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中的课堂提问

时间:2022-06-26 11:19:07

新课改中的课堂提问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学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从破程式瞄核心;抓契机求突破;绕“主干”剥疑问这三个方面入手,以有效提问为抓手,提高课堂有效性。

【关键词】阅读;提问;有效

The new lesson change medium of the classroom lift to ask

Yuan Ting

【Abstract】Classroom's lifting to ask is the most basic manifestation of teaching, is also one of the teaching link of importance most.The valid classroom lift to ask an ability to attain exaltation the purpose of teaching efficiency.Practice through a teaching, the writer see fit to from break program to take aim core;Grasp the chance beg to break;Round"lord stem" shell question this 3 to commence, with valid lift to ask for grasp a hand, exaltation classroom usefulness.

【Key words】Reading;Lift to ask;Valid

教学过程中的对话既是教育过程,也是教育现象。在新课改中我们认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活动是文本、教师、学生之间多重对话的一种建构,这种建构应该是在理解文本基础上的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教师作为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如何引导学生在平等的对话交流中达到训练言语、张扬个性、陶冶情操的目的是十分重要的,而课堂提问是其中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是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

因此,笔者认为有效课堂提问忌讳的是为提问而提问,让学生在一个个没有思维价值的问号前疲于奔命,使课堂隐入冗杂繁复的“满堂问”之中;有效课堂提问忌讳的是面向“精英”的提问,让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而坐了“冷板凳”;有效课堂提问更忌讳的是方式单一的提问,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基于以上思考,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我认为课堂有效提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破程式瞄核心

我们都知道射箭打靶要瞄准靶心,那么课堂上的设问也当破程式瞄核心。当前,许多名师极力呼吁:要打破程式,冲破樊篱,那么如何“破”呢?我认为可以从“瞄核心”入手。课堂教学的“核心”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重点,二是难点。进入高中的学生是具备了一定文化基础和社会经验的阅读群体,课文教学已无需从头至尾,逐词逐句逐段讲解。应打破程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课堂提问应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

例如在《师说》的教学设计中老师同样打破了传统的按段落顺序逐一学习的方式,调整了教学顺序,以倒推的顺序进行文本的研习。先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韩愈作为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李蟠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引出李蟠的“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通过几个提纲挈领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然后再牵动文章其他段落的学习,用问题的串联贯穿整个文言文的教学,并让学生在朗读中把一个个问题很自然的解决渗透,最后再就古人的从师之道和社会风气,拓展和延伸到现实社会的学习生活中去,达到“文以载道”的效果。然而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老师提出“有人说从景物描写中能看出王羲之是一位有着淡雅人格的雅士,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就指向性不明,学生不明白是要理解作者与文章的关系还是要点出情和景之间的关系,于是这样的提问归于失败。

经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也能使学生在接受新知的过程中向更高更广的层面拓展。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而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限制了思维的发展,同时,指向性明确的问题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目标明确的去探究、发现,使学生在老师的预设下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动性。

2. 抓契机求突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有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所以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老师顺着学生的讨论抓契机求突破,提出“扫兴的问题就一定消极吗?”深入讨论,直指课文“消极其表,执着其里”内核,让学生明白悲叹不等于悲观,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在《师说》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同样一个问题――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指什么?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道”在这里怎么翻译?老师曾预设这里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谈到选择老师的标准,从师的必要性,从师的重要性,以能者为师的原则。可是生成却是千差万别的,有学生会回答老师的职能和任务,有学生会回答耻学于师等等。老师在此时抓住不同学生在回答中的漏点及时的引导,从而使学生逐步接近对文本的正确理解。

3. 绕“主干”剥疑问

课堂提问要讲求层次性原则。我们应围绕“主干”,提出一系列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整个单元来鸟瞰、审视,设计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系列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循序渐进的提问处理,学生也会易于接受、乐于接受。例如在《兰亭集序》的教学中,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提出了四大问题:作者为何而乐?作者为何而痛?作者为何由乐转悲?作者的这些感慨到底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而为了更好的解决上述问题,教师又设计了八个小问题:同样是描写江南暮春的春色,“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英乱飞”与王羲之笔下的景色比较有什么不同?假若我们能够穿越时空,和王羲之等名士在兰亭临流赋诗,畅叙幽情,你会有什么感想?作者一边感受宇宙的浩渺无穷,一边又感受到人类的什么呢?……层层递进,最终让学生逐渐明白作者深邃的思想情感。同样在《师说》的教学中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设置了八个问题:1、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2、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3、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指什么?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道”在这里怎么翻译?4、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标准是什么?5、前面说过,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6、韩愈是从哪几组对比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7、这节课的第一个问题我们就知道了这篇文章是写给李蟠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8、从师既然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老师呢?我们还有没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在递进式的提问中逐渐剥出文章内核,较好的实现了预设中的三个教学目标,并且通过最后一个问题的拓展,完成了韩愈“文以载道”的目的。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控制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只有细细揣摩,优化设计,才能体现出课改新理念,更好的促进我们的教学,更利于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数学课堂与生活 下一篇:初中政治课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