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教学中的精神性表达

时间:2022-07-15 03:46:33

素描教学中的精神性表达

摘 要: 作为艺术教育的基础学科,素描的内涵和意义应随着时代而进步与发展,素描教学的理念也应该作出相应的发展与转变。素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素描既是思想又是方法,两个方面互为作用,最终转化为素描的精神性表达。本文探讨了素描教学发展新的可能方向,希望通过这种探讨给素描教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素描教学 含义 精神性表达

一直以来,素描主要是被当作造型基础练习的重要手段之一,或者用来做一些正式创作的构思草图,甚少被当作独立的绘画方式和严格意义上的绘画作品。实际上,自古典时期以来,甚至自原始绘画开始,好的素描本身就是非常具有表现力的独立绘画作品,其独特的表现方式、构成趣味、材料肌理、线条色块等,因为排除了色彩的纷繁而更显纯粹。素描的表达风格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画面表达的精神性。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的素描教学观念的影响,目前很多教师对素描教学的根本意义的理解依然十分片面。这表现在:其一,把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真实地再现客观物象所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巧)作为素描教学的全部内容;其二,对素描教学的认识停留在技术教学的层面,没有上升到思维教学的高度。实际上,素描教学在其原有含义的基础上还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目前国内的素描教学大都沿袭着传统的写实绘画形态的教学体系,对造型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通过技巧的传授来得到保障,从而对造型能力的认识容易偏向于单纯技术的层面。然而现代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态和艺术观念,对造型能力的理解和要求趋向丰富和多元化,许多领域是传统素描教学无法触及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具体来说,素描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再现客观物象所应具备的认知能力和技巧,而且应掌握视觉艺术的规律,了解艺术的认知,增强艺术表现能力等,使之具备完整、系统的艺术感知、评价和表现的能力。虽然在传统素描教学中对于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也部分地有所体现,但缺乏相应教学模式的支持。[1]

第二,素描教学应以先进的素描理念为先导,把培养学生运用素描语言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纳入到素描教学的范畴。由于受到传统素描教学和美术高考模式的巨大影响,传统意义上的素描理念影响着众多学生对素描的根本认识,造成学生对素描缺乏完整的认知,并由此影响到素描学习过程中的创造和表达能力。因此,为了改变学生对素描的固有认识,要在素描教学中用先进的素描理念引导学生。那么,什么是先进的素描理念呢?首先,应该准确、全面地理解素描的含义。钟耕略先生是这样描述素描的含义的:“素描是一种用铅笔、粉笔等媒介,以线条来描写物体或景象等的艺术。素描并非只局限于描绘的技法和功力,素描应该是指导艺术家的创作构思和演绎其内心的理念的有力工具;素描应当主导艺术作品构成的方式、表达的层次、轻重的掌握、虚实的变化和感染力的凝练,是形成艺术作品不可缺少的基础和内容。”[2]其次,全面架构素描的内容。今天,多元化的绘画形态早已形成。素描的内容不仅涉及写实绘画形态和表现形式,而且涉及更多绘画形态的内容。素描教学不仅要传授系统的规律性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应用素描知识及相应的媒介材料去探索有个性意义的艺术表现。最后,对多元化素描表现形式的包容应成为当前素描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素描教学应该成为促进学生用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来艺术地认识自我和探索世界的有效平台。

在目前的素描教学中,学生缺乏应用素描的语言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没有全面认识到素描语言的艺术价值。因此,作为绘画艺术的一种类型和基础教学的内容,素描应该由原来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载体转变为一种进行艺术思维的方式。现代素描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运用素描语言的技巧,而且要培养学生用素描的语言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使素描真正成为学生艺术表达的有效手段和艺术地认识世界的一种基础。

第三,素描教学应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纳入教学范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内容一直是国内素描教学的弱点。这实际上阻碍了学生在艺术上的可持续发展。虽然目前国内在素描教学中已经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就培养的方式方法却没有达成共识。我认为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调整:

首先,打破固有的传统素描的思维模式,树立以现代素描观念为基础的全新的素描思维模式。在传统的素描教学中素描思维模式可谓先入为主,主导了学生对素描的认识和理解。传统素描从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都有既定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对于诸如素描的空间、虚实、结构和透视等方面的认知都存在着惯性思维模式,学生只需照本宣科,以模式化的素描样式为榜样不断地锤炼技巧。学生因此具备较强的写实能力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时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弱、画面没有个性、精神面貌单一等问题,缺乏从事高级艺术活动的素质。因此,有必要采用包含了现代素描观念(吸取了现代素描的优秀成果,符合现代艺术的思维方式)的素描思维模式来打破传统固有的素描思维模式,比如以现代素描观念所确立的新的空间观、虚实观、结构观和透视观来丰富或替代原有对空间、虚实、透视、结构等方面的认知思维模式,以此丰富和拓展学生的素描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培养学生对创造性思维规律的学习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建构学生自我的以创造思维能力为核心的素描思维模式,并最终形成学生艺术创新的主动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并设置新的教学课题来实现上述目的。

其次,应用多元化的素描教学形式。以课堂写生为主的教学是目前素描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固有的知识传习模式和相对狭窄的教学内容,并不完全适应现代素描教学所涉的广泛内容和对教学形式多元化的需求,以及对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倚重。针对目前的素描教学,需要采纳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补充和调整原有的写生课堂教学,并通过多元化的教学形式来拓展素描教学的内容及满足素描教学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3]

素描是思想方法,是一种思维方式。素描的表达过程亦是作者的思想历程。素描不仅仅是技巧与方法的训练,更应是思想与观念的培养。克利说过,“用一根线条去散步”,就说明了这样的涵义。历史上中外艺术家的素描杰作,无一不反映了大师的思想及独特的看法,他们都是用素描在思考,因为素描是如此的简便而直接。也正因如此,他们的素描作品才充满了智慧的精神性,但是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时期、不同大师的素描作品的表达风格差异巨大。这说明什么呢?单一的素描表达方式不可能解决“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问题,而且,不同的思想观念产生不同的素描表达形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塞尚、凡高、马蒂斯、毕加索、克利、齐白石、徐悲鸿等就各不相同。

各类造型艺术对素描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纯绘画与建筑设计对素描训练的要求就不同。纯绘画比较注重个性化的直觉与感性的训练,西方绘画与传统中国画对素描的要求也是大不同的,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形象的分析与表现,古典油画除有理想审美标准之外,还需透视、解剖的运用,视觉真实是首要的;对于中国的传统画,从没有素描这个概念,但按广义的素描来理解,齐白石的虫、草、翎、毛画稿就是极好的素描,《芥子园画谱》就是素描手册。而建筑设计则需要理性的介入,尊重科技手段,侧重心理与生理的社会性视觉需求,以及实用功能的合理性。在素描训练上则更注重理解与分析,对形体的比例、透视、空间的理解更重要。比如包豪斯的基础课程设置,约翰・伊顿与莫霍利就是一个重内在精神冥想,另一个重实用技术的规范与秩序。

艺术观念的不同也决定了素描表现形式的相异。中国画讲究意境,强调以形写意,中国古代论画有“得意忘形”“以形写神”之说,东坡有云:“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而欧洲古典艺术则追求形似,强调以形传神,为了追求“形似”而发现了解剖与透视原理。具象写实与抽象写意的不同观念影响了他们的素描表达方式如此不同。当下社会,各种艺术风格流派纷繁多样而又相互影响,造型表达的方式更是风格各异,具象的、抽象的、写实的、表现的不一而足。

任何形式观念的素描都离不开可视的媒介――材料与图形。材料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纸面、布面或其它质地的基底;图形则是铅笔、粉笔或墨水产生的痕迹等。从构图、形体与空间、画面整体感的控制,到点、线、面、影调与黑、白、灰关系的处理,解剖知识、透视规律的运用等。从材料到图形,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教育经历、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敏感度、不同的情绪等,都会形成不同作者的不同语言表达习惯和方式。

因此,为了让画面充满精神性的力量,即便把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部分,一开始也应介入到艺术的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技术训练的单一层面上。要将素描训练当作知觉训练、情感训练、社会人的精神性表达式。所谓没有感觉就没有艺术,敏锐而丰富的感觉才是艺术的生命所在,这是绘画的终极目的。素描教学正应以开启发掘学生天性为主,发现并提升学生不同的视知觉感受能力和独特的个性化表达方式,同时辅以相应的造型技术语言训练以具备公共沟通能力,这是素描教学应起的作用,也能充分体现出素描教学在造型基础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目前的素描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解决,随着素描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对于素描教学相关问题(如关于素描教学的内容、方式、评价等)的探讨将进一步展开,针对素描教学方面问题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化,由此,素描教学将在新的时期更加符合其自身发展的合理化及视觉艺术的社会时代需求。

参考文献:

[1]腾守尧.艺术与创生.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耕略.素描艺术:剖析意念和物象的手术刀.美术研究,2002,(1).

[3]夏海东.浅析素描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含义.艺术教育,2006,(10).

上一篇: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出现的问题 下一篇:跨国家庭中的文化冲突及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