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角下中国影视娱乐节目的反思

时间:2022-08-01 11:07:08

后现代视角下中国影视娱乐节目的反思

【摘要】进入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播泛娱乐化也正在狂飙突进。这种泛娱乐化倾向对我国尚不成熟的新闻专业主义和媒介公信力将造成很大损害。本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和反思。

【关键词】后现代 传播 娱乐化

“后现代”是上世纪60年代产生于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现代”的一种反拨。“后现代”对当代中国文化产生了微妙影响。

现代主义文化的开启始于文艺复兴时期,它强调人是真实世界的焦点。17世纪的启蒙时代,突出强调个人的自主性,认为人可以透过科学的方法以及理性的运用,建构一个和谐的生命整体。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的成就进一步提供了科学技术并建立新的社会结构,造就了现代化的发展与壮大。到了20世纪初期,人们相信现代主义能透过科技发展来改善社会与生活,于是对现代主义的期盼,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然而,事实远非人们所期望的这般简单与乐观。现代主义在赐予人们改造人类社会力量的同时,也日渐显出弊端,人类社会呈现出一个重要的现象:人们在物质的需求获得满足之后,出现精神失落、心灵无所依托,内心苦恼、紧张、空虚、不安,甚至消极厌世的现象较之以往更甚。

而新一轮的信息革命与之相比更是从各方面冲击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人类许多传统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日益受缚于新信息革命的旋律之中,迫使人类不得不改变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个时候,后现代文化应运而生,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与现代文化迥然不同的图景。

后现代文化区别于现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摒弃中心”。随着现代交通、网络技术以及各种新式科技的应用,地球村不再只是人类意识中的概念。各国经济的多方合作也呈现出日渐取代意识形态的对立趋势。折衷与彼此协商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旋律。

后现代社会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即为拼贴与戏仿(又称滑稽模仿)。戏仿就是利用现代作品风格的独特性,尤其是它们的怪异之处制造一种模拟原作的摹仿。周星驰的《大话西游》、《喜剧之王》和沃霍尔的名画《长胡子的蒙娜丽莎》表现得尤其突出。

由于中国当代文化的生产者主要集中于大城市,所以有意无意地,中国当代文化涂抹上一层厚厚的后现代油彩。下面,我们来看看当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拥有最多受众的电视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可分为两类:1)新闻节目;2)娱乐节目(包括电视剧、真人秀、各种讲坛)。

照理说新闻是严肃的客观的,从内容到播报的形式都应该追求真实和价值中立。但是在取消中心、颠倒等级、偷袭政治、削平深度模式、淡化历史意识的后现代文化意识影响下,一些电视台的新闻也开始追求消遣效果。比如用方言说新闻、光头说新闻、唱新闻等等层出不穷。然而,这种新闻娱乐化的做法会降低新闻的可信度,使受众将新闻和娱乐混为一体。

我们再来看看电视娱乐节目。在当下的中国,电视剧是最大的娱乐节目。电视剧是各电视台提高收视率的法宝。目前我国电视剧市场大部分是历史剧。笔者认为历史剧又分两类:纯粹的戏说和貌似还原历史的演义。这种历史剧泛滥的直接后果是使受众离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感越来越远。诚然,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海登怀特也说过:历史和文学都是在用一套叙事的手法讲故事。但我们的历史剧离真正的历史太远太远了。

再来看选秀节目。它们都有很高的收视率。从“超女”到“快男”其实选出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选秀制造了一种“大众的狂欢”。这种“大众的狂欢”是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它其实是现代大工业生产体系衍生出的东西,是一种工业文化,而并不是民间文化、草根文化。更多时候是以私人和团体的利益冒充公众利益。所以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里提出:大众文化产生虚幻的满足,从而丧失行动能力。平庸化、占用自由时间。文化工业提供虚假的需要,人成了文化机器上的齿轮。波兹曼在《娱乐致死》一书中写道:娱乐是电视上所有话语的超意识形态。

值得警惕的是,“娱乐”开始作为一部分电视节目的唯一目的。《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周日八点档》、《综艺大哥大》、《非诚勿扰》,《玫瑰之约》等节目,只是单纯地以娱乐为卖点。它们正是迎合了受众的后现代文化心理:不要有什么意义、中心,只要好玩、可乐、调侃就好。

上面说的这些娱乐节目总算还能理解:它本身就是娱乐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最不好理解的是近两年在电视台出现的“学术娱乐化”倾向。最典型的就是中央电视台的 《百家讲坛》。一批学术娱乐明星由此诞生。而且各电视台跟风而上,纷纷办起了这讲坛那讲坛。这种在娱乐大众的目的下对中国文化经典的歪曲和误读实在值得我们警惕。

这在电影方面表现得也很突出。我国的导演把注意力越来越多地放在营造视听奇观上,结果是技术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贫乏。现在的电影变得越来越着重于它的视听感官的层面,人们越来越注重于电影那种视听的享受,所以电影会变得越来越好看,会变得越来越好听。总而言之,数字化技术使电影越来越具有娱悦性和消费性。但是过分的视觉化消解了影片本来就潜在于影像背后的思想内容。电影所能提供给观众的有限的理性思考层面正在“淡出”。电影图像化的语言表意形态,使所有的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都退回到了一个原始的、梦幻的想象中的虚构世界。电影环环相扣的叙事程规和密集多变的剪辑方式,在90分钟的时间内几乎剥夺了观众所有的思考空间,数字技术又以其超强的影像化功能,把电影的直观效果推向极致。放眼当下的中国文化界,可以说是后现代语境下娱乐功能空前强化的时期。比方说电视,各电视媒体最为火爆的节目基本上都是娱乐节目。这类节目的大量涌现,有合理的一面。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人们休闲娱乐的渴望日渐强烈,电视作为大众接触最广的媒体,无疑应当满足人们的这种渴望,娱乐节目也就自然成为电视节目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现在的问题是,无论什么节目,无论是否合适,都娱乐化。

显然,这后面有收视率这个看不见的魔掌在起作用。在我国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收视率无疑是指导节目策划和制作的重要指标,但它决不是唯一的标准。根据市场需求,制作、播出一些娱乐节目本来无可厚非,问题是不能“一窝风”,更不能“娱乐至死”。因为过度娱乐化,会遮蔽电视文化的认知、教育和审美功能。如果我们不能正确解读收视率的内涵,片面强调用收视率作为评判节目的唯一指标,必然产生某些非理性的做法。随着电视节目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重视观众需求,关注商家需要,谋求尽可能高的收视率,已经成为媒体经营的着力点。市场机制增强在推动电视业发展的同时,也引来“唯收视率论”的暗流,使得娱乐低俗化现象随之出现。当前,电视娱乐节目虽然渐成规模,但由于缺乏文化内涵和创新能力,使其渐渐陷入同质化困境。近年来,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一些媒体在价值导向上产生飘移。电视上,一些娱乐节目不断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一些在国外饱受争议和棒喝的节目,竟被改头换面地引进和包装。面对种种怪状,中国电视业到了该当头棒喝的时候了。

参考文献

①【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②【法】勒庞:《乌合之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③【美】莱文森:《思想无羁》,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④汪民安 主编:《文化研究关键词》,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⑤陈卫星,《以传播的名义――陈卫星自选集》,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⑥方田,《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新闻世界》,2008(10)

(作者单位:安庆电视台)

责编:周蕾

上一篇:论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专业素质 下一篇:浅谈新闻真实的相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