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时间:2022-05-01 10:52:28

素描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

摘 要: 当前,美术联考中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师生在素描基础教学中产生疑问和困惑。有鉴于此,只有改革美术高考的选拔方式才能促进基础教学改革,只有重视美术专业的素质教育,才能使美术基础教育走上正轨,使美术高考选拔艺术人才的目的得以实现。

关键词: 联考 素描教学 美术高考

2011年美术联考成绩已经揭晓,让人不解的是美术高考的结果,平时大家认为画得好的分数出来不一定合格,平时大家认为画得勉强的分数却还比较高,于是就有很多议论和猜测:“高考评卷有人情分”、“试卷太多教师没有认真评卷”、“不同老师喜欢的风格不同”……其实评卷教师也很冤屈,绘画的评分标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似乎全凭阅卷者的主观随意。这种状况的出现到底是什么原因?问题就出在“标准”上。绘画考试不像数学考试,答案是唯一的,数学解题的过程是可以给分的,绘画只看结果;数学考试如果题目简单,就可以都得满分,绘画考卷必须分出三六九等。艺术本来是最不讲标准的,艺术强调的是感觉的表达,但是考试评分必须有个标准,而这个标准还要便于量化共同遵守,这个时候“标准”的所谓科学性必然占上风。一幅素描作品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什么?画者表达了什么感觉?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一定有统一的意见。何况素描造型出现的变形,既可能是感觉表达的结果,更可能是造型能力的局限,标准非常模糊。但是如果从素描造型的比例、透视、结构、明暗等方面进行分析,却有明确的规则可衡量,能够量化便于操作。因此,美术高考评分对于那些处在中间层次的考生,往往是画画有感觉的反而分数低于画得僵硬死板的,因为那个画面“感觉”没有标准可言,而造型的比例透视等都有标准可比。这样的高考评分结果使素描基础训练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强调技术,强调画法,强调规则。近几年美术高考因为报考人数的增加,写生考试难以进行,或招生学校要降低考试成本,考题走向平面化和默写,逼着教师教学生去死记硬背,按规律和法则去“造人、造物”,何谈感觉的训练?导致大学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美术高考应试教育导致了素描学习越来越背离艺术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素描基础训练到底是学习艺术还是学习技术,是学会画还是学会观察,训练感觉还是掌握规律,美院教师有时都莫衷一是,令无数美术学子一头雾水,更令身在教学一线的高中教师困惑和纠结。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高中素描训练,究竟应该朝哪个方向走,是适应高考的选拔模式,还是训练和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我们处在两难的境地。

绘画强调感觉是由来已久的,没有感觉也就不存在造型艺术,感觉的好坏决定着艺术作品质量的高低,肯定地说:没有感觉的人是不可能成为艺术家的。感觉的训练在学习绘画的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尼柯莱德斯经过十余年的教学研究,创造出一套独特的“盲画”写生训练法,培养出众多杰出的现代派艺术家,影响了当代整个美国的写生教学。“盲画”写生教学体系明显区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写生教学体系,它注重作画者的个人感受,强调作画者首先要用各种感官去理解事物而不是画出事物,作画者在作画过程中以触觉、动觉为主导,带动视觉去感觉事物,眼睛与手同步作用,动笔之时眼睛盯着的是对象而不是画纸。它将作画过程与观察过程统一于作画者感受对象的过程之中,使作画者始终充满着激情,从而表现出具体、新鲜的个人感受。我认为尼柯莱德斯的感觉训练方法,是强调感觉训练的一个极端做法,虽然他的做法在美国是成功的,培养了大批杰出的艺术家,但如果在我国进行素描基础教学改革,把感觉训练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就目前我国高考选拔人才的评价方法而言,势必是将学生当作试验品,拿学生的前途开玩笑,把学校的升学率当儿戏,我们要改变目前的素描基础训练模式不仅需要眼光,而且需要胆量。

“理解艺术,艺术地理解”。理解是一个思维搜索弄懂的过程,也是研究吸收的过程。在学习素描艺术的整个过程中,对围绕素描而存在的各因素应有一个比较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契斯佳科夫的教学体系,对中国的素描教学影响深远。它尊重客观事实,强调写生,要求忠实表现对象现实存在的瞬间,在表现人物时,要求学生用心去感受、理解对象不可见的东西。素描写生训练旨在研究光照下处在三维空间中的形体,强调视觉的科学的客观真实性。不要“临摹”物体外在的轮廓,而是要分析结构形状,准确画出物体细微的凹凸起伏。

契斯佳科夫素描教学体系是全因素素描,要去研究透视、解剖知识、结构规律、明暗关系、虚实变化、节奏韵味等。就人物素描而言,首先应弄懂人的解剖知识,包括骨格的构造、肌肉的依附与牵拉作用,并清楚骨格、肌肉在体表层形成的高低起伏、扭动倾斜等变化,同时理解在可见光的作用下所有的变化都是由于结构的存在而产生的。这些知识要在基础训练中完成是根本不可能的,只是走马观花地过一遍都很不容易,因为高中教学时间短,有些考生学美术就几个月时间,更多的考生是因为文化成绩较差,不得已选择学习绘画专业的,怎么可能全面、系统地实施专业训练呢?只能“投机取巧”,死记硬背来应对高考考题。素描教学训练在理性的道路上已经走得很远,而美术高考使其变本加厉,高中美术教师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推波助澜”。

素描基础训练中的感觉与理解的训练并不矛盾,感觉与理解的辩证关系大家都很清楚,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在高中基础训练中实施起来,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升学的压力无法很好地兼顾,只有改变高考考试方式,建立一个正确的导向。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我建议教育主管部门改变目前专业考试的方式。

全国目前都实行了美术联考制度,联考本科分数线成为外省校考的门槛,也成为本省校考的底分,联考就变得十分重要了。但参加联考人数多达几万人,几千个考场,组织起来有很多困难,考题也因受到保密需要和场地条件的局限而出现偏颇。在阅卷时,大多数中下等水平的试卷集中在一起分不清优劣,导致一分之中有上千人,考试结果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考生的专业水平,尤其是一些很有绘画感觉的考生,因为绘画技术可能相对较差,联考得分可能不如只学了几个月绘画的考生高,造成绘画学习不需要很多时间、短期突击完全能够对付的错觉和误导,于是在全国普遍存在高三阶段把文化成绩差的学生、整班的学生改制成美术专业,老师和学生都疲于奔命地应付考试。美术基础教学训练什么是可想而知的。

在联考几万份试卷中,大多数中下等的试卷水平是差不多的,阅卷教师的眼睛都会看花,难免有“看走眼”的时候,一次考试就决定了考生的命运,对考生是很残酷的。联考没有过本科线的考生虽然可以报考独立院校,获得更多的机会,但是也使专业基础确实太差的考生有了碰运气的机会,使独立院校组织考试增加了更多的压力。美术联考如果实行初试加复试的方式,只有复试过关了的考生才能参加校考,则会减少校考的人数,提高选拔美术人才的准确性。联考如果实行初试加复试的形式,考试的组织工作量会加大,但是,可以像文理科高考一样,在各县市设考点分散考试,这样场地条件肯定要比集中考试好,初试和复试的题目难度不同,由静物、石膏像、人头像顺序进行,可以比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的专业水平。

素描考试的出题者每年都想变换考题,但变来变去,无非是静物、人物两大类;变来变去,无非是默写与半默写。教师和考生也在猜,怎样才能节省时间,把可能考的内容练得更熟练一点。一个画室几十号人可以全部集中练习一张图,头像的正面、侧面、3/4侧,全部默记得滚瓜烂熟,以至于会出现阅卷老师发现很多考生的试卷全部一样,一看便知道出自同一画室。这实际上是联考内容局限后考生因基础较差、时间不够、猜题押题、孤注一掷的表现。有些考生只会画某一种物象,会画静物的不会画人物,会画人物的不会画石膏,会画石膏的不会画静物,会画默写的不会画写生,会写生的不会默写。这些现象也是联考题型单一的后遗症。其实,素描不管考什么,都是在考察考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造型能力;素描不管考什么,都是要画对象的形、体、色、质感。只要学通了,考什么都一样。只不过不同考题难点不一样,静物重空间、构图和质感的表现;石膏重形体、结构和塑造能力;人物重形体、结构、质感和感受能力。问题是联考只考某一种,老师只教一种,学生就只学一种,知识都是支离破碎的,就不可能学通。只有实行了初试考静物、复试考石膏、校考考人物,素描基础教学才会全面地训练考生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造型能力。

外省组织校考的学校上百所,校考时间长达两个月,消耗了考生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一所院校招生计划只有几个人,报考人数两千多人,报名费几十万元,浪费了99%的考生财力。如果联考做了全面考查,院校完全不需要组织校考,根据院校的要求、专业的要求,在数据库中直接调用考生的试卷重新评分,或者直接调用联考的复试成绩来发放专业合格证,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扎实的基础训练,一定会受到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只有改革美术高考的选拔方式才能促进基础教学改革,只有重视美术专业的素质教育,使短期突击、死记硬背的投机者失去竞争力,才能使美术基础教育走上正常轨道,使美术高考选拔艺术人才的目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陈卫和.是感觉还是理解――认识尼克莱德斯“盲画”写生教学体系.

[2]潘耀昌.契斯佳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在中国.

上一篇:庙会中的音乐魅影 下一篇:对小学童话有效性教学的理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