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阅读教学,构建和谐课堂

时间:2022-07-23 08:53:48

探究阅读教学,构建和谐课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学生为本,重视教学改革,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师重点关注的话题,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不仅是时代对广大语文教师的要求,也是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打造和谐的语文课堂,从而让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

一、兴趣――使课堂“未成曲调先有情”

“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有兴趣就有乐趣,有乐趣就能激发出更大的兴趣。只要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能增强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实现个性综合能力的提升。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校园学习生活,教师更应大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学习与乐趣相联系,使学习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

1.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思维的,而且他们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持久。因此,课堂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或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感受。我在教学时,力求寻找较强的表现力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利用现有的录音、录像、幻灯等媒体为语文教学所用。通过这些辅助手段,能丰富课文内容,唤起学生情感共鸣,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2.绘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孩子自然有孩子童年的乐趣,而且他们都喜欢表现自我,只不过表现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启发学生将贮存在脑海中最喜欢的东西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作画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鼓励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绘画,也可以对原有绘画的内容进行改动,给学生较大的想象空间。

3.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动。学生有了需要和愿望,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曲径通幽的钥匙,抓住课题、设置悬念,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猴子种果树》一课,教师出示课题后问:“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和想法吗?”学生立即提问:“猴子种了哪些果树?”“猴子是怎样种树的?”“猴子种果树的结果怎样?”等等,学生一下子就抓住了文章的要点,在学习的时候,兴趣也就大增了。

二、氛围――让课堂“山雨欲来风满楼”

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已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是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该再照本宣科、“满堂灌”,应努力打造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敢于和学生共同讨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三、指导――将方法“巧把金针度与人”

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把这种知识当作种子,种一粒会绿一片。如果一个人正在挨饿,给他一条鱼,只能解决临时的饥饿,而授予他捕鱼的方法,则解决了他根本的生存问题。与此相同,作为一名教师,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除传授给孩子文化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授予孩子掌握知识的方法。老师不可能什么都教,孩子也不可能什么都学,什么都会,有很多知识,有赖于孩子们用一生的时间自己去学习。如果我们在课堂上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教给他们学习方法,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本钱,就能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十分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使他们在学校里不仅做到“学会”,而且要“会学”。只有在“学会”的基础上做到“会学”,才能真正成才。

1.教给学生学习的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课文为主,实行精讲多读,教会学生独立学习的方法,随着教材的进度,我们还应该坚持“一篇带多篇,课内得法,课外受益,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把课外学习内容作为课内知识的扩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掌握了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才能独立自主地开展课外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人类的思维活动是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语言就不能够进行思维,所以思维训练总是和语言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师要善于发掘课文中潜在的智能因素,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读书、独立思考、独立理解、独立品评,培养学习能力,感受学习的乐趣。

3.指导学生学用结合

语文学科是一个工具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是服务于生活,因此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结合。我认为最佳结合方式就是在语文课堂训练中穿插说与写的训练,把语文课上成听说读写一线贯穿的整合课,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课堂不过是一种载体,学习是我们通向更广阔的世界的门径,学习是为了丰富知识、提高修养,增强我们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并自觉地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四、激励――让习惯“嫁于春风不用媒”

叶圣陶曾说过:“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如果我们教师不及时检查督促,学生就会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应经常进行学习习惯的检查、评比。

总之,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课堂教学中搭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平台,让他们在浓浓的情感中进行有效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焕发和谐之光。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中的趣味教学 下一篇:浅析农村小学思品课堂的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