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如何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17 11:27:45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篇1

关键词:汉字教学 字本位 实效性 对外汉语教学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性的“汉语热潮”滚滚而来,对外汉语教育事业也蓬勃发展起来。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汉字教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和发展。复杂的汉字给汉语学习者带来巨大的畏难情绪。因此,努力探索新的教学路子,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率的当务之急。[1]

一、汉字教学难的原因

(一)忽视“字本位”的教学方法

吕必松教授曾指出有经验的对外汉语教师的一些体会:“我们没有向学生系统介绍口语体语言和书面语体语言的区别,致使学生语体转换和书面表达能力普遍滞后;我们也没有按照汉字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教学,这正是造成‘汉字难学’的主要原因;更没有充分利用汉字和汉语某些利于理解和记忆的特点,致使教学事倍功半。”[2]回顾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对外汉语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重视的是“词本位”的教学方式。王蒙先生曾指出:“汉语是字本位的。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其文化的基石。”他还进一步指出:“词与句的组合仍然离不开字,即使不承认百分之百的字本位,也得承认七八成的字本位现象。”[3]强调“字本位”的教学方法符合汉字规律,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科学之路。

(二)汉字是不同于拼音文字的文字系统

汉字被认为是汉语学习者的最大难点,这主要是由于方块汉字是一种记录语素的语素文字,它不同于记录音素的字母拼写的拼音文字系统。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字,在书写上和音、形、义的认知方法上都有较大差别。为了表意和记音,汉字结构复杂,笔画较多,对汉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负担。

汉字教学问题如不能很好地解决,会成为汉语学习的瓶颈,甚至成为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瓶颈。[1]

二、提高汉字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形、音、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汉字的技能。[1]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试图给出四种提高汉字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一)强化“字”本位,字与词相结合

对外汉语教学要把音、形、义结合的“字”作为重点,但也应看到,汉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绝大多数意义的表达都用词来表示。据估计,在北京话的七万个词中,单个汉字构成的单音词只占6%。因此在交际中使用的主要单位还是词,而不是字。[1]有学者认为“口语教学以词为基本语言教学单位,书(面)语以字为基本语言教学单位,”[4]是有道理的。笔者认为,教师应在强化“字”本位的基础上,采用字与词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实效性。

(二)开设专门的汉字课程

很多汉语学习者对书写汉字产生畏难情绪,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开设专门的汉字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在课堂上要对汉字的书写规则,按笔画、笔顺、部件和结构方式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让学习者了解学习汉字是有规律可循的。课后教师还应布置书写作业,作业从简单的单字开始写起,逐渐过渡到词组和句子的书写。这样能让学生巩固所学汉字,对汉字加深印象。

(三)善用字谜,活跃课堂气氛

很多对外汉语教师认为,汉字教学枯燥无味。其实则不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读读写写、讲讲练练。教师偶尔编一些汉字小故事,或用字谜,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拓宽其获得知识的信息渠道,让汉字教学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设立竞争机制,调动学习者积极性

教师应适当地运用竞争机制,经常开展汉字书写比赛,并将优秀的汉字书写作品进行展览。这有助于激发汉语学习者的上进心,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有效提高汉字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汉字教学并不难,只要教师掌握了正确的教学方法,找到适合汉字教学的有效途径,就能提高对外汉语汉字教学的实效性,打破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发展的瓶颈,开创汉语教学的新局面。

注 释:

[1]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吕必松.汉字教学与汉语教学[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王蒙.为了汉字文化的伟大复兴[J].新华文摘,2005,(9).

[4]白乐桑.法国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汉字教学讨论会)开幕词和闭幕词[A].汉字与汉字教学研究论文选[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篇2

关键词: 对外汉语 中国文化 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是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如何让一个从未学过汉语的来华留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最好地学习、掌握好汉语,除了语言知识的传授之外,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讲解。但是在实际教学情况中,教师给来华留学生讲解中国文化时,学生往往都会以自己本有的文化基础作为出发点而作出判断,如果对外汉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知识的讲解、推广不当,往往就会造成文化上的冲突和交际上的障碍,甚至形成文化对立态度。语言学习和获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过程,研究语言的学习和获得的规律,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提高教学质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借鉴同行经验,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四法”,以期解决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遇到的突出问题。

1.因材施教法

在课堂上讲解中国文化知识,要区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对于母语为非汉语的零起点来华留学生来说,首要的教学目的是让他们学会这门语言,然后运用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倾向于让学生掌握语音、汉字结构、简单语法等应用性的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技巧,直观地将汉语的语言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内容复杂化。如果这时将中国文化知识灌输给学生,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因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造成对中国文化内涵的误解。所以对此阶段的学生讲解中国文化应慎之又慎,可以选一些神话、传说等易理解又具有一定趣味性的题材进行讲解,但应该注意适量,控制篇幅与难度。对于掌握了一定的汉语基础的留学生来说,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文化知识进行讲解,由易到难,由点到面,通过多种途径保持学生学习汉语的的兴趣,切不能操之过急、强行灌输,否则就会削弱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教学的进一步开展。

对于不同地域的学生,应根据其语言特征加以区分。欧美学生大都是无汉字背景的学习者,他们把学习汉字视为畏途,倾向于听说,不注重读写。因此,到一定阶段,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汉字盲”,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就会有所限制。教师应根据其特点,在教学中发挥他们的听说优势,由简到难,通过实际教学语境让学生理解中国的文化。日韩学生母语的书面语中有许多借用的汉字,所以汉字对于他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因此,他们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自己母语中所学到的汉字来加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在对这些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他们增强自信心,扩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

2.兴趣引导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质量的重要推动因素。对于留学生来说,母语习得是他们出生不久之后就开始的,没有其他语言系统的干扰,一般人都可以顺利习得母语。而第二语言习得则要受母语系统的干扰,很难达到母语的程度。在留学生中提倡兴趣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智力、学能、学习策略,还有情感因素、动机和态度、性格等,有选择地进行文化引导,可以减少他们的焦虑,刺激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实现愉快学习情绪,激发他们对母语文化外的文化产生兴趣。比如对旅游感兴趣的留学生,可以向其介绍有影响的旅游风景地点,将其中的文化内容贯穿其中;对历史人物感兴趣的留学生,可以通过提供影视、书籍的方法,提高他们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如将授课方式由板书型改为“说书式”,配以图片,使内容简而易懂,让学生印象深刻;将学生单一的课堂听课,改为分组讨论和课堂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爱好。

3.文化对比法

不可否认,任何人在接受一种外来文化时,都会以其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为基础。采用文化对比的方式易于切入讨论的话题并引导大家参与讨论,让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或达成共识,或尊重差异,或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一条彼此都能理解和接受的途径。例如,在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时,以儒家思想的“中庸”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进行对比,增强反差,更易于学生理解;在讲解中国传统乐器时,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们得到直观的感受,同时与西方乐曲进行对比欣赏,使他们意识到东西方乐器及音乐的异同;在介绍中国饮食的时候,可以从制作方法和色、香、味等各方面与西餐进行对比,让学生学习到很多从未接触的文化;在介绍中国功夫的时候,可以将中国传统武术与跆拳道、散打、拳击、柔道等进行影视化对比,以加深印象。

4.实物渲染法

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课堂教学和外部环境互相结合、互相渗透的方式,提高留学生对汉语中的文化因素的兴趣,促进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因此,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教师讲解的文化和他们看到的文化有什么不同。教学过程中,我们讲解秦始皇的时候,在课余时间带学生实地参观。许多留学生看到宏伟壮观的兵马俑,身临其境,反响非常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作用。在无法进行实地、实物参观的情况下,我们结合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手段,突出跨时空特点,变平面教学为多元立体化教学,增强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本身不可能脱离文化因素,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讲解不仅需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修养,更重要的是要注意课堂讲解的技巧和方式。通过教师对学习者的本土文化的了解,增强对不同文化的敏感性和宽容性,深入分析课堂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有的放矢地选择性教学,才能使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的讲解做到游刃有余,富有成效。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5.

[2]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第一版.

[3]刘.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篇3

关键词:汉语语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一、汉语语构形成的语言学机理

(一)汉族表达情感的语言传统

从语言学以及文化学上来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的语构总是基于这个民族的生活特点以及表达情感的基础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只有认识到语构所形成的民族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认识一个民族的生活的基本语言规律。首先,汉语语构基于汉族生活表达情感的需要而产生。任何一个民族在表达个人的基本情感的过程中都是需要把内心的情感来外在出来,也就是说,只有一个民族在表达自己的感受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语言的发展。如喜悦的感情、伤悲的感情、悲哀的感情、伤心的感情,这些感情是人性的体现,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们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时代的人们都需要把这种感情来表达出来,所不同的是任何一个民族在表达感情的时候所使用的语言工具是不同的。这实际上也就是世界上众多民族之间所存在的诸种不同语言的根本原因。其次,正是基于人们表达感情的基本手段不相同,换言之,任何民族在表达感情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工具不同,实际上也就造成了人们对语言的运用的不同。

(二)汉语含蓄的表达特点

汉民族一直算世界上的一个保守的民族,也就是说,汉民族对于外在的事物总是存在着一定的保守心理,这种保守心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汉民族保守的民族特点,这就是汉民族在吸取外来文化的过程中所造成的比较缓慢的一个深层原因。从民族性格上来说,必须认识到汉民族的含蓄性格造成了汉语言表达含蓄的基本特点。首先,含蓄的语言表达方式总是不把自己的直接目的表露在语言之中,换言之,与西方国家的人们不同,汉民族总是把自己的欲望含蓄地表达在自己的语言之中,而不把自己的直接意思表达出来。比如,在对待别人送给自己的礼物方面,汉民族与西方民族的表现是迥然不同的。在汉民族,总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来把礼物打开,因为汉民族认为这是对客人的不尊重。而西方民族则会直接当着客人的面来把礼物打开,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对客人的尊重,这就是两个民族之间表达感情的一种巨大差异。其次,正是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就导致了汉民族在语言表达过程中,总不能把自己的直接目标表露在语言之中,这实际上就对汉语的语构形成了长期的影响,以至于汉民族在表达自己的感情的过程中总是含蓄表达,实际上这就是汉民族表达感情的一种策略,而这种语言表达策略实际上已经内化成了汉民族的一种民族性格。

(三)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特定的语法结构

在中国,汉语至少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从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的整个过程来看,汉语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起起落落。纵观世界上的任何一个民族都是经历了一定的困难与挫折才形成了今天的态势的,没有经历过挫折的民族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不存在的。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汉语由最初的简单的语法结构逐渐形成了复杂的语言结构,这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而人们的生活本身就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对象。首先,生活的渐趋复杂性造成了汉民族语言的复杂性。也就是说,在人们语言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是逐渐发生复杂化的。这正如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样由最初的物物交换逐渐发展为物与货币的交换,再逐渐发展为今天复杂的商品交换形式,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言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类似性。其次,语言产生的根源就是为了表达生活,换言之,在语言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为了表达特定阶段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要而产生的,只有认识到语言的这个基本特点才有助于认识语言发展的规律。在汉民族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恰恰符合语言发展的这个规律。要认识到语言发展的这个规律必须深刻认识到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只有在认识到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的情况下才真正实现认识到汉语语构的基本规律。最后,汉语语构与汉语表达的复杂性具有正相关关系。实际上,任何民族的语构都是由简单到复杂的一个发展过程,也就是说,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的语构都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实现其复杂化的。汉语语构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语构是因为汉语在起源、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与其他民族具有不相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特点。

二、汉语语构与其他民族语言语构的不同点

(一)在表达对象上

众所周知,语言的发展就是为了把语言对象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任何民族都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对象,建立在正确的语言表达对象上的民族语言才是正确的以及值得发展的民族语言。首先,表达对象是任何民族的民族语言必须具备的语构。可以比较绝对的说,任何民族语言都必须把表达对象放在语构之中,表达对象构成了民族语言的语构,这是由语言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汉民族语言的语构不同于其他民族正是在表达对象的安排上与其他民族语言具有不相同的特点。,也就是说,正是在汉民族语构的不同表达对象的支配下,才使得汉民族语构的形成逐渐与其他民族的语构的形成出现了不同点。其次,表达对象在任何国家以及任何地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地理上来说,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基于其生活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活的自然环境的不同,更是其基于本民族的语言传统的不同,其语言表达对象都具有不同的特点,这实际上也就内在地决定了语言发展的基本特点,表达对象对于语构的形成产生的影响是绝对的,对于汉族也不例外,汉语的语构在语言表达对象上与其他民族形成了不同的特点。

(二)在表达方式上

前已述及,汉族自古以来就具有含蓄的表达方式,而其他民族,尤其是西方民族的语言表达方式更是显著不同于汉民族。首先,无论含蓄表达方式还是直接的表达方式,最终其绝对作用的依然是这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的基本规律。任何民族的民族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属于自己的文化形式,只有拥有自己的文化形式的民族语言才是靠得住的民族语言,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才是真正属于这个民族的语言。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语言都是必须建立在自身的文化体系上的民族语言,不考虑自己的文化体系,那么这个民族的民族语言的发展就不是具有长远眼光的发展。其次,含蓄的语言表达往往把目标对象放在语言的最后。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汉民族的语言表达习惯就是含蓄,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中国人,说他想吃这个苹果,那么这个中国人一定不把苹果放在这个句子的显著位置,甚至干脆不放在这个句子之中。含蓄的表达方式实际上就造成了语言表达的语构结构的基本特点。最后,西方民族直接的语言表达方式。无可否认,西方民族在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往往一步到位。也就是说,西方民族在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者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表达自己的欲望的时候,总是把其表达的对象放在显著的位置,这实际上与西方民族的总的民族提点有根本的关系。西方民族之所以,在整个世界近代化的过程中,一直处于比较显著的位置,与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格是具有绝对的关系的。

(三)在强调方法上

汉语在强调一件事物的过程中,往往也比较直接,这一点与西方民族有一些相似,但总的来说并不完全相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西方民族语言在表达感情以及表达欲望的时候总是直接,而汉语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很少甚至绝大时候都不直接,这实际上就造成了汉语与西方民族语言的巨大差异。首先,在着重强调一件东西时,汉语往往用感叹号,也就是说,感叹号在汉语表达感情的过程中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强调感情的特有性。也就是说,在汉语之中,感叹号总是要强调感彩的强烈性,无论这种感彩是悲伤的还是愉悦的,感叹号总是能够把这种感彩表达出来,这种语言强调的基本方法实际上就决定了汉民族语言与西方民族语言的不同特点,造成了他们的语构形成了不同特点。其次,西方民族语言在强调一件事物的时候总是运用质问的语气,换言之,西方民族在强调事物时,总是希望让对方自己思考,也就是说,“你看这样做是否合适”,总是想让对方换位思考问题,这是西方民族与东方民族最大的不同点,这样的不同点实际上也就造成了两个民族的语构的不同。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避免语构对教学的影响

(一)教师注重文化渗透

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要注重其对学生的文化渗透过程。实际上在任何时期的对外汉语教学都是一种文化渗透与文化传播的过程。认识到这一点将更加有利于教师实施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也只有让学生逐渐加深对汉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才能真正地实现汉语教学的目的。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讲授汉语背后的文化底蕴。任何语言学习都是一种文化学习,作为一种文化学习都是建立在对文化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没有对文化的认识就没有对语言的感觉。教师要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把文化渗透到汉语教学过程中去,只有把文化渗透到汉语教学中,才能逐渐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基于汉语语构的复杂特点,只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逐渐把语构放在语言学习的重点上,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从本质上来说,无论国人学习自己的语言还是对外讲授汉语,实际上都需要进行一种文化学习,只有把语言的学习与研究真正地作为一种文化学习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文化渗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文化渗透的方式进行整合,整合文化渗透方式,实际上也就成为了人们学习语言的一种途径。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只有把文化,尤其是汉族文化传统渗透到汉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理解汉语语构以及能够接受汉语语构的教学目的。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文化背景

基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外汉语教学实际上最大的难度就在于让学生理解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汉语含义。因为人们总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生活,即便对于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讲,也是来自于各个不同地区以及各个不同国家的学生为主。这些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之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本民族语言习惯的影响,换言之,这种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深蒂固的。首先,只有结合学生的文化背景才能把汉语语构与其他民族语言的语构实现对接。前已述及,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的语构都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也就是说,任何民族语言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都具有不同的语构。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当然是汉语,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这种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构问题,学生只有在不同的语构环境之下才能真正实现对本民族语构与汉语语构的深刻理解。实际上,学生也只有理解到了这种语构之间的不同差异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学习的目的。毋庸置疑,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构的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对外汉语的目的。其次,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才能实现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比如,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有可能来自于不同的国家甚至来自于不同的洲,这样学生学习语言的文化背景就差距很大了,甚至截然相反。所以,在学生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文化背景差异以及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实现语言学习的目的,也才能真正实现语构的掌握。

(三)任务型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运用

实际上,任务型教学方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直被广泛运用,但在汉语语构教学中,一直缺乏运用。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只有把任务型教学方法与汉语语构的教学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汉语语构的学习,也才能够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任务型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所学的知识的程度来进行对学生布置一定的学习任务。一般来说,这种学习任务都是以学生完成为主,教师协助为辅的形式来进行。首先,任务型教学方法只有结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特点,才能充分发挥任务型教学方法的优势。由于汉语语构具有不同的难度,也就是说,只有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才能让学生更佳深刻地理解语言的语构之间的不同特点。其次,任务型教学能够让学生在不同的语构之下,进行学习。任何语言都具有不同的语构特点,只有结合不同语言的语构特点才能实现语言学习贯彻的根本目的。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主动地运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来拓展学生主动运用汉语的能力,汉语的语言运用能力只有在逐渐地摸索过程中才能充分实现,对于汉语语构的学习更是如此,学生只有在汉语学习的不同阶段不断扩展自己学习汉语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才能实现汉语学习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刘俊.现代汉语语构文化探析[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5(4).

[2]王梦达.汉语语构文化蕴涵的模式探微[J].青春岁月,2013(24).

[3]张晓东,古芳瑜.对外汉语中“巴不得”与“恨不得”的比较教学[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6(9).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篇4

关键词:成语;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中国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287-1

引言

汉语是五千年汉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无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体现。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跨文化教学。因而,如何更好地实施成语教学,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由于认识或理解的不同,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学习者角度来说,受制于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知识的欠缺,学习者对成语意义把握不准确,容易将成语中所认识的词的意思相加当成整个成语意义,以偏概全。在意义理解上他们多用已知的字的义项去理解成语中比较生僻字的义项。由于文化因素的干扰,他们大多不知道引申义和比喻义而误用成语。另外,没有把握成语的附加意义也容易造成意义理解上的偏差。

从教师的角度说,一是自身定位不准。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词本位”为主,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教授环节,都深受影响。把“成语”当单纯“词语”来学习,没有关注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教学的简便,往往也只是稍微解释一下成语的大致意思。

二、成语教学的几点尝试

如何更好地实施成语教学呢?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列举几点尝试,与大家共享。

(一)构词法

成语基本上是一字一义,按其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进行理解。例如“拜―――相―――封―――侯”、“张―――牙―――舞―――爪”等,通过对成语构词的分析,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经过比喻、引申推导出成语的意思及应用属性。

(二)提纲挈领法

对于成语中含有数字的成语,抓住其中的“纲”―――成语中的数字,解释数字中的文化内涵,就能很好地掌握和运用这样的成语了。例如“一心一意”,“一”代表“整体”与“初始”,这里的“一”就不是简单的数学概念,而是“全心全意”了。再如“三”代表“众多”与“有成”,“九”代表“尊贵”与“久远”,所以“三思而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九五之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三)举一反三法

在成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仅提高掌握速度,还能提高掌握成语的效率及质量。

1.抓高频语素

构成成语的各个语素,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平等,有的语素偶尔出现,只需点到为止,有的语素反复出现,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做好启发、引导的设计工作,教学时举一反三,由一语素义的重点讲解而串联出一组与之有关的词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如“闻”字,本义是指“听见”,现在一般指“用鼻子嗅”。可先讲清这种差别,成语“充耳不闻”“闻所未闻”“耳闻不如目见”“闻风而动”“闻过则喜”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抓高频格式

成语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型式。因此,许多成语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框架结构。“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语素,便可引入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语。教学时可依据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成语。”如“惊弓之鸟”,可先告诉学生“之”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再让学生举出具有“××之×”格式的成语,如“不速之客”“莫逆之交”“弦外之音”“乌合之众”等,他们可推知这些成语也是定中式的名词性成语。这样,既加深了理解,又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四)成语接龙法

通过成语接龙,巧妙地复习学过的成语。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

三、结语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髓,如何掌握并应用成语,是汉语学习者的困难,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细小但十分重要的环节。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探讨,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黄玉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6).

[2]李蕊.成语古今义变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引发的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

[3]夏秀文.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的认知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2009,(03).

作者简介: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篇5

对外汉语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语音教学,这是学好汉语最为关键的一步。由于外国学生受其国语母语语音影响,在学习汉语语言时,往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外国学生学习汉语主要依靠模仿,即教师做正确的示范,让学生模仿。针对学生的发音情况,教师正音、纠音。在示范与模仿的基础上,教师适当教授汉语语音发音理论,有针对性地教学生易出错的声母、韵母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讲授发音理论时,教师可借助发音器官图、手势等铺助手段,把口腔内部的平翘舌、咬舌等方法示范出来,突出语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训练好外国学生的汉语语音语调呢?笔者的方法是让外国学生先学好语音语调,做到发音准确,音质纯净,音量适中,音调优美,节奏适度,强弱适当,然后再进行具体的训练。训练的方法是:

1.习惯训练。笔者针对汉语学习零起点的外国学生,采取的方法是教会外国学生学会读准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韵母表和声调的方法,并让外国学生能准确认读和拼写,逐步做到熟练掌握。

2.个人训练。外国学生训练汉语语音语调,可选定汉语语调有声资料进行模仿。如现代媒体中的录音机、随身听、电脑、语言复读机、MP3等,都可用来进行跟读、重复、正音等个人训练。同时,教师可要求初学汉语的外国学生,时常对着镜子训练汉语语音的口形、开口幅度和舌位等。

3.双人对练。外国学生在训练汉语语音语调时,可找一个汉语语音比较标准的中国学生进行汉语语音语调对练,跟读,对读,方法不拘一格,只要能训练好语音语调就行。

4.群体练习。外国学生开始学习汉语语音语调时,教师应采用群体训练的方式进行,因为群体训练可消除不少外国学生在众人面前羞于开口或难以开口的紧张心理。训练中,教师可采用小组活动让外国学生进行对读,进行语音语调游戏学习的方式等。

二、提高朗读水平

外国学生学习汉语,除了学好语音语调以外,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会朗读。因为朗读训练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正音”“练声”“练耳”,提高“用声”水平。因此,对外汉语教师要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语音语调和文章的朗读,培养好学生的朗读水平。那么,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好外国学生的朗读水平呢?笔者的方法是:

1.复述。即把读到或听到的语音材料重新讲述一遍。复述不是背诵,所以不要求一字不差。复述也不是朗诵,不能照本宣科。复述是模仿,要依照又要脱开给定材料把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复述可培养外国学生的语感,让外国学生熟悉汉语语境、积累汉语词汇,以达到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训练。

2.诵读。诵读即熟读成诵,这是培养外国学生语感,不断让外国学生积累词汇和句式,丰富语言表达的最好方式。

3.跟读。即学生跟着教师读。教师的范读、领读以及引读,对外国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声情并茂地读,可激发外国学生读的欲望。

4.练读。即让外国学生个人自己进行练习朗读。可读语音语调,也可读课本中的篇目,形式多样。读的方式可是单读、齐读、小组读、角色读等。

5.仿读。即让学生模仿录音读。仿读中,可让外国学生学会自己正音,学会停顿和掌握朗读技巧等。

三、训练口语表达

让外国学生学习汉语,最终目的就是学会进行口语表达。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应尽量让口语走进外国学生的生活,为外国学生提供学习汉语的真实情景,如买东西、问路、打电话等情景,并借助这些情景引导学生使用汉语口语。那么,如何对外国学生进行好汉语口语表达的训练呢?笔者的方法是:

1.让外国学生用汉语介绍自己的民族文化。课堂上,教师让外国学生学着用汉语介绍自己国家或本民族特有的节日、风俗等。遇到中国各种节假日,教师简单介绍中国节假日的来历、风俗等,然后让外国学生复述,训练学生的口语。

2.开设“一日谈”栏目。课堂上,教师可开设“一日谈”栏目,让外国学生来讲汉语,训练外国学生汉语口语水平。这个方法可进行分段:一是课堂上,教师请两三名外国学生上台发言,题目不定,时间三五分钟,让外国学生用汉语谈谈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二是课堂上,让外国学生说说身边熟悉的事物。如校园里的操场、教室门外的松柏、教室里的讲台和粉笔、自己的家乡和朋友等。三是让外国学生进行系统、完整的说话训练,要求话题恰当,层次清楚,语言到位,声、情、貌具备。这样训练,外国学生就能逐步地掌握汉语知识了。

3.编演课本剧。教师在课后,要布置作业给学生去做,如让外国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演课本剧。在编演过程中,除了展示动作、情景创设外,还要求外国学生注意运用好汉语语言的表达。

4.心灵嘴巧训练。方式:一是让外国学生学做节目主持人,训练用汉语进行主持,或是让外国学生用汉语进行演讲、讲故事、参加辩论会等,训练外国学生的汉语口语表达能力。二是教会外国学生说,假装糊涂的饰词等。总之,对外国学生进行汉语分段教学,能有针对性地让外国学生逐步学会汉语,尽快掌握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汉语的表达能力,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学习水平。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篇6

摘 要:詈骂词在每种语言中都客观存在,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因其用词不洁不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一贯给予回避。这造成留学生出现阅读理解障碍,在口头交际中也容易出现语用失误。本文在阐述了汉语詈骂词产生的原因及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詈骂词的态度及应对策略。我们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让学生接触一点詈骂词是十分必要的。同时,我们认为挑选使用频率高的詈骂词进入教材并标注准确的解释及具体用法、在教材中增加汉民族禁忌文化内容、讲解中更多带入社会文化以避免孤立讲解詈骂词的不便与尴尬、扩大课外阅读量、编写汉语常用詈骂词词典等方法有助于帮助留学理解和学习詈骂词。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詈骂词 必要性 应对策略

詈骂词在每种语言中都存在,汉语也不例外,它是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但人们囿于传统观念,认为詈骂词是“不干净的语言”,是语言中的糟粕,过去常被视为禁区,有关研究或欲言又止,或蜻蜓点水,深入研究者并不多见。这一现象近十多年来有所改观,有关詈骂词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从社会语言学、民俗学的角度对詈骂词的研究比较丰富,但是从对外汉语角度对汉语詈骂词的研究却寥寥无几。对外汉语教学中需不需要让学生学习一些詈骂词,学习多少,教材中如何体现,教师如何教授,都是目前鲜有人涉及但需要探索的问题。本文在阐述汉语詈骂产生的原因、功能的基础上,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詈骂词的态度及应对策略。

一、詈骂词产生的原因与功能

(一)詈骂词产生的原因

“凡存在的必然是合理的”,詈骂词能如此顽固地存在于每一种语言中也自应有它存在的道理。詈骂一般都是说话人的情绪处于“刺激——冲动”的情况下发生的。当说话人受刺激而产生愤怒、怨恨、厌恶、轻蔑、烦躁、失望、鄙视、焦虑、沮丧等不满情绪且无法平复时,使用简短、有力、爆发力强、表达对事物或人绝对否定的詈骂词往往是宣泄情绪的冲动回应。因此我们可以断言,只要人类还有表达愤恨、怨恨、厌恶、轻蔑、烦躁、失望、鄙视、焦急、沮丧等不愉快情感体验的需要,詈骂词就不可能从语言中完全消失。

(二)詈骂词的功能

一提到詈骂词,我们马上会想起互相攻击、丧失理智的争吵画面。长久以来,詈骂词被看做是人与人交际的障碍,这其实只看到詈骂词使用的弊端,没有看到詈骂词的有益功用。詈骂词的功能是多样的:

第一,缓解痛苦或宣泄不满情绪,达到心理平衡作用。试想:一位被无故解雇的女士,心情沮丧地走在回家的途中,突然不小心崴了脚,瓢泼大雨又至,此时也许骂声无伤大雅的脏话以缓解沮丧的情绪,远比在雨中无助地哭泣要积极得多。

第二,社交润滑剂。詈骂词在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使用往往能达到融洽气氛、拉近距离、表明关系等作用。如:

(1)“你这杂毛有什么鬼事?”马民一听见他的声音就很快活地骂道。“你才是个正宗的杂毛。”“你有什么事就快点说!”马民又兴高采烈地骂道,“有屁就放。”(何顿《荒原上的阳光》)

两个好朋友在非正式场合对詈骂词的使用,起到了活跃融洽氛围、拉紧社交关系的作用。

第三,表慨叹,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多数情况下变成没有詈骂色彩的口头禅。如:

(2)翻到第二本,到中间,他张嘴就骂:“操,得来全不费工夫。”这一声操,音儿大了点,招来许多人… …(王希泉《你看你看那老干探的眼》)

根据前后语境,我们可以看出说话人非常喜悦、惊喜,詈骂词的使用相当于感叹词“哇”“太棒了”。

第四,取得谅解或得到自我解脱。当詈骂对象指向说话人自己时,旨在得到他人原谅或得到自我解脱的目的。这类情况,一般出现在说话人犯错或赔罪的时候。如:

(3)对于和徐帆在一起,曾经离婚的冯小刚则有一丝愧疚:“我觉得特委屈我前妻,当然徐帆也很委屈。反正这里头,最不是东西的就是我,我肯定是喜新厌旧。”(中国新闻网 2007年7月3日)

此处,冯小刚自骂的目的在于希望取得前妻和徐帆的谅解。

二、对外汉语中詈骂词的教学建议

汉语詈骂词有其存在的理由及有益功用,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关詈骂词的教授就不能完全忽略。怎么教授詈骂词,教授多少便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一)教授詈骂词的必要性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没有必要让学生接触一些詈骂词?有些学者提出过大胆建议,如宋玉柱(1993)提出“在高年级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接触一些常见的骂人话,这样做当然不是鼓励学生去骂人,而是为了增加他们的理解能力,以利交际和阅读。”祝四清(2003)也提出“ 脏话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是否应该学的问题”,指出“从语言交际的角度和心理学角度来看,脏话无论如何都不应被排除在语言学习之外,脏话是任何一种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也认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让学生学习一些詈骂词是必要的。

首先,从提高阅读和口语交际角度看,要让留学生学到真实自然的汉语就应该一改过去一概回避的态度,让学生接触一些詈骂词。过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詈骂词,教师要么避而远之,要么一语带过,这造成留学生不论是在阅读上还是在口头交际中都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常常会遇见这样的问题:一个留学生可以看懂中文新闻报道,但是在阅读中文小说、中文剧本或欣赏电影、电视方面却存在困难。问题的症结之一就是报纸的语言是纯的、雅的,而小说、剧本、电影、电视是鲜活的口语,是雅俗兼具的,特别是其中存在很多詈骂词,这些是学生从没有机会学到的。

其次,詈骂词体现的是禁忌文化,禁忌文化显然是“语用文化”的一种表现。留学生如果不了解汉语詈骂词,在交际中就容易触犯汉文化禁忌,引起语用失误,造成双方理解、沟通障碍。Homas(1982)就曾指出,语法错误仅表明说话者缺乏足够的语言知识,可以被谅解,而一个能说一口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很有可能被认为缺乏礼貌或不友好。何自然(1998)也指出,在与操英语的本族人交际时,他们往往认为,语法错误只表明外语学习者使用语言不够熟练,而语用失误却说明说话人的品质。他的这一观点也适用于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对詈骂词的教授是有必要的。只有理解詈骂词的含义,在交际过程中禁用詈骂词,才能确保交际过程的得体性,达到预期交际目的。

(二)对外汉语詈骂词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既然对外汉语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学习一些詈骂词,为什么对外汉语教学教材中却要把詈骂词这一部分剔除呢?最主要的原因是詈骂词不洁不雅,难登大雅之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有诸多的不便和尴尬。但是无论如何回避,如果想要学生真正学到真实、自然、鲜活的汉语,仅仅教授现在教材中提供的雅的、纯粹的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詈骂词有必要学习,但教材避谈、老师不教,这是一对矛盾。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外汉语詈骂词教学的应对策略:

第一,在教材的编写中应当适当出现最常见的詈骂词,并标注出准确的解释。哪些詈骂词可以编入教材中?我们认为对汉语詈骂词的使用频率做一个详细的统计,挑选最常用的詈骂词进入教材不失为一个方法。另一方面,对编入教材的詈骂词的标注应该准确规范。例如,“不要脸”“给脸不要脸”“不是东西”“缺德”“什么玩意儿”之类的常见詈骂词,如果单纯以“骂人话”一笔带过,留学生还是不能准确理解,必须标注出准确的解释和具体用法,留学生才能明了。

第二,教材的编写应增加汉民族禁忌文化的内容,提高学生对禁忌文化的敏感性。詈骂词体现的是禁忌文化,在教材的编写中不能仅仅关注到汉文化中提倡的东西,更要加入汉文化禁忌的词汇和话题。如中国人忌讳谈论死亡,可设置这个禁忌话题引出死亡类的詈骂词,完成对诸如“去死”“该死”“断气”“找死”“上西天”“见阎王”“下黄泉”等死亡类詈骂词的接触。

第三,在词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多注意一些带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例如一些在汉语中带有“恶意”或“不友善”的词汇。在讲解这些“恶意”“不友善”的詈骂词时,为避开单独讲解詈骂词的不便与尴尬,应注意詈骂词在文化中的体现形式,多带入社会文化,必要时还需要将不同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减少学生使用这类词语时出现语用失误。比如,在汉文化价值体系中“狗”常与下贱卑鄙、巴结奉迎等贬义的感情色彩相联系,因此在汉语中将人比作“狗”是詈骂词,和“狗”有关的词汇一般都是骂人话,但是在英语中“狗”获得了中性甚至褒义的感情色彩。英语习语“d o g e atdog”是指为了生存而进行的残忍斗争,而汉语中的“狗咬狗”指的是坏人与坏人之间的斗争,是典型的詈骂词。英语中“old dog”是指年事已高的人或经验丰富的人,而汉语中的“老狗”却是十足的詈骂词,英语中“a luckydog”意指幸运的人,但是在汉语中绝非此意,在一定的语境中也可算是詈骂词了。

第四,扩大课外阅读量,多开展课外活动。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比教材更口语,更鲜活,更生动的小说,并介绍一些展示中国平常百姓真实生活的电视或电影给学生看,鼓励学生沉浸在自然鲜活的汉语文化环境中,让学生真正学到雅俗兼备的自然语言,切实提高留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五,有必要编写一部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常见詈骂词词典。留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詈骂词,由于字面义过于粗俗不堪,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又尴尬,教师可以建议大家课后自行查阅。如果有这样一本专门针对留学生的汉语常见詈骂词词典,那将是非常方便的。

三、结语

尽管詈骂词语义粗鄙,但它客观存在于每种语言中。我们必须正视这种语言现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一些詈骂词,并不是要去宣扬它、倡导它,而是让留学生了解汉语詈骂词,并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使用。语言学家李荣(1994)认为:“就应用来说,要理解又要回避”,“‘理解’需要调查研究,‘回避’也需要调查研究,才能知道回避什么,怎样回避。”对外汉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一些使用频率高、典型的汉语詈骂词,学生才能真正接触到鲜活的汉语,才能全面了解汉民族社会文化,真正提高学生的汉语沟通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宋玉柱.要不要学点“骂人话”[J].汉语学习,1999,(3).

[2]祝四清.英语无“脏话”?——关于我国英语教材的一点思考[J].云梦学刊,2003,(4).

[3]homas.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1998:238.

[5]李荣.禁忌字举例[J].方言,1994,(3).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篇7

摘要: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步骤。它所涉及的文化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它不仅是文化知识的导入,更是对学习着母语文化与汉语文化进行的比较,因此是一种多元性的文化。文章从文化的角度阐述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的紧密关系,并据此论述如何合理利用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创新词汇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效率。

关键词:文化导入;文化比较;文化词汇教学法

随着汉语在世界上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加入到汉语学习的队伍中来,对外汉语教学的任务也变得越来越繁重。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习者自身的汉语基础参差不齐,对他们使用的教学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全世界和我国的众多学习者在对外汉语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研究成果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促进了我国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对外汉语的教学过程并不适宜的简单的知识传授过程,它还涉及到许多方面潜在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继续探索的。在诸多的问题当中,如何高效、快速的碱性词汇教学是影响对外汉语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

1.词汇在语言中的重要作用。作为语言三大构成要素之一的词汇是语言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构成一种语言的基础,词汇教学应该贯穿语言教学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会直接影响学习者语言水平的高低。在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大多说的学者都看到了词汇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但与此同时,由于汉语词汇系统本身数量的庞大、系统的复杂和用法上的交叉,导致了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有普遍认为它也是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薄弱点。

在语言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快速而又牢固地记住词语、准确掌握词的意义 与用法是教师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众多的学者在过去的许多年间在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研究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现实的需要,尤其是在现今社会,国际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不同语言、不同文化间的人流日益频繁,如何使更多的学习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尽可能高效地学习汉语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词汇是语言中对社会外界变化最为敏感的一个因素,也是一种语言最能够反映其文化特征的一个因素,注意到文化因素对词汇教学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可以帮助减少这种差异对语言学习的负面影响,这需要我们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做出相应的转变。

2.从隔离到融合,形成对外汉语文化词汇教学法。对传统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转变不是简单的改变课程教学的模式或者减的增加文化课的比重,表面上的变化并不能真正彻底解决在词汇教学上的困境,我们需要从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新思考。

(1)教学思路的转变——从词汇与文化隔离到词汇与文化相融合。过去,学者多注意到对汉语的实际应用性的探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开设精读、阅读、听力、写作等课程,词汇教学渗透在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没有单独开课。这样让词语在不同的课程中反复出现,让学生在重复中加深记忆、学会词语的用法,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肯定的且经试验证明是有效的,学生可以更快的记住某个词汇并掌握课本实例中给出的用法 。但问题是学生对记住的词只是掌握了读音和最浅显、最基本的含义,一旦语境有变化或某个语素被潜换,这个词就成了陌生的新词,在交流时往往会存在词语的误用。

经分析,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只是字面的理解,大多数课堂上在讲述新词汇是在讲授新词汇时所进行的词汇释义只是就词论词,并没有达到词义内含的高度。因此不少学校开设了针对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的中国文化课程,力求通过文化的普及来提高汉语的学习效率。这种思路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社会的变迁、习俗的传承都会在文化中得到体现,固态的、凝滞的文化是死的文化,是对语言学习没有帮助的,只有让文化动起来、活起来才是有意义的。词汇作为语言中最积极活跃的因素,最能够体现文化的传承性和活力,如果把文化和词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无疑是拿死的文化进行教条式的灌输,对词汇学习、语言学习是无益的,自然也就不可能达到预想的目标。

(2)教学方法的转变——注重文化导入,在词汇教学中融入文化的因素,形成独特的文化词汇教学方法。在意识到教学思路的转变之后,更重要的在于根据新的教学思路设计词汇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把词汇课与文化可融合,结合具体词语,向学习者传授其文化根源,利用中西方文化间的异同之处,帮助学习者深刻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内部的文化因素,彻底掌握这些文化词汇的使用方法。

继续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进行文化词汇教学肯定是收效甚微的,以往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词汇表层意义的传授,而新的文化词汇教学应该是独立开设的一门新课程,课程的目标应该定位在中国特色词汇文化意义的掌握。针对这个目标,编写合适的教材,在教材中不是要把所有汉语词汇中与文化有关的词语都一一列举,而是有选择地择取具备强烈中国文化特色、与学生母语国家文化具有极大差别的词语为例,比如汉语中的龙文化、红色文化和称谓文化等进行重点讲授。在以往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对比两种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词汇课中,可以先分析文化间的共同之处,唤起学习者的文化认同感,为他们较快接受中国文化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防止因民族差异引起的文化反感。在两种文化共同点的基础上,逐步展示差异之处,借助具体词语进行分析,便于学习者的理解。同时在课堂上,教学者可以辅以各种教学工具如多媒体、录像片等,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模拟语言环境,让学习者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使用这个词语,真正掌握词汇的文化含义和使用方法。

利用文化词汇教学法,促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鲜果的最大化。在词汇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为更好地进行词汇教学的辅手段是为了借助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兴趣,应该是渗透的、循序渐进的,而不是强迫的、立竿见影的。在适度原则的指导下,选择与交际关系最紧密的、实用性较强的、在汉语词汇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信息进行倒入,保证优质、高效。

对外汉语文化与词汇相融合的教学法着眼于文化比较和用文化的观念去辅助语言教学,为语言教学服务。如何将中国文化渗透到对汉语词汇教学中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其思路和方法需要广大学者不断研究和探索。汉语的对外传播工作任重而道远,文化导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语言传播吗、能否持续顺利进行,我们应该对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语言传播与文化导入相辅而行,这样才能够达到我们惊醒汉语推广的真正目标。

参考文献:

[1] 车玉荣,外语教学与语言文化【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 方杰.人文丛刊第四辑【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9.

[3] 赵贤洲,文化差异和文化导入论略【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

对外汉语如何教学篇8

关键词:文化传播;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主要的教学内容围绕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基础汉语教学方面,缺乏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因而很多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并没有对其充分理解。因而在文化传播角度下进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融入更多的文化意涵,在教学活动中融入民俗、文学、历史、地理等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就有助于提高对外汉语的教学质量。

一、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汉语的兴趣

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国外学生眼中通常有着神秘的色彩,学习汉语的国外学生中也有着相当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意涵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外汉语是一门语言教学课程,在语言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是关键,如果不能让学生对于汉语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就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汉语枯燥乏味。而要激发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兴趣,利用中国文化为切入点就教会的途径。事实上,在任何一门语言教学中,文化教学都是不可缺失的一部分,文化与语言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正如玛琳斯诺所说:“语言是文化整体中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要学习好一个国家的语言,就应当对其文化有着较好的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如此。

2.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

外国人学习汉语的根本目的往往不只是掌握一种语言而已,而是在掌握汉语的基础上,去深刻地理解和领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及相应的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形成了璀璨的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传播中国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对于促进我国的发展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在中国文化传播方面有着重要的责任,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应当融入更多的文化教学内容,这也有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们并不仅仅是学习基础汉语知识,而是感受中国文化,便如在文学经典介绍方面,就能够紧密结合中国古典文化开展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也了解了一些文化内容。自我国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快速发展,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外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也随之增长,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融入文化教学内容,也能够让更多的国外学生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并且在国际上形成传播效应。

3.有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便是,一些国外学生虽然在汉语基础知识上有了较好的掌握,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依然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便如在交际用语中,经常会出现逻辑混乱的错误。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国外学生并没有对中国文化形成较好的了解,汉语系统十分复杂,在不同的情境下同样的词汇内容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很多国外学生在学习中对此无法较好掌握运用。例如对于一些词汇含义的理解和使用等等,由于缺乏文化内容教学,学生在学习汉语知识中困难重重,无法将汉语知识内容较好的与语言环境紧密联系起来,继而增大学生学习汉语的难度。因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学内容,就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汉语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入文化教学内容,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能够在学习汉语知识中更加的积极主动,这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作用。

二、文化传播视野下对外汉语教学开展策略

1.积极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在文化传播视野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教学思维,国外学生与我国学生所接受的基础教育形式有着很大不同,在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上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应当在教学方法方面进行更加有效的创新,针对国外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创新教学方法还应当从文化传播角度方面进行考虑,汉语词汇量庞大,文字众多,在教学方法创新中可以选择中国文化为切入点,在这一角度下进行教学方法创新,也更易于取得效果。创新教学方法,也可以应用一些新的教学理论,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改变传统对外汉语教学的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且利用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来激发学生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对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产生兴趣,继而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应当给予学生更多运用汉语交际的机会,学生学习汉语是为了是使用,特别是在交际中,如何较好的掌握用语技巧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情景教学等方式来增加学生使用汉语的机会。

2.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在我国对外汉语教学中,传统的教材存在较为突出的结构式特点,所谓结构式特点也就是指对外汉语教学内容中主要围绕基础汉语知识教学为中心,如文字语音、词汇、语法等等。这种教材也是传统的对外汉语教材,之后在教学内容方面也进行了多次改革,逐渐融入了功能和文化等教学内容,但是从实际教学效果来看,教学内容的选择依然有待改进。从文化传播角度来讲,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是非常关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便是要选择与中国文化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能够在汉语知识教学中体现出中国文化内容,并且展开相关的拓展教学。便如在交际用语的教学部分,如果简单让学生记住在什么环境下用什么样的词汇和语法,学生是很难较好记忆的。较好的方式应当是让学生在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对交际用语产生自己的理解,这种记忆理解方式能够使得学生更好的运用汉语。

3.灵活融入各种文化意涵

将文化意涵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更加灵活,不能生硬,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没有采取正确的融入方式,就可能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化内容与汉语知识学习并不直接关系,进而可能不重视文化内容学习。要做到灵活的将各种文化意涵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也要求教师有着较好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在灵活融入各种文化意涵中,中国传统文化部分应当更加受到重视,国外学生普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因而选择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将之融入到汉语教学内容中,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论

在当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普遍缺失了文化教学部分,这是影响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不利因素,文化是语言是紧密相关的,缺少文化教学内容的体现很难在语言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对外汉语教学中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无论是从促进我国文化传播还是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来说,在汉语教学中增加文化教学内容都是十分必要的。同时,在文化传播角度下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也应当有着一定的技巧,如创新教学方法、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融入文化的方式等等。

参考文献

[1]李冬梅. 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50-53.

[2]王强,刘丽丽. 试论文化传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109-112.

上一篇:对外汉语发展范文 下一篇:医疗质量问题整改措施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