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三个环节”

时间:2022-07-09 03:46:36

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三个环节”

一、引人入胜的开局

1.开局是一堂课的序幕,设计开局的基本思路可归结为8个字:承上启下,导情引思。

华罗庚说:“后次复习前次的概念。”说的是承上启下。复习前次的哪些概念呢?应该是那些最基本的、对后次的学习起作用的概念,通过这些概念的复习或再学习,自然地过渡到新课。

所谓导情引思,就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积极情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

2.开局的关键在于造成认知冲突

例如,在讲“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妈妈买了一只蛋糕为一对双胞胎兄弟过生日,请问如何把这个蛋糕一分为二呢?学生由生活中的经验知道只要过中心切一刀即可,理由是什么呢?学生感到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济于事,形成认知冲突,由此引出轴对称及轴对称图形的课题。

二、充实饱满的中坚

现代教育理论倡导,要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当做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充实饱满的中坚,关键是落实三个“点”。即突出重点、排除难点、抓住关键点(知识点)。

下面仅谈谈排除难点的问题。大家知道,难点是由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既有教学内容的原因,也有学生认识和接受能力方面的原因,因此,要分析难点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实施解决难点的对策。

1 内容过于抽象,学生理解困难

对策:抽象理论具体化。

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的概念”这个抽象的难点时,教师可手拿一张一百元的新版人民币,提问:把它换成50元的人民币,可得到几张?换成10元的人民币可得几张?依次换成5元,2元,1元的人民币,各可得几张?换得的张数y与面值x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由此,让学生归纳得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亲切自然,水到渠成。

2 知识的综合性强,学生掌握起来易出现“积累误差”

对策:分散难点。

例如,在讲“有理数的运算”时,有理数的减法具一个难点,这是因为有理数的减法是有一定的综合性。表现在:①减法要转化为加法来做;②与算术数的运算比较,算术数只是单方面的计算,而有理数则扩充到符号和绝对值两方面的运算,这里涉及“转化”、“符号运算”、“绝对值运算”,再加上对题目特点的识别,正是这几方面的“积累误差”,使有理数减法形成了难点,这就需要有一个过渡与适应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认识法则合理性的前提下,通过恰当的层次训练和及时反馈使“转化”、“符号运算”、“绝对值运算”各个击破。

3 知识所及的过程复杂,学生不好把握

对策:理出线索,类比联想。

例如,在讲“用尺规作图”时,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完全可以类比着用量角器去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画一条射线;第二步,量角器的中心与已知角的顶点重合,量角器的零刻度线与已知角的一边重合,就是用圆规以已知角的顶点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为弧;第三步是在量角器上读出已知角另一边所对的刻度,就是用圆规在已知角上量取这段弧;第四步是把量角器的中心对准射线的端点,零刻度线对准射线,就是用圆规以射线端点为圆心,以同样长为半径画弧;第五步在量角器已知刻度的地方画一点,相同地用圆规量取在等弧的地方画一个点;最后过端点和这个点画一条射线。这样,通过类比,理出线索,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点。

4 新旧知识缺乏联系

对策:培植知识的“生长点”。

新知识都是从旧知识的基础上孕育产生的,教学必须利用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去培育新知识的“生长点”。

三、留有余味的结局

1 总结式结局

将本课内容简明、扼要且有条理地归纳总结,指出重点、难点,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形式。

2 呼应式结局

以解答开局时所提问题的方式结束全课。

3 探究式结局

留下问题,让学生去研究。

4 衔接式结局

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急于求知下次课的内容。

5 开放式结局

例如,在讲“反比例函数及其图象”后,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归纳:①今天你学会了什么?②你觉得数学有趣吗?③你感受到数学美吗?这样将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和培养数学素养统一起来,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启发式教学。

上一篇:“双主”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浅谈“以人为本”的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