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课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

时间:2022-10-27 08:08:34

高校音乐课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

摘 要: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既是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江西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音乐文化表现所形成的文化空间。以现有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的作用,有效地开展高校音乐课程教育,实现对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音乐文化遗产 音乐课程 定位 教材 计划 师资队伍

做好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传承”,因为真正意义上做到对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单单是要学到手、学得好,还要确保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质量流传下去。以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完全可以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帮助我们实现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在这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高等师范教育人才的培养,不但是培养专业的创新人才,更是培养教育人的人才,将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与高校音乐课程相结合,不仅有利于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普及,更有利于培养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一、寻找课程定位,制定课程目标

高校开展的有关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音乐课程是一门探索研究性的课程,既可以面向江西省各大高校的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开设,又可以在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中开设,只是在内容和授课的角度、深度等方面有所不同。自2004年9月江西省政府转发了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关于江西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通知》以来,江西省确定了实施保护工程的一系列政策,并且面向社会大力宣传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提高民众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

江西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文学、美学、艺术学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具备了独立的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以江西省内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对象,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与高校音乐课程相结合而建立起来的课程,从美学、艺术学的角度,对江西省的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全方位的解读、分析,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加深学生的印象;为学生从多方位审视民族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使学生在多元文化中保持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本课程主要以课外实践、专家讲座、省外交流为基础,结合课堂理论研究为学生学习奠定知识基础。

就传统戏曲这部分来说,一方面,音乐专业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概念、分类及特征,了解并掌握有江西地方特色传统戏曲的特点,如赣剧、采茶戏等。而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对这些基础知识做个大概的了解,不要求掌握具体的东西,只要求知识面大、广泛就行;另一方面,学生们可以通过课程的学习,在了解科研基础知识的同时,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独立完成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达到具备一定技能的教学目的;而非专业的学生也是如此,也要做到学以致用,这不仅能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还能为家乡的传统文化做出一点贡献。

总之,不管是非专业学生,还是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方法观,更加坚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重视课外的艺术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二、选定教材,撰写教学大纲

高校在选定教材时,一方面,要注重教材的出版时间,最好选择是最近出版的、或已经更新了的书籍;另一方面,要注重地方特色,我们就要选择有关江西地方特色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内容,最好是结合当地实情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同时高校要大量收集、整理民间文化素材,编写自己的校本教材。

其实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向导,大学生更应该把实践与书本上的理论结合起来,音乐专业的教材与非音乐专业的教材可以大同小异,在理论知识方面做到统一,教师对于非专业学生在上课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讲解教材的内容,而音乐专业的学生除了必须掌握理论知识外,还应和教师一起收集一些曲例进行学唱,并听取教师的讲解以加深印象,不仅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亲身去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上好这门课程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大纲的撰写,因为教学大纲能使大家在知识接受上统一方向,从宏观上把握住这门课程。笔者认为,本课程是门探索性的课程,对于如何上、怎么上好这门课,教师在开设这门课程之前,应当集思广益地与备课组、教研组的教师们一起进行讨论并撰写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大纲一方面要细到把每个章节的内容定下来,这样才便于教师们的课前准备及课堂发挥;另一方面还要做到进度统一,便于课程结束后对学生接受的知识进行考核。

教学大纲主要内容应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特色、教学理念及策略、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和考核方式。这是上好这门课的基础,也是关键所在。像传统戏曲这个章节,我们可以举出江西最有名的两个剧种赣剧和采茶戏进行讲解,从它的种类、地方流派、唱腔结构、艺术特点、知名演员、优秀剧目等几个方面来介绍。

三、科学设置教学课程,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笔者认为,音乐专业的课程应该安排一学年(2个学期)60个课时左右,每章节的内容控制在3课时左右,每星期上一次理论课,所有内容以江西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为例,可以按照类别选择讲解,例如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戏曲、民间曲艺四大类中可以选择一到两个讲解;像其中的民歌、赣剧、采茶戏等都是江西地方的特色,在讲解的同时,可以安排集中讨论、田野实践、竞技比赛等方式来丰富课堂教学;另外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挑选一些较有名的曲例或沿着作者、历史沿革等方面展开讲解,与学生共同探讨我们的地方传统文化。

非音乐专业的学生因为课程目标的不同,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也不相同,他们的学习目标在于广泛了解,不要求精学,如对于一些名曲名人只要做到了有大致的了解可以算是过得去,听到音乐能说出类别和曲作者、演奏乐器、剧种就行。

四、根据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采取多种教学手段

在讲授课堂内容的同时,要采取多种有效的手段,注重一定的策略,才能确保好的教学质量。如进行课堂讲解与专家讲座相结合、集中讨论与个别研究相结合、课堂理论与田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同时实践也相当重要,因为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和无形性,只有下到乡间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才能知道它的变化。所以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合理设计课程实践这模块。像组织演出、成立戏曲爱好者协会、社团等等,进行各种排练、比赛都是很有效的实践学习方式。

另外,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广泛收集教学资料也很重要。课堂上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设备,播放一些DVD、碟片等音像资料,集中分析作品、作者及生平、创作背景等,组织学生课后个别研究、课上集中讨论解决问题,同时组织多次的实践任务,可以下乡进行文化交流、田野采风、观看乡村演出等活动中进行资料采集,为的就是促进更深层次的探索性研究,不断进行创新、拓展,契合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多元性、多样性的特征。

五、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

高等学校是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高校教育对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素质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高校教师的要求就要更高,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的希望也在教育。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就要对教师提出一系列的要求。

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充实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态势,利用多种方式讲授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将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融入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材、教学实践、考试模式中去。

其次,加强对教师的在岗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文化素养,尽量做到师资培训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再者,将民间艺人、祖传秘方者、民族艺术绝活者等等聘为学校客座教师,这样有效利用资源,一方面可以在学校进行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教育,另一方面还可以培训在岗的教师。

最后,不妨试着建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师资人力资源中心,因地制宜地广纳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绝活者,使学校、家庭、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统一起来,共同促进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还可以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教育领域的作用,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远程师资培训,从而提高师资培训水平。(作者单位:江西农业大学)

上一篇:浅析加强高职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 下一篇:基于物联网的居家养老电动智能床及健康监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