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剖析

时间:2022-02-26 07:10:46

新课改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剖析

摘 要: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正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理念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没有真正地吃透新课程标准的实质精神,存在明显的跟风现象,盲目地模仿所谓的教学示范课,走向了另一个极端。笔者结合实际课堂教学经验,研究探讨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和应把握住的授课要点,力争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准新的突破点。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课堂剖析

新课改是一场全方位的课程改革,不仅涉及课程结构、内容,评价等,也深刻地探索了培养目标、模式、课程价值等更深层次的文化理念问题,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鉴于新课程所倡导的高效教学目标,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教师做好课堂教学的新要求。

一、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授课自由度的把握。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 但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这种精神,教学时便让学生自己看书,袖手旁观,不加指导,甚至不做应有的提示,没有具体内容的学习规范,没有成果检查,更没有结果反馈,毫无目标。有的还提出学习内容也可由学生自己选,喜欢上哪一课就上哪一课,学习方式也由学生自己选,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想与谁讨论就与谁讨论。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不负责任的放任自流式学习,表面上学生是获得了自主的学习权利,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新课程改革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充分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二者不可偏废。课堂的“自由”度,一定要把握适当,过分地自由则变成自流,成为对新课改教学思想的理解误区。

2.讲授形式的运用。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都是“填鸭式”或“满堂灌”,教师讲得过多过细,而学生没有主动地思考。教师掌握着整个课堂的发言权,学生只有被动地接受。新课改特别强调课堂上师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作用。教师要“沉下心”,与学生平等对话,让课堂教学真正属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和学生一起去感悟和体验课文。但在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却发现课堂走向另一种端,教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糟糟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明确的目的,学生海阔天空的乱语脱离课本主旨。此外,教师讲得少也恰好可以遮盖教学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教学准备的不充分,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甚少,这样的教学反而不如传统授的教学。所以,强调师生互动是提倡要精讲,让教学课堂讲得到位、有蕴涵、深刻,而不是无用的滥讲。

3.教学效果的评价。由于语文教学模式发展的不健全性,教学评价体系也逐渐出现较多问题。以语文课本后的习题为例,客观题的比例偏重,呈现单一命题的发展方向。而对主观题,一些授课教师过于迷信教材的参考答案,很大程度限制了学生思维拓展的能力,与新课改发展方向不符。

二、语文教学课堂应把握的主要特点

1.明确教学目标,适当设置情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围绕着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目标在具有指引作用。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不断地激发学习思考,产生学习情趣。

设置教学情景要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生活是学生的主要课堂,学学习只有走向自己的生活世界,才能还原出真实的学习情景。笔者在课堂上讲授记叙文写作时,注意到学生们平时较少观察生活,也较少用心感受亲情,写作缺乏真情实感。于是便设置课堂情景,与同学们分享小时候父母四处奔波就是想让自己姐弟吃饱穿暖,读书识字的真人真事,让学生用心感受围绕在身边的爱,丰富作文感情。

2.调换教学角色,加深互动层次。新课程改革倡导和提出了师生互动的要求,在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主体意识得到进一步体现,利于促进学生再学习的能力。教师与学生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的基础上,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

在语文课堂教学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和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主动性,着力营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促成师生双方的通畅交流与双边互动。真真正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备考语文学业水平考试时,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基础题,之后选派学生担任小老师向同学们讲解每一道题的答案以及解题思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担任小老师,其他同学听得更加有兴趣。每一节课笔者都选不同的学生担任小老师,每一个学生做练习都做得特别认真,同学们都在很认真地回忆自己的解题思路,都期望能在其他同学面前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

课堂教学中只有实现良性的师生互动与角色转换,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注入情感教学,创新授课方式。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需要一份亲切和谐的感情。否则,单纯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将变得单调枯燥和机械。所以要通过互动形成教学的共振效应。

笔者常在写作课堂授课中告诉学生:“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发现。”在批改作文时,发现班里一女生在文中叙述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了,妈妈改嫁,爸爸外出打工挣钱。她从小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都很疼她。尤其是爷爷,经常教她画画,给她讲故事,还给她做好吃的话梅。但现在爷爷去世了,她再也吃不到爷爷做的话梅了。她想念爷爷,想到只有体弱多病的奶奶一人在家,她感到无比的伤心和担忧。笔者也被这朴实无华的文字和真挚的感情所感动。于是便让她在班上读出她自己的文章。考虑到个人隐私,我提示她,文中关于父母离异的几句可以不读出来。听到这,女孩看了看我,眼中充满了信任与理解。这个女孩读着自己的文章,读着读着竟落泪了。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慌了,害怕自己触到了学生的伤心处。见状我疾步走到到女孩的身边,轻声说:“对不起,我没有想到会让你伤心了。”她含着泪望着我,说:“没关系……老师,我可以的。”这个女孩继续读着自己的文章,越到后面越动情,声音哽咽。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地听,仿佛那一刻时间都停止了,所有人都被文章中的每一处动人的细节感动,我的内心也受到了震撼。

三、结语

《语文新课标》倡导教师积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主要目标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担,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在授课的过程中不断积极探索,做到灵活运用,积极开发。

参考文献:

[1]王继平.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2]屠锦红.我国十年语文课程改革问题与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6).

[3]王治国.浅议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J].语文建设,2013(35).

作者简介:杨艳婷(1985-10-),女,大学本科,中学语文教师。

上一篇:浅谈农村初中美术教学的现状及对策 下一篇:浅谈如何搞好边远地区初中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