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语习得中的社会因素

时间:2022-09-18 09:44:39

论二语习得中的社会因素

摘 要: 在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社会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学习者的思维模式、文化传统及非语言交际等。教师应充分重视二语习得中的社会因素,循序渐进地进行相关文化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文化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促进语言正迁移。

关键词: 二语习得 社会因素 思维模式 文化传统 非语言交际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语言迁移是指作为来源语的母语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的影响。语言迁移既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法、语义等,也包括语言之外的社会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非语言交际等。从对二语习得的影响来说,语言迁移可分为两大类: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有助于二语学习,负迁移则阻碍二语学习。因此,在学习中,我们应尽量避免负迁移,利用正迁移。

语言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或生理现象,而且是一种受到社会环境和各种因素影响的社会现象。语言迁移的产生与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互动性作用。本文对二语习得中的社会因素进行了一些探讨,并据此提出在英语教学中促进正迁移,减少负迁移的几点具体教学策略。

一、二语习得中社会因素的类别与影响

在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社会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学习者的思维模式、文化传统及非语言交际等。

1.思维模式因素的影响。

心理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和思维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不是天生的,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式。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的联系,是社会的产物。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传达、交流和保存思维成果的主要工具,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同时,语言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据德国出版的《语言学及语言交际工具问题手册》说,现在世界上查明的有5651种语言。

思维先于语言出现,思维创造了语言,但思维对语言也有依赖作用,人们通过语言固定思维方式并协助思维。语言和思维有其各自的发展规律,也在不断地相互影响,但两者都不能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单独存在。

思维模式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模式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反过来说,语言又促使思维模式得以形成和发展。各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其思维模式也存在巨大的差别。当然,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有一定的共性,但更具有个性,他们运用语言来体现和组织生活经验的方式有同有异。语言既是认知的工具,也是认知的产物。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别,主要对于认知的编码不同,而不在于经验本身是否有所差别。

在二语习得中,思维模式的因素既产生正迁移,又产生负迁移。人类的思维具有共性,因此,用来表达思维的语言也具有共性。当一名学习者开始学习第二语言时,就会把自己通过母语而获得的对语言共性的认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到二语习得中去,从而加深对二语的理解并提高二语学习的效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学习者的母语背景为其外语学习奠定了思维的基础。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因此在表达上也是不同的。中国学生已经习惯用所熟悉的汉语材料、形式等进行思维,当接触英语时,用以进行思维活动的语言材料、形式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候,已经形成的汉语思维,即母语思维就会对英语学习产生干扰,即使用母语作为中介,采用翻译式的方法掌握英语,用这种思维去学习英语,使得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在习得英语时思维和语言往往不能同步,甚至会发生错误。例如,许多学生经常在英语从句“although...”的后面加上“but”,在英语从句“because...”的后面加上“so”。

2.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而文化是语言的根基,制约着语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精细。在过去几十年的英语教学中,教学目标己经从“语言能力”扩展到“交际能力”,又扩展到“跨文化交际能力”,语言教学被认为是“一种交际或文化适应的过程”。

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分属东西方文化体系,二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语言结构、语言交际模式、篇章修辞原则、语用及价值观等方面。以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为例,存在以下三种情况。

(1)英语中有的词汇,在汉语里没有对应的词汇,反之亦然。例如汉语中的“阴阳”不仅可以指称客观事物,还蕴涵着丰富、深刻的东方哲学思想,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词汇,即使试图解释,片言只语也是无法阐明其深意的。而英语中的“privacy”这个词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汉语一般翻译成“隐私”,但它的潜在意义与隐私并不完全一致,中国学生很难领悟到它在英语文化中独特的价值意义和情感意义。

(2)英语中有的词汇,在汉语有对应的词汇,但有不同的文化涵义,反之亦然。例如“peasant”是指“农民”,在中国文化中没有贬义。但在英语口语中还有“乡巴佬”的含义,指没受过教育的、粗野的人。“龙”在中国文化里象征吉祥和权势,而在英语国家里,“dragon”则被看作凶险的象征,是喷火的恶魔。

(3)英汉两种语言中部分对应词汇,在英汉文化里分别引起人们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表示颜色的词汇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白色在英国文化中是纯洁、天真的象征,新娘的礼服就是白色的。而在汉语中,白色则用于象征死亡,丧事服装就用白色。又如Mississippi被美国人推崇,称它为“万水之父”,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它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反过来,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中国人的心中会荡起情感激荡,而在英国人的心目中则不会引起任何波澜。

3.非语言交际。

非语言交际是指除了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包括姿势与动作、体距与体触、副语言、衣着仪表、面部表情与目光接触和手势等。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而不同语言文化对非语言交际的原则与内涵存在显著的差别,十分容易导致双方的误解或交际的失败。以交际中的目光接触为例,一般地说,英语国家的人比中国人目光交流的时间更长而且更为频繁,他们认为缺乏目光交流就是缺乏诚意,为人不诚实或者逃避推托,也可能表示羞怯,而中国人为了表示礼貌、尊敬或服从而避免直视对方,正视对方会被认为是粗鲁无礼之举。

二、利用二语习得中的社会因素,促进语言正迁移

1.教师应充分重视二语习得中的社会因素,循序渐进地进行相关文化教学。

二语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英语文化的教学也就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相应地分阶段进行。教学时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辅相成,文化教学的重点、方式及其内容等要根据学生的语言知识基础、接受与领悟能力等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对于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师应该以帮助学生以了解教材本身所提供的文化信息为主,避免引进过多的外来内容。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则可以传授更丰富的、更隐性的语言文化材料。如果教师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文化知识,对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是难以接受和消化的。

2.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文化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思维模式,促进语言正迁移。

文化讨论法是以教师为组织者,引导全体学生就某个文化专题开展有序的、面对面的讨论,其目的在于解决一些实际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英语词汇中的“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的文化含义进行讨论,并与中国的“集体主义”(collectivism)进行比较。

角色扮演法是指仿真的交际性课堂活动。教师可选择有文化差异的典型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并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例如进行求职面试、送生日礼物、租房等日常活动。在仿真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有意识地把语言形式与社会文化环境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模仿不仅学习到言谈规约,而且掌握了使用语言的文化规约,学会运用英语思维模式,促进语言正迁移,最终形成在不同场合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苏晓军.七十年代以来的二语习得研究述评[J].山东外语教学,2001,(1).

[2]戴炜栋,王栋.语言迁移研究:问题与思考[J].外国语,2002,(6).

[3]李强.文化多样性与英语教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王依宁.二语习得中影响语言迁移的社会因素[J].广西社会科学,2004,(1).

[5]焦俊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回顾与展望[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6,(2).

[6]马俊波.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3).

上一篇: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语文审美能力 下一篇:谈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