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范文

时间:2023-02-25 11:13:38

对外汉语

对外汉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 学科 对外汉语教学

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现状

“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是1983年在为筹备成立的全国性对外国人进行汉语教学的学术团体取名时首次提出并正式启用的。自1950年7月清华大学最早设立“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至今,全国已有近400所大学开展了对外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国家和民族的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

早在1978年,吕必松先生就提出“应当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来建设;1984年,熙先生提出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是一门学问,在国外,已经变成一门学问,这需要研究”;1984年12月,教育部部长何东昌明确指出:“多年事实证明,对外汉语教学已发展成为一门新的学科”。

(一)“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新型而又特殊的学科。

说它新型,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名称、性质、内涵等问题,众多学者如吕必松(1999)、胡明扬(2000)、邢福义(2000)、陆俭明(2000)、赵金铭(2001)等发表的意见都不尽相同。说它特殊,是因为在全国所有的学科中,只有这门学科有部级的领导小组及专门的机构。

在讨论学科定位时,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名称的局限性,因为它无法用来指称对海外华人的汉语教学,也无法指称在世界其它地方进行的汉语教学。在讨论学科地位时,人们又感到“对外汉语教学”似乎只落实在了“教学”二字上,而缺少理论色彩。如潘文国(2004)“‘对外汉语教学’无法进入现行的学科体系”,“把建立学科的希望转移到‘对外汉语’上”。也就是说应把学科和专业合二为一。郭熙(2004)提出采用“对外汉语学”作为学科名称。周健(2005)也提出:“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学’或‘对外汉语’作为学科名称是不合适的,我们建议把‘对外汉语语言学’作为本学科的正式名称。”总的来说,目前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作为现代汉语专业的分支;一是从现代汉语专业中分立出来,作为教育学的分支;一是作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分支。因为学科地位没有定论,学科的正式名称也就没有定论。正如鲁健骥(2000)所说,“一个学科,在发展初期,对其名称多推敲推敲,也是正常的,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二)一个学科必须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对外汉语教学(虽学科的名称没有定论,但它是使用者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一种名称)的研究对象是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研究目的是揭示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客观规律,以便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内容包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以及这个过程中的总体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语言测试等全部教学活动。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有:1.对比研究。吕叔湘先生在北京语言学院做的《通过对比研究语法》的学术报告,是向对外汉语教学界发出的开展不同语言间对比研究的号召。事实证明,它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是语言教学的有效资源,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0世纪80年代又将这一研究方法运用到了不同文化中。2.定量分析。“语言研究有一种其他任何学科所不具有的特点。语言学是一门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对象、又以语言本身为研究工具并以语言本身为表达方式的科学。这就给语言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宁春岩,1982)。

以往的语言研究,多使用定性分析的方法,而定性分析具有随意性,引入定量分析恰恰可以限制其主观随意性,使结论更客观、更科学。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体系是综合应用语言研究、语言学习研究、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使其达到有机统一,形成能够全面指导教学活动的理论系统。

(三)搞好学科理论建设是学科发展的核心,这是众多学者的共识。

对外汉语学科理论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已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讨论空间。吕必松先生在他的着作和论文中提出了搞好学科建设的理论框架,把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理论归结为基础理论和教学理论两个方面。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包括语言理论、语言学习理论和一般教育理论等,主要的热点问题有:1.国外语言教学流派介绍。对外汉语教学是世界第二语言教学体系中的一个成员,只有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将自己纳入世界第二语言教学这一大的坐标系统中,才能取长补短、科学发展。早期的研究成果是《现代外语教学法》和《语言教学原理》等专着。现在设立的课程体系、分技能的课程教学模式都是它的产物。2.语言学习和习得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其中,对外国人汉语学习的偏误分析和中介语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较为显着,北京语言大学还研制出了“汉语中介语语料库”。虽然此类研究几乎是跟国际同类研究同步进行的,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仍然有限。3.汉语认知研究。20世纪90年代末和21世纪初是出成果比较多的时期。语言认知研究是当前语言研究和语言教学研究的一个国际潮流。语言认知研究依据信息加工理论,探索影响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因素和学习策略,对认识汉语学习规律、改进教学,有着重要作用。目前教学理论的几个热点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文化与文化教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初期,探讨语言教学中的文化问题成为一股世界潮流。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也进行了不断探讨,发表了大量研究论文。第二,汉字教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汉字教学成为了世界范围的研究热点,召开了各种研讨会,并研制了汉字教学软件。第三,多媒体和网络教学研究。这方面相关的呼吁和理论探讨虽然不少,但除建立了个别教学网站,研制出了一些课件外,实际进展非常缓慢。

二、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现状

对外汉语专业由1985年仅局限于4所高校到现在的遍地开花,成为对高考考生有吸引力的 专业已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了。在这期间,不少学者对“对外汉语”这个名称提出了质疑,如吕必松、施光亨等认为“对外”是修饰“汉语教学”或“汉语教育”的,“汉语”本身没有对内、对外之分(汉语有无对内、对外之分也引起了讨论,如潘文国[2004]、周健[2005]、王路江[2003])。但“对外汉语”这一名称自从出现在教育部的学科目录里,就一直使用至今。 在学者们纷纷讨论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建设时,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建设也是刻不容缓的。对外汉语专业培养的是将来有可能承担对外汉语教学任务的从业人员,他们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具体的教学,或参与开发相关测试工作等。如果这一环节出了问题,即使学科理论建设搞得再好,也无法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无法搞好这项“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在“汉语热”席卷全球而汉语师资缺口又相当大的情况下,“对外汉语”专业无疑是个“香饽饽”。但这个“香饽饽”的就业状况却不容乐观,集中体现为就业率低和专业不对口。这种尴尬的状况,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第一,从课程设置和主干学科来看,根据2005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对该专业的要求,全国普遍开设此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置大致包括以下四类:语言类、文学类、文化类和教育教学类。就语言类来说,对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汉语既是他们听、说、读、写的工具,也是他们学习、研究的对象,更是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教学目的语。汉语的学习、教学才是该专业的本体。但是,从目前各高校的课程设置比重来看,基本上是外语所占的比重多于汉语。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顺利出国,可能对国外环境的适应性很强,但其实际的教学能力却是令人担忧的。

对外汉语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从专业设置上看,以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为主干学科的设置,无法体现出它的专业特性,也无法跟传统的相近专业区别开来。虽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此专业的主要课程做了相应的规定,但一般的高校在“学科基础课”中都添加了“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在专业课中都设置了“对外汉语教学法”“第二语言习得”等课程。目前,加强该专业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比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第二,从专业特色来看,该专业发展的突破口是做好专业特色的建设工作。有文章曾将同时开设“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秘”“对外汉语”专业的高校的课程设置做过比对,发现这三个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几乎一样,稍有不同的是“对外汉语”专业在专业课中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通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法”两门课程以示区别。还有的高校在选修课上大作文章,将各种课程都纳入该体系中,美其名曰扩大学生的就业面。这两种做法实质上都将对外汉语专业置于了不伦不类的境地,没有深刻理解对外汉语的专业特色。该专业的特色在于培养出来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中文素养、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及较好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其中较好的对外汉语教学技能尤其重要。如今在北京、上海等外国人聚集较多的地方,都开设有对外汉语教学培训班,如“上海默恩国际对外汉语教学培训班”“上海曙海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研修班”等,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了这项事业中。如何提升本科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与社会汉语教学人员相比,全面系统的专业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师的优势,但如果没有一个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教学实践平台,缺少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就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为该专业的学生打造教学实践平台,是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凸现其专业特色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9,(4).

胡明扬.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展望和当前的任务[A].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陆俭明.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试金石[A].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邢福义.关于对外汉语教学[A].对外汉语教学回眸与思考[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赵金铭.对外汉语研究的基本框架[J].世界汉语教学,2001,(3).

王路江.对外汉语学科建设新议[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2).

潘文国.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4,(1).

郭熙.“对外汉语学”说略[J].汉语学习,2004,(3).

周健.也谈“对外汉语”及学科名称问题[J].世界汉语教学,2005,(2).

[10]鲁健骥.“对外汉语”之说不科学[J].语言文字应用,2000,(4).

[11]陆俭明.增强学科意识,发展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4,(4).

[12]崔永华.二十年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热点回顾[J].语言文字应用,2005,(1).

[13]张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方法[J].世界汉语教学,2000,(3).

对外汉语范文第2篇

对外汉语专业究竟是干什么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教老外中文。这听起来似乎简单又有趣,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介绍这个专业之前,我得先澄清三个对该专业的常见误解:

一、教老外中文很容易;

二、对外汉语专业的对口工作既洋气薪水又高;

三、学对外汉语专业就能出国。

首先我要强调,教老外中文真的一点儿也不容易!

举个例子,中国的父母经常会用“太阳都晒到屁股上了,还不起床”这句话批评孩子睡懒觉。仔细分析起来,这句话其实很有“内涵”,它涉及古代建筑格局与方式、传统家庭关系、传统生活礼仪、中医养生、天文立法等各种知识。要想让老外真正理解这句话,可以拉拉杂杂讲一堂课。

汉语对于老外,就像英语对于我们一样是第二语言,所以老外学汉语就和我们学英语一样,既要学习词汇、语法,还要领会语言中蕴涵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比起来,老外学汉语似乎更“心酸”――毕竟,英语的单词都来自26个字母,汉字可是千变万化的!

对外汉语教师也不算是高薪职业,说到底,你只是一名教师而已,要想发大财是不可能的。一般被外派到发达国家地区教授汉语的基本上都是教授级别的“牛人”,普通本科毕业生大多会被分配到亚非拉地区。我的一位同学就被派到非洲卢旺达教汉语,条件可是非常艰苦的哦!而且外派名额十分有限,学了对外汉语并不意味着就能出国教书。

所以,要学对外汉语专业,你可得先对它有个准确的了解才行。

学汉语,但不仅仅学汉语

对外汉语脱胎于中文系。在本科四年的学习中,我们主要的目标就是以汉语言知识为基础,以中国文化为延伸,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技巧,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

既然是以汉语言知识为基础,那自然少不了相关课程。什么“语言学概论”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啦等都是基础课,需要我们扎实地掌握。

对外汉语教学属于非母语教学,因此我们还必须掌握第二语言教学的理论与技巧。“对外汉语教学法”讲的就是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方法和技能。这是最难学的一门专业课,它不仅包括很多理论知识,还需要充分实践。比如我们要根据指定的教学内容设计教案,把整堂课的讲解思路用文字表述出来。不过,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提的问题对身为中国人的我们来说,压根儿想都想不到。这门课难就难在它考验了教师的综合能力,既要学识渊博,还要随机应变。

仅教授汉语还不够,对外汉语教学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传播汉文化,因此我们必须掌握丰富的汉文化知识。这部分的课程就比较有意思了,比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思想史”“中国传统艺术欣赏”等。最有趣的当属“中国传统艺术欣赏”,在这门课中,我们不仅要学习剪纸、编中国结等技艺,还需了解这些传统艺术的适用场合与背景故事。

比如,中国结编法众多,可分为如意结、吉祥结等很多种类,每种中国结适用的场合也不相同。在婚房的床架上,装饰一个“盘长结”,寓意相爱的人相随相依、永不分离;在佩玉上装饰一个“如意结”,引申为称心如意、万事如意;在扇子上装饰一个“吉祥结”,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

这些知识和技艺不仅对今后的教学帮助很大,平时也可以拿来自娱自乐。

由于对外汉语教师和学生的国籍不同,各自的文化理念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同,沟通起来会有不少困难,所以跨文化交际策略的学习必不可少。这类课程包括“中外文化比较”“西方思想史”等。通过学习了解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可以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因为文化差异出现尴尬的场面。

毕业了,何去何从

一般来说,对外汉语专业的毕业生有三种出路供选择。

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近几年,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逐渐升温,为了帮助各国解决汉语师资短缺的问题,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于200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汉语教师志愿者,通过选拔、培训,到海外从事为期1~2年的汉语教学,志愿者在国外的生活津贴基本标准为每人每月400~600美元。良好的待遇与宝贵的海外工作经验,吸引了大批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

国内也有不少民办的汉语培训机构。在这里,汉语教师的月薪大概有七八千,并不比国家公派的对外汉语教师的收入低,所以这个工作同样也广受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生们的青睐。

从事非师范类工作。这其实是绝大多数毕业生的选择。“汉语热”扩大了汉语教师的市场需求量,但对外汉语专业的扩招也使国内的汉语教师市场日趋饱和,而长期在海外教学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所以许多对外汉语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最终都选择了与专业并不特别对口的工作。

这两年,我的一些同学进了外交部门、商务部门、文化部门等从事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有人在外资企业当涉外秘书、翻译,有人在新闻媒体、出版单位干起了新闻采编工作,还有人在银行当柜员。

继续读研深造。如果你想在中国高校当老师,那起码要读到硕士以上。比起对外汉语的本科生,研究生就业的渠道更为广阔。因此,每年大约有40%的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以我所在的重庆师范大学为例,2007届对外汉语专业的70名本科毕业生中,选择继续读研的有23名,占总人数的32%。

我的建议是,找工作时不要仅把目光聚焦在“对外汉语教师”上,也不要只想着成为“汉语教师志愿者”。竞争太激烈,不确定性因素也很多,最好“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多考虑一下相关领域的工作。其次,不要依赖考研,现在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日益严峻。比起“专业对口”,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才是关键。

部分高校对外汉语专业在浙江省的平均录取分数(供参考)

华东师范大学 2012年 文科660 理科669 2011年 文科629 理科636

北京语言大学 2012年 文科655 理科652 2011年 文科625 理科629

浙江师范大学 2012年 文科614 2011年 文科582

对外汉语范文第3篇

《对外汉语研究》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半年刊,自创刊以来,内容包括:作为第二语言的汉语本体研究;语言测试研究;语言学习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与认知;中外汉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语言文化教学;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对外汉语范文第4篇

关键词:汉语量词 特点 对外汉语教学 习得

引言

量词作为汉藏语系特有的词类,历来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难点,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之一。在国内,量词的正名立类较晚,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少,并且时至今日,对量词内部的再分类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外,很多语言中缺乏量词范畴,如印欧语系,有些语言虽存在量词,但与汉语量词有较大区别,如日语、韩语。

本文将从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三个方面阐述汉语量词独具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探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量词该如何教,如何学。

一、汉语量词的特点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对量词的特征描述如下:“总是出现在数词后边,两者一起组成数量短语;单音量词大都可以重叠;量词有时单独做句法成分;什么量词能与什么名词组合,在普通话和方言里各有自己的习惯。”熙先生在《语法讲义》中认为量词是黏着词。吕叔湘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一书中说到:“汉语的特点在于量词应用的普遍性,可计数的事物也需要用量词,并且这样的量词不是一个而是很多。”这些是从不同角度对汉语量词的特点进行描述的,任何一种语言的掌握都在于对该语言的应用,而量词作为汉语特殊的词类,它的某些特点也是在运用中体现出来的。

(一)形象色彩

“汉语量词的理据,在它具有描绘性和比喻性时,就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这种形象感包含着人的主观意味,量词负载的这种形象意味,就是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1]所谓形象色彩,必定是直觉性的,化抽象为具体的。表达这种形象的途径既可以是显性的描绘,也可以是隐性的比喻。

1.描绘性

量词的作用是表量,但有时量词的功用已经超出了最初的表量意味,而对客观事物外形的刻画、描绘的功用更加突出。这种描绘既可以是取事物的部分特点,也可以是取事物的整体特征。

我们可以对比汉英量词:

一轮明月 a piece of paper(一张纸)

一弯新月 a piece of bread(一片面包)

一钩弦月[2] two pieces of glass(两个杯子)

同是月,汉语根据不同时刻月的不同形状,为它配置不同的量词,“轮”“弯”“钩”突出了月的不同形态,形象感大大增强。在英语中,我们能明显看到的是piece的形态变化,只能体现表量特征,没看到piece与后面的名词paper、bread、glass之间有任何相关点、相似点,没有任何色彩。至于“张”“片”“个”则是汉语翻译出来的,不是piece 本身具有的。

2.比喻性

在汉语量词中,除了个体量词,还存在大量的借用量词。此时量词的比喻意味明显增强。它抓住了量词与客观事物的相似性、相关性,以此物比彼物。例如:

一口大缸

一叶扁舟

一峰骆驼

“一口大缸”从表面看,它的顶部很像张开的“口”,是敞开式的,因此借用“口”来形容,修饰性增强。“一叶扁舟”中的“叶”作名词时指树叶,由于划行于水面上的小舟的外形与一片树叶很类似,借用“叶”来表示,形象直观,又突出了舟之小,生动活泼。“一峰骆驼”中的“峰”原指山峰,而骆驼的背部凸出的部分类似一座山的顶部即山峰,“一峰”蕴含着比喻性,同时也借用了事物的局部特征来表示整体,鲜明直接。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描绘性的形象和比喻性的形象不是截然分开的,如上例“一轮明月”中的“轮”,既描绘了月之圆,也抓住了月之圆与车轮之圆外形上的相似处,即比喻意味。

(二)情态色彩

在留学生汉语量词偏误分析中,我们经常见到“一个佛像”“一位小偷”“一个教授”[3]这样的表述。这些都是没有掌握具体语境中量词的情态色彩而导致的偏误。

“量词在给予客观事物以计量概括认识的同时,还表达了人们对该事物的爱憎意味和褒贬评价。这就是量词的情态色彩。”[4]

情态色彩带有强烈的主观意味,对于汉语母语者而言“一位老师”“一尊佛像”早已习以为常,但若问其究竟,却未必说得出其中缘由,更何况是外国留学生。

人们对不同的事物必然有不同的评价,因而量词所蕴含的人的主观情态必然也是多样的。这里姑且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三大类。

1.表示褒义的,如“员”“位”。“一位老师”,“位”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意思有“官位,爵位,鬼神的灵位”的意思,沿袭到现代汉语,具有了赞扬的褒奖色彩,用于人,表示敬称。英语中“a teacher”,根本没有量词,单从外在表达来看,并没有敬称的色彩义。“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表量词时用于武将,因此现在我们常用“一员大将”“一员副帅”,而不用“一个大将”了。显然“员”也具有褒义色彩。

2.表示中性的,如“本”“个”。“一本书”,“本”用于书籍簿册或花木。“个”无论在书面语还是在口语中,使用的范围都比较大,指人指物都可以,比如“一个人”“一个苹果”。这里“本”“个”在情感上都有随意性,不能体现出说话者对“书”“人”的主观评价。

3.表示贬义的,如“帮”“窝”,“一帮强盗”“一窝贼”,从后面的名词可以看出,“帮”“窝”明显具有厌恶贬斥之情。再看“一帮狐朋狗友”“几位挚友”,不难看出“帮”在这里不能与褒义的名词搭配。

(三)格调色彩

“词的构词理据、寓意、背景、所在语体等因素不同,从而形成特定的意趣和风格,这种意趣风格就是格调色彩,即语体色彩。”[5]任何一种语言都有适用于不同场合的语体,这种语体色彩也大量存在于汉语量词中。

我们通常说的语体有口语和书面语,何杰在《现代汉语量词研究》中将书面语分为四类:具文学色彩,如“一抹斜阳”;具政论色彩,如“一任县官”;具古代文体色彩,如“一吊钱”;具科技色彩,如“一磅”。“抹”本是指动作行为,这里很传神地勾勒出斜阳的形态。很显然,在以交际为目的,力求方便的口语中通常不会出现这样的表述。“任”用于担任官职的次数,在书面语中我们就不能用其他的词去替换它,具有严肃性。在古代,铜钱一般用细绳串连起来,形成一吊一吊的。在表量中使用了“吊”来描述,保留了古代文言特色。具科技色彩的量词大都是度量衡量词,也有部分复合量词,如“人次”。在这样的表述中力求准确,不能张冠李戴。

口语色彩则表现为日常生活交际中使用的,如“一溜儿小跑”“一舀子水”。口语色彩在方言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且不同的方言有不同的口语色彩。

总之,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集中体现了量词的独具特点。当然,这三类色彩在具体使用中也不是相互独立的,往往是某个量词融合了多种色彩义。每一大类色彩中的小类都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汉语社团思维的特征,即注重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强调直觉性概念。

二、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

由以上汉语量词三大特点,不难看出,量词背后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因素。对外汉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跨文化教学,因而不了解量词搭配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很好地向学生讲解历来习以为常的搭配,学生更不能理解中国人的这种习惯。因此,教学中既要注重教学方法,也要合理制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

(一)确定教学目标

1.初级阶段教学目标:熟悉结构,感受量词

教师教授常用搭配,使学生熟悉“数+量+名”/“动+数+量”的结构。对于母语中几乎没有量词范畴的留学生来说,对这种语言差异很可能产生抵触心理,因此在初级阶段,要寻求母语和目的语的相似点,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信”。

2.中级阶段教学目标:理解简单色彩义,掌握“一对多”“多对一”搭配现象

在前期熟知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学生精讲“数+量+名”/“动+数+量”搭配的色彩义,对于同一个词,展示不同的搭配,每种搭配表示的色彩义也不同。同一个量词用在不同的语境中,其色彩效果亦不同。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达”。

3.高级阶段教学目标:理解复杂色彩义,掌握临时量词的使用

在这一阶段,要突出情态色彩和格调色彩的教学,对学生“个”的泛化偏误要及时纠正,不能宽容待之。例如“一位老师”中的“位”表敬称,它是源自古汉语中“位”多表达职位、君位等具有严格的尊卑等级之分的用法。[6]针对临时量词的使用,如“一箱子书”,则要放在具体语境中讲解。在使用中,让学生达到“雅”。

(二)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听说并重,有的放矢

在教学的初期,要考虑学生母语的干扰。首先,教师要让他们接受量词,通过课堂上教师领读、纠正,书中重现“数+量”的结构,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全方位感受量词。同时,教学中要有的放矢,及时纠正学生忽略量词的错误,不过多解释量词的色彩义,以免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

2.图片展示,图文并茂

面对语境中具有丰富形象色彩义的量词,比较好的方法是顺其道而行,即有针对性地展现某一量词的“形”。如在课堂中,利用图片展示法,教“一条鱼”,则侧重表达鱼的整体,课件中相应地展示一条鱼的图片。“一尾鱼”,则突出鱼的尾部特征,在整条鱼的图片中圈出鱼的尾部,以示表达效果。而“一块鱼”,则侧重表达鱼的部分,此时要展示一小块鱼,与整条鱼形成对比。这样,同是鱼,不同量词的形象色彩义就会被学生所关注,同时学生也明白了“一对多”的搭配。

3.演绎对比,语境教学

针对形象色彩,可采取汉英量词的对比,如前例所述“a piece of paper ”,“一轮/弯/钩月”,通过演绎举例,学生可以发现汉语量词的特点,也可自行归纳某类量词的用法。

针对情态色彩,则可对比不同主观情态的量词,如“个”“位”,通过对比不同搭配,某一量词所表达的情态自然一目了然。

针对格调色彩,则对比书面语和口语。同一事物,书面量词与口语量词使用的不同,表达的功用也不同。

“在教学中,设置不同的情景,使学生沉浸在丰富、自然或半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中,接触、输入、习得相关的语言材料,并生成、输出相应的话语。”[7]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以致用。如教师设置在商店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学会使用量词。

(三)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实践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向学生灌输量词的特点,学生被动地接受新知,那么教学内容就不能被学生消化吸收。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还要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形成师生互动。

1.合理设计问题和习题

在理论课学完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合理设计问题和习题。简单的如初期的连线搭配,判断对错,填空等。尤其注重“读”和“写”,留学生在后期量词习得中,常出现类似“一课树”这样的偏误。这是同音异形造成的偏误,说到底还是对形象色彩掌握得不够。

2.设置情景,角色扮演

情景再现不仅在教学环节具有重要作用,在学生实践环节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的表达效果很多时候也是在具体语境中表现出来的。如,教师可以让甲扮演售货员,乙扮演顾客,二者在商场展开对话,教师给出乙需要买的商品及数量。二者就此进行具体语境中的角色扮演及对话。

3.引经据典,交流互动

学生的实践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练习环节,课外的实践和学习也很重要。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可以分配相应的任务。除了师生互动之外,留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起到纠错、促进进步的作用。如在学习的高级阶段,让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量词,谈谈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心得体会。教师根据学生习得情况进行点评。

课堂内外的学生实践活动形式多样,不同的教学阶段也要有相应的方法和技巧。在这里教师要继续本着课堂上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积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充分地接触量词。

三、量词习得

吕必松在《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中提到:“第二语言教学的规律是由语言规律、语言学习规律和一般教育规律共同决定的,是这些规律的综合体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留学生一开始接触量词时,由于受自己母语的干扰,脑海中没有形成“量词”这一概念,或单凭死记硬背,简单记住了“数+量+名”/“动+数+量”搭配。对于其中名、动词和量词的互相选择并不知其意,导致无法学会地道的汉语,也不能准确得体地表情达意。

(一)树立信心,循序渐进

量词深深地植根于汉文化的历史背景中,有自己演变发展的历史。留学生接触陌生的量词时,必须首先学会接受汉文化,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树立信心,做好吃苦的心理准备,同时学习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在学习的不同阶段订立恰当的目标,如初级“适时地使用量词”,中级“准确地使用量词”,高级“得体地使用量词”。

(二)注重交际,勤于思考

量词的口语色彩是在日常交际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留学生要想学到地道的汉语,就得加强自己的口语训练,勤于开口。在日常生活中,如在食堂、商店、文具店等这些地方时,要善于观察,留意不同语境中量词的使用情况,勤于思考和记录,可以记住一些常用的量词搭配。

(三)阅读原著,善于联想

量词形象色彩义的表达途径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相关性、相联性表现出来的。如“条”和“根”同是表条状物,但“条”的平面感强,如“一条毛巾”,“根”的立体感强,如“一根柱子”,这就要求留学生要善于联想,找到事物之间的“同”,转化为内在的逻辑,通过联想达到举一反三的境界。同时,还要多读原著,不仅可以培养汉语语感,还能培养汉语思维。

四、结语

汉语具色彩义的量词是非常丰富的,其用法也是很复杂的。本文只是就形象色彩、情态色彩、格调色彩三个方面初步探讨量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其中,“文化”这一因素贯穿始终,但主体仍是交际文化。到底对外汉语量词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阶段,要有不同的方法。到底采取何种对策,则要以对教学最有利为原则。本文则是浅谈自己的拙见,望对今后的量词教学有所启发。

(本文为“安徽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省级特色专业质量工程的子课题成果”。)

注释:

[1][4][5]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第82页,第94页,第106页。

[2]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32页。

[3][6]王思思:《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第27页。

[7]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页。

参考文献:

[1]何杰.现代汉语量词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思思.对外汉语量词教学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5):112.

[4]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5]唐淑宏.对外汉语量词教学的偏误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06.

对外汉语范文第5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写作; 教学特点; 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1.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内容及特点

1.1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主要内容

1.1.1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确的遣词造句是语言学习的根本内容,词语、句子都是文章的基本组成部分,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部分,也是写作的基础,而词汇理解不当也是写作中最经常出现的偏误之一。书面表达不同与口语表达,无法借助其他手段来弥补语言造成的欠缺,只能通过语言准确地传达意思,这就使得写作更需要词汇运用能力。

1.1.2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的语段教学

所谓的语段,即一组句子围绕着一个中心思想,按着一定的逻辑联系,通过一定的结构形成的语言片段。一个语段内,会涉及到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文法等诸方面的汉语知识和中心、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的要素,因而语段事实上是一个大的语言单位,具有结构的完整性,对语段的理解关系对整个篇章的理解及作品主旨的领悟。

1.2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特点

1.2.1使用第二语言写作与第一语言写作的差异

首先,第一语言写作与第二语言写作使用的语言工具不同;其次,第一语言写作与第二语言写作语言应用的相关能力不同;再次,第一语言写作与第二语言写作学习的过程不同;最后,第一语言写作与第二语言写作学习的文化背景不同。

第二语言写作,语言能力的训练是核心。第一语言写作基础对第二语言写作学习进程的影响不可忽视,第二语言写作极易受到第一语言的影响而产生偏误。语言之外的因素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引导,由此可以看出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具有与母语截然不同又息息相关的特点。

2.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教学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第一、教学内容的综合性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的输出性环节,是整个汉语学习后的应用,他不仅考察学生们的遣词造句,还考察了如标点符号的使用,语法,语义等方面。在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应该遵循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原则,综合各项知识来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第二、训练形式的综合性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训练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由词到句,在由句到段落,最后由段落走向全文;还可以是从标点,语义,语法等方面来训练,最后综合指导。

2.2群体性原则

写作是个人行为,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应保持群体性原则,用课堂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有交流,有对比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指导。

第一、课堂组织形式

用课堂的组织形式来进行对外汉语写作课,例如分组阅读并且讨论语言运用、语言结构组织等特点,小组讨论学习计划,班级辩论,描述表演等形式充实写作素材,或是加深题目的理解。

第二、多种形式交流

课堂上,可以用互相交流写作素材、写作内容、写作感受、和写作意图或互相批改等的方法,从其他人的作文中汲取自己不足的地方,改正自己文中的缺点。

3.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的教学方法的运用

3.1 课堂写作与课外写作相结合

课堂写作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但是单纯的课堂写作会使学习者感到枯燥单调,课堂写作中,写作素材也比较单一和死板。课外写作能扩展学习者的思维,使学习者从紧张的课堂学习中跳脱出来,适当的用课外写作练习来调节学习者的思维,常常的能引发学生的巧思,做出好文章。

写作教学最好的教学场景应该是在自然中,自然的写作环境也就是说,将学习者带进自然中进行写作,在进一步也就是说为学习者创设一个好的写作环境,最好在命题之后根据题目创设环境。

3.2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应与“听、说、读”的教学法相结合

外国学习者在学习一段时间汉语之后,也许会听、会说、会读,但是不一定会写。“写”对于学习者来说,难度要远远大于“听、说、读”,因此对于对外汉语“写”的学习要立足于“听、说、读”的教学法。

4.对外汉语写作教学存在的偏误及解决对策

教学的非母语性、语言教学的性质等因素,决定了它是一门教与学都相当有难度的课程。留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偏误虽然与我国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同小异,但是也有一些特有的问题。

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偏误如下:

第一、延用母语标点

标点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对外汉语写作教学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由于受到母语标点的符号的影响,许多留学生在书写汉语标点符号时,常常会延用母语的标点符号、自创标点符号或者不写标点符号。

第二、部分学生缺乏对写作的重视

学习者往往重视“听”和“说”,不重视“写”的方面。但是“写”与“听、说”同样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首先要从应用文开始,例如日记、邀请函、通知等等有实用性的文章开始培养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不足,感觉到写作的重要性。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相应的对策来解决:

首先,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要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增加专业知识,在课堂上对于留学生们掌握的不好或者不到位的地方要加强研究,要诱导学生克服母语带来的习惯,掌握汉语的语言色彩,语法及语体风格等等。

其次,要善于引导学生依靠平时的生活进行素材的积累,要善于从身边选取素材;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偏误点,多学多练,勇于交流,学习好的,剔去差的,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技巧。

最后,要引导学生热爱汉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使他们树立学习汉语的正确观念,激发他们学习汉语的兴趣。有兴趣,真正的热爱,才能克服学习汉语的困难。

结语

对外汉语范文第6篇

1.1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虽然出现了一些坎坷和波折,但是发展总体趋势良好。当前是我国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在1987年成立了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办公室,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对外汉语教育政策和对国内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进行组织管理。许多国内高等院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教育学院或留学生学院,负责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有关部门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设立了专门化的课程教学标准,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对外汉语教育教师资格审核制度和职称评审制度,编写了专门性的教材以及各类工具书⋯。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对外汉语教育学位评审制度,设置了专门的学位,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研究生学位一应俱全,对外汉语教育学科体制建设不断完善。一些高校设立了对外汉语教育研究中心,加强科研能力建设,出版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期刊。在这些利好因素的带动下,根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0年年底我国高校已注册的留学生数量已经接近30万人,来自200余个国家和地区,而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及相关学科教育工作的国内院校已达500余所。

1.2现阶段国内高校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

笔者认为,当前国内高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突出问题。

1.2.1对外汉语教育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工作模式由于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对象是外国留学生,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了对外汉语教学工作模式要有别于传统教学工作。但是现阶段国内高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过分依赖课堂教学和单向度的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较为单一。

1.2.2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现实要求许多国外留学生参加了对外汉语专业学习以后,普遍反映不能够很好地运用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和技巧,语言应用面临一定的障碍,这充分体现出当前国内高校对留学生汉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工作存在缺陷。

1.2.3对外汉语教育工作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区笔者认为,现阶段许多国内高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秉承的指导思想存在一定的误区。对外汉语教育工作并不是单纯培养留学生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汉语语言的学习过程来深刻全面地理解、认识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因此,迫切需要高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留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

2文化意识培养在对外汉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

2.1文化意识培养工作能够在根本上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水平

现代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外国语言教育应当置于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之下•。也就是说,国内高校在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学工作置于社会文化的整体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语言的同时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进而在文化这个更高的层面上提升对汉语的理解力,提高对外汉语教育工作水平。

2.2文化意识培养工作本身就是汉语对外教育工作的一个部分

正如前文所述,语言教育应当包括文化意识培养和语言基础知识培养等主要部分。通过提高文化意识培养能力,学生可以有效地将语言基础知识进行整合,并能够将语言基础知识正确灵活地运用在汉语口语表述和书面应用之中。

2.3文化意识培养有助于留学生提高汉语应用能力

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形式,单字和词汇的组合本身蕴含着许多信息。留学生必须在文化和语境的大背景之下才能逐步提高汉语语言的应用能力。

3对于进一步加强文化意识培养的一些思考

对外汉语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听力 教学方法 文化差异

2016年初,在北京语言大学参加了对外汉语的语音、口语、词汇、语法、听说、集体备课和试讲等系列强化培训后,我走上了对外汉语教室的讲台。真是无知者无畏,原本以为作为汉语为母语的教师,教外国人讲中文是小菜一碟的事情。但是经过培训才发现,我这个门外汉,连门框都没摸着。

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始于1950年。当年,清华大学筹建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接待了新中国第一批外国留学生。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机构。70年代末,吕必松先生等提出“把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来研究”,得到了对外汉语教学界的一致认可和拥护。到了二十一世纪,对外汉语教学在国内外全面开花,从国外遍地开花的“孔子学院”,到国内雨后春笋般的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应该说,对外汉语教学在全球进入了黄金时代。

作为一名资深教师,同时是对外汉语的生手,我承担了上海政法学院对外汉语的中级听力教学课程。战战兢兢、跌跌撞撞的一个学期下来,倒是有了不少感触和体会。

一、学生特点和学习动机

要让学生学好一门第二语言,首先必须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动机,这一点在任何二语习得中都是相通的。上海政法学院作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招收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上合组织的成员国及一些非洲国家。上合组织成员国的官方语言是俄语,大部分非洲学生用于沟通的语言是法语。俄语和法语跟汉语是完全不同的语系,这就造成这些学生在看到没有拼音的汉字时往往一头雾水,完全不知道读音和意义。

此外,这些学生年龄、职业的差异也非常大。他们中间有的是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有的则是三十多岁的公司职员,甚至有大学教师。汉语基础也参差不齐,有的能够用简单的汉语交流,有的则只能借助手势加英语。

关于动机,我在一开学就问过学生,可以说回答是五花八门:做对华贸易,当翻译,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继续深造等。动机不同,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因为针对不同动机,教学要求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好在他们都是自愿来中国学习,不像中国学生学英语,是高考必考项目,所以再不喜欢也得被迫学。

二、教学方法

虽然是中级听力,但学生的听力基础还是非常薄弱的。有少数学生只能听懂很简单的单词,句子稍微长一点就完全不知所措。因此,在开始听课文之前,生词讲解尤为重要。可是教过语言的老师都知道,有些具体概念还好解释,但碰到一些抽象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就十分吃力。这个时候,采取适当的引导措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总结下来,我在解释生词时采取了下列方法:

1.举例

某些虚词对学生而言似乎特别难,因为在他们的母语中并没有类似的词,尤其是把、被、给、了、着、过等词,常常让学生听得晕头转向。但听力课又不是语法课,在听力课上长篇大论地讲解语法又不合适。于是,我通过大量例句让学生领会这些词的用法和含义,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给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生词讲解中碰到了“性价比”一词。“价格”这一概念好理解,但“性能”却费了我九牛二虎之力,最后总算让学生弄明白了。可是,接下来把三个字放到一起,学生又迷糊了。我看到有个学生桌上放着一个苹果手机,灵机一动,拿出了自己的小米手机。我告诉学生,苹果手机价格是人民币六千多,可是小米手机才一千多。价格相差很大,但性能较为接近。因此,苹果手机“性价比”不高,小米手机“性价比”高,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性价比的含义和用法。到了下一次课,有个非洲学生兴高采烈地用生硬而不连贯的汉语,连说带比划地告诉我:他去买衣服,跟服装店老板讲价。双发僵持不下时他突然想到我课上讲到的“性价比”一词,把服装店老板说得一愣一愣的,最后成功砍价买到了衣服。听着他眉飞色舞的描述,我心里感到由衷高兴。虽然性价比一词用在服装上有点不合适,但这个学生利用课堂里学到的词汇,学以致用,还是真正达到了语言交际目的。

2.实物

有些具体名词解释起来比较简单,但是由于国别和文化差异,学生真正理解却很难。这个时候如果有实物展示是最好的方法。有一篇听力课文讲到了中国的酒桌文化,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他们觉得中国人在吃饭时可以谈生意、增进理解、改善相互关系的做法非常神奇。课文里有个句子,大意是酒桌上有白酒、红酒、黄酒、啤酒,学生对于“黄酒”一词无法理解。他们问,啤酒也是黄色的,为什么啤酒不是黄酒。于是,在下一堂课上,我用透明玻璃瓶装了少量黄酒,不但让他们看到了中国的黄酒,还让每人尝了一小口。有的学生皱着眉头舔了舔,表示不喜欢,有的却一口喝掉后又眼巴巴地看着我手里剩下的。我相信,他们对于中国的黄酒从此有了深刻领悟。

3.互联网

对于词汇量很少又对中国文化一知半解的外国学生而言,互联网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搜索引擎的强大功能,能够让教师在课堂上时时刻刻找到需要的图片,让学生对于一些陌生概念立刻有了非常直观的理解。在一篇讲旅游的课文里,提到了九寨沟。我在电脑上让学生看九寨沟的美景,学生立刻问我九寨沟在哪里。我即刻搜索中国地图,指给他们看四川的位置。学生又问,去四川火车票或机票怎么买,于是我又打开携程网,教他们怎么在网上买火车票和机票。虽然这些问题不属于备课内容,但我很乐意花上额外的几分钟时间解答。

互联网不仅是教师手头最重要的教学工具,而且是学生在课外可以借助的学习工具。作为生活在中国的海外学生,将课堂情景教学和课外实际生活相结合,是他们学习汉语最有效而重要的手段。

对外汉语范文第8篇

关键词:对外汉语;语言习得理论;隐形课程;汉语习得模式;留学生

一、问题的提出

1.中外交流的迅猛发展需要加强对外汉语学习的研究

2.1.世纪是一个高度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迅猛增长,中国的国际影响越来越大,对外经济和文化联系也日趋紧密。顺应这一时代潮流,世界各国正出现了一个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中国政府也有意识地促进各种形式的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这几年,世界各地大批的外国留学生前来中国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并有进一步迅猛发展的趋势。目前全球“汉语热”持续升温,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需要我们加强对外汉语学习的研究。

2.对外汉语学习的现状分析

对外汉语是一门在汉语环境中进行的,以非汉语母语的外国留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汉语言学习学科。对外汉语学习既不同于中国学生的语文学习,又不同中国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它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其实是一门语文教学和外语教学的交叉边缘学科。

现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粗放型、封闭型、随意性、无序化、低效率的阶段。在对外汉语实际学习中,外国留学生学习汉语最普遍的场所是课堂,最主要的方法是由教师带领全班留学生按部就班地学习和练习汉语的字词、语法、篇章及概念性的中国文化。而除课堂外,外国留学生在生活中往往被安排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留学生楼之类的狭窄空间里,画地为牢,自成一体,缺少与中国学生的日常交往,无法轻松、自然形成对汉语的真切感受并进而掌握汉语及中国文化的那种条件了。如此一来,留学生的汉语学习与国内学生学习外语一样出现了学而不用、重读轻说的“哑巴外语”现象。这样的安排使得对外汉语教学忽视了得天独厚的良好的汉语环境和师资优势,忽视了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院校中隐性课程的作用,没有把优势转化为胜势,充分发挥汉语习得的有利因素。

其实,对外汉语教学与一般的汉语教学以及非母语(如英语等)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比如学习主体的母语差异、语言环境的影响力、师资的母语化程度等,即对外汉语教学具有非母语教学无可比拟的语言环境。这是现行对外汉语学习的一个巨大误区。

3.研究对外汉语学习的习得策略与模式的重要性

现行的对外汉语教学对于母语环境中的对外汉语教学的隐性课程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汉语习得策略与机制的研究非常薄弱。

因此,如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如何更好地发挥国内高校中以汉语为母语的良好的语言环境(隐性课程),研究构建完善的汉语习得模式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出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的隐性课程的作用,构建起一种良好的对外汉语习得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效率。

二、构建对外汉语习得模式的基础

1.克拉申语言习得理论概述

克拉申(S.D.Krashen)的语言习得理论是国际上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成就最大、影响最广也是最全面的理论。

克拉申认为,人们掌握某一种语言所通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习得”(acquisition),另外一种是“学得”(learning)。“习得”是潜意识过程,是指学习者通过与外界的交际实践,无意识地吸收到该种语言,并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流利、正确地使用该语言。儿童习得母语便是这样的过程。习得的语言系统是自发语言运用的根本。与之相对的是“学得”,这是个有意识的过程,是有意识地研究且以理智的方式来理解某种语言(一般指母语之外的第二语言)的过程,即通过课堂教师讲授并辅之以有意识的练习、记忆等活动,达到对所学语言的了解和对其语法概念的“掌握”。克拉申认为,只有“习得”才能直接促进第二语言能力的发展,才是人们运用语言时的生产机制。语言习得系统,即潜意识语言知识,才是真正的语言能力。而对语言结构有意的了解作为“学得”的结果,只能在语言运用中起监控作用,而不能视为语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他还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当然,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语言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他认为习得某种语言并不要求人们按某种顺序来制定教学大纲。实际上,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要习得某种语言能力的话,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语法顺序来教学。

2.构建对外汉语习得模式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世界先进的教育心理学和语言生成理论,也说明了构建对外汉语习得模式的重要性。

(1)乔姆斯基的言语生成理论认为,每一个正常的人生来就有一个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即普遍的语法知识。语言获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普遍语法向个体语法(即特定语言的语法)转化的过程。这种转化过程是由语言习得机制来完成的。具体地讲,语言习得机制以天生的普遍语法为根据,对具体环境定的个体语法提出一些初步的假设,然后将假设与具体的语言素材进行对照和检验,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再检验,直至最后建立一套个体语法的系统。它的提出解释了为什么儿童仅仅因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一种语言的能力。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与经验共同发展的,知识是经验的重组与重新构建,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心理建构过程,是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建构主义主张要通过互动与合作建构知识,特别强调要通过社会的互动与合作进行学习,认为孤立的学习不能导致知识能力的增长,学习只有通过与周围的人进行互动、与同伴合作才能激活内在各种因素。因此,以建构主义为理念的教学应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真实自然和有交际意义的活动,由他们去寻找知识,提出问题,建构自己的模式、概念和策略。这种模式下的学习可视为一个小型社会化的合作探索学习。

(3)隐性课程理论: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课程,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学所规定的课程外所受的教育,即指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无意识获得的经验,是融入学生生活、学习、交往过程中不为学生意识到的一种教育影响。它主要通过学校物质环境、人际环境与文化环境来提供教育功能。

3.构建对外汉语习得模式的现实基础

构建对外汉语心得模式是发挥得天独厚的汉语言环境优势的必然选择。

(1)语言习得是语言学习最有效的途径

现行的对外汉语学习中,外国留学生主要是单纯靠课堂学习而获得汉语知识,效率低下。相对于汉语单纯的课堂教学,汉语习得作为获得汉语能力的一种过程,指的是在自然状态下,处于丰富、充足的汉语言环境中,无需任何外在压力,没有任何任务意识,自然地形成对汉语言的认识并进而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化的活动。人类对于母语的掌握就是这样习得的。我国外交人员在外语学习中就不乏这种语言习得的成功范例。1973年中国外交部决定派遣章启月、洪晃等4名中小学生去美国学习英语。原先的英语学习安排在一所小学,每天由大使馆的汽车接送上下学。然而几个月过去了, 4个孩子的英语水平并没有多少长进。后来,大使馆安排4个孩子们都住到美国普通家庭寄宿就读,整天与美国家庭的几个孩子生活在一起,只有到周末时才回到中国代表团驻地休息和补习汉语。一段时间过去了,章启月等人的学业特别是英语口语自此突飞猛进。她们不仅能流利地对话,而且还会说一些地道的美国俚语,对于美国的社会与文化均有了真切的感受与领悟。

(2)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是汉语习得的优势

其实,外国留学生之所以到中国来学习汉语,不正是看中了在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高校以及社会中得天独厚的汉语习得的优越环境与隐性课程作用吗?笔者所在的高校有许多来中国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其中汉语水平提高最快的是一个来自韩国的男生。这位学生原来的汉语水平并不突出,但他却常常不受课堂教学的局限,在课外与中国学生广交朋友,整天活动在中国学生的生活圈子里,并时常阶段性地游走于中国各地参观旅行。一个学期之后,他的汉语水平突飞猛进,已经达到了与中国学生交流既无障碍又无差异的程度,以至于与之长时间对话的人根本不敢相信他是“老外”。因此,笔者认为,只有化优势为胜势,充分发挥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优势,突破狭窄单调的课堂教学局限,构建一种良好的汉语习得模式,才能有效地提高对外汉语学习的效率。

三、对外汉语习得模式的基本策略

基于世界上先进的认知心理学和语言生成学科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上非母语教学的一些研究成果,笔者试图充分发挥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中隐性课程的作用,提出了构建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习得模式的基本策略:即教学设计情境化、学习过程游戏化、师资构成多元化、日常生活中国化、校园活动经常化、对外交往社会化。

(1)教学设计情境化

教学设计情境化,即是一种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这种情境化或生活化的教学设计主张学习在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所需要的学习任务往往隐含于真实生活情境当中,教师并不是将提前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汉语运用情境,在接近自然生活状态下,处于丰富、充足的汉语言环境中,自然地形成对汉语言的认识并进而掌握汉语和中国文化。

隐性课程并非只存在于课外“非正规”、“非计划”的学习中,或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之内。在有计划的、正规的课堂教学中也存在隐性课程,这就是潜藏在教材、教学活动方式、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等。教学设计的情境化,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造出一种良好的汉语习得机制。

现行的对外汉语教学设计,主要是着眼于通过课堂学习而获得汉语知识。留学生的汉语学习都有明确的阶段性学习任务和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其中包括分析汉语的音、词、句的结构,分析并掌握汉语的内在规律(语法)等等,而且语音、听力、阅读、写作都分册编写教材,分时分人实施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的课程设计严谨、规范、有序,便于教学任务的控制和教学过程的把握,但是,这种远离语言自然习得状态的学习模式,容易导致留学生产生对于学习汉语的恐惧与厌倦,学习效率低下。

在对外汉语情境化的教学设计中,必须十分重视对自然语言习得过程的模拟和对自然语言形成环境的创设。语言的学是以日常生活用语起步的,在语言表达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专业性用语的提高。鉴于留学生薄弱的汉语基础,必须加强对外汉语课程内容的设置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适当淡化语法讲解,更要减少一些生硬的、远离生活的抽象概念与教化内容,使得他们的汉语能力具有实战性,即时性的效能,从而进一步激发出他们汉语学习的兴趣。在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非正规学习可能会比正规课堂学习的成功率还要高得多。所以说,语言环境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对外汉语课程中,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把在非正规语言学习环境中发现的特征引入正规语言学习环境中,根据课堂教学的特点以及交际活动的需要,在课堂交际活动中运用游戏问答法、讨论与决策法、故事演绎和场景活动法等,努力创造出一个多层次、多形式、高密度、高效率的汉语课程交际活动模式。

(2)师资构成多元化

对外汉语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应该充分体现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环境优势,从而为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提供无限的习得空间和形式。这里的对外汉语多元化的师资是一个同时具有狭义和广义师资的概念。师资队伍首先是由具有对外汉语教学资质的专业教师组成,这部分师资具有相应的教育心理学修养和汉语教学经验,能够为留学生提供规范、正确的汉语习得指导;其次是众多以汉语为母语的相关外语专业的学生,这部分师资具有一定的留学生母语的基本对话能力,可以与初学汉语的留学生开展相应的双语习得活动;再次是校园内以汉语为母语的广大师生构成的鲜活的校园文化,这是留学生汉语习得最普遍的形式;最后是校园外无边际的社会生活,这是最复杂、最开阔、最能体现中国社会文化的师资力量。

如果能够充分合理地发挥出这些对外汉语师资在留学生汉语习得中的作用,那么,留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就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

(3)学习过程游戏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汉语学习必须突破单一、程式化的学习模式,汉语学习一方面要与日常生活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必须设计出一种饶有情趣的学习过程,即“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倡导一种游戏化、情趣化的学习过程。

克拉申认为,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的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

这种游戏化、情趣化的汉语学习过程具体可以体现为一种趣味盎然的直接法、听说法、情景法(视听法)和交际法的汉语学习,听说做一体化的游戏活动,努力克服留学生对张嘴说话的羞涩感和恐惧感,摒弃留学生“哑巴”汉语学习方式,在游戏化、情趣化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

课堂教学的作用是给学习者提供语言交际的机会,而不是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语言符号,只有游戏化的教学才能使学习者感到所学内容有趣而且言之有物。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选用既有知识性又富趣味性的图片、音像资料辅助教学,创设一个接近真实或半真实的汉语交际场景。避免机械枯燥的重复操练,采用内容虽重复但形式多样的方法,加强汉语言信号的输入,如用小品表演、游戏比赛、唱歌等形式帮助留学生掌握汉语言知识和熟练汉语言的表达。

(4)日常生活中国化

日常生活中国化指的是打破中外学生相隔离的状态,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课外生活上是作统一混编安排。针对当下不少学校往往将外国留学生单独圈禁于一个与中国学生日常生活相隔离的空间与生活方式的现状,如留学生楼、留学生餐厅等,汉语习得的模式提倡打破留学生课外生活的相对封闭性,将留学生化整为零分散混编到中国相关外语专业学生寝室,如让俄语国的留学生分散编入中国俄语专业学生的宿舍里,让留学生彻底浸没到真正的汉语环境中,加强与以汉语为母语学生的交流,强化他们使用汉语的机会与能力。中外学生杂处,相互融合,可以有效地相互提高自己的非母语能力。这是一个中外学生双赢的语言习得模式。

克拉申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 i + 1 公式。i 代表习得者现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根据克拉申的观点,这种 i + 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故意地去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他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要习得新的语言结构,仅仅靠几道练习题、几篇短文是不够的,它需要连续不断地有内容有趣味的广泛阅读和大量的会话才能奏效。

在中外学生混编杂处过程中,留学生习得汉语的活动是在自然条件和校园生活框架下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来进行的。所要习得的语言与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融为一体,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成为除睡觉外每天必不可缺少的部分。留学生的整个汉语习得过程被始终如一地包裹在同一种语言氛围中,不同地点、周围不同的人重复使用的是同一种语言,高强度高频率的汉语刺激为他们快速习得汉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留学生为了不疏离中国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并最终成为汉语群体中的一员而不得不积极主动地使用、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适应中国文化。

(5)校园活动经常化

校园活动经常化是指学校应该有意识有组织地安排留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把他们融入进鲜活生动的汉语环境和中国文化之中,扩大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认识。

Hymes的交际理论认为,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乔姆斯基提出的能否造出合乎语法句子的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他能否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由此他首次提出了包含“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的交际能力。这种交际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它主张非母语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强调学生只有在大量接触和使用真实、自然的语言中,才能养成运用非母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而且真实、地道的语言材料要安排在合情合理、合乎社会交际情理的情景之中。

隐性课程对于学生施教作用与学生的兴趣有很大关系,而学生的兴趣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高度的相关性。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汉语输入的内容是留学生感兴趣的,则他们必然会关注,那么隐性课程的教育因素就会发生作用。大学校园文化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这些文体活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了精神情操,提高了多种实际工作能力,也可以让留学生的汉语学习、文化融合上起到隐形课程的作用。在留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中,他们的汉语水平与能力就有了不断得到检验、锻炼、提高的机会,他们的汉语运用交际水平自然也就会在丰富多彩、轻松活泼的活动中不断提高。

(6)对外交往社会化

对外交往的社会化就是指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多为留学生安排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有积极参与欲望的汉语环境中的社会活动。留学生的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学习如果突破校园围墙,向着广阔的社会开放,必然可以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汉语运用、适应中国文化的热情。

文化适应理论认为:外语语言的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对目的语的适应程度决定其习得该种外语的程度。换句话说,学习一门外语同时也是学习、适应一种外国文化,了解操该语言者的思维模式,了解并适应该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体系、信仰体系,以及所语言涉及的文化格调、风俗习惯和交际系统等等。

留学生对于中国文化的适应程度往往决定了他们汉语学习的效果。只有他们对于中国文化有了更多的适应,他们才能明白很多的汉语知识。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很多留学生的语言障碍往往是因为中外文化的隔阂造成的,而这种文化障碍很难通过课堂讲解能够消除的,有时反而越解释越困惑。笔者认为,文化适应对于外国的汉语学习者来说特别重要。语言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载体,分别带有其本民族文化的深深的烙印。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也为各自语言的使用量身定做了最合适的环境,即特定语言的语境,语境的民族性,是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包括心理、历史、习俗等等) 在语境中的反映。由于语境的民族性,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汉语语境时,常常受到其母语语境的负面影响,表现为母语语境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 现象。例如,在汉语的语境中,“ 赞美”这一功能有时受到交际双方性别关系的制约。当一位男士赞美一位女士“你真漂亮”时,语境要求双方必须是恋爱(或夫妻) 关系,否则就有“调戏妇女”之嫌。而在英语的语境中,男士赞美女士漂亮则一般不会引起误会,女士一方还会愉快地说声“谢谢”。同时,汉语的语境中“, 赞美”的功能表达往往期待着“谦虚”功能表达与之配合。而在英语的语境中“, 赞美”功能往往与“感谢”功能互相配合, 而不能直截了当地使用否定表达,否则可能被认为是低估对方的判断能力。

另外,留学生应该学习规范标准的汉语普通话,但也必须接触更多的复杂而多样的汉语口音,以提高他们在交往中的汉语实际听力水平。

对外交往的社会化是在不增加学生汉语学习负担的条件下,开辟了学生学习汉语的第二课堂,拓展了学生学习汉语的新渠道,而且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如学校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留学生分头上街购买相关商品,或指定每人分别充当某一景区的导游等等。留学生在这些汉语环境中的社会活动必然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正面的隐性课程教育作用,并从快乐而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习得汉语运用与交往的能力,也能够更快地了解并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

参考文献:

[1] 吴丁娥.克雷申和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J].现代外语,1990年03期

[2]齐标.隐性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开发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5年第6期

[3]宗道一. 让世界倾听中国:声震五洲的三位外交发言人[N].《大地》,1999年第11期.

对外汉语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语言交际 文化因素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及其对语言交际的重要作用

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习得性,即文化知识和经验不是人先天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观察得到的。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对中国文化的习得有着更重要的意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所谓文化因素,即外国人在学习和使用汉语的过程中、与中国人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那部分文化。吕必松(1989)认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隐含在语言系统中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是非标准、社会习俗、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等跟语言理论和语言使用密切相关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这种文化因素因为是隐含的,所以本族人往往“习焉不察”,只有通过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对比研究才能发现其特征并揭示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差异规律。①如果不了解语言层面的知识也许还可以交际,很多时候还可以完成交际任务,但是如果不了解目的语中的文化因素,就会影响交际进程甚至直接导致交际的失败。

我们必须从跨文化的角度研究这些文化因素,必须细化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者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学习的过程,因为交际中的误会和冲突往往都是交际双方不同的、有差异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造成的。若单纯从留学生母语或者目的语出发,就不能准确分析他们出现偏误的深层原因,不能有效化解和避免这种冲突和误解的再次发生。

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那些在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隐藏在词汇和语法等语言要素背后的不同习惯、不同观念、不同价值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行为方式。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就是要让外国人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哪些心理特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及哪些风俗习惯使中国人形成了这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②,从而真正理解中国人在表达某一意图时为什么不能那样说而只能这么说、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果不讲清汉语中所包含的相关的文化因素,在很多时候学生就会产生疑问、出现偏误,也无法在实际交际中说出正确、得体的句子进行成功的交际。

二、文化因素教学与语言因素教学的关系及存在的问题

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一个民族的语言及其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容可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出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们对世界、对人生的一系列思想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汉语也是这样,汉民族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因素是深深蕴含在汉民族的语言之中的。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是对语言交际起规约作用的、隐含在语言系统中的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因素,它“主要体现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之中”。(吕必松,1992)语言要素就是一种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和书写符号文字。对外汉语教学内容既包括语言层面的字、词、句、篇章、语法等方面的教学,又包括通过语言层面所反映出来的汉民族的词语文化与观念文化等文化因素的教学。两者不是相分割、相对立的,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伴随的。

语言教学实质上就是文化因素的教学。因为只有通晓了一门语言背后的相关文化内容,才能在各种场合说出语法、语义、语用都正确的目的语语句,才能够跟目的语国家的人们自如、得体地进行交际活动。语音、词汇、语法、篇章,这些内容本身的教学一向很受重视,在这些方面已经出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探讨相关教学规律的成果为数不少。但是,语言实践中留学生们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误。

1.词汇方面的偏误

在概念意义已经掌握的情况下,他们还可能出现错误。

A感彩方面

我爸爸年轻时跑得像狗一样快。

B语体色彩方面

老师,我是昨天抵达北京的。

这样说违反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在本来应该表示尊敬的人身上使用了含贬义的词语,或者在口语中出现了庄重的书面语,这些偏误反映出留学生对“狗”、“抵达”等词语附带的感彩或者语体方面,习得不足甚至完全空白。

2.语法方面的偏误

我想结婚她。

这是留学生把母语中的语序错误应用到汉语学习之中了,出现了负迁移。

3.语用方面的偏误

A(中国人)你有空就到我家去玩吧!

B(留学生)我现在就没事,走吧!

A(中国人)嗯……

上面的例子,留学生不明白听到的只是一句寒暄客套的用语,跟英美人见面常常把谈天气作为开场白一样,并不说明那个中国人想马上就招待客人。这句偏误源于对中国文化观念的隔膜,说明他在学习中只习得了“有空儿到我家玩”的字面意义,而没有明了寒暄语背后的真实含义。如果欠缺足够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则留学生听中国人说话,即使每个字都能听懂,却只能从字面意义上理解,经常产生误会或者迷惑,并不能领会其中的真正含义,当然也达不到交际目的。

这些语言偏误,携带重要的文化信息,折射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体现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习得的缺失。语言教学只有渗透文化因素,才能深入进展。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认真研究留学生使用汉语中出现的种种偏误入手,深入分析其中包含不同社会文化、思维之间的差异,找到最恰当的办法进行有针对性的、高效率的文化因素教学。

三、促进文化因素教学的途径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教学具体体现在词语文化、语用文化和观念文化三方面,都需要结合教学对象的汉语水平、文化背景循序渐进地介绍;而且要采取自然而然丰富多样的形式,可以随时随地、结合具体事件和情景,借助讲授、聊天、短信、邮件等多样方式灵活进行教学。

1.词语文化教学

在不同社会中,同一概念完全可能包含不同甚至相反的感彩和语体色彩,比如,“寡妇”和“遗孀”,概念意义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它们的使用受到语境的制约,“张老汉的寡妇”可以,“孙中山的寡妇”就不能说,“张老汉的遗孀”也不能说,因为这一对词,“寡妇”是个中性词,偏于口语使用,“遗孀”则是褒义词,偏重书面使用,它们的区别既表现在感彩方面,又表现在语体色彩方面,在不同语境里是不能随意换用的。

在词语教学中,汉语教师在介绍意义的同时,也要注重向学生介绍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渗透文化观念。教师们只有把文化因素的教学融入语言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之中,自觉、持续地加以传授,这样才能帮助留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汉语词汇,正确使用汉语。例如,可以通过词汇教学传授文化背景知识,如解释“旗袍”、“长衫”等词汇时适当介绍服饰文化;结合《茶馆》、《孔乙己》等词汇适当介绍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文化。除了口头讲解外,最好利用图片、影视资料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寓教于乐,让学生饶有兴趣地了解相关的文化历史知识。

2.语用文化教学

教师可以创设各种语用情境,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习俗,展开正确的语用练习。例如在分角色对话练习之后,教师不仅要纠正留学生们语言层面的偏误,更要指出学生说的语言形式完全正确但是不符合角色身份或场合的话;在句型练习中,教师要提醒学生们把话说完整,尽量有前言后语,交代清楚语境,逐渐超越单句训练,让学生从词语使用、腔调表情甚至手势等每一个细节都符合做到自然、真实,完全契合中国的社会文化心理。

3.观念文化教学

留学生的语言偏误,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中国观念文化习得缺失而产生的隔膜。留学生们产生误会、出现语言偏误的深层原因,是他们在学习汉语时受到本国观念文化的负面干扰,他们往往把本国语言中的相应的文化内容套用到汉语中,发生了“负迁移”;这时虽然他们已经习得了汉语中相关的字、词、句、语法,但其实还只站在自己国家文化的角度来考虑,并没有理解这符号在汉语中真正蕴涵的观念文化。在观念文化教学中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教师要主动给留学生们介绍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并跟他们的母语中的观念文化进行对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具体词语、课文拓展开来,也可以结合实际事例来传授。比如,俄罗斯学生不明白教师在他们作业上写的“10-8”的意思,经过解释,他们才明白是批改作业的日期,因为在俄罗斯,书写时间的顺序是日期、月份、年。时间书写顺序不同充分体现了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重视整体,向来提倡以天下、国家、集体利益为重,把个体放在比较次要的地位,这种观念反映在时间的表达上,就是先大后小的顺序;西方人重视个体、自我、独立,注重自我的价值,在时间的表达上,就是先小后大的顺序,比如2013年10月28日,中国人写成2013.10.28,而俄罗斯人写成28.10.2013。

其次,在价值观念方面,要善于引导学生理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念。中西文化存在深刻的差异,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甚至截然相反。中国人认同的价值观念,但西方人并不一定认同。例如:中国成语课上,留学生们一度很有怨言,他们认为像“愚公移山”、“铁杵磨针”、“郑人买履”等,都是笨蛋的故事,学习这些内容毫无意义,简直是浪费时间。教师应该在文化层面给学生们解释清楚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这些小故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一种精神,并不是中国人都要做同样的事情;要准确理解故事含义,必须联系它们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教师解释之后,留学生们对学习这些蕴含中国文化信息的成语更有兴趣。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文化因素的教与学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在语言教学的同时,中国文化及时和广泛的习得能使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更加顺畅自然;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引领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符号层面的同时有意识地习得目的语包含的文化因素,熟悉明了隐藏在词句背后的心理和价值观念,从而逐步真正掌握这一语言。

注释:

①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内部资料.第21页.

②林国立.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因素体系一研制文化大纲之我见.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1):17.

参考文献:

[1]陈光磊.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的相关性[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2).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1992(1).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J].中山大学学报,1996(6).

[4]张淑贤.文化意识与对外汉语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1999(4).

[5]陈光磊.关于对外汉语课中的文化因素[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6]孟子敏.文化依凭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2).

[7]盛炎.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8.

[8]张岱年,方克力.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外汉语范文第10篇

一、体现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的主要环节和方法

(一)对所教的内容必须做浅化和简化处理

浅化和简化处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感性化

可以把感性化概括为:感性认识——感觉——概括出来——牢记不忘。如我们进行“把”的量词教学时,先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即“把”的偏旁与“手”有关,“把”的动作是用手抓的意思,那么用手抓的东西可以用“把”称量,如“一把伞”等。从而用手抓来称量的一些东西可以用“把”作计量量词,如“一把土”“一把花生”等。上了年纪的人胡子长,可以用手去捋了,我们用全手捋胡子,故有“一把胡子”,由“一把胡子”引申出了“一把年纪”。

2.条理化、公式化、 图示化

用这种方式可以让那些较繁琐的表述一目了然。如我们在教学“多”这个概数的表达时,可以用以下公式或图示:数词(10以下)+量词+多+名词,如“两斤多苹果”;数词(10以上)+多+量词+名词,如“十多斤苹果”。在教授“几”时,可以用数字列出来,让学生印象更深刻、这样学生就会更易理解。如“几”是指1-9,“十几”是指11-19,“几十”是指20-90。

3.语法内容的取舍

一个词、一个句型有时会牵涉到多种用法,那么是不是我们要讲解所有的用法呢?当然不是,我们要根据对象学习的阶段,当堂课的要求及常用的程度等等来进行取舍讲授。如在《成功之路1顺利篇》中的一语法点:“就”和“才”的区别,我们在此只需讲解“就”表示时间早、快、短,“才”表示时间晚、慢、长。这二者都位于主语的后面。至于“就”在主语的前面表示“只有(only)”和“才”的“刚刚(just)”之意,我们在此就不能讲解,否则学生就易混淆,出现很多的错误。这就是说在讲解语法时,我们一般讲解常见用法,特殊语法暂时搁置。

4.学术概念和定义的处理

我们在语法教学时要少用术语,少讲定义,尽量举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解结果补语时,如果我们用字典意思解释“结果补语”,学生可能会理解,却不会使用,因为术语的解释太深奥。这种情况下我们就直接举例说明:动词后跟动词或形容词,这个动词或形容词作的就是结果补语,表示谓语动词的结果。如“写错”,补语形容词“错”表示“写”的结果。

当然浅化、简化处理与知识的补充并不冲突,只要掌握好度和量。笔者认为对有用的、教材上未提到的且影响了平常交际的知识就应该进行补充,但要选择好时间。如教授“是……的”句型时,教材只讲了表强调、动作已发生及其否定形式。我们在讲解教材的知识前就应该列举对比一些有“是……的”句子和没有“是……的”的句子,这样学生自己就明白区别,如:

他是坐飞机来的。≠他坐飞机来。

作业是用红笔改的。≠作业用红笔改。

从这两组例句的对比分析就能体会到“是……的”的意义。

另外还应讲解此句型中“的”与以前学过的“了”的区别。如:

他已经到家了。

他是下午三点到家的。

这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给学生讲解它们的区别,否则学生会出现“是……了”的句型。

(二)将对比或比较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不管是什么教学,对比是我们常用的方式方法:

1.汉语与汉语相近现象的对比

我们要把易混淆但有相似的汉语语法点进行对比,如“正”“在”“正在”与“着”的对比,“了”“过”的对比,“旅行团”与“旅行社”的区分,平常我们经常说“社团”,但“社”和“团”的意思并不一样。

2.汉外对应形式的意义与用法的对比

我们要进行适当的汉外对比,但不可滥用,尽量举汉英例子让学生自己对比。如在学习判断句时,汉语的结构是“汉语n.+是+n.”,汉语的“是”是“be”的意思,学生就容易将汉语的判断句误认为和英语句型“be+adj.”一样,从而产生偏误。如:

我觉得美国的中国菜不是地道的。

结果补语的英汉对比。汉语有结果补语,但英语中无这一现象,故对英美学生而言学习起来较困难,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洗衣服以后,我晒晒衣服。

﹡在图书馆一看书就去小卖部买零食。

词性的英汉对比。有时英汉的词性根本无法对应起来。如英语中形容词responsible与名词responsibility 翻译成汉语都为“责任”。但汉语的“责任”为名词,没有“责任”这一形容词,从而英美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我爸爸说我很责任。

介绍的对比。汉语做自我介绍时都说“我叫/是……”,但英美学生在介绍时会有“这是……”的偏误。如:

﹡这是Missy,我今天生病了,不能来上课了。

关联词语的对比。英语的关联词语只能出现一者,但汉语同时、单独出现都可以。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等等。

3.汉语正确形式与错误形式的比较分析

汉语正确形式与错误形式的比较分析会使偏误分析更加具有针对性。先让学生造句,然后教师讲解句法规则并且提供典型的例子,最后学生自检。

(三)精讲多练,讲练结合

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即讲解——练习——偏误分析、重温——练习或反复——上升——整合——重新编码的过程。

二、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模式

对外汉语语法课堂教学的模式分为语法教学的项目和语法教学的程序,其中语法教学的项目包括语法点的展示、语法点的解释、语法点的联系和语法点的归纳。

(一)语法点的展示有以下几种方法:

1.听写引出这种方法较机械。

2.师生对话。这种方法只能针对实用、简单的语法点。如:

T:我们班的学生都是日本学生吗?(当然不全是日本学生)

S:不是,我们班还有一个加拿大学生。

T:除了……以外,还……

3.实物引出。这是一种较形象的方法,如在教授“的”时,就拿老师和学生的书作示范“这是……的书”。

4.道具、印刷品、地图、图片等引出。这是我们教学中简单、实用、形象的方法。

5.例子写在黑板上,反复念,学生轮流朗读。这种方法就要求:例句经典、突出语法、易理解、生动活泼、激起兴趣、避免其他因素干扰、生活实例最好。例句放在有意义的情景中,最好从已学过的句型或语法点中推演出来。

(二)语法点的解释

1.形式上:便于记忆,指出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如我们由已学过的“A比B +adj.”引出“A比B+adj.+数量词+n.”“A比B+adj.+数量词+得多/多了”“A比B+adj.+数量词+一点儿/一些”等比较句句型。

2.语义上:解释语义方面的特点,如:

我吃饱了=我吃,我饱了。

这个字我写错了=我写,字错了。

我比他高=我高 ≠他高

3.功能上:该语法点的功能和使用环境,如:“几岁”和“多大年纪”在使用对象上的不同;“对不起”和“劳驾”在使用语境上的不同。笔者的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为了有自由的生活,你应该听你妈妈的话。”在我们看来如果听妈妈的话则就不会有自由,由于学生和我们生活环境和生活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我们的观点不同。

三、小结

上一篇:古汉语范文 下一篇:网络故障排除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