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特征

时间:2022-10-28 02:09:55

《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特征

内容提要 本文阐述了台湾现代戏剧的先行者赖声川作品《暗恋桃花源》的后现代特征,主要有情节破碎、时空交错、第四堵墙的瓦解等几方面。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在中国话剧领域中的延伸。

关键词 暗恋桃花源 后现代主义 颠覆 解构

赖声川被称为是台湾现代戏剧的先行者,他的作品《暗恋桃花源》被视为后现代主义在话剧中的延伸。与情节整一、时空统一、结构紧凑的传统戏剧不同,赖声川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后现代特征。1986年在台湾首演,而后二十年来不断演出获得佳评的《暗恋桃花源》就是一个典型。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80年代达到鼎盛,是西方学术界的热点和主流。后现代主义来源于对现代主义的继承和反叛,它对一切传统和权威进行批判和颠覆,对于既定的意义进行解构,否认同一性、整体性,反对理性、中心,而要去寻找差异和不确定性。对后现代主义,众说纷纭,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因为后现代艺术家反对用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去规范其主义。赖声川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在美国华盛顿,又有在加州大学伯克利攻读博士学位的经历,很自然会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暗恋桃花源》中,具体表现为:情节破碎、时空交错、第四堵墙的瓦解。

一、情节破碎

后现代主义否认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否认同类事物之间具有某种同一性,代之以碎片、相对性。这一观点反映在戏剧的情节设置中,就是打破情节的整一性。情节的整一性一向是戏剧遵循的原则之一,在这里却完全被颠覆了。首先是两个剧组争场地这一情节,这是整部戏中看似最为完整的情节,却不断地被两处正在排演的戏打断,观众很难专注于两个剧组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而且这个矛盾随着剧场工作人员强制性地下班也强制地被判了死刑。第二,两出正在上演的戏,也因为剧组争抢场地和时间而一再被打断。第三,在两个剧组排演的过程中,陌生女子一再闯入声称找一名叫“刘子骥”的男子,而剧组之中无人认识他,我们甚至无法判定是否真的有这样一个人的存在,这也造成了情节的破碎。情节整一性要求故事之间的连锁性和人物命运的相关性。该剧中三个主要的故事线索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陌生女子事件与其他两部分似乎毫不相干。三个故事的相互干扰使《暗恋桃花源》彻底成为一堆情节碎片的堆砌。

二、时空交错

在传统戏剧中,由于戏剧要在有限的时空里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境遇、苦辣酸甜的人生况味,用有限展现无限,因此,对于时空要求高度统一。时空的安排是与情节设置紧密联系的。时空交错与情节破碎都是后现代主义要求打破整体性和同一性的体现。在《暗恋桃花源》中,由于《暗恋》和《桃花源》剧组同时在排戏,情节的破碎和拼贴也就理所当然地造成了时空的交错。这种交错分为两个层次。首先,剧场是一个时空,《暗恋》中的台湾是一个时空,《桃花源》中的古代又是一个时空。这三个时空不是并列的,而是平行交织在整部戏中。在第五幕戏中两个剧组同时排戏,由于台词之间的相互衔接,三个时空同时交织在一起。第二个层次是《暗恋》中的江滨柳穿行在现实与过去之间。借助梦幻和对云之凡深深的思念,江滨柳冲破现实的逻辑直接从病房进入到当年的上海。他以老年形象出现,使我们得知这是他的幻觉而不是回忆。倘若作为回忆,出现在传统戏剧中尚属正常。40年前的云之凡出现在病房里与老年的江滨柳荡秋千,后现代主义对于时空统一的解构一目了然。

三、第四堵墙的瓦解

“第四堵墙”将观众与演员隔开,演员在演的过程中视观众为空气,从而在舞台上制造现实生活幻觉。观众沉浸在幻觉中,在幻觉中得到心灵的净化或者是被幻觉麻醉得以暂时逃离现实。后现代主义要消解一切既成规范,后现代戏剧常常用间离的方法把“第四堵墙”打破。该剧采用了套层结构,是典型的戏中戏。这一结构本身就造成了间离的效果。两出戏的交替上演使得观众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其中任何一出戏的情节上。这种戏中戏还不断与现实产生交集,不时地把观众从《暗恋》或《桃花源》剧情中拉出来,让观众回到观看者的位置,在沉迷中觉醒,使得剧情制造的幻梦不断被打断,这种安排使“看戏”就成了真正的看戏,消解了“戏”对于观众的迷幻作用。而这也造成了戏中有戏,戏外仍有戏,观众彷佛置身于一个戏的世界。于是这种结构也消解了“第四堵墙”,舞台上下乃至人生中,又何尝不是处处皆戏呢?

四、总结

《暗恋桃花源》对传统的戏剧创演手法进行了颠覆,是后现代主义在中国话剧领域中的延伸。但是不难看出的是,与后现代主义解构一切人生意义不同的是,该剧在后现代的外表下其实深藏着对于人生和人性的关怀。在这看似凌乱不堪的情节之中,却都蕴含着同一个主题:对于美好的追寻而不得。但是《暗恋桃花源》告诉我们,不要停止去追寻。或许,永远得不到才是我们追寻的意义。

(作者单位: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珞珈山麓樱蕊飘香,东湖水畔戏扮人生 下一篇:评剧演员的综合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