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范文

时间:2023-02-23 15:57:53

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范文第1篇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CN:11-5398/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中医中药范文第2篇

20世纪中叶以后,鉴于现代医学诊疗方法与效果中的一些不足,西方各国尝试从其他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寻找途径以替代现代医学的缺陷。因此中医在海外,也获得了一次全面推广的机遇。到目前为止,全球接受过中医药、针灸、推拿治疗的人数,已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针灸、推拿等中医诊疗手段的疗效已得到西方各国人民不同程度的认可。

但是,由于西方各国医学背景、政治体系、经济文化等的不同,各国在对待中医的态度上,民众与政府的的态度差异较大。中医的海外发展之路并非坦途。

德国中医开业门槛低

崇尚理性与传统的德国人,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关注是并重的。中医在德文里的全称是“中国传统医学”。1950年,德国出现了第一家针灸协会。1951年,出版了第一本针灸杂志――《德国针灸杂志》。德国著名的医学汉学家满晰博先生在1973年出版了《中医理论基础》一书,向德国人系统地介绍了中医是一个包罗宏富、条理连贯和卓有成效的知识体系,远非西方医学所能企及,并提出了“中医是成熟的科学,是真正的生命科学”的学术论断。

由于德国对“传统医学”的宽容态度,从事“传统医学”(包括中医),获得“传统医学”行医开业的门槛较低,开展传统医学的专业人士被称为“Heilpraktiker”(未经国家考核但持有开业执照者)。从事“传统医学”只要通过当地卫生局举办的考试即可。同时,按照德国内政部的法令,凡是单独开业的现代医学(西医)医生均可无限制地应用一切“传统医学”(包括中医)手段治病,开具任何一种处方。

在德国,中医人士大多在私人诊所里开诊。同时,德国大约有50多家偏重“自然疗法”的医院正在使用针灸治疗技术。近年来,我国也派出中医力量前往德国交流,合作开办诊所、中医科、自然疗法疗养院等。北京中医学院与德国当地的“传统医学”机构合作设有“德国第一中医医院”,是德国可使用中药汤剂治疗的为数不多的医院。

在德国,针灸疗法基本已普及,但处方中药还不能进入德国。德国卫生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德国每年有超过200万人次接受中医治疗。目前,德国国家医疗保险部门已开始尝试将中医治疗纳入医疗保险。头痛、腰椎疼痛和关节疼痛3种常见疼痛性疾病的针灸治疗,已被作为保险对象。

美国能买到各种中草药

中医虽然进入美国已有100多年,但并未真正被美国公众所接受,长期以来中医药的使用者,几乎只限于旅美华人。1972年,由于尼克松访华引发的“中医热”,美国公众和医学人士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医学的安全有效和通用广泛的特点,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愿意接受“替代性医学”中的中医治疗,其中主要为针灸治疗。据报道,现在每3名美国人中就有一人求助于“非常规医疗方式”,而大多数热门会选择中医针灸和推拿疗法。2002年,美国联邦政府批准将世界上43种传统医学和疗法正式纳入美国补充和替代医疗体系,其中“中国传统医学”作为独立医学体系正式被列入白宫文件。

据“美国针灸和东方医学资格委员会(NCCAOM)”统计,目前全美有41个州允许有执照的针灸师开业,但对针灸师的执照考核十分严格。纽约州规定,凡是申请执照的针灸师必须通过NCCAOM的专门考试,考试分三个部分进行:一是笔试,分数必须达到70分以上;二是针灸消毒技术;三是学位选择;美国使用的教材均是英文教科书。已获得执照的针灸师每四年要修满一定量的有关针灸和东方医学的课程,执照才能保持有效。而有些州则规定,要取得中医针灸师行医资格,必须先考取西医师,如加利福尼亚州。

1994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允许草本药剂以补充食品的形式销售。在美国销售的所有中药都不是FDA(美国食品和医药管理局) 批准的药物,而是“食品补充剂”。这导致了美国经营中草药的商店,从中国以“中国茶”或保健食品的名义进口中草药,然后作为保健食品出售,使中草药成为美国天然药物市场上的主角。特别在各地的唐人街,销售“不是药”的中药铺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每年销量超过20亿美元。

近日,美国著名华裔中医专家田小明被美国总统奥巴马任命为国家补充和替代医学顾问委员会委员,成为首位接受这一职务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专家。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包括中医、中药、针灸和气功在内的补充替代医学正在美国稳定发展,很有前途。

日本汉方医药的回归

中医中药在公元5世纪就传到了日本。公元562年,中国人知聪带《明堂图》及其他医书计160卷到达日本。公元733年,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来中国留学,专攻中医学。公元742年僧人鉴真东渡,带去日本大量医书、医方在日本教授医学,被日本奉为“医药始祖”。1537年,田代喜等3人到中国学医,回国后成为了一代名医。但是,日本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奉行全盘西化政策,中医药被迫退出日本的国家医疗体系。日本称为“汉方医药”的中医没有合法的独立地位,只能作为西医的一种诊疗手段。

直到20世纪,一批日本医药学人士决心继续发扬传统医药,汉方医学才开始逐步复兴和发展。由于在近代积累的现代医学知识以及古代的汉方医药传统,日本的中医中药特别在现代科学与汉方医学结合上出现了可喜的势头,尤其在中药制剂的开发研究方面颇具特色。如在制剂的疗效、剂型的改革、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都领先于中国。日本生产汉方药的药厂,其生产设备和技术都很先进,许多大药厂如津村顺天堂、钟坊、小太郎等汉方药厂都设有自己的研究所和药理研究所,药物的质量和药效的稳定性都获得了保证。

在日本民间,汉方医疗更是家喻户晓,被日本人民普遍接受,几乎在所有的城镇中,都经常可以见到出售“汉方药”的药店,而针灸更是日本人极为熟悉的一种诊疗方式。以中医为原理、以中药为原材料的药膳深受日本年轻女性的喜爱。由于日本普通民众对中医中药的热情高涨,这迫使日本政府逐渐考虑中医药是否重新回归日本的医疗体系和医学教育的问题。如今,中医也不再停留在中药店坐堂或挂靠在西医诊所里,像日本顺天堂医院这样的大医院也开始设立了中医门诊。

泰国中医最受人民欢迎

中医药传入泰王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素可泰王朝前就有中医药传入泰王国,早年中医多与泰国古医结合,泰语称“茅蒲班”(即“大中医生”)。由于华人华侨在泰国的影响,中医一直都在泰国有着较好的口碑与效果。

中医在泰国治疗多种疾病,疗效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尤其是中医机构一直奉行“赠医赠药”的传统,如中华赠医所,客属公立医院,中医总会赠医所。泰国华人创立于1906年的泰京天华医院、广肇医院等,用中医中药为贫苦大众服务,泰五世皇朱拉隆功亲临主持天华医院开幕,御示它“为病黎造福,永垂不朽”,并赐天华医院八千株经费,柚木大橱一对。

目前,中医及泰古医的门诊量已超过西医。全国有近5000多位中医领取了行医执照,中药店随处可见。中泰建交以来,泰国取消了对中医中药的限制,中药及中成药在市场上可以公开销售。不少泰国青年对中医很感兴趣,纷纷参与学习,一些西医学生也纷纷要求学习中医,还有些学完西医又到中国学习中医本科的。

泰国卫生部在2000年规定,承认中医为一种医学,并着手进行中医医生行医合法化的准备工作。泰国还拥有中国境外的两家合法正规中医院――华侨中医医院和泰京天华医院。目前,泰国卫生部还在大力推广和加强中医师的培训工作。此外,泰国多家高等教育机构也纷纷与中国方面合作,开设各种中医技能培训项目。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开设了中医学学院,云南中医学院和泰国清莱皇家大学也将开设中短期针灸培训班。

中医中药范文第3篇

354 针刺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357 豆科植物中异黄酮类化合物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影响

356 豆科植物中异黄酮类化合物对血压的影响

358 金雀异黄素、大豆黄素对基因损伤的抑制作用

359 豆浆提取物对基因损伤的抑制作用

361 温州蜜橘的保健作用

360 大豆发酵成分对组胺释放的抑制作用

363 保健食品与药品的相互作用(1):各种保健食品对大鼠肝微粒体药物代谢的影响

364 保健食品中含有的天然成分对CYP的影响:葡萄种子的抑制作用

362 橘皮提取物抑制黑色素生成

365 肉桂成分的CYP抑制作用

367 中国五层龙的抗糖尿病及抗炎作用

366 胡椒中抑制药物代谢酶CYP3A4的物质

368 中国五层龙中的抗糖尿病成分

370 日本蝮蛇中的blomhotin对肥大细胞的激活作用

369 大黄中多聚乙酰合成酶的克隆与功能分析(1)

372 红花中的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的物质香豆酰5-羟色胺激活MAPK的研究

371 与日本蝮蛇中的blomhotin相互作用的分子

373 苏子的抑癌作用(1)

374 日本医学生对东洋医学认识的调查

375 苹果汁可消灭癌细胞

377 巴西可可的成分可缓解阿尔茨海默病的症状

376 阿尔茨海默病与摄入青鱼不足有关

380 第19次和汉医药学会大会召开

379 柴油机废气中的雌激素样物质

378 鸡提取物的抗高血压作用

318 汉方医学与药剂师 高荣慧

319 金盏花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 龚苏晓

320 日本对葛根汤的研究与临床应用 闫冬梅

321 偏头痛的非药物治疗 柳晓玲,李春梅

322 汉方药影响Th1/Th2平衡的疗效研究 谢峥伟

323 从美国替代医学五年战略计划看中医药科研发展新契机 苏大明

325 当归芍药散、柴苓汤对自身免疫性习惯性流产的作用

324 不育症体外受精失败原因与柴苓汤的疗效

326 苓桂术甘汤治疗经前期紧张症的经验

327 用“未病”的观点对待更年期综合征

329 线萼辛夷花蕾中的木脂素成分对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抑制作用

328 金丝桃素对脂多糖激活巨噬细胞产生白介素-12的抑制作用

331 黄芩提取物及其类黄酮成分对黄曲霉毒素B1氧化细胞色素P450酶的作用

330 黄芩苷元对凝血酶及凝血酶受体激动肽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作用

332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用药对芍药甘草汤中甘草酸的药物动力学影响

333 芪术汤的抗氧化潜力及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作用

334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对模型大鼠神经痛的有效性

葫芦素BE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杨凯,郑刚,YANG Kai,ZHENG Gang

卒中后抑郁的中医药研究概述 李朝军,樊蔚虹,LI Chaojun,FAN Weihong

四逆汤作用机制的研究 杨学伟,崇卓,郭云良,YANG Xuewei,CHONG Zhuo,GUO Yunliang

浅谈中医整体观在代谢综合征认识中的运用 徐业,黄文,XU Ye,HUANG Wen

姜酚类化合物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贺玉琢

红麴提取物与腺苷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 贺玉琢

富山新创方剂对生活方式病模型动物的作用 贺玉琢

天然物中水溶性抗氧化因子及脂溶性抗氧化因子的抗氧化作用 贺玉琢

富山新创方剂的活性氧清除活性及神经细胞保护作用 贺玉琢

温经汤对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因子诱导的自发运动量的影响 怡悦

梅提取物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贺玉琢

小柴胡汤对J774A.1细胞内毒素诱发细胞毒性和TNF-α生成的预防作用 怡悦

柴苓汤对同种免疫性和(或)自身抗体性以及耐受同种免疫疗法的习惯性流产的疗效 翁小刚

甘草附子汤对胶原免疫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 怡悦

斜形褐孔菌甲醇提取物对人纤维肉瘤细胞株HT1080细胞增殖的抑制活性 贺玉琢

小青龙汤对盐酸氮(艹卓)斯汀药物动力学的影响 怡悦

Barakol对小鼠肝毒性的作用 王婧,阴赬宏

罗布麻叶的定性试验和类黄酮成分的定量试验 汤雪竹

低频电针刺激对人眼底血流的影响 怡悦

纳豆中甲基吡嗪类成分的HPLC分析 汤雪竹

日本药学会第125次年会论文摘要

用于化妆品中的植物 吴小红,彭莉

针灸学院学生实习前后对老年患者印象的变化 张凤菊,郭恒岳

日本汉方医学教育的现状与期望 郭恒岳

中医诊治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刘铜华,王芬,LIU Tonghua,WANG Fen

北豆根的研究现状 李铭,单保恩

昆明山海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韩玉,万屏

银杏叶提取物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赵刚,和水祥

FTY720的作用特点及机制的研究进展 曹寓佳,罗志娟

虫草素的体内代谢特点及药理作用 李婧,姜汉英

神经系统疾病与汉方 郭恒岳,张凤菊

慢性咳喘与汉方治疗 张丽娟

小青龙汤对过敏性疾病的有用性 邢彦霞,李晶,郭丽娟

超临界CO2法与酸水法提取苦豆子的比较研究 许馨燕,仲婕,顾政一

降脂液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 陈瑞敏

脑梗塞急性期并用头皮针及康复程序疗法的疗效观察 谢静

活血化瘀剂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

枇杷叶提取物与番薯并用的降糖作用

银杏叶类黄酮对大鼠食后血糖升高的抑制作用

桂枝加术附汤对外周组织胰岛素抵抗性的影响

连翘中forsythiaside的血管平滑肌松弛作用

配伍麻黄的汉方方剂对二硝基氟苯诱发3相性皮肤反应的抑制作用

桂枝茯苓丸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

血瘀证与自主神经活动间的相关性

柑橘中二氢黄酮糖苷含量及抗变态反应作用的季节变化

王瓜子中2个新的三萜成分

穿心莲中新的穿心莲内酯醚及抗HIV活性评价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鉴别熊胆汁制品的真伪

151 新西兰口岸通关务实指南 肖诗鹰,刘铜华

152 德国草药药品管理和中草药出口欧盟的思考 汤依娜,王道毅,邹文俊,刘忠荣

153 中日两国针灸教育历史比较分析 陈泽林,郭义,小野泰生,李桂兰,周月凌

154 异株荨麻的活性成分及开发利用 刘悦秋,孙向阳

155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研究进展 肖凤春,林隆,沈培强,陈增良

156 β-羟基异戊酰紫草素对白血病细胞作用的研究近况 张雪莉,时彦,张圣明

157 麻黄碱的副作用及相关研究现状 王鑫,肖农,周江堡

158 改善认知功能障碍的传统植物药及其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 王卫霞,张国玺

159 吴茱萸及其配伍方剂治疗疼痛的临床应用 李晶,郭丽娟,邢彦霞

160 针灸对脑功能及中枢神经系统疾患的影响 郭恒岳

161 针灸疗法新议 张丽娟

162 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局限性稳定期白癜风疗效观察 林利虹,曾山鹰,万慧

未病与汉方研究 张苗海

汉方药治疗肝病的研究 李晶,郭丽娟,邢彦霞

癌症与汉方治疗 张丽娟

抗HIV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构效关系的研究 杜旭

欢迎订阅《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功能障碍的针灸治疗 郭恒岳

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于海红,张月秀

五苓散治疗以恐惧为主要表现的焦虑症1例

越婢加术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以加味逍遥散为主治疗经前综合征的疗效

乌头剂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柴胡桂枝汤在骨科的应用

六君子汤对口服铁剂无反应性贫血的疗效

六君子汤对兼见齿痕舌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果

木防己汤对难治性心功能不全的效果

十全大补汤对口腔癌放疗副作用的防护效果

济生肾气丸对糖尿病性角膜损害的效果

麦门冬汤的药理学特性

针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效果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抗动脉硬化作用

以激光多普勒血流计观察汉方汤剂对倍他米松诱致瘀血证小鼠血流量的影响

银杏叶提取剂对血管平滑肌细胞的作用

小柴胡汤对败血症性休克的作用

人参子提取物介导细胞因子对腹水瘤小鼠的抗肿瘤作用

金枪鱼油对小鼠脾内植入Lewis肺癌细胞的生长和肝转移的影响

26种中药提取物对CYP3A4和CYP2D6代谢的抑制作用

栽培乌头子根的大小对其生长及成分含量的影响

中医中药范文第4篇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CN:53-1120/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深受国内外广大作者、读者的喜爱。本刊主要介绍中中医中药、民族医药、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及实验、流病等。力求适合中医中药和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科研、生产、经营、管理等各级各类人员阅读。

中医中药范文第5篇

46岁的蒋先生因患冠心病顽固性心绞痛,于5个月前行冠脉支架植入术,手术很成功。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术后不久,便出现汗出不止、心悸气短、疲乏无力、严重便秘等症状。其中,以汗出不止,甚至汗出如浴尤为严重。住院期间,医生曾采取了各种治疗措施,力图止汗,但均无效果。蒋先生遂求助于中医中药治疗。

根据患者心悸气短,疲乏无力,舌体胖大,舌质暗红,舌边、尖瘀斑,苔少而干,脉象细数无力等气虚血瘀的病症特点,经过两周的中医药调治,蒋先生痊愈如初。

临床上,像蒋先生这样冠脉介入术后,大汗不止的情况虽然不是太多,但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及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伴随的多汗症状却经常可以见到。

出汗,本来是人体正常的生理现象,在感受表邪时,出汗还是驱邪的有效方法。但若过度汗出,则会损伤人体的阴阳气血和精津。病人会出现倦怠乏力、肌肉酸痛、心悸气短、腹胀便秘、烦渴多饮等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究其病因,虽有肺脾气虚,营卫失和,阴虚火旺,邪热郁蒸等,但像蒋先生及多数高脂血症、代谢综合征及更年期综合征患者伴随的多汗,则是平素形盛气虚,嗜卧懒动,久食辛辣肥甘之人,因过度烦劳,脾胃受损,致脾运失职,精微气血不能上输于肺,致肺气不足,肌表疏松,表卫不固,腠理开泄。加之情志不遂,所愿不得,恼怒伤肝,致肝气不疏,进而肝气郁结,使血液不得畅行而瘀滞。血瘀日久,瘀而化火,火热郁蒸,迫津外泄而汗出不止。其中,嗜卧懒动,嗜酒肥甘所致之湿热内蕴,久羁不去,营卫失和,卫弱营强,更是助纣为虐,汗出愈甚。足以看出,此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气虚血瘀、邪热郁蒸与营卫失和。因而,益气化瘀泄热和营乃是正治之法。

方取益气化瘀,泄热和营的补阳还五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党参、玄参、麦冬、酸枣仁,减木通、甘草、栀子治之。方中,黄芪、党参健脾补肺,益气固表,涩精止汗,与赤芍、川芎、地龙为伍,则益气化瘀,活血通经,使气足、血活、经络通畅、卫外坚固,使多汗产生的基础得以消除。龙胆草、柴胡清肝泄热,与泽泻为伍,则清利湿热之力尤强。当归、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养血和营,与党参、黄芪为伍,则营卫调和,气血柔顺,也体现了“善补阴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阴得阳助,生化无穷”之古训。酸枣仁、甘草酸甘化阴,养血柔肝,调和诸药。诸药相伍,相得益彰。

中药可防治粘连性肠梗阻

小杨去年做了结肠癌手术,术后出现左下腹包块,感到肠子里的东西到了这一处就不能往下走了,还往上翻,引起肚子痛,呕吐,吐了以后症状会缓解些。病的时间久了,不能吃饭,身体很虚。医生说是粘连性肠梗阻,建议手术。那么除了手术,还有什么好方法?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中医外科海志钢建议:对于肠粘连造成的梗阻,因手术可能造成再次粘连,建议尽量采用非手术的保守疗法。这方面中医药具有明显优势。身体好的早期肠粘连病人,可服用“肠粘连松解汤”(生大黄15g,枳实15g,厚朴12g,芒硝6g,木香12g,赤芍25g,川芎15g,水蛭15g,炒莱菔子30g,三棱15g,莪术15g,黄芪30g,当归12g,甘草5g),每日1剂,两煎取汁600ml,每次200ml,1日3次口服。这个方子中生大黄、枳实、厚朴、芒硝为张仲景“大承气汤”的原方,专治脘腹胀满疼痛,便秘不通。口服的同时,也可以灌肠。根据患者小杨的情况,应该加些益气健脾的药,如黄芪、自术、山药等。不过最好到医院找专家诊断,辨证用药。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中药治疗

女性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中包括神经、精神症状。更年期的症状是否出现和其表现程度与人体差异、个体的心理素质、生理状态、生活阅历、社会家庭和精神状态等多种因素有关。

女性更年期精神症状可因神经类型不稳定或精神状态不健全而加剧,故应进行心理治疗。患者往往对更年期是进入老年期的生理阶段认识不足。因此,对她们应耐心体贴地解释症状出现的原因及绝经的自然经过,使她们懂得绝经不是生命活力的结束,而是新阶段的开始,应消除思想顾虑,精神愉快,心情开朗,激发战胜痛苦的信心;鼓励参加体育锻炼、社会活动,保持充沛的精力。

祖国医学将更年期综合征辨证以肾阴虚、肾阳虚为纲,辨清胆阴虚、阳虚后再辨其兼证为心肾、肝肾、脾肾同病而随证施治。中医根据辨证施以针对性的治疗。辨治方法如下:

肾阴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月经周期缩短,量少或量多,或崩或漏,头晕,耳鸣,面颊阵发性烘热,出汗,腰膝酸痛,足跟疼,或皮肤干燥,口干便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脉细数。一般用左归丸和二至丸:熟地40克,当归10克,女贞子20克,旱莲草20克,山萸肉10克,龟板15克(先煎),黄精10克,杜仲10克,牛膝10克。水煎服。

肾阳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量多,精神萎靡,面色灰暗,腰背冷痛,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面浮肢肿,舌苔薄白,脉沉细弱。用右归丸加减:熟地40克,山药、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各20克,山茱萸、当归各15克,附子、肉桂各10克,鹿角胶15克(烊服)。水煎服。

肾阴阳俱虚证:临床表现为月经紊乱,头晕耳鸣,健忘,腰背冷痛,舌淡,苔薄,脉沉弱。用药可合并上二型的方药。

下面,向读者介绍一购民间验方:

炙黄芪30克,白术、茯苓、木香各10克,党参、白芍、当归各15克,酸枣仁、煅龙骨、煅牡蛎各20克,远志、炙甘草各6克,生姜3片,大枣6枚。面赤者加地骨皮10克;情绪易激动者加浮小麦30克;水肿者加泽泻10克。每日1剂水煎服。一般用药10至30剂。

苹果外擦治皮肤瘙痒

中医中药范文第6篇

“六陈”,即六种宜陈久使用的中药。这六种中药是枳壳、陈皮、半夏、麻黄、吴萸、狼毒。故《药性赋》云:“枳壳陈皮半夏齐,麻黄狼毒及吴萸,六般之药宜陈久,入药方知奏效奇。”

此说是在医疗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先是陶宏景提出陈皮、半夏宜陈久用之,之后《唐本草》又补充了四味。《类证本草》总结之,并正式提出“六陈”说。与六陈歌不同者的是枳壳和枳实有区别。其实枳壳和枳实皆为一物,只不过是前者为未成熟果实,后者为成熟果实而已。“六陈”,从古至今,一直沿用,不少医者只知上述六种中药宜陈久用之,却不晓为何宜陈久?陈久的时间有没有限制?

有人说,所谓陈久,即越陈久越好。若将上述六种中药放置数年或数十年,其气与味还有多少?如果气味减少了很多,那功效会不会也随之减少呢?医家张山雷曾说:“新会皮,橘皮也,以陈年者辛辣之气稍和为佳,故曰陈皮。”中药的治疗作用,主要在气和味,六陈药之气均很强烈,有刺激性,服用时容易发生副作用。为了避免发生这种副作用,故必须将上述六种药放置一段时间,让药气逐渐挥发,至张氏所言之“稍和”为度,并不是无期限放置,否则,药就会失去功效!

有些中药,如芦根、白茅根、生地、石斛、青果、麦冬、沙参等,鲜者,较陈久者之效果为佳。为什么呢?因为这些鲜药味甘而气不浓烈,没有刺激性,加之所含津质较熟者为多,故用之则最能生津养液也。事实说明,上述诸药偏于味,六陈药偏于气,气味不同,用法必然各异。

应当指出,六陈说提出至今已千年有余,其间由于使用中药之种类在不断增加,宜陈久使用的中药也在扩大,早已超出了六种。所以,使用宜陈久的中药,不能只局限上述六种,应本着药物之气的强烈与否而取舍之。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自拟“仙逍散”治痤疮

我孙子刚满15周岁,讨厌的青春痘成片成片地“撒播”到他的脸上。为帮孙子“战痘”,寻找治痘对策,我翻阅了大量报刊和医学书籍,通过学习辨证,找到了引发此病的原因。原来在发病前,我孙子嗜好厚味,特别是辛辣、煎炸,像烧烤羊肉片、油炸鸡柳等食品,他最爱吃。因此,导致脏腑蕴热,火毒结聚,火热毒邪郁阻脸部皮肤。故治疗宜泻火解毒,活血散结。于是我以“仙方活命饮”做基础方,再加“丹栀逍遥散”,二方合并,共研成粉,取名为“仙逍散”,口服,每次12克,一日2次,分早晚饭后开水冲服,连服20天,脸部炎症逐渐消失,孙子别提多高兴了。

仙方活命饮组方:乳香、没药、当归、浙贝母、陈皮、穿山甲(炙)、白芷各9克,皂角刺、甘草、防风各6克,天花粉、赤芍、金银花各12克。这个方以清热解毒为主,理气活血散结为辅。丹栀逍遥散组方:白芍、茯苓、炒白术、柴胡各9克,牡丹皮、炒山栀、炙甘草各4.5克。此方加上方养血和营、清肝健脾,具有增强肝脏功能和强化肝脏的解毒作用,对常食烧烤和饮食不当引起的“内火”问题可迎刃而解。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人具体情况不同,中医药需要辨证论治。上方请先咨询当地中医师,确认适合自身体质再行使用。

王作金 摘自《家庭用药》

中医如何调理慢性疲劳

王先生是一位商人,过去精力十分充沛,每天平均仅休息四五个小时。但是近半年来总感觉自己“不在状态”,疲劳乏力、嗜睡、记忆力减退。到医院做过许多检查,也没有发现问题,后来,进行“疲劳量表”测定后,被诊断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原理目前尚不清楚,现代医学认为与过度劳累、病毒感染、免疫异常、内分泌失调等有关。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属“虚劳、内伤发热、失眠”的范畴,即由于慢性持续性的劳心劳力过度,导致气血亏虚、功能紊乱,从而使病人出观脾胃内伤。

在调理上,中医有许多传统的经典方剂对患者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对于出现疲劳无力症状的患者,可选用升阳益胃汤;失眠可选用酸枣仁汤;急躁易怒可选用丹栀逍遥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可选用归脾丸等。另外,有许多补益类的中药对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也有很好的效果,如西洋参制荆、红景天制剂、黄芪制剂、冬虫夏草制剂等,这类制剂既可以缓解症状,又可以调节免疫力。

何世桢 摘自《人民网》

当心“秋燥”伤肺

秋季干旱少雨,燥邪当令。秋季又是夏去冬来的转换时期,人的抗病能力有所下降,由此秋燥之邪就易乘虚侵入,引起许多疾病,所谓“秋后算账”,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祖国医学认为:秋天发病特点在于“秋燥伤肺”,意思是指秋季好发肺系疾病,呼吸道病最多见。早秋之时,从立秋至秋分,夏日暑热尾气未消,湿邪燥邪合并伤人,称为温燥,极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慢性哮喘等,此外还有其它疾病出现。若至中晚秋,从立夏至秋分后,天气转凉,寒邪与燥邪结合伤人,称为凉燥,除导致上感、咳嗽、哮喘、支气管扩张等病以外,由于寒邪收引、血管收缩,脑血管的病变特别是中风也随之而来,对于中老年人来说特别要小心为是。

根据秋季的发病特点,我们必须增强防病意识,适应气候变化,避免秋燥伤人,防止外邪侵入。早秋气温虽高,但温差较大,昼热夜凉,需注意增减衣被,不可贪凉露卧,尽量不用空调风扇;中晚秋气候逐渐变冷,需注意保温,加强饮食调护,保持心态平衡。早秋多食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之类的物品,如百合、银耳、水果、西洋参等,中晚秋多用温补食品,保持心态平衡,尤其老年人、高血压患者,更须防止因情绪激动而诱发中风;重视适度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例如晨起锻炼健身,打太极拳、做气功、按摩迎香穴等方法,都是秋季保健的好措施,通过调动体内积极因素,达到御邪抗病的目的。

摘自《扬子晚报》

哪六种人容易血脂高

从中医来看,有六种体质的人最易发生血脂高――气虚、痰湿、阴虚、阳虚、湿热、气郁。在这六种特殊体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气虚质和痰湿质。如果平时一动就出虚汗,就与气虚有关;如果总是昏昏沉沉,舌苔又厚,而且胃口不好,大便有黏质,就可能是痰湿体质。

气虚是因为脾功能不调导致的,而脾功能不调的原因包括受寒、饮食不周、过分劳碌等。中医认为脾脏运化不良会在体内产生痰浊,如果不能正常地排出体外,就等于患上了西医诊断的“高血脂”。

气虚者运动要适量,平时注意保暖、静养、不宜多言,因为“多言耗气”。

饮食上则应多选用具有健脾益气作用的食物,如小麦、黄豆、豆浆、山药、猪心、牛奶、蜂蜜、鱼头、大枣、莲子、蚝肉、小米、粳米等,不可食用过于黏腻或难以消化的食物。

痰湿体质者多为偏食、吸烟、熬夜和高脂肪摄入的人群,这些基本都是高血脂的形成原因。也许很多人的血脂在体检结果上还勉强在正常值范围之内,但是痰湿的体质早已形成,这样的人要防止高血脂的发生,必须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秋天可以用雪梨、百合煮汤进食,多食用山楂、苹果,既润燥又可以降血脂,必须避免肥甘厚腻食物。

其他四种易患血脂高的体质

阴虚体质:痛经、口唇色暗的女性。

阳虚体质:肥胖、头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怕冷。

湿热体质:肥胖、心烦失眠、面红目赤、便秘尿黄。

气郁体质:抑郁、胸闷、嗳气、泛酸苦水、失眠多梦、妇女月经不调。

叶 依 摘自《健康报》

神仙“方剂”

祖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诸多的中药方剂中,以“神仙”命名的方剂屡见不鲜。下面将常用的几款“神仙”方剂予以介绍――

四神丸由吴茱萸、五味子、煨肉豆蔻、补骨脂为君臣,生姜、大枣为佐使组成。具有温肾暖脾、涩肠止泄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脾肾虚寒证,症见五更泻泄,久泻不愈,食少不化或腰酸泻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现代用于治疗慢性肠炎、慢性结肠炎、肠结核等。

五神汤由车前子、牛膝、茯苓、紫花地丁、金银花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分利湿热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下肢骨痈初起或各种损伤后并发下焦湿热,小便赤痛者。现代用于治疗骨髓炎、泌尿系统感染等属于湿热证者。

六神散由生姜、茯苓、炙甘草、扁豆、炙黄芪、白术、人参、大枣等组成。具有健脾益气、实卫固表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气虚证,症见面色萎黄,精神欠佳,不思饮食,常自汗出,大便溏薄,大便常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舌淡苔白脉弱等。

八仙糕由糯米、山药、粳米、人参、白糖、芡实、莲子肉、茯苓、蜂蜜组成。具有健脾养胃、益气和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年迈体表,脏腑虚损,脾胃虚弱,精神不振,面黄肌瘦,饮食无味,食不知饥,大便溏薄等。

九仙散由五味子、桔梗、生姜、人参、贝母、大枣、婴粟壳、桑白皮、阿胶、款冬花、乌梅组成。具有敛肺止咳、益气养阴的功效。临床主要用于治疗肺气耗散、肺阴亏损证,症见久咳不愈,咳甚者气喘自汗,痰少黏稠,脉虚数等。现代用于治疗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等。

中医中药范文第7篇

关键词 中医中药 发展 问题

药品是为病人服务的,只有疗效好、毒副作用小的药品才会有发展前途。目前,对治疗免疫系统疾病、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的西药极少,即使有,也伴随着较明显的副作用,所以中医中药具有很大的发展前途,它不仅跟西药一样可以治病救人,而且开发起来相对容易,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还可为生产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1、“非典”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非典型肺炎”从200211开始流行,2003年上半年达到高潮,给中国乃至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闹得全国上下人心惶惶,使交通、运输、航空等行业都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非典”的突然流行对卫生防疫和临床医疗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初期,大量的医务人员被感染,甚至死亡,使人们心理的恐惧达到了极点。

在治疗上,开始以西医治疗为主,但西药有它的临床特点:1.西药在抗病毒方面的药物不多,更没有特效药,只有对症处理;2.西医在处理高烧病人和危重病人时,常使用大量的激素(激素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①激素抑制了机体的免疫反应,使特异抗体的产生受到抑制,不利于机体以后的康复。②激素干扰了机体整个免疫调节系统,大大降低了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使危重病人易进入衰竭期。③激素容易引起潜在的感染病灶的扩散。④危重病人中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又抑制了激素的应用);3.西药疫苗研制周期过长,投资又大,加上病毒变异较快,严重限制了疫苗的研制,还有西药提高免疫功能多为单体,作用不强,又有副作用,价格又贵。

中药治疗此类病毒也有它的临床特点:1.中药对此病毒有很强的抑制和杀灭作用,能有效控制传染源;2.中药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有利于病人的康复;3.中药方剂没有毒副作用,不会给病人带来新的危害;4.中药方剂配方复杂,病毒不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中药具备了长期有效性;5.中药价格低,应用方便,病人容易接受。凡能治疗的药都有预防作用,有利于疾病的及早预防和治疗。据新华社报道,吴仪副总理在20030508下午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了中医药治疗SARS的会议,她在会上强调,中医是抗击非典型肺炎的一支重要力量,要充分认识中医药的科学价值,积极利用中医药资源,发挥广大中医药医务人员的作用,中西医结合,共同完成防治非典型肺炎的使命。由此可见,中医药在抗SARS中赢得国家高层的肯定。

2、中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我国是中医药的发源地,中药是我国的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及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我国超过50%的人治病时服用中药;患病就医时,首选中药治疗者占24%;几乎所有人在一生中都使用过中药。但是中国中药在市场上根本就没有地位。这么大的一个中国,在中药贸易中所占比例才3%[1],而且大多数是以原料形式进行交易,而日本的贸易额占了市场的80%多,中国成了中药原料的主要供给地,中国很多中药知识产权都被外国强占。这是我们国家的耻辱,也是我们国家的损失。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巡视员骆诗文介绍,我国中药出口最高值曾达到年创汇7亿美元,但从1996年开始,总体上逐年下降趋势相当明显。2002年,我国6.2亿美元中药出口中,中药中间体等提取物占1.64亿美元,并被境外用作生产洋中药的原料,销回我国。日本一家中药企业以我国中成药六神丸加工制成的救心丹,年销售额达1亿美元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销售到我国。川贝枇杷膏、保心安油、驱风油、红花油等“洋中药”竟将我国同类产品打得无还手之力。“洋中药”的长驱直入,在业内引起强烈震动。一时间,中药现代化、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成了业内最时髦的话题,古老的中药配方也成了许多商家甚至国际医药巨头竞相追逐的目标。所以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大力开发中医中药,让其在临床上更好的发挥作用。按道理,中国中药在国际市场上至少要占到50%以上,才能对得起我国的中医药地位。

3、中药开发的优势

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的西药制药工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西药以仿制品居多,没有独立的知识产权,所以生产企业迫切需要开发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新药。在中国开发中药新药还是很有优势的,具有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因此,只要各相关行业通力合作,建立现代化的中药生产企业,大力开发中药新药,不仅会给商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还会为推动我国中药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中药至少在三个方面具有相对的优势:在新药开发上,原料资源、研制费用和开发周期、开发难度与安全性均具西药无可比拟的特色和优势;在用药费用上,中药比西药更经济;在工业生产中,不论是工 艺难度,还是设备、能源等的投入,生产中药都比生产生物工程药、化学合成药易行得多”。

中国进入WTO后,为中国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为中国中药在各国的应用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是推广中医中药的大好时机。中国是一个中药生产大国,有丰富的药材资源,是一个非常大的原料市场;我国拥有1万多种可药用的植物,有系统的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浩瀚的医籍文献资源,在民间还有大量的单方、验方。中国人应用中药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也是一个应用中药的大市场。因此,中药开发的优势是必然的。

4、我国目前中药开发存在的问题

在临床医疗中,药品的质量是最重要的,中药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无效成分和杂质含量偏多,药效的物质基础难以确定,这就给科学、客观、准确地评价中药系统的特点和优势带来了困难。到目前为止,世界市场上的中药品种已经超过8 000种,其疗效也被世界各国人民所接受。然而,我国的中药制剂仍然是“黑、大、粗”为主的丸、散、膏、汤为主,与现代医药制剂相比,服用十分不便,这对于中药走向国际市场极为不利。所以进行中药的现代剂型研发,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使用新型给药技术,使中药制成符合现代潮流的制剂形式,无疑是中药现代化的一条捷径。它将极大地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消费者的依从性,增强中药的市场竞争力。因此我们应该借鉴日本在中药开发上的经验,利用现代先进的制药设备,除去中药的无效成分。只有质量高疗效好的药品才会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中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中医中药;扶正固本;消散结;理冲消汤;卵巢囊肿

【中图分类号】R711.7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009-01

卵巢囊肿(ovarian cyst,OC)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瘕”范畴,现代医学认为卵巢囊肿包括黄体囊肿、卵泡囊肿、单纯性囊肿、粘液性囊腺瘤等为妇科一种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近年来,其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约为15~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多见于20~50岁,可发于任何年龄[1]。卵巢囊肿患者早期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下腹不适、下腹坠胀疼痛、月经不调、带下量多等临床症状,病变较大且长期不愈者则严重影响患者的生育功能,甚至继发各种严重的疾病,同时其还具有恶变的倾向,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关于卵巢囊肿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和盆腔炎反复发作、环境、内分泌、病毒、一遗传等多种因素有关,现代医学主要的治疗手段为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主,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由于其为有创治疗,同时还存在复发的可能,部分患者难以接受;对于直径较小的囊肿,多采用期待疗法,尚无有效地的治疗方案。中医中药治疗卵巢囊肿临床有关报道甚多,且还可应用于卵巢较小阶段,疗效较为显著[2]。本研究遵循中医妇科“瘕”治疗以活血化瘀, 消散结为主,但必须根据患者体质攻补兼施,随症加减。并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一味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采用“扶正固本、消散结”给予20例患者理冲消汤加减治疗,并和桂枝茯苓丸治疗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中医门诊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收治的40例卵巢囊肿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符合《妇产科学》(第七版)、《实用妇产科学》(第1版)、《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卵巢囊肿的诊断标准[3]和《中医妇科学》“瘕”的诊断标准。患者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妇女下腹有结块,或胀、或痛、或满, 或月经不调,次要临床症状为头晕、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烦躁易怒、失眠、带下量多、腰膝酸痛、大便溏,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20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6.15±7.16岁,病程1 ~36月,平均病程18.06±7.75月,病情程度:轻度3例、中度12例、重度5例,卵巢囊肿大小(三径之和)4.4~11.9cm,平均6.58±2.64cm;治疗组20例年龄20~50岁,平均年龄35.56±6.98岁,病程1~36月,平均病程18.85±8.36月,病情程度:轻度2例、中度15例、重度2例,囊肿大小4.4~11.9cm,平均6.48±2.56cm。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病情构成比、囊肿大小等基线临床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高度可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20例患者给予桂枝茯苓丸(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粒/次,3次/d,经期停服,1月为1疗程,持续3个疗程;治疗组给予理冲消汤加减,方药组成:黄芪30g、鹿角霜20g(佯化兑服),茯苓20g、丹皮15g、桃仁15g、人参10g、水蛭6g(研末兑服)莪术10g、三棱10g,牛膝10g每两日一剂,每剂煎取药液800ml,分4次口服,每天早晚各200ml,1月为1疗程,持续3个疗程,经期停服,经净后2d开始服药。治疗期间不应用其他和治疗本病有关的药物或者方法。

1.3 观察指标

中医临床症候学观察包括症状、舌象、脉象、中医症候疗效评分,妇科症状和体征,B超等辅助检查。

1.4 疗效评价标准

本研究参照《中医妇产科学》、《中医诊疗常规》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痊愈:卵巢囊肿经过妇产检查、B超检查消失,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显效:囊肿大小缩小>50%,临床症状部分或者完全消失;有效:囊肿大小缩小33.33%~50%,临床症状部分消失或者减轻;无效:一个疗程后囊肿大小无改变或者缩小不足1cm,自觉临床症状减轻或者无改变。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病情分级标准[4]:参照中医症候积分标准对患者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进行评分,轻度(总分0~11分)、中度(总分12~28分)、重度(总分29~40分);中医症候改善评定标准[5]:明显改善:分值下降≥70%;部分改善:分值下降≥30%;无改善:分值下降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中医症候改善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低于治疗(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总积分对比分析( ,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病情比较(例,%)

2.2 疗效分析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χ2=3.9560,P=0.0467),均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分析(例,%)

3 讨论

卵巢囊肿在中医理论中属于“瘕”范畴,主要成因以脏腑虚弱、正气不足为本,气、血、津液失调导致气滞、血瘀、痰结、热毒为标,其质为虚实夹杂之病,中医妇科学中治疗 “瘕”以活血化瘀, 消散结为主,佐以行气化痰,兼调寒热。但必须根据患者体质,酌 用攻补、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随症加减。并遵循“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则,不可一味猛攻、峻伐,以免损伤元气。由此笔者采用扶正固本、消散结为治疗方法, 自拟理冲消汤治疗卵巢囊肿取得一定疗效。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创理冲汤、理冲丸治疗妇女闭经不行或者产后恶露不尽,结为瘕,扶正和祛邪相用颇有创意。理冲消汤拟定宗其“理冲丸”原意,消散结,扶正固本立法组方,体现了祛邪和扶正并用,攻补兼施之意。方中三棱、莪术相伍破血散瘀消,行气消积止痛,为攻坚破积之要药,配水蛭破瘀血消瘕而不耗气,桃仁破血行瘀不伤新血,红参、黄芪扶正固本增强机体功能,鹿角霜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肾助阳填精髓调理冲任。茯苓渗湿下行,健脾宁心助行血而养正气,佐丹皮活血散瘀清血中壅热,牛膝引药下行直达病所增强破瘀血消之功效。诸药合用,取其“少火则生气”元阳壮则益振奋脾阳,共奏破血消、软坚散结、补气养血、填精益髓为主之功效,并体现扶正和祛邪相通,标本同治之方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积分明显低于治疗(P

综上所述,扶正固本、消散结的治法治疗卵巢囊肿,体现祛邪和扶正并重,标本同治的治疗原则,理冲生髓饮加减治疗卵巢囊肿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吐尔逊娜依?阿布都外力.中医中药治疗炎性卵巢囊肿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1):238.

[2]王贵喜.中药内外合治卵巢囊肿82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4):30.

[3]郭丽冰.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囊肿合并感染48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6):100-100,101.

[4]韩延华,尹艳茹,甄会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卵巢囊肿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07(9):789-790.

中医中药范文第9篇

关键词 中风康复 中医 中药

脑卒中又称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是一组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它发病急,轻则言语不利,口眼歪斜,重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甚至死亡。危险性大,而且发病率近年来持续增高,已经成为中老年人谈之色变的重病之一。中风一旦发病应及时送大医院抢救治疗,这样可以给患者相对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西医治疗该病已逐渐成熟,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是,中风病患者的急性期治疗才是其漫长治疗过程中的开始,它的康复治疗是一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在中风的康复治疗过程中,中医中药发挥了其独特而卓越的治疗效果。近20年来,作为一名在基层中医科工作的中医师,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治愈了一大批患者,疗效较好。今天就在该病的治疗中,经常碰到的几个共同问题与大家探讨。

中风(现代医学中的脑梗死或脑出血)患者发病后,经过急性期的治疗,当患者症状缓解后,一大批患者会出现一个问题:即大便秘结,3~5天不解,严重的甚至半个月不解。这看似一个小问题,不值的一提,但他的存在却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过程。其实,中医的治疗是讲究辨证论治的,虽然患者肢体偏瘫或言语不利,是当前的主要症状或主要痛苦,但在问诊中,如果发现患者大便秘结,3~5天不解,而且大便呈颗粒如羊矢,进一步望诊会发现患者有舌红少苔,或舌红苔厚腻、脉洪数等症状。就可以辨病为中风的大前提下,进一步辨证为腑实证。这种腑实症相当一部分患者是在中风发病后的1个月出现,腑实积滞的症状会进一步阻碍气血的运行,影响患者的康复。在治疗中风的过程中,很讲究这个腑实证的解决。如果这个实证不除,那么该患者的肢体偏瘫、言语不利的症状就很难恢复,所以在临床治疗中风的过程中,方中往往加入:火麻仁、枳壳、山楂肉、青皮、陈皮等润肠通腑,化实消滞的药物,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也说明了中医治病的灵活性。

中风患者的肢体浮肿、疼痛的症状。中风患者在康复治疗中,患侧偏瘫的患者之中有十之八九会发生浮肿和疼痛。而且大部分患者会有害怕的心理,不肯对患侧肢体运动和锻炼,结果更由于缺少运动,进一步引起关节僵硬,活动不灵活,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使浮肿、疼痛症状加重,出现恶性循环。大部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有一种依赖的情绪,按他们的想法,总希望医生给他们开止痛药,使患侧浮肿疼痛减轻后再进行康复运动,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因为这种偏瘫引起的浮肿和疼痛是不可能仅靠吃止痛药来缓解,比较好的方法是,此时要跟患者及时的沟通,讲清其中的道理,说明病情发生的机理,只有先做被动运动,使患者肢体得到活动,加强气血循环,只有使患肢气血运行通畅了,浮肿和疼痛才能逐渐减轻。其实,从中医角度分析,患肢出现的浮肿是有水液代谢异常,是有水的积聚的,仍是阶段性的实证。实证在治疗中当“以通为用”,所以每当此时中药的治疗,也讲究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原则,适当配以当归、川芎、赤芍、酒白芍、活血通络,生黄芪、生米仁、补气消肿,广地龙、全蝎、通经活络,往往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当然用手法,通过按摩、推拿途径的也同样起到“活血通络”的作用,而且也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方法之一。中药中医的治疗及手法的康复同样都是以中医辨证为基础的,是两种不同的治疗手段,但殊途同归,体现了中医治疗病的灵活性和辨证论治。在临床中,一直强调中风康复的被动运动和自我锻炼相结合,跟患者讲清其中的道理,使患者认识到自我康复运动的重要性。结果往往收到很好的疗效。

总之,中医对中风的康复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治疗中要体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即在确定中风的大前提下要辨证治疗,抓住患者阶段性的主要症状,认真辨证论治,及时调整康复中出现新的情况,这样才能使中风患者更好的康复。同时也体现中医治疗该病的灵活性、科学性。

中医中药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R4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6-0403-01

秋季腹泻是深秋初冬时节发生于婴幼儿群体的一种时行疾病。笔者自2013年10月以来,应用中医中药治疗秋季腹泻54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治疗组54例,男28例,女26例;年龄6月――2岁,1岁以内32例,1岁以上22例;发病时间最短4小时,最长4天;单纯母乳喂养20例,混合喂养者30例,人工喂养者2例。

2、主要临床表现:水样便或蛋花样便,日5――15次,伴恶心呕吐或发热;脱水程度轻度17例,中度33例,重度4例;舌质多为淡或红,苔白或白腻,指纹多为红或淡紫;大便常规,6例有少许白细胞,12例有少许粘液,22例有脂肪球。

3、对照组60例,条件与主要表现与治疗组相似。

二、治疗方法

1、治疗组:方药组成:太子参6g 炒白术6g 云苓6g 山药6g 车前子4g 肉豆蔻2g 补骨脂2g 米壳1g 麦芽4g 枳壳3g。加减法:腹胀者加木香2g,伤阴者加乌梅10g,白芍6g,伤阳者加炮附子2g;用药方法:上药浓煎取汁100ml,频服,日一剂,拒绝服药者,取汤剂上清液100ml直肠滴入,日一次。重度脱水者辅以静脉补液。

2、对照组:以补液为主,应用庆大霉素,腹泻较重者加蒙脱石散。

三、疗效标准

治疗2天内止泻(大便

四、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效42例,占77.8%,有效12例占22.2%,平均止泻天数1.96天。对照组显效24例占40%,有效32例,占53.3%,无效4例,占6.7%,平均止泻天数2.7天,二组差异显著。

五、典型病例

王某,男,8月。2014年10月9日初诊,腹泻伴呕吐1天,1天来突发腹泻,大便呈水样或淡花样,日约10次,呕吐4次,口渴引饮,小便量少,轻度发热。查体:T37.8度,中度脱水貌,精神稍差,服软稍胀,肠鸣音亢进,舌质淡苔白腻,指纹淡紫。大便常规:脂肪球+1,水样便,WBC少许。辩证属寒湿中阻,脾清阳虚,治宜健脾利湿,温阳固涩,予以:太子参6g 炒白术6g 云苓6g 山药6g 车前子5g 麦芽4g 枳壳3g 肉蔻3g 补骨脂3g 乌梅10g。浓煎频服,日一剂。次日,1剂将尽,腹泻已止。

六、体会

婴儿秋季腹泻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属于中医“泄泻”范畴。因深秋初冬时节为寒之主气,寒邪肆虐之时,结合患儿泻下无度,便清如水,舌淡苔白,指纹淡紫或红的特点,我们认为,秋季腹泻的病因当为“寒湿时邪”,正如经云:“湿胜则濡泻”“澄彻清冷,皆属于寒”。寒湿相合,阴性已极,伤阳最重,加之小儿脾肾不足,且发病容易,转变迅速,因此,小儿一旦受邪,寒湿直中脾阳,迅速及肾,致脾肾阳虚。阳虚而湿胜,水谷不化,湿滞与精微混杂而下,泄泻乃发。正与《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脾胃”,又云“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阴气盛极之时,则令人洞泄不止也”可见秋季腹泻本虚而标实,寒湿中阻,脾肾阳虚为其基本病机。

因此,笔者自拟中药方标本兼治,方中太子参、白术、云苓、补骨脂健脾温肾,燥湿固涩以为君,车前子利水渗湿以止泻,山药、肉蔻、米壳补脾益肾,涩肠止泻,其为臣药,枳壳行气调中,麦芽消导运脾为佐使之药。全方以补为主,兼以利湿调气,药专力宏,共奏健脾利湿,温阳止泻之功效。

上一篇:兽医药理学范文 下一篇:变频电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