①“功能观点”包括两个基本假设: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金融机构的功能比金融机构的组织结构更加重要。

②第一,委托人先将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进行集中管理,实现产权委托;第二,信托公司再采用股权、债权、夹层等多种金融工具把集合起来的资金投资到目标企业或项目,实现经营性委托,满易对手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Robert C. Merton. A functional perspective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Financial Management, Vol. 24, No. 2, Silver Anniversary Commemoration (Summer,1995), pp. 23-41.

[2]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著,伊志宏等译.金融学[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4-30.

[3]刘鹤.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和扩大国内市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基本逻辑[A]. 吴敬琏主编:比较[C].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第54辑:1-5.

[4]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19-45.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经数次整顿的信托行业,将步入一轮新的发展阶段。9月7日,银监会下发了《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下称《办法》)。

有分析人士指出,《办法》的出台标志着银监会对信托行业的监管有了“划时代”的进步――银监会将引导信托公司由粗放型、外延性的经营模式逐渐转变为内涵式增长。

与此同时,银监会非银部将在近期开展一次调研,范围圈定在一些中等规模、能够坚持自主创新的信托公司。银监会相关人士透露,主要是摸底信托公司的政策需求,以便给予支持。

作为受整顿次数较多的金融行业,中国信托行业自其诞生以来一直处境尴尬。一方面,信托公司承担着“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重任,在多变的资本市场中开展投资和投行业务,追求合理的收益;另一方面,却在客户来源和业务类型上受限颇多,在银行、基金和券商的“夹缝”中“找米下锅”的艰难处境,往往使其忽略风险。

在最近一次采访中,上述银监会人士对信托行业当前面临的困境并不讳言。他表示,对信托公司的监管与银行不尽相同,需要独立的分析指标和方法,也无成熟的国际经验可供借鉴。

立法缺位

信托机构被定义为“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归银监会监管,但其在资产规模、研发能力、人员素质等诸多方面都难与银行相比,在金融市场中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信托行业尴尬现状的原因,立法缺位首当其冲。

目前,信托行业的主要规范为“一法两规”,其中“一法”为《信托法》,“两规”是《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

中诚信托前董事长王忠民表示,《信托法》的本质是信托关系法,也就是规定通过信托关系从事金融业务的法律,并不针对信托行业本身。

而一位长期关注信托法制建设的专家也指出,信托行业缺乏以市场主体为对象的法律,不同监管部门相继制定了大量不成体系的部门规章,造成法律适用的诸多不便和冲突。

该专家说,现在直接或间接从事信托业务的主体有很多,但缺乏统一的法律来规范他们的关系。譬如,银行理财算是一种信托,由银监会发文规范,券商集合理财也算是一种信托,由证监会发文规范。“各个监管机构都是站在自己利益的角度上,所以导致整合信托行业的竞争主体业务标准差异大,竞争不在一个起跑线上,从根本上束缚了整个信托业的发展”。

他指出,目前信托行业缺乏一个从国家层面颁布的法律,以从全局的高度来理顺各个市场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

作为信托机构的监管部门,银监会一直在推动信托行业的法制建设。“立法的问题确实是制约信托行业发展的一个大问题。”前述银监会人士表示,信托业立法早已纳入监管层的立法计划,有可能是制定新的法律,也有可能是前述“两规”提升一个档次,从国务院或者人大的层面立法。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个过程都不会短。

中国国际经济咨询公司在2010年6月的《2010年中国信托业研究报告》(下称《报告》)中预测,中国信托法律体系的完善需要20年。

《报告》说,从美国的信托法律体系建立的时间进度来看,现代信托制度19世纪传入美国,美国于1993年起用7年的时间制定出信托统一法典,并于2001年完成了详细注解和附录,此后又在2001年、2003年和2004年进行了修订,历时12年。在日本,《信托行为法》和《信托业法》的颁布距离日本信托业务开办的时间也长达20年。

《报告》指出,除了整个信托业市场相关主体法律缺失外,在信托业规范管理和配套法律体系建设方面,中国也有很大的空间。信托行业规范管理应分为11个模块,即财务会计、登记管理、合同规范、账户管理、信息披露、资金结算、关联交易、品种管理、流动性管理、信托保险、信托税收。而中国现行信托法律体系只涵盖了财务会计、账户管理和信息披露,信托业规范管理的其他方面都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

资金饥渴

《办法》的出台让信托公司的监管者有了更精确的“抓手”,但也会给信托行业带来“阵痛”。

《办法》实质是对信托公司各项业务都配以不同的风险权重,并与资本挂钩。信托公司为实现业务规模的合理增长,将不得不综合权衡业务结构,更青睐于风险权重不大的业务。《办法》规定,银监会要求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同时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也不得低于人民币2亿元。

“银监会征求意见时我们也参加了,但这个办法没有明确的是,财务方面的指标达不到的那些信托公司,接下来该怎么办。”一位信托业人士表示,《办法》的落地还需要细则的支撑,“否则颁布跟没颁布效果差不多。”

据普益财富研究员赵杨测算,近四分之一的信托公司将因《办法》而面临资本扩张压力,尤其是部分发展速度较快的信托公司。例如中融信托公司近两年业务规模扩张非常快,但是注册资本却比较低,仅有3亿元人民币。

“不达标的怎么办?那就想办法达标!”前述银监会人士对记者说,信托公司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补充资本金,例如股东注资或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这个办法出台的目的是为了引导信托公司达标,给他们一个努力的方向,而不是为了问责。”

该人士表示,风险是银监会监管的重中之重,同时也要把信托公司往提升自主管理能力这条道路上引。从2009年开始,银监会对于信托公司的分类监管标准就开始从重“量”变为重“质”。

据了解,银监会每年都会对所有信托公司有一个综合评分,并按照评分给信托公司排名,这个排名是银监会制定分类监管政策的依据。在2009年以前,规模大的信托公司在打分中会占据一定优势,更容易排名靠前。从2009年开始,银监会对评价体系中的部分指标做出了调整,使得评级体系向那些自主管理能力强、有创新的机构倾斜。

银监会此举意图明显,即希望信托公司能够加强对市场的研究,自行开发出风险可控、收益率较高的信托产品,而非单纯的依靠信银合作牟利。8月10日,银监会下发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范银信合作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

王忠民指出,目前中国以市场手段配置资金的方式并不完善。信托行业主要是以融资服务为主,即信托投行业务,理财只是一项辅助的业务。但总体来说,信托公司没有可持续的业务模式,基本是“打一枪换个地方”。

上市瓶颈

难以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是制约信托公司发展的另一因素。早在2008年就有多家信托公司申请上市,但至今仍停滞不前。

一位投行人士告诉记者,政策面的暧昧是信托行业难以上市的根本原因。证监会认为信托公司本质为资产管理机构,替他人管理财产,并不需要上市融资。同时,信托和券商、基金在业务上有重叠,是直接竞争的关系,所以证监会也缺乏推动信托公司上市的动力。

但赵杨认为,上市受阻的主要原因在于信托公司主营业务的竞争力不强。在监管层引导信托回归本业之后,随着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的提高,上市并非不可能。银监会《办法》的出台或许会是信托公司成功上市的一个契机。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所长邢成认为,银监会此次对信托公司的资本监管并非创新,只是借鉴了证监会此前对证券公司的监管办法。信托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业务同质化,产品创新性不足,大部分信托公司都在追求多元化、规模化,试图打造“金融超市”。信托公司应当突出自身特色,走专业化道路。

某信托公司人士表示,希望能上市融资的直接原因在于能够与保险或银行等直接在业务上实现嫁接,充足的资本金能给信托公司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例如,保监会在《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中就规定,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应当满足注册资本金不低于12亿元、且任何时候都得维持不少于12亿元的净资产要求。

而增强客户信心则是上市融资带来的另一个好处。如果上市能募得一定的自有资金,就可以与托管的资产搭配使用。“客户看信托公司把自己的钱都投进去了,就更有信心了。”该信托公司人士认为,现在信托业的净资产收益都很不错,也连续盈利了,完全符合上市标准。

用益信托工作室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信托公司经营收入累计达96.28亿元,其中利息收入余额11.36亿元,占总收入的11.8%;信托业务收入53.86亿元,占55.93%;投资收入余额30.76亿元,占总收入的31.95%。信托资产规模达29152.5亿元,实现利润65.47亿元。

前景不明

监管层的信托“新政”将使信托公司从“被动管理”转向“主动管理”。

提升主动管理能力是银监会“新政”的内涵要求。无论是《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还是即将出台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其目的都是要促使信托公司回归主业。

缺乏主动管理能力是信托公司的“硬伤”。此前,信托公司长期依赖于银行的客户与渠道,在银信合作中,信托公司发挥的仅仅是个平台作用,议价能力弱、获利微薄,从而导致信托公司未能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无助于其资产管理能力的提升。

2009年,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托公司主动管理能力有关事项的通知》,其核心思想就是鼓励信托公司开展主动管理类信托业务,培养核心资产管理能力。

所谓主动管理类信托,是指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在信托管理过程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在尽职调查、产品设计、项目决策和后期管理等方面发挥决定性作用,并承担主要管理责任的营业性信托业务。

某信托公司高层表示,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体现在很多方面,例如信托公司在项目决策中将拥有完全的自主性,并且在项目运行中履行亲自管理的义务。

随着主动管理能力的提升,信托公司的发展路径也将各有不同。

“信托公司未来可能分为综合化和专业化两种类型。”上述信托公司高层表示,现在信托公司之间“贫富”差距悬殊,各家信托公司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实力强的信托公司更倾向于多元化发展模式,而规模较小的信托公司可走专业化道路。

中诚信托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许均华认为,以前理财市场规模较小,可投资领域比较狭窄,但是随着市场规模扩大,专业化信托公司也可以实现一定规模的收益。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第6篇

8月10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72号文)。这距银监会全面叫停银信合作业务一月有余。但本次重启并未给银行带来多少轻松,相反,监管的审慎趋向,使不少银行界人士觉得,银信合作未来的发展空间大为收窄。

72号文是2009年底银监会下发的111号文、113号文的延续。三份文件旨在确保信贷政策规模控制的有效性,防止表外融资。

111号文规定,银信合作理财产品不得投资于理财产品发行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此举切断了银行将存量信贷资产出表的行为。而113号文则规定,商业银行在进行信贷资产转让时,转出方自身不得安排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件,禁止资产转让双方采取签订回购协议、即期买断加远期回购协议(俗称“双买断”)等,此举遏制了信贷资产规避监管时点,非真实出表行为。

不过,111和113号文在控制了存量信贷资产出表的同时,却对新增贷款表外运行留下了空隙。由此,在2010年上半年信贷规模管控之下,银信合作理财如火如荼,规模甚至高于2009年。这成为72号文出台的前提。

银监会意在遏制控制表外融资风险、加强信贷规模管理。但重拳出击的代价是,银行的理财创新可能受损,并抑制银行的表外业务的发展。

银信合作管束

72号文的主要内容有五点:一、信托公司开展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信托产品期限均不得低于一年;二、对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即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三、信托公司信托产品均不得设计为开放式;四、其资金原则上不得投资于非上市公司股权;五、商业银行应严格按照要求将表外资产在今、明两年转入表内,并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大型银行应按照11.5%、中小银行按照10%的资本充足率要求计提资本。

商业银行人士告诉记者,如果按照这五项执行,银信合作业务几乎无法大规模开展。

2010年以来,伴随着信贷资产类信托理财向信托贷款类理财的转移,该类业务成为银行规避信贷规模管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满足客户多渠道融资需求的桥梁。

某国有大行信贷部门的人士说,银行出售给信托公司的都是高质量的贷款,这是在信贷额度紧张的情况下,银行把一部分贷款收益让渡给了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

对于融资类银信合作产品的规模,中信建投银行业研究员魏涛在其报告中指出,2010年年初到6月末,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总规模达到2.9万亿元。而根据惠誉等机构的估计,2010年6月底银信合作产品的余额已经达到2.3万亿元。而其中,70%约为融资类、信贷类理财产品。

巨大的发展,显示了融资需求的强劲,但却挑战了信贷规模管理。

商业银行人士认为,如果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并入表内管理,在计提拨备、消耗资本的情况下,“几乎无钱可赚”,甚至“亏损”,这种情况下,银行会更趋向放贷或者宁肯不做信托理财,积极性将大大受限。

尴尬信托

银行与信托的嫁接,是一种双向优势的发挥。银行借助了信托的平台作用,而信托则仰赖了银行的资源和网点优势。但就信托业本身而言,虽然通过银信合作实现了规模的扩张,但无助于其资产管理能力的提高。

国内信托业务包括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和单一资金信托计划两大类,前者以信托公司设计、发行为主导,后者以银行主导,信托公司只是为银行理财提供通道。尽管大部分信贷类银信合作产品并不能体现信托业务“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质,而且只是银行规避资本监管、调节表内外资产规模的通道,但是信托公司却对此类业务青睐有佳。

用益信托工作室数据显示,2009年共发行集合信托产品1159个,发行规模1294.4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68.46%和46.73%。但是银信理财产品发行量却高达17800亿元,差距明显。

某信托公司副总经理表示,信托公司热衷于银信合作产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这类理财产品的单笔数额较大,通常单笔数额约为20亿~30亿元,有的甚至可以高达100亿元;二是这类理财产品风险较低。“一般情况,信托公司只需要签合同,其他的一概不管,风险都由银行来控制。”

但是大规模的银信合作并没有给信托公司带来高收益,由于银行在银信合作中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信托公司仅仅扮演“打工仔”的角色,二者的利益分配相距甚远,通常情况下,银行的收益率均高于1%,而信托公司则在1‰~3‰之间。

“信托公司缺乏客户基础,而且没有分支机构,所以必须依靠银行的资源优势。”中诚信托某人士告诉记者,即便未来银信合作的规模减小,银行仍将是主导力量,信托公司的议价空间有限。

这样,信托公司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难有提高。目前,信托公司地位尴尬,虽然业务范围广泛,但是和银行相比,资本金太小;和证券公司相比,不能做股票业务。而且证监会规定信托公司不能做股指期货,保监会也规定信托公司不能托管保险公司资产。

长期处于政策夹缝中生存的信托公司,如何寻求新的主营业务和盈利模式将成为“逆流而上”的关键。“信托公司一直走在灰色地带,只能通过创新来走自己的路。如果断掉创新的渠道,将严重影响发展。”某股份制大行理财部门的负责人说。

艰难转型

72号文的出台,打破了银信的“美好姻缘”,也将信托业转型提上日程。

72号文要求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实行余额比例管理,即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此外,即将出台的《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给信托公司再次套上监管“紧箍咒”。

近期,银监会向各家信托公司下发了《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办法中,银监会要求信托公司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同时净资本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这就意味着信托公司的业务规模将要受制于资本规模,以往“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将不再。

银信合作的通道被堵,“薄利多销”的策略失效,信托公司将被迫寻找优质的投资项目,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属性,从外延式的增长逐步转变成内涵式的增长。

某信托公司总裁助理表示,“银信合作的泡沫让信托公司疯狂,随着银信合作被暂停,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信托业的发展方向,这是件好事情。”

中诚信托人士表示,72号文将促进信托公司调整业务模式,尤其是部分银信合作业务规模较大的信托公司,必须培养新的业务增长点。“房地产投资还有空间,此外PE、产业基金都会成为重点投资领域。”

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人士表示,加大项目研发能力、发展集合信托并与银行开展代销将是信托业的唯一出路,私人银行和贵宾理财通道将成为信托公司重点依靠的对象。除此之外,信托公司的发展方向也面临转型压力。

目前,国内信托公司“二八”现象严重,即20%的信托公司占据了80%的市场份额。根据用益信托统计,2009年全行业实现净利利润123.13亿元。信托公司人士告诉记者,这几乎集中于10家大型信托公司,其他大部分信托公司能保持不亏损就不错了。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第7篇

“泛资产管理时代”基本特征

所谓“泛资产管理”,是指其他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信托公司经营信托业务的方式,开展与信托公司同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其特征:一是资产管理主体更加多元。除信托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金融机构均被赋予资产管理业务资格。二是资产管理市场更加统一。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均可接受个人和机构的委托,受托管理个人财富和机构资产。三是投资业务领域更加融合。各类资产管理机构投资领域虽各有侧重,但通过银信、银证、银保、信政、信保、信基等合作,相互之间的投资壁垒已经打通,业务融合势头强劲。四是依托法律关系更加趋同。各类金融机构开展的资产管理业务本质上体现为典型的信托关系,即受托人以自身名义管理和运用受托财产。

“泛资产管理时代”市场主体

信托公司。2001年4月,《信托法》颁布;2007年1月,银监会《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2009年2月公布修改后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2010年8月《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上述“一法三规”赋予了信托公司“独特的制度安排”,即信托财产的“多方式运用”和“跨市场配置”。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财产,可以采取贷款、存放同业、买入返售、租赁等债权性投资方式,也可以采取股权投资、证券投资、实物投资以及各种财产权利投资等权益性投资方式;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配置标准化的金融工具和非标准化的金融理财产品,还可以在实业市场上进行形式多样的资产配置。“一法三规”为信托公司规范开展信托业务提供了法律依据,确立了信托公司在资产管理行业中的“正统”地位,引导信托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良性轨道,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行业。

商业银行。银监会于2005年9月《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9年7月《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2011年8月《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2013年3月《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2013年9月赋予首批11家银行理财资产管理业务试点资格。上述规定允许商业银行开展个人和机构理财业务,规范理财产品销售和投资运作范围,明确理财资金可以投资固定收益类金融产品、银行信贷资产、信托贷款等,授权试点银行直接开办理财资产管理业务。原则上,银行理财产品只能投资于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等,但是通过与信托、证券和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的合作,加之试点银行可以直接开展理财资产管理业务,使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呈现多元化趋势。

证券公司。2012年10月,证监会《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及配套的《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和《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2013年6月,证监会公布了修改后的《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管理办法》和《证券公司集合资产管理业务实施细则》。明确对于集合资产管理计划,适度扩大证券公司资产管理的投资范围和运用方式,但总体上被限定在金融市场上各类标准化和非标准化的金融产品上;对于单一客户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则完全放开其投资范围,允许投资者与证券公司自愿协商并在合同中约定投资范围,与信托公司单一信托的投资范围已没有区别。

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012年10月,保监会《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除受托管理保险资金外,还可以受托管理养老金、企业年金、住房公积金等机构及合格投资者的资金。允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开展资产管理业务。规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开展公募性质的资产管理业务。同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设立子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业务。上述规定,使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范围与信托公司的业务范围已无实质区别。

基金公司。2012年9月,证监会出台新的《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10月出台《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旨在向基金公司全面开放资产管理业务,不仅明确基金公司可以针对单一或多个客户设立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于金融市场上标准化金融工具,而且允许其设立子公司开展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与信托公司信托计划的投资范围已基本相同。

期货公司。2012年7月,证监会颁布《期货公司资产管理业务试点办法》,首次允许期货公司参与资产管理市场,从事资产管理业务。明确规定期货公司可以接受单一或多个客户的书面委托,运用客户委托资产进行投资,但其投资范围被限定在资本市场以及衍生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工具。

私募基金。2012年12月,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颁布,明确了私募基金的法律地位,允许私募基金管理机构采取信托型法律结构,募集合格投资者资金,投资于公开发行的股份公司股票、债券、基金份额,以及证监会规定的其他证券及其衍生品种,实际上赋予了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专业领域私募信托业务经营牌照。

“泛资产管理时代”竞争格局

市场份额差距明显。截至2013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业务规模9.85万亿元,居于资产管理行业龙头地位;信托公司管理信托资产规模9.45万亿元,仅次于银行理财而位居第二位;保险公司管理资产规模7.28万亿元,位居第三位;基金公司管理资产规模3.49万亿元,其中公募基金规模2.52万亿元,非公募资产规模0.97万亿元;证券公司管理资产规模3.42万亿元。私募基金、期货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则相对较小。资产管理“新政”的实施,将使资产管理市场面临重新洗牌,未来市场份额如何演化尚有待观察。

经营模式趋于雷同。一是银行理财资产管理模式。试点银行可以发行资产管理计划,接受投资人委托开展债权类直接融资业务,用理财直投业务方式以债权形式直接向企业进行投资,与信托公司融资类信托业务模式基本相同。二是证券资产管理模式。证券公司针对单一客户开展的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其运用方式和投资领域完全由合同约定,与信托公司单一信托业务基本相同;针对企业资产证券化开展的专项资产管理业务,允许设立综合性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与信托公司通过受益权分拆转让方式开展的资产支持信托业务基本相似。三是保险资产管理模式。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设立资产管理产品,接受保险资金以外的资金,为受益人或者特定目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其形式和实质均与信托业务相同。四是基金资产管理模式。基金公司通过子公司开展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运用方式与投资领域为股权、债权、其他财产权和证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与信托财产运用几乎没有差别。五是私募基金模式。《证券投资基金法》允许私募基金设立信托型基金,扩大其投资范围,实质上确立了其专项信托公司的法律地位。

交叉投资逐步解禁。一是银行理财与信托计划。银行理财资金可以委托信托公司发放信托贷款、受让信贷资产、投资信托受益权等,但要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信托计划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则没有明确限制。二是证券资产管理计划与信托计划。证券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可以投资集合信托计划,但不能投资单一信托计划;证券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可以投资集合和单一信托计划;证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可以投资集合信托计划,或以信托受益权作为专项计划基础资产。信托计划可以投资证券集合、定向和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私人股权,未上市企业股权,上市公司限售流通股,证券二级市场等。三是保险资产管理计划与信托计划。保险资金可以投资于信托公司集合信托计划。四是基金资产管理计划与信托计划。基金子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可以投资信托计划;信托计划可以投资基金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及基金子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还可以购买证券投资基金。

监管标准尚未统一。一是适用法律法规不同。目前,信托、基金等机构经营资产管理业务明确适用《信托法》,基金、证券等机构经营资产管理业务适用《证券投资基金法》。银行、保险、期货等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名义上属于委托关系,适用《合同法》和《民法通则》,公司制和合伙制的私募基金则适用《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二是监管主体不同。受我国金融分业监管整体格局的影响,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监管分属于不同的监管主体。银行理财业务、理财资产管理业务、信托业务由银监会负责监管,证券、基金、期货等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由证监会负责监管,保险资产管理业务则由保监会负责监管。

“泛资产管理时代”现实挑战

对信托公司的挑战

制度优势不再明显。从业务功能层面看,信托公司的制度优势在于,信托作为一种以实现信托目的为中心的财产管理制度,具有“目的功能”和“资产管理功能”。信托可以用于理财,但绝不仅限于理财,信托运用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其创新力正源于此。资产管理“新政”已经赋予了其他金融机构经营与信托业务同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资格,即具备了信托的“资产管理功能”。一旦法律明确其他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业务为信托业务,则此类业务便具备了信托的“目的功能”,届时信托公司的制度优势将不复存在。

传统领域受到侵蚀。一是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受到冲击。先前受到政策限制的银信合作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转让业务,已经借道证券公司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和基金公司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得以延续。由于信托公司对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较低的规模比例、较高的净资本比例等方面的限制,其他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也将逐步向证券、基金等机构转移,银信合作面临着被银证合作、银基合作挤出和取代的风险。二是融资类信托业务遭到侵蚀。资产管理“新政”向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程度开放了非标准化债权的运用方式,信托公司擅长的非标准化融资模式已经开始被复制。加之,首批试点银行可以直接开展理财资产管理业务,信托公司融资类和通道类信托业务的市场空间将受到进一步的挤压。三是阳光私募基金业务受到影响。《证券投资基金法》使得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不必借道信托公司也能开展私募基金业务,信托公司传统的私募基金“阳光化”业务受到较大冲击。

粗放经营难以持续。多年来,信托公司独享信托业务经营权,依靠粗放经营获得可观利润。这种粗放经营突出表现为“两个不平衡”。一是产品不平衡。信托产品中,以体现理财功能的融资类及投资类信托产品为主,而体现服务功能的事务管理类信托产品长期缺位。理财信托产品中,以非标准化债权投资为驱动的固定收益产品为主,而以各类权益投资为驱动的浮动收益产品则较少。二是能力不平衡。目前,信托公司的能力主要体现为信用风险管理能力,而非真正体现竞争力的投资管理能力。信托公司上述粗放经营模式很容易为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所模仿和超越,原有发展道路已不可持续。

监管环境相对严格。资产管理“新政”在监管上赋予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更加宽松的环境,相对而言,信托公司监管则较为严格、规范,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公平竞争。一是合格投资者标准更高。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实行严格的“合格投资者”规定,将300万元以下的合格自然人投资者人数限定在50人以下。二是受益权流动性较低。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受益权虽然允许转让,但限制机构所持有的受益权向自然人转让和拆分转让,允许的拆分转让也不得向自然人转让。三是净资本管理更严。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实行严格的净资本管理,且净资本占用比例较高。以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为例,信托公司风险资本系数高达10.5%。四是渠道建设限制较多。信托公司目前尚不允许设立分支机构,其资产管理子公司的设立也属严格限制之列。五是“刚性兑付”压力较大。当信托财产遭受损失时,监管部门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倾向于要求信托公司“保兑付”;信托公司为了维护行业声誉,也愿意“保兑付”;信托业便逐渐形成了“刚性兑付”规则。

对信托监管的挑战

削弱了监管政策效果。以银信合作业务为例,银行为规避监管,借道信托公司将信贷资产、票据资产转移出表外,或将理财资金投向限制性领域。鉴于此,银监会对银行和信托公司双管齐下,出台相关应对措施予以规范,效果较为明显。资产管理“新政”实施后,银信合作逐步为银证、银保、银基、信证、信保、信基等两方或三方合作所取代,增加了理财资金的监测难度、检查难度,部分规避了银信合作相关规定,使监管效果大打折扣。

增加了监管协调难度。理论上,同类业务需遵循相同的监管规则。然而,分业监管使各类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受不同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的约束,监管标准也千差万别。如果说在市场准入、投资范围、运作模式等方面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还相对容易,但在持续监管方面,各监管主体受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把握不同、风险监管理念不同、部门利益不同等因素制约,对资产管理行业监管协调的难度和成本更大。

使信托公司处境不利。资产管理“新政”旨在放松管制、鼓励创新,为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在合格投资者标准、产品流动性、净资本管理、分支机构设立、“刚性兑付”等方面创造更加宽松的条件,风险监管也较为简单、粗放。上述监管优势将化为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竞争优势,使信托公司处于相对的竞争劣势之中,加剧了信托公司的竞争压力。

“泛资产管理时代”应对之策

信托公司的应对之策

把握新的发展机遇。资产管理“新政”使信托公司面临更多竞争压力的同时,也打开了其他资产管理机构投资信托产品的“闸门”,为信托公司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信托公司应善于利用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的“竞合关系”,积极创新合作模式,挖掘合作潜力,推动信托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深挖信托制度优势。信托公司作为目前唯一法定的综合信托经营机构,应依托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尚不具备的信托“目的功能”,不断创新信托业务,发挥信托在财富管理、企业管理、社会保障、社会公益、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优势,进一步拓展信托服务社会经济的潜能,继续创造属于自己的“蓝海”。

锻造核心竞争能力。一是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坚持人才培养和引进相结合,着重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流程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培育人才。二是打造差异化竞争模式。依托自身专长和优势,找准适合自身的业务模式和投资领域,延伸产品链条,实现业务品种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和系列化。三是增强投资管理能力。深入研判各投资领域和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特征,加强投资和风险模型的研发和应用,着力提升投资管理能力。

增强风险管控能力。一是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应覆盖全部业务领域各类风险,并随着业务领域的拓展,不断拓宽风险管理范围,做到风险管理与业务拓展能力相匹配。二是建立全流程风险控制体系。风险控制应覆盖经营管理全流程和各环节,并随着业务复杂性的提升,逐步延伸风险控制半径,做到风险控制和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三是建立全要素风险定价体系。风险定价应真实反映风险水平和经营成本,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持续提升风险定价精细化水平,做到风险定价与利率市场化程度相匹配。

着力打造品牌优势。经过多年发展,信托公司在市场份额、管理经验、业务模式、人才队伍、行业成熟度、社会认可度等方面走在金融行业前列,累积了一定程度的先发优势。下一阶段,信托公司应依托先发优势,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深挖制度优势,深耕信托业务,拓展新兴领域,力争在产品研发、资产运作、财富创造、风险管控等方面继续领跑市场,赢得行业美誉,努力打造资产管理行业第一品牌。

信托监管的应对之策

统一监管标准。一是完善信托立法。对《信托法》进行修订,增加“信托经营”内容,对信托经营的条件、机构、原则等内容进行详尽描述和规范,让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在《信托法》的规范下开展信托业务,逐步形成全国统一的信托服务市场。二是统一制度安排。由国务院层面出台《信托经营机构管理条例》,对信托财产登记、信托产品注册、受托人职责、净资本管理等方面进行详尽规范,让各类资产管理机构在统一的制度安排下公平竞技,共享资产管理市场发展机遇。

加强监管协调。在资产管理行业持续监管方面,充分利用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在交叉性金融产品、跨市场金融创新等方面的监管政策协调,针对资产管理市场出现的违规行为、风险苗头、发展障碍等问题统一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共同规范资产管理市场,避免出现监管真空、标准不一和监管套利等现象,促进资产管理行业健康发展。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第8篇

内容摘要:本文借鉴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指出我国信托公司主动进行风险管理的必要性,并得出结论,提出我国信托公司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思路。

关键词:信托 全面风险管理 巴塞尔协议 金融监管 影子银行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一)全面风险管理ERM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思想包括ERM、TRM、GRM等几种理念,而其中ERM理念为理论界和实践中广为接受。ERM是由美国著名的发起组织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COSO)提出的。2004年COSO委员会颁布《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简称ERM),标志着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正式确立。

ERM将全面风险管理视为一个从企业战略目标制定到实现的全方位多角度风险管理过程。ERM分为三个维度:第一维度是企业的四大目标,即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和合规目标;第二维度是全面风险管理构成的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交流、风险监控;第三维度是企业的四个层级,即整个企业、职能部门、分支机构、业务单元。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体风险管理框架:企业的四个层级要坚持同样的四个目标;每个层级都必须按照要素进行风险管理,而风险管理要素服务于企业的四大目标。

(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下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

首先明确风险覆盖范围,将信用风险(Credit Risk)、市场风险(Market Risk)与操作风险(Operational Risk)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畴,并假定其它各类风险已以隐性的方式包括在内;其次系统化风险管理过程,给定了以上风险的多种计量方法,并明确提出了运用其方法对各类风险暴露进行风险识别、计量、控制等的一般规则、实施程序 、具体要求、操作工具等。第三,对风险管理设定了更规范的监管标准和市场约束,提出了监督检查的四项主要原则以及具体问题等,并针对市场纪律设定了信息及风险披露的要求与原则等。

信托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系统重要性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s定义为:由于规模、复杂度与系统相关度,其无序破产将对更广范围内金融体系与经济活动造成严重干扰的公司。目前中国信托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应对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仍取得了年增长60%以上的好成绩。据用益信托统计,截至2010年10月,全国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合计30103.71亿元,与2004年末2102亿元的信托资产规模相比,在不到六年的时间里增长近15倍。与此同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利润总额76亿元。行业人均利润134万元,在全国金融业中处于较高水平。信托资产规模在2005-2010年间连续六年实现了不低于30%的增长,以最低31%的复合增长率进行预测,到2015年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将超过10万亿人民币。随着信托资产规模的快速增长,信托业已成为金融行业重要的支柱之一(见图1、2、3)。

我国信托公司的影子银行特征及蕴含风险

次贷危机以后影子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成为国际金融监管的重要内容,对比影子银行体系的典型特点与业务风险,我国信托业在业务模式与风险特征等方面具有与影子银行体系的相似性。影子银行体系的典型特点在于以证券化产品及复杂金融工具为手段、以垂直分工及媒介链条为传导网络、以高杠杆与高风险为运营模式,形成与传统银行平行的信用媒介体系,推动信用媒介模式从“零售并持有”转变为“创造并批发”。因此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积聚了巨大的业务风险:

第一,影子银行的信用媒介工具是证券化产品,其复杂的结构化融资技术加剧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数量化金融模型的运用使得投资者难以准确评估金融产品的内在价值与风险,高度依赖于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结果,而信用评级机构与投资者及发行人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偏高的信用评级结果吸引了投资者的非理性追捧,导致风险的累积,加剧市场的脆弱性。第二,表外融资业务。传统银行体系通过资产打包证券化及出售给影子银行体系,将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转移到表外,表外融资虽然规避了传统银行体系下的金融监管,并将相关的违约风险与流动性风险进行了转移与分担,但是在整个金融体系范围内风险并没有化解与消减,当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重要性不断增强时,信用委托链条不断扩张和延伸,信息不对称也使高度数量化金融模型的基础假设条件变得十分脆弱,影子银行体系在证券化过程中隐藏的信用风险被快速地、无限地放大。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表外融资链条中的每个专业化分工机构都相信风险已经从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中转移出去,微观风险在形式上得以转移与化解,影子银行体系在证券化过程中隐藏的信用风险被快速放大,系统性风险变得更具隐蔽性;第三,高杠杆率运营。基于Fama-French(1991,1993 and 1995)基础上的多因素数量化资产定价模型,影子银行将其长期头寸与短期头寸进行资产组合,并高度杠杆化其头存以攫取高额利润。影子银行高杠杆运营的动机一方面迫于自有资本金的压力,另一方面来自于监管缺失及攫取利润的原动力,高杠杆率的风险在于其放大器的作用,尤其在金融市场下行过程中,去杠杆化的被动选择会导致金融危机的自我实现;第四,影子银行体系存在难以克服的期限错配,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或危机。在影子银行体系媒介过程中,高风险的长期贷款被转化为信用风险化解的短期货币化工具,对于整个金融体系而言,信用的期限结构发生了改变,并产生了影子银行体系的期限错配。如果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那么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等影子金融机构就出现了类似商业银行的“挤兑”,而此时的影子银行并无法将其长期资产立即变现,就出现了流动性严重不足的局面。影子银行在出现了“挤兑”和去杠杆化之后,由于影子银行具有系统重要性,可能就产生了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第五,场外交易形式。影子银行所设计的产品结构复杂,采用分散的场外交易方式进行交易,金融合约的签署只有交易双方自行掌握,无须向政府或第三方公开,不仅不受政府监管,也缺乏市场和行业自律。由于产品与交易的风险缺乏或没有足够的信息披露,监管部门无法有效统计、控制和降低其中所蕴含的风险。

我国现阶段虽然由于金融约束的存在,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工具严重不足,影子银行体系的链条没有明显形成,但是信托公司在与银行体系进行分工协作的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影子银行的雏形特征:在信用媒介作用方面,信托公司是我国非银行金融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相对于金融体系中的其他机构,信托公司在信贷方面具有独一无二的制度优势,在基础设施融资、房地产投融资、企业投融资等领域中肩负起了越来越重要的传统商业银行应发挥的融资作用。信托是实体经济与资金提供者之间重要的信用媒介,信托公司尤其是大型信托公司已经成为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

银行转移信用风险的压力通常来自于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的监管目标,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信用风险转移的稳定性效应要优于银行之间的信用风险转移效应,因此,银行出于信用风险主动管理的动因以及信贷规模调控的需要,具有将信贷资产转移出表的内在动力,同时,信托公司利用自己独有的信托制度优势,大力开展银信合作业务符合其自身快速成长的需要。近年来银信合作业务已经在信托整体业务规模中占据了最高份额。将信贷资产打包转移出表,由信托公司将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后批发给投资者,正是影子银行业务的典型特点。

在资产证券化与类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虽然受金融约束限制,我国金融市场中资产证券化产品链条短、结构简单,但是信托公司在资产证券化结构安排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破产隔离角色;在信贷资产转让、间接银团、银信合作理财等类资产证券化业务市场中,信托公司在金融市场中发行的信托产品具备越来越多的结构化特征;在表外融资业务上,商业银行借助信托渠道将大量信贷资产转移表外,虽然规避了信贷规模控制,有利于满足资本充足率的监管要求,但是由于信托公司只起到平台作用,信贷资产的管理与风险承担仍在银行,另一方面银行在证券化结构中往往提供隐性支持,存留的相关风险由显性转为隐性,信托公司虽为银行系统提供了风险转移和风险分担的通道,但是剥离于表外的资产并没有风险化解,转移给信托的风险以更隐蔽的形式游离于监管之外。

在高杠杆运营模式上,我国信托公司的自有资本金很少,但是近年来管理资产规模却迅猛扩张。中银国际分析报告中称,截止到2010年中期,中国信托公司的净资产值达到1090.5亿,根据净资本管理办法,估计净资本为873亿左右,而截至2010年中期的信托总资产为3.04万亿,平均杠杆率高达30倍以上;在金融监管方面,虽然信托公司和信托业务处于金融监管范围内,但是信托产品的发行与交易则采取场外交易形式进行,对信托产品的信息披露要求较低,因此由于信息披露不足导致的信托业微观风险时有发生。

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以及我国信托业风险监管新动向

(一)危机后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及国际金融监管新趋势

第一,加强资本监管,扩大风险覆盖范围以捕捉关键风险;第二,提高流动性标准,建立全球新的稳健流动性风险度量、监管标准,同时制定相应的基准和度量方法以利于推动跨境银行之间的标准一致性。第三,强化风险监管,尤其是提高金融机构的治理水平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巴塞尔委员会指出危机揭示了风险管理体系的不足,而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的治理架构和风控文化,因此委员会将关注金融机构的治理与风险管理,捕捉表外风险暴露和证券化活动风险,以提供更好的风险管理激励机制。第四,增加透明度。在第三支柱市场纪律中规定了一系列信息披露要求,以使市场参与者通过资本、风险暴露、风险评估等信息衡量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尤其是资产证券化、表外融资、交易活动中的风险暴露情况。

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除了强调全球监管合作外,还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在宏观方面,系统性风险控制和宏观审慎监管成为监管改革的重中之重,金融监管范围更加全面,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市场和工具均被纳入监管范畴,对具有系统重要性的金融机构提出资本充足率、杠杆限制、交易限制、信息披露、定期检查及报告等更高的风险管理要求;二是在微观方面,继续强化微观审慎监管。改变以往过度依赖市场调节的理念,重新强调金融监管的重要性,从资本监管、流动性监管、全面风险管理、信息披露、薪酬机制等方面提高监管标准;三是在市场建设方面,强化对资产证券化市场和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统一集中管理。

(二)《净资本管理办法》体现出我国信托业风险监管新动向

次贷危机后银监会针对信托业可能潜在的风险,出台了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对银信理财合作、房地产信托、信政合作、结构化信托等业务设定了更高的监管要求。2010年8月24日颁布《净资本管理办法》及相应的风险资本系数调整表。该办法对净资本、风险资本、风险控制指标、监督检查等作了明确规定:首先,对信托公司设定了净资本不得低于2亿元的准入门槛,且应当持续符合两项风险控制指标,即净资本不得低于各项风险资本之和的100%,且不得低于净资产的40%。其次,明确了风险资本的计算方式并确定了风险资本系数。根据风险资本调整表,单一类信托业务(不含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的事务类信托风险系数最低为0.30%,集合类信托业务(不含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和银监发(2010)72号文之后的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的融资类信托业务所对应的风险系数最高,其中房地产类融资3%,其他融资类业务2%。最后,要求信托公司制定并实施净资本管理规划,并制定了监督与检查具体办法,同时对整改提出了明确要求。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是对信托业的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形式上的意义在于,对信托公司提出了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并将净资本与净资产、风险资本、各类业务余额、风险系数挂钩,使信托业务受到杠杆率的约束。本质上的意义则在于,监管层顺应全球金融监管趋势,防范信托业系统性风险,在弥补以往监管层监管工具缺乏的同时,推动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营造稳健、具备持续抗风险能力的信托业市场环境。

以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建设信托公司风险控制体系

(一)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

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应包括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范畴、风险管理制度、风险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工具等五方面。梳理信托公司风险管理范畴,进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和过程设计,运用风险管理工具,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度量与控制,从而实现公司各类风险的系统、有效、连续控制,并最终服务于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目标实现。

(二)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设定

由单一风险管理向复合风险管理转变;由事后被动风险管理向事前主动风险管理转变;由分头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由定性分析向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转变。

(三)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制度保障

制度保障包括机构设置、职能设定、规章制度、信息系统等几方面。机构与职能设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组织制度保障。全面风险管理的机构至少应该涵盖三个层面:上层包括董事会、高官层及风控委员会,中层包括各个职能部门,下层包括各个业务单元及相关个人;规章制度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法律制度保障,国家政策法规以及信托公司自身的规章制度可以规范风险管理操作过程,指导信托公司的日常风险管理工作;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技术制度保障,完善的信息系统为各个风险管理环节提供所需的信息存储、采集与处理等技术平台支持,从而为风险管理的全过程搭建信息技术平台。

(四)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风险范畴

信托公司全面风险范畴是对信托公司经营活动中可能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的抽象和总结。风险范畴对信托公司在经营管理中所面临的风险种类进行定义并划分,从而框定风险管理对象,确定各类风险的本质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风险分析和管理。

(五)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过程是指为实现既定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对风险识别、度量、控制和报告等行为进行系统化及流程化管理的系统。风险识别是指运用风险识别指标与模型确认各项业务中所面临的风险及来源,并初步评估风险程度;风险度量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定量测量并给出详细评价;风险控制是在度量的基础上,做出风险处理决策并采取相应措施,确保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水平之内;风险报告是指将风险信息纵向报送和横向传递给相关管理部门,以使其了解信托公司所面临的风险状况。

(六)信托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工具

信用风险管理工具:风险度量多采用标准法、IRB初级法、IRB高级法;通过压力测试、VaR、DD模型、KMV、Credit Metrics、Credit Risk+、Credit Portfolio View System等模型进行风险分析报告;市场风险管理工具:风险度量方法主要有标准法、现金流缺口模型、久期缺口模型、凸度模型、VaR模型等风险分析报告的模型主要有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操作风险管理工具:风险识别方法有标准法、内部计算法、历史经验法;整体风险度量方法有情景分析、主观方法、分析方法、基础指标法、标准法、内部计算法;流动性风险管理工具:流动性风险度量方法有资金结构法、流动性指示器法、缺口分析法、现金流量法、流动性指数法等。

结论

综上所述,信托公司立足于稳定健康发展,一方面要主动进行风险管理,适应监管的需要;另一方面要在净资本管理新规下积极进行业务调整,由粗放型业务模式向内涵型业务模式转变,深化信托产品创新与信托业务多元化,在政策约束的压力下激发出更大的生机。监管层面不仅要从微观方面,如信托公司的净资本管理、业务风险提示等方面进行微观审慎监管,更应该本着宏观审慎监管的原则,从信托的整体市场层面进行制度创新,如建设信托产品集中交易系统,将有可能增加信息透明度、提高交易效率、防范信托业整体风险,有利于金融监管与信托业整体规范。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

2.刘文雯等.影子银行体系的崩塌对中国信托业发展的启示[J].上海金融,2010(7)

3.许文彬.信息替代、制度变迁与金融风险[J].财经问题研究,2000(5)

4.顾弦等.次贷危机背景下新巴塞尔协议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2009(2)

5.李寿华.解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全面风险管理体系[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6.邢成.后危机时代中国信托业的政策环境与发展趋势.中国金融,2010(6)

7.严婷.G20批准“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政策框架[J].第一财经日报,2010(11)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第9篇

业内专家表示,房地产信托模从去年三季度开始出现爆发式增长,在今年二季度达到顶峰水平,目前政策逐步收紧,发行开始受限。在房地产销量下降、房价拐点隐现的情况下,随着房地产信托产品集中兑付期逐步来到,房地产信托的兑付压力已经出现,最严峻的考验将在明后年出现。

政策受限

有媒体报道称银监会最近叫停了渤海信托、方正东亚信托、四川信托和五矿信托四家信托公司的房地产信托业务,为期3个月。但银监会以及渤海信托、四川信托等随后都予以否认。

信托界人士向记者透露,包括上述四家信托公司在内的房地产信托业务的确受到限制,但不是被叫停。其实早在5月份,房地产信托发行量最大的前10家信托公司已经收到“窗口指导”,不再扩大房地产信托的业务模。

该人士称,监管部门的初衷是不要继续增加新房地产信托业务。但信托公司还是可以通过两个渠道“补充额度”:增加资本金或等到已成立的房地产信托到期后再发新产品。“绝不是叫停。”该人士强调。

四川信托官网显示,四川信托-长江畔-桂圆林生态墅区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目前仍在发售。该项目第一期全部为别墅,项目二期全部为江景高层。可见此信托计划为典型的房地产信托,期限从18个月到24个月不等,相应的收益率也从12%到14.5%不等。

上海银监局相关人士也表示,该部门从未签署过任何叫停房地产信托的文件。而信托融资在整个房地产项目中的比例不得超过30%,因此房地产信托整体风险可控。

据用益信托工作室10月26日的《2011年三季度房地产信托发展报告》,随着监管层对房地产信托的多次风险提示,以及多数信托公司的净资本告急,三季度共发行了233款房地产信托产品,发行模为620.91亿元,同比下降了6.14%。但与二季度相比,发行模大幅下降46.15%。9月份房地产信托发行模甚至出现了40%同比负增长。市场对于房地产信托更加谨慎,部分信托资源暂时撤离房地产信托市场。

兑付压力

三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销售疲软,房价下行压力增大。部分楼盘开始降价促销。市场环境一方面让信托公司对房地产信托发行更加谨慎,从而导致此类产品发行模急剧萎缩;另一方面,也给即将到期兑付的房地产信托带来了压力。

据普益财富提供的数据,四季度即将到期的46款房地产信托产品中,发行数量最多的是中融信托,共发行6款。紧随其后的是中诚信托和中铁信托,各发行5款。这46款产品中模最大的是12月1日到期的“2009年润通鸿业投资集合信托计划”,达16.5亿元,由中诚信托发行,期限24个月。

“即便有些房地产信托项目出现兑付问题,目前外界也很难知道。因为都是信托公司先用自有资金垫付,然后再慢慢处置。而这些情况信托公司是不会对外披露的。”上海一家信托公司的信托经理表示,今年是各大信托公司大模增加资本金的一年,因此信托项目造成的“窟窿”短期更难被发现。如果房地产信托的风险要集中爆发,也应该在明后年,因为今年二季度大模发行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很多是明年到期。

据用益信托工作室提供的数据,50家信托公司的2010年年报显示,全行业净资本模最大的信托公司为平安信托,其净资本即将告急;全行业信托业务收入最多的信托公司中融信托面临至少16亿元净资本缺口。而房地产信托是净资本占用比例最高的产品之一。

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范文第10篇

自2010年银监会出台《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后,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资产规模需要相应的净资本来覆盖其中的风险资本。而净资本有限就会限制信托公司的发展,还因信托公司是以融资类业务为主,计提更多的风险资本,就需要更多的净资本来覆盖。因此,为了不断发展,扩大规模,许多信托公司选择增加注册资本。例如,中融信托于2012年底增资1.25亿元,其后1年,信托资产规模新增1790.49亿元。而今年6月,中融信托又再次增资44亿元,可以预见其未来发展之盛况。

在经济疲软,房地产市场动荡等局面下,一些风险产品的爆出,让信托业突然惊醒,信托业资产规模已经站在了12.48万亿的巅峰之上,行业所面临的风险不容小觑。且今年颁布的银监会99号文,要求信托公司建立风险补充机制,当信托公司经营损失侵蚀资本时要从净资本中全额扣减,再由股东补充资本或者相应地缩减业务规模。因此,防控和缓释风险已成为当前信托业最主要的课题。对于那些风格激进,发行信托资产规模较大,风险资产过高的信托公司,通过增资来提前布局防御未来的风险不失为一个良策。

此外,增资还进一步体现了信托公司及股东实力,以及其看好信托业发展的预期。例如此次增资的中信信托,用未分配利润转增注册资本,既说明了当前公司的盈利能力很强,而在这个时点增资,也表明了公司股东对信托行业和公司未来经营与发展充满了信心。当然,中融此前同样大手笔的增资也有这个因素。

各信托公司除增资目的不同外,增资方式也体现出了多样化。根据格上理财统计,信托公司增资的方式主要包括:股东出资、引入新股东注资(战略投资者)、未分配利润(还有盈余公积、资本公积)转增资本等。上市公司还可以通过向原股东配售股份、公开募集股份、非公开发行股票、发行可转债等方式增资,但这些方式也都可以分别归入到原股东出资、引入新股东等大范畴之中。

股东出资,即由信托公司原股东增资。此种增资方式较为传统,还需要具备股东实力较强,股东方面认可公司此前业绩,及未来发展规划等条件。民生信托和万向信托都是选择通过股东出资的方式增资,因为均是开展业务时间不长的信托公司,股东注资的主要原因是对信托行业较为认可,对公司未来期望较大。

引入新股东,一般也说引入战略投资者。山东信托引入的中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是中石油旗下全资子公司,也是昆仑信托控股股东,无论从资本实力还是同业管理经验方面都可给予山东信托极大的助力;国投信托也将引入泰康人寿和江苏悦达集团,险资入股信托达到金控或协同等战略目的,而江苏悦达集团系全国百强,2012年实现营收883亿,实力可谓雄厚。由此可见,信托公司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一方面可以提高公司资本实力,一方面可利用资源整合,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最终达到信托公司与战略投资者之间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上一篇:餐饮业食品卫生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