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法研究

时间:2022-08-07 01:06:56

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政治教学法研究

政治学科既不是大而空洞的抽象知识,也不是万古不变的固定知识,而是源于实践、与时俱进、指导实践、服务生活,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应用性,理论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的知识学科。当前教育处在“素质教育”与 “应试教育”这二元模式转折处时,如何把二元更快地转化为一元模式就成了整个教育界从理论到实践讨论的问题。素质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不可能一气呵成。随时代的变化,其内容也必须不断变化。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融德育、智育为一体的课程,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更完美地发挥它的德育、智育的功能,教师必须实现以下观念的转变:

第一,由“应试”为目的向“全面提高沉重素质”为目的转变。这一点对我们每一个教师来说都是清楚的,但真正贯彻起来、真正行动起来的教师试问有多少人呢?更有甚者,谈什么只要存在升学的竞争,素质教育就不会真正的实现。我们的教师应该站在民族的高度,站在社会的高度去认识、去把握这一问题。应试教育是知识的硬性再现,缺乏创新原动力,而现代社会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创新的推动下完成的。创新源于个人,素质教育正是以学生的个性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提高性的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贯彻状况,将直接关系着我们祖国的未来,我们没理由为此推脱。

第二,由“学科中心”向“个性中心”转变。这是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所谓注重人的个性的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把学生看成是一个有感性、有理性和灵性的“人”,而不是吸收、储存知识的仓库或者是专门应付考试的“机器”。课堂教学的一切设计、安排、运作,应充分顾及学生的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及技能领域三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其次,要确认“教”是手段,“学”才是目的;教师不是“教材”,而是“导演”。一切教育活动最终都以落在学生身上为实,从思想、观念、习惯、态度、行为、能力等方面去触及学习。三是教师应了解、尊重、欣赏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由因材施教到人尽其才,不要让那些“愚笨的爱迪生”被扼杀在我们手下,那我们将是历史的罪人。

第三,由“知识中心”向“方法中心”转变。前者在教学上体现在将重点放在“知识”上,重在知识的再现,而后者将重点放在“方法”上,此时知识只是基础、起点,不能是中心。知识固然重要,但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更为重要。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凸现“方法教学”这一行为,淡化“知识重心”这一意识,让学生在听课中感悟方法,在学习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方法。

第四,“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要完成以上二、三方面的转变,就必须得完成这一前提性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职责应为:安排并创设适当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自由探讨,激发学生持续性的自我学习,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以开发创造力。学生在教室里不只是静态地、被动地吸收知识,不应过多地证明已知的知识,而应主动在实践中去感悟知识,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第五,由思想政治课是“理论学科”向“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情感相融合的学科”转变。前一种观念是纯粹应试教育下的产物。在当今,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而思想政治课本身的特点更是要求学生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获取对知识的升华,要求教师把知识传授与情感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顽强的意志、崇高的精神。

在以上观念的指导下,笔者探讨了以下一种教学模式,供大家参考:

第一步:自学阶段。花大约十分钟时间引导学生自学课本中的知识,然后让学生自己回答“我知道了什么,我想了什么,我觉得还应该知道什么”。这实际有两层:学生简单再现教材知识部分,学生对教材知识进行扩展、思考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当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

第二步:讨论并质疑阶段。教师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及生活中的热点提出来,让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并可以相互提问,展示自己的学习思路和结果,这样既可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又可以激发他们的成功欲望,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步:教师讲解阶段。教师用十分钟左右时间对学生前一阶段的表现进行总结,对提出来的重点、难点进行分析,对知识的内部联系进行澄清,对可能涉及的考点及考试方式进行说明。这一步十分重要,且对教师有一定的难度。如何由以前的“满堂灌”变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教学大纲,吃透教材,必须要有丰富的社会知识,必须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

第四步:课堂练习。这一步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检验,主要涉及应试的部分。当然,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设计一些动手、动脑及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题目。但是,不管怎样,在设置练习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要有层次性。要考虑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差异,高、中、低难度的题都尽可能有,既要有基础,又要有思考的余地;既不能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又不能让学生感觉太简单。二是要有针对性。教师要根据重点、难点及考点来设置问题。三要体现联系性。教师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在出题时有意识的把这些知识涉及进去。四要有系统性。单一政治学科内、不同政治学科间,要统筹安排,体现紧密联系,形成高度统一的整体。

上一篇:试论初中英语教学方法的改进 下一篇:政治课中的“愉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