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基础范文

时间:2023-06-27 16:59:02

中医药基础

中医药基础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4-016-2

盆腔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及周围的结缔组织、腹膜发生炎症,包括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卵巢炎、附件炎等[1]。根据其危机程度和进展盆腔炎分为急性盆腔炎和慢性盆腔炎。慢性盆腔炎常为急性盆腔炎未能彻底治愈,或者患者体质较差,疾病迁延所致,也可无急性盆腔炎病史[2]目前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佳,中药效果较好。因此,中医药治疗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也在逐步全面与深入,现就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相关基础研究总结如下。

1动物模型的复制

在对人类盆腔炎及输卵管炎性阻塞不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其动物模型也在不断地演变。主要经历了如下阶段:输卵管粘堵术―化学性烧伤致炎―生物因子致炎[3]。目前在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方面,可以用大鼠慢性子宫内膜炎模型来代替慢性盆腔炎模型。因为子宫内膜炎既是盆腔炎的一种,又可因其上行感染引起盆腔其他脏器的炎症,而且大鼠子宫在其盆腔生殖器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认为大鼠慢性子宫内膜炎基本可以反应大鼠慢性盆腔炎的炎症状态。常用的造模方法主要有以下两种。

1.1化学性烧伤致炎模型化学性烧伤致炎一般采用苯酚胶浆,苯酚胶浆作为一种黏堵剂可造成大鼠子宫内膜的化学性烧伤,从而导致子宫内膜充血、水肿、炎性渗出、炎性黏连和阻塞,造成子宫内膜的慢性炎症。该方法造模成功率高,但需要注意苯酚胶浆的用量,可根据实验需要的炎症程度而定。向绍杰和陈颖异[4-6]采用25%的苯酚胶浆0.04ml注入子宫内,蔡雪芬[7]用20%的苯酚胶浆0.1ml注入子宫内,模型均复制成功。

1.2生物因子致炎模型化学烧伤致炎,虽然也表现为慢性炎症,在病理结果上与人类盆腔炎有一致之处,有时甚至还利于中药有效部位的筛选[8]但是致炎途径和过程与人类盆腔炎毕竟有差异,而于人类盆腔炎模型最接近的应为细菌性盆腔炎动物模型。高慧[9]曾提出应研制生物因子(细菌、病毒、病原体)致炎的盆腔炎模型。最早于1997年有资料报道了此模型的制备方法,采用β-溶血性链球菌菌液对新西兰兔双输卵管进行接种,造成兔输卵管炎变阻塞模型,后来此模型又成功造成大鼠子宫内膜炎模型。用量据致炎程度而定,一般为0.1-0.15ml(6×106个/ml)。丁云录[10]等采用大肠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混合菌液0.15ml(6×106个/ml),成功制备了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刘国生[11]等采用0.1ml(6×106个/ml)大肠杆菌菌液,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复制成功。

2药效学研究

2.1抑菌实验研究多数盆腔炎患者是由致病菌从外生殖器上行感染造成的,机体免疫下降或菌群失调时,下生殖道的常驻菌上行,引起盆腔炎。从盆腔感染标本分离的348株病原菌中,215株为革兰阴性杆菌,占61.78%,主要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褪色沙雷菌。革兰阳性球菌占36.49%,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12]。

贲彦鸿[13]等在盆炎清颗粒抑菌作用实验研究中表明,盆炎清颗粒对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抑制作用,且该抑制作用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朱传湘[14]等以平皿打孔法和试管液体双倍稀释法观察研究了紫英颗粒对慢性盆腔炎常见致病菌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紫英颗粒多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广谱的抗抑菌作用。

2.2抗炎实验研究炎症根据其发展病理过程可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种。急性炎症模型以肿胀、渗出等为指标,慢性炎症以肉芽增生为主要指标。引起肿胀的炎症模型主要有小鼠耳肿胀法、大鼠足跖浮肿法,引起肉芽增生的模型主要是大鼠棉球植入法、塑料环法、松节油诱导法等[15]。王玉坤[16]采用小鼠耳肿胀模型研究妇炎康胶囊的抗炎作用,结果显示妇炎康胶囊对二甲苯引起小鼠耳壳肿胀有明显抑制作用;对松节油诱导大鼠气囊肉芽增生也起到抑制作用。张慧芳[17]等在裴氏妇炎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中,观察了裴氏妇炎康对小鼠足趾肿胀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裴氏妇炎康颗粒可抑制致炎因子所致的炎症局部组织发生的变质和渗出。在金志春[18]在盆腔舒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中,采用塑料环法复制大鼠子宫肿胀模型,结果显示盆腔舒胶囊对子宫的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2.3镇痛实验研究慢性盆腔炎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痛经、下腹胀痛、性生活疼痛等。目前疼痛的动物模型主要是躯体疼痛模型,常用的方法有:热板法、扭体法等[15]。金志春[18]在盆腔舒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中,采用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盆腔舒胶囊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其镇痛作用强于妇科千金片,接近阿司匹林。王玉坤[16]在妇炎康软胶囊对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中,也是采用小鼠热板舔足反应和小鼠扭体反应两种模型观察妇炎康软胶囊的镇痛作用,结果显示各实验剂量的妇炎康胶囊均可以延长小鼠舔足反应潜伏期和抑制小鼠扭体反应,表明了妇盆康胶囊对慢性盆腔炎的镇痛作用。

2.4细胞因子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与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关系密切,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的作用更为明确[19-21]。TNF-α是一种由单核巨噬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多肽调节因子,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丁孝良[22]在坤复康胶囊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响中表明,TNF-α在炎症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坤复康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机制可能是该方具有抗免疫及抗炎性细胞因子作用。适度反应产生适量的TNF-α,能够增进机体的免疫应答,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共同杀灭或消除入侵的病原体,过度反应则产生过量的TNF-α,会导致过于剧烈的免疫反应发生,呈现其毒性作用,对机体造成损害。

白细胞介素2(IL-2)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参与炎症调控的淋巴因子,主要是由TH1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的,具有调节机体免疫和增加机体抗感染的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IL-2与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表面的I-2受体结合后,能引起T细胞活化、增殖,促进细胞毒T细胞的杀伤作用,增强NK细胞活性,促进B细胞分泌IgG等细胞免疫反应,因此在免疫调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IL-2可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减弱自身免疫反应,减轻组织损伤。国内的动物实验研究较为一直的结果显示:无论是用苯酚胶浆法还是用细菌法造模的,慢性盆腔炎模型中的IL-2水平均降低[7][21-23]。另外,IL-6也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有研究提示IL-6可能参与慢性炎症自身发展的病理生理,最终形成输卵管等局部组织粘连、促进肉芽纤维组织的生长[24]。

汪明德[25]等研究了IL-2、IL-6、TNF-α以及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含量的影响,表明盆宁颗粒能够改善盆腔炎模型大鼠体液免疫功能,表示这可能是治疗盆腔炎的作用机理之一。以上实验研究说明了慢性盆腔炎的发病与机体免疫紊乱有关,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使其恢复正常可能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这也说明细胞因子的研究是探讨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作用机制的重要途径。

2.5血液流变学研究中医认为慢性盆腔炎属血瘀证的范畴。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对慢性盆腔炎的治疗有非常好的效果[15]。血液流变学检测近年来广泛应用于血瘀证的诊断和研究,目前认为血液流变性、血液黏度的异常是形成血瘀证的病理基础之一。赵俊娟[26]等观察了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显示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中各项指标如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全血还原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及刚性指数等都有明显变化,慢性盆腔炎患者的血液呈浓、黏、凝、滞状态。血液流变性异常可导致血液循环和微循环的障碍,引起组织缺血、缺氧、代谢和功能失调等一系列严重后果。因此,认为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性的改变可引起机体的代谢和功能失调,应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

2.6病理组织学研究病理组织学观察是反应模型是否成功以及药物是否有治疗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向海燕[27]等研究了金刚藤分散片对大鼠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作用,实验中采用苯酚胶浆致炎,取子宫肉眼观察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金刚藤分散片组大鼠子宫内膜变化均较模型组有显著改善,说明金刚藤分散片能够抑制炎症细胞的增生,促进组织的修复,对对大鼠慢性盆腔炎有较理想的治疗作用。卢如玲[28]等研究了盆炎康合剂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病理形态学的影响,结果显示盆炎康合剂能有效改善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连,能缓解炎症细胞的浸润,改善子宫病理状态,起到治疗盆腔炎的目的。

3结语

目前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已得到充分的肯定,并且通过动物实验从抑菌、抗炎、镇痛、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以及病理组织学等多个靶点得到了证实。但是这些基础研究并不能完全说明临床效果,有的研究还呈现散在孤立的研究状态,因此,需要建立更为深入系统与完善的研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说明:按照中医理论研究出更加符合人类慢性盆腔炎的动物模型,如建立不同证候的动物模型使其更符合临床的病因;从不同层次水平加强对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研究出有效药物成分和方药以及寻找到最佳给药方法等,以便做到合理用药。通过不懈的努力,中医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基础研究必将得到更加深入全面地提高,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

[2] 徐云霞,李伟莉.慢性盆腔炎中医药治疗研究近况[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21):85-87.

[3] 高慧.盆腔炎及输卵管炎性阻塞的动物模型演变概述[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10):45-46.

[4] 向绍杰,孟莉,乔敏,等.盆炎净颗粒对苯酚胶浆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动物模型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8):52-53.

[5] 陈颖异,何晓文,肖振宇.舒康汤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6):335-336.

[6] 陈颖异,何晓文,肖振宇.舒康汤对慢性盆腔炎大鼠血液流变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3,10(2):128.

[7] 蔡雪芬,陈利芳,王樟连,等.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对慢性盆腔炎大鼠局部SigA及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361-1363.

[8] 黄嗣航,赵洁,张明,等.菝葜治疗大鼠慢性盆腔炎的有效部位的初步筛选[J].现代食品与药品杂志,2006,16(2):51-53.

[9] 高慧.中药盆炎康胶囊的药效学实验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0(1):54.

[10] 丁云录,陈声武,张秀波,等.盆腔炎颗粒对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2):57-58.

[11] 刘国生,王桐生,龙子江,等.盆腔炎冲剂对大鼠慢性盆腔炎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4,10(3):24-26.

[12] 张德忠,温建艳,周文聪,等.女性盆腔炎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学杂志,2009,19(13):1747-1750.

[13] 贲彦鸿,丁云录,李会影.盆炎清颗粒抑菌作用实验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4):368.

[14] 朱传湘,邱赛红,胡建中,等.紫英颗粒对慢性盆腔炎常见致病菌抑菌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4):39-41.

[15] 陈明.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实验研究概述[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2):202-204.

[16] 王玉坤,江勤,李前进.妇炎康软胶囊对大鼠慢性盆腔炎的作用[J].安徽医药,2007,11(5):393-395.

[17] 张慧芳,王兰.裴氏妇炎康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实验研究[J].中医研究,2009,22(9):7-9.

[18] 金志春,张敦兰,谭宫屏,等.盆腔舒胶囊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6(1):56-58.

[19] 王志国.当归芍药散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影响[J].中国药学报,2005,33(5):35-36.

[20] 刘瑞芬,杨晓娜,李伯勤.盆腔炎颗粒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6):422-425.

[21] 程庆,郑定荣,张杨华.黄芪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对IL-2和TNF-α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09,6(11):62-63.

[22] 丁孝良,王伟卓.坤复康胶囊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TNF-α、IL-2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9,30(3):354-355.

[23] 史凯凯,段徐华,杨静.败酱复方对混合菌液所致大鼠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作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6,19(2):169-171.

[24] 赵广兴,马宝璋,袁家麟.慢性盆腔炎输卵管病理与IL-2、IL-6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9):704-705.

[25] 汪明德,许浩,姜萍,等.盆宁颗粒对盆腔炎模型大鼠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9,50(8):737-739.

[26] 赵俊娟,裴颖.慢性盆腔炎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Chin-JHemorh,2001,11(2):128-129.

[27] 向海燕,侯连兵,黄嗣航,等.金刚藤分散片对大鼠慢性盆腔炎的药效学研究[J].中药材,2007,30(4):449-452.

中医药基础范文第2篇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佘靖委员的提案之一,就是“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方面的建议。3月9日下午,记者在全国政协委员驻地之一的北京会议中心,就此话题对佘靖委员做了深入采访……

中医药多领域未取得应有拓展

采访一开始,佘靖委员便坦陈:“中医基础与临床近10 年的研究进展显示,在基础研究领域,相对于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药不少研究领域未取得应有的拓展,有的甚至有日趋萎缩的趋势,概念内涵清晰表述严密的理论尚未建立, 中医基础学科群尚未分化形成,基础研究对临床诊疗的带动和推进作用远未显;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能力与代医学相比,差距逐年增大,中医药科技为临床诊疗提供的支撑不足。”

为此,佘靖委员建议,国家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工作,设立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专项,在此基础上,促进中医药基础研究,加快基础研究对中医临床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促进中医药整体水平提高和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三条措施建言基础理论建设

佘靖委员进一步阐释说,“要解决上述问题,我认为要从三方面着手。首先,要制定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的阶段性规划,明确发展方向、阶段性目标,建设内容等。”

佘靖委员回顾说:“早在2007年,国家科技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6个部委就联合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其中便包括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的任务和内容。同时,国家‘973计划’中还设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专题,这都极大地支持和推进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尚无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的规划。因此,我建议就此问题――包括中医药基础理论建设的状分析,发展方向与内容、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及其任务,保障措施等,进行充分论证并形成规划,更好组合有队伍,分工合作,组织落实。”

“第二点,就是要设立专项经费,支持中医药基础重点学科建设与学科分化。”佘靖委员继续说,“因为重点学科建设是推动学术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根本;学科分化和新学科形成是研究领域深入和学术发展的标志。目前,代医学和相关生命学科的每一个二级学科下的三级学科群已经形成快速发展,而中医药基础学科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文献学、中医诊断学、方剂学等迄今仍停留在二级学科层面,没有一个三级学科进入该标准。这表明,与代医学的基础医学的三级学科迅速发展相比,中医药基础学科发展迟缓。所以,我建议国家要设立专项资金,对已在建的中医药基础理论重点学科加大支持力度,同时促进学科分化,逐步扶持建立中医基础理论三级学科群。”

“人才无疑是振兴中医、发展中医的第一要素,所以,最后一个关键措施就是要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的人才队伍建设。”佘靖委员加重语气说,“目前,我国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队伍比较薄弱,缺少专门研究团队,导致新知识产生较少,严重制约并影响着三级学科分化和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队伍的建设,不断创新机制,调动有研究队伍的积极性,建立专门研究团队,形成梯次骨干团队,深入开展研究。”

无菌制药装备应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谈完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方面的话题,佘靖委员还透露,在今年的“两会”上,她还联合医卫界23位政协委员向大会提交提案,呼吁对无菌药品生产制药设备实施市场准入制度。

对此话题,佘靖委员介绍说:“加强制药装备产品安全管理,是从药品生产的源头上确保药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这一点对于无菌药品生产更为重要。但目前我国用于无菌药品生产的制药装备尚难以满足新版GMP的要求。我国企业的无菌净化技术与国际平均水平尚有差距,自动化水平低,在线质量控制水平较低。”

中医药基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思政;中医药;基础医学

课程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显著优势。中医药如何继承和创新,如何与现代科技结合,如何使之现代化臻于更加完善已经成为医药界共同为之奋斗的、永恒的主题和任务[1]。

1将“中医”理念融入基础医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

中医药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智慧,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的理念和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的“辨证论治”“固本培元”“大医精诚”等医学理念,倡导的“春捂秋冻、寓医于食”以及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养生理念和方法,既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基础医学课程是包括中医药类专业在内的所有医药专业必学的课程。它所研究的关于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及其规律为其他所有应用医学所遵循。通过学习基础医学课程,学生得以了解人的生命和疾病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中医药学科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招生时中医药类专业文理兼收,学生中往往文科背景者较多。由于基础医学与中医药的学科体系差异,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对于在基础医学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需求更为强烈。将思政有效融入医学基础课程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将中医理念外化于行、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实现与构建润物无声式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课程思政融合体系,使中医药文化与基础医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发挥中医药独特的文化价值,对于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利用课程思政在“西医药”课程的教学中,将传承创新中医药事业的理想信念熔铸于每位中医药学生的内心,对于增加中医药专业学生对本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深刻认识中西医并重的意义和培养中医药综合性拔尖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挖掘有关“中医”理念的“思政元素”

笔者以《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整合调节”一章中为例,从两方面挖掘了有利于培养学生中医理念和中西医结合并重思维的课程思政融合点。

2.1从“中医整体观”出发,培养中西结合思维,激发振兴中医药文化的职业使命感

中医药理论充满了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整体观作为中医药理论基础,是唯物论和自然辨证法的体现。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仅全身组织器官联系成有机的整体,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各有不同的机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气血精津液这些基本生命物质的在体内的代谢与脏腑经络、形体官窍之间具有统一性;一切生理功能都是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统一变化的结果。生物化学“物质代谢的整合调节”一章与中医整体观的思想相辅相成。体内新陈代谢各个环节之间联系紧密,每一个环节精细、复杂、又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组织器官高度分化具有各自的功能和代谢特点,为了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适应内外环境的改变,不仅需要在各组织器官在细胞水平上保持代谢平衡,还必须协调各组织器官之间的各种物质代谢。这就需要在神经系统主导下,调节激素释放,并通过激素整合不同组织器官的各种代谢,实现整体调节,以适应饱食、空腹、饥饿、营养过剩、应激等状态,维持整体代谢平衡。讲授过程中,从中医整体观的角度分析物质代谢,一方面“物质代谢整和调节”符合“整体观”中的人体内部联系的整体统一性,能够提供给学生从哲学观到方法论的有益的启示,引导学生逐渐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来看待和分析问题;另一方面物质代谢的整体水平调节揭示了整体性的内部机制和规律以及科学地阐明人的整体性的根源,能为中医学整体观提供补充,有利于培养学生中西结合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只有掌握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才能为发掘、整理、提高祖国医学的宝藏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才能更好的继承创新中医药文化,才能使中医思维特色在新的时代环境中能获得新的生命力。借此,可鼓励学生通过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努力促进中医药与现代技术结合,振兴中医药,增强学生作为中医药人的职业使命感。

2.2联系中医“情志病”理论,引导学生培养情绪调节能力

中医“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志过极,导致气机紊乱,伤及相应的脏腑,致使脏腑的气血阴阳失调而致病。“生病起于过用”七情为病、五志化火无不与情志过极有关。中医历来强调中和之道,任何的情绪都不应过度或不及,否则有损身心,危害健康。元代蒙古医家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中除了主要阐述以食疗养生之外,亦提倡情志不应过极,保养之道应“守中”,故曰:“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不怒,百神安畅;不恼,心地清凉;乐不可极,欲不可纵。”在物质代谢调节时,讲到应激状态下一系列的代谢改变。如人在发怒或处于应激状态时,常表现出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的现象,出现心跳加快,血压上升、胃肠道运动抑制,汗腺分泌增多、血糖升高、呼吸加深加快、消化不良等现象[2];当情绪激动达到高潮时,如患有高血压,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引起脑溢血;如患有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强烈收缩,易引起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特别是消极的情绪如愤怒、怨恨、焦虑、忧郁、恐惧、痛苦等,如强度过大或持续过久,可导致神经活动机能失调,由于情绪的变化引起交感神经素的改变和大脑功能的改变,而引起某些内脏生理功能和病理形态方面的变化,而积极的情绪对人体活动常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体力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使人保持健康[3]。一方面,通过讲解让学生懂得情绪过激和消极情绪对人体的危害,引导学生主动培养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注意心理的健康并且要慎用精神药物,远离毒品。提醒学生为了身体健康,要保持心境的平和。另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祖先几百年前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被现代科学不断的验证并阐释,充分说明了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证明了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的我国传统中医药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这能极大地坚定学生对中医药文化的自信。

3结语

挖掘基础课程中的中医药文化元素,寻找到合适的思想政治教育渗透点和融入点,通过课程思政的方式,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将中医药传承创新理念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不仅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而且能极大提升学习效果,对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专业自信有重要意义。

中医药基础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随着基础医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目前多数中医药院校已建成了以显微形态、机能、解剖、生物化学等实验内容为主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使中医药学生的医学理论基础得到了全面加强。结合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及笔者多年来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经验,从实验内容、实验操作、实验考核及实验教学管理与发展趋势等几个方面做了改革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改革实验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其求知欲,还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一些实验现象,掌握其自然规律,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指标”中明确指出,实验教学中要有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行分层次的递进式教学[1]。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实验教学发展理念,把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全部列入教学改革范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基本验证性实验

基本验证性实验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旨在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此类实验项目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如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动物手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当有选择地予以保留。

1.2综合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实验知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地运用各个学科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2],并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端正、严谨的科学作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设了“体液因素及药物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内容,倡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以使其自己理清知识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也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3]。为了迎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我们创造性地为中医药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基础医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针对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讲解,并为学生提供中医药研究的实验方向;再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来自行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实践证明,此种实验教学形式符合新时期实验教学发展趋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提倡。

2改革实验过程,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动手能力是否提高是衡量实验课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在实验课上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均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均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需要,加之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合理分组、优化实验为主的解决方案,充分挖掘现有教学实验室潜力,确保中医药各个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都有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我们主张以“模拟手术”的形式让每组4名学生分工合作,他们可以分别担任“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这一较为复杂的实验项目。加强实验课堂管理,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一般从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来着手加强管理。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预习报告并认真检查,以发现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预习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预习报告制度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减少学生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试剂和耗材的不必要消耗,增加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和现象,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解释这些异常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本次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以巩固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实际水平

实验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传统的以实验报告的书写作为评价依据的考核方法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实验水平[4]。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把实验成绩分成形成性成绩(占70%)和终结性成绩(占30%)两部分,其中形成性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操作考试三部分,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预习报告(占5%)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实验报告(占10%)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所以对于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小组自评与互评(占15%)是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实验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表现的真实反映;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评价,可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并独立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终结性成绩主要是指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成绩。就像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实验课程也应重视理论讲授。在每学期末给学生安排一次以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实验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以上这种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也较为合理、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4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1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组织形式和实验过程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以此为实验过程来进行学习[5]。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注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应采取较为灵活的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其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开放实验项目中来,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组成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检索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使其有所作为,有所收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促使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完善,值得提倡。

4.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中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在中医药院校中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长期处于“教学辅助”地位,缺乏完善的职称、培训和考核体系,加之人事政策方面缺乏支持力度,青年人才往往以“人事”“人事派遣”“合同工”等形式留在实验室工作,这些都限制了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发展,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实验教学发展亦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完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为其搭建个人发展平台;同时转变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为其合理定编设岗,解决编制等各种人事问题,优化人才结构,从而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制度及考核培训机制,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5结语

随着知识的增长和更新,社会对中医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的基础,对其在教学内容、实验过程、考核方法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是现代实验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知识体系的掌握及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夏道宗.中医药院校食品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的方法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10):917-919.

[2]刘会芳,刘新霞,赵燕燕,等.机能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110-112.

[3]于海玲,朴日龙,李迎军.机能实验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2012,(6):1584-1585.

[4]蔡建秋,金清理,李士本,等.构建实验项目评价机制,推动实验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7):150-152.

[5]周蓉,陈玲,朱国庆.机能实验室开放与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12):1084-1086.

中医药基础范文第5篇

1改革实验内容,完善教学体系

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其求知欲,还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一些实验现象,掌握其自然规律,加深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指标”中明确指出,实验教学中要有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实行分层次的递进式教学[1]。为此,我们提出了“三手抓,三手都要硬”的实验教学发展理念,把基本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全部列入教学改革范围,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1.1基本验证性实验

基本验证性实验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旨在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后续实验课程打下基础。此类实验项目多为一些经典实验项目,如常用实验动物的基本使用方法;实验动物手术方法;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这些实验项目在实验教学改革中应当有选择地予以保留。

1.2综合性实验

开设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使中医药专业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基础医学各个学科的实验知识,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为学生提供一个较好地运用各个学科知识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2],并培养中医药专业学生端正、严谨的科学作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开设了“体液因素及药物对离体心脏活动的影响”“家兔动脉血压调节”等一系列综合性实验内容,倡导学生综合运用生理、病理生理、药理等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验现象,以使其自己理清知识点,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是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技能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的一种实验教学形式,也是实验教学的高级阶段[3]。为了迎合设计性实验教学,我们创造性地为中医药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基础医学综合设计实验课程。该门课程的教学,首先由教师针对实验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进行讲解,并为学生提供中医药研究的实验方向;再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来自行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独立完成;最后进行实验结果分析,撰写实验报告并进行答辩。实践证明,此种实验教学形式符合新时期实验教学发展趋势,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值得提倡。

2改革实验过程,增加学生动手操作机会

学生动手能力是否提高是衡量实验课程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而在实验课上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高等中医药院校均存在实验室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实验材料、仪器设备均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学生需要,加之院校对实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这些都会影响学生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以合理分组、优化实验为主的解决方案,充分挖掘现有教学实验室潜力,确保中医药各个专业的学生在进行实验时都有独立动手操作的机会。如在“家兔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我们主张以“模拟手术”的形式让每组4名学生分工合作,他们可以分别担任“主刀医生”“助手”“麻醉师”等不同角色,共同完成这一较为复杂的实验项目。加强实验课堂管理,也是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预期的实验教学效果,一般从实验前、中、后三个方面来着手加强管理。在实验开始之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撰写预习报告并认真检查,以发现学生对实验原理、实验操作步骤预习中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预习报告制度不仅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加深了学生对实验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够减少学生实验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减少试剂和耗材的不必要消耗,增加实验的成功率。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认真操作,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教师应要求学生如实记录数据和现象,并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解释这些异常实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验结束后,教师应让学生充分讨论本次实验过程,解释实验现象,并在此基础上撰写实验报告,以巩固理论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改革实验考核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实际水平

实验考核一直是实验教学改革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传统的以实验报告的书写作为评价依据的考核方法难以反映学生的实际实验水平[4]。我们考虑到中医药院校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把实验成绩分成形成性成绩(占70%)和终结性成绩(占30%)两部分,其中形成性成绩包括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的书写、小组自评与互评及实验操作考试三部分,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托。预习报告(占5%)可以反映学生对实验内容的预习情况;实验报告(占10%)可以反映学生的实验记录是否完整;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是否准确;以及学生对实验结果的讨论是否深刻,所以对于实验报告和预习报告的考核应予以保留。小组自评与互评(占15%)是每个实验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是实验操作情况和学生自我表现的真实反映;实验操作考试(40%)是对学生所掌握的实验操作知识的综合评价,可采取“一对一”的考试形式,由学生随机抽取试题并独立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给出成绩。终结性成绩主要是指实验知识的理论考试成绩。就像理论课重视实验操作一样,实验课程也应重视理论讲授。在每学期末给学生安排一次以实验理论和操作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理论考试,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所学实验知识的理解。实践证明,以上这种多元化的实验考核方式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也较为合理、全面地评价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4加强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4.1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一种组织形式和实验过程相结合的新型实验教学模式,它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并以此为实验过程来进行学习[5]。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始终注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和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有浓厚的兴趣,表现出较强的求知欲。对于这部分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应采取较为灵活的启发式和开放式教学方法,让其参与到各种形式的开放实验项目中来,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组成实验小组,在教师指导下,自行检索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并予以实施,使其有所作为,有所收获。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

验教学改革,充分调动了学生开展实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丰富了实验教学内容,促使实验项目不断更新完善,值得提倡。 4.2加强实验技术队伍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是实验教学工作和实验室建设中最核心的人才资源,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技术人员在中医药院校中依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他们长期处于“教学辅助”地位,缺乏完善的职称、培训和考核体系,加之人事政策方面缺乏支持力度,青年人才往往以“人事”“人事派遣”“合同工”等形式留在实验室工作,这些都限制了实验技术人员自身的发展,工作积极性难以调动,实验教学发展亦受到了严重的制约。要改变这种局面,就要完善实验技术队伍建设规划,为其搭建个人发展平台;同时转变观念,提高实验技术人员地位,为其合理定编设岗,解决编制等各种人事问题,优化人才结构,从而调动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职称评定制度及考核培训机制,以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5结语

中医药基础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中医药;专业基础课;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4-0041-03

“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例[1]。与传统的教科书、PPT、Word、PDF等静态电子教材相比,微课的视频是动态的,不仅仅有文字、图片等静态内容,还可以包括教师的解说声音、眼神和肢体语言,黑板或者白板板书过程,实验演示或者虚拟实验等多媒体内容。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被认为对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方式变革、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中医药大学的办学定位与课程特色,以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探索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的设计流程与应用模式,以期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一、微课的起源与研究现状

(一)微课的起源

微课的起源,是在开放教育资源运动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在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背景下,学习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碎片化、趣味化的特点。作为信息技术与科学深度融合的典范,微课的出现得到高度认可和广泛关注。

在我国,微课最初是从中小学得到推广和应用的[2]。大多观点认为,2011年11月佛山市教育局启动的首届中小学新课程优秀微课征集评审开启了微课在我国应用的先河。2012年9月,在“全国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展演会”上,教育部领导决定在高校开展微课应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正式启动,微课开始走进高校,逐渐引起众多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实践。

(二)微课的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微课”(Microlecture)一词缘起于国外的“微课程”。2008年秋,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最先提出“微课程”的概念。他提出把长达近一个小时的课程压缩到60秒钟以内的五步建议,这对后续研究者制作“微课”视频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为此,戴维・彭罗斯也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the one minute professor)。

此后,国外掀起微课研究与应用的浪潮,并取得显著成效,如:美国可汗学院(Khan Academy)的微视频以其便捷有效的教学方式,赢得全球众多学习者的青睐;TED在YouTube上推出的TEDEd,将课程与视频、字幕、交互式问答系统融合为一体,形成与全球用户分享理想的盛宴;英国牛津大学陆续推出时间短小的系列微课,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在此背景下,“翻转课堂”教学方式的应用与推广,在线学习、移动学习与泛在学习方式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微课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应用土壤。

可以看出,微课程在国外越来越受到重视,且大多用于翻转课堂教学及非正式培训学习,不仅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发微视频资源提供极大的借鉴意义,而且对我国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起到极大的启示作用。

2.国内研究现状。在国内,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胡铁生于2011年率先提出中文“微课”一词,此后,逐渐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国内学者围绕“什么是微课”、“怎么建设微课”、“如何应用微课”三个基本问题展开了研究。

关于什么是微课的研究。主要介绍微课的背景、含义、特征、意义及影响等。例如:胡铁生(2011)论述了“微课”的概念、组成、特点及分类,总结了区域“微课”资源库开发步骤及途径;焦建利教授(2013)分析了微课兴起的根源,认为“微课不仅成为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教育资源,而且也构成了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无论是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实践还是教师的专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黎加厚教授(2013)从教学系统要素的独特视角论述微课的发展,提出微课程教学设计的17条建议等。

P于怎么建设微课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课建设、应用及前景等问题。例如:胡铁生(2013)对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回答;吴秉健(2013)对国外微课视频资源进行了综述,将微课视频的开发和应用的目标、内容、技术特点和相关的案例效果等进行了横向的比较,阐述了国外微课视频资源开发和应用的策略对国内开发和应用带来的启示;梁乐明(2013)等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微课程资源的设计进行比较,建构起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微课程设计模式;潘丽琴(2013)阐述了音乐“微课视频”的实践价值、具体制作流程及创新之处等。

关于如何应用微课的研究。主要研究微课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比如:卓宽(2013)研究了微课在行政管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张灵芝(2014)研究了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问题;谭晖(2013)提出利用微课提高科技人才外语培训的效率;邵华(2013)从具体专业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就构建完整的微课教学环境和微课课堂教学模式、搭建有效的微课教学模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研究了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3]。

综上所述,微课程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在国内的研究逐渐升温并初见成效,但研究还相对缺乏,表现在文献数量少,研究范围窄,实证研究薄弱等方面,尤其是关于微课设计、应用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更为少见,微课与具体应用情景(如不同学科、不同群体等)整合的应用模式亟待进行系统研究。

二、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中应用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微型学习理论与情境认知理论

微型学习理论认为,若信息被拆分成为更小的学习单元,或学习以小步子进行,那么人们的学习就会更好、更有效、更简便、更加充满乐趣[4]。微型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重视学习情境、资源、活动的创设,使学生主动进行探究和意义建构。微课的出现契合了微型学习理论“微、小、轻、快”的意蕴,必然以微型学习理论做指导。依据该理论,结合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特色和定位,要求我们将课程的宏内容进行细化分解,设计微课程教学活动,与现实教学情境整合来呈现课程教学内容。

情景认知理论认为[5],知识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一种交互状态,是一种人类协调一致的系列行为。实践不能独立于学习,意义也不能与实践和情境相分离,而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依据情境认知理论,微课的设计与应用离不开情境的布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与具体实践应用相连通,把知识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

(二)现实依据:教学改革的迫切形势

中医药专业基础课在中医药大学处于辅助地位,由于课程内容多、课时少、任务量大,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采用“一锅煮”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难以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以“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该课程是中药学院制药工程、药物制剂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物理学的经典理论及其应用。课程开设十多年来,学生普遍反映较难,主要体现在:一是因为许多物理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二是课程对数学功底要求高,遇到复杂计算学生较为吃力;三是因为知识点间的衔接很紧密,学生一个环节没弄懂,后续内容学起来就犯难。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的办法有:将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遇到复杂计算时,采用传统板书的形式,便于学生理解。但经过教改实验,这些方法仍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此情况下,我们尝试利用微课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三、微课在中医药专业基础课中的应用策略

本文以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课程为例进行探讨。课程教学团队先制定微课整体建设方案,然后按照分工设计开发微视频课程资源。微课建设方案的制定,要注意引入思维导图,从而避免学习者在碎片化知识学习中迷失方向。下面重点探讨微课的设计流程和应用模式。

(一)设计流程:严守“五个”步骤

根据微型学习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微课的设计开发应注重与现实教学情境的整合,围绕“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问题”、“需要哪些素材”、“如何制作开发”、“使用效果怎样”等问题展开,整个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分析、方案设计、素材准备、开发制作、测试评价五个阶段,如图1所示。

以“药用物理学”流体动力学中的“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为例,微课的设计流程见表1所示。

表1 “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微课设计示例

(二)教学模式:“三备―四步―一复习”

微课应用模式的构建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展开。课前,学生登录课程学习平台,观看微视频和数字材料,完成概念性知识点的学习,并进行课前测试练习[7],将自主学习时碰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登记。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材料、测试练习和笔记疑难情况,对课程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进行设计。课中,教师结合互动平台的问题反馈调整教学内容,通过微视频引入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知识讲解、课堂知识应用和课堂小结。课后,学生通^观看教学视频来复习回顾学习内容,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相结合的“三备―四步―一复习”的微课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图2 “三备―四步―一复习”微课教学应用模式

(三)案例:“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课堂实录

以“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为例开展微课教学实践,教学实录如下。

1.课前。首先,学生登录课程学习平台,在“学生自学”栏目中自主学习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和电子材料;然后开展课前摸底自测练习;最后学生将遇到的难点问题在课程平台的“笔记疑难”中记录下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分析数字材料、测试练习和笔记疑难,在此基础上开展备课。备课的重点是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反馈,这是教师备课的基本依据。

2.课中。首先,播放香蕉球视频,引入课程内容;其次,开展伯努利公式推导。通过理想流体和稳定流体的概念,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及功能原理建立物理模型,推导出方程公式,同时讲解公式的意义及适用条件;再次,讲解方程的应用。通过一个应用实例,给出水流的速度、压强、管的内径、水沿水管某一截面管的内径等参数,求该截面处的流速和压强。同时结合中医药专业特点,演示文丘里流量计原理。最后,进行课堂小结。

3.课后。学生登录课程平台复习课程内容,教师对课前与课中安排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等内容进行反思,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

四、展望

在教育信息化迅猛发展和微课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背景下,本文依托广东省“青年教师信息化新课堂”试验课程“药用物理学”,对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的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模式进行了细粒度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微课设计与应用理论,对微课在中医药大学中的推广,对教学资源的建设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对促进中医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后期笔者还将从教学环境筹建情况、教学互动情况、教学效果、教学总结及交流研讨等四个方面,对微课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更加注重资源构建和教学的互动,形成有别于传统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也是后期的重点研究工作[8]。

参考文献:

[1]谢伟.微课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中的适用[J].学理论,

2015,(12).

[2]张灵芝.微课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4,(26).

[3]周青松.高职会计专业出纳实务课程微课教学应用研究

[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2).

[4]许爱军.高职数字教学资源开放与共享的动因分析及模

式构建[J].成人教育,2015,(4).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

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6]陈昭喜.信息技术与中医药类专业基础课整合研究――

以《药用物理学》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

学版,2012,(4).

[7]刘颖.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三类“微课程”的对比分

析[J].教育信息技术,2015,(8).

[8]许爱军.高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发展现状、困境与推进

中医药基础范文第7篇

【关键词】实验整合 实验教学体系 模块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6-01

实验教学是大学本科专业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1]。基础化学实验课程包括无机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物理化学实验,即我们常说的“四大化学”实验,它是中医药院校各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实验技术,也是今后学习专业实验的基础,所以学好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至关重要。

一、打破按单一学科设置实验,整合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实验内容都是基本的操作,有的实验项目放在大一开设,而有的放在大二开设,如“分析化学实验”中的“滴定分析操作”,实验内容是:(1)掌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基本操作;(2)练习滴定操作、初步掌握准确确定终点的方法。而“无机化学实验”中的“醋酸电离常数和电离度的测定”实验内容是:(1)掌握容量瓶、移液管、滴定管的基本操作;(2)测定醋酸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两者都是以滴定分析操作为主,分析化学实验练习滴定分析操作,安排在大二开设,而无机化学实验是练习滴定分析操作后,再测定醋酸的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却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我们认为这一设置不合理,导致了大量问题的出现,如:(1)造成了实验场地安排的重复、实验教学设备的分散和实验试剂的重复配制、浪费现象; (2)学生做分析化学实验时认为实验重复,以前做过,导致做实验不专心; (3)增加了实验教辅人员的工作量等。

以上例为代表,尚有多个实验有此现象,综上原因,我们认为是一种传统的实验依附理论课程而带来的不适应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象,应打破原来按单一学科设置实验,改变教学内容过度重复交叉,对基础化学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形成模块化、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和完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2]

本院各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建立的目标是:为培养具有较强基本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药学人才打好扎实根基。基础实验是专业实验课程的基石,只有基础实验技能扎实,才能更好的做好专业实验,才能对专业课程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运用。应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并完善符合药学院各专业特点的一体化、多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注重基本技能培养,建立“一级教育实验、二级教育实验、三级教育实验”的“渐进式”一体化基础实验教学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入手,“一级教育实验”全部为“四大化学”中的基本操作训练,安排在大一开设,着重训练学生基本实验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二级教育实验”为原学科实验除去基础操作训练的实验;可安排在大一第二学期和大二开设,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运用熟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完成每一门实验;“三级教育实验”为综合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把前两级实验技能牢固掌握,尝试独立思考和完成融合“四大化学”技能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思维。

1.为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实验中心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

2.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性质、实验内容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心不断改进教学实验方法,在保证实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给学生选择实验内容和进行实验时间的灵活性,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

3.改变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以往的实验都由教师准备好实验仪器并做详细讲解,学生只按教材步骤“照方抓药”的消极被动完成实验的状况;重视实验技术研究,实验项目选择,实验方案设计有利于启迪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模式,形成以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为主的学习方式。

4.建立全面开放的基础性实验室

开放性实验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独立操作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将教学重点放在化学实验的设计思想和方法上[3]。建立专门的基础性实验室,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规范法操作习惯。采取网上及课堂教学的方法,借助多媒体等手段,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4]。学生随时可进入实验室,利于节约大量的实验学时,用于锻炼基本操作能力及独立创新能力。

三、实施效果

1.精选实验内容、串联实验等整合方式,有利于基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5]。

2.良好的实验体系和教学方法能夯实学生的基础技能,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有利于促进各专业学生(包括医药学类专业以及食品、工程等非医类专业)综合实验操作能力、相互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及毕业论文质量等等方面的提高。

4.有利于培养医学本科创新性人才[6]。

5.通过教师教学、学生反馈相辅相成,有利于提高整个本科实验教学水平。

四、结语

2008年以前,国内高等院校各专业实验教学及其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于相对单一和传统的状态,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按各专业课程及其理论教学进度,开设各自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从08年开始,打破“实验按学科设置”的实验教学改革在全国综合性院校逐渐推行,省教育厅明确,所有“省示范性实验中心”必须全力推行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以“部级示范实验中心”为标准,在全省范围全面铺开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相对而言,中医药院校的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缓慢,目前,北京、上海、广州、南京中医药大学等兄弟院校都走在了改革最前端,我们应该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基础实验的整合,逐步推进实施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林庆宇,张 志,毛献萍等.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校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探索,贺州学院学报[J],2013,29(2):144-146

[2]江星明,刘文龙,李荣东. 通过示范中心建设推进实验教学体系改革,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0,30(10):54-56

[3]倪春林,周家容,罗志刚等.农科基础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实验的探索,理工高教研究[J],2010,29(1):108

[4]江星明,刘文龙,李荣东.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J],2010(28):66

[5]卜晓莉.基础化学实验的绿色化改革初探,广东化工[J],2013,40(7):149,145

[6]王虹,曹晓群.深化基础化学实验改革,培养医学本科创新人才,中国教育技术装备[J],2013,(9):130-131

作者简介:

江星明,男,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中药质量与药物分析工作。

中医药基础范文第8篇

为了提高学生的感官刺激和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可以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尤其是制作精美且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视频对于该门课的学习特别有帮助。学生在看这样的视频时,基本都是目不转睛,非常有兴趣,且乐于学习。每次在视频播放后,笔者都要给学生提一些相关的专业问题,通过提问笔者感觉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很强,学习兴趣很浓,这样轻松愉快地就把知识掌握了。

2业余时间的专业协会活动

学习不止是课堂上的行为,课外的时间也是不容忽视的。高职学校的学生经常会有很多的业余时间,利用好这些时间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学习兴趣。

3互动学习让学习更有激情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非常注意和学生的互动,尤其是他们感兴趣的互动。比如在讲解“经络学”知识的时候,由于经络繁杂、涉及的穴位众多,学生初次接触这样的知识,难免会感到高深莫测,不好理解。正常的课堂讲解是枯燥乏味的,根本就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通过反复摸索实践,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把经络学的知识化繁为简,只讲十二正经,别的经络一带而过,在十二正经里,只选一两个代表性的经络作为重点介绍,选择哪条经络基本都和季节相对应,达到学习、养生、保健于一体的目的。

比如春季重在养肝,又是外邪容易侵入人体的季节,因此在这个季节主要给学生介绍肝经和肺经两条经络。在讲解经络的时候更注重的是经络上的主要穴位介绍以及保健按摩的相关知识,同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一起做。此外,笔者还给学生介绍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如女生爱美,就教她们进行几个穴位的美容按摩;有的男生脸上长痘痘,就教他们如何祛痘取穴按摩……通过这样的学习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把德育和该门课进行有机融合,使德育始终贯穿于教学

教书育人是每位教师的基本职责和师德要求,作为专业教师经常会感到专业教学和德育相互融合有难度。笔者在教学中也是不停地寻求好的融合方法,最好是能在专业教学中慢慢地渗透德育的理念和思想,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比如,前段时间某校班级男生与同学发生了矛盾,由于年轻,容易冲动,最后动手打架了。虽然这件事情没有发生在笔者所带的班级里,但有必要防患于未然,就像中医里经常强调的“治未病”一样。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在讲解肝经的时候,主要针对男生正气足、肝火旺的特点,把如何泻肝火,调节情绪和阴阳之间的平衡做了一次近乎完美的阐述,手把手教给他们穴位按压泻肝火,调阴阳,使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得到了保健,还提高了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做到了“一举三得”。

总之,教师的教法千差万别,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学习无止境,探索无止境,为了下一代,为了学生,笔者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中医药基础范文第9篇

北京市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雄厚的发展基础,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北京市中医药科研机构数占全国的12%,中医药科研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占全国的22%。而2010年4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选为全国首批两个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之一的东城区,在北京市中医药领域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中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基础。

资源丰富

东城区之所以成为部级的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实验区,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其区域内丰富的中医药资源。在东城区41.84平方公里的辖域内,集中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研国医馆医学研究中心、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北京炎黄经络研究中心等在内的多家官方、非官方中医药研究机构。其中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核心作用最为明显,成立于1955年的中国中医科学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集科研、医疗、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学科齐全、设备先进、科研力量雄厚的中医药研究机构。此外,首都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培训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北京高等中医药培训学校等多家中医药教育培训机构也位于东城区。这些科研教育机构承担着国家各级、各类课题近千项,拥有大量的科研成果,对全国的中医药学术发展起着组织与推动作用,同时也是带动区域乃至全国中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源头。

东城区拥有中西合璧的医疗资源,既有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医院、鼓楼中医医院等中医院,也有济仁中医骨病医院等专科中医院,还有协和医院、卫生部北京医院、同仁医院等综合医院,此外,还分布着杏林中医门诊部、庆余堂中医诊所等几十所中医门诊部。这些医疗机构在东城区共同形成了集综合性、专业化、特色化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医疗服务体系。

东城辖区内拥有的多家全国性中医药出版传媒机构也是东城区振兴中医药产业的优势之一,其中包括医疗养生保健报、《中医》、《中国中西医结合》、《中国中药》,《中国针灸》、《世界针灸》等报纸杂志,形成了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中医药文化学术平台。

同时,在东城区域内广泛分布的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国传统医药交流中心、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等多个中医药学术组织和团体,对促进全国乃至世界的中医药学术交流和文化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中介桥梁作用。

此外,东城区内的数十家中成药、医疗用品及器材等制造销售公司,构成了中医药产品重要的流通平台。其中,作为我国中药行业金字招牌的同仁堂便是东城区中成药制造和流通的主要代表。

主要挑战

尽管东城区拥有丰富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基础,但如何保护中医药的原创知识产权与科研成果,提高国内外对中医药的认可度,制定适合中医药的质量检测指标及临床疗效标准等还需要做大量的基础工作,特别是现行的药品专利制度主要依据以化学药品为主的西药标准,亟需搭建起专门针对植物药的中医药基础研究、产品检验与检测、专利保护等公共服务平台,形成区别于化学药品的保护检测体系。

由于中国近几年才开始重视中医药产业的振兴,据统计,我国天然药物仅占全球天然药物市场的3%,5%,导致中国的中医药产业发展市场化、信息化不足。东城区尽管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研发平台,形成了大量的待转化成果,但其没有足够的市场化经验,又与产业化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交流平台,使得企业无法及时了解其最新科研成果,成果产业化进展缓慢。尽快建立中医药产权。技术、产品的交易平台,促进中医药产业相关要素集聚,已成为中医药产业研发成果产业化的当务之急。

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疾病治疗到保健养生美容再到健康培训将是医疗服务升级的基本轨迹,目前东城区已基本形成学科健全,品质优秀的中医治疗体系,但向保健、养生、美容、教育培训等附加值较高领域的拓展还不够充分。

发展策略

作为东城区的特色产业,协同效应的发挥决定着整个区域的中医药产业发展程度,只有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同仁堂等核心资源的外溢、扩散效应,才能实现中医药产业在区域内的专业化集聚。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基础研究优势,吸引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企业研发中心在周边地区形成集聚,并逐步向外辐射,促进保健治疗、康复养生等中医医疗服务在新太仓地区集聚。同时,结合人口疏散和传统房屋修缮,建设四合院中医药养生会所,发展中医药养生康体街区。

同仁堂制造的品牌优势也有待加强,依托其品牌可吸引国内外知名中医药制造企业的营销部门在东城集聚,将中医药文化及相关产业植入历史文化保护区,形成中医药传统文化街区。并依托中医药博物馆、北京中医院、同仁堂中医医院、协和医院等中医药文化医疗服务机构,塑造东城区独有的中医药产业氛围,培育适合中医药产业创新的土壤。

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中医药产业创新体系事关该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应尽快建立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和产业化技术支撑等公共研发平台,形成一批部级、市级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开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在现代中医药产业化关键技术、中药制造先进工艺、新材料应用、高新中药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研发出质量标准完善、药效机理清楚、安全、高效、可控、科技含量高的新中药产品,并择优一批名优中药产品完成二次开发,整合技术资源,加快北京名老中医药方的研究,为开发新药、名药提供公益性的共性技术及专业化服务。

同时,建立技术产权及产品交易平台,大力发展中医药知识产权转移、技术经纪,中医药科技成果推介、中医药创业投融资。电子商务等规范服务的中介服务机构和组织,促进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

形成融预防、保健、治疗、康复、养生为一体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体系,有利于树立东城区独具特色的中医药发展区域品牌。应积极吸引“名院、名科、名医、名术”聚集东城,形成医疗学科健全、专业特色集聚、服务品质优秀,在全国有示范作用的中医药品牌服务区。并吸引海内外有影响力的中医药企业中国区总部及地区总部,重点是企业研发总部和销售总部,形成具有影响力的中医药研发、销售。信息和人力资源聚集地。

此外,还应发挥东城中医药的品牌作用,强化国际交流合作,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积极创办“世界中医药北京论坛”,促进世界范围内的中医药学术交流与合作,以扩大东城区在中医药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中医药基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医学实验课程;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55-02

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层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研究生教育质量对国家发展影响重大、意义深远。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具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也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生实验教学是提升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对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越来越需要大量精通中医药专业知识,又具有创新性思维并熟练掌握现代生物学技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结合我校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际,在硕士研究生中开设了融合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等多个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实验技术课程,并对课程内容、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一、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1]。目前,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实验教学被看作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研究生重专业理论、对实验教学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科研意识相对单薄;实验课程费时、费力、费钱,中医药院校针对研究生实验教学开展的较少,即使开设,也多是各学科各自为政的零散实验,少有多学科、系列化、综合性实验课程。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缺少学科交叉意识,不能有效地将先进的西医技术手段与传统中医药研究相结合,在科研设计以及科研论文完成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因此,强化实验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二、课程建设

1.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我校于2010年起面向一年级研究生开设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性的实验技术课程——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课程共36学时,其中理论课8学时,实验课32学时。理论课重点介绍西医学、生物学技术发展状况、西医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中医药实验选题以及科研项目申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实验课内容选择研究生科研设计和毕业论文中最常用的技术,主要包括急性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实验动物的取材、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培养技术、Western-blot技术以及RT-PCR技术等[2]。为了保证教学质量,该课程由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博士学位教师担任。针对该课程内容,组织任课教师专门撰写了《基础医学实验技术》(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作为授课教材。同时,我们建立的相对完善的考核制度,从2个层次对学生进行考核,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共60分,撰写一篇综述性论文40分[2]。

2.依托规模化的实验科研、教学平台。研究生实验教学首先要有完善的硬件设施,我校研究生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课程依托基础医学院科研实验中心。该中心既拥有细胞培养、免疫组化、RT-PCR、Western-blot等相关实验仪器设备,同时还有膜片钳、激光共聚焦等大型仪器可供研究生观摩示教,为课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硬件保障。

3.中西医结合,体现学科交叉。中医药专业的研究生肩负着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神圣职责,在实验设计上,充分注意到中西医结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具体的中医药专业特点对实验进行初步设计。实验操作具体设置方面,囊括了研究生科研论文设计中最常用的含药血清制备、实验动物取材、免疫组织化学、细胞培养、Western-blot以及RT-PCR等技术。如学生按照已确定的实验设计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建立中医脾虚动物模型,取材、提取核酸和蛋白,利用RT-PCR和Western-blot等技术完成相关基因和蛋白的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得出结论,并进一步联系临床实际,探讨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在这一过程中,极大提高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强化了实验技术的培训,提高了科研水平。

4.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本课程主讲教师由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各个教研室的优秀教师承担,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副教授以上职称,同时均兼任科研实验室负责人,不仅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同时具有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对每一位研究生严格要求,严抓细管每一个实验研究环节[3]。同时及时帮助研究生解决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积极帮助专业基础薄弱的研究生尽快掌握实验设备操作规范。

三、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教学内容多与教学实践学时数少的矛盾相对突出,比如学校只为Western-blot实验技术安排了8个学时,按每个学时40分钟计算,320分钟的时间里肯定无法完成Western-blot实验的全部内容。授课教师只能利用上课时间带学生完成凝胶制备、样品处理、电泳、转膜、封闭的过程,之后的一抗、二抗孵育以及显色等实验只能占用教师的休息时间给学生示教。不同中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向多样化与课程中多种实验技术方法的关系需进一步统一[4],我们正在积极探讨进一步的教学改革,能否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相对固定的技术路径和实验模块。

总之,通过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初步建立医学综合实验技术课程,今后我们将继续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不断改革完善实验课程,全面提高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的科研素质[5]。

参考文献:

[1]罗广波,邢岩,林彬.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医药导报,2011,17(2):108-110.

[2]王淳,井欢,王艳杰,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医学实验综合技术课程的探索与实施[J].中医教育,2012,31(1):59-60.

[3]戴晓明,陈亮,陈美娟,等.中医研究生基础医学实验课程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4):684-685.

[4]赵铁建,钟振国,方卓,等.中医药专业方向研究生《实验技术与方法》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探讨[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9,27(5):978-979.

[5]贾连群,柳春,王艳杰,等.中医药专业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探索[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10(1):25-26.

基金项目:2010年辽宁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辽宁中医药大学2009年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资助项目(200907)

作者简介:贾连群(1975-),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上一篇:插管病人护理范文 下一篇:高校心理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