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生活、实践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

时间:2022-08-11 05:09:01

【前言】情境、生活、实践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使学生既感兴趣,也容易理解,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及应用知识的主动意识。因此,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联...

情境、生活、实践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组织学生动手实践操作,学会正迁移,提高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不断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初步解决问题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初步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如在学年级上册《花园》这一课时,我根据这节课的内容创设了“游花园”的情境。从对口诀歌坐车到花园,进入花园后看到美丽的景色,发现了许多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算出了蜜蜂的只数,花朵之间的倍数关系;还通过仔细观察,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并把它们一一解答出来。接着,在游花园的过程中,用数学知识帮助小白兔回答了小狗的问题,帮助蚂蚁分饼干,在观看了蜜蜂和乌龟拔河之后,先估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在凉亭休息时和老师做数学游戏;在小河边,利用河边的景物,分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能在40秒的时间内,提出最多的数学问题,并能把它们解答出来。在结束游花园之前,各小组还根据老师提的要求,合作制作了一块美丽的环保警示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送给了花园管理处。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情境,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问题意识去寻找、探索数学知识,在轻松的气氛中应用学到的知识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快乐的游戏中享受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二、联系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联系生活学数学,使学生既感兴趣,也容易理解,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的数学思想及应用知识的主动意识。因此,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恰当的设计,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能主动寻找实际背景,然后运用所学知识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之前,我先布置学生关注身边物体的重量,如本人的体重,一袋大米、一罐煤气、一桶水等的重量,并做好记录。课前我准备了一袋20斤的大米放在讲台边,让学生抱一抱或挪一挪,说一说感受,通过这样的准备活动,为学生在课堂学习吨的认识作铺垫。通过对新知识的学习比较,让学生在脑子里对“一吨有多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能够恰当地应用“吨”这个质量单位。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先分小组交谈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名称,再抽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从而巩固了学生对“吨”的认识。

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元、角、分》这部分的内容后,利用休息日让学生完成作业“小鬼当家”。教师通过校讯通请家长协作,让学生学做当家人,独立购买家中一天的食品和日常用品,做好各种物品价格的记录,计算出一共花了多少钱,最后制成简单的统计表,拿到班里和其他同学交流,并谈谈当家的感受,体会妈妈当家的辛苦,从中渗透感恩教育。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诱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鼓励大家要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经常主动地调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与同学、老师、家长交流,不断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

新课标倡导“动手实践”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小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水平基本上还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经历和学习内容,尽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加强个性思维方法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这样有利于实现学习互补,有利于提高变迁能力,有利于增强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如二年级上册的课外练习有这样的一道题:“小明有15张邮票,小华有7张邮票,小明拿几张给小华,两人的邮票就一样多?”在为学生讲解这道题时,我考虑到这道题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直接讲解,可能会有一部分学生未能真正理解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因此我想到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上课时我没有直接出示题目,而是拿了一包利是糖来到教室,同桌同学一人分5颗,另一人分1颗,大家都奇怪地看着我。在短暂的沉默之后,我说:“小朋友,你们有什么想法、意见吗?”学生有点顾虑地说:“老师,你偏心,这样不公平!”我接着说:“是吗?你们认为怎样分才公平?如果让你们自己分,你们能公平地分吗?”学生都说:“能。”我又接着说:“你们同桌两人合作,动手分一分,用我们学过的知识动口说一说分得多的同学应拿出几颗糖果给分得少的同学,才使两人的糖果数相等。做得又对又快的有奖哦。”学生听了都很高兴,个个摩拳擦掌,互相讨论,动手试分,动笔计算……此时教师全面巡视并有的放矢地与学生交流,不一会儿,大家都找到了解决的方法:从分得5颗糖的小朋友那里拿出比同桌多的4颗糖,平均分成两份,每人一份,所以分得多的同学应拿出2颗来给分得少的同学,两人才一样多,列式就是:(5-1)÷2=2(颗)。我说:“还有其他分法吗?”一位小朋友谈了另一种方法,把同桌两人分的糖果合起来共6颗,平均分成两份,每人就3颗,再用5减去3,就得出答案:分得多的同学应拿出2颗给分得少的同学。列式是:(5+1)÷2=3(颗),5-3=2(颗)。我非常高兴地表扬奖励了全班学生,还特别嘉奖了这位小朋友一颗糖。接下来,我出示了练习册中的题目,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大家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并且把解题思路说得头头是道。在这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列式计算、举一反三,不但掌握了这类题的解题方法,而且还懂得了在碰到难题的时候,同学之间可以一起讨论,一起尝试,互相交流,从而更好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中,教师要授之以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自己探索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应敢于放手;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凡是能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操作弄懂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动手验证,同学之间互相沟通,互相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做学习的主人。

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学好新教材、领会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训练和培养学生探究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当今课改的基本要求之一,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责编 袁 妮)

上一篇:“举例” 第6期 下一篇:抓好文字题教学之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