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特长“学” “考”慎思

时间:2022-10-29 11:31:30

艺术特长“学” “考”慎思

学习声乐的人常说:“什么都可以自学,唱歌自学不了。”这话不假,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先生在世时曾说:“搞声乐的人是全世界最主观的。”因为主观,所以看不到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客观的、站在对立角度来思考的人帮助才能解决问题,这使得声乐教师无可争辩地占据着教学的主导地位。学生成绩的好坏,与教师能力的优劣有着明确的相关性,相应地,这项职业对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声乐教师必须了解声乐艺术规律、了解嗓音生理和学生智力、心理发育及情商指数,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工作,这是技能技巧作为表现形式的声乐学科的特性所在。只有带着这样的考量展开教学活动才能成为合格的声乐教师,才能对声乐艺术人才的发掘与培养起到促进作用。

笔者有幸参与了所在城市高中艺术特长(声乐)加试工作,这段经历,让笔者生出诸多感慨和忧虑,从而对歌唱这个最自然、最直接表达人类情感的艺术形式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在考场上,绝大多数学生都选取与其能力不相称的歌曲,甚至干脆不知道自己属于什么声部,男中音当男高音来唱,女声则用花腔来展示自己的嗓音。孩子们不顾自己的年龄和嗓音条件一味选择尝试高难度经典曲目,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自己嗓音条件和演唱能力的优越。那些新的、时尚且技巧奇高的曲目总是很快就在初学者甚至这些少年中间流行,让人从心底里为此而感到痛惜和忧虑。实际上,无知的拔高无疑是在自毁前程,尤其对于以培智为目的的艺考,痛苦的挣扎丝毫不会引发创造性思维。这样的结果是,几十个具有天分的十五岁左右的少年,歌声里鲜有童真的自然、欢愉,鲜有音乐美、艺术享受的表达。而商业的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浮躁心理如此强烈地显现在他们身上,让人不由得心生愤懑与怜悯。用如此功利的心态学习歌唱,无疑扼杀了孩子们对美与情感的认识和真实表达,毁坏了刚刚变声或正在变声的稚嫩嗓音,给他们以心理和生理的双重伤害。不敢想象如此这般,孩子们的歌唱未来会在哪里!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乐器演奏、舞蹈等技能技巧科目通过“童子功”,即经过几年至十年以上的学习,在十五、六岁能够达到相当的技术水准,可以进行高难度的技巧展示。而声乐的学习却与之相反,人声在其成长发育过程中会有童声、变声期以及变声后的成熟期。童声与变声期后的成熟期嗓音器官会有很大变化,这个成长过程使得歌唱的机能进行重新配置,形成新的、成人的、稳定的嗓音状态,这是成人学习声乐的嗓音基础,在这个基础上的训练才是有效的。可以,声乐学习的正规教育,应从变声期后开始。因此,教育部门选择高中开始招收特长生是科学的、恰当的。我国已故著名嗓音专家冯葆富先生研究认为:“变声期开始年龄是12岁,最晚17岁,大多数是13、14岁,变声期时间的长短一般来说,短的3到6个月,一般一年左右。”①他同时告诫说:“青少年应节制用嗓,忌大喊大叫,大声争辩,高声唱歌最容易使声带受损。”②根据这一结论,不论是从嗓音机能还是心智发育上,初中二、三年级的少年都应是有保护性地进行声音训练,使嗓音机能在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不至出现发声“亢进”,形成生理伤害,进而在歌唱心理上造成不良影响,使学生对歌唱产生畏惧情绪,让歌唱的欢乐变成技巧追求的痛苦。不幸的是,现实声乐教学实践时常印证这一命题,在成人声乐学习者中失败的事例已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因此,爱护少年歌唱的嗓音,关乎的不只是演唱效果问题,而是歌者训练的方向性和今后的演唱前景及由此带来的深刻心理影响,其意义之重大,不可小觑。选择歌唱学习技术路径及教育理念的优劣,功过分明。

从另外的角度思考,冯老前辈的这一研究结果也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即少年的歌唱心理与嗓音生理一样,也是初生的、稚嫩的,需要精心呵护才能促其健康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少年在声乐艺术上的心理能力甚至像懵懂时期的婴孩一样,表现几乎是无认知、无思想,当然也是无禁忌的。依据少年心理,他们会在求知欲与探索心的驱使下,对于所学的一切都以一种欣赏或好奇的态度来看待。表现在声乐学习上,不论是唱歌还是练声,他们都会积极努力地去完成,上课时则会毫不顾忌地把乐谱以歌词的形式唱出来。但因其对歌唱技术、声音运动的感知能力微弱,使其几乎处在一个纯粹模仿的盲从期,教师过多讲解抽象的技术、方法显然并不合适,只能使孩子机械地模仿,从而更深地陷入迷茫,甚至形成大喊乱叫发泄型的表达,丢弃对美的感受和自然流露,让启智教育的良好初衷变成美育和智育毁灭的屠场。由此可见,以发现和获得美为原则,把情感表达作为出发点和归结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表达,才能体现歌唱学习寓教于乐的意趣,从而获得发散性思维的智慧之果。因此,了解发声器官的实际能力,从演唱者的自然嗓音入手,用带着感情的“说话”、“朗诵”或“呼喊”等调动发声器官运动积极性的内容进行训练,在循序渐进中获取喉咙打开、声音放松流动的歌唱状态,逐步提高其歌唱能力,发掘其潜能,形成“自然歌唱”的教学效果,才是有益和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模式。也只有这样,才会让初学者,尤其是少年,拥有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才更容易培养起学生的歌唱兴趣,让他们逐渐加深热爱歌唱艺术的情愫,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良好的声音形象概念和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艺术境界,让孩子们在看不见摸不着的声音世界创立起良好的开端。这在流行歌曲一统天下的今天,尤显重要。

在构建良好的教学体系进行人才培养的同时,因材施教,更准确地说是因“声”施教理念的确立同样不容忽视,这是避免不切实际的拔高和张冠李戴似的声部错置的前提。实际上,在教学中,有经验的教师会不自觉地对学习者的嗓音机能进行了解并归位,以便依据个体嗓音特点实施有效的引导和开发,即列入女高音、女中音或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等各声部机能分类当中比对,找到其相应声区部位。而声部机能分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规律,有助于展示人声个性及机能,也更容易遵循“自然法则”,充分而有节制地使用嗓音,使歌唱训练效果更好,这对变声期后还显稚嫩的嗓音来说意义重大。这样的量化规范,可以有效地规避少年学生歌唱训练时生理与心理的风险,从技巧上和音乐表演培养上,都会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为学生进入高中及以后的声乐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避免导致恶劣的教学后果,影响声乐人才的选拔和青少年心智的开发。同时,这也是“美声唱法”的基本精神和嗓音科学训练的实际内容。

显而易见,今天我们所践行的“美声唱法”,是我国声乐教育工作者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用现代人的思维、科学的态度总结和实践的,是既符合发声规律又被国人审美所接受的演唱形式。比如新人新歌辈出的民族唱法,其通透松弛的声音从技术上完全是美声的,只是表达方式是中国式的,所以,民族唱法同美声唱法一样成为艺考的选项。我们没有必要一谈到美声唱法就认为是崇洋或学人家的东西。追求纯净、圆润、饱满的声音是传统价值观在声音审美上的体现,就艺术效果来说,是为了获得全音域的自然放松所带给人的愉悦、崇高与圣洁的完美感。人本主义认为,只有纯净而饱满的声音才是健康的,这正是我们要给予下一代的最美好祝愿。以笔者愚见,在这样的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才能在艺术培智教育中“不输在起跑线上”。

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托斯蒂歌曲集》前言写道:“他的(托斯蒂)歌曲成为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曲目,是当今世界各国专业院校教学作为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向歌剧过渡的基础训练曲目之一。”③另一本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托斯蒂艺术歌曲新编》中这样描述托斯蒂的歌曲:“也许由于他自己就是一位声乐教授的缘故吧,他的歌曲易于歌唱家发声和演唱,他声乐化的作品十分有利于声乐训练和歌唱技术发挥。”④正像我们前面说明的,选取这样两段话也不是要我们的学生都唱意大利歌曲,而是我们的声乐教师应当明白,歌曲集出版的目的不是仅仅为我们罗列出一大堆好听的、使用方便的声乐曲目,而是让我们针对不同程度、不同年龄的声乐学习者有所选择地充分利用。如果我们能够了解不同年龄、不同生理状况及学习程度的声乐爱好者的具体情况,在选择声乐曲目的时候就会有充分的把握,可以对症下药,给学生旋律优美、音区适合,有益身心健康并能提高志趣和修养的声乐曲目,使歌曲的演唱不仅成为声乐学习的阶梯,同时能够起到良好的智力开发和美育教育作用,这才是艺术教育功用的充分体现。

一切教育的本质都是育人,声乐的学习也不例外,在生理与心理的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为学生传达正确的理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其一生的学习、生活做好铺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之中学教育篇指出:“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作为这一阶段学校教育的核心。”⑤国家提倡艺术教育的目的,正是为发展学生开放式、具有创造性思维及特殊才能的需要。这是高中招收艺术特长生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在初升高艺术(声乐)特长生源选择上暨这一时期的声乐教育理念应是:认识少年儿童嗓音发展程度和潜力以及思想情感的表达深度和能力,是选择符合高中教育阶段声乐人才的关键;同时,让学生了解学习声乐是循序渐进的培智过程,避免学生歌唱嗓音能力及心智所不能承受的歌曲给嗓音生理带来毁坏,给其心理带来挫折感,是声乐教师的根本责任。

注 释:

①冯葆富《艺术嗓音医学论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7年版,第33页。

②同①,第128页。

③陈瑜、尚家骧《托斯蒂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④贾棣然《托斯蒂艺术歌曲新编》,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http:///jrzg/2010—07/29content。

上一篇:《剪靛花》 下一篇:音乐课也要“抑扬顿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