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也要“抑扬顿挫”

时间:2022-08-14 03:49:46

音乐课也要“抑扬顿挫”

每个人记录生活和感受生活的方式不同,有人用文字,有人则选择音乐。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抑扬顿挫的表达方式所诠释的语词精辟,它使阅读吟诵时,语言语调如同唱歌一样具有音乐美和节律美,它所体现的是音义与字义的有机融合,它所表现的音律使文章韵味情意更浓,音韵更具独特的乐感美。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课堂又该用何种方式来感受音乐的非语义性的情感表达?又应该关注音乐的何种“抑扬”与“顿挫”,使我们的音乐教学通过音乐的特殊语言,更好地诠释音乐的内在,让学生在情感中体验,使心灵得到净化?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一、关注音乐语言的“抑”

在音乐课堂中,我们应关注音乐语言的抑,还音乐课堂教学的音乐本色给学生。多一些聆听音乐的体验,少一些语言的说白;多一些律动体验的感知,少一些语言的描述;多一些演唱体验的感受,少一些语言的说教。“抑制”音乐课堂中多而无味的语言,使音乐课堂充满音乐的旋律感。

那么,如何在关注语言的抑中,还音乐予学生?笔者认为,音乐的非语义性决定了音乐的感受应该是在体验、模仿、探究、合作中实现。在“抑”中我们应该赋予学生更多视听结合的聆听体验与感受。不难发现,当下不乏通过不同形式来进行音乐教学的课堂,这类课堂中老师急于表述自己的观点,甚至于用文字的描述性来表达音乐的内涵,但这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音乐课堂。所有的音乐体验都应来源于音响的感知效果,而在体验感受过程中,我们应摒弃、抑制那些苍白的说教语言,将视听、空间感觉、联觉体验多赋予学生,创设纯净无干扰的欣赏体验空间,引导学生感知音乐的旋律走向、节奏特点和情绪色彩。

二、关注情感的“扬”

课堂中关注音乐情感的“扬”则需要我们的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多一些情感体验,融合音乐元素去分析、感知和体验乐曲蕴藏在旋律中的情感,激发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这需要音乐教师具备对音乐教材的剖析能力及教学的预设能力,在欣赏音乐作品中,扬情感之意,还审美之感。

如笔者观摩的一节音乐课,教师在讲授《暮江吟》教学时,引导学员通过朗诵,体验诗歌最有意思的是什么?有何关键字眼?而后引导大家用手势线条的方式找音乐的感觉。要求学员所表现的线条既要关注乐曲乐句的节拍变化,还要关注诗歌旋律的情感,同时在关注音高和乐曲所表现的意境时,要求学员们用肢体感受平稳的感觉和肢体空间的变化,来体现乐句和“初三夜”一字两音所赋予诗歌的情感韵味。宋老师的教学引导,正是关注了音乐元素中情感的“扬”,从乐曲的音乐元素分析入手,感知乐曲中第一乐句有高低景的对比,第二乐句有颜色的对比(绿色与红色),第三乐句有回旋环绕感,并从音乐线条走向中感受体会夕阳西下的意境美和乐曲中起承转合的情感起伏变化。通过老师的有效引导和分析,使学生加深了情感体验,演唱时更加细腻、更加深刻、更有画面感。这也正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引导学生从感知音乐内容到音乐形式再到音乐内容的体验过程,要明确一切的方式都是为音乐内容服务。

三、关注节奏的“顿”

我们所倡导的是在音乐节奏体验中感受不同时值组合所带来的音乐场景感受。奥尔夫在音乐教育中提到的“原本的音乐”,就是要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学生亲自参与甚至自行设计的即兴表演。而能够将语言、动作、音乐融为一体的最核心、最基本的要素就是节奏。节奏既是入门的先导也是进行音乐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节奏感的培养可以通过顿挫的语言朗读来进行,语言中的语音、语义、语调、语气等构成了语言的要素。在这些要素中,语音和相关的语调、语气在某种程度上,与音乐音响构成的要素如音高、音长、音色,甚至情绪和表现风格都是相通的。因此,在音乐课堂中,要关注节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感受不同节奏型所带来的 “顿挫”节奏感来体验音乐的内在性格。

中央音乐学院姜谧娅老师指出,我们的音乐课堂应该关注音乐的元素,音乐的元素应包含音高、音长、音强、音色、音区和音距。它所表现的是音乐的内涵,其内容是通过形式来体现的,这样的形式可以在富有节奏的朗读中体验。节奏是音乐元素中表现力最强的手段之一,它不仅是一个代表时间关系的范畴,同时更反映出音乐的情绪、色彩、内容和最生动的音乐形象。我们的音乐课堂应关注音乐节奏的“顿”,或长或短,或高或低,学会从音响(听觉)的节奏体验,到触觉的节奏体验,再到内心的或者是视觉上的节奏感知。通过这些不同的感知方式来体验节奏的“顿挫”感,让学生感受到语言和节奏的长短其实都暗示着音乐的性格和力度,从某种角度讲,也可以说音乐的美正是在长与短的不断交替中产生的。

四、关注创新的“挫”

抑扬顿挫的“挫”隐意为“转折”。我们的音乐课堂应该创设富有创造性的探究实践活动,应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让学生学会“转折”与创新,寻求新的体验与感知途径。在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远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很多,如在低年级开展自编歌词、自编动作表演等活动;中、高年级学生开展节奏、旋律设计或简易词曲创作等活动。我们还可以通过乐器教学的创编实践,来引导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大胆探索与创新。

童昕老师认为,音乐的创新并不是老师没有任何引导地让学生自己去创造,而是在放手让学生进行创编实践前,教师自身先要有方向感,并分层次地对学生的创作实践进行必要的引导。如在《钟表店》一课乐器教学的编创活动中,童老师先要求学员将歌词变化成2拍或3拍的节奏型进行朗诵,要求每组编创的伴奏要用固定的节奏型、固定的音色,并为自己的设计挑选合适的乐器。在学员分组探究展示伴奏音响效果后,进一步要求各组在创编乐器伴奏时需要有模仿钟表走动的情景感,关注音乐时值的均分,并考虑节奏的特点和模仿伴奏乐器的音色。这样的教学活动就是真正关注了对学生进行音乐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因此也可以说,我们的音乐课堂只有讲求“抑”“扬”“顿”“挫”,才能唤醒音乐教学,真正还音乐审美、体验、实践予学生。

上一篇:艺术特长“学” “考”慎思 下一篇:《彩色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