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范文

时间:2023-03-02 16:28:07

中医养生保健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R2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517(2008)12-0038-02

追求身体健康长寿,从古至今,是每个人的向往。两千多年前诞生的中医学、中药学研究的就是防病治病保健康;华佗创造的五禽戏,是运动求健康;传说唐明皇向药王求练丹药,也是想靠药物来长寿。结果呢?秦始皇活了49岁,唐明皇也只活了52岁,都没有长寿。而现代的人们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加意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因为一旦失去了健康,你所拥有的一切,什么事业、地位、财富、幸福等等……都将不复存在,剩下的只有痛苦的疾病、无奈的挣扎、懊悔和遗憾。所以权利是暂时的,钱财是子孙的,健康的身体才是自己的,健康对人类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样的身体才算健康呢?世界卫生组织(WTO)指定的健康十条标准是:①精力充沛;②处事乐观;③善于休息;④应变力强;⑤免疫力强;⑥体重适当;⑦眼睛明亮;⑧牙齿健洁;⑨头发光泽;⑩肌肉丰满。

为了呵护自己的身体,使之保持最佳状态去迎接美好的明天,今天我就中医与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内容与大家一起探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风寒暑湿燥火六气随时发生变化,人如何顺应自然变化,必须应该知道四时养生保健。

1 春季易发疾病与保健

春季到来,气候渐暖,百花齐放,万象更新。然而春天风气当令,善行数变,如不注意防范,易导致旧病复发或花粉过敏、上呼吸道感染、关节炎、肾炎、春季皮炎等。春季养生应注意四个字:衣、食、住、行。衣:注意保暖,不厚不薄,不让寒从脚起。食:宜遵照《千金要方》“损酸增甘、以养脾气”的方法,以助阳气升发。住:春天易“春困”,宜早睡早起,忌抱头昏睡,室内宜开窗透气。行:春季是运动养生的最佳时机,宜多到户外散步、慢跑、打太极拳、郊游、踏青等。

2 夏季易发疾病与保健

夏季天气炎热,暑气当令,易耗气伤阴,因此夏季须防中暑。预防肠道传染病发生。夏季养生有六法:①慎起居:晚睡早起,中午适当休息。不可贪凉露宿,免受阴署;②重养神:不可过于紧张,避免剧烈运动;③调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食物,适当补充蛋白质;④勤换衣:前人谓“夏日汗多须换着”。所以应勤洗澡、勤换衣。以免发生皮肤病;⑤宜防暑:避免在高温或烈日下劳作奔走,适当准备防暑药和清凉饮料;⑥养津液:夏季汗多容易伤津耗气,因此要注意补充水分,多饮绿豆汤、饮,还要适当补充盐。

3 秋季易发疾病

秋季气候由热变冷,气温变化较大,往往认为是“多事之秋”。燥为秋季主令,所以要注意秋季保健三部曲:①初秋:气候炎热,称“秋老虎”,应预防中暑,此时也是菌痢、伤寒、病毒性肠炎、乙脑等病的多发季节。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到上一级医院检查确诊,及时进行治疗;②仲秋:气候干燥,容易出现上感、口干咽燥、鼻出血、大便干结等;③晚秋:“月落乌啼霜满天”,气候转寒,易发慢支炎、肺炎、肺气肿等病。此时应注意添加衣服,加强锻炼,提高肺系抗病能力。

4 冬季易发疾病与保健

冬季寒邪当令,气候寒冷,人体血管收缩,周围阻力增加,局部血流缓慢,心肌需氧量增多,抗病力减弱,如不注意防范,易患风寒感冒,各种心脑血管疾病也易发生或加重,还容易发生骨关节疾病和冻疮等。冬季保健应念好六字经,即吃、穿、走、睡、练、补。吃:应注意暖胃,产热量多的食品,如:牛肉、羊肉、鸡、鱼、牛奶、豆浆等,还要注意多吃萝卜、青菜、水果以补充足够维生素。穿:中老年应选择吸湿透气。柔软爽身的棉制品衣物,做到既轻便又保暖,但不可过热。走:宜多外出行走。睡:“早睡早起,以待阳光”,室内外应开窗透气,进行日光消毒。练:根据个人爱好及体质情况,采取不同方式锻炼,以提高抗寒及防病能力。补: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人体经过春夏秋三季消耗,进入冬季,脏腑阴阳气血有所偏衰,此时如能适当进补,即可补充精气血津液不足,又可使来年少生或不生疾病。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只有物流畅通人体的血液才将促进代谢,发挥卫生保健的作用,加强身体健康,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平时应该坚持锻炼,要适时适量的运动,尤其是弱势群体,更应该坚持锻炼,适量的锻炼不仅能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且还能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我们的意志力。运动的形式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结合自身素质特点,对运动的形式、运动模式有一个合理的选择,如散步、慢跑、体操、骑自行车、广场舞等。

3 要保持情感和心理健康

人的健康和情绪的波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愉悦的心情,良好的精神风貌可以增强身体抵抗和预防疾病的能力;相反,抑郁的情绪,和极端的心理波动会在某种程度上损伤人的健康。由中医养生原理我们学习到,人的喜、怒、悲、忧、恐等极端的情绪波动直接影响身体上与他们相对应器官的健康。因此,中医的这些情绪和健康的观点多年来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关注。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的因为极端悲愤而一病不起的事例,所以中医早就总结出“百病生于气”的说法。我们要想身体健康,延年益寿,最重要的就是要调节自己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健康,遇事要平心静气的去分析,而不是极端的不良情绪,这样一来,必定会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4 合理搭配饮食有益于健康

中医饮食养生是根据传统的中医理论,人类饮食的调整基于科学营养、卫生、饮食禁忌,合理平衡摄入的食物,科学的方法加上传统的中医理论,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如果不合理搭配食物,有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的后果。所以要想让机体有强大的抵御和预防疾病的能力,必须严格的搭配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这充分的说明了吃的重要性,在平时的饮食中,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这样机体才会吸收到所需的营养。中医饮食养生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4.1 合理饮食既强身又防病

科学合理的搭配饮食,可以让机体得到充足的所需要的营养,这时就需要我们了解不同食物提供何种不同的营养成分。科学的搭配饮食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而且还能预防疾病。如喝绿豆汤可以预防中暑;用葱白生姜可以预防伤风感冒等,都是通过饮食来预防疾病的案例。

4.2 合理饮食既益寿又防衰

中医认为抗衰防老和延年益寿的关键是科学的饮食。医书中曾记载“精气足则胃气盛,肾气充则体健神旺”所以,我们在选择食物使要有的放矢。在日常生活中,切记不可暴饮暴食或者挑食,偏食,这样一来会导致机体营养不良。饮食要有所节制,要定时定量,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大有好处。

5 注重起居保健养生

中医养生理论认为: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关键环节是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我们的生命也是一种有规律的物质形式,他也在有节奏的运动着,同时也遵循着自然之道。所以,我们的起居是否有规律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每个人的生活环境都大致不同,身体的结构也略有差异,因此,我们要因人制宜,合理科学的安排自己的起居生活。

总之,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注重养德,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享受生活,促进身体健康和精神愉悦。注重有规律的运动,坚持锻炼,预防和治疗疾病,强壮骨骼关节,改善消化,增强意志力,促进身体健康长寿。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健康,增强人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身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而预防疾病,增进健康。要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科学营养,避免不当饮食、营养不良或营养过剩影响健康。合理搭配饮食既强身又防病,合理搭配饮食既益寿又防衰。注重起居保健养生,要养成有规律、有节奏的生活起居。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建立一个合适的生活环境,安排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王大海.漫谈合理饮食[M].北京:中国健康卫生出版社,2010.

[2]史考利.运用中医理论保养生命的研究[J].健康教育,2010(11).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3篇

当代社会医疗水平飞速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的健康理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过去的以治疗为主变成了现在的以预防为主,中医的这种养生和保健的理念正好切合当代人们的健康要求。而且随着中医神秘面纱的一层层被揭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也已经对中医的疗效和保健功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认可,世界中医热正在不断的升温,这是我国中医文化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

养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在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二十一世界的医学不能停滞在以往的疾病治疗领域,应该以人类的健康为主要研究方向,将预防疾病作为首要的健康话题明确的提了出来。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中医治疗经验提出以下几个养生保健的方法:

1 饮食上的养生保健

民以食为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维持健康的基本条件。首先一点就是饮食要有节制,过度的饮食有损脾胃,吃饭中的很多不良习惯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例如过快的饮食容易导致进食过量,口腔唾液不能充分发挥抗癌助消化的作用,增加肠胃的负担,提高胃癌的发病率,再加上如今食品添加剂的日益增多,其中很多都是致癌物质,因此在进食的时候细嚼慢咽能够使口腔分泌大量的唾液,能够分解和消化某些致癌物质,将致癌物质拒之身体的门外。

另外在饮食结构上也要有所注意,当代社会人类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各种非健康食品横行当道,例如人们常吃的快餐和方便食品,这些都是人类健康无形的杀手,因此在生活中人们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改善自己的饮食结构,例如都吃一些绿色的蔬菜,绿色蔬菜中含有丰富纤维素可以帮助消除便秘,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排除体内的毒素;大蒜已经被公认为有效的抗癌食品,除此以外还能够对虚乏的身体起到一个良性的进补功能,同时也能帮助消耗大量的脂肪,增强体力。

2 运动养生驱走亚健康

在当代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电脑已经成为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必需品,然而电脑所带来的辐射以及长期坐在电脑前的缺乏运动都是这个时代带给人们健康的负面影响,是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缺乏运动而导致经脉不通、气血积淤以及脏腑器官功能的失调调节,因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余适当增加运动量,提高个人的身体素质都对于消除亚健康状态有着十分的作用。在《吕氏春秋》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惜阴康之时,民气郁遏,筋骨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里的阴康就是指的现在的亚健康状态,处在这个健康状态的时候,气血不通,体力匮乏,所以就要做一些运动来做增补和疏导,从而达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3 针灸养生有助于保持健康

针灸是我国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其中包含着针法和灸法两种施针方法,针法就是将银针按照人体的一定穴位刺入,利用捻转和提插等手法来治疗疾病,而灸法则是将燃烧的艾绒按照一定的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针灸疗法可以疏通经络、调节阴阳、扶正祛邪,预防疾病的发生。

针灸可以使经络保持畅通,使其正常的生理作用不受到损害,换言之,如果经络不通则很有可能出现气血运行受阻,在临床上就表现为肢体的疼痛和麻木肿胀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有效的针灸来消除。

4 中医推拿按摩治疗常见疾病

推拿在中医学中讲是用手按住人体的经络和穴位用推、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在家庭中非常的方便有效,同时又可以起到很好的养生和保健功效,其可以疏通经络,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调和气血,由于其非常的方便,目前已经成为养生保健的主要中医手段。例如小孩如果患上痢疾的症状就可以用推拿的来减轻或者是消除病症。目前由于人们的工作方式的原因,颈椎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的难题,很多上班族都受到颈椎病的困扰,有效的推拿按摩不但能够有效的缓解颈椎疼痛,缓解病情,同时还能够彻底的根除颈椎病。这些都是十分方便和快捷的,不需要专门的抽时间就诊,广大上班族提高了健康水平同时又减轻了病痛。

由于推拿按摩不需要特殊的医疗设备,也不会受到天气和气候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进行并且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因此而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喜爱。

5 拔火罐有助于驱走体内寒气

拔火罐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中医保健治疗方法之一,在我国民间使用和流传已经很久,其功效受到了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其原理就是利用罐内物质的燃烧造成罐内负压状态,进而吸附在人体便面造成局部的淤血,其和针灸疗法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拔火罐能够有效的祛除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太极拳;中医;养生保健

【中图分类号】G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665-02

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武术中的主要拳种之一,是我国优秀的文化瑰宝。它吸收了古代哲学、医学、导引吐纳术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一套符合中医医理的独特健身方法。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是举动轻灵,动作和缓,呼吸自然,用意不用力。是静中之动,虽动犹静,静所以养脑力,动所以活气血,内外兼顾,身心交修,也就是使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从而达到调整人体阴阳、疏通经络、和畅气血,使人的生命得以旺盛,故可使弱者强,病者康,起到增强体质、祛病延年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普及和推广太极拳这项运动,中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6年主持编定了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笔者通过太极拳练习及教学,并结合中医理论对其养生保健作用进行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1 道法自然,平衡阴阳

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阴阳学说作为理论基础,又以平衡阴阳为养生的核心内容。《素问・生气通天论》谓:“凡阴阳之要,阳秘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经文强调“保持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无疾的关键,又是养生论的主旨[1]。太极拳理论法于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学说,所以阴阳之道乃太极拳运动的基础,是太极拳运动的规律所在[2]。因此,太极拳先贤按阴阳特点将太极拳运动平分阴阳,将柔、吸、引、化、收、蓄、入、来、退、屈、虚、合等列为阴,将刚、呼、击、打、放、发、出、往、进、伸、实、开等列为阳。这样的划分使阴阳概念、阴阳平衡理念在太极拳运动中更具体化,更富指导作用[3]。简言之,太极拳拳法处处以阴阳为纲,练习以阴阳平衡为要。

1.1 拳路浑圆 太极拳的一招一式均仿太极图形而生,自始至终保持圆弧状态。如太极拳势一般由两手臂构成,俨然太极图的阴阳二鱼形态,各招式均需两手臂同时运转,分之为阴阳,合之为整体圆[4]。

1.2 立身中正 太极拳的身法要求“立身中正”,步法要求轻灵与沉稳相协调。这需要运用好“虚灵顶劲”与“气沉丹田”这对上下平衡的力量。太极站桩式中的升降桩也是上下力量平衡的体现。通过平衡上下的力量有益于交通任督二脉,使得周身气血如环无端的运行,从而维持人体气血的动态平衡。

1.3 左右平衡 如有左野马分鬃就配合有右野马分鬃,有左搂膝拗步就配合有右搂膝拗步。太极拳正是通过左右势的协调配合使人体左半身与右半身的经络气血得到均衡的锻炼,从而确保了人体经络系统的阴阳平衡[5]。

1.4 虚实变化 如云手动作寓阴阳平衡之理于脚下虚实转换之中。左脚虚时,轻轻提起向左开步,重心完全落在右脚;左脚实时,重心全部移于左脚,此时右脚为虚,轻轻抬起向左并步,如此完成一次虚实的转换。太极拳中除了脚下的虚实变化,还有手的虚实变化以及手与足配合的虚实变化,通过虚实转变来调转阴阳,使人体的阴阳处于衡动态变化之中。

2 动静结合,形神兼修

中医养生提倡动静结合、形神兼修的养生方式。《黄帝内经》的养生专论《素问・上古天真论》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即所谓“守神全形”、“保形全神”。这说明精神与形体是统一的,养生必须同时注重形体锻炼和精神修养[6]。在传统中医养生术中既有以调形为主的五禽戏,又有以调息为主的放松功[7]。而中医学推崇的最高养生方法是形神共养,太极拳运动恰是一项结合了“导引术”与“吐纳术”发展起来的具有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特点的养生运动。太极拳在外主动而养形,在内主静而养神。其外在的肢体运动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整体动作舒缓大方、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通过外在的肢体运动能够使练习者全身放松,经络疏通,气血流畅。在内则重视精神内敛,以意导气,以气导动;习练过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毫无杂念,通过意识的主导作用进行调息、调身的锻炼。事实上太极拳的动作节节贯穿,重心的虚实转换、刚柔变化、快慢相间、蓄力发劲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导下进行的。总之,意念不止,动作不息体现了太极拳形神兼修,动静结合的特点,从而达到内外合一。

3 调节呼吸,怡情易性

中医理论认为:七情是致病的因素。《素问・举痛论篇》“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说明情志活动失调,将会影响五脏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在中医的养生学中非常注重调摄情志。如《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提到调摄情志的要领:“恬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太极拳运动对精神情志有良好的调节作用。首先,太极拳运动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可使呼吸变得深、长、匀、细。同时,太极拳还讲究拳式呼吸,即是把呼吸与动作特点结合起来节节贯穿于运动当中。例如:凡以出为主导的动作均需呼气,凡以收为主导的动作则以吸气为主。腹式深、长、细、匀的呼吸可以平缓人体内心躁动的情绪,而呼吸与动作特点相结合的拳式呼吸又可将人体潜在的杂念慢慢的转移到动作的变化当中。其次,练习太极拳主张静心用意,讲求清净无为、心无杂念、扶持爱心的精神境界以及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等种种不良杂念。唯有如此的思想境界才会使其外在的动作优美流畅,连贯圆活。正是“有诸内必形于诸外”的生动体现。通过这样的意念引导可以阻断不良七情因素对气血的干扰,防止气血的逆乱,从而起到身心愉悦,气定神闲的作用。通过对太极拳的长期练习,可以改变暴躁,焦虑,易怒的性格,使人心平气和,乐观向上。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5篇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努力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目标,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精神,高等教育发展应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选择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制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因此,21世纪中医类人才的多层次培养更应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对中医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建立培养中医类技能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新模式,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和保健需求。

中医养生保健技能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背景

世界经济的重心已转向服务经济。美国《财富第五波》作者保罗·皮尔泽指出,继汽车、电脑、微波炉、网络之后的财富第五波,全球下一个兆亿产业将是保健产业。根据人们对保健的需求,未来医学任务也将从防病治病为主逐渐转向维护和增强健康,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为主。随着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疾病谱的变化、大量亚健康人群的产生,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对保健服务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中国医疗保健市场将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市场。据有关资料统计,到2005年,中国医疗产业总份额为6400亿人民币,到2010年从事保健产业的企业总数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产业300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0亿人民币。中国保健协会理事长张凤楼预计,中国保健产业生产总值在2010、2015和2020年将分别达到9600亿、24800亿和57200亿元的规模,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将达到200%。其中,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业市场发展前景尤为广阔。一方面,传统医学的“上工治未病”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重要的预防保健思想,表现在“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的手段与方法上丰富多样,而且在预防保健上突出了人文化、人性化和个性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并与人文哲学紧密相关;在人性化方面主张重人贵生,在个性化方面强调整体观,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提供个性化医疗保健服务,这正符合现代人对提高生活质量,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多方面整体个性化地维护人的健康的需求。另一方面,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意见》和《国务院印发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0)》,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组织开展了“治未病”健康工程,并在17个省(区、市)确定了46个试点单位,在全国推广了一批“治未病”的服务方法、技术和设备,在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治未病”服务政策及人员、体制机制、机构管理和技术规范等方面加强了研究和探索,中医治未病服务得到了高度重视,从而加快了中医特色预防养生保健服务体系的构建。综上所述,中医药服务已从过去注重中医药治疗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服务,并由此促使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

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目前中医药养生保健产业存在突出问题:一是在中医行业重治疗、轻保健;二是中医养生保健企业资本和规模较小;三是服务结构单一老化,以推拿按摩为主要手段;四是服务标准缺失,市场良莠不齐,存在假冒伪劣宣传和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五是具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严重缺乏。这些都是制约目前该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而要解决以上问题,关键是必须有一批掌握中医养生保健技术的技能型人才和执掌中医养生保健产业的企业管理人才作为支撑,形成一批以国家标准规范服务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挖掘继承中医药传统保健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创新,优化服务结构,建立先进的现代服务管理体制,在管理思想、方法、模式上进一步创新,发展具有全面健康管理功能的保健服务。因此,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产业教育,是培养造就创新性专门人才的唯一途径。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下,目前中医教育根据不同层次分为专科和中职进行分方向培养,同时又按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和各自的职业规划,把中医类学生分为医疗方向和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目前,大中专院校的培养模式和定位均属前者,定位技能型方向(技术型和企业管理型)的学生则侧重中医技术、养生保健知识、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需要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一)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途径

选择合作的中医养生保健企业学校应根据企业资质,认定具有大型资本和大型规模,经营业务结构以中医理论、基本保健技术、中国传统文化指导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为主,并以国家标准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和管理行为,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社会信誉度较高,建立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和先进的服务管理体制并走上连锁化经营道路的企业。企业还必须有自己的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有一支技术优良的带教队伍。

采取“订单式”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丰富多样,因而养生保健行业的每个企业经营业务有一定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了解合作技术服务特点和人才需求量以便定向为企业培养人才。大专层次的中医类专业属处方类专业,课程设置应满足培养医疗型人才的需要。校企合作的企业应分阶段到学校进行中医养生保健行业宣传,公布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和相应的工作单位及岗位,物色选拔需要的人才,然后校企双方根据各企业经营业务的特异性和差异化,以及技术服务特点和职业能力构成、岗位需求,量身定制不同的选修课、顶岗实习和以岗位为前提的培训。

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根据行业需求必须突出实践技能,由企业提供资金、设备、行业技术、部分场地、技能教师,学校提供部分场地和师资,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训,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一般可采取三种模式:(1)在学校内建设与企业真实经营环境高度仿真的实训基地,以保证学生的校内实训。(2)企业自身建立培训学校或培训中心,接纳学生顶岗实习前的工作过程培训。(3)以企业经营场所为实训基地,

转贴于论文联盟

推行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中专层次的到相关企业带薪顶岗实习一年,大专层次的在二甲以上医院临床实习6~8月后转入企业顶岗实习2~4个月。

校企双方共谋学生职业发展在培养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中医养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悉以岗位为前提的工作过程外,校企双方还需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或从事技术服务、或从事技术研发、或从事企业管理。企业建立技术服务或管理岗位升级考试制度,使学生自我发展目标明确,能积极主动地按照自己的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综合水平。

(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措施

课程设置改革与特色教材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非常重要的环节。目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存在形式单一、范围有限、内容和理念有误的问题,课程建设层次有待提高。针对我国大专院校培养的中医类人才主要定位于临床医疗工作,培养掌握中医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中医学及相关西医知识对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层医务工作者,那么,中职则定位于技能型中医类人才,主要培养其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特别是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保健基本技术,运用中医传统养生知识和现代养生保健技术,从事中医养生保健企业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工作地点主要在企业。因而,在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能单纯从学科出发,应从职业岗位需求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出发,除了中医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外,更应将中医养生保健理论、中医文化、中医传统养生保健技术、中医现代保健技术、企业管理知识、各相关岗位任职要求、工作流程等知识纳入教学内容中,将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理念融入课程设计中。通过校企双方共同开发,编写特色教材,使得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保持一致,使培养的技能型中医养生保健人才与行业和企业需求一致。同时,为配合国家对中医养生保健企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的规定,在课程设置中还应将相关职业资格(按摩师、公共营养师、刮痧师、反射疗法师)标准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中,改变现行教材重理论轻实践、内容重复和滞后的弊端,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或多证并举,为学生择业就业以及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共建“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医学类的大中专院校教师的知识结构主要面向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才,因而要培养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技能型中医类人才,校内专职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改变教师观念,重视对中医养生保健人才的培养;(2)加强教师对中医养生预防保健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的学习和提高,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3)指导专业教师及时跟进行业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结构;(4)专业教师定期到相关企业兼职,通过对企业进行养生保健技术培训、技术研发、技术管理,在对企业的技术服务工作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5)除考取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执业医师证外,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如《按摩师证》、《反射疗法师证》、《公共营养师证》、《刮痧师证》等,在相关职业证书的考取过程中学习职业标准,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管理水平。组建企业教师队伍,主要针对学生技能培训和工作过程指导,提高企业教师队伍的带教能力。要求:(1)到学校学习专业教师教学的基本方法、教学技巧,掌握教学环节和教学规律,提高教学水平;(2)到学校提升中医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素质;(3)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讲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后与企业人才需求一致的课程内容;(4)学生顶岗实习的带教。

2008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了《中医药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办法》,这是在全社会实行学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的重要举措,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医药事业、进一步满足社会大众对健康保健服务需求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知识经济社会的健康产业呼唤以校企合作共育高素质的中医类技能型人才,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探索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让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于社会民生。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6篇

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书籍热销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两点:一是中医讲求的顺应自然、平衡协调、审机论治、三因制宜、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基本理念符合了时下养生保健发展的趋势。人们当罹患现代医学无力救治的疾病时往往会求助于中医,并时有起死回生之“奇迹”发生。这不仅是中医能够在当今社会中发展的基本理由,而且也是中医养生保健类书籍能够引起社会共鸣和强烈反响的根本原因。二是自近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本来广为流传、深入人心、浅显易懂、明白通畅的中医理论逐渐变得玄妙神秘、晦涩难懂起来。时至今日,人们普遍对中医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不知晓。对中医理论的思想表述方式不了解。而中医在现代医学无能为力的众多疑难病症治疗和预防保健方面,却有着令人注目的出色表现。这不仅是人们争相阅读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书籍的原因,同时也是当前中医保健养生类书籍成为畅销书的更为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然而,在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书籍一派繁荣的景象中,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十分担忧的问题,需要我们中医药学界以及出版界的专家、学者加以反思和引导。

在目前大量的中医药科普作品中。普遍存在着不严谨、不科学之处。具体表现是:①以个人经验或体验代替普遍知识,把一些尚未经过实践检验肯定的、处于试验阶段的方法,进行不适当的宣传和推广。②孤立地、片面地、绝对化地宣传中医理论和防病治病的手段和方法,如介绍大补元气的人参,只讲人参的种种好处,似乎吃人参有百利而无一弊。其实,任何药物都是有利有弊的,人参也不例外,若长期过量地服用就可能引起滥用人参综合征;附子是补阳散寒、回阳救逆之佳品,但关键在于使用是否恰当,否则,就会导致中毒,甚至致人死亡。③重视中医药一方一法的普及,忽视中医药学基本思想、方法和精神的传扬。许多科普读物往往只限于将中医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用有趣的、可读性强的通俗语言加以介绍,这实际上不过是一种变相的“翻译”。

造成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书籍鱼目混珠状况的原因,有以下两个:一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出版社对书籍内容的科学性把关不严,甚至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而挖空心思地寻找一些古怪的、不科学的说法。二是既有一定写作能力,又有一定学识和经验的中医药工作者,误以为科普是“小儿科”、不是真正的学问而不屑为之。或因知识背景和文化修养的限制,写不出轻松活泼、深入浅出、趣味性强、可读性高的科普作品,这就为那些非中医药专业出身、有着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的人士进行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创作提供了空间和舞台。中医药养生保健科普著作当然不一定非要由中医药专家来撰写,但把握科学性、传播科学精神是科普作者的基本条件,否则带来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7篇

中医养生保健历史悠久,其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理论为基础,经历代医学家和养生家的反复实践、不断继承创新而成。它方法丰富、理论独特、效果确切,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人民的健康长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中医养生保健长期被认为只跟亚健康、“未病”相联系,与疾病治疗无关,不为医家所重视。为此,本文就高血压病的中医养生保健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抛砖引玉:

1 高血压病的精神养生保健

高血压病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了,但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急躁、易怒、易激动的性格容易患高血压病,经常性情绪紧张和持续的应激状态对高血压的致病作用也不容忽视。现代心身医学专家认为,心理治疗对高血压的治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轻度血压升高的高血压病人不需服用降血压药物,单独心理治疗就可达到降血压目的,治疗措施主要针对造成紧张、压抑的心理因素;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修养,改善不良个性,提高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注意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起规律性的工作、生活、休息习惯,保持足够的睡眠。对于中度以上的高血压病人,除了采用心理治疗措施外,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一些降压药物。

中医非常注重精神的养生保健,叶明花等[2]认为高血压的精神养生要做到精神乐观、心境清静、性格平和、娱乐适中。周氏[3] 对高血压病初步进行了情志治疗实践,以脏腑、情志与五行配属的关系出发,根据五行相克原理,以一种情志活动调整与控制另一种情志活动,以达消除不良情绪的目的。

肖珉[4]也认为情志失常可表现为气机的紊乱,进而情志异常变化可内伤及脏腑。在机体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髓质分泌异常,从而引起血压增高[5]。情志因素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对高血压病的治疗不能忽视心身并治的原则,中医药在此治疗领域突显优势。

2 高血压病的运动养生保健

运动,古人称之为“动形”、“练形”。运动养生是通过适量的运动来保养生命的方法。中医运动养生讲究的是“动静结合”、“形神俱养”,高血压病的运动养生保健,研究得较多的是太极拳。

据研究[6],参加规律性体育运动的人群,高血压病的发病率低于无规律性体育运动者。张秋[7]等研究表明:太极拳能有效降低血压,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汤庆华[8]的实验中,把太极拳组与对照组实验对比后发现,太极拳组的舒张压降低幅度更大。常淑平等[9]认为太极拳运动能使内分泌失调与自主神经功能的失衡得到调整。在毕业等[10]的实验中,运动组经过6个月太极拳锻炼, 全血黏度与锻炼前相比显著下降。这可能是太极拳运动有利于改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症状的机制之一。

杨红[11]根据高血压人群的特点,筛选出健步健身操、太极拳、八段锦、六字诀、健美操为主要运动内容,经过对20名受试者的跟踪测试表明:经过24周的健身降压操运动干预,其收缩压和舒张压都较实验前有非常显著性降低,动脉机能指标脉搏波速也有顺应性降低。

姜华[12]总结太极拳的基本指导思想为阴阳平衡和虚实变化,使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协调的最佳状态,从而使人脏腑、经络、气血协调有序和平衡,并且认为这是太极拳能够降血压的中医基础。

太极拳作为传统养生运动具有广阔的前景,尤其中医强调治未病思想,太极拳运动能有效降低血压,特别是舒张压,缓解高血压患者的自觉症状,较单纯药物效果作用更明显。因此太极拳运动可作为药物治疗外的有效辅助治疗。

3 高血压病的气功养生保健

气功养生讲究精、气、神的高度统一,因而在养生中气功养生是所有养生中的最高境界。气功养生是通过肢体运动(调身)、呼吸锻炼(调息)、意念(调心)来达到的。气功有各种流派,最常见的是:吐纳派、导引派、坐禅派、调心、存想派、内丹派。邱子薇[13]推荐无极式气功,急躁易怒的人,通过这个气功可以让患者静下心,注意力集中,不会导致高血压的肝阳上亢。

4 高血压病的针灸按摩养生保健

李士杰[14]采用北京衡和达医疗保健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CPY-Z-l型平衡保健治疗仪,结果降压效果、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推拿作为一种物理疗法,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与药物相比,具有良性、双向调节和无毒副作用的特点。黄谷等[15]运用推拿,通过运用手法治疗轻度高血压,症状和血压都得到改善。李小军[16]自编保健推拿术观察60例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采取治疗前后自身对照,总有效率达86.7﹪。周丽[17]在应用常规降压药物的基础上,配合耳穴压豆,对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减少降压药的应用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昔方面收到较好的效果。

运转乾坤法(亦即自然牵引法) [18],是一种无创痛性与运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用于治疗上盛下虚的高血压病,其目的就是改善了神经、血管和心、脑功能,促使了血压的恢复,是预防、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

5 高血压病的食疗药膳养生保健

饮食调摄在高血压病的综合防治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减少高脂血症、肥胖超重、糖尿病等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从而有效预防高血压病、促进高血压控制、减少高血压并发症。

盐与高血压相关性明显,多食钠低钾高的食物:如香蕉、木耳、蘑菇干、牛奶等,有助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19]。董雁逊[20]根据高血压病人阴虚体质比例高的特点,辩证施膳,制定食谱,患者多吃滋阴潜阳食物,结果发现高血压病人生存质量明显改善。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8篇

衰老年龄与机理

(1)现代医学认为:人在20岁肌肉、动脉系统、心脏、喉头、胸腺和大肠就开始衰老了,30岁开始食管、气管、胃、咀嚼肌、肾脏、输尿管、膀胱、指甲开始老化,40岁开始衰老的有软骨、骨、静脉、硬膜、毛发、耳鼓膜,50岁开始衰老的有肌腱、牙齿、红细胞、皮肤,60岁开始老化的有神经、角膜、巩膜等。60岁以上的老人较25岁的青年人的心脏排血量减少10%~40%,骨质增生达100%。

可以看出,人体内器官先行老化是不易发觉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以外表老化的形式出现,此时衰老的器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

(2)中医认为:早在2000多年前的《内经》中就记载:“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女性在35岁左右,阳明经脉气血开始衰减,表现在容面憔悴,头发开始脱落。42岁左右,开始头面部的三条阳经气血衰减,头发开始变白。49岁左右,任脉空虚,冲脉的气血衰减,月经停止,身体显出衰老。

内经又说:“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男性在40岁左右,肾气开始衰弱,头发开始脱落而变得稀疏,牙齿开始松动和枯槁。48岁左右,肾气明显衰弱,肝气开始衰减,面部憔悴,鬓发开始花白。56岁左右,肾气明显衰弱,肝气开始衰减,表现为筋骨不灵活,动作迟缓。64岁左右,肾气大衰,形体显的衰老,牙齿头发也脱落。

以上这些是中医对人正常衰老的认识。现代医学对衰老的研究认为:人体衰老有内因、外因。内因有遗传密码传道转录的偏差,胸腺萎缩和腺毒降低,专门基因激发了衰老分子生物钟,生物膜的脂质进度,气化分解和损伤,神经内分泌失调,细胞免疫功能下降,蛋白质变性等等。外因如社会的安定,环境的污染,工作的紧张,精神的压力过大,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没有规律,运动过少,慢性病的折磨等等,均是造成衰老的重要因素。

如何及时发现体内器官衰老

自我检测体能:①如爬山、爬楼是否心慌气喘,了解心脏的代偿功能。②如讲话时常不能准确进行言语表达,就有脑衰的可能。③饮食是否如常。④大便小便有无异常改变。⑤有时只有非常微小的不适,可能疾病就已发生。如我们在体检过程中发现有一些陈旧性的心梗,在询问过程中患者往往讲没有明显症状过程。如某位医生两只手稍微无力,后经核磁共振检查,已经出现轻微的脑梗死。

按时到医院体检及中医对人体健康的检测:①西医健康体检:体查能让你了解肌体功能衰减老化及体内的垃圾是否过多,如做心彩超能了解心脏的冠状动脉改变,心瓣膜改变。如查血化验,了解血脂高、血尿酸高等,应给予清除。如查一滴血,可以了解你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②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检测: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检测主要是对受检者进行“望、闻、问、切”,收集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否良好,收集受检者是否有慢性疾病史,给予中医的辨证分析,确定受检者属于“阴虚型”、“燥热型”、“痰热型”等何种体质,从而用中医中药给予调理,达到体检调理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③经西医体检、化验的数据,结合中医的辨证施治,确定是否是“亚健康”、“亚疾病”,用中医中药给予配合调治。如“TDS”亚健康检测,实际上就是运用人体的经络学说,探测人体潜在的一些疾病。

防衰老要点与养生保健

防衰老要点:①生活相对规律:女士在40岁以后,男士在50岁以上者,最好把工作与生活的关系处理好,有规律的生活是最好的养生。②饮食忌暴饮暴食:医学专家提出的“饮食革命”已经得到不少高血脂、肥胖者的认可。据统计:50%的癌是吃出来的,对煎炸、腌卤等食品不吃或少吃为佳。③科学的饮食结构:较低的饱和脂肪酸(指动物性脂肪),较低的胆固醇和较低的总脂肪水平,较高的优质蛋白质(如奶制品、瘦肉),丰富的蔬菜、水果,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如精细粮食)。所以现代社会上流传顺口溜:“早上吃得像公主,中午吃得像地主,晚上吃得像乞丐”。有一定的道理。④忌烟,少喝酒。⑤适度的运动:A.度:不同的人运动量不同。B.序:循序渐进。C.恒:持之以恒。⑥有慢性病者应抓紧治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⑦保持健康的心理:热爱生活,工作积极向上,不畏困难,拥有较强的适应周围各种环境的能力。⑧按时体检,一般1年查1次,最迟不要超过2年,有慢性病者,对个别有病器官应半年检查1次为佳。对检查出来的异常指标应及时处理,加以防治。

养生保健要因人(阳亢体质、阴虚体质),因年龄,因性别,因时(中医认为春夏季节应晚睡早起,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因地(东西南北中的人群体质不同)而异。

养生保健应当在医生的指导及中医辨证下进行(辨脏腑、辨经络、辨阴阳)。

养生保健要循序渐进,不要心血来潮,要有计划,平常与强化相结合。

养生保健的注意点:少吃或不吃各种保健品;不要轻信广告,要有识别能力。

抗衰老的食物及中药:①蔬菜与食品:洋葱、竹笋、香菇、白果、核桃、玉米、荞麦、干果类等。②中药:大凡有补肝肾、补气之品均有抗衰老作用,地黄、枸杞、人参、黄芪、冬虫夏草、灵芝、百合等。③方剂:六味地黄丸、人参养荣丸、百龄胶囊、银杏叶片等。

讨 论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9篇

30克:预防乳腺癌,可多吃豆制品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研究人员对本市市区约5000名20~74岁的乳腺癌新发病人进行了长达5年的随访调查与样本检测,结果发现:豆制品的摄入能显著降低乳腺癌复发和死亡的危险;每天摄入11克左右大豆蛋白质(折合干豆约30克)的乳腺癌患者,其死亡率和复发率最低。研究人员还发现:增加摄入青菜、卷心菜、花菜等黄绿色与深绿色蔬菜,萝卜等十字花科类蔬菜,水果,豆油等,可降低女性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而家畜红肉(猪、牛、羊肉等)摄入的增加和经常采用油炸或煎烤等方式烹调肉类的女性,更易罹患乳腺癌。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大肠癌平均发病年龄下降10岁

据调查,我国大肠癌发病率不断升高,年发病率增长4.2%,并呈现年轻化的特点。我国大肠癌高发年龄在50~60岁,而西方国家则为60~70岁,相比之下我国发病年龄平均年轻了10岁。专家指出,容易得大肠癌的人群包括肥胖、高蛋白高热能低纤维饮食人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人群;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人群。建议以上人群高度重视预防大肠癌的发病,定期到专业医疗机构体检。大便潜血试验和指诊是检查大肠癌的最简便方法,不要因为怕麻烦和不好意思而放弃这些检查。

(北京市卫生局)

声音

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养生保健有规范

现在,中医养生保健技术很火,如推拿、药酒、膏方,等等。那么,这些养生手段是不是规范、值得信赖的呢?不久前,中华中医药学会八种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包括针对膏方、药酒、穴位贴敷、砭术、艾灸、少儿推拿、脊柱推拿、全身推拿等的规范。这些规范对养生保健技术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和应用范围、操作方法、禁忌症与注意事项、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等做了详细规定。这意味着中医保健养生也有了标准,不是不经专业训练就可以随便提供和操作这些方法的。

世界卫生组织:关注4类慢性病和4种不良生活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指出: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道疾病等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常见的4类疾病,而与之密切相关的4种不良生活方式是吸烟、不健康饮食、活动少和过量饮酒。世界卫生组织特别指出,改正这4种不良习惯,是预防这些常见慢性病的关键措施。

维生素B12#高蛋白

老年人补充维生素B12有助于提高神经功能

老年人容易出现维生素B12缺乏,并且随着年龄增长缺乏程度可逐渐加重。维生素B12缺乏主要表现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神经性病变、脊髓变性,并可引起严重的精神症状,如精神异常、抑郁、嗜睡、精神错乱等。

研究人员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实验方法,对200名7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为期12个月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每日补充1毫克的维生素B12可有效提高外周和中枢神经的运动和感觉功能。

高蛋白膳食可以改善节食人群的午夜饥饿感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第10篇

对于比较容易理解的“形”的问题,人们还存在很多认识上的误区。人作为地球上进化得最高级的生命体,应该适当了解自己的生命规律,不要过度使用。大脑、脏腑、四肢用多了,就会劳损;反过来,哪个器官有病就应减轻其负担,肝脏有病就应减轻肝脏的负担,心脏有病就应减轻心脏的负担,这叫做分流减负。现在我们在认识上往往有些误区,如胃有病,就常吃一些稀的、易消化的食物,结果造成胃加班加点工作,反而增加了胃的负担。正确的做法是,可以让口腔多做工作,常吃干的,多咀嚼,这样,可以减轻胃的负担。长期按照器官的功能状态去使用,器官就不会受到损耗。

一般来说,肝脏的功能、肾脏的功能,每隔10年要降低10%。50年前,我学西医的时候,教材中讲到:脂肪肝一肝硬化一死亡,就这么危险,可是现在脂肪肝比例相当高,已经成为威胁生命的十大因素之一。吃饭吃得很快,血糖就会升高;相反吃得比较慢,细细咀嚼,血脂就会下降,饭后再活动活动,就不容易造成脂肪的积存。南方有句俗语“催工不催饭”,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年轻人出现高血压,心率异常,往往是脂肪肝的结果。因为堆积了过多的脂肪,肝脏调节糖的能力就弱了,血液里的糖就不能及时供应。大脑发现血糖低了,便会调动身体升高血糖的机制。升高血糖的机制大概有6个,包括肾上腺素、肾上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甲状腺素、交感神经、o细胞胰岛素,而降低血糖的机制只有p细胞胰岛素。有这么多升高血糖的机制,身体便会根据需要自动地升高血糖,为什么呢?因为血糖是能源,相当于锅炉房烧的煤,没有煤,屋子里就不暖和。血液里没有足够的糖供应,各个组织就难以实现它们的功能。

糖尿病的危险在于心脑血管病,而心脑血管病、肾脏疾患及脚趾坏疽等都是由低血糖引起的,所以说糖尿病人的危险在于低血糖。20年前,国外的糖尿病人就知道带胸卡,上面写着:“我是糖尿病患者,如果一旦昏迷了,请把我口袋里的糖放在我嘴里。”1959年,日本人开始观察注射胰岛素的病人一年来眼底的动脉硬化、玻璃样变等发展情况,也就是血糖造成的血管病变情况。因为血糖一低,大脑就得调动升高血糖的机制,一天几次,经历几年以后,就出现了眼底、肾脏以及心脑血管的问题,所以应尽量避免低血糖。不要认为老年人这也高、那也高就不好,血压、血糖都不是敌人,它之所以升高是为了使重要器官得到充分的能量供应,因而不要将其降得过低。这些观念很重要,需要普及。

我在1958年做过一次实验,对50位糖尿病人,每人给一块消毒的海绵,让其嚼半个小时吐掉,结果显示所有人血糖、血脂都下降了,文章后来发表在1961的《中华内科》杂志上。这说明只要能很好地咀嚼,本身就可以降低血脂、血糖。咀嚼可以使腮腺活动增强,使唾液分泌增多。唾液能够使伤口愈合,而伤口愈合的重要因素是上皮生长因子,咀嚼对神经生长因子的生成有很大好处。咀嚼除了有以上一些功能,还可以固齿、美容、健脑。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自身抗体品种就增多了,如类风湿因子、抗核酸抗体等等,这是免疫功能识别能力差的结果。为什么免疫病那么多呢?因为:一、乱用药,药物本身就可以变成半抗原;二、年龄大了以后,胃酸减少,吃得很多,蛋白质分解不完全,就成为半抗原,如果再接触病毒,都可以成为半抗原。我在西医院工作了30年,在研究院20年。在北大人民医院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要是能吃药就别打针,能肌肉注射就不要静脉注射,当时觉得怎么那么保守呢?现在看来是对的。现在这种医生少了,大家都愿意赚钱。我从养生的角度告诉大家,不要误以为医生必须开药,必须要求病人非打针不可。

“脑为元神之府”,大脑的供血、供氧情况直接标志着人的健康和衰老状况。对大脑的保健要有科学的方法,健步行走是把下肢的血液有效地泵到大脑的一个必要手段。应进行适当的运动,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避免形逸而志劳。

老年人大脑的保健很重要。别的动物通常四肢着地,大脑在前。人站立行走,头在最高处,距离地更远,心脏泵出的血要克服地心引力,流到大脑,使大脑处在一个良好的状态。因此,大脑的供血、供氧情况直接标志着人的健康和衰老状况。人老了,走路蹒跚,腿没劲了,说明这个人就快不行了,因为健步行走是把下肢的血液有效地泵到大脑的一个必要手段。现代人走路少了,上下班都坐车,这对健康并没有利。实际上人老腿先老,腿有没有劲很重要。感冒了,咳嗽了,一泡脚就好了;脚和上呼吸道有关系,着凉了就咳嗽。大脑长期处于慢性缺血、缺氧、缺糖的状态,身体就会走下坡路。老年人如果走路不方便,可以在家扶着桌子抬抬脚后跟,抬脚后跟可促使腓长肌收缩,把下肢的血液有效地输到上面去,从而保证大脑的血液供应。

使用大脑要讲究科学。我过去有时候一天写七八千字,如果写不出来,就去睡觉。现在年龄大了,基本上不写长篇大论的东西,只把各个方面的知识分几条线,捋一捋就行了。大脑对人体的健康长寿是有决定意义的。老年性痴呆,除了国外的所谓蛋白质代谢因素之外,大部分是血管引起的,做脑CT可以发现腔隙性脑梗塞不少。有人说用抗菌药、打吊针,我认为是被动的,至于它的害处就不说了。其实,如果一个人能多活动活动腿脚,并注意咀嚼,保证大脑有足够的血液供应,大脑的退化终归会比别人晚上几年,这就是血流、血糖、血氧的供应充足的结果。保护大脑,还须注意不要生气,老年人一生气,有可能造成脑血管破裂。哲学家康德说:“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大家应该明白这个道理。

中医最重视气血,气行则血行。气血津液,气是第一位的,气的调和很重要。动脉是心脏动力,静脉的动力依靠人体的运动,如果长久不运动,静脉里的营养及氧分被排走,回流的却是废气、脏东西,那怎么能行呢?疲劳往往是静脉血的代谢氧降低的结果,所以帮助静脉的回流,应该成为一个大问题,光靠推动心脏的挤压是不够的。现在生活方式导致的现代病、城市病、文明病、工业病就是因为用脑过多、身体动得不够,是形逸而志劳了。

关于精神调养方面,人要经得起委屈、挫折。我们这些人经历过抗日战争,当过亡国奴,去过干校,蹲过牛棚,所以能够把事情看得开一些,把名利看得自然和淡泊一些。章太炎先生说过“名医是病人对他的信仰”,名医的名不是广告推出来的,而是病人的实际感受。病被治好了,病人自然对医生就有一种信赖。我们现在搞RCG,做对照组的时候发现有安慰剂的现象。这种现象奇怪得很,比如说,用颜色、形状和实际药品差不多的假药治疗,居然效果也挺好,有效率达37%。这说明如果病人信赖医生,对治疗就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医生应注意自己的医风、医德。如果为了发财,是不能当医生的。如果医生很端正,病人就会对其产生信赖,这个心理因素不可忽视。人们的健康绝不仅是物理化学的东西,一定还有人际关系等社会因素。

孔子认为,有大德者寿。一个人的德性高,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就能够得到人们的尊重,处在一个积极的地位,就会长寿。一个人经常保持着平和的心态,对人体脏腑功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七情不调,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此外,“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老年人也应有性生活,这对防老有好处。对于丧偶的老年人,有再婚的想法,儿女应当支持。孙思邈在《医心方》中讲了很多这方面的道理,国外也有许多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谐的夫妻生活可以防止很多疾病,并使人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使人的生命力、创造力得到比较好的发挥,因此,要正确指导中老年人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克服过去的封建思想。

养生并不仅仅是医学的一部分,恰恰是医学的指导思想。在医学科普方面,不单是给人们一些知识,更主要的是给人们一种思想理念。如果把具体办法背后的科学道理讲出来,人们得到了以后,可以举一反三。大众对医学的认识提高了,就不会再迷信药物。做好健康宣传事业也应有正确的思想方针。

20世纪末,UNDP世界银行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有三:第一是人的健康长寿;第二是受教育的机会;第三是人均收入。这是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三把尺子。为什么把人的健康长寿放在第一位呢?这说明人们在解决温饱之后,对健康长寿的需求更强烈了,所以你们的杂志(指《养生大世界》)会大有市场的。养生并不仅仅是医学的一部分,恰恰是医学的指导思想。这个观念可能有的医生也不能接受,因为我们培养的都是专科分化的医生。到上世纪末,WHO说,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占15%、社会因素占10%、气候因素占7%、医疗因素占8%,这几项加在一起为40%,其余的60%就是我们自己。

上一篇:妇幼保健范文 下一篇:保健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