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表达

时间:2022-08-21 05:56:09

人类的表达史

人类的表达史类似于一部人类的媒介史,只不过人类表达的历史要比媒介的历史长。

我们可以把人类的表达历史划分为无媒介表达和有媒介表达。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推断,至少有很长的一段时间,人类并没有把表达和媒介联系在一起,比如,最原始的表达应该是舞蹈和歌唱,这些基本上都是不借助外部媒介的。也就是说,人在那个时候把自己的身体当成了一种天然的媒介。

从文艺的角度看,人在手舞足蹈的时候往往就是因为找不到别的表达方式。歌唱和舞蹈在这一点上似乎存在微妙的区别。在没有文字的时期,语言表达主要是口头表达。在这个时候,也许会有一些类似哑语的手势语言来帮助人们沟通,而这种手势也可以发展成为舞蹈。舞蹈和歌唱当然会有娱乐功能,它们也会成为一种仪式。

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有什么区别?尽管两者都属于语言表达,不过,在中文里,语言表达这个组合词汇本身更多指向口语。通常的逻辑是,口头表达更强调面对面,互动,表达对象比较单一。今天的广播和电视使用口头表达多,所以会给我们更多的人际传播感。文字表达的大众传播意识更强烈。这可能也是文字追求准确的原因。

口语表达为什么不怕断章取义?我们可以这么看,出口成章是很难的。有趣的是,当我们说别人断章取义时,通常是指向文字,很少针对口语。为什么?简单的回答是:文字更有逻辑。具体地说:口语和画面好像有类似的地方,就是都不那么怕突出和分裂,甚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它们还更喜欢这么做。所以文字似乎是更加自我。

实际上,人类在追求表达的道路上,也存在着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无意识地碰触某些媒介,也可以说是一种潜意识的追逐。另外一种就是有意识地借助媒介来表达自己。某些绘画的表达可能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甚至一些文字的出现也有可能具有某种偶然性。而烽火台的表达肯定是有意识的。

我们也可以这样来描述人类的表达史:从被表达到表达,从被动表达到主动表达,从行为表达到语言表达,从舞蹈到音乐。我们很多人都有学习交响乐的经历,我们力争破解音乐在表达什么。从个体的表达到群体的表达,从私人的表达到公共的表达,从媒体的表达到网络的表达,从文化的表达到政治的表达,从我想说到我能说。

那么,说和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有一些人说得比想得快,也就是先说后想,一些主持人就是如此,似乎是不过脑子。还有一些人是边想边说。再有一些人是先想后说。又有一些人甚至是想了也不说,所谓沉默的大多数。这其中也包括一些人想了也说不出,因为他们缺乏表达能力。说和想同时进行,经常被视为吞吞吐吐。

人类的表达也可能有哑语时期。在表达上,我曾经就有一段哑语时期。那时我觉得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形容我的想法,似乎语言已经被前人说光了,自己好像每天都在乏味地重复着别人的话。后来偶然开窍了,原来不能用词组表达的概念也可以用段落表达清楚。这让我非常高兴,有一种语言解放的感觉,不是少年强说愁了。

发明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表达就上了一个台阶。表达和媒介出现了分离,也就是说,媒介开始成为人类表达的工具。媒介和人本身实现了表达上的分离。过去,人本身就是表达的媒介。有了媒介以后,人实现了表达上的延伸,而帮助人类完成这一身体延伸的就是媒介。这容易让人想到麦克卢汉的名言,媒介是人的身体的延伸。

在此之前,人类的表达距离是有限制的,人们的表达基本上是围绕身体展开的。而有了文字以后,人类的表达实现了距离上的飞跃,空间不再是表达的障碍。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文字同时也突破了时间的限制,表达不再必须是面对面的,文字可以记录历史,甚至它本身就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文字让表达在空间上进了一步,而在时间上似乎退了一步。

如果说在口语时期人类的表达是直接的,那么,文字时期人类的表达就有了间接的手段――鸿雁传书。间接的意义在于,人类的表达脱离了时间的束缚,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选择表达。文字在解放了人类表达时间的同时,也解放了人类表达的空间。因为有了文字,人类表达的时空首次实现了分离。如同航天飞机发射时的火箭分离。

信件迄今为止仍然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最重要方式。而书籍则保持着人类表达思想的最权威地位。报刊依然是信息表达和观点表达的传统媒介。广播用声音还原了人类表达的现场感。电视用画面再现了人类表达的空间。网络用虚拟的方式再次分离了人类表达的时空。

我在做新闻记者和编辑的时候,主要是用文字。到大学教书以后,主要面对的是画面。我必须承认,我表达心情的主要方式依然是文字。虽然我知道画面有取代文字的趋势,但我希望文字和画面能统一。

如果比较文字和画面,也许我们可以说,文字向后,画面向前。这是一种感觉。文字适合表达过去和历史。而画面似乎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文字显得陈旧。盖棺定论和白纸黑字更吻合。虽然也有老照片,但是文字对过去更有统治力,因为文字更确切。历史总是比未来更需要肯定的语言。回忆录如此,史书也是如此。我们还可以说,画面是移动的,文字是固定的。

在网络时代,人类表达的工具与效果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网络降低了表达的门槛,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让每一个人都有了表达的欲望。最新的例子是,微博提供了日常表达的工具。

表达的分类

人类的表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来对它分类。

单纯从形式上看,人类的表达可以分为行为表达和语言表达。所谓行为表达,也是一种身体表达,包括了街头示威和游行,这是一种人类的在场行为,人们用出席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存在和态度。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如今发生在中国的一些有关拆迁的恶性事件就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行为表达的特征。

在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行为表达,只有那些具备表达意图的行为才可以算是行为表达。这就涉及到主动表达和被动表达的问题。表达这个词汇在中文的概念里,我们更多感受到的是主动的色彩。如果说真的有被动表达,那么,它可能更像是无意识表达,属于潜意识行为。而本文探讨的表达主要是指主体的表达,就是有意识的表达。

表达都是主动的吗?在中文的感觉里,表达这个词汇本身好像有更多主动的色彩。我们很难想像被动表达是什么样子。我们倒是更熟悉被表达,就是你不能表达自己的时候,别人替你表达。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表达分为主观表达和客观表达。但是,今天的人类表达越来越倾向于主体性表达。除此之外,沉默也是一种表达。

表达是一个十分美好的词汇。我们可以说表达是人类和动物的重要区别。表达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一种欲望。假如按照内容来分类,我们可以把表达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思想表达,第二种是情感表达,第三种是信息表达。今天的大部分的传播媒介所做的基本上都是信息表达。而大部分的文学和影视剧都可以划入情感表达的范畴。大部分的思想表达都集中在书籍里。

我们还可以把人类的表达分为公共表达和私人表达。我们通常会认为表达是比较私人化的,似乎只有组织和群体的表达才可以说是公共表达。网络让我们看到了和希腊广场以及英国酒吧还有奥地利咖啡馆一样品质的公共表达。

如果按照社会通行的分类来说,表达又可以分为政治表达、经济表达和文化表达。政治表达是我们最熟悉的,当代中国每年春天的两会就属于政治表达的典型,甚至这个时间段可以称之为政治表达月。这并不是说平时就没有政治表达,而是说这个季节的表达是最集中的。而在政治表达中,还可以划分出一些表达的分支,比如,公民表达。

而与公民表达相对应的是消费者表达,后者显然属于一种经济表达。在政治的选举季节过去以后,通常选民就可以使用经济表达方式来投票继续支持或者反对政治当选者,因为在政治选举休会期间,选民的政治表达手段有可能会减少,这个时候的经济表达就成为政治表达的补充。比如,对某些经济利益集团的抵制,往往也会反映出对这些利益集团的政治代言人的不满。

就人类的表达而言,文化表达的手段可以说是最丰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化本身就是表达的艺术。也许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具体说明这个问题。看看姜文和张艺谋的比较。他们都有思想,都是艺术天才。不同的是,搞电影对姜文显得屈才了,做演员罩不住他,做导演好像也不过瘾,他似乎是要输出思想,他仿佛更适合激进的社会。如果说张艺谋是在寻找表达思想的形式,那么,姜文就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只不过张艺谋是用艺术片来表达。

而按照表达的媒介来划分的话,人类的表达又可以分为网络表达、书籍表达、报刊表达、广播表达和电视表达。有网络以后,人类表达的门槛正在降低。而在人类早期的书籍表达时期,表达的门槛是最高的,知识分子的文化地位在那个时候可能是最高的,但是,知识地位高并不一定代表他们的政治地位同样很高。

书籍表达和报刊表达实际上都属于文字表达的分支。而广播表达属于声音表达,虽然声音表达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归入语言表达,但是,它们之间还是有微妙的区别,毕竟语言只是声音的一种。电影最准确地反映了这个问题,从默片到有声片。在无声片时代,仍然是有一些音乐配音的,只不过演员不发声,文字是作为画外音存在的。

那么,情感表达和情绪表达有什么不同呢?在中文里,情感是比较褒义的,而情绪是比较贬义的。情感听上去比情绪更宽阔,我们一般不主张别人控制情感,但是我们会让别人注意控制情绪。情绪似乎和脾气相关。情绪不好并不意味着他的情感差。情感通常比情绪更有深度。情感经常是和别人有关,而情绪是和自己有关。

我们说情绪表达的时候经常容易使用一个词汇,就是发泄。总结起来,情绪发泄似乎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情绪人对熟人发泄情绪,有点像杀熟,跟他越熟的人越难以幸免,在心理上属于示弱,发泄的范围有限。第二种是对生人发泄,发泄者并不希望得到安慰,更像是自我发泄,多是在网上用匿名发泄。第三种是对半生不熟的人发泄,对象很可能是微博上的粉丝,他们是虚拟的熟人,是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的一个阶段。

那么,官方表达与民间表达有什么区别?前者通常用文件的形式,后者有段子和上访。央视的《新闻联播》是典型的官方表达。现在的电视民生新闻被视为民间表达。官方表达注重权威和统一,民间表达讲究聪明和智慧。官方表达通常排斥个人表达,倾向于集体表达和组织表达,民间表达更多的是匿名表达。民歌也是一种民间表达。

媒介与表达之间的关系

人是表达的动物。人天生就会表达。每个人都想要表达。但是,表达本身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表达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它也是一种内容。人类表达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它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现在,很多人都说我们进入了麦克风时代,这更多指的是每个人都有了表达的机会,就如同在卡拉OK歌厅里的飙歌,每个人都有机会拿到麦克风。在麦克风的历史上,它曾经是作为权力的象征,谁拥有了麦克风,就意味着谁有了话语权。如今麦克风在一定程度上从权力过渡到了权利,权力是个人的和少数人的,而权利是所有人的。每个人都应该有权利,但是,每个人未必都需要权力。当麦克风走下神坛以后,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有话语权。

麦克风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表达工具,有了麦克风以后,人们的表达就可以无障碍地传达得更远。流行歌手是离不开麦克风的,但是,在早期,很多美声歌唱家都有点排斥麦克风,因为麦克风有人工的电声效果,而艺术家往往想要完美地展示自己原始的声音,看谁的穿透力最强,让剧场最后排的观众也能够听得清楚。话剧演员也不例外。

技术对人类表达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网络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网络几乎给人类带来了表达的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利用网络来表达。网络可以说降低了人类表达的门槛。人类过去的表达模式通常是有先后顺序的,也就是说,它基本上不是同时性的。而现在,网络重新整合了人类表达的时空概念,可以让很多人同时表达。这实际上给接受表达的人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不暇接。一句话,过去的困难主要是在表达者一边,现在,这个球踢给了表达的接受者。

我们过去习惯于说电视降低了人类传播的门槛,具体地说,电视并没有直接降低人类表达的门槛,而是降低了人类接受表达的门槛。报刊和书籍是需要文字门槛的,换言之,受教育水平往往和纸质媒介之间存在某种关系,至今仍然如此。比较起来,广播比电视更直接地促进了人类的表达,因为电视似乎更多的是增加了对表达接受者的吸引力。这可能和人类表达的单讯道有关,电视是多讯道的传播,它更容易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它也常常会让观众忘记自己的表达者身份。

表达的工具与效果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表达是需要工具的。网络降低了表达的门槛,让每一个人都有了表达的欲望。微博提供了表达的工具。书籍的表达是难度最大的。并不一定越方便的工具就越能带来好的表达效果。不同的人对自己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预期。所以,有人会采取激烈的表达方式,目的在于引起别人的注意。

今天我们怎么表达?时,中国人都是向表忠心,表达方式是大字报和忠字舞,还有八个样板戏。现在中国人主要是网络表达。表达权正在成为一种公民权利。表达权和知情权是孪生兄弟。表达已经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关键词。能表达比表达什么重要,表达什么比怎么表达重要。

这里我们可以尝试着总结一下媒介对表达的影响。媒介可以复制并且保存人类的表达,比如,唱片对歌声的保存。媒介还可以让人类的表达更理性,比如,使用文字表达就在某种程度上比使用声音或者画面表达要更理智。这当然和不同媒介的特点有关,媒介不仅仅能够如实传达人类的表达,同时,它还能够在一定意义上改变人类的表达,例如,麦克风就促进了流行音乐的发展,在另一方面它也延缓了严肃音乐的进步。就我的人生经历而言,我听到的传达要比表达多。而我还不是官员。如果说是仕途中人,我想他们会听到更多的传达。小时候我是到传达室偷看《参考消息》,大了以后是听文件传达。传达是从上到下的,表达是平等的。传达有秘密的色彩,表达有公开的含义。传达是有组织的,无组织的传达是谣言。

在中国,知情权与表达权这两个权利都被政府的文件提及。知情权是权利,是一种民权。表达权是人们参与政治的必要条件,是一种政治权利。

两者谁重要呢?很多人会说,没有知情权,何来表达权?重大事情要让人民知道,这是现在耳熟能详的政治话语。问题是,这里仍然反映的是一种单向到达,就是人民被告知。什么是重大事情?我们告诉政府什么?

而言论自由与表达自由又是什么关系?我觉得言论自由的概念更大,表达自由应该是从属于言论自由。如果没有言论自由,表达自由有何用?从表达自由过渡到言论自由,这似乎是中国眼下的自由路径。网络促进更多的是表达自由。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上一篇:莫让时评成为谣言的推手 下一篇:突发事件报道要跳出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