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词汇文化及其教学探析

时间:2022-06-03 07:53:35

对外汉语词汇文化及其教学探析

摘 要: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又是十分独特的,尤其在汉语中,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使汉语具有众多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本文谈谈词汇的文化义,以及中西词汇文化的对比。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文化义 文化附加义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又是文化的反映。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这些特征不可避免地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层面上反映出来。作为语言大厦基石的词汇,突出地反映了文化的这种民族性、地域性。尤其是在汉语中,由于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更是数不胜数。如果对汉语中的这部分具有特殊涵义的词汇没有掌握,那么在交际中,很可能会出现问题。语言教师挖掘、传授词汇文化义对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掌握能力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一、汉语中的词汇文化义

关于词的文化义,有多种界定,吕必松先生认为:“一个词语总会具有某种文化义。”“词的文化义就是通过词的意义和词的形式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文化的种种要素。”汲传波先生提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我认为这个定义充分挖掘了对外汉语教学词汇文化义的内涵和特征,首先它是对词义从文化视角考察得出的结果,强调了文化的隐含性;其次强调了从文化的视角对词义的审视,而没有混淆语言与文化这两个层面,有利于我们判别一个词是否具有文化义和具有什么样的文化义。

二、汉语有的文化词语

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使用的词语,同文化有着较其他语种更为密切的关系。那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词语就是汉语中的文化词语。它们是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的产物,也是记录中国文化的载体。正是借这些词语之力,相当部分的中国文化才得以保存,流传。这些文化词语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表现中国独有物质文化的词语。如:华表,四合院,粽子,太师椅,花轿,旗袍,中山装,乌纱帽,等等。

2.表现中国独特精神文化的词语。如:社稷,文景之治,赤壁之战,道,八卦,小康,风骨,伤痕文学,等等。

3.表现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如:尚书,丞相,举人,状元,殿试,榜眼,探花,八股文,等等。

4.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的词语。如:梅雨,乾坤,梯田,戈壁,等等。

5.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如:元宵,中秋,清明,万福,长跪,踏青,乞巧,拜月,等等。

6.反映中国杰出历史名人的专有名词。如:李白,秦始皇,武则天,等等。

在中国特定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词语,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是不能从字面上推知其意义的。比如,李白这个专有名词对于一个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往往只是一个符号。至于成语俗语,更是为汉文化所独有,它从表层意义到到深层内涵都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对译的。而要学好汉语,掌握汉语,必须掌握各种文化词语。这不仅是因为这类词数量巨大,而且是因为它们记录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是中国独有文化的符号象征。了解中国文化,掌握这些词语可以说是一条必经之路。

三、中西方的文化附加义的差异

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涵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这个词语的文化附加义。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特定的社会统一约定的,而不是个人的。它是特定的社团心理上的一种约定:将某些抽象的主观认识、感受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物含蓄委婉地表达出来。如汉族人民在心理上形成这样种种约定:以“红豆”表现“爱情”,以“鸿鹄”表现“志向远大者”,以“狮”表现“勇猛者”,等等。

语言就像一面色彩斑斓的镜子,反映着民族文化的全部,又像一个窗口,展示着文化的一切内容。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传播工具。而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成,最能生动地体现出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附加义和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地理、历史、宗教、信仰及审美观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不同民族对一些共同事物的反映是不同的,有的表现出喜好,有的正好相反。这不仅取决于该事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取决于该民族的心理及其价值观。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一个普通的词在一种语言中常有极其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就可能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这类词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障碍,造成不必要的误解。例如“竹子”(bamboo),这种植物就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关系。中国人常用竹来以物喻人,表达自己坚定、正直的性格。而bamboo一词在英语里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甚至bamboo一词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用来的。因为竹并不是土生土长在英国的,所以,英国人对于竹并不像中国人那么熟悉,这也决定了bamboo一词贫乏的文化内涵,在多数情况下,它只是一个名称。

在英语里也有许多具有丰富联想意义而汉语却没有的词。例如daffodil(黄水仙),在中国,它仅仅是一种花而已,但在英国它是春天、欢乐的象征。一些文学家、诗人都以daffodil来描写春天以及春天带来的欢愉的心情。

有的时候,两种语言中指称义相同的词语,两者都有文化附加义,但是文化附加义的内容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例如,一些颜色词为不同语言或文化所共有,然而他们的文化内涵却截然不同。在西方,人们习惯用blue表示沮丧、消沉或者淫猥、下流,但在中国文化中,蓝色却用来表示肃穆、严肃,淫猥下流的意思则用黄色表示。红色(red)一词在西方文化中是用来表示愤怒、气愤的意思,但在中国文化中却被用来代表革命。又如,在汉语中,“龙”(dragon)及与其相关的词语明显具有至尊无上的色彩。古代皇帝被称之为“真龙天子”,其后代为“龙子龙孙”。人们希望自己的后代有出息,就叫做“望子成龙”,海内外的炎黄子孙都称自己为“龙的传人”。然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则是指古代硕大、凶残的古怪野兽,不仅无端吞食人类和动物,而且制造水火灾害,危害人类生存。因而,西方人对于“龙”绝无好感,对中国人的龙的图腾信仰颇感不可思议。

四、汉语文化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

对外汉语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教学。对已经掌握了本民族语言,形成了一套本民族文化观念的外国人来说,学习汉语的过程实际上也同时是学习、习惯并逐渐接受汉民族文化的过程。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社会生活的变迁、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在其中得到直接和迅速的反映,语言的文化载储功能首先也是通过词语显示出来的。利用词汇进行适当的文化导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我们在初级阶段进行文化教学时,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聘礼”、“迎亲”等词汇时,可以介绍中国的礼俗文化;介绍“姑妈”、“姨妈”这些亲属称谓时,可以对比汉英亲属称谓的不对称性,来介绍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解释“龙井”、“旗袍”等词汇时介绍中国的饮食、服饰文化;解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词时,可以介绍与之相关的风俗和节日来历;解释“京剧”、“唐诗”等词汇时,可以介绍文学艺术文化;解释“胡同”、“园林”等词汇时,可以介绍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这样留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又了解了中国文化,既有利于了解中国,又能增加学习汉语的兴趣。而到了中高级阶段,再介绍深层的精神文化。

总而言之,外国人要真正掌握汉语,就必须了解汉语词汇的文化意蕴,而不是肤浅地、单一地掌握词义。中国词汇文化与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和表述形式紧密相连,在中国文化的教学中,必须突出隐含在汉语系统中反映汉民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性格、心理状态、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特殊文化因素的教学,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跨文化比较,加强汉语交际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的揭示,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提供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提高他们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实际能力。同时,语言学习者也必须认真地探索和研究,才能更好地掌握汉语。

参考文献:

[1]林成滔.字里乾坤[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4.

[2]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吴琦幸.文化语言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裘锡圭.文字学纲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上一篇:“核心问题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语文教学 下一篇:动物生存之哲学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