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普文镇城镇形态演变研究

时间:2022-10-22 10:27:01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普文镇城镇形态演变研究

[摘 要]研究城镇形态能够清晰地掌握城镇发展的脉络。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本文主要从近10年来普文镇的规划和建设发展出发,研究其规划模式、演化轨迹以及城镇形态构成要素,把握普文镇城镇形态演化规律,并对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对城镇形态的影响进行思考,以便对城镇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控制。

[关键词]城镇化;普文镇;城镇形态;演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119-04

1 普文镇概况

(1)区位概况。普文镇,地处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最北部,东接勐旺乡,南连大渡岗乡,西靠景讷乡,北临普洱市南屏镇。普文镇政府距景洪市97千米、距普洱市34千米、距昆明530千米、有“一镇连两城”之说,国道213线“昆(明)曼(谷)”国际大通道横穿坝子,是内地进入西双版纳州第一门户重镇,素有“版纳北大门”之称。

(2)历史沿革。普文系民族部号名;云南大理地方政权时为普滕部,隶威楚府,元代因之;政隶云南行中书省元江路,土司制为一个勐(坝子地方),明隆庆四年(1570)名勐醒、隶属版纳勐醒;1914年,袁世凯执政时期,将普洱兵备道改称普文道,设置道尹。为下属普思沿边第六区。1929年,裁县制区名普滕区,政隶思茅县。1953年1月名版纳勐旺,隶属版纳傣族自治区;1958年名勐旺区,隶属景洪县;1980年12月划出勐旺区改乡时,改为普文镇。

(3)社会经济发展。2009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实现生产总值1.07亿元,同比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4056元,增加451元,增长12.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以内。

(4)镇区自然条件。普文镇区中间是长形坝子,长20千米、宽1.9千米,面积38平方千米,镇区西面为山,东面为河,国道213线、新建的“思小高速”和普文的母亲河――大开河平行从坝子中央把普文坝分割开来。镇区平均海拔为875米,平均坡度5度左右,年平均气温20.2℃,盛行东南风,属于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

2 城镇形态空间演化模式研究

2.1 规划模式

(1)编制背景及内容要点(普文小城镇总体规划(2002―2022年),见图1)。

城镇性质:普文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双版纳州的北大门,北部经济中心,特色农业商贸区。

城镇规模:城镇人口2022年控制在8600人,城镇用地规模2022年为130.72公顷,人均综合用地面积为152平方米。规划范围东至大开河、南至五对桥、西至林场住宿区、北临城子寨,占地约1.75平方千米。

镇区总体布局为:根据集镇发展态势和用地功能分布及自然资源条件,规划期内采用单核心组团的发展方式,形成“一个中心,两个片区”的格局。一个中心即政治、商业、文化中心,位于现状文兴路上,形成行政、金融、贸易、文化、教育为一体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城镇中心。两个片区即:①旅游观光区,以城子村为中心形成民族风情旅游观光区,民族特色产品贸易中心区。②特色农业贸易区,位于从高速路入口引来道路与集镇主干道的十字路口处,在此建设一个大型特色贸易区,形成对外以茶叶、土特产、水果、农产品批发为主的加工贸易购物特区。

(2)结构分析。镇区规划期内采用现主干道(国道213线)为主线向城南发展,向城西城北扩张形式。建设以“一个中心,两个片区”为主。“一个中心”的建设,必将加快“两个片区”的开发。两个片区的繁荣也必将会激化“一个中心”的发展。

2.2 演化轨迹

普文城区西面依山而建,高差大,瘴气河自西向东穿过寨子进入城区。城区南面和北面地形平缓而狭长,有一部分耕作地和农田。城区东面临大开河,高差较大。因此可以看出,集镇西部的山体和集镇东部的“Y”字形河流是普文镇向西、向东发展的天然界线,城镇主要发展方向只能是城北和城南。近10年来,普文镇沿着主要骨架和轴线国道213线向南北拓展,其次是沿着次要骨架和轴线文兴路向集镇西部发展,建成区范围随着主次干道的延伸也逐步拓展(图2)。

普文中心区是行政、商贸、文教和居住的聚集区,城镇职能过于集中,“核”的活力和稳定性受到影响;百年傣族村落城子村,以及较特殊的景洪监狱,由于有较强的稳定性,发展较为缓慢。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道路、河流空间与实体的交接面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内部处于重构之中,城镇不断向南北方向扩张,带状型城镇逐渐形成。

3 城镇形态构成要素研究

城镇形态的研究,有不同的视角。齐康先生在《城市建筑》中用要素构成与抽象的方法,将城市形态构成要素抽象,进而用生态理念将城市生态作剖析,将城市与人体作比喻,选择一种人性化的研究方法,得出“轴”(axis),“核”(core),“群”(group),“架”(flame),“皮”(definement)系统要素。

3.1 架

“架”指的是城镇的道路、河道等骨架体系,是城镇的肢体,起着联系作用的同时,也起到分割单元体的作用。它是城镇形态的骨架部分。城镇骨架的形态变化左右着城镇形态内部秩序和外部发展,具有层次性、开放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因此,从“架”入手研究城镇形态就是从空间结构方面来分析城镇。

(1)道路系统。国道213线穿城而过是镇区的主要道路,其道路宽窄不一,在20米到30米之间,北门路南北长2.94千米;次干道即去镇政府的道路:文兴路,宽度为17米。整个镇区只有这两条一纵一横的“T”字形道路,且道路狭窄、堵头。片区间无联系通道,街道设施不完善,车道与人行道通用。

2002年以后,随着原总规的实施,普文镇陆续对镇区北门路、文兴路、普腾路等进行改扩建和亮化工程。2006年随着思小高速公路的通车,镇区居民的出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老国道作为连接镇区和所辖4个行政村的主要道路,依然发挥着主要作用。此外,从高速公路入口修建一条连接镇区的对外交通道路――富民路,镇区形成一纵两横的道路系统。

(2)河道系统。普文镇区内有4条河流。瘴气河自西向东穿过寨子进入城区,流域内由于森林茂密,植被丰盛,土层较厚,产水量大且稳定,是普文镇区的主要供水源。大开河位于普文镇区东面,源于普洱木乃河坝子东北角海子田南,流经普文坝子,水量不稳定。大开河和瘴气河是普文镇最主要的河流,两者在普文城子村交汇。曼灯河和那孟河是大开河的支流,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3.2 核

“核”指的是城镇市民心里的中心,在功能上具有“起源地”和“策源地”的作用。它可以是城市的活动中心,也可以是政治、行政职能为核心的行政中心。“核”不仅在城镇功能上居于中心地位,而且在城镇形象塑造上具有代表性,在城镇精神架构上也最具有象征意义,它具有可达性、复合性和密集型等特征,因而“核”的研究是城镇形态中心切入点的研究。

普文镇政府位于文兴路中段,其北面为普文镇中学,南面为普文镇中心小学,普文集贸市场以及其他一些行政办公用地。镇政府所在地集行政、商贸、文教和居住为一体,是人流、物流、车流集中的区域。2007年,普文镇集贸市场占地面积由原来的5152平方米扩建到13300平方米,并在集贸市场南面扩建一条商业街――普滕路,人流量和车流量进一步加大。此外,由于普文客运站紧靠集贸市场,导致这一区域经常性拥挤,尤其在节假日,道路严重阻塞。城镇功能过于集中,影响“核”的活力和稳定性。

3.3 轴

“轴”是指城镇发展轴,往往是交通道路或河道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纵深,它的数量、方向、角度和长度伸展速度将直接构成城镇不同的外部形态,具有生长性、交替性和连续性等特征,因而它代表着一个时期的阶段发展特征。

北门路是普文北上普洱,南去景洪的交通要道,是普文南北向交通主轴。位于北门路中段的客运站带来了较多的人流聚集,而人流的增多也带动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商业设施沿道路向南北扩展;文兴路作为行政、商贸和文教集中的地段,逐步发展成为镇区东西向的主轴。2006年,新修建的富民路逐渐成为普文对外联系的新轴线;此外,由于城镇建设用地向西推进,一条新的南北向发展轴――西环路正在逐渐形成。

3.4 群

“群”指的是城镇特定地段内的建筑形体空间组织及其相关要素的组合。具有不同功能内涵的结构模式的建筑群按照某种关系组合形成了整个城镇,它们是城镇形态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动态性、空间性和同构性等特征。因此,从“群”入手研究城镇形态就是考察城镇一定地段内的空间环境组织模式。

(1)民居建筑群和公共建筑群。城子村位于瘴气河和大开河交汇地段,占地面积约10公顷,建筑密度较大,是普文镇的百年古老傣族村落。城子村虽未受到商业开发的影响,但其自身一直处于不断演变和自我修复过程中。传统的竹木结构建筑已经被砖木结构所代替,并且逐步向砖混结构发展,集镇傣族民居风貌有逐步消失的趋势。

普文镇政府所在地为大量公共建筑聚集区,以三层为主,基本上都是现代化建筑,缺少西双版纳地方特色。

(2)特殊建筑群。普文镇是景洪监狱所在地,由于景洪监狱与地方存在体制方面的问题,造成了小而全,各自为政和低档次的情况,表现在重复办教育和医疗,此外电力给排水设施各自兴建,既重复建设又浪费资金。2010年,由于景洪监狱改扩建,景洪市其他监狱搬迁至普文镇区,监狱用地占老城区建设用地1/4,从总体上来说,制约了普文镇建设及社会经济综合协调发展。

3.5 皮

皮即“界面”,指的是城市空间与实体的交接面,具有多向性特征,如道路、河道空间与实体的交接面。

街道是市民交通和生活的重要场所。随着普文镇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总体尺度也随着扩大,街道的传统风貌已渐趋消失,街道越来越宽,两侧建筑也随之越来越高。建筑高度沿213国道由南北两侧的一至二层向集镇中心区的三到六层过渡,沿街立面由单一、朴素走向丰富多样。

普文镇的一大特色是两条河流在城子村交汇,河流呈“Y”字形布局。滨河两岸自然风景优美,本应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地方,但是由于集镇东部居民点所在地与河流存在着地势陡峭高差大的特点,给居民游玩带来不便,因而滨河区少有人游玩。为此,在保护滨河风貌的同时,也应该创造便利和特色,吸引居民到此,将滨河区尤其是两河交汇的地方打造成居民首选的休闲场所。

4 新总规对城镇形态的影响

4.1 普文镇城镇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年)(见图3)内容要点

城镇性质:生态休闲型咖啡小镇;现代化商贸流通型城镇;农副产品加工重镇;景洪市北部经济中心。

城镇规模:至2015年镇区总人口3.2万人,至2030年人口为5.3万人(含监狱人口1万人左右)。

规划范围北至纳龙村,南至普文糖厂,西至红星茶厂十三队,东至曼干纳小学。规划用地范围22.45平方千米,建设用地面积6.65平方千米。

镇区用地发展方向总体为:

北扩:重点发展北部综合行政片区;

南延:利用国道213线发展南部工业区;

中优:塑造优美的滨河休闲景观区;

东塑: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区;

西限:保护山体资源,并限制建设用地发展。

4.2 道路骨架

规划主干道在新老城区内形成“两纵两横”的道路格局(见图4)。

两纵:213国道和西环路;

三横:新城行政中心的百米景观大道、文兴路富民路。

4.3 结构分析

镇区总体布局为:“一带、两心、三片区”。

一带:串联新老城区以及城南工业片区的G213发展带;

两心:新城区的行政中心和老城区的商业文教中心;

三片区:老城片区、新城片区和城南工业片区。

4.4 对城镇形态影响

规划以大开河和瘴气河为界把普文镇区分为老城和新城,老城和新城交会地段为城镇主要的滨河休闲景观区;新城为未来的行政中心、商业次中心,老城为城镇的商业中心兼文教中心,南部为工业片区,其中北部行政中心是城镇未来发展的重点。

由于行政中心向北移,工业片区在南部聚居,行政中心所形成的吸引力和工业片区的带动力将会使镇区沿着国道213轴线向南北急剧扩展,国道213线镇区段从现状的2.9千米扩展至9.3千米,带状城镇更为明显。普文镇从原来的多功能、复合型单核向功能相对简化的双核演变,道路、河流骨架更具有系统性、层次性和开放性,城镇生长轴增多,连续性增强,建筑群体从小规模、类型单一向大规模、类型混杂、功能综合演变,城镇街道、河道界面更加开放,视觉空间连续而丰富。

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城镇南北纵向过长,使新区与老区的联系减弱。行政中心北移,需要新的公共服务实施,新城区在逐渐发展的同时,必将会弱化老城区的城镇功能,老城区慢慢走向衰败。因此在发展新城区时,也应该优化老城区的“骨架”、“核”、“轴”、“群”和“界面”,从而使新老城区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协调发展。

5 结 论

城镇形态演变的过程表达了城镇形态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过程的可选择性表明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充分体现出人塑造城镇形态的主观能动性。在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城镇形态各种要素综合的方式变化很快,因而有必要在规划的介入下,使城镇形态由自由发展走向有目标的规划引导,使其体现出较为清晰的发展脉络,使城镇形态的“架”更有系统,“核”更具活力,“轴”更有带动力,“群”更加多样化,城镇界面更趋丰富和怡人。

参考文献:

[1]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谭颖.苏州地区城镇形态演化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3]陈泳.城市空间:形态、类型与意义[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耿红生(1984―),男,河南南阳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20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旅游区规划与旅游建筑及环境设计;李莉萍(1964―),女,云南昆明人,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与城市设计。

上一篇:从应急管理走向应急治理 下一篇:文化消费与核心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