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费与核心价值认同

时间:2022-08-12 01:57:17

文化消费与核心价值认同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核心价值认同文化消费是促进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体现了价值认同主体的自主性、有助于核心价值符号化和生活化,是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文化消费;核心价值认同;舆论引导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149-0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得到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文化消费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种隐形的价值观传播方式。科学引导文化消费有助于促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1 价值认同

我国学界对价值认同的研究始于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全球化问题研究,人们把全球化中的价值观冲突与价值认同一并提出,也提出了价值认同的概念。但因学者们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其表述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侧重于个人对社会共同价值规范的接受。如唐凯麟认为,价值认同“是指价值主体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对话、交往、互动,不断调适自身的价值结构以顺应社会价值规范的过程,它表现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共同价值规范的自觉接受、自觉遵循的态度,它标志着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社会共同的价值要求作为标准来规范自己的活动,并使之内化为自己实际行为的自觉的价值取向”。贺善侃和贾英健也都认为,价值认同是指“人们在自己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以某种共同的价值观念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动,或以某种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追求目标,并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有的学者认为价值认同是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不断调适,价值观念相互趋同的结果。如汪信砚认为,价值认同主要是指“个体或社会共同体(民族、国家等)通过相互交往而在观念上对某一或某类价值的认可和共享,是人们对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和定向,并表现为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王伦光也认为“价值认同是指不同价值主体对某种价值、价值观念及其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等方面的认可、肯定,表现为不同价值主体之间在价值追求、价值取向上的某种一致性、统一性、可接受性”。还有的学者从价值认可的内容出发,认为价值认同不仅包括价值观念的认同,还包括行为的认同。如刘芳认为,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混乱)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通常,价值认同是作为某种观念、理论而被理解和运用,有时也作为某种价值实践活动而表现为一定的行为和实践选择”。左红也认为:“所谓价值认同,就是价值主体通过价值认知、价值评价、价值选择等活动不断地改变自身的价值结构,把社会上一定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标准,并外化为一定的价值行为的过程。”我们认为,尽管人们对价值认同的表述不尽相同,但都包含了以下一些元素和特性:价值认同的主体是个体或社会共同体;价值认同的客体是价值观念或价值行为;价值认同的桥梁是社会实践、相互交往和接触;价值认同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共同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价值认同的结果是价值观念或价值行为的趋同或一致性;价值认同具有“普遍性、民族性、崇高性”以及“价值认同主体的自主性,价值认同过程的渐进性,价值认同的异质性,价值认同的流动性”等特性。

2 核心价值认同及其特性

核心价值是指在价值中处于统治和主导地位,对其他价值起着统领、影响和支配作用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即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认同,从狭义来理解,“主要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个体对社会核心价值从内心深处产生的认同,是社会核心价值认同化的过程,是个体发展与社会和谐的保证”。核心价值认同自然具有价值认同的一般特点,但同时也具有其特有的属性:

(1)其主体主要是体现个体特征的社会成员。核心价值是党和国家对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根本利益、共同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精神支柱和共同的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实现了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统一,先进性、广泛性和包容性的统一,系统性、重点性和具体性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本质。它来自于人民群众,实现了党和国家对社会成员共同价值的认同,但因个体成员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文化教育及个人利益等千差万别,其个人的价值体系也与核心价值体系不尽一致,有的甚至还相悖,这就要求党和国家推动核心价值在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中的认同,因此,在短期内,核心价值认同的主体主要是指个体特征的社会成员或群体。当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核心价值的内容也是不断完善、发展、变化的,因此长期来说,核心价值认同还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认同过程。

(2)具有广泛的包容性。核心价值认同是以差异为基础的立体的认同,认同是指在一个多层次、多样性的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价值。核心价值并不否认价值的差异和层次,仅是在多元价值中代表诸多价值的总方向、总要求,对其他处于从属地位的价值起着统率或主导作用的价值。人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特别是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和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我国社会文化、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及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必然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为减少价值混乱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的困惑,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就必须要用一种能体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核心价值来统一或主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但“一元主导”并不是“一元独断”,并非不加区别地排斥和消除其他价值。核心价值认同就是在认同核心价值的基础上,承认和尊重价值多元这一客观现实,用核心价值来主导、引领、整合其他价值。

(3)自主性与强制性的统一。价值认同自然必须建立在价值主体自觉自愿的基础之上,具有自主性,反映了个体在价值比较、价值选择和价值认同过程中的自觉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和国家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提出来的,自然希望人民群众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达成共识,而不是强迫大家服从。尽管如此,核心价值又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党和国家势必强力推之,如强势宣传、组织学习,批判或限制与核心价值相悖离的观念或行为等,也必会体现在民主、法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中。

(4)核心价值认同是一个复杂的渐进过程。核心价值认同不是不同价值之间简单的认同和共享,而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过程。正如鲍曼所说:“个体没有现成的认同(identity),认同需要个体自身去建构并为之负责;换言之,个体并非‘拥有一种认同’,而是面临一项长期、艰辛、永无休止的统一化(identification)的任务。”认同是结果和过程的统一,作为结果强调形成个体与党和国家要求一致的一种状态,作为过程则指经过价值认识、比较、鉴别、重构从而称之为行的过程。

3 文化消费是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

我们所讲的文化消费是指,“对精神文化类产品及精神文化性劳务的占有、欣赏、享受和使用等”。就现有的文化基础而论,文化消费的对象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图书、广播、影视、网络、科技、教育、体育、旅游等。随着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文化消费已成为价值认同的重要路径。

(1)文化消费是促进价值认同的重要手段。“文化消费如今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很重要的部分,某种程度上,文化消费已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获取认同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的认同部分建构来自我们的消费:我们所听的、我们所看的、所读的、所穿的,我们消费的内容与方式,说明了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包括价值、价值观、价值准则、审美观、伦理道德等在内的精神要素,其中,价值的选择和判断标准又是其核心要素中的核心。因此,文化或文化产品兼备一体两面的价值:商品经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价值。文化产品可以通过蕴涵其中的生产者的价值观念、兴趣偏好、信息解读等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对所发生的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文化产品的实质就是通过那些迎合消费者胃口的“审美形象”,把一种建立在某一价值观念之上的生活方式推销给消费者。从社会学角度考察,文化生产并再生产的产品之一就是一种共同伦理、一种基本的人道理念和共同价值观。观看电视剧《沧海》,王本利、卢信泉的祖国利益至上、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不怕流血牺牲、机智勇敢的战士情节,让人震撼;而马建成、王海军科技救国、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又让人为之精神振奋。《鹰隼大队》中马赫、肖邦的“保卫国家领海领空的民族责任感、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阅读马列毛著,实事求是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对读者的世界观产生巨大的触动……当人们把已有的认知力、理解力、鉴赏力作用于当前的消费客体,在通过对该客体的认知、理解、鉴赏等来达到认识、理解、欣赏、享受的目的文化消费过程中,区分着欺骗与忠诚、渺小与伟大、自私与仗义、背叛与信义、先进与落后、科学与愚昧、真情与虚假、懦夫与勇士、爱情与、正义与邪恶、善良与凶残,感受到国家意识、民族情节、国民性、公民权利、道德法律力量时,趋同的价值观就逐渐在消费主体心中形成。

(2)文化消费体现了价值认同主体的自主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是‘坚持平等沟通,实现渐进渗透’的价值转化过程”。在这一价值转化过程中,价值主体的自主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消费是消费主体出于发展自身的目的,有意识地消耗精神文化资料的能动的消费行为,充分体现了消费主体的自主性。在文化消费过程中,消费主体与价值认同主体高度统一,为在文化消费中实现价值认同提供了前提条件。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在遵守法律和公共道德、不妨碍他人自由和不侵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人们完全可以按照各自的能力、性格、志趣、爱好和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去自主地消费文化,而融入文化产品中的主体的利益、立场和人生态度以及对于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诠释会对消费主体产生巨大的、无形的力量。随着文化消费时代的到来,审美和艺术已走进普通平民生活,人们可以自主地在文化消费中追求审美和价值。在这一背景下,任何“被接受”式的说教不仅使人们反感,也难以使知识内化成习惯和行为。比较而言,在当今时代引导文化消费比空洞的说教和政治强权的力量更大、效果更好。在文化消费中,人们一边娱在其中,自得其乐,一边依据自身的利益、依靠自己的智慧,在各种不同的甚至是相互冲突的价值观中去反思、批判和选择。欣赏电视剧《等到胜利的那一天》,邝秉义爱好金钱和美女,日伪政府投其所好,为他提供了金钱、美女、高官厚禄,这无疑让他心动不已;当凌永达赠送他心仪已久的骏马,特别是饱含多名新四军战士生命与鲜血的他家后院的一包黑土时,他充满了对新四军的感激和对日伪的愤慨;在新四军对其部多次伸出援助之手,并帮助其多次挫败日伪阴谋后,在民族大义与叛国投敌、英雄与汉奸的选择前,最后选择了前者。观众在欣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不知不觉地对邝秉义的价值评判和选择产生了共鸣,而这种共鸣不是空洞的说教和强权政治所能做到的。

(3)文化消费有助于核心价值的符号化和生活化。“要卓有成效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必须确保价值体系的理论建构具有充分的说服力与可信度;而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将理论的表述通俗化、本土化与形象化”。比如,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就需要寄予在由文本、人物、标志、象征、仪式所构成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和活动中。同样,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必须运用民族的语言、艺术形象、风俗民情等将价值理论形象、可感地表达出来,使大道理转变为身边可感的艺术形象,而所有这些表达均离不开文化创造和文化消费。此外,一种价值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就要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领悟和认同。生活世界中教育具有自然性、直观性、渗透性的特点,对人们的价值归依和价值认同起着引导、熏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汶川地震中,无论是中央还是普通百姓,都自觉投入到“抗震救灾、挽救生命”的实践活动中,全体人民所表现出来的对生命的尊重、对国家和民族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不仅成为推动灾后重建的基础力量,而且也大大激发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坚守,深化了公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感体验。人民群众的亲身实践,是增进价值认同的检验标准和最终途径。但人们不可能凡事都能做到亲历亲为,文化消费也是一种间接的实践活动。“我们坐在家里,足不出户便可观看到大洋彼岸的异域风光与玄奥无穷的太空世界,毫不费劲地欣赏到世界上最美的音乐与最感人的画卷。此外,还可以从电视中聆听到各类学术大师的精彩讲座与各式各样的技艺表演。丰富而纷杂的电视节目,使我们视阈得到无限的延伸与拓展,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从未有过的满足与抚慰,使人们的认知能力得到极大的扩充与提高。电视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或缺之物,停电的夜晚,一旦没有了电视,一种茫然无措的愁绪便涌上心头”。文化消费(包括文化创造)不仅可让核心价值符号化,也能使之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唐凯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N].光明日报,2007-08-14(09).

[2]贺善侃.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价值认同与冲突[J].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5):102.

[3]贾英健.认同的哲学意蕴与价值认同的本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3.

[4] 汪信砚.全球化中的价值认同与价值观冲突[J].哲学研究,2002(11):22.

[5] 王伦光.论全球化背景下价值冲突与价值认同的根源[J].理论与改革,2008(3):18.

[6] 刘芳.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认同[J].甘肃理论学刊,2004(5):47.

[7]左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认同的实践基础和路径选择[J].今日南国,2008(12):185-187.

[8]王泽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N].光明日报,2007-04-03(09).

[9]李辉,练庆伟.价值认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11.

[10][英]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三联书店,1998:128.

[11]杨晓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3):156.

[12]张汉静,葛振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7-78.

[13]林孟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与实践外化的统一[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4):16.

[14]宋振文.电视传播价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基金项目]教育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课题资助(10JDJNJD104);湖南省科学技术厅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项目(2010ZK3092);湖南省财政厅、教育厅重点资助项目(08A0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振文(1968―),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传媒价值、道德价值观教育。

上一篇: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普文镇城镇形态演变研究 下一篇:论企业自主创新在ATM犯罪中的防控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