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

时间:2022-07-27 05:23:48

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报告

“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几乎所有的管理者都会这么说,可是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却是许多管理者的肓点。为此笔者为了解**人力资源状况,研究**人力资源开发的运作方式。走访了市政府办公厅信息处、市人事局、市人才交流中心,对**地区的人力资源进行整体性、全方位、多层次的调查研究、分析。调研结果表明:**人力资源开发的最基本的手段是教育培训。即:人才增量的教育培训,亦未来人才的教育培训;人才存量的教育培训,亦现有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人力资源的“富有”与“贫瘠”

据调查所知,**人力资源有两个特点,一是人力资源富,二是人力资源穷。富是指**的人力资源丰富,而穷则是指**人力资源的素质还不高。人力资源数量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丰富程度;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才能说明其丰富程度。我们要看到,未经开发的低质量人力资源,不但不可能成为发展的动力,而且只能是**地区最沉重的负担。只有经过开发,具有先进的文化素质,掌握了熟练的劳动技能的高质量人力资源,才是**发展的最大资本。但事实上**人力资源素质低。

1、人才区域分布不平衡

**地区的人才主要分布在中央、省、市、区(县)所属的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中。中央驻宁的大部分单位,人才层次较高,单位人员中人才所占的比例也高,比如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研究所等等都是一些人才密集的科研单位。除中央驻宁单位外,**地区省、市、区(县)、乡(镇)各级部门的人才总数达82567人,占**地区常住人口的7.33%。**地区总计210名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中,省级单位就有207名,占了98.57%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地区共有1619名,而省级单位就拥有1419名,占了87.65%,集中了**地区绝大多数的高级人才。市属及区(县)人才专业门类不全,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而且人才的学历、职称等层次偏低,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医疗等知识密集型单位。市属研究生及其以上学历只有3人,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人才也只有3人。乡(镇)单位人才的数量与层次均存在很大的差距。乡(镇)单位最直接地担负着农林牧业技术的推广和乡镇企业的管理工作;而乡(镇)单位人才占**地区人才的比例只有1.35%,**地区乡镇共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39名,仅占**地区专业技术人才的0.25%。人才匮乏是乡镇单位最为突出的特点。**地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极不合理。

2、中、高级人才紧缺,且年龄偏大

人力资源中高层次人员少,从年龄结构看,**地区和**市35岁以下人才分别占人才总数的51.42%和53、03%,**地区现有高级人才中的正高级职称人才在3——5年中将有80%的人达到或超过退休年龄;45岁以下的副高级职称人才仅占高级人才总数的3—5%。据统计,全地区人才总量达82567人(不含中央驻青单位和邮电、银行、铁路行业),占地区总人口7.4%,人力资源整体文化素质不高,学历构成偏低。**地区研究生毕业者210人,大学本科毕业者13492人,分别占人才总量的0.25%、16.34%。**市研究生毕业者仅3人,大学本科毕业者32336人,分别占市人才总量的0.012%、13.43%。而中专和中专以下学历者,**地区为48136人,**市为14499人,分别占所占地区人才总量的58、29%,58、40%。本科学历以上人才无论从绝对数还是相对数上看,均与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

3、**人力资源的最大问题是整体国民素质较低,劳动力数量过剩而素质低下,同时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也十分缓慢

从**年到**年的16年间,**6岁及6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幅度只有0.62年。按这样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只能达到5、29年,还不足小学毕业的文化程度。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在业人口百分比的增加幅度更可以明显看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十分缓慢的。在**年到**年的13年间,该比例增幅在一个百分点以下。这种人力资源的现状,导致**地区对资本的吸收能力偏低,对资源的利用能力不足,使**地区自然资源的优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

4、**高级技工亦即技能人才缺乏

在**,一般性技术工人总量较大,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实际的弱势地位,容易被取代。而且工人素质低,结构不合理。发达国家技术工人中,高级工占35%以上,中级工占50%以上,初级工占15%。而**的情况是,高级技师平均一个企业约1人,仅占0.3%,技师2.7%,高级工占24.3%,中级工占34.3%,初级工占38.4%,这与企业认为的合理技术工人结构有一定差距。主要是高级技师和技师所占比例偏小。缺乏高等级技工,在解决高、精、尖技术问题时存在较大困难,是企业技术改造与高新技术运用的一大障碍。没有高技能的工人,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即便有了先进的机器设备,没有高技能的人才,也不可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

5、**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的偏颇

**市委、市府对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一直是明确的,并通过政府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用教育培训等手段使**人力资源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看到,**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研究方面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使用方面

在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和用工体制下,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和理想来选择合适的工作单位。在不少单位里可以发现,有的人如果不改行,可能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工程师,但是现在在做普通的管理工作。**地区各类大中专院校20余所,每年需接纳的毕业生800—1500人,加之外地院校毕业来**地区工作的学生大约2000人左右。这些人员中,地区急需的较高学历的机械、工程自动化、道路桥梁和建筑等工科类专业毕业生不足15%,而中低层次的会计、统计、医疗和农、林、牧等专业毕业生严重过剩,社会难以消化,导致就业难和改行者多。人才培养与使用脱节。人才利用率低,对人才资源配置不合理,难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情况普遍存在,形不成最大的合力。这不仅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更重要的是国家白白在这个专业里进行了大量的前期投资和努力。

②开发方面

**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刚刚是小学毕业,尽管**有近6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是他们只占人数的3%;与发达国家的10%—2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的专业技术人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缺乏创新意识和思维;相当一部分劳动者安于现状,进取心弱,缺乏更新知识的内驱力,远不能跟上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不断提出的新要求。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基础性人才和应用性研究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人才的知识含量相对下降,虽然人力资源每万人中的大专以上学历比例有所上升,但一些“人才”的知识含量却大幅度下降,对人力资源的资本投资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些都使得**人力资源的开发迫在眉睫。

③调节方面

由于缺少市场调节的功能,加之许多单位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因此人们在求职过程中热衷于寻找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和福利待遇好的单位。大量人才流向高收入地区、高收入行业、高收入企业和高收入岗位,导致人才的分布在地区、行业、企业和岗位间严重失衡。一方面,有些地区、行业,企业和岗位人才过剩,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只是为谋取高收入而从事简单劳动,一些单位也在招聘人员时有意抬高学历,造成人力资源的过剩和浪费;另一方面,一些地区、行业、企业和岗位人才严重短缺,很多重要岗位都有人员“以次充好”,“以低充高”的顶着。尽管政府下大力气采取了不少措施以控制人才的不平衡分布,但是收效甚微,现在仍有很多急需人才的单位、地区得不到所需的人才,这些都严重地束缚了**社会和经济的平衡发展。

④在**,传统观念中鄙薄技术工人,鄙薄职业教育培训的偏向仍然在发挥作用。近年来,种种因素导致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占整个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的比例不断下降,与学历教育形成了不小的反差。由于生源不足,加上许多学校办学中存在脱离生产、脱离市场需要等问题,每年都有大量学校停止招生。由此,**人力资源的“贫瘠”,使人力资源开发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

二、**人力资源开发与研究的提升

长期以来,我们以数量丰富的人力资源而自傲,却很少关注如何去开发这些多处于“原生状态”的人力资源。**只有通过教育、培训,使初始形态的人力资源得到加工改造,成为具有相当健康水平、知识水平、技能水平的人力资本,才能使众多的人口负担变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本。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围绕着如何挖掘人的潜力,发挥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进行的,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手段是教育和培训。这是**人力资源开发的要义所在。

1、大力发展普通教育

这是人才增量的教育培训,即未来人才的教育培训。鉴于正规学校教育是整个教育领域的中坚力量,**把扩大正规学校教育的数量和规模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全市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然而教育改革,提高**人力资源质量任重道远,改变传统的办学模式,优化学科与专业结构,以特色专业为**培养“专用型”人才,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这是**高等院校面临的当务之急。

**经济的长期落后,造成**教育严重滞后的状况。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在学科分布上,侧重于文教卫等学科,其中师范、工科、理科、医学院校约占高校的70%,在校学生的数量与比重是师范、文科偏高,而第三产业、政法等科类人才的培养量偏低。在学科专业的设置上,为**经济服务的目的不十分明确,针对性不强,应用性不足,使得**地区千辛万苦培养出的师范、医学、计算机的人才,因其专业的通用性,而大量流失到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使教育资源相当匮乏的**,由于学科专业的缺陷与不足,培养的人才所剩无几。因而**高校的专业优化,除了重视和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专业以及加入WTO后所需要的金融、法律、保险、贸易等专业外,更要优先发展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应用型专业。大力培养“专用型”人才,不仅能直接地为**经济发展服务,而且因为它的“专用型”和地域性,避免了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大量流失。**高校应大力发展以水力、天然气、动植物资源、石油等为中心的能源专业,因为这些是本地区开发建设的支柱产业。

2、大力开展职业培训

这是人才存量的教育培训,即现有在职人员的教育培训。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工人整体素质的最主要办法。我们从**企业技术工人素质现状和需求调研中得知,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职业技术教育及培训是解决技术工人短缺的最主要途径。国民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对于特定时期特定对象而言,有时还不如劳动技能培训见效来得快。这说明劳动技能培训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的人力资源开发途径。尤其是在企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增加使得培训成为竞争的一种基本武器,没有培训就不可能成功获得新技术并加以运用。在**农村地区,要发展乡镇企业,更要培训员工,因为农村地区熟练劳工的供给相对稀缺,**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仅有943人,很难适应农业对科技的需要。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加强对在岗职工进行培训,建立健全在岗职工的教育培训机构,企业应该把一般培训和特殊培训区分开来。一般培训(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语及经济管理基本知识等)是通用知识的培训,对于受训者将来继续在原单位或另谋他职都是有用的,受训者有动力自发进行投资,因此,这部分培训费用应由受训者负担。企业需要做的只是创造一个激励员工进行一般培训投资的氛围。而特殊培训主要是指依赖于企业的产品特性、市场状况、工艺流程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是专业知识的培训。这种技能当员工离开原企业之后几乎没有价值,这种培训一方面可以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而成。另一方面,需要企业进行投资。为提高企业投资培训的效果,企业尚需精心设计培训项目和培训内容,认真选择培训对象和培训教师。再之,应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教育培训体系。应以对待正规学校教育同等的力量,甚至是更大的力量来发展职业培训事业,积极培养高级技工,人力资源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应开办高职教育,它是作为高等教育直接为经济发展、经济服务的一种办学途径。

3、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

一般来说,人力资源的配置比较科学合理,并能形成良好的机制,就有利于均衡人力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有利于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组织效率。也实际上就是合理用人的问题。应按照扬长避短及以人为本的原则尽可能为每一位职工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其特点与专长的平台。对于单位人力资源的规划,应该谨慎评估,最主要的是要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如果单位有闲置人员,对单位的其他人员影响极大。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使用和培养人才。用人所长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条基本原则,如果把“所长”与“所好”结合起来,就能更充分地发挥人的积极性和潜能。所以,单位不仅要了解应聘者“能”干什么,而且要了解他们“想”干什么,“爱”干什么;不仅要了解他们对现在的要求,而且要了解他们对将来的期望,只有这样,单位才能有针对性地使用和培养人才,实现人尽其才。

上一篇:人才队伍建设思考 下一篇: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