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途径

时间:2022-08-13 03:30:47

提高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质量的途径

摘 要: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促其主动阅读;教给他们阅读的方法,科学有效地阅读;家校联手,积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并定期进行阅读质量检测,以形成阅读评价制度,促进学生广泛、有效地阅读。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课外阅读质量 提高途径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广大教师认为,应充分认识和重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把语文课堂教学向外延伸,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的重要渠道。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发农村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小学生广泛阅读,提高课外阅读质量呢?

一、坚持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在组织小学生课外阅读时,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而要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他们“真”读书,愉悦地体验和享受课外阅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1.联系课文教学,诱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关注课内阅读教学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注意内容的联系和拓展、方法的运用与迁移,增强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结合自身的语文课堂教学有目的地创设悬念,诱发学生阅读,把学生带入课外阅读的情境中。如教学苏教版语文第六册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后,可以引导学生:①收集交流一些中外著名人物战胜挫折的典型事例;②收集一些中外著名人物有关战胜挫折的名言警句。又如教学《三顾茅庐》时,我向小学生介绍《我国古代军事家――诸葛亮》、《三国演义》(儿童版)等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能激发学生看课外书的兴趣,通过阅读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同时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采取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喜好阅读的老师、家长对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维持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方面,师生共读、亲子共读会在兴趣、习惯上对小学生产生“润物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教师或学生家长参与其中,不仅能为小学生推荐适合的优秀的阅读材料创造条件,而且能和孩子进行充分的阅读体会交流,以自己的“现身说法”和“第一感受”激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激起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小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二、坚持积极的引导,使学生善读书

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质量,仅有阅读兴趣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引导,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

1.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现在,随着省“四配套”工程的深入实施,每个农村小学都建起了图书馆或图书室。有书读,有好书读已经逐步成为现实,但要追求好的课外阅读效果则必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认为,教师要结合平时的课外阅读指导实践做实三件事: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养成选一本就要读完一本的习惯。二是定时。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的学习生活实际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就好几天不读。我利用学校规定的每天放晚学前的“阅读二十分钟”和学生一起读书。或教师范读,或学生轮流读报,或自由阅读,在这种氛围中引导他们漫步书林,养成“每天坚持读一点”的习惯。三是要定量。根据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情况,我积极和家长联系,取得他们的配合,根据孩子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利用师生共读、亲子共读等措施,经常提醒和督促他们坚持课外阅读,让学生有书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挑选图书室较好的图书,在教室内设立图书角,每月更换1次,供学生借阅。同时,利用家长会等机会,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针对有些家长不知道何种课外读物适合自己孩子阅读的情况,同时也为了避免一些不良读物对学生的影响,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家长所购买的书少而精。然后,发动学生推荐自己拥有的最喜欢的1本书,存放在图书角,登记编号,设专人保管,互相借阅,达到资源共享,从而使家长花较少的钱让子女看更多的书,让学生有兴趣读。小学生年幼无知,头脑简单,思维能力相对低下,再加上贪玩好动,对读书不可能顷刻间就“如饥似渴”,必须循循善诱,逐步培养兴趣。

2.教给学生几种最基本的读书方法。

(1)辅导学生做读书笔记。“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文章中富有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语言库”中,为以后的习作准备丰富的积累。但教师要注意,不同年级的学生,要求也应该不一样,应当有层次性把握好“度”。如低年级孩子可只记下文章的题目,学会必要的生词;中年级学生可摘录优美的句子或片断;高年级学生可以让他们进行练笔,写读后感,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读书笔记类型很多,如摘抄型:摘抄好词好句、科学珍闻、生活常识等以丰富语言,增长知识,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纲型:在读过一本读物后,把其中的要点或基本内容提纲挈领写下来,掌握读物的内容及作者的思路,从中学习表达事物的方法;感想型:再读完一本读物后,结合现实和个人经历写出对有关问题的认识、感想和体会,提高分析事物的能力;想象型:主要是续编故事,改写故事,发展联想和想象能力,从而培养创新思维。我们要通过提示范例、摘录讲评、交流感想等方式,提高学生做笔记的能力。

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地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①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阅读时,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②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好在哪里;③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个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熟读成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2)帮助学生剪贴有价值的阅读资料。剪剪贴贴,既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自己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或图画剪下来,然后贴在课外阅读本上。在保持课外阅读本干净、整洁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在自己摘录的内容的旁边或配上用彩笔自画的插图花边或写下自己的阅读感悟。这样,学生在读读、贴贴、画画、写写的过程中既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又便于自己随时翻阅。

三、搭建交流平台,巩固和扩大课外阅读效果

为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长久地保持高昂的课外阅读兴趣,取得较好的阅读效果,我们很有必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交流平台。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开展早会赏读、班级赛诗会、“故事大王”评选、摘抄本展评、“小导游”活动等,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爱读书的情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猎取知识,在博览群书中采集各种类型的信息材料,使学生逐渐把读书作为精神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1.用好“阅读二十分钟”。

我们借鉴当地实验小学的做法,在农村学校也实行大、小课时制度,拿出一定的时间专门用来组织实施好课外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欣赏课、我所喜爱的一本书(一篇文章)推介课、精美课文朗诵会、儿童文学精品朗读会、配乐朗诵会……让学生声情并茂地吟咏美妙诗文,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举办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持久的兴趣,提高阅读质量,必须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查督促,避免放任自流。每学期,我们都要举行小学生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让学生把自己所写的各种读书笔记公开展示出来,让大家都来观摩,或举行读书经验交流会,或展览小学生优秀的读书笔记,对课外阅读积极分子进行表彰。借助读书成果展示活动让孩子们体验课外阅读的喜悦,激励他们坚持更大量、更持久、更广泛的阅读。这样,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就随之养成,课外阅读的质量也随之提升。

总之,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感悟之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多提供交流的平台,激励他们主动寻找课外读物,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上一篇:论中国古代的孝教育 下一篇: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