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文字题教学之管见

时间:2022-10-22 09:41:13

抓好文字题教学之管见

引导学生解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难点之一。要降低这一教学难点的坡度,我认为必须从抓好文字题教学入手,学生学好文字题解题了,就为更好地解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文字题是从式题过渡到应用题的桥梁,是式题的语言表达形式。下面,我就有关文字题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谈谈自己的具体做法。

一、给学生介绍小学一般文字题几种常见的表述方式

1.根据算式的读法来叙述的。

如:6除24得多少?23减去3与4的积,差是多少?

2.根据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来叙述的。

如:被减数是65,减数是34,差是多少?两个因数分别是0.45与3.5,积是多少?

3.根据四则运算的要求来叙述的。

如:6个105的和是多少?5.9除以3.94加上6.6的积,商是多少?

4.根据上述几个方面综合来叙述的。

如:什么数加上35是150?450加上135除以3的商乘以40的积,和是多少?

二、强化基础训练,扎实抓好文字题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

1.扎实训练,使学生学会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读式题。

如(52+48)×6,有的学生往往读成“括号52加上48括号,乘以6”,这就没有准确地使用数学语言,应该读成“52与48的和乘以6,积是多少”。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准确地读出式题,并准确地把文字题转化为正确的算式。

对于比较复杂的一些四则混合运算式题,一次读不完的,也可分为几个层次来读。如[5.3-1.6×(4.5-3.5)]÷7.4,可以读成:①中括号内的运算结果除以7.4,商是多少?②中括号内,5.3减去1.6乘以小括号内运算结果的积,差是多少?③小括号内,4.5减去3.5的差是多少?

2.加强引导,使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来读题。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从计算意义、各部分名称、顺逆顺序上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读式题,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将文字题转化为式题,将式题与文字题融为一体。如“375÷25”,从算式的意义去读“把375平均分成25分,每份是多少”“375里包含有多少个25”“375是25的多少倍”;从各部分名称上去读“被除数是375,除数是25,得数是多少”“除数是25,被除数是375,商是多少”“两个因素的积是375,其中一个因数是25,求另一个因数”;从顺逆关系上去读“375除以25,商是多少”“25除375得多少”……

3.分类指导,使学生学会分析文字题的缩句方法。

文字题也跟应用题一样,要使学生学会分析题意的方法。如教学生“看尾、缩句、抓关键”的方法,可让学生先看文字题末尾要求的是什么,抓住关键词语缩句写出关系式,再列式计算。如:“54除以0.7的商,加上0.6与5的积,和是多少?”先看尾,确定是求“和”,再抓住“商”“积”这两个关键词,缩句为“商加上积,和是多少”,写出关系式“商+积=?”。然后再找出是哪两个数的商和哪两个数的积,最后列式为54÷0.7+0.6×5。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将应用题缩写成文字题的训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应用题与文字题的联系和区别。如“食堂原有大米65公斤,又买来8袋大米,每袋25公斤。食堂一共有大米多少公斤”,可缩写成“65加上25与8的积,和是多少”。

4.多方点拨,使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理解并熟练掌握运算顺序。

我们可以编一些数字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计算结果也不相同的四则混合运算式题,让学生在对具体题目的辨析中,进一步理解并熟练掌握运算顺序。如把“5.9÷(3.94+6.86)×0.8”的运算顺序改变为:①先算除,再算加,最后算乘,让学生列出算式(5.9÷3.94+6.86)×0.8。②先算乘,再算加,最后算除,让学生列出算式5.9÷(3.94+6.86×0.8)。③先算加,再算乘,最后算除,让学生列出算式5.9÷[(3.94+6.86)×0.8]。

三、注重指导,教给学生解答文字题的思考方法

1.一般情况下,可以引导学生顺着题目的叙述方式来思考列式。

如:“6.54减去8与1.7的积,差是多少?”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想:从6.54里面减去两个数的积,所以列式为6.54-8×1.7。再如:“6.54与0.27的差乘以它们的和,结果是多少?”可以让学生这样想:两个数的差乘以两个数的和,这两个数是6.54与0.27,所以列式为(6.54-0.27)×(6.54+0.27)。

2.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推理,从具体问题出发,先理清解题的思路,最后列出解题的算式。

如上面第一个例题最后是求差的,必须从题目中确定出被减数与减数,从而列出算式。第二个例题最后一步是求和的,必须确定这两个因素,从而列出算式。

(责编 杜 华)

上一篇:情境、生活、实践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 下一篇:低年级数学课堂运用主题图的问题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