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时间:2022-08-28 07:34:24

“双主”数学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以“教”为中心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沿用至今,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绝对主导和权威,而学生则依附于教师,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组织、管理和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缺点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认知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成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围绕怎样促进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展开的。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但却因为过分强调让学生进行自由探索,容易忽视教师的主导性,这样可能会偏离教学目标、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双主”模式正是弥补了以上两种方式的不足,吸取了两种方式的长处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教师主导制定学习目标,引导学生看课本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同时也要完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更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有效地由未知向已知转化,促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就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种双边活动。

1 引导学生预习课本

课前预习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经常预习的学生数学成绩偏高,因为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对老师将要讲解的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疑问,以便在合作交流的时候更有针对性,从而把一个被动接受过程转化成一个主动的求知过程。

2 明确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自学课本的欲望。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如在教“函数的单调性”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做实验、画图,让学生用画不同的函数图象,通过观察思考,归纳出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3 阅读课本,提升学习兴趣

通过对课本的阅读能让学生对知识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以此来逐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交流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听课与写作业过程中的疑惑,数学定理、公式的发散与联想,甚至是一题多解的体会。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来帮助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疑问。

二、加强师生互动,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课堂活动应该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积极生动的课堂氛围,这样便于促进学生主动地进入最优化的学习状态。而这种课堂氛围的营造要求教师在采用以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时,也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对此教师应该采取策略,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诸多的教学策略中,对于数学学科,创设问题情境是很高效的一种。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展开教学过程或是安排练习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一种平等的教学环境。另外,在数学的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合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变换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然后组织进行集体讨论、相互之间查漏补缺、分组协作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在帮助学生消化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特别是在面对一些疑难问题时,让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进行讨论,为学生营造一个放松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创设贴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均值不等式”时,教师可给出如下情境:某商场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拟分两次降价,有两种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9折销售,第二次打8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打8折销售,第二次打9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类似这种案例的问题情境贴近于生活,它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概括的数学化过程,在这样的实际问题情境下能引导学生想学、乐学、主动学。因此,这类问题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向着多方向、多角度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处理各种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营造一种丰富多彩且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总之,在教学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的认知过程,对师生来讲也是一个交流情感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双主”型的教学原则,即学生在教师的主导下能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上一篇:转移数学导学案教学的重心 下一篇:数学教学中重要的“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