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第二学段主动对接第三学段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时间:2022-02-22 04:05:37

数学第二学段主动对接第三学段教师教学现状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义务教育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三学段的具体划分清楚地揭示了数学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三阶段的教学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阶段性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推进过程。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数学学科每个学段的联系更为紧密,衔接更为重要,前一学段对后一学段有直接的影响。第二学段承上启下尤为重要,而不少学生从第二学段进入第三学段之后,在学习方法、内容等方面都不能适应第三学段的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对接意识是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因素。

一、从对接的意识和教学内容、课标上考查第二学段教师教学的现状

二学段教师在意识上有了解三学段数学教学,并为后续学习服务的倾向,82%的教师经常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考虑,18%的教师偶尔会考虑。45%的教师认为应该认真学习第三学段的数学课程标准,55%的教师认为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了解一些就好。说明本校教师在观念上还是很注重学段教学衔接的先进性的。但是具体对于第三学段数学学习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并不了解,或者了解较少,因为毕竟不是本职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其中36.3%的教师基本了解,27.3%的教师了解一点,36.3%的教师不了解。

因为对于第三学段教学内容和要求的不了解,自然无法在课堂中经常有意识地渗透一些第三学段的内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其中18%的教师会经常有意识地渗透第三学段的内容;73%的教师偶尔会渗透一些第三学段的内容;9%的教师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二、从教学方法上考查第二学段教师教学的现状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于初中教师上课的教学方式一般化的了解程度占到73%;一点都不了解的占到27%,其实除去教师自身学生生涯的中学数学课,的确很少有机会能够接触到中学数学课堂。

第三学段的数学学习课堂容量大增,每节课合理的预习和复习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第二学段的学生来说预习和复习的自主性还不够,其中9%的教师会每节课都要求学生预习和复习;45%的教师大部分课会提这样的要求;36%的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新课内容偶尔要求学生预习、复习;9%的教师一般不特意要求。预习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第二学段段往往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第三学段时大多数学生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教材内容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我们小学第二学段的数学教师就应开始注重学生的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第二学段教师课堂教学方式上,大家还是很注重精讲多练,注重学生自主探索、研究能力的培养,其中82%的教师自认为完全能做到,18%的教师自认为一般。

具体到方程这一教学内容的对接问题上,看得出来,大家对于方程的教学还是很注重为后续学习服务的,其中82%的教师特别强调在应用题的教学上一定要求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应用题,18%的教师选择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而不特别强调。关于方程的教学,小学在教学解方程时,可利用等式的性质,不必依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要求)。这样,学生到中学后就不需要另起炉灶再学如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将使他们学会用代数的方法思考、解决问题,思维水平得到了提高。

三、对于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非直接性因素,第二阶段教师的指引上出现了不同的差异性观念

具体表现如学生对课外相关数学知识的阅读,27%的教师有提出具体详细的阅读要求,并能不间断地组织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55%的教师对学生有提出课外阅读的要求,学生根据各自爱好,读就可以;18%的教师有要求过,但是对于学生是否阅读没有给予过多的后续关注。

对于教师自身是否需要了解关于数学史的问题,91%教师认为小学教师需要了解,9%的教师认为无所谓。

四、第二学段教师对于有效衔接的建议

大家在第三学段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望,都提议很想进入中学课堂学习观摩,深入了解第三学段的课程标准,对于二三学段教学内容的衔接之处充满探究的热情,第三学段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状态都希望给予更高的关注度。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研究和解决第二学段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对接第三学段的问题,其宗旨就是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而教师则是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重要角色,了解现状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余立.教育衔接若干问题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198-199.

[2]任金红.农村小学与初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3]蔡兆生,刘克环.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J].数学教学研究,2000(05).

上一篇:激发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真正价值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