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的效益综合分析及评价研究

时间:2022-07-02 07:20:54

土地整理项目的效益综合分析及评价研究

摘 要: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我国在此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不是很完善。针对这种现状,本文以湖南省宁乡县夏铎铺镇龙凤山村等三个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建立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综合判断模型,对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进行研究分析,对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理 层次分析法 综合效益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6(a)-0243-02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管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的良性循环。当前我国的土地整理活动以农地整理为主,农地整理是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一个合理的农地整理项目应该能够最大的发挥其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益最大化。

经济效益主要是指土地整理项目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对当地社会经济的贡献程度;社会效益旨在调查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及带来的效应;生态效益是指通过兴修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生态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效益。土地整理中的此三项效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不能将其分割开来分析评价。比如,排灌设施的建设在经济上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社会效益上可以方便农民生活,而在生态方面也能防止水土流失。

我国目前的土地整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大部分地区的土地整理目标仍停留在扩大耕地数量、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层面上,未进入以提高生态环境品质和农地质量为目标的阶段。农地整理项目效益分析也多从耕地数量方面入手,对于社会和生态效益方面以及综合效益方面的分析和评价则不够完善。农地整理项目的综合效益评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1 评价指标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国家投资湖南省宁乡县夏铎铺镇龙凤山村等三个村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该项目区是湖南省粮食主产区基本农田重大工程的备选片项目,项目区位于宁乡县夏铎铺镇内,涉及凤凰村、龙凤山村、福安村三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东经112°32′33.10″~112°34′21.24″,北纬28°08′43.57″~28°10′53.00″。项目区土地总面积为290.37 ha,其中项目建设规模用地面积为282.65 ha,不动工面积为7.72 ha。项目区湘中丘陵向滨湖平原的过渡地段,境内海拔高度较低,相对高差较小,属丘陵地貌。项目区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区,具有较明显的半湿润性季风气候特征。项目区土壤主要为红壤,土层深厚,PH值中性偏酸。境内降雨充沛,地表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也有一定储藏量,且水质较好。地表植被比较简单,天然植被较少,以种植农作物植被为主,主要有水稻、油菜和蔬菜等。项目区总人口8474人,年产值8024万元,人均收入9469元,项目区耕地226.58公顷,耕地无撂荒情况。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参考当地干部群众的意见,在掌握了项目区大量基础资料的情况下,根据以下原则确定评价因素及建立评价模型。

(1)综合性原则。必须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不能以偏概全,对各项效益都要有比较全面的分析与评价。(2)地域分异原则。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确定指标体系,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3)差异性原则。所选取的指标对当地的土地整理效益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无差别或差别不大的指标不能列入评价指标体系。(4)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应该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此要尽可能选用现有的统计数据和易于收集的资料,对难以统计和收集的数据暂时不列入指标体系,从而减少数据收集的困难性。(5)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在进行评价时,对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尽量量化,不能定量化的,在专家的指导和建议下,进行语言化赋值,做到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在以上五个原则的指导下,综合分析项目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并与熟悉实地情况的专家、学者、干部讨论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经济效益指标4个,分别为农地单产增加率、项目区总产值增加率、静态投资收益率和投入产出比率;社会效益指标4个,分别为道路通达度、土地利用率、新增耕地率和人均年纯收入增加量;生态效益指标3个,分别为灌溉保证率增加量、土地垦殖率和绿色植被覆盖率增加值。以上指标均为增加值的形式,清楚表现了项目实施前后的动态变化。指标体系框架如图1。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0、方案层C、准则层F。

各指标的具体名称及指标涵义如表1所示。

2 判断矩阵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2.1 方法的选择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提出了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亦称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AHP的实用性强,它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被成功地用于资源分配、冲突分析、评价、计划以及预测、系统分析、规划等最优化过程之中。

这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所要研究的复杂问题看作是一个大系统,通过对系统的多个因素的分析,划分出各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对相邻的下一层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着支配作用,从而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逐层支配的关系。然后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因素进行较客观的判断,相应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值,并加以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进行规划决策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措施。

2.2 判断矩阵的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本文引入“1~9标度”,通过实地考察并与熟悉当地情况的专家、学者、干部、技术人员和部分群众分析讨论,综合各方面意见,对模型中的各因素建立判断矩阵。

3 总分值的确定

根据项目区的具体情况,得出表7。

4 结论

本文以宁乡县夏铎铺镇龙凤山村等三个村土地整理项目为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综合效益评价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影响,为日后其他相似地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评价提供了依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客观准确地反映出项目区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优劣。本研究在项目区的实践当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完善,比如,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这加大了实际工作中的难度,重复工作量加大;若能将各影响因素还原成某一统一的标准,将比层次分析法更能精确的表现影响的方向及大小。这则需要我们的土地工作者继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参考文献

[1] 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中心.土地开发整理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

[2] 严金明,夏素华,夏春云.土地整理效益的分析评价与指标体系建立[J].土地管理技术,2005(2):36-42.

上一篇:商品混凝土成本控制要素浅析 下一篇:添加中和元素对铸造铝硅合金中铁相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