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时间:2022-07-08 12:28:20

媒介素养研究综述

【摘要】媒介素养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被提出后,就受到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媒介素养研究逐步发展并开始由理论走向实践。本文是以媒介素养为主题,以2010年度中国内地较权威的数十种新闻传播学理论期刊上的文献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国内媒介素养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梳理和浅显评价,描绘了此年度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的概貌。

【关键词】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 综述

一、中国媒介素养研究历史与源头的进一步追溯

学界普遍都认为我国没有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这个理念是个舶来品。2010年,有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该学者通过分析我国尤其是北京地区高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开设的电影公选课,借助西方媒介素养教育框架,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探寻该类教学实践所包含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与成分,最终认为30年来我国高校开展的电影公选课可以视为原生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同其它早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国家一样,我国也同样存在原生性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且具有独特的草根性及官方推动的本土性特点。①

学界一般认为,中国大陆学者最早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卜卫。对此,有学者提出: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时任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的谢六逸先生就涉及媒介素养的课题了。针对当时整个国民媒介素养低下的状况,谢六逸提出:“但是教师没有新闻学的素养,便不能事半功倍了。”虽然他说的是新闻学素养,但若以媒介素养的标准来比对他关于新闻素养教育方面的内容,就可以发现,其新闻素养的观点其实就蕴含着媒介素养的理念,谢六逸先生的新闻素养思想也可视为是中国媒介素养的萌芽。②

二、对中国本土化媒介素养教育体系的构建

在2010年的媒介素养研究中,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媒介素养教育也在实现着由理论向实践的转变。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有学者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探索科学、合理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建立中国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应遵循防御模式与建设性模式相结合、西方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树立全民素质教育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的原则和理念。③还有学者认为,西方媒介素养教育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道路,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在媒介素养教育路径上的不同选择。要以大学先入为主,自上而下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发展路径上的现实选择。④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大学生仍然被认为应该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对象,但除了大学生群体之外,有学者从突发事件信息报道管理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应针对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受众自身这三个对象来加强和改善媒介素养教育。⑤还有学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是全民的,不仅要在城市展开,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农村的媒介素养教育。⑥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针对当前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小学的推行,有学者提出了以下策略:1、发起一场自下而上的媒介素养教育运动;2、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建立起完善的媒介素养教育链条;3、发展教育方式,探索符合我国实际的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将媒介素养根植于当下的学科教育。⑦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不足与误区。有学者认为当前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三个误区:1、独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条件尚不成熟;2、媒介素养教育是针对青少年的教育;3、媒介素养教育应因地制宜,不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⑧

三、媒介素养研究对象群体的扩大与深入

在2010年的媒介素养研究中,针对各类研究对象所进行的调查分析占据了很大篇幅。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有学者对上海交通大学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后,提出要从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依托第二课堂加强媒介实践能力培养,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等方面入手,来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⑨

关于农民媒介素养的研究。农民一直是媒介素养研究中的弱势群体,农业信息化滞后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困局,媒介素养成为当代农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媒介素养低下成农民致富“软肋”,提高农民媒介素养需要借助社会合力。⑩也有学者针对河南省郑州市的农民工进行了一次中型的问卷调查,并提出:了解以农民工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现状,培养他们运用大众传媒为个人生活服务的能力,并引导他们理性、批判地接受和处理媒介信息,提升他们的媒介素养,是帮助他们获得社会认同、尽快融入城市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⑾

关于政府官员媒介素养的研究。有学者对南京市局级领导进行了问卷调查,涉及领导干部对大众传媒的接触、认知、使用、管理等各个方面。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显示:他们在各个层面上都已经具有较好的媒介素养。然而相对于在认知层面、态度层面体现的较高素养,在行为层面和实践层面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⑿

关于网民媒介素养的研究。网络新媒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媒体角色,因此,网民的媒介素养也引起了研究者的注意。透视前些年很火的“山寨文化”,有学者指出,山寨文化形态是进入自媒体时代以来受众主体意识觉醒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显露了网民媒介素养的多方面问题。克服山寨文化中存在的问题,需要从立法规范、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精英更多介入等方面来进行。⒀

关于少数民族以及弱势群体媒介素养的研究。有学者以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调查最后显示:少数民族受众的媒介素养整体水平仍然较低。⒁还有学者认为,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可以成为弱势群体发声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等新媒介要求使用者拥有一定的媒介素养,而这也就成为了限制弱势群体发声的瓶颈,因此要注意加强弱势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⒂

四、由社会现象所引发的媒介素养研究

近年来,广告新闻化现象正日益蚕食着人们对新闻行业原有的信任感。有学者透过广告新闻化现象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我国现阶段媒介素养的缺失问题。媒介素养的缺乏导致从业人员对传播规律的忽视,不按照传播规律办事,因而必须提高社会媒介素养、净化媒介环境,遏制广告新闻化现象。⒃

伴随着盲目消费、时尚消费、肤浅消费等低级消费现象的出现,信息时代公众媒介素养中消费观的培养也成为热门的话题。有研究者通过认真分析现状,提出了多视点冲击下学会单视角审视、娱乐化体验中应该美学性享受、品牌化时代下提倡品质性消费、国际化传播中重塑本土化人格等四种媒介信息时代的消费观培养策略。⒄

五、媒介素养研究的新视角

受众媒介素养的研究离不开对受众心理的探讨,有学者就尝试从传播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传播学研究的五个基本角度为框架,将受众心理分别引入控制研究、媒介研究、内容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中,提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的五个方向,为受众媒介素养研究提供新的思路。⒅

有学者从语言视域解读了美国传播学者Potter W. James媒介素养“过程式定义”。其中“过程式定义”是将媒介素养的培养视为两大过程,一是建立起牢固的知识结构;二是用媒介素养方式去接触媒体。作者认为,在Potter W. James 的媒介素养“过程式定义”中,可将英语语言工具纳入tool 中,作为一门技能进行培养。⒆

一直以来,跨文化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前景似乎是喜忧参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国情各异,学科发展的差距也日趋增大。有学者运用传播学、跨文化传播学和媒介素养等学科的理论,以文献分析法来探讨澳大利亚通过跨文化媒介素养教育提升国民综合素质、构建稳定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的应对策略,为该学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⒇

结语

总体看来,2010年中国社会各界对于媒介素养研究的认识在加深,重视程度也在提高。随着实践的深入和现实发展的需要,研究对象群体在进一步扩大;中国本土化的媒介素养研究已经占据了主流,开始尝试建构自己的媒介素养研究体系。但是,一些问题仍然是存在的:1、研究过于集中于对研究对象群体媒介素养的调查分析,观点大同小异;2、针对如何提高媒介素养提出的一些对策,还是与实际有所偏离。希望在2011年,中国的媒介素养研究能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①张艳秋,裴凌罡,《我国原生性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探析――以北京高校电影公选课为例》,《现代传播》,2010(7)

②李雄燕,《谢六逸的媒介素养思想》,《新闻爱好者》,2010(8)

③袁军,《媒介素养教育的世界视野与中国模式》,《国际新闻界》,2010(5)

④荣建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路径选择》,《新闻爱好者》,2010(6)

⑤徐晓红,《从突发事件信息报道看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新闻界》,2010(4)

⑥周岩,《新媒介环境下的农民媒介素养教育初探》,《新闻界》,2010(1)

⑦张泽涵,陆婷,《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现状的认识、难题和实施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0(10)

⑧陈洁,《媒介素养教育认识上的几个误区》,《新闻世界》,2010(4)

⑨李安英、徐兵、刘英飞,《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分析――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新闻世界》,2010(8)

⑩刘行芳,《维护农民知情权 提高农民媒介素养》,《当代传播》,2010(3)

⑾郑素侠,《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河南省郑州市的调查》,《现代传播》,2010(10)

⑿彭女争、丁柏铨,《领导干部媒介素养考察报告(上)(下)――基于一项对南京市局级领导干部的调查分析》,《当代传播》,2010(3)

⒀李春雷、钟雪艳,《山寨文化与网民媒介素养》,《当代传播》,2010(1)

⒁周丽,《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当代传播》,2010(3)

⒂李佳,《弱势群体的媒介表达与媒介素养》,《新闻世界》,2010(7)

⒃钱晓俊、杨斌成,《广告新闻化现象的媒介素养分析》,《新闻界》,2010(5)

⒄黎泽潮、董保堂,《信息时代公众媒介素养中消费观的培养观照》,《现代传播》,2010(2)

⒅张鹏、张红伟,《浅析受众的媒介素养》,《新闻世界》,2010(4)

⒆徐晨霞、宋嘉庚,《从语言视域解读媒介素养“过程式定义”》,《青年记者》,2010(2)

⒇潘洁,《澳大利亚跨文化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现代传播》,2010(9)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10级研究生)

责编:周蕾

上一篇:我国房地产报道研究综述 下一篇:我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历史与现状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