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诗意想情境悟情感

时间:2022-07-28 02:45:03

明诗意想情境悟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古诗文教学的一般路径,即大体把握诗意——想象古诗文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下面结合教学案例,具体阐述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策略和方法。

一、大体把握诗意

“大体把握诗意”,必须对古诗文所描绘的生活景象有所了解。例如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由于唐代离现在已一千多年,为了减缓坡度,学习本课之前,我向学生提出了预习要求:要是对古诗字、词的识记和理解,更要通过查阅资料、观看图像、请教别人等多种渠道,了解“安史之乱”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教学伊始,我先板书“安史之乱”,再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所了解的“安史之乱”,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安史之乱’给当时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他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他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将自已的心情浓缩到这首只有56字的诗中。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样的导入,学生易于形成阅读的期待。

师:同学们已经初步通读了这道诗,“涕泪”“妻子”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

生:我昨天查了词典,“涕泪”解释为鼻涕和眼泪。

生:不对,我爸爸说在古代就是指眼泪。

我表扬了第一个学生勤于使用工具书,又肯定了第二个学生的答案。接着,我引导学生:“猜一猜,‘妻子’在古代和现代又分别是什么意思呢?”通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妻子的古今义,古代指妻子和子女,现代指男子的配偶。在充分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来说说古诗大意。

在上面这一教学过程中,有预习资料的交流,有思维的碰撞,有自学方法的指导,有学生之间的合作,达到了“大体把握诗意”这一学习要求。

二、想象古诗文描述的情境

1.诗画结合景再现。例如执教《江雪》一诗,上课伊始,教师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猜猜这是哪几首诗描写的画面,画面清晰、简约,学生饶有兴趣,很快就猜出了答案。

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读古诗,思考: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黑板就是一块大画布的话,你最想在上面画什么?学生边读边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随后,请学生根据想象绘画。

(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了一片江水,渔翁正坐在船上垂钓)

师:你为什么只画了一条小船,一位渔翁呢?

生:我从“孤舟”“独钓”中明白的。

(一学生画出了许多的山和山路)

师:你为什么画了许多的山、许多的路呢?

生:我从“千山”“万径”中明白的。

师:画面基本完成了,可好像还缺少点什么?

生:缺少雪。(教师随手画上几笔)

师:够了吗?

生:不够。

师:为什么呢?雪很大吗?你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我从“寒”字看出天气很冷,所以雪很大。

生:我从“绝”看出了雪很大。因为雪太大,鸟儿们都飞走了。

生:我从“灭”看出了雪很大。人们都不敢到山上来了,就算来过,脚印也很快被大雪盖住了。所以雪太大了。(教师在山上和路上画满了雪)

师:你能将眼前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吗?

生:一座座大山上落满了雪,鸟儿们因为怕冷都飞走了,一只也看不到。山路上也全是雪,一个人也没有。一只小船漂在江面上,一位老渔翁坐在船上正在钓鱼呢!

简洁、清晰的教学步骤——读读诗文,想想画面,说说理由。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古诗的意境之美。

2.音乐渲染情渐浓。在课堂上适当采用音乐,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设起一座桥梁。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例如在学习古诗《枫桥夜泊》时,我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一段深沉的古筝曲,曲调伴着江水涌动的声音引人深思,特别是那哀怨愁苦的曲调更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这时我启发学生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从而让学生看到诗中的画,悟到诗中的情,再把想象到的画面写下来。

学生通过深沉的古筝曲感受到了诗人落榜之后那种孤寂惆怅的心情。教师若用音乐来诠释古诗词,学生将会对古诗有更新的认识,他们在音乐的陪伴之下会张开想象的翅膀,扩大思维的空间,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了难以名状的音乐美、词句美、意境美,丰富了情感,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为进一步体会古诗的词句奠定了基础。

3.创造表演意境生。课堂上创造性的即兴表演能促使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课文语言,是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同时更能深刻领悟意境。例如教学《寻隐者不遇》一诗,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人物之间的对话是全诗的中心画面,是持续进行的活动。怎样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让画面活起来呢?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演一演,以表演激趣,让他们感受其中的意境。

教师启发:高高的青山上云雾缭绕,浓浓的雾霭中走出一个人,这就是——诗人贾岛。山上,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伸向天边。贾岛要去拜访一名隐士,可怎么也找不到。突然,他眼前一亮,在一棵高大的松树下,有一位童子正在专心致志地看着一本书,心想:也许这个儿童就是隐士的童子吧。贾岛看到的情景,你看到了吗?请你演一演诗中的贾岛和童子,贾岛可能会怎么想,怎么说,童子又是怎么回答的呢?学生先完成这样的一道填空题:

松下问童子:______?

______:言师采药去。

______?只在此山中。

______?云深不知处。

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完成了填空,表演的学生也就知道所要进行的对话内容了。

在学生表演结束后,教师接着问:“诗人贾岛和童子还会有哪些对话呢?童子的师父回来后,童子又是怎么将贾岛来访的事情告诉师父的呢?展开我们的想象,试着再说几句话,可以先写一写,然后同桌交流。”学生进行第二次表演,无论是内容还是效果都比第一次表演生动了许多。

三、体会作品的情感

1.感受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作品的情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操、情绪、情调都是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我们如果能引导学生关注诗中描述的景物,可以更好地体会诗人隐藏于诗中的个人情感。如教学《江雪》一诗时,在学生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诗人主要描写了冬天的哪些景物?从中又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学生从“千山”“万径”“鸟飞绝”“人踪灭”“孤舟”这些词语中体会到诗人柳宗元在作品中表现了倔强的态度、宁静超脱的心境和孤傲狷介的个性。

2.把握诗中表达意象的词语,体会作品情感。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古诗文而言,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象”;而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以古诗文的意象为突破口,对之进行多维解读,是鉴赏古诗文,走进诗人内心,感受作品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青松》中的“松”、《墨梅》中的“梅”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诗人托物言志,表达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高洁的品质。《枫桥夜泊》《峨眉山月歌》中的“月”,则代表着诗人孤独的心境,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王之涣《凉州词》中俱蕴含着挽留、不忍分别这一思想感情。

(作者单位:南京市栖霞区实验小学)

上一篇:让习作课也来一次写生 下一篇:《九寨沟》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