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在、从”的教学

时间:2022-10-01 09:38:13

对外汉语中“在、从”的教学

【摘 要】在汉语语法体系中,介词占有重要的地位。从词类的划分来说,介词属于虚词,没有实在的词语意义,但它依附于实词,有语法意义。由于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介词与动词依然存在着同形的情况,只能依据语境来判断。此外,介词在具体使用时位置较为灵活,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容易受母语的影响,形成偏误。本文根据在对外汉语教学所遇到的问题,例举“在、从”两个介词的偏误现象并进行分析。

【关键词】在;从;偏误;对外汉语教学

一、介词的性质和功能

1.介词的性质

汉语由于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使得语法意义常常借助于词序和虚词来完成。在本文里,暂不讨论词序的有关问题,而只从虚词的词性和功能来讨论其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影响。在现代汉语中,虚词的数量远远少于实词,但其重要性并不亚于实词。在一个句子里,用不用虚词和用哪一个虚词都会使句子的语法关系发生变化。

介词作为虚词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汉语语法中所起的作用十分巨大。介词没有实在的意义,但它依附于实词,有语法意义。由于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因此,介词与动词依然存在着同形的情况,只能依据语境来判断。再由于介词的位置较为灵活,且有的介词具有多种语法意义,什么时候可以相互替换,什么时候不能相互替换,对于母语非汉语的人来说,较难掌握。

“介词须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整体主要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表明跟动作、性质有关的时间、处所、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在句子中,介词短语主要是做状语,有时也可以做补语、定语、宾语。但在作定语、补语、宾语时受一定的条件限制。

2.介词的功能

介词的功能主要是有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用功能三种。介词的句法功能是介引,即当句子中某些成分与东西的关系比较疏远,例如状语,就得有介词介引,否则就不可能和动词发生明确的句法关系。这种介引其他成分与动词发生修饰关系的情况我们视为一种句法标记,起到连缀的标记作用。介词的语义功能是指:在句子的语义结构中,由于与动词相关的语义成分跟动词的关系亲疏不一,语义结构中动词跟各语义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多样,就需要介词来标记。受到介词多义现象和同义现象的影响,有用同一个介词表示不同语义关系的,也有不同介词表示同一语义关系的。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在、从”的偏误分析

刘英林在《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十年(一)》中指出HSK试题的语法题型中测试重点包括了常见介词。由此可见,介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是重点而且是难点。因此我们选取了“在、从”两个使用率较高的介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析,探讨偏误产生的原因,并对以后的教学提出建议。

1.“在”的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中,“在”的使用不当存在于很多情况中。我们知道,汉语中,介词“在”可以与表时间、处所的词语组合成介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等;还可以与方位词组合在一起,表示时间、空间、范围、条件等等。通常来说,“在”组成的介词短语在句中主要做状语、补语,或者宾语、定语。

但在我们所接触的留学生中,表示处所和范围的“在”是误用率最高的。偏误类型主要是错位、误加和漏用三种。

*(1)我学习汉语在咖啡吧。

*(2)昨天,我买一瓶可乐在超市。

这些是一个美国留学生的造句。我们都知道通常情况下,英语表达为“I study Chinese in the coffee bar.” 或者“yesterday, I bought a bottle of cola in the super market .” 因此,母语为英语的留学生也习惯于将“在+处所”这类情况放在句末。大多数情况下,汉语和英语的语法是很相似的,但同一种情况在英语中出现是正确的,在汉语中就被视为错位,使得很多留学生产生了汉语难学的想法。

该结构“在+处所”在句中做状语,“若是句中动词重叠或动词的后面出现了宾语、动态助词、各类补语(时量、动量、结果、可能、趋向)时,这些成分与‘在+处所’在动词后面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处所’便只能置于句中,不能置于句末。这是由句法结构的线性特征决定的。”上述情况*(1)句中动词“学习”带了宾语“汉语”,因此,我们只能将其置于句中,将*(1)句改为:我在咖啡吧学习汉语。*(2)句中也是同理,动词“买”后带了宾语“可乐”,因此须将其置于句中,但由于涉及了时态,即买可乐这个动作行为发生在昨天,应该加上表动态的助词“了”,正确的是“昨天,我在超市买了一瓶可乐。”

*(3)在越南有很多烧烤,很好吃。

*(4)在墙上是一幅画。

上述两个例子我们将其归为“在”的误加。句*(3)看似限定了范围:“越南的烧烤”。句*(4)也是如此,画所处的范围是在墙上的那一幅,而非其他地方的画。因此留学生认为应该在有范围限制的地方都加上“在”。但其实这两个句子都是存现句,句*(3)是用“有”表示,句*(4)是用“是”表示,在汉语里,我们要表达某地存在着某物时,我们直接把处所词放在句子开头,而不用介词来引导,而把表示存在的事物名称放在谓语动词之后。

其格式为:S(所处词语)+V+O(存在的事物)

“在”字短语的误加还有另外一种情况。

*(5)他坐下在椅子上。

*(6)他生病了,躺下在床上休息。

一般情况下,汉语里一个句子的动词谓语后边只能带一个结果补语,从广义上说,趋向也是一种结果。在上述两个例子中,动词谓语后边都有趋向补语,在此视为结果补语,同时又带了“在”。这里的“在”也是结果补语。这就造成了在一个谓语后边带两个结果补语的情况,不符合汉语的规则,因此:“动词+趋向补语+在+处所”这样的格式在汉语中不符合语法规则。

改正为:

(5)他坐下了。/ 他坐在椅子上。

(6)他生病了,躺在床上休息了。/ 他生病了,躺下休息了。

*(7)我的钱放在我的包。

*(8)我的笔记本放在桌子

上述两个句子,我们认为这这种情况是漏用介词后的方位词。英语中介词作为前置词跟方位词作为后置词不能搭配,而现代汉语的介词往往可以跟方位词、名词、连词、助词等等构成固定格式,这种固定格式是,介词在前,其他词语在后,介词所介引的对象被夹在中间。当介词短语表示处所时,多数情况下要使用方位词,但留学生在使用介词“在”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介词固定格式中的方位词。

句*(6)留学生要表达的是他把钱放在他的书包里,很安全,不会被偷。但在这个句子中却少了一个方位词“里”,方位词的漏用使这句话变成了错句。而句*(7),留学生要表达的是他的笔记本放在桌上。但同样是少了方位词“上”,句子结构便不完整。

在表示范围、方位时,方位词的使用是强制性的,不能省略,省略后的语义就不完整了。至于在什么时候该用哪个方位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宾语的性质和句子所表达的实际内容来决定。

2.“从”的偏误分析

介词“从”最基本的意义和最主要的用法是表示起点,包括时间的起点和空间距离的起点。由表示起点的意义引申,也可以用来指来源(经验从实践中产生)、范围(从小到大)和发展变化(从不会到会)。其次,“从”还可以表示行为动作经过的路线或场所,如“我们从河边走”,意思是说我们沿着河边这条线路走,河边在此处不是指起点,而是指所走的路线。

三、偏误的成因分析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发展到今天,已经从描写性转移到了解释型。这就要求我们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许多现象做出解释,也要求我们探讨隐藏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现象后面起到共同作用原因。研究语言学习,不仅要研究语言学习的规律,还要揭示习得的心里过程。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产生偏误的原因很多,包括: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干扰;所学的目的语知识有限,特别是语法知识,容易杂糅和混淆;收到学习环境,包括课堂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干扰,毕竟教材的编排和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有限的,很多语法现象,知识点的讲解不是很全面,这就容易造成留学生一知半解,在同一语法点上产生同一类型的偏误;受到文化因素的干扰,这一点在语用上体现尤为充分。由此可知,偏误来源于许多不同原因,但共同点就是学习者没有处理好目的语与母语之间的异同关系。

1.类比推理

是指根据两个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的相同点,通过逻辑思维来推断在其他属性上的相同点。留学生学习汉语,大量的偏误就是类推不当。在词汇的学习方面,由于目的语与母语之间完全对等的词极少。如果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记单词,就容易忽视差别,形成偏误。而在介词的学习中所出现的偏误原因也可追溯至此。或者在造句时,直接使用一对一的翻译法将母语翻译成汉语来造句。要提高、增强类推结论的思考性和真实性,就要尽可能多地发现所比对象的相同点。相同点越多,就越有可能推断这个两个对象在另外某个方面也相同。

2.演绎推理

演绎是从一般到特殊(个别)的一种推理。留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也习惯用一些已经学到的语法规则来生成话语。但就汉语语法规则而言,对一些语言现象的分类、描写和界定还有待商榷。通常情况下,能证明语法规则的例子往往都是最典型的。对于留学生来说,学习语法后,会用规则来总结一个话语的框架,使用时再往里面填词。所以,当遇到超出所学语法规则的,就会选用相似的语法规则去套用。这就容易在汉语学习中形成偏误,造成话语在结构、语义关系、语用条件等方面偏离汉语语法规则。

3.归纳推理

留学生在学习了汉语有限的规则和知识后,会主动地进行归纳,概括出更加一般化的规则,力图使规则适用于更大的范围。当归纳的结论与汉语的语法规则一致时,就能生成正确的话语;当归纳的结论与汉语的语法规则不一致时,就会形成偏误。

四、结论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介词内部的对比分析,使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介词的用法与区别。首先要注意辨析意义相近,容易混淆的介词。其次要注意辨析同一介词中的不同义项和具体用法。在讲解完语法重点后,要注意在课堂上尽量多设置不同情景,可以让学生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实际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7)

[2]傅雨贤.《现代汉语语法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3]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10)

[4]王一平《介词短语“在+处所”前置、中置和后置的条件和限制》[J], 语文建设,1999(5)

上一篇:浅谈优化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状态 下一篇:远程开放教育自主学习环境下的学生心理问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