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劳动争议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

时间:2022-07-28 02:56:01

探究劳动争议现存问题及解决方案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多发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种大背景下,解决劳动争议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此重要的法律手段需要采用最佳的方案来实施。针对我国劳动争议的现状及现存的问题,分析出劳动争议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案,这对于减少劳企双方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争议劳动者利益分化

一、劳动争议现存问题

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转变、社会矛盾多发的大背景下,基于劳动关系复合型社会关系的特性,劳动关系领域也不可避免出现一些突出问题和矛盾。

(一)劳动争议案件持续高位运行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事业单位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者和用工单位双方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争议呈现高发态势,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率低

劳动争议案件争议焦点复杂,取证困难,处理难度大。如因履行劳动合同、开除辞退职工、工资福利统筹等,案件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证据认定困难。劳动争议案件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劳动争议案件涉及最基层老百姓的生存大计,对立面强,稍有不慎则容易引发社会矛盾。调解难度大。诉至法院的劳动争议案件,双方的矛盾相对较大,案情也相对复杂,任何一方都不愿意作出让步,加大了调解的难度。

(三)劳动争议处理环节多

据现行法律规定,普通劳动争议可以经过仲裁、民事诉讼一审、民事二审3个程序;工伤等特殊劳动争议可以经过工伤认定、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一审、二审、劳动争议仲裁、民事诉讼一审、民事二审等7个程序。尽管制度设计考虑到了劳动争议快速处理问题,但因为资强劳弱的地位,在如此复杂的程序下,如果有用人单位恶意穷尽劳动争议“一裁两审”所有救济程序以达到拖垮劳动者的目的,劳动争议处理时间将大大延长,许多劳动者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利。

(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利益分化加剧

在劳动争议呈现出数量多、增长快、增幅大的趋势下,大量劳动争议经仲裁后又诉诸法院,劳动者维权程序时间过长,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效率极低,法院审理压力大,办案的质量差,解决劳动争议不够专业化。

二、分析劳动争议现存问题的产生原因

(一)劳动争议案件持续高位运行的原因

当前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增多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表现在:

1.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企业不断发展,但用人单位法律意识不强。

2.劳动关系利益化,这是劳动争议纠纷形成的根本原因所在。

3.立法滞后,劳动保障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力相对较弱,强制性手段有限,对企业的威慑力不大,劳动者对工会的信任度不够,大量的劳动关系矛盾在企业内部得不到及时解决,最终引发劳动争议纠纷,诉至法院。

4.劳动仲裁体制不健全,劳动仲裁裁决不具有终局效力,仲裁机构缺乏积极性,仲裁程序效率不高。

(二)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率低的原因

1.用人单位往往聘有法律顾问或专门人员处理单位法律事务,其对于法律法规及相关办案指导意见一般比较了解。而劳动者信息相对闭塞,对诉讼结果的期望值过高,让步意愿不强,导致双方难以沟通协调。

2.不同法院之间、法院与仲裁机关之间对于法律的不同解读以及对类似案件的不同处理结果增加了调解难度。

3.劳动争议案件设立了独特的劳动仲裁前置程序,许多争议不大的案件往往在劳动仲裁阶段调解结案,进入诉讼程序后,双方当事人矛盾已经激化,很难作出让步。

4.劳动争议案件的受理费、上诉费仅为10元人民币。该举措在客观上,一方面使部分用人单位利用低成本、多程序的诉讼机制,拖延时间,不同意进行调解,另一方面也促使劳动者宁愿不断、上诉、申诉,而不轻易接受调解。

(三)劳动争议处理环节多的原因

首先是在外部环境方面,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数量和比例都将不断下降;劳动力市场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存在结构性差异,农民工工资增长慢于平均工资增长速度;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发生变化,非农化与雇员化趋势明显,产业工人群体规模的不断壮大;农民工权利意识增长。其次是企业管理方式的粗放,就是劳动关系的调整制度:30年来以经济政策为指导,缺乏劳工政策。在劳资冲突处理机制上,目前我国是以政府行政式干预为主导,缺乏劳资集体谈判机制。工会缺乏维权手段和维权工具。除了经济发展的客观原因外,企业雇主长期以来采取的低成本竞争策略以及管理行为的粗劣,形成了劳资矛盾的长期积累。

(四)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利益分化加剧的原因

一旦发生劳资纠纷,劳动者的权益极易受到损害,而在维权过程中劳动者往往属于弱势的一方。目前劳动争议的处理包括调解、仲裁、诉讼三个环节,如果矛盾纠纷不能及时调解,劳动者维权走完所有的法律程序有的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对于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十分不利。由于劳动仲裁往往不具有终局效力,劳动争议当事人将仲裁作为“中间环节”,经仲裁后又诉诸法院,弱化了仲裁简便高效的特色;另一方面,大量劳动争议经仲裁后又诉诸法院,没有发挥仲裁分流争议案件、缓解法院工作压力的作用。所以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利益分化加剧。

三、解决方案

(一)针对劳动争议案件持续高位运行的解决方案

我国尽快制定《劳动争议处理法》,建立“或裁或审”、裁审分立,高效、低成本、便利职工的劳动争议处理制度。针对劳动力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涉及劳动者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和劳动关系和谐,劳动争议处理效率标准应高于普通民事案件。借助社会力量完善劳动争议调解制度。发展劳动争议仲裁的社会化和专业性。设立劳动法庭,简便、快捷地审理劳动争议案件。

(二)针对劳动争议案件调解率低的解决方案

1.针对部分当事人法制观念淡薄,法律知识匮乏的情况,耐心讲解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劳动者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理解能力,使其对诉讼结果能有合理的预期,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调解方案。

2.认真组织学习与劳动争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吃透精神,并定期开展疑难案件交流讨论会,增强法官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能力。

3.法院与仲裁机关应保持联动,定期就实践中遇到的法律理解与适用问题进行沟通,尽可能避免仲裁与诉讼对类似案件处理结果上的差异。

4.对已经进入诉讼程序的案件,在大力加强诉讼调解工作,鼓励法官以调解结案的同时,积极开展委托调解、协助调解等工作。

5.劳动争议案件受理费也应当按标的额计算,提高诉讼成本。对于确无经济能力的劳动者可以通过诉讼费用缓、减、免制度予以救济。

6.加大法律援助力度,不断增强劳动者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广大劳动者委托合法的人,同时加大对非法活动的查处力度。

(三)针对劳动争议处理环节多的解决方案

1.完善相关立法,着力健全劳动争议纠纷解决的法律机制。

2.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着力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强化审判力量,注重业务培训及案件疑难研讨工作,提高案件审判质效。

3.加大劳动法及相关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增强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

4.建立多元化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着力形成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的合力。

5.规范、健全劳动仲裁体制及劳动审判制度,理顺仲裁与审判的关系。在劳动争议发生后,应当允许当事人自愿选择,或向劳动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人民法院提讼,申请仲裁则不得再行。

6.完善社会保障,对企业加强行政监管力度。积极完善各种社会保障机制,对于各类从业人员,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各类劳动者均得到有效的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建立起有弹性的、能适应不同需求的、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体系。

7.加强重视诉讼调解工作。

(四)针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利益分化加剧的解决方案

1.预防、降低劳动争议发生率,对于“防不胜防”的劳动争议案件,快审、快结、快执行才是对劳动者权益最有效的维护。

2.劳动争议的解决“以调解化解矛盾”的理念贯穿整个过程,调解的好处在于缩短劳动者维权周期,降低维权成本。

3.维护劳动者权益,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效率,可在一些劳动争议案件多发地区探索成立劳动争议审判庭,组织专门的队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4.专业化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缓解法院审理压力,提高审理效率,提升办案的质量。

5.为劳动争议设立专门审判组织,专业化解决劳动争议。这既符合审判工作发展的专业化趋势,又适应当前我国快速便捷地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的需要。

6.人民法院可按照司法体制的要求,改革劳动争议的审判制度,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和社会稳定。参考文献:

[1]张坊.劳动争骤增与政府职能转变.群众.2006(6):18-20.

[2]程延园劳动争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常凯.劳动争议现存问题\[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351.

[4]王长江.劳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再探讨.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3).

[5]徐志华.劳动争议处理几个疑难问题研究.中国法学,2003(03).

上一篇:社区综治中心、司法所建设及功能发挥途径 下一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