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伦理学研究的内容综述

时间:2022-08-12 10:13:52

媒介伦理学研究的内容综述

【摘要】本文从对媒介的非正式控制和正式控制两条主要途径,结合媒介自律与他律两个向度来定义媒介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媒介从业人员个人道德规范、媒介行业行为准则、约束媒介从业人员个人行为的法律条款以及形成监督媒体的法律条款等四方面内容。

【关键词】媒介伦理 非正式控制 自律 他律

媒介伦理从媒介诞生之日起就作为重要要素存在于媒介及媒介关系中。现代媒体在社会中除了要处理好自身发展还要兼顾好一定的“社会控制”功能,媒介与伦理在现实需要中交叉而形成了一门新兴学科――媒介伦理学。

传播媒介在担负着传播功能的同时,还担负着社会控制的功能。只不过与传播功能相比,社会控制是一种“幕后行为”――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有效控制。美国学者沃伦・布理德(Warenn Breed)在其文章《新闻编辑部的社会控制:功能分析》中提出“潜网”的概念。他强调,在报社内部始终存在一个十分微妙又强劲的网络。这个网络一方面确保媒介组织的传播意图得以顺利贯彻;另一方面防止新来的从业人员对既定行规进行干扰。新记者会逐渐循规蹈矩,然后将自己融入那张潜网。①媒介伦理在这张巨大的“潜网”中扮演了网络中的每一根网纹线,从伦理方面框定了整个网络的内部活动以及内部人员的活动。笔者认为,媒介伦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价值、控制、引导、规范”四个关键词展开,核心是媒介职业道德的规范与建立,而其中从对媒介的控制角度、自律与他律两个方向综合来界定现在媒介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显得比较确切。

一、 媒介伦理学中的对媒介非正式控制方面的研究内容

(一)自律:媒介从业人员的个人道德规范

综观现实中存在的许多媒介伦理问题,其背后很多主导因素是媒介从业人员的道德失范或缺失。在对媒介进行非正式控制的过程中,媒介从业人员的个人道德是整个媒介职业道德的基础与基石,规范了个人道德也就是从基础的层面规范了整个媒介职业道德体系。将媒介从业人员的个人道德规范同媒介伦理失范的不同侧面结合起来发现,个人道德失范很多是基于整个媒介生态环境的改变:即媒介生态环境随整个社会多元化发展,非正式控制下的个人道德规范没有及时跟上环境的多元化发展而引发、出现了部分伦理漏洞与伦理冲突,如出现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虚假广告与误导广告等。

“纸馅包子”这则假新闻的出现,就是媒介从业人员个人道德失范的典型。无论记者訾某是唯利是图而编造新闻还是使用媒介手段偷梁换柱、移花接木以求达到典型效果,他都超越了媒介从业人员个人的道德底线,沦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约瑟夫・R・多米尼克在其著作《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中提出了与从事媒介传播职业的人密切相关的五种道德原则:中庸之道原则、绝对命令原则、功利原则、无知之幕、自我决断原则。②运用上述原则评判“纸馅包子”这则假新闻, 记者把“无知之幕”变成了“无知之墓”,被外界的利益诱惑最终成为了被自己所认为的“利益”而利用的媒介从业者。

(二)他律:媒介行业的行为准则

1、微观的媒介行业行为准则

对于媒介行业而言,单个的媒介组织是行业细胞;而对于单个媒介组织而言,媒介行业是单个媒介组织的集合。媒体个体内部控制通过在大多数媒介单个组织中制定文字形式的编辑方针、运营方针等来完成内部成员的道德规范。外部压力则是通过经济压力、媒介监督、媒介道德规范与职业精神的教育等来实现。

微观的媒介行业行为准则是针对具体环境下具体媒体的伦理存活要求来制定媒介行为准则的。譬如,广播电视系统通过《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禁止“有偿新闻”的若干规定》(1995年5月11日)、《广播电影电视部关于认真贯彻执行》等。③相对比之下,美国等欧美国家选择在自我管理中实现管理与伦理的结合,并且达到了较好的效果,约束与匡正了媒介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为。如:美国电影协会评级系统(MPAA rating system)等。

2、宏观的媒介行业行为准则

宏观的媒介行业行为准则是指国际性、区域(地区)性媒介行业内的行为准则。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新闻传播史发现,随着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区域性事务交往的频繁,在这些特定的区域或地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性或是区域性的媒介组织。此类媒介组织的出现极大程度上实现了媒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相对于微观媒介行业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媒介伦理问题。如在技术垄断和媒介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文化霸权背景下的媒介霸权。

将“文化霸权”的概念引申至媒介领域就表现为两种形式的“媒介霸权”:一是国外媒介集团通过媒介优势来剥夺它国信息与媒介,上升到了“媒介帝国主义”的层面上。二是在以国内统治者对被统治者实行通过媒介手段进行掌控,从而得到心理上、物质上、精神上的绝对优越感。宏观的媒介行业行为准则是为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整个行业均衡的利益分配等提供一条道德准则,提供一个价值方向。然而,“媒介霸权”的任何一种形式,都是更大范围内对于媒介伦理的违背。“媒介霸权”将大量媒介资源集中在少数人的手里,而这少数人形成对媒介的垄断。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家交流问题研究委员会编撰的《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提供材料:

1954年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研究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并在法国波尔多通过了以下关于新闻人员的义务宣言。

……

1977年8月,在阿拉伯联盟主持下,阿拉伯新闻人员起草了一项阿拉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守则。(4)

虽然应运而生的这些行为准则多少能够解决一些问题,但从时间和内容上来看就会发现其弊端:宏观上的媒介伦理问题层出不穷,但没有固定组织在固定时间审视并制定与时俱进的行为准则来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而是拓宽了如“媒介霸权”等滋生的肥沃土壤和放纵了宏观层面上媒介失范者的伦理缺失行为。

二、 媒介伦理学中的对媒介正式控制方面研究内容

媒介伦理学中的对媒介正式控制方面研究内容主要是依靠法律手段来实施的。与非正式控制方面研究内容相比,此部分相对比较硬性。在媒介发展中,严守机密、保护著作权、尊重隐私权和名誉权、提倡正当竞争等媒介伦理问题在大众视野中越来越被关注。在媒介职业道德体系的塑造中,除去非正式控制方面的软性研究内容外,就是正式控制中的硬性法律内容。当然,法律的公平、公正以及法律的强制性等特征在媒介职业道德的塑造中得到重视与充分体现。

(一)自律:约束媒介从业人员行为的法律

从媒介现实来看,我国注重从伦理与法理两个角度来共同约束媒介从业人员的个人行为,在不同的侧重面上对个人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许多道德准则等相继出台。如《关于加强新闻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等,但媒介职业道德体系塑造还只是刚刚起步、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首先是对个人职业道德塑造的泛化与分散,只是针对现有问题解决现有问题,可能有些问题还不能一次性彻底解决。其次是没有形成关于媒介从业人员个人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等内容的系统法律。目前,约束媒介从业人员的个人行为还只停留在道德准则的层面还没有上升到系统法律的层面,约束性、强制性以及个人的贯彻还没有准确地落实到位。因此,我国的媒介伦理应该有硬性与软性、显性与隐性两层面相结合的道德准则和相关法律共同构建完整的媒介职业约束体系。

(二)他律:形成对媒体进行监督的法律

将约束媒介从业人员个体行为的法律以及框定媒介主体性质的法律排除在外的话,剩下的就应该是从对媒介正式控制的他律内容。而在他律内容中,最主要的是要形成对媒体进行监督的法律。如通过其他相关法律对媒介法律系统形成对比与参照,从而达到监督效果,促使媒介职业道德体系形成良性循环并最终走上一条正轨发展。■

参考文献

①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12

②[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著,蔡骐 译:《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36―540

③④⑤蓝鸿文主编:《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40―245

(作者: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08级新闻学专业学生)

责编:姚少宝

上一篇:“80后”的媒介形象塑造 下一篇: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舆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