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学习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09-21 11:27:19

探究学习的特征

探究学习的特征篇1

关键词:成人英语教学;学习者特征;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活动都是针对特定教育对象而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评价与有反思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与态度养成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针对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素,有针对的教学才能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才会使特定的学生学有所获。这就有一个研究学情的问题。怎样研究学情呢?笔者认为,研究学生特征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一、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成人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会感到困难,甚至恐惧,但是,在工作或生活压力下产生的学习动机还是会激励他们投入学习活动中。为了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用学生身边的成功案例激励他们,也可以用名人的事迹鼓励他们,使他们逐渐形成坚定的信念,使他们具有顽强的意志,并勇敢地付诸行动。有些成人学生,他们本来就具有很强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通过表扬与激励使学生保持或强化求知欲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把机会给他们,让他们在发言、回答问题中满足求知欲望,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努力学习的成功喜悦。作为教师,要明确,只要学生有求知欲望并努力学习了,稍许的进步也要及时表扬,熟练地背诵了几个单词,正确地翻译了一个句子,哪怕是做对了一道选择题,教师都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与肯定。也有一部分学生先天内向,他们不敢发言,或者由于基础问题发言经常出错,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从肯定他们敢于发言的勇气入手,只要敢说就要鼓励,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教师最好做好点拨、诱导、启发等工作,帮助他们正确地回答问题,让他们树立自信心。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有焦虑感,这样会对学习动机产生削弱作用。作为教师,不仅要关心成人学生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与情绪状态,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通过课堂引导或专门的心理疏导使学生消除焦虑感,轻松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为现代课程奠基人的泰勒(K.W.Tyler)曾指出,有效的教育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任何主动的行为都是在需要驱使下产生的,因此,关注学生的需要是课程的首选,学校所提供给学生的课程应该满足学生的需要。对于成人而言,他们都有成熟的心理与思维,与全日制学生相比,他们的学习目的与需要更加明确;由于成人学生的独立性都很强,都有独立的见解与思想,他们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也能够清楚学校提供给他们的课程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因此,成人教育提供给学生的课程一定要以满足学生需求为目标,在这样的课程指导下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有效达成。例如,社会上的各种培训班之所以备受欢迎,原因就在于他们满足了成人学生的需要。如一些人为了能通过职称英语考试参加了职称英语培训班,为了能出国留学参加了出国英语强化班,这些都是以特定的需求为基础的课程,每一门课程都因其特殊的需要而具有独特的学习特点。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满足需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作为成人英语教师,只有使课程满足学生需要、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才会是优质高效的。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策略 

Brown指出,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会运用一定的方法与手段,这就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对知识进行解码、编码、储存与处理的方式方法。作为教师,教学的最佳境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让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必要技巧与策略,使之逐渐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新课教学时,不论是操练句型,还是讲解课文,都应先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尽可能自己完成,然后教师通过提问检验他们的完成质量,在评价的过程中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在进行阅读课教学时,先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指导,告诉他们略读、精读、通过上下文猜词义等策略,然后让他们在实战中体会。对于写作教学,可以先做必要的分项辅导与训练,例如缀词成句与连句成章等。然后指导他们掌握列提纲的方法、开头结尾的方法、承接与照应等方法与技巧。 

参考文献: 

探究学习的特征篇2

【关键词】激活;探究;练习;建构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来探究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为以后学习分解质因数、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分数的约分和通分打好重要基础。知识的学习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教材通过一个例题和“做一做”,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3的倍数的特征。由于2、5的倍数特征体现在数的个位上,与3的倍数特征相比较,规律比较明显,而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较难发现,并且易受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例题首先安排找出3的倍数,再引导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观察、猜想、验证,逐步归纳概括出3的倍数的特征。“做一做”是在学生初步掌握3的倍数特征的基础上判断和写3的倍数,重点强调各个数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它就是3的倍数。

教学实践

一、激活经验

复习旧知,揭示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请用学过的知识解答。

课件出示:想一想,填一填,说一说。

25 36 60 45 59 72 83

2的倍数 5的倍数

学生活动:在作业纸上填一填。

师: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发现2和5的倍数特征的?(板书: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

师:我们上节课通过找2和5的倍数,对找出的数进行观察、比较,分别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就按照这样的过程,探索、寻找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3的倍数特征”属于数论的范畴,离学生们的生活较远,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先复习运用2、5的倍数特征,在具体的数学题目中,多数学生能快速找到2和5的倍数,通过集合圈的形式能够巩固学生对2和5的倍数特征的理解。然后回顾2和5的倍数的特征发现的过程:找出倍数―观察比较―发现特征,通过谈话揭示新的问题:3的倍数特征,运用负迁移使学生引发猜想、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提出猜想,引导质疑

师:我们知道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个位上是5或0。那你能猜想一下3的倍数会有什么特征吗?说说你的想法。

许多同学认为,3的倍数可能是个位上是3、6、9的数。(板书:3的倍数,个位上是3、6、9?)

师:利用以前的经验学习新内容,是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大家联系2和5的倍数的特征这样猜想,想法是很好的,数学学习经常可以这样类推。那这一次的猜想还对不对呢?大家来看几个数:23是3的倍数吗?16和59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想,一般受2和5的倍数特征的影响,按思维惯性,可能许多学生会猜测个位上是3的倍数。猜想应该看个位上的数,这是十分正常的思维现象,也是探索问题的开始。这时教师拿出实际的数,使学生发现猜想不正确,形成思维冲突,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探求欲望。]

2.利用经验,主动探究

(1)找出3的倍数

课件出示:

师:在表中将3的倍数用荧光笔涂上红色。

学生活动:用荧光笔涂色,交流、呈现所涂的3的倍数,有错的修正。

(2)探索特征

师:横着看,前10个3的倍数,个位上分别是哪些数字?

学生活动:很快找到前10个3的倍数:3、6、9、12、15、18、21、24、27、30;讨论发现个位上的数有:0、1、2、3、4、5、6、7、8、9。3的倍数个位上可以是任意数。

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只看个位行吗?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前10个3的倍数,学生发现找3的倍数仅仅看个位上的数字是不行的,现在前10个3的倍数的个位从0到9都有。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横着看不行,还可以怎么看?仅仅看个位不行?还要看什么位?努力激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师:横着看不行,还可以怎么看?你发现什么?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

全班交流: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有什么发现?是怎么发现的?

师:根据大家的发现你能说说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码?

[设计意图:学生从涂色的部分很快发现可以斜着看,并且很快会发现:3、12、21;6、15、24、33、42、51;9、18、27、36、45、54、63、72、81;93、84、75……发现3的倍数的数个位和十位上的数调换位置还是3的倍数; 还可能发现3的倍数的数个位上的数变小,十位上的数变大也还是3的倍数;或发现个位上的数少1,十位上的数多1,但是和不变,和分别是3、6、9、12、15……通过口算这些3的倍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有规律的:都是3的倍数。

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大多学生数感不强,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的活动,观察100以内3的倍数的特点,先横着观察没有发现规律,再引导学生斜着观察,通过对比、类推发现各数位上的数的和正好是3的倍数,继而初步感知3的倍数的特征。]

师根据学生的汇报修改板书(将前面的板书个位上是3、6、9?擦掉,写上:各位上数字的和是3的倍数。)

(3)强化认识

师: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字的和会是3的倍数吗?同座互相找几个怎样的数算一算,看看会不是3的倍数。(学生计算)

师:任意找几个三位数或四位数,用今天发现的结论判断一下是不是3的倍数,同座互相用除法算一算,看是不是符合上面的结论。

交流:你举的什么数,与这个结论相符吗?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同角度的观察与验证,通过计算验证是3的倍数和不是3的倍数的任意数,让学生自己举例和验证生活中的任意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探究兴趣;通过计算,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验证猜想,感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样围绕问题逐层深入展开探究活动,发现特征,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对比、验证、归纳、概括等能力。]

(4)运用知识

课件出示“做一做”。

师:下面数字卡片摆出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你是怎样判断的?

学生活动:同座讨论互说,大组汇报。

师:在每个数后面增加一张卡片使这三个数成为3的倍数,怎么想?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交流,大组汇报。

师根据学生汇报小结:原来是3的倍数的后面可以添加0、3、6、9。原来不是3的倍数的可以凑成和是3的倍数,如58和46后面分别可以添加2、5、8。

[设计意图:这一题的第一问学生很快就能运用本节课发现的3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但是第二问学生可能回答不全面,有遗漏,但是通过大组汇报和教师的小结综合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整理。这是一道发散题,一是要让学生掌握这种题的思考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通过数学交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提高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多层练习

1.课件呈现题目,做练习三第3~5题

[设计意图:第3题要求学生把3的倍数圈出来,交流哪些是3的倍数,说说理由,主要为了巩固学生灵运用3的倍数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判断的能力。第4题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让学生在不同判断方法的“思维碰撞”中加深对3的倍数的特征的理解。第5题,这是一道发散题,一是要让学生掌握这种题的思考方法,二是培养学生的发散能力。]

2.知识链接:你知道吗?

我们学习了2、5和3的倍数特征,10以内其他的数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请边读边想。

①能被4整除的数的末两位也能被4整除;

②能被6整除的数的末位是偶数,且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③7的倍数的特征: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是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例如,判断133是否是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13-3×2=7,所以133是7的倍数;又例如判断6139是否是7的倍档墓程如下:613-9×2=595 , 59-5×2=49,所以6139是7的倍数,以此类推;

④能被8整除的数的末3位也是8的倍数;

你明白了吗?请同学之间互相出题考一考吧!

四、总结延伸

1.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拓展延伸。思考:9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呢?9的倍数特征是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

五、设计思路

本课基于“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的认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特征,经历、体验数学活动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自主探索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

1.创设问题,激活经验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节课相对来说,内容比较枯燥,需要教师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课一开始,教师先让学生从已有的数中找出2的倍数、5的倍数,然后让学生回顾探究的思路,接着让学生猜想3的倍数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各种各样的猜测中引发知识冲突,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的探究新知做好心理准备。

2.自主探究,建构特征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这节课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索特征。比如在猜想环节,教师让学生观察自己说出各种猜想,在第一次猜想时,教师让学生用正例、反例进行验证;第二次猜想后,教师着重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进行观察、讨论,通过计算验证,从而才得出结论。学生实实在在经历了这一探究过程,真真切切地积累了数学活动的经验。

3.重视知识,关注方法

学数学不仅要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掌握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理解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因此,本节课在第二次猜想前,教师让学生先回忆研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再思考讨论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方法,向学生渗透了迁移的学习方法;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了观察、讨论、反思、猜测、否定、再猜想、验证、归纳总结等研究过程和方法;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举反例进行验证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分析、概括、验证、判断等能力。

探究学习的特征篇3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

“自主探究”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小学数学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数学情境中,主动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的问题,研究和探索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并应用的过程。数学课堂探究式学习一般经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这样的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没有数学问题,探究性学习就无从谈起。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适当的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发现有一定探究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这样的情境创设在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了良好的思维材料。比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节课时,我首先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出示3、4、5三个数字,要求学生用这三个数写出能被2和5整除的三位数,并要求学生说出为什么?接着要求学生还是用这三个数字写出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写出后教师板书:345、354、435、453、534、543。接着就提出问题:能被2、5整除的数有特征,特征在个位上,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有没有特征,特征是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这里设计了一个“以旧知引新知”的情境,通过对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复习很自然地让学生联想到能被3整除的数是否也有特征,他的特征会不会也和个位上的数有关。而且学生所提供的“345、354、435、453、534、543”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也为学生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问题提出之后,如何解决好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问题的解决一般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小组或班集体的讨论交流这两个环节来实现。其中,学生的自主探究是前提,小组或班集体的讨论交流则是补充和提升。

1.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探究、发现,再创造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探索,一方面它能很好地满足学生成为“探究者”这一愿望,同时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了自己的思考、想法、见解、策略或是疑问,有了自己的探究成果,才有可能进行讨论交流。接着上面课例中问题的提出,接下来学生就根据“345、354、435、453、534、543”这组数来进行自主探究,可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等渠道来进行研究。由于小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较弱,而且探究的问题大都极具挑战性,所以学生自主探索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以致束手无策,也会犯形形的错误,以致误入“歧途”。因此,在放手探究之前,或是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状态和所探究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方向,弄清楚从那几个方面去探究,比如,学生根据这组数研究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受已有知识的影响,首先会看它们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征,当他们依据这条线索没有达到目标时,教师就可给予他们适当提示,避免他们进入“死胡同”。

2.合作交流

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交流讨论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最后的问题解决。合作交流就是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集体范围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通过讨论交流,学生间互相补充,辨析,把相对分散状态下研究出的初步成果进行排列、梳理、筛选和比较,使原本模糊的概念进一步清晰,原本不统一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原本正确的想法进一步完善。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从而不断深化知识、理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

这一阶段是指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去解决自己想要或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它不是依靠机械重复巩固新知,而在于如何运用新知解决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新知、巩固新知,使学生的认知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比如:探究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后,教师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出示类似这样的题目:在下面每个数中的“( )”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因数3。“( )”里有几种填法?23( )、51( )、27346( )、58( )0。这样的练习,学生仅仅记得结果还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会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如果学生能找到其中的一个,说明他们理解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含义,而那些能从小到大有序地一个不漏地全部找出来的孩子,就掌握得非常透彻了。

探究式学习只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也只是它的一般过程,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程胜.合作学习.福建教育出版社.

探究学习的特征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 探究教学 特征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215-01

实现高中物理课堂功能的转变,就要改变课堂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学会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过程有哪些特征呢?结合课堂探究的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特征。

1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特征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式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质疑是经过比较分析后所提出的问题。质疑是思维的开始,也是思维活动继续深入的动力因素。在具有创见性的质疑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具有独到的见解,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提出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前提条件,能否质疑则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标志。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物理演示实验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经过精心设计后,在建立观念和导出规律的课堂教学中,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成为一种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在学生能力范围内的诱发性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主动地观察情境,结合探究体验,获取大量的有用信息,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人教版物理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中教学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时有个演示实验,即在玻璃管中放红蜡块,在红蜡块向上匀速运动的同时,向右匀速移动玻璃管。在黑板的背景前我们看到红蜡块是向右上方运动的,其运动轨迹可近似看作是直线。很多同学反映对实验中红蜡块运动状态的讨论分析印象深刻。然而实验过后,不少同学提出很多问题:实验的研究对象是玻璃管还是红蜡块?红蜡块的“合运动”的轨迹为什么是直线?合运动是匀速的吗?如何确定红蜡块的速度?玻璃管的作用是什么?能用别东西代替玻璃管来创设运动情境吗?如果玻璃管倾斜,其它条件不变,如何确定红蜡块的运动轨迹?教科书中的操作,显然不符合科学探究的要求。如果改变教材中一举成功的做法,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在实验前列出要解决的问题,此时自然引出一个实验设计、实施、评价、反思等问题。其实,运动的合成分解和力的合成分解都是矢量的合成分解,遵循相同的规律,具有不确定性;坐标系的建立可以是任意的,教材中选水平和竖直方向建立坐标系的目的是为了使实验结果的得出更简便更清晰。顺着这个思路展开过程组织实验教学,由于实验是学生主动参与设计的,目的明确,实验后学生无论是对实验所揭示的结论还是实验的设计思想、操作过程均留下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可见,没有质疑,就没有新问题的产生,探究也就没有开始的根据。质疑是创新的心理动力,是思维自主性、独立性的体现,问题情境创设是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重要特征。

2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开放性特征

从课堂探究的特点和探究程度我们可以发现,探究的不同程度同时也反映了学生探究的开放程度。

探究式学习是通过发现问题,研究探索,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关注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关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因此,实施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合作交流,思维活跃。可见,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是保证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前提,有了这种环境,才能造就勇于探索、富于创造的新人。

3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能力培养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在设计研究方案时,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在研究某物理知识与技术、生产、生活的联系时,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习知识是必要的,掌握各种必备的能力更是新世纪教育区别一切旧教育的分水岭,我们应把握这一特点,培养高素质人才。

现成的已设计完整的实验往往难能完全满足探究教学的需要,以巧妙的手段设计实验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物理模型和过程的想象。比如新课标的“做一做”栏目,其中的内容是扩展性的,不是基本教学内容,但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平台之一。同学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择学习和开发。学生利用此栏目设计实验,自主收集资料,建立、验证假设,评价、反思、交流,就会知道怎样获取和加工有用信息,通过他们自己的独立学习、思考,去解决问题、掌握知识,从而掌握探究策略并逐渐形成学习能力。具体可采用如下方法:(1)教师指明实验目的。从弄清实验原理、设计方案到器材选择、装备操作、信息数据的收集及处理、结论的得出等都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适当指导。(2)组织学生讨论各人的各种设计方案,优选几种可行方案再共同决定最佳方案。(3)认真规范进行实验操作。(4)表格的设计、数据记录和处理。(5)实验后再组织学生讨论各方案的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误差来源及减少误差的方法。(6)有条件的可改进后重新进行实验。(7)各种相关问题的讨论。

4 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的实践探索特征

实践是高中物理探究教学的灵魂。实施高中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加强课内外实践中的合作交流等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查找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深入了解事物的内在规律。探索过程中,既提高了实践能力,又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实验探究中的异常现象是一种诱发性的刺激,引起学生兴奋和疑惑。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艺术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内驱力、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把教学分析过程转化为学生自觉追寻和探求知识信息的主动建构过程。如果能营造融洽、宽松、平等的合作交流气氛,则有助于互相启发、互相激励、思维共振、智力放大,激发科学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智慧。所以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的锁定和分析处理是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 蔡敏.论教育评价的主体多元化[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1):21.

[2] 蔡任湘.物理探究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1.

探究学习的特征篇5

关键词: 探究式物理教学 思维误区 教学策略

1.引言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的对象是学生,重视学生的学习特征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探究式物理教学的特征

学生有与生俱来的探究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而这些需要的满足,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运用适当的方法。为此,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征提出几点看法。

2.1问题情境持征和思维开放特征。

问题与疑问是探究学习的起点,也是探究式学习的一个基本特征。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努力创设物理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物理问题情境中不断发现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实施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具有思维开放特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途径。所有问题应启迪学生充分思考,必须给予学生宽广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声音的产生”的教学中,可让学生听琴声,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琴声,从而提出问题。设置一系列物理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物理问题情境是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良好开端。

2.2实践探索特征和能力培养特征。

实践是探究式学习的灵魂。必须加强实践探索活动,让学生围绕研究的问题,在实验、观察、统计、读书、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访问、调查、分析现象和数据等大量实践、探索活动中,丰富感性认识,训练、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探索活动,一是要组织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二是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三是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调查访问等方法。

探究式学习,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应根据学科特点和具体教学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例如,在设计研究某个问题的方案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创新思维能力;在完成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分析、实践探索能力;在研究某个物理知识与科技、生产、生活的联系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发现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2.3学生主体特征。

探究式学习以发展学生个体、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的。因此,大学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学生的主体特征,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独立思考,主动学习。教师只是在教学过程中起了引导的作用,教学活动全过程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特征。

3.探究式物理教学中常见误区

大学物理的探究式课堂教学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很多课堂教学设计与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对探究理解的“误区”,阻碍了该模式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3.1误区1:频繁提问即是探究。

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就是“问题探究”,即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由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可见问题性特征并非等同于“频繁地提问”。问题探究的特征应有如下三层涵义:(1)问题是教学的开端;(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问题;(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3.2误区2:重能力、方法的培养却轻知识的落实、掌握。

掌握知识和掌握方法彼此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就知识和能力关系而言,知识也是能力的基础。因此,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确实需要改革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注重探究程式的设计,以期在教学中真正落实知识目标。

3.3误区3:多媒体课件可以代替实验。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媒体教学代替实验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扼杀了课堂的生动性。

4.探究式物理教学问题转换策略

下面我就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策略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4.1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真正成为认识事物的主体。在情境中设置有思考价值,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会观察,提出新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创设学习情境时,应力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于启发性。演示实验、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报道、实物、模型和影像资料,等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境。

4.2经历过程,重视探究。

物理教学实质上是展示和发展思维的过程,这一思维过程就是对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性认识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揭示过程,让学生亲自去实验、体验、揣摩、模拟这个过程,就能领悟知识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重视过程教学,不只是让学生获得一些科学的结论,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探索科学的方法。

4.3借助实验,引导探究。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方法是物理学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亲身体验与理论学习相对照、验证,来加深理解,以形成正确的物理情景。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为突破难点营造良好的氛围。

4.4重视主体,发展探究。

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媒体的选取与组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又要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要求。知识的教育、观念的培养、能力的训练既要为学生近期的学习打下基础,又要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和终身教育,要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展开教学。

5.结语

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要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

在教学中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寻求,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科学思想,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从思维的误区中走出来,寻找合适的转换策略,这样才能使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取得更好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会会.论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3).

[2]张正兵.新课程标准下物理教学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11,(8).

[3]孙保胡.有效实施探究式物理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考试周刊,2010,(50).

探究学习的特征篇6

一、课前预习中学会反思

学生能通过对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的反思,主动去探究、建构新知。预习中应要求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确定自己的预习收获和要解决的疑惑。这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会更有信心、更有主动性。

二、探究新知中学会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以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学生在探究获得知识的过程中,离不开对自己学习的反思,缺少了学生自我反思,就难以促进自我提高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在探究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例如:在《长方形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可能有哪些特征?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验证长方形的特征。接着组内交流探究的方法和结果。然后引导学生反思总结:(1)我们是怎么学习长方形特征的?(猜想―验证猜想―交流反思)(2)我是用什么方法验证猜想的?还有更巧妙的方法吗?(3)我从同学那里学到了什么?(4)在下面的学习中我要注意什么?这样,在反思总结探究长方形特征的方法后,再去探究正方形的特征,学生是得心应手,效果喜人。

三、在解题过程中学会反思

常听到有些老师和家长评价某些学生:一讲就“懂”,一做就错。的确,有些学生在学习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结果常常出错。教师应把较普遍的错误转化为教学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帮助剖析错点和错因,引导学生在采取措施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养成主动反思、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如在教学:63÷7 要使商是三位数,最小填( )

我发现答案有如下几种错误:

①1~9 ②8、9 ③1~6 ④1~7

⑤1 ⑥9 ⑦6 ⑧8

事后我没有直接公布答案,而是让学生找出每个错误答案的错点,分析错因,订正之后再让学生反思一下自己从此题中得到的启发和教训。

生1:看题目要细致。第①②③④个答案的错因是没有抓住关键词“最小”。

生2:第⑤个答案的错因是只抓住“最小”,却忽略了“商是三位数”的要求。

生3:第⑦题只抓住了“小”,却没有看懂其他要求。其实,拿不准时可以列个竖式除一下呀。

生4:我想提醒第⑧个答案的主人,你离正确答案只有一步之遥,考虑问题要全面呀。

……

这样细致分析、睿智反思才会使我们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自觉地、主动地监控自己。

总之,“思之则明,思明则新,思新则进”。

探究学习的特征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实践方法

依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物理学科所特有的趣味性特征,教师应选用初中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来满足教学需求。新课改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能使学生调动学习欲望,能为学生创建愉悦的学习环境,是在新的素质教育理念下广大物理教师应积极在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教学模式。

一、物理教学中的探究特征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在初中物理学科中,探究的主要形态包括发问、研究、计划、实践、分析、总结等步骤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模式。

在物理的探究学习中,一是要强调对学生主动性的调动,二是强调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三是强调实践和实验。学生在探究式学习时,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多多地观察、反复地观察,多多地实验、反复的实验,自己探究的问题结果是否正确,正确的理由是什么,不正确的原因是什么,一定要在亲自的验证下再给出结论。这是与物理学科的科学严谨性相一致的。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会并掌握知识,还能在探究的实验中熟悉物理探究的方法和途径,在充满趣味的物理探究中,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物理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快乐与成就感。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精神、严谨的态度,在物理的探究学习过程中都得到了建立或进一步的强化

二、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流程

在组织学生开展对物理的探究式学习中,通常的流程或步骤是发问、研究、计划、实践、分析、总结等。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制要求学生必须遵循这些环节,根据探究的内容,完全可以放开学生的思路和手脚,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能量。

以“电路的串联与并联”的教学内容为例,开展探究式学习

研究。

1.发问

这是开展探究学习的起点,没有提出问题,探究就没有方向,也没有探究的动力。问题的提出既要适合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特点,还要考虑可操作性。在“电路串联与并联”的探究教学时,问题的设置我一般不鼓励“教室的照明灯拿下一个其他的灯还能亮是什么电路”这样的问题,因为对电压较高的交流电来说,学生的安全性是个问题,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难免有些学生会“自主”一下。所以,我的问题是:一组由电池供电的节日彩灯,怎样保证其中灯泡坏掉而其他灯泡不灭?

2.探究过程

这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可完全放开,在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情况下将学生分组,让他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完成。让学生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经验,充分调动思维,学生协同研究方案的设计、实验的步骤和环节等等。在探究实践中,有的小组先串联,有的小组先并联,有的小组串联加并联,这都没关系,教师不需要过多干预。通常情况下,学生都能最终殊途同归找到正确的答案。

3.分析和总结

探究学习的目标,一是让学生通过探究深入理解物理知识点,二是训练物理实验的操作能力,三是培养其探究思维。经过上面的步骤,学生已经亲身验证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下一组彩灯所出现的各种情况与结果,但这只是表象的认知,还没有在学生心中形成有条理的理论。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刚才的探究实验进行分析和总结,仍然是在小组合作的形式下找出自己实验的规律性特征。

这个案例中,学生大多能表达出问题的最终正确结论――串联电路不能解决问},并联电路可以达到教师所提出的要求,但对为什么会这样还不能精确地提炼出关键点。这时,正是教师引入教学的时机,也是教师深化物理教学的关键点。物理教师在刚刚学生探究实验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探究结论进行整理,将这两个电路的本质特征及电路的原理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对学生的整个探究过程进行积极评价和回顾,让学生建立继续探究学习的意愿和兴趣。

通过以上组织学生开展的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对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知识有了细致、深入的掌握,对这两个电路的普遍性原理有了感性与理性的双重认知。这个探究学习的过程还训练了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对探究的步骤、方法,学生都有了直观的体验,互助合作的学习意识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探究式的教学形式,这种顺畅的探究流程和趣味性的探究过程,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探究式学习中,师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也与传统不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动力被极大激活,对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潜力以及培养其综合素质都是有益的,教师应在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大胆应用。

参考文献:

探究学习的特征篇8

【关键词】实体造型 入门 教学设计

Pro/E软件课是机械类学生作为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教材使用,适合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训。它有贴合专业的特色,对相关课程的学习能起到良好的帮助和提高作用。实体造型是Pro/E软件课教学中的重要章节,是初学者学习Pro/E软件的必经之路,比较难入门。在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出一条经验,不但能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能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下面就Pro/E软件课实体造型的教学作一探讨。

一、教材分析

零件模块分为实体、复合、钣金件、主体、线束五个子模块,常用的就是实体和钣金件两个模块。对于初学者而言,实体造型是Pro/E软件课的重点与难点,下面针对这一子模块进行详细介绍。

实体:实体零件是众多的几何特征组合而成,几何特征包括:实体特征、曲面特征、曲线特征及基准特征等。详见如下表:

特征 特征类型 基本特征

实体特征 基础实体特征 拉伸/旋转/扫描/混合/高级

放置实体特征 圆孔/倒圆角/拔模/管道/壳/倒角/筋

曲面特征 基本曲面特征 拉伸/旋转/扫描/混合/高级

操作曲面特征 合并/面组

基准特征 基准点/基准轴/基准曲线/基准面/坐标系

高级特征又分为:螺旋扫描、扫描混合、可变截面扫描。

1.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征,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三维建模的预备知识;

(2)熟练掌握草绘操作;

(3)熟练掌握基本实体特征。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拉伸/旋转/扫描/混合及高级实体特征创建一般零件。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基础实体特征的应用

教学难点:高级实体特征的应用

3.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二、分析学生的特点,要求其掌握基本概念

Pro/E实体造型是在二年级开设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机械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等理论与技能。但是,农村中职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尤其是对枯燥乏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因此,在专业知识的入门上,不能按普高生的教学速度进行。Pro/E软件课是一门实践性强的专业课。教师在讲授实体特征的概念时,不能照本宣科,一笔带过,尤其是高级特征概念。必须把概念的讲解融合在实体造型创建的过程中,这样才能具体形象的向学生阐述实体特征的概念,变抽象为具体。学生通过练习简单零件的创建,加深对实体特征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的作用,为今后复杂造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石。

三、强调二维草绘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掌握其作图技巧

二维草绘是Pro/E最基本的独立功能模块。所有的二维图形都是由点、直线、矩形、弧、圆等基本图元构成的。每个实体模型都是由一个个简单的特征累计而成的,而在创建特征之前,往往都需要先建立二维截面图。所以,草绘是特征创建的基础,草绘贯穿于实体建模的整个过程,通常是实体造型的第一步。如果草图绘制不完整,就无法生成实体,所以学会使用基本图元的绘制命令是首要之务。在讲授实体造型之前,教师必须通过至少两周的时间对二维草绘进行精讲,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够熟练的运用基本图元进行作图,掌握二维作图技巧,活灵活用,为实体造型的学习埋下伏笔。

四、突破传统教学瓶颈,优化课堂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黑板加粉笔,模式单一,实体造型的教学仅借助“黑板+粉笔”,学生会感到抽象,难以消化和理解。由于缺乏演示工具,学生对三维空间的想象力感到茫然。

Pro/E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人均一台电脑。笔者根据多年的软件课教学经验,总结了突破传统教学瓶颈,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供大家商榷。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通过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相互讨论,为新知识做铺垫。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特点。Pro/E软件课以图形化界面和鼠标操作为主,通过向学生播放视频,详细地展示实体造型的操作步骤,有效地集中学生注意力并挑起好奇心。而且,通过视频教学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相互讨论、交流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二)精心设计,诱发探究

Pro/E实体造型以案例教学为主,那么教师在案例上应该精心选择能够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例如台灯、幸运星、电话筒、鼠标盖等。而且教师在演示绘制零件的操作过程中分析它的结构特点,巧设问题,诱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例如,直齿圆柱齿轮,它的轮齿是利用拉伸命令创建的。如果要创建斜齿圆柱齿轮,它的轮齿是否也能运用拉伸命令创建?若不能,是否混合、扫描等命令可行;CAD的偏移命令是针对二维图而言的,运用灵活。那么Pro/E的二维草绘环境是否也有偏移命令呢?答案是否定的。Pro/E的偏移(偏距)命令只存在零件模块环境下,而且只能对曲面进行偏移,实体不能运用偏移命令。教师只有通过巧妙的设置问题,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当中,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问题的设计,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更能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探究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扩展多变,激发探究

零件是由一个个基本特征累计而成的。是否一个零件只有一种创建方法呢?不是的,Pro/E提供了拉伸、旋转、扫描、混合等多种建模方式。例如创建一个圆柱孔,方法一:可以通过绘制两个同心圆,运用拉伸命令生成:方法二:运用混合命令生成一个圆柱,然后利用拉伸除料的方法创建孔特征;方法三:运用扫描命令生成一个圆柱,然后利用拉伸除料的方法创建孔特征。若发现圆柱孔的尺寸或形状不对,是否要彻底删除,重新创建呢?不是的,可以对模型树中指定的二维草图进行编辑定义,修改二维草图的参数便可。

通过灵活多变的习题,学生既能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学习效果,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发散思维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建立不同知识点间的桥梁。不但能促成知识的迁移,又能有效的发散学生思维空间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多方位发展。

(四)动手实践、主动探究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下的学生是不可能获得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学生只有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的能动作用,创新学习,营造出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Pro/E实体造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的掌握作图技巧与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竭尽全力的为学生创造学练结合的机会。按分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讲授、演示操作同步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直观的获得知识内容。学生通过观看教师演示并结合课本、视频亲自动手实践。学习中若出现瓶颈,通过认真反复的观看视频,找出自己的操作步骤与视频有何差异,主动探究;可以与同学相互探讨、交流,合作学习;可以向巡视的教师请教。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检查学生的掌握知识的进度,并对理解、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分层次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现个性化教学。同时,尽量培养多个“小助手”帮助有需要的学生。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变空间想象力为现实实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就感,促使他们愿意去主动探究。

五、教学效果

Pro/E实体造型的教学宜精讲多练,通过教师的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在观看――讨论――分析――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实体造型的创建流程及各种命令的作图技巧。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变被动为主动。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实践教学提出引导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通过教师巧设问题,相互探讨、交流,参与课堂互动,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实践操作完成课堂任务,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改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师生、生生在交往互动中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享受学习Pro/E实体造型的乐趣。由于机械零件缤纷多样,创建方法复杂多变,因此教师应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以达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及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晓红. Pro/E实训教材[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上一篇: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文 下一篇:高中化学标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