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再现,徜徉诗意之美

时间:2022-02-02 01:19:54

古诗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现象,十分讲究意境、含蓄和韵味,在发展过程中,又和其他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我在教学古诗时,尝试着借鉴音乐、美术、话剧以及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力图具体生动地把古诗的情境展现在学生面前。

一、把古诗与音乐融合,帮助学生进入情境

古典诗词很有节奏,不少诗词被谱成乐曲传唱。播放配乐诗朗诵录音,是我教学古诗最常用的一个步骤。如教学孟浩然的《春晓》,我让学生边听诗的朗诵录音,边想象诗人在春眠欲晓时的一个鸟语花香的情景。在神奇的音乐中,学生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眠欲晓的风声、雨声、鸟语声,与诗人产生了共鸣,受到了陶冶。我让学生在小组中发表自己的感受,一幅美丽动人的春景图出来了:一个春天的早晨来了,风声夹着雨声响了一夜,万紫千红的春花被风吹雨打,花瓣纷纷扬扬飘洒了一地,而正含苞欲放的花蕾被雨吹开了,分外娇艳。风停了,雨住了,苏醒的鸟儿在晨光中唧唧喳喳地欢唱,而诗人在枕上静听鸟鸣,心头充满了感动……

二、把古诗转换成图画,在诗中觅取画意

古典诗词与中国画的联系历来十分密切,不少中国画便是一首无言的诗,而不少古诗本身便是一幅有声的画。在教学中,我注意发掘诗中的画意,把诗转换成画面,让学生进入情境,加深理解。如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我先让学生根据诗意画一幅图,带到课堂上交流,谈谈感受。一位学生这样描述:春天来了,诗人到山村的某个园林游览,石阶上,青苔吸足了雨水显得那么苍翠,诗人的鞋履都不忍心踩上踏痕了,简陋的园门关着,诗人被游春的激情感染,一阵阵地扣击园门,但无人开门。失望吗?不!春天的生气蓬蓬勃勃,一枝红艳的杏花伸出墙头。诗人是多么的惊喜呀。看!学生的想象是多么的丰富。

三、把古诗转换成童话,展开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童话是儿童最喜爱的读物之一。童话中充满了神话的色彩、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教学李白的《夜宿山寺》时,我突出了夸张的特点,用童话般的语言,描述了古诗的内容: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上,有一座闪闪发光的寺庙,寺庙的顶上就要与天相连了。我飘飘然落到了寺庙的楼台上,小手一伸,差点就摘到一颗闪烁的星星,这些可是天上的灯啊!宝石一般的忽闪忽闪着,映得楼台殿宇隐隐约约,分外神秘。我不禁轻声呼唤:“小星星,下来和我一起玩,好吗?”小星星眨眨眼,好像嗔怪着:“别叫,你就不怕惊动天上的仙人吗?”学生在想象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诗人创设的情境。

四、把古诗转换成小说的场面描写,再现诗中的情境

小说通过一个个场景的具体描摹来表现生活。借鉴这一表现手法,具体描绘古诗情境,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教学杜牧的《山行》时,我在学生读准文字后,让他们闭上眼睛,听我缓缓地朗读诗句,然后具体描摹一幕幕场景:一条石径曲折蜿蜒,直达崇山峻岭深处,群山寒气逼人,云雾缭绕,时浓时淡,若隐若现,可见山间竹篱茅舍,缕缕炊烟,间或传来几声狗叫鸡鸣。时值傍晚时分,我驱车来到石径上,忽然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立即停车不前,尽情观赏:多美的枫树林哟,片片经霜的枫叶在秋风的洗礼中,在夕阳照射下,比那春天的花朵还要红艳、迷人……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如痴如醉,感受到了诗人创设的情境。

五、把古诗转换成话剧,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在古诗教学中,我积极创设机会,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如教学《寻隐者不遇》,我让学生三人一组再现诗人探问童子的场面(一人说画外音),学生根据诗意自编自演。其中一组就表演得非常好。(画外音):在一个云雾缭绕的山谷中长着一棵大松树,松树下立着一个小孩。(童子出场):小孩来到松树下,双眼望着松树上面出神。(画外音):一个诗人在崎岖不平的羊肠小道上艰难地走着。(诗人出场):诗人气喘吁吁地走到童子跟前,上气不接下气地问道:“小朋友,你师傅在吗?”童子回过神来,见到来者,高兴地说:“贾叔叔,您好久没来啦!真不凑巧,我师傅早上到大山深处采药去,雾又这么大,到哪里去找哇?”诗人说:“没关系,我可以等呀,咱们来比棋艺,怎么样?……学生表演得惟妙惟肖,仿佛身临其境,充满了情趣。

六、把古诗转换成影视镜头,让学生进入情境

电影中,很突出的一种手法是蒙太奇,运用镜头的变换,全景、远景、中景、特写交相出现在眼前,给人鲜明的直观印象。古诗教学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诗意,设计若干个互相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远景:暮色苍茫,原野无垠无际与天相连。

中景:一棵大树,孤然而立。

近景:江水清澈,月影粼粼,一叶小舟,依靠沙洲旁。

特写:伫立舟边的游客,目光茫然望着远方……

这样,学生在这些镜头的设计中,自然而然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

上一篇:品德课程,如何培育小学生的“热心肠” 下一篇:小学语文冲刺阶段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