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的媒介表达与媒介素养

时间:2022-07-28 12:54:19

【摘要】弱势群体也有表达的权利和需求,网络成为弱势群体发声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等新媒介要求使用者拥有一定的媒介素养,而这也就成为了限制弱势群体发声的瓶颈。

【关键词】弱势群体 媒介素养 发声 表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媒体的普及,为弱势群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表达平台,他们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但是对于一些不会使用网络的弱势群体而言,他们又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呢?对此,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弱势群体与媒介素养

郑杭生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弱势群体与社会支持》中指出“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它主要是一个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李学林在《社会转型期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意义及其政治对策》中认为“弱势群体,就是指由于能力或机会处于劣势而只能较少地占有各种社会资源的人群共同体。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我国社会各利益主体的分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导致了一个较为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综上所述,弱势群体应是在社会结构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形成的,在经济生活中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在社会生活中无法与其他人进行平等的社会竞争,而日益被边缘化的群体。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关于弱势群体的媒介使用,因此我们进一步将弱势群体限定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都处于一种不利状态,有表达的欲望却无法使用适当的媒体来行使自己表达权的群体。

媒介素养,最初由英国学者提出,是国外的许多传媒学者和教育学者研究的热点,1997年卜卫发表了《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后,大陆学者开始参与讨论这个问题。关于媒介素养,也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张志安在《解读媒体素养教育》中提出“媒体素养就是指公众面对各种媒体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体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而段京肃、杜俊飞在《媒介素养导论》中提出“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包括了三个环节: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解读媒介、批判地接受媒介信息;利用媒介工作和生活,通过媒介发出声音并维护自己的利益。媒介素养不仅是资质,而且是方法和技能,它决定了现代人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媒介生存能力。”随着大众媒介的普及,信息社会的媒介素养已经不仅仅是接触媒介的问题,更重要的应该是使用媒介的问题。

二、通过传统渠道表达的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大众传媒的发展,以广电报刊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成为了弱势群体主张权益、诉求利益的一条惯常渠道。但是现况却是从报刊到广播、电视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都自觉地避开底层的弱势群体不约而同地将目标受众锁定为城市市民、白领和中产阶级等。北京青年报曾对他们的目标读者群进行了一个勾勒:“他(或她)是一位36岁左右较为成熟的年轻人,拥有高中或大专以上的学历,供职于政府机关、科教文卫单位或企事业单位的公务员、专业人士或白领人士。他(她)是拥有较高经济收入和消费投资决策能力、对于流行时尚敏感的、享有最多的高档和豪华生活用品的城市人。”显而易见,按照这家都市类报刊对他们读者群的勾勒,弱势群体被他们置于社会注意力的边缘。因此,在大众媒体每天报道主流价值观的新闻的时候,一些有冤不能伸的弱势群体只能选择另外的表达方式。

三、互联网是弱势群体首选的表达渠道

从新世纪开始,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突飞猛进,截至2009年12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28.9%。无疑,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中国新媒体的生力军,也逐渐体现出它对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力。

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首次彰显了网络舆论强大的力量。从此,弱势群体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或者网民直接对某事件中弱势群体利益的关注,使得最终问题得到解决,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伸张的事例越来越多。人民网《2009年度网络热点事件排行榜》①第一的“邓玉娇案”,相对于当地的官员,网络舆论明显倾向于处于劣势的邓玉娇,最终此案中邓玉娇被判免于刑事处罚。正是网络的出现使得弱势群体相较以前更容易发出声音,也更能得到广大公众的关注。相对于传统发声渠道的不通畅,网络成为弱势群体发声的首选渠道。

四、媒介素养是限制使用网络表达的瓶颈

网络虽然相对于传统发声渠道拥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网络作为新媒介也对使用者提出了相应的技术要求。如果不会使用电脑、不会打字、不会上网,通过网络渠道发声又从何谈起。因此,弱势群体要通过网络发声就要拥有基本的媒介素养。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使用网络媒介已日益成为普通的日常行为,但是由于经济、地域、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有很多群众还不会使用网络。而当这些人想要发出声音的时候, “不会使用”就成为导致他们无法发声的元凶。正是因为不具有使用网络媒介的基本媒介素养,他们很难通过网络媒介来发声,以改变他们不利的生存与生活状况。在信息时代这些不具备基本的网络媒介素养的人就是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

由于这些弱势群体媒介素养差,他们占有和传播信息的无论是质还是量都与主流人群的差距较大。对他们来说,信息的占有与传播的不平衡仿佛一条鸿沟,难以逾越。如何跨越横在社会弱势群体面前的这条信息鸿沟,为弱势群体提供通畅的社会表达的渠道就成为一个巨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中,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够与普通人一样使用网络媒介,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发出声音。

目前,“我国电脑和网络用户主要集中于男士、青少年、高收入、高学历阶层中,而女性、中老年、低收入、低学历者对电脑的利用则很少。”②不少调查都证实了上述情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地区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互联网的发展水平也越高。从经济角度看,地区经济越不发达地区的弱势群体越是难于使用网络发出声音。虽然我国网络用户的结构在不断优化,农村网民的规模也持续增长,达到10681万;但在比重上,农村网民仍只占到网民整体的27.8%③。从这点也看出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群众使用网络表达自己也比城市居民更少。从网民的主要学历构成上,高中及高中以上学历的网民占到总比重的64.5%,而大多数低学历群众使用网络的比例较低,自然通过网络渠道发出声音的几率也较小。

无论是从经济状况还是学历水平,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的网络使用率都是较低的,造成这种客观现象的一大主因就是网络使用的基础条件匮乏,这是制约弱势群体通过网络发声的“硬件”。而另一个更为值得关注的就是制约弱势群体通过网络发声的“软件”――媒介素养。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网络使用的意识相对较落后。CNNIC的《报告》显示,目前农村非网民中,有38.8%的人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19.7%的人是由于没有电脑等上网设备,相对于缺乏相应硬件,缺乏电脑和网络使用相关知识而不使用网络的比例更高。这也反应了当下,制约弱势群体通过网络表达的真正瓶颈――缺乏媒介素养。因此,加大媒介素养的培养教育是完善和加强弱势群体发声机制实现弱势群体自由顺畅的通过网络等新媒介发声的基础。

弱势群体的发声,尤其是通过网络发声,涉及到弱势群体本身的媒介素养。当弱势群体无法使用、驾驭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时候,发声就无从谈起。因此,为了能使发声的整个过程更为有效,应该从最基本的――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尤其是使用网络这方面着手,积极提高和拓宽弱势群体的网络使用率和范围。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加大了对边远农村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媒介素养基础教育的投入。国家和政府明白仅仅从硬件上实现普及还是不够的,新媒介的使用伴随着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进行使用新媒介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弱势群体的表达。■

参考文献

①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2009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

②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34页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2010年1月

(作者: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民生新闻之“民生”辨析 下一篇:浅析媒体在报道政府新闻时的“焦灼”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