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培训范文

时间:2023-09-21 16:46:29

中医学培训

中医学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学专业;岗前培训;实践研究

毕业实习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毕业实习岗前培训为缩短实习医生适应时间、提高实习质量起着重要作用[1]。随着我国医学教育规模扩大,2014年国家卫计委、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2014版)》的通知(国卫医发[2014]11号)。这些新规定的实施,使得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面临着改革。随后我院被广西教育厅列为广西自治区转型高校名单。这些新的情况为我院医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来新的实践。为提高毕业实习效果,使学生更快地适应这一角色的转变,我院多年前就开始对相关专业医学生开展毕业实习岗前培训的探索,从2011年起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基本形成固定的模式,成为中医学专业毕业实习的必修课。

1.岗前培训的内容

中医本科临床实践教学作为高等中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中医临床思维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2]。如何更好地、有效地完成临床实习,实现医学生角色转变,实习岗前培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目前的教学医院和实习医院因为各医院的层次不同、方向职能不同、教学科研实力不同,因此一个具有中医特色的岗前培训就显得尤为必要。我院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如下:

1.1中医临床基本技能

我院在岗位培训中主要对学生进行中医临床的基本技能进行强化,如:中医的脉诊、舌诊、问诊技巧和中医内、外、妇、儿相关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刺法灸法等。除此之外,我院还对学生进行现代临床医学的体格检查、外科无菌操作技术、打结与缝合、外科手术前的准备、心肺复苏等基本技能的集中培训。通过岗前培训进行理论和操作的集中强化,在今后实习过程中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技能。

1.2 病历文书的规范写作

相关病历文书的规范写作是医学实习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病历的书写规范作为医疗过程的证明显得尤其重要。我院在四年的理论学习期间并未开设相关病历书写的教育的专门课程,该内容散在于《诊断学》及《内科学》的课程当中,我院通过实习医院的反馈和调研了解到实习生在进入临床实习后,对病历书写的要求比较茫然。几乎都在参考或照抄带教医师已写好的相关病历文书,自己缺少临床思维和见解。不能如实反映疾病发生和变化。因此,相关病历文书的书写规范培训对实习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在岗前培训中专门对这一内容进行针对性的强化。

1.3 实习期间的相关管理规定

医学生进入实习医院,除要遵守学校的有关管理规章外,还要遵守实习医院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经我院调研及实习医院的反馈了解到随着学生就业期望值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部分学生将最后一年的实习时间重点放在考研上与找工作上,对临床实习不够重视。因此为了规范管理学生的临床实习。在岗前培训中对学生强调实习纪律,严格请假制度,违纪情况处理标准,对保证实习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1.4 实习期间的职业倦怠及心理健康

因为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相对于其他专业,医学类学生的实习业较为特殊。由于实习生面临着来自社会发展、医疗工作、自我成长及环境改变等多方面压力,可能会影响到其实习工作的正常开展[3]。且实习过程中繁重的工作强度,严峻的就业形势,辛苦的考研复习,紧张的医患关系等都可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实习过程,导致部分实习生产生职业倦怠情况。实习生的心理健康对于他的健康成长、临床学习以及未来就业或者升学都具有重要意义。为防止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产生职业倦怠,我院在岗前培训中引入心理测试,对易发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顺利完成实习任务。

2.岗前培训的方式

我院的岗前培训共安排2周,最后1天为技能考核,临床技能操作的培训的方式主要是在我院临床实训基地进行实际带教操作,病历文书的书写和相关管理规定的学习采取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演示相结合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课程通过心理测试和优秀实习生介绍经验进行。

3.考核方式

我院实行实习准入制度,岗前培训不合格的学生不得进医院实习,必须经过补考且成绩合格之后方能进医院实习。考核采取类似执业医师技能考核的多站式考试方式,分别包括:中医基本技能考核(脉诊、舌诊、问诊、方剂背诵、刺法、灸法的操作),体格检查,外科基本技能,病历文书书写及中医内科病案考核,共四站。每站有2名考官现场考核技能并打分,每站满分100分,60分合格,成绩全部合格方可进医院实习,如有一科不合格需参加补考且成绩合格后才能进医院实习。通过考核工作,使学生有了学习积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强化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临床实习和毕业技能考核奠定了基础。

4.岗前培训的效果

经过两周的培训和考核,对中医临床的基本技能和知识进行了复习和巩固,能够使学生进入实习医院后迅速发挥状态,适应临床工作。同时提高了学生心理的抗压能力,以及沟通能力,降低了心理疾患的发生。加深了对学校和相关实习医院的实习管理规定的认识,有利于学院和医院的双重管理。

5.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岗前培训时间短,内容多

我院的实习岗前培训仅2周,在2周的时间内要进行中医临床技能,体格检查,外科基本技能,病历文书书写,心理测试及考核。时间短,内容多。学生对全部技能和知识无法在短时期内完全消化吸收,因此,进一步优化培训内容,使得更利于学生掌握和吸收相关知识。

5.2岗前培训人数多,强度大

我院近几年的每年实习的中医学专业学生生达上千人,全部集中在两周内强化培训,对师资的要求比较大,高强度的动手操作和演示对教学人员的要求较高。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进一步培训合格的教学人员,增加培训队伍的人数,合理安排课时分配等使得更有利于发挥教学人员的能动性。

5.3岗前培训质量监控体系待加强

我院的教学质量控制管理部门由分管教学的院领导、教学管理人员、学生管理人员、教学督导人员等组成。主要对全院教学工作进行决策、指导、组织、协调、检查、监督和评估工作,但是目前对于岗前培训这一内容并未全部纳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当中,仅靠学生的考核成绩判定培训质量略显单一,因此,对于岗前培训的质量、内容、课时安排、考核以及对带教老师等多方面进行质量体系监控和评价,同时结合实习医院的反馈和学生的意见,深化培训方案,为实习医院输送更多的合格实习生。

6.小结

我院实行学分制,第五学年为临床后期实习阶段。临床实习是教与学的继续,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我院的培养目标定位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且被社会认同的应用型人才,增强对中医学专业实习生的岗前培训有利于为实习医院输送更多合格的实习生,缩短实习前的适应期,强化学生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中医临床思维能力。(作者单位: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 江敏,黄征丽,吴杰明,等.临床医学生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9):20-21.

[2] 宰军华,霍勤,张建文,等.中医本科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评价[J].中医教育,2006,(3):13-15.

中医学培训范文第2篇

方法:分为应用推拿科志愿患者培训中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组(简称应用患者组)和应用SP培训中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组(简称应用SP组)。应用SP组,采用先期招募、遴选、培训、考核、让中医学生与腰突症SP进行面对面交流、实训结束后,SP向中医学生提供对交流过程的反馈意见的流程;应用患者组采用中医学生互动模拟医患交流,创造与临床真实患者交流、进行对志愿患者的接诊、进行推拿治疗、给予解答日常咨询等具体临床实践等步骤。两组进行对比以及多站累加后换算分值统计。

结果:应用SP组与应用患者组医患交流能力评分在实训前后比较均为P

结论:两组多站累加后换算分值应用患者组较应用SP组高。

关键词:推拿实训医患交流标准化病人

【中图分类号】R2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66-02

现代社会,医疗领域的现实矛盾主要是医学模式在向生物-心理-社会转变,以及对社会医疗制度与医生自身素质的要求不断攀升,造成医患间责任与信任之争愈演愈烈。中医学历来重视与患者的交流,作为医生职业特性的一部分,必须从中医学生的培养抓起,这已成为世界医学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良好的医患沟通既能促进医生了解患者病情及心理,又能加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念,减少医患纠纷的发生率。本研究结合推拿科特色,应用推拿科常见病标准化病人(简称SP)与志愿病人培训医学生临床医患交流能力,提高医学生与患者交流的技巧和策略。

1研究方法

分为应用推拿科志愿患者培训中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组(简称应用患者组)和应用SP培训中医学生医患交流能力组(简称应用SP组)。应用患者组15例;应用SP组12例。评估模式参考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模式,结合推拿科专科特点,在现有腰椎间盘突出症SP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中医学生推拿实训医患交流能力多站式评估方法,具体考核站点设置:接诊时的交流专科查体时的交流推拿治疗时的交流解答日常咨询时的交流。每个站点考核结束后,立即评估中医学生交流表现。累加各站评估结果,换算成分值,根据各站在临床实际中的重要性,分值加权后再累加。评估结果及换算后分值可较为全面地反映中医学生推拿实训后的医患交流能力。

2研究结果

各项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分类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均数比较: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时采用参数检验法(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Paired-Samples t test)检验,非正态分布和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检验法(Mann-Whitney test)检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2.1实训前应用SP组与应用患者组比较。

应用患者组与应用SP组实训前站点评估及多站累加后分值比较无差异。实训前后多站累加后分值比较,两组均显著升高。应用SP组在接诊、查体站点评估结果较好,应用患者组在推拿治疗、日常咨询站点评估较好,两组比较均有差异;两组累加后分值应用患者组较应用SP组高。

3讨论

参与受训的中医学生们进入多个SP站点,面对面交流;交流过程结束后SP给予受训者反馈意见。这样做减少了初入临床接触患者的恐惧感,锻炼了如何准确向患者传递信息,如何全面理解患者反馈的信息,形成中医学生1对1模拟推拿医生与腰突症患者间的交流。模拟后学生间讨论及实训教师纠偏,对整个模拟交流过程的总结和有益补充。中医学生开始初涉医患交流的训练,通过对志愿患者的接诊、推拿治疗、解答日常咨询等具体临床实践,进一步提高与患者交流的能力。这一环节中学生接触到的是真实患者,没有固定模式,更接近复杂化的临床实际。

应用SP组中医学生在接诊、查体站的交流逻辑性强,尤其是与腰突症典型表现者交流时比较熟练;应用患者组中医学生在推拿治疗站与解答日常咨询站的交流时,获取的患者信息更加真实全面,面对各种推拿临床问题时应变能力更强。但多站点交流能力综合评估应用患者组优于应用SP组。

4结论

应用SP可根据需要设置针对性病例,降低评估偏倚,规避医学考试可能涉及的道德伦理问题,训练中医学生的询问技巧和操作手法;顺利完成从医学生到执业医生的过渡。同时也存在不足,SP不能完全解决医学生临床实践的困境,只能模拟疾病的主观部分,难以模拟疾病的客观表现;针对能够模拟的疾病种类和症状有限,对医学生的训练可能陷入重复和固化,不能再现临床实践的复杂性。而且招募、遴选及培训SP成本比较高。

中医学生互动模拟医患交流配合与志愿患者交流的联合作用有很大推动作用,学生除了从医生的角度理解医患交流这种过程,还会换位思考;还可部分降低SP的培训及劳务费用;与志愿患者之间的交流训练更接近临床实际。

中医学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医学本科;专业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教学新体系

中医学本科专业开展距今已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中医本科教育依然是向临床输送中医人才的主要渠道,其对稳定中医队伍、持续开展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起着重要的作用[1]。虽说中医专业的教育体系建立已相当成熟,但是围绕中医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以下简称教改)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2014年2月,建立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工作会议召开,这标志着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正式启动,实现了与国际医学教育培训模式的接轨。其中涉及中医学本科专业的培训模式为“5+3”,即5年在校本科专业教育后,进行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实践、职业道德、专业理论知识、医疗政策法规等。新医改将对中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出新的要求。然而中医界一直存在“中医青年人才培养成熟太慢,青年中医改行较多,在校学生专业思想不巩固,学生信心不足”等问题。如何提高应届毕业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更多卓越的中医师致力于祖国医学的发展,一直是我校教改工作探索与实践的重点。笔者拟通过分析近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本科教学环节的现状以及所做的改革,旨在寻求更好的教与学新思路,以期为中医本科专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参考。

1中医学本科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本身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中教为学而存在,学又要靠教来引导,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长期以来一直强调“教”的改革,而忽略了学习层面的改革。即便教改开展了很多年,但是效果总是达不到理想期望值。所以,以学生为主体和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改才是新的教学改革观[2]。中医学本科专业属于部级特色专业,发展至今已有较完整的教学体系,但是依旧存在许多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医本科生普遍存在临床基础知识不扎实,动手能力不强、科研意识薄弱、创新能力差等问题[3]。扩招人数的增加引起教学资源的不足,生师比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而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机会的相对减少,又促成了近年来的考研热;教学形势的单一、学生疲于“题海战术”,真正的临床实践技能没有得到严格的训练和考核,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未被带动,又导致学生的专业信心、医学信仰未能得到树立;培养模式上仿造西医院校,课程分配未能突出中医特色;而中医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思维和技能必须通过临床实践才能得到锻炼与提高,但临床见、实习时间有限,学校学到的中医知识在初期临床中很少有用武之地,短暂的临床实践反而被熟悉电脑操作系统、办理出入院、书写病程等医疗文书占据大量时间。所以,现有的教学体系未能与现代医学相适应发展。中医学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形成和发展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4],只有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中医[5]。但上世纪初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传统文化日渐衰微,学生从小就接受现代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教育只不过是几篇古文而已。所以,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中医本科毕业生出现了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不足、临床思辨能力不强、中医思维功底欠缺和临床操作技能不扎实等问题。

2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教学改革不单是制度上的改革,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同样重要。中、西医学虽理论体系不相同,但不能对立看待,应该相互借力,不避中西医之嫌。例如:随着医学的进步,儿科学上的重要内容已由祖国医学的四大证“痧、痘、惊、疳”逐渐变化为现代儿科的四大重点防治疾病“腹泻病、小儿肺炎、贫血、佝偻病”。是故中医专业的教改应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中西并重,发扬优势,突出(中医)特色(改革图示见图1)。2.1创建培养传承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1.1以历代名医大家为引领,培养学生中医学术思想传承能力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这些抽象的思维模式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体体现于中医经典著作之中[6]。经典著作是中医学术思想的重中之重。第一课堂改革中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并丰富《中医各家学说》内容,专题阐明经典著作成书背景,作者简介,学术渊源与成就,以及与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医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传承历代名医大家的学术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第二课堂活动,创建“岐黄学堂”学生学术社团,开展晨读四大经典、观看中医经典视频和养生保健运动等社团活动方式,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和传承中医的兴趣,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中医学素养。2.1.2以省、市级名中医为典范,培养学生中医临床经验传承能力坚持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创新师承教育新模式,开展夜间和周末跟师见习,学生利用夜间与周末到病房和门诊,跟随高年资临床医师见习;创立“名医堂”门诊,让学生在临床跟随省、市级名中医坐诊;创立“名师堂讲坛”,让学生接受名师专家的现场指导和提供面对面交流机会。通过上述方式,不仅发扬了中医传统“跟师学徒”的特有教学模式,还培养了学生对现代名中医临床经验的传承能力。2.1.3以中医古籍图书数据库为载体,创建中医学术传承信息化平台依托2010年国家教育部课题“巴蜀特色中医药古籍抢救、数据挖掘及利用模式研究与实践”和2007年四川省教育厅课题“巴蜀中医药学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等课题支撑,逐步建立了中医典籍图书数据库和名医数据库等,以移动式图书馆的创新形式,利用网络平台面向学生开放,为学生传承中医文化和名家思想提供便利途径,帮助学生融通文、史、哲、医,构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自身知识结构。2.2创建培养思辨能力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2.1以“经典”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学校温病学、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三门临床经典课程均为四川省精品课程。学校从2006年开始“经典”思辨的全面改革创新,依托2006年四川省教学改革项目“在《金匮要略》教学中提高学生辨证思维的改革方案”等系列课题研究,明确了“经典”课程为临床提高课的定位,在教学中追本溯源,帮助学生在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医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内涵实质基础下,训练临床思辨能力。中医学专业教学计划中除“经典”课程外,增设实验课程中医经典著作与临床1.5学分,探索“经典”理论与临床的“本源”关系,培养学生基于“经典”的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图1实践教学创新体系2.2.2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建立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依托2009年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中医思维训练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创立了以“中医思维原理”为核心的中医思维训练实验教学新体系。通过中医思维原理互动式讲解,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的中医基础各类课程的知识,有机地串联、疏理和整合,将孤立的课程知识融为一体,成为一套完整的诊疗思维程序和模式,并能自觉合理地运用这套思维模式来指导具体的临床实践活动。2.2.3以《中医学与辨证法》为平台,帮助学生进行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医学与辨证法》是学生自创的学校内部刊物,由学校高年资的教授、副教授统一审稿、编辑,从源头上保证了学术交流的质量与品质。其专门收载中医学及中医相关专业学生中医辩证思维方面的文章,为学生思想交流提供平台,帮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提升辩证能力。2.3创建培养临床技能的实践教学新体系2.3.1创新实验课程体系,优化技能培训方案中医临床教育的课程设计应该使基础理论、专业理论、技能教育相辅相成,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理论密切结合实践【7】。首先创新了课程设置,增设“中医四诊技能训练”1.5学分和“中医内科能力训练”2学分,编写出版专著《中医基本功手册》和《中医望诊彩色图谱》。其次,坚持培养中医学生具有运用西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临床诊治的主张,在教学计划中设置“诊断学实验”1学分、“临床基本技能训练”2学分、“内科病案讨论与临床诊治思维训练”1学分和“外科常用技术实验”1学分,强调中医重思维,西医强技能的“中医融合”教学模式。2.3.2强化实验课程平台,更新实验教学理念依据我校中医学科优势,结合实验教学特点,培养熟练掌握中医诊疗技能、正确运用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中医临床人才为目标,建立了“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和“针灸推拿”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广泛引入先进医学模拟教学,建立了模拟医院,成为“四川省中医临床技能示范基地”,使临床技能实验设备的内涵和实验水平发生了根本变化。要求任课老师更新实验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到学生“开放性实验项目”中去,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第2课堂,还提高了学生基本的诊疗技能。2.3.3开展“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搭建学生技能展示平台“国医之星”系列竞赛是学校的大型学术类竞赛,旨在加强医学生理论联系临床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术和技能展示平台。其内容涉及中医经典、中医诊断、中药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术交流、科研创新等方面,活动涵盖了中医药学术,中医药科技,西医基础知识3个板块,分为8个单项,增强了学术竞赛活动的系统性和品牌性,在竞赛中提升了学生的临床技能与思维方式。2.3.4创立暑期临床见习,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根据中医学生的不同学习层次,前3学年暑期开展见习活动,通过临床应用,巩固既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依托2007年和2010年学校教改课题“高等中医院校临床教学基地的建设研究与实践”和“‘三点一线、两位一体’,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研究,建设完善了临床见习基地,构建了中医特色型见习体系,并编制了《暑期临床见纲》。2.4创新临床考核模式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医学生的临床实习阶段在整个医学高等院校的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医学教育的质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8]。依托2009年四川省教改项目“‘一载体、两优化、三强化’的岗前培训模式再改革研究与实践”,并以2006年四川省教改项目“中医院校临床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控体系的建设与实践”和2009年重点项目“中医本科临床技能评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等课题研究为支撑,创建了实习技能监控体系,内容包括:严把入口关-创建了中医特色毕业实习岗前培训新体系和实习准入考试机制;严控过程关-创建了中医临床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和动态技能评估体系;严守出口关-创建了模拟中医执业医师考核的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此外,中医本科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体系充分发挥了“以考代训”的作用,让学生熟悉并提前预演了执业医师考试,帮助明确了规范化培训阶段的学习目标;也让教师充分掌握了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修正和规范教改计划。我校还坚持学生评教、校领导听课、专项评估、教学检查等监督体系,充分保障了教学质量的过程与目标管理的协调发展。

3改革的结果与结论

3.12007~2010级实习准入考试成绩分析见图2。图2显示,在我校教改过程中,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实习前绝大部分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符合学校的实习生标准,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3.22006~2009级毕业技能多站考核和综合理论考试成绩分析见图3。图3显示,2006级~2009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在毕业考核中(第1站辨证论治30分,第2站基本技能40分,第3站病史采集、临床答辩与临床判读30分,综合理论考试100分),在辨证论治、病史采集和基本技能方面达标率较满意,在临床答辩与判读、综合理论方面较薄弱。3.32006~2010级各学年中医类别课程平均学分绩点比较见表1。表1显示,2006~2010级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各学年的中医类别课程的学习成绩大一、大二处于一般水平,大四处于中等水平,大三处于较好水平,可能与课程设置协调性有关,可做更深层次统计学研究与分析。3.42010~2013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平均分、过关率比较见表2。表2显示,2010~2013年国家执业医师考试中,我校考生在平均分、过关率方面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学校教学体系的改革工作有效,教学质量处于全国中医院校领先水平。3.5结论中医学本科学生在毕业时理论知识水平基本符合国家执业医师要求,在临床实践技能及综合知识应用方面存在薄弱,后期教学改革工作应围绕提高学生临床实践技能和强化综合理论知识应用等方面进行。初步建成的教学新体系提高了我校考生的执业医师通过率,说明教学改革工作有效,应坚持并深化改革以求再提高。

4改革的不足与展望

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研思路的理论来指导进行教改研究。教改研究过程中对照组的设立、教改的实行、数据的统计及后期数据的处理分析还可更加严密、科学。成果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的提高可进一步增强教改的说服力,建立更为广大的影响,为中医教育改革提供更多参考资料。随着中医药院校自身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加、实习基地的扩建、管理范围的加大、教学工作量的增大等变化,高校的师资力量不足将进一步凸显。新医改势必会对医学毕业生要求更高,教学体系的改革将成为高校工作重心中的重点。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提高教学环节的效率,弥补人均教学资源的相对不足;唯有将教育改革政策落到实处,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下一阶段将继续实践教学新体系,解决培养课程体系的欠完善、培养手段少、教学计划和内容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不强以及中医特色优势发挥不明显等问题。发挥综合型大学的优势,加强人文、社会、基础、自然、科学的教学方式;协调一切可用资源,全面衔接住院医师培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严格过程管理;强化中医专业思想,坚持目标培养;完善专业课程设置,深化经典著作学习;创新阶段考核制度,重视临床实践技能;解决源头问题,从根源上提高中医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中医学培训范文第4篇

中医学专业是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新开的专业之一,对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的基本情况进行简单介绍,并提出学科建设的目标与措施,希望能为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专业发展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

中医学;学科构建;培育措施

学科建设是普通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项根本性战略任务,也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整体实力的重要标志。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中医学专业是我校2016年新开的专业之一,属国控专业。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意识不断增强,对疾病的无毒、无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要求也逐步提高,这就为中医学拓宽了服务领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如何进行中医学学科建设,是目前摆在我校特别是中医中药系面前的重要问题。

1建设目标

1.1中医学的学科特点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研究人体生命、健康与疾病的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医疗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健康问题。由于中医学突出治未病,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方式灵活,养生保健作用突出,并具有“简、便、廉、验”等特点,因此越来越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充分发挥中医学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学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学事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1.2贵州省及毕节市的卫生资源现状

我国中医药人才资源缺乏,中西部地区和广大农村基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中医学发展不平衡。以贵州省为例,据统计,2014年贵州省共有卫生机构29182个,卫生机构床位数16.42万张,其中,中医类医院床位数19448张,每万人口床位数5.54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7528人,每万人口中医执业(助理)医师2.15人。以毕节市为例,2014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365个,床位31629张,卫生技术人员22407人,其中开设中医诊疗服务的卫生机构1073个,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1645人。全市乡镇卫生院共240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04个,基本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45个。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3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23个。全市村卫生室3994个,能开展中医学服务的机构1199个。2015年9月,在贵州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会上,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大力推动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深化医改,增加医疗卫生资源和人才,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等措施,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满意的医疗卫生服务。到2020年,贵州省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6张,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2.5人、注册护士3.14人,每万人口全科医生2人。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提升中医学服务能力,到2020年,80%的县级中医类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成中医综合诊疗区,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的村卫生室具备中医学服务能力。

1.3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学科建设目标

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黔西北地区唯一一所医学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医学专门人才的重任。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综合考虑毕节市的区域特点,结合本校的工作实际,突出中医学专业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毕节,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把中医学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有特色、省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特色专业;为城镇社区和基层医疗服务单位培养系统掌握中医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适应现代中医学发展和高等中医教育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和自然科学素养、扎实的西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中医学及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具有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能够适应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中医专门人才;完成毕节市每个乡镇以上医院建设中医馆、开设中医门诊、设置中药房的战略任务。

2建设措施

2.1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55人,兼职教师17人;高级职称32人,中级职称30人,初级职称8人。拥有专业课教师58人,其中“双师型”教师48人;专业教师中医学专业背景47人,专业教师与临床兼职教师之比达到1∶1;专业教师中研究生学历的有30人。近三年来,中医学专职教师在省内外期刊上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余篇,主编及参编教材14部,现有师资能够满足中医学专业理论及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专业开办后,学校将根据专业发展规模需求,合理规划专业师资结构。计划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引进高层次中医学专业人才,建设并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德艺双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2.2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建设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的重要保证。学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按照中医学专业课程标准,对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加强对中医基础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等的教育教学研究,以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为核心课程,强化实践技能教学,使教学更贴近岗位需求。同时,根据专业特点,构建“课证融合”双证书课程体系,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依托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临床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以岗位任务为引领、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3实训基地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主要有中医诊断实训室、中药标本实训室和针灸推拿实训室等,能满足中医基础、中医诊断、针灸推拿以及中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多学科的教学需求,具备学生教学实训、教师培训、社会职业培训、技术服务等多种功能,并有与之配套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制度。学校始终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实训实习课时占总学时数的58%,校内专业课程实训课开课率100%,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奠定了基础。校外实训主要有毕节市中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等18所教学医院。教学医院医疗设备先进,医护人员业务素质高,具有较强的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可以为学校提供充足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能较好地保证教学和实习工作的开展。学校制定了校企合作工作制度,加强实习管理、检查及指导,实习管理日趋完善。

3人才培养模式

3.1建立“校院合作,共建专业”机制

为使专业发展与行业需求相对接,成立由医院、行业专家和学校领导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建立由多家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人员参与的专业建设团队,共同负责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制定保障校院共建专业的管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及管理制度等,形成共育人才的机制。

3.2传承中医文化,以德为先,文化育人

积极创造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所学、所得、所见、所闻和所悟中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医文化。把人文精神与中医学专业教学紧密对接。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精神以及“治未病”理念贯穿于中医学人才成长的全过程。

3.3以实践育人为主线

在院校合作建设发展过程中,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依托附属医院,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边教、边学、边做”,实现医院教学化、教学医院化。在各级中医医疗机构,建立教、学、做高度一致的校外实训基地。

3.4构建“课证融合”的课程体系

以中医学专业岗位能力分析和中医执业准入为依据,以就业能力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实施“双证书”人才培养模式,把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结合,探索中高职课程衔接,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5丰富教学资源

在中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中,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建设中医学专业两门以上核心课程,形成课程标准。建设突出就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就业课程,包括中医适宜技术课程。以数字化资源建设为切入口,训练中医辨证思维和诊断治疗能力。

3.6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

学校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抓好课堂教学。课堂教学要注重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注重教与学的结合,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树立“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理念,突出中医专业特色。对学生的考核评价逐步推行学分制,针对不同的课程性质和特点,选择闭卷、开卷、机考、讨论、答辩、调查报告、实践操作、专业技能测试、课程论文及社会实践等考核形式计算学分。建立多元化的考评体系,逐步实现教考分离。

综上所述,为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基层中医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中医学专业人才,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可靠的中医学健康服务。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加强中医学学科建设,就是为了培养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医学理论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和临床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临床中医药应用型人才。通过专业建设,使中医学专业走出一条“教学、医疗、服务”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中医学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染病;专科医院;中医学科;推广模式

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以收治艾滋病、结核病、肝病为主以及所有法定传染病的三级传染病专科医院。建院已有56年历史,为南宁市、广西乃至中国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医院坚持“改革兴院、人才强院、科研立院、文化固院、特色塑院”的办院理念,将中医学科防治传染病工作列入医院的中长期规划。经过多年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医学科建设在传染病医院发展中的推广模式值得进一步探讨。

1中医学科的科室设置及运行

改革兴院。医院在人力、物力、财力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最初用3年的时间扩大了中医科门诊规模,由单一的诊室扩增为中医内科诊室(1间)、中医康复诊室(1间)、中医治疗室(2间)、中药房(1间)、煎药室(1间),开展了中药汤剂、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穴位贴敷、中药灌肠、运动养生、康复训练、情志疗法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根据传染病病人长期用药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中医医师通过院内会诊、科内讲课、“走动服务”等形式,在各病区推广实施了“中药熏洗治疗、中药穴位贴敷”等特色疗法,对临床疗效的发挥起到了减毒增效的作用,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近3年,临床各科室治疗项目中平均每月开展中医药治疗项目的占比为50%~70%。为适应新形势下传染病发展的需要,中医科病房于2014年12月正式成立,编制30张床位,主要收治呼吸系统、心脑血管循环系统、神经运动系统等疾病,逐步挖掘了部分优势病种,如支气管哮喘、结核性脑膜炎、带状疱疹后遗症、中风后遗症,及常见疾病引起的肢体功能下降的康复治疗。至今我们仍在努力探索防治传染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机制与模式,以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能力,使中医科病房成为各传染病科病人转归预后的康复中心。同时,在医院承办的长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将桥卫生服务站各自增设了中医门诊,利用社区信息资源,推动建立融入中医药内容的社区健康管理模式,通过进“社区、家庭、养老机构”的方式,宣传中医药防治传染病的科普知识,使辖区居民逐步接触到了中医的健康养生文化,认知过程从感兴趣到了解再到熟悉,让更多居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成为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受益人。

2中医学科人才的引进、培养和储备

人才强院。加强中医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近几年,医院加大对中医类人才引进、选拔任用力度,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引进了一批中医类医师,有中医内科、皮肤性病、妇产科、针灸推拿、中西医结合等不同专业,其中硕士研究生10名。这些中医学科骨干组成了医院中医学科的构架,在艾滋病、结核病、肝病等传染病研究邻域中发挥着骨干带头作用;同时,通过“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考核制度,使优秀中医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在临床、教学、科研等领域不断开拓进取,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除了引进人才,同时更注重培养和储备人才。坚持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在职学习与脱产进修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建立吸引、稳定中医药人才的保障和长效激励机制,加强培养全科医生、中西医结合等专业技能人才。鼓励2名骨干中医师在职攻读研究生,并取得广西医科大学硕士学位,选派2名骨干中医师到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进修学习;每年派送4-5名中医师外出参加各类相关专业知识培训;聘请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专业主任为医院特聘客座教授,定期参加中医门诊出诊及指导病房中医会诊等业务,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弥补了年轻医生在专业知识、临床经验等方面的不足。

3中医学科的科研氛围

科研立院科研是加速学科建设的重要措施。近年来,根据医院学科发展的需要,中医学科强力打造优势品牌,努力围绕艾滋病、结核病、肝病等传染性疾病开展学术研究,并以申报科研项目为桥梁逐步搭造中医学科建设平台。近五年,我院中医学科的科研工作有了较大的突破,成功申报了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项,广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课题1项,参与了国家“十二五”传染病重大专项项目1项,南宁市重大专项项目3项,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2项。同时,我院积极参加对外学术交流与科研合作,与广西医科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参与1项国家“十二五”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中医药科技专项;与广西壮医医院合作,参与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项目。中医学科人才队伍在传染病临床研究防治项目的申报及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充分锻炼,并发挥了积极的参与作用。

4中医学科的文化建设

文化固院。医院作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艾滋病临床培训基地、广西艾滋病临床治疗中心,多年来在不断提高诊疗技术水平的同时,注重医院文化建设。确定医院的核心价值观——为生命站岗,着力并成功打造了全国先锋模范杜丽群,通过典型培养,树立了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的“精神楷模”,为医院文化建设不断释放出增色添彩的正能量。有了楷模的力量,中医学科积极发扬中医“治未病”文化理念,而中医体质辨识、体质养生教育是“治未病”工作的重点。为探索社区居民中医药健康管理模式,科室专门举办了“中医养生”长期培训班,为群众提供养生保健场所,传授中医传统导引术,如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以及提供健康咨询、治疗干预、随访管理等服务。通过举办免费培训班,医院逐步吸引了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此创举为提升医院对辖区居民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开辟了新的渠道。2016年9月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广西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分队成立,中医学科加入了这个分队,组织中医医师定期参加“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乡村”的义诊宣教和技术指导等公益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媒体,让中医养生文化走入了千家万户,逐步拓宽了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的提升空间。

5中医学科的战略地位

特色塑院。从古到今,中医在防治重大传染病上都屡建奇功。如天花是一种世界性的恶性传染疾病,从明代开始,我国中医生通过接种人痘很大程度上对天花起到了预防作用,人痘接种技术逐渐传到海外;21世纪,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甲型HlNl流感的广泛传播,给世人带来震惊与恐慌.而中医药在防治这些外感热病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面对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耐药性问题、不良反应及其他危害已经越来越严重的态势。中医药特色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优势不容小觑。医院中医学科近几年在传染病专科强力推行中医诊疗实践,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充分展示了中医学科在传染病防治中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确立了中医学科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战略地位。今后,医院将继续加大中医学科建设投入力度,有机整合中西医资源,取长补短,协同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诊疗方案,同时通过加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完善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中医药特色品牌等途径,彰显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特色和优势。中医学科的建设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推动力。随着国务院印发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出台,作为传染病医院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执行者,我们要根据院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中医药优势挖掘落地,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通过中医药养生文化的有效传播让医院发展、居民受益、政府满意,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晓峰,王琦.论体质辨识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及意义例[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265-2267.

[2]刘欣.天花的征服者[J].中国医学人文,2016.2(12):43.

[3]孙婷婷,吕文良,陈兰羽等.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流行性感冒)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2.21(3):437-439.

[4]刘叶,杨悦.我国抗生素滥用现状分析及建议[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9):160-164.

[5]李青雅,郭会军,徐立然,李真.中医传染病学科方向凝练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5):77-78.

[6]刘家强,王米渠.中医学科学性本质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5):36-37.

[7]包琳,马健.中医学科发展中科研创新的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0):58-59.

中医学培训范文第6篇

近代中医学校教育是我国近代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有很多显著的特点:开设西医课堂,重视临床实践,优化和促进了中医学教育的发展。重视教材的编写,对中医学理论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实行“刊学相辅”,对医学研究更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化。创立了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学校教育有章可循,为中医学教育提供了保障。除此之外,近代教育还有许多优势:继承了教育要重视医德修养的传统,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切磋的平台,是现代中医学教育的雏形。近代医学教育的这些特点和优势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目前我国的中医教育经典已经在慢慢淡化,古代和近代的特点和优势将会为未来中医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个参考。通过对近代中医学教育的特点和优势的了解,主要是希望在未来的中医学教育过程中,可以加强对中医经典的重视,深化中医教育改革。总之,近代的医学教育为中医学教育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世界上的医学教育形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保健系统的变化,人们对医疗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了人才质量,使得世界各国对于医学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越来越重视,医学教育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得以迅速发展。从研究到教学再到培训,医学教育机构要从研究本专业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出发,再通过教学来培训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最佳循证医学教育”是由英国丹蒂大学医学教育中心主任Harden教授提出的,其与循证医学相联系,世界各国也进行了“最佳循证医学教育”协作,在网上交流相互的教学经验,定期召开会议,使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均得到提高。Harden教授提出的QUESTS六维度搜索能够为广大师生提供标准,有利于医学教育改革的进行。在此基础上,美国、日本等国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改革,日本开展了综合诊治教学,模拟患者,标准化病人等教学法,对我国进行深入医学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故中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中,方法学应占有一席之地,多借鉴和创新出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对中医学教育的发展将起到很大作用。

三、我国的医学教育改革及发展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与国际医学教育存在明显差距,因此我国需要借助国外先进经验及教学模式来提高我国培养的医学人才水平。我国一些医学教育机构(如:汕头大学医学院)已经进行了国际化医学教育改革的尝试,构建以系统整合为主的新型医学课程体系,引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考核评价标准,营造国际化范围,培养国际化人才。我国目前中医学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临床实践不足,大多考核都是在真实病人身体上实践的,而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强烈,大多数患者不接受实习医生的治疗,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故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机构应当重视的方向,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走向之一,要充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临床教学阶段是医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实习医生的关键一环,只有跨过这一环,才能走向合格医生的行列中,临床教学阶段中教师是重中之重,因此抓好临床教师的师德教育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另外转变观念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教育者在转变自己观念的同时,不仅仅要教授给医学生丰富的医学知识,也要不断向学生灌输全科医学思想,使他们成为德能兼备的医生。因此医学观念的转变也是医学教育的必然走势之一。综上所述,医学教育从古展至今,是一步步发展创新,一步步借鉴而来的。在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着的今天,中国的医学教育模式仍然要在古代好的医学模式基础上,借鉴国际上好的医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扬长补短,以多加强临床实践教育,进行观念上的改革为重。中医学工作者们也应该多多汲取外国先进经验和医学教育文化的同时,也需要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为我国提供更多临床实践丰富,德能兼备的医疗工作者。

中医学培训范文第7篇

1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药人才

1.1中医药技术的由来一般认为,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占至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远占至东周的春秋时期为中医学的起源时期,医药知识的积累,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这个时期,在积累人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有了快速推进,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你《黄帝内缈《五十一病方》《伤寒杂病1}}}《神农本草经》就是现存的重要文字记载和传川_著作,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体现中国占代的整体论与时代相结合的思想,其中关乎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等理论直接构建和影响中医药学,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指导理论“简、便、效、廉”这一相对比较成熟的传统中医药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被传承、应用、推)’一、延续,人批医学家不断涌现[Czl。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中医药技术丰富,包含内容十分)’一泛。诸如中医内服、外治、针灸、养生、保健、中药采制、炮制等,都具有明显的中医传统特点,技术相对原始初浅,知识和方法带有保密和神秘性。

1.2师承教育与学术流派曾儿何时,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卞要依赖于师承教育,据称它起源于占代社会,但在中医药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后才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教育,中医药技术、理论的不断传续,从单纯模仿、接替,到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再到专门学习、乃至于量化教授,经历了一个漫民的时期。当时一些有经验和名望较人的中医师选择徒弟作为传人,即“师带徒”,是中医药界通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卞要模式,相传雷公师从黄帝,歧伯师从嫩贷季,扁鹊师从民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师承教育使先辈的经验得以传承,且通过一脉相承,并逐渐演变,发展沿袭,扩人至一定的范围,即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流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地理影响,流派外难以获得争鸣突破与信息交流限制有重要关连四。传统的师承教育保证了中医学术延续和学术流派的形成,使华厦人地历史上的中医学术流派学术纷呈。经过历史的沉淀,学术流派成员提出的有个性的卞张为历代医家所接受,这个学术流派才能够获得认可和传播。对于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形式多样,通常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因此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无法统一而呈现精彩复杂、灿若群星的现象。如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火神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地区命名的,如澄江学派、易水学派、新安学派;还有新生代如海派等等。根据纪购在《四库全书总日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有人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这个阶段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四人家为代表。近代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卞张“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人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占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而《中医各家学说》6版教材则坚持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7个医学流派。说明中医学术流派本身的学术卞张在事实上呈现多样性,提法均有依据,严格区分困难,无法统一[Cal。

1.3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沿革以往中医学的传承与教育上,多为代代相传,由于中医学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师承教育也是随着有特定技艺传授性行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形成的,有“非其人则不授”的行业规矩,只有子女或被师傅认定具备条件者才有机会承传医业,并依靠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师徒关系(父子关系、卞仆关系、传奇关系、政治关系、择优关系等),形成了中医药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卞要方式[Csl。中医师承教育形式的教育方式强调临证,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随时通过直观或抽象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临床技能。并在教导医学知识的同时传授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和素质技能。这些均体现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的特色。中医的类似学校教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中医师承和具有“流派”雏形的教育,很民时期曾经成为中医药教育的卞要或全部教育模式,并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局限}火_域性教育才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进而流派纷呈。学校教育(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卞渠道则是在20川_纪中叶,国家对中医药师承教育采取了领导、管理和指导,并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班,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接着在中专、人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第2学位教育,继之,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逐步建立。至此,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形式与体系上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Cpl。传统的师承教育从民间自发放任、争议、僵持的状态,到由国家统一管理,成为中医药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但传统流派的比重和态势渐趋弱化。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的深入研究与展开,力图通过学术流派引导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为虚弱的中医药行业注入兴奋剂则是在此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2中医学术流派与近期的中医药继续教育

2.1

2.1.1医学继续教育的卞要形式各类继续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各级多种类型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Ul,是造就中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医学术流派和学术卞张传播的载体。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巩固和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通过人量的临证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训练,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而向现代化,而向川_界,而向未来。在形式上有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学术交流、进修等。借鉴现代的教育操作模式,利用中医学术流派的平台,培养中医基本功和素养,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各个级别中医药继续教育项日,对从事中医院、中医药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加强中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培训,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一定可以得到扩展。

2.1.2师承教育与中医药技术人才开展师承教育常仍认为是流派与学术思想得到传承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是形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卞要采用跟师临证学习,积累经验,或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提高综合技能和研究能力,据称,经过院校教育又有师承教育者业务水平最为突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流派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民,中医师承教育形式只是过程和手段,其的最终日标是将中医药流派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人,不断充实理论体系,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这是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学术流派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通用途径冈。

2.1.3高层次中药教育与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高端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是未来现代化创造力的核心,现代社会是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具备不竭动力的创新潜力,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医药事业也是如此。如研究生等高层次中药教育就是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的手段之一。培养高层次临床、教学、科研型的中医药人才和骨干,方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医药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走进殿堂真正经得起检验的高地。

2.2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学术传承

2.2.1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学术传承与学术流派从传统分析,先有个体传承,之后才有群体或集团,师出有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理说明中医药学术流派在传承上的重要性,学术派别有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历史上有许多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群众推崇的中医学术流派,有力地推动了各个时期中医学理论的不断丰富以及临床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民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其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卞张,以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通常可追溯其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回。传承过程是有人的方向和日标的,传承对象和传承老师相对固定,并非全方位推)’一。学术流派的传承是在日久熏陶、耳濡日染的临证和教育、教化中进行的,常无规整和特定的模式可遵循,并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进行,影响因素很多。

2.2.2学术流派的传承与法制规范学术流派有政府干预,从制度方而来规范则是晚近时期的事,从近来的国家层而来看,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建设模式是政策扶持的重人举措,日的是发挥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在医疗、科研、人才和设备等方而的优势,高水平、高起点做好中医学术传承,形成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其工作使命是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如建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试图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挖掘整理,梳理流派的传承脉络,来完善流派的学术思想,提炼针对优势病利‘的流派特色诊疗技术。并对开设流派示范门诊、加强临床总结、探索开发流派新的特色诊疗技术,以及与科研、医药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探索开发应用流派院内制剂、特色制剂、中药新药等提出要求回。法制规范是学术流派的传承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日标是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深厚、诊疗技艺精湛的复合型流派传承人才队伍,探索流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的创新模式,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可持续发展。

2.2.3学术流派与继续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传统的学术流派,起于个体进而产生一个微集群,曾经民期类似于小群体在小社会游荡,流派知识属于小团体,所谓的“饮誉一方”,与新生事物及其他学说或流派之间常常分歧较人,难以交融。所形成的一个小群体与流派更无法进行扩量与共享。实现量的突破与质的提升,并由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使中医药流派突破重围、超越自我、揭开迷雾,奉献人类,就应有重人举措。2012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燕京刘氏伤寒流派”等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名单。是以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和医疗实践中具体技术方法与方药运用为重点,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以继承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流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一转化的新模式[Uof。

2.3中医药学术流派与中医药文化

众所周知,中医学、中医药学术流派并非是完全的生物实验医学,中医药学与根植于传统中华文化,并且盘根错y,难以分解,灵魂与之同在。传承过程同样木y交错,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中医药学术流派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00,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形态和思想基础,是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在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其场所、范围、涉及人群会受到流派群体的影响,同样流派群体也会受到中医药文化卞流的左右,这是建立在)’一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上的。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民族哲学思想、道德情操及智慧在整个中医药服务过程中得到体现。

3讨论

3.1中医药学术流派和思想在继续教育中具有的地位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民期形成的历史现象,是中医药历史的积淀物。中医学及其学术流派同样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辨证论治,且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无所不包,凝集其相应的哲学思想、情操和智慧,中医人的基本特征、基本方向、学术流派就在此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oa。中医药事业的活力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历来中医药人才注重“教化,“培荞,“教育”,作为中医人,中医药流派和思想的基本内涵中,人是第一要素,而人的素质是中医药事业未来素质高低的决定因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来自于科学的教育培养,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的时代下,必须通过各种中医药继续教育获得,因此迫切需要卓有成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才可能使传统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得以延续,后继有人,文脉昌盛。学术流派的传承和研究是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导向与指导作用。同时中医药继续教育能够推进和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扬弃、应用和再造。

3.2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中医药学术流派产生和流传的卞要模式可能源于师承教育,且通过一脉相承,逐渐演变、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并不断发展沿袭,这是先前中医药界通行的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成学之后包括跟师、带徒在内的深造和学习可列于中医药继续教育范畴,不断的再学习,逐步完善达到一定的境界。当今的中医学教育可以通过3个层次来实施:①院校教育,这是普及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包括在校的各学历层次的教育;②采用“师承教育”,持此卞张的意见颇多,名中医经验、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往往师授徒承,以求“流派”代代相传,并认为唯此正宗。师徒的选拔和结对也是做好师承教育的关键,影响着中医师承教育中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水平。流派与经验有直接相关性,且带有一定的封闭与神秘色彩,要真正领会其独特经验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实现的回;③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日,如专业进修、学术交流、专题培训等,同样可以切入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和应用,具有开放性和一定规模,且能够突破传统的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关系,是非常有效、利于学术进步、有前途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关注。

3.3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十分密切Cial,而中医药文化仍是一种肯定保守文化、有机自然卞义文化,存在实用理性文化、人本文化和关于道的文化属性,文化元素渗透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中,使中医药文化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特色,涉及到诊疗行为、言语仪表、同道相处、教学传承、礼仪等,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以流派为代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格局鲜明,类比描述,经验至上,强调辨证和随机应变,临床技术理性高于科学理性,文化烙印很深,其诞生存在过多的人文因素,以至于难以经受科学的质问和撞击。

3.4学术流派传承与继续教育相结合需要研究和政策支持人为因素、政策导向均影响学术流派的研究、传承,影响中医药继续教育以及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流派的教学及其模式仍是研究中的课题,体制和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组织领导是重要条件,有政府与政策支撑,以及培养规范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才可保障师承教育等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继续教育项日的探索和实施Cisl

3.5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与中医药人才培养需要创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是中医药学的部分内容,包括师承教育层次在内的继续教育仍然是继承胜于创新,这就带来无法回避的挑战与考验。学术流派的研究、传承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不可因循守旧、坐井观天,需要人胆探索、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融现代医学教学技术为一体,是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优势特色值得举荐的[Cml。在中医药教育现代化中,研究新形势下的“学术流派”和继续教育策略,有利于中医药团队、群体人才培养日标的实现。导入现代高层次师承教育理念,继承科学发展的现代教育内容,才可规模化、集成化地塑造未来健康的中医药队伍。

中医学培训范文第8篇

关键词:畜牧业;中医学;研究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S85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6-0090-02

西医中所添加的某些化学合成药物往往会造成牲畜中的中毒作用,很有可能将药物中的某些成分残留牲畜体中,进而将牲畜污染,进而影响到人类的食品卫生健康等。由于集约化、规模化饲养,畜禽更加容易受到群发疾病的影响,而根据上述的中医的特性,中医在畜牧业中的发展是长足的,为中医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通过传统的医学平台,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更好地为畜牧行业服务,更好的为畜牧业做出贡献。

1 畜牧业中医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专业人员的匮乏以及没有专业的中医学体系对畜牧产业进行指导调控,这就是畜牧业中医学的发展现状。近年来,西医的长足发展已将中医挤下畜牧病害防治的发展平台。从相应角度上来讲,中医和西医都具有较强的优势,西医调控的更加快捷,中医则更加中庸、没有副作用,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医的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显现,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是很大,专业人员的缺乏造成了畜牧业缺乏中医的指导。针对这样的发展状况,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建立一种自我的中医调控价值体系,对症下药,及时治疗,将西医的一些特性转变成中医的发展要求,扭转西医的霸主地位。

2 畜牧业中医学的发展对策

2.1 构建自身畜牧业中医学发展调节控制体系

首先应该针对自身的发展来确定中医学对畜牧业的调节控制体系,认清在畜牧市场中所占有份额以及自身的发展状况;其次从采购方来构建经营畜牧的数量以及中医所需要的整体的调节控制体系。针对中医的特性,适时建立一种中医的价值体系,将中医的整体观和辩证论治观运用到畜牧业中来,使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体系。及时灵活地根据市场畜牧发展的销售状况,对畜牧业市场进行分析,确定较为不可控的变动因素,从而及时应用中医来对畜牧业中确定的各个品种的进行预防治疗,严格控制对畜牧养殖中牲畜的病害发病率,做到及时治疗,及时控制。同时还应根据季节对牲畜进行数据统计,针对以往的发病形式以及发病率的历史的数据,以及市场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对每个品种进行严格的中医把控,尽量做到药不多,但要治本。与此同时更方面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度的把握好医药采购的不均衡等因素,控制医药成本,适时用药,继而在相应方面还应建立自我保险储备机制,防止在牲畜发病时中医药的断货。

2.2 中医学的现代化发展

中医学在畜牧业中应该迈出一大步,阔步进入现代化,同时也要对自身进行一定的改革,取其精华,弃其糟泊,将西医中的一些症状及其程度的发生频率作为基础数据,以效率差作为权重,采用一定的数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计量,给畜禽进行专业的中医治疗,使得中医的诊断指标更加规范化。

2.3 建立畜牧业中医学专业人员储备库

对于畜牧业来说,需要更多的畜牧业中医学专业人员对畜牧业进行专业而及时的指导,这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畜牧业中医学专业人员的储备。对于中兽医学的发展要求来说,要有更广、更深的发展,就应建立合理适当的专业人员培训环境。要在根本上制定相应的教学理念及在教育培训中适时采用“中西并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式,让从业者更加专业,同时吸收两者之长,这不仅使得传统畜牧的中医学发展更加现代化,还使得中医学实现多元化的发展作用,为引进专业人员的整体高素质奠定基础,进而能更好的适应畜牧行业的发展要求。

3 小结

畜牧业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对于现在所经历的畜牧行业来说,更是具有深远的影响,中医所调制的实施效果往往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影响,但近年来随着西医以及西方科学技术在畜牧业中快速发展,中医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发展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西药中因较大量的激素和化学合成药物的等成分,导致药物残留和细菌耐药性日益凸现出来, 而中医药品具有残留少等优点。中医的研究和开发来替代西医中的某些药品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新世纪的中医在畜牧业中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但由于中医发展的滞后性,这就需要畜牧从业人员打好基础,建立自己的畜牧业中医发展体系,及时适量做好牲畜的疾病预防,吸取西医中精华部分,与中医相结合,防范可能出现的病害风险,这不但不会影响中医学的发展要求,反而会给畜牧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升值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 雯.我国畜牧兽医类科技期刊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探讨[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6.

[2] 韩志辉.中兽医学在家畜传染病治疗和预防中的应用[J].中兽医医药杂志,1997(1):15-16.

[3] 张泉鑫.畜牧业的变化趋势与中兽医的调整发展[J].中国兽医杂志,1997(1):39-40.

中医学培训范文第9篇

[关键词] 高校;中医药人才;基层;衔接

[中图分类号] R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6(a)-0093-06

Connection between talent training of medicine college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need of grassroots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HAN Xinxin CHEN Linxing

Dean's Office, Yun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5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the township hospital in Yunnan Province or the municipalities (state), county, find that basic Chinese medicine talent shortage has become the bottleneck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Yunnan Province. Major performances are shortage of clinical subject leaders and technical cadre-man in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lack of personnel in Chinese medical institutions and talent fault. Meanwhile, the talents are not with high technological level, part of who are with Western medicine trend. To solve those above problems,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the main channel of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make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by taking advantages of education resources: to expand the autonomy of running a university and adjust the structure of students; to strengthen the free cultivation of rural oriented medical students; to increase the efforts to cultivate adaptive talent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o cultivate “fitting all, doing well ” Chinese medicine talents and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Chinese medicine personnel; Grassroots; Connection

在云南省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中医药与西医药互为补充,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优势。为此,2010年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15年,在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中医科和中药房,60%以上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中医门诊和中药柜;到2020年,全面提升中医药服务和继承创新能力,建设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中医药疾病防治中心和临床研究基地、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天然药物研究生产基地,实现中医药强省的目标。2014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又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指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除少数边远、民族地区以外,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有中医科和中药房,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6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有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或中医馆;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但在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中,仍然存在学科带头人缺乏、科研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落后、管理体系不健全、服务能力不强、特色优势不突出等问题。然而,中医药人才尤其是基层的中医药人才极度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其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因此,云南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上述指标的完成,首先要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本文认为,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根本的解决途径是做好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基层中医药人才需求的衔接工作。《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中也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中医药院校教育,应发挥中医药高等院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

1 云南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通过对云南省市(州)、县级、乡镇等各级中医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中医科采取调查问卷、科教科电话咨询及邮件调查等方式,调查了5所市(州)级中医医院、9个市(州)的15所县级中医医院、10个市(州)的24所乡镇卫生院中医科的中医药人才状况,数据截至时间为2014年8月31日,得到表1~3的有效数据,并对表1~3中的三个层级,即市(州)级、县级和乡镇的中医药从业人数、中医药从业人员中的副高及以上人数和本科及以上人数做了均值趋势图(图1)。

表1 调查的5所州市级中医医院中医药人才状况(名)

由表1~3、图1可以看出,云南省现有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与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结果显示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1 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愈加匮乏

图1显示,从市(州)级、县级、乡镇三级来看,越到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数呈骤减趋势。表3显示,24所乡镇卫生院中有7所无从事中医药人员,根据卫生厅提供的数据,我省基层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卫生服务的仅占30%。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匮乏主要是由于高等院校中医药专业毕业生难于下到基层工作或不安心在基层工作。调查的15所县级中医医院中有5所在2014年招收不到中医药类高校毕业生,乡镇卫生院几乎招收不到中医药类本科毕业生,其他经过中医药知识培训的人员也由于待遇问题、自身素质不高等原因流动性大,提供中医药服务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基层中医药事业持续、快速发展。

1.2 基层中医药临床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愈加匮乏

图1显示,从市(州)级、县级、乡镇三级来看,越到基层中医药副高及以上职称人数也呈骤减趋势。由于工作条件、环境、待遇及编制限制等原因,绝大部分高级职称人员都集中在省、市(州)级医院,如玉溪市中医医院、曲靖市中医医院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分别占其从事中医药人员总数的34.0%、36.8%,而大理市第二人民医院(地级县医院)、姚安县仁和卫生院副高以上中医药人员分别占其从事中医药人员总数的2.2%、0%。据云南省卫生厅统计全省有30余所县级中医院无高级职称人员。

1.3 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学历水平偏低,甚至无学历

表3和图1显示,乡镇卫生院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人员几乎无本科学历,严重限制了中医药人才技术水平的提高。即使个别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村卫生室的工作人员几乎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或者培训,严重限制了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24所乡镇卫生院中有19所被调查人员表示不能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说明中医药在基层减轻群众医疗负担、降低医疗费用、方便群众就医方面的优势发挥不够充分,中医药人才素质有待提高[1]。

1.4 基层中医药人才断层问题更加突出

15所县级中医医院和24所乡镇卫生院中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存在或明显存在中医药人才断层现象。随着老一辈中医药专家的相继退休或去世,加之中医药人才培养上的不力,云南省基层中医药人才的断层现象尤为突出,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医医院和卫生院中医科的医疗技术水平,同时制约了中医医院和卫生院中医科的发展[2]。

1.5 部分中医药人才有西医化趋势

15所县级医院被调查人员均表示存在中医药人才的西医化趋势,部分医院和医生由于经济利益的趋使,加之部分患者认识上的误区,常常“打中医的牌子走西医的路子”,中医不像中医,西医也不是西医,出现了“不中不西”的现象[3]。

2 云南省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采取的政策保障措施

云南省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县、乡镇、村中医药人才严重匮乏,而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相关政策,患者较多,医疗任务繁重,现有基层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与服务需求严重不匹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的大部分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也仅仅能提供开中成药、按摩、理疗、拔罐等为数不多的中医适宜技术服务,远远不能满足民众对中医药治病、防病、养生、康复等多方面的需求。为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城乡医疗机构中的服务作用,云南省2010年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11年重新修订出台了《云南省发展中医药条例》,2014年出台了《云南省加快中医药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这些政策、法律法规和措施,为进一步做好云南省中医药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云南省还开展了中西医结合人才培训工作、中医药标准化培训工作、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医类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培训工作;实施了农村订单定向中医学专业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启动了乡村医生中医药适宜技术和基本知识培训的培根工程等。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云南省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现状,但笔者认为,要想根本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的匮乏问题,必须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渠道作用,实现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有机衔接。

3 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衔接状况

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衔接,不仅仅是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还包括云南省中医药类高校及开办中医药类专业的高校结合省情、校情,根据基层卫生工作需要对口开展的人才培养工作。

3.1 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

云南省从2010年开始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在省内范围招生,根据培养协议毕业后服务于农村乡镇卫生院。见表4。

表4显示,截至2014年,昆明医科大学共招收954人,大理学院招收558人,云南中医学院招收430人。但这3所高校中只有云南中医学院培养的是中医学类免费医学生,其他两所高校培养的是西医临床医学类免费医学生。从表4可以看出,云南中医学院培养的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但培养数量还不到临床医学的1/3,第一批订单定向学生到2016年才能毕业服务基层,且数量较少,短期内无法起到改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状态的作用。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定向生的培养无疑是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少数州市为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问题,已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措施,例如昭通市人民政府2013年与云南中医学院签订了培养协议,已招收60名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进行培养;普洱市人民政府于2014年也与云南中医学院签订了培养协议,已招收20名中医学专业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进行培养。

3.2 中医药类高校“四得”人才的培养

云南中医学院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担负着引领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的历史使命。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四得”人才,云南中医学院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制订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最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中医、中西医临床、针灸推拿等医学类专业学生在第一学年暑期即到生源地医疗机构接触患者、体验医疗环境,了解医疗卫生工作情况等,同时开展“三下乡”活动。这些措施既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又锻炼了学生接触社会的能力,使其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预防保健、中医诊疗等开展情况,为其日后服务基层中医药卫生事业奠定了认知基础,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树立了神圣的使命感。2006年保山卫生学校升格成为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使其成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近5年来为云南省滇西地区培养了一批中医药技术人才[4]。

3.3 中医药高校开展中医药类专业继续教育

目前,云南省有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联合云南中医学院、大理学院开展本、专科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云南中医学院中医药继续教育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是以3年为期的学制教育,学习方式以业余学习为主;非学历教育以短期培训为主,采取办培训班、进修、讲座、学术会议、课题研究、论文撰写、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习等多种方式进行。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是以业余学习方式为主的3年学制教育,包含中医学、中药学专业。高校的中医药继续教育为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了学历提升和知识技能培训的机会。

4 实现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与基层需求的有机衔接

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曹洪欣委员在谈到国家基层中医药人才短缺问题时,提出的核心观点是:发展中医药,关键在基层;定向培养、提高待遇,制定相应政策缓解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现状,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为广大农民提供可持续的医疗保障。因此,发挥高校培养中医药专业人才的主渠道作用,作为解决我省基层中医药人才匮乏的重要举措,对我省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充实及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适度扩大高校办学自,调整生源结构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做了进一步的明确。政府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我们已进入“改革常态化”的时代,通过简政放权,使云南省中医药类高校以及开办中医药类专业的高校拥有或者部分专业拥有招生自,可在稳定招生规模的基础上,根据基层实际需要加大急需中医药人才县、乡(镇)、村的生源数量,减少无计划需求或者需求较少的州市生源数量,因为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的概率较大。因此,中医药类专业毕业生回生源地就业可以适当增加基层中医药从业人才的数量。

4.2 高校加强农村订单定向中医药类专业免费医学生的培养

加大财政投入,实施好农村订单定向中医学专业免费医学生培养项目,在此基础上拓宽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专业范围,使中医药类专业均可纳入。

云南省高校在培养中医药类农村订单定向学生时,应突出中医药实践技能的培养,融入民族医药相关知识,培养具有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和坚实的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基本的西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临床实践能力、能从事中医全科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医师。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各州市根据基层中医药卫生人才需求量,适当增加每年免费医学生培养数量,形成人才梯队[5]。鼓励省内各州市效仿昭通市、普洱市采取积极措施与高校签订培养农村订单定向中医药类人才协议,可以计划性的弥补基层中医药人才的空缺。

4.3 高校加大社会适应性强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力度

中西医结合人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西医结合人才不是用西医的思维培养中医人才,更不是将中医西化,而是培养既具有中医思维,又能掌握中西医临床诊疗技能的人才。对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必须要坚持中西医兼通,将中医和西医融会贯通,提高临床疗效,真正形成中西医结合的医疗特色。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也急需纳入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项目。国家还应针对中医药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出台相应政策,细化其执业范围,避免医疗纠纷。

4.4 高校要培养基层适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中医药人才

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本科高等学校――云南中医学院在培养专业中医药人才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基层适用的“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使毕业生成为医疗保障体系中“最边远、最贫困、最艰难”地区的网底卫士。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指导人才培养工作;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适时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政府的政策措施紧密结合,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为突破口,破除人才培养瓶颈,真正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基层适用的中医药专门人才,切实形成“情注边疆,培养‘四得’人才”的育人特色。作为云南省唯一一所中医药类专科高等学校――保山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要发挥其培养实用型专科人才的优势。在鼓励、引导本、专科毕业生发扬奉献精神和到基层锻炼的同时,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待遇和保障政策,以吸引和留住人才[6-10]。

4.5 充分发挥高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

充分发挥中医药类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为不同学历层次、不同年龄、不同职称的中医药人员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为基层各类各层次中医药从业人员提供学历提升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机会。云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正逐步开展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可自主选择时间、地点及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既有效解决在职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工学矛盾突出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基层边远地区和部分医务人员外出学习困难的问题。

5 小结

要实现云南省高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基层需要的紧密衔接,首先要解决招生自、经费投入、基层待遇及编制等障碍问题。“十二五”期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教育改革正在深入推进,中医药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战略机遇。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两强一堡”的战略目标,国家也支持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前沿,将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缺“钱”和“软实力”不足的问题。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与云南省签订卫生、中医药事业桥头堡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将为云南省中医药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缪虹.文山州中医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2.

[2] 万秀珍.基层中医医院中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药管理杂志,2013,21(3):275-277.

[3] 谢雪娇,卓海燕,熊辉,等.大众化教育视野下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34):143.

[4] 陈志勇,陈嘉文,李健明.高等中医药大学办学特色的创新与实践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63-64.

[5] 王璞,邢丹,黄新峰,等.基于中药学通用人才培养的《方剂学》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7):9-10.

[6] 张俊龙,田岳凤,王军,等.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 培养特色中医药人才的战略思考[J].中医教育,2013,32(2):5-7.

[7] 杨继国,李茂峰,季旭明,等.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质控体系的构建[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74-175.

[8] 刘晓茵,赵帅.药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142-143.

[9] 王永霞,邢作英,赵文霞,等.《中医内科学》临床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8):148-150.

[10] 葛飞,朱其林,周建军,等.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人才培养[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9):150-151,156.

中医学培训范文第10篇

1.1“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内容介绍湖南省教育厅为建设首批有特色的外国留学生教育英语授课专业,重点培养来华留学生本科教育双语师资,加强教师英语授课能力的培养,划拨专项经费,选派有资质院校的优秀教师赴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进修。我校“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选派10名教师(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各5名)赴国外合作院校对其所承担课程的英文授课教学语言及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为期6个月的进修。其中专业核心课程教师有湖南省教育厅全额资助,专业课程教师由我校配套经费资助,并由教育厅资助往返机票,选派任务按照要求在2年内实施完成,并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1.2“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实施过程(1)教师的选派。中医学本科专业涵盖的专业核心课程中,中医诊断学为国家重点学科及国家精品课程,中医眼科学、针灸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为湖南省重点学科;专业课程中,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病理学与组织胚胎学为我校首批开展英文试点教学的课程,其中正常人体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为校级精品课程。通过组织中医学专业相关教师报名申请、中医学院及其他相关院系推荐、英语水平公开测试,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组织人事处按照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育师资梯队建设需求,共同选拔了以上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课程的教师各5名,纳入“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2)进修院校的选择。为了提高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引进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促进中医学专业建设,为我校中医学专业留学生教学工作做好准备,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为教师们推荐了几所与我校已有合作的院校,包括美国缅因州大学、美国南康州大学、澳大利亚东方医学院、菲律宾圣托马斯大学等。根据各个院校的专业排名、自己的专业需求及经济情况,10位教师中,8位教师选择以上推荐院校,2位教师自行联系了美国威斯康辛大学与耶鲁大学;在地域选择上:7位教师选择美国院校,2位教师选择菲律宾院校,1位教师选择澳大利亚院校;在学科专业选择上:4位教师选择医学院、5位教师选择综合性大学、1位教师选择中医类院校,实现了专业对口。(3)进修计划的制定。此次教师赴国外进修以学习授课语言及课程授课方法为主。根据教师的英语语言程度、专业水平及各院校课程设置情况等,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教师共同商定进修计划,并与对方院校沟通,探讨进修计划可行性,确保教师进修计划的顺利实施。如:解剖学教师赴美前,已承担留学生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2年,英文水平较高,具备一定的英语授课经验。其选择旁听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神经解剖学与临床人体解剖学课程。除此之外,根据其较强的专业能力,申请参与临床人体解剖学实验课程带教活动,获得批准。中医内科学教师赴美前,未承担过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但其英文阅读能力较强,已通过PETS-5考试。与美国缅因大学商议后,建议其先以语言听力课程为主,待听力水平提升后,再进入专业课程学习。进修计划的制定,明确了教师们的进修任务,提高了学习成效。(4)签证等材料的准备。在所有国家的签证申请中,美国的签证材料最为复杂。因此,我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向省教育厅与兄弟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讨教,了解申请签证流程、明确申请材料要点,熟悉面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而协助赴美教师顺利获得签证。申请赴菲律宾与澳大利亚签证较为容易,但也不容许一点疏忽。需要与对方院校反复确认申请签证的类型、进修目的、进修过程与经济情况等,在申请材料中需清晰而明确地体现,避免大使馆审核材料时,出现疑问而拒签。(5)出国前培训。为了更好地提高派出工作的效益,用好国家的每一分钱,做好派出人员出国前的培训显得尤为重要。培训内容包括:提高出国人员的思想素质、丰富礼宾礼仪知识、宣传安全知识等。通过出国前培训,使出国人员成为有理想、有追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使出国人员具备得体的言谈举止;使出国人员在陌生的国度里,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保守国家秘密,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6)后勤保障。教师进修期间,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他们随时保持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情况,做好他们的后勤保障工作,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进修期间,教师工资照发,津贴按教授、副教授、讲师级别不同标准按月发放。除教育厅资助核心课程教师往返国际机票及5万元外,学校配套5万元用于专业教师学习及生活补助,并将教师规定工作量标准适当降低,使教师们安心学习,协助学校扩大对外交流。

1.3“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收获按照进修计划,外派教师顺利完成了进修任务,在英语水平、专业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收获:(1)提升英语水平。通过在语言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题式学习,利用语言环境阅读大量英语材料、收听英语信息、练习口语应用、书写日常文章,提高了日常英语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同时,深入了解了当地文化,拓展了自身的国际化视野。(2)促进专业教学。通过旁听相关专业课程、参与学生小组讨论、参与教师教研活动、承接实验带教任务、参与实验等方式,充分了解国外高校医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思维、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甚至国外教师的敬业态度和精神,都对我校教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后进行本专业的外国留学生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启迪和借鉴作用。(3)强化科研能力。通过进入国外高校实验室,参与相关实验,吸收了先进的科研知识,熟悉了先进科研设备、开拓了先进的科研思路、强化了科研能力。通过科研的锻炼,一方面促进了留学生的专业教学课堂理论的延伸;另一方面为学校在中医专业理论及实践研究方面和国外高校的科研合作和交流奠定了基础。(4)拓展海外视野。通过参与当地学术交流会议、活动加强自身国际活动能力;通过走访当地医院、高校、药店和华人居住区加深了对中医药国际化的认识,拓展了海外视野。(5)推广我校中医药传统文化。通过面向海外友人举行讲座及义诊,让当地民众近距离接触中医、了解湖南中医药大学。

1.4“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第一期项目”的不足(1)管理工作有待改进。缺乏合理的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虽然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与教师们随时保持联系,但对其学习过程缺乏及时有效地监控,对进修效果缺乏合理的评价体系。(2)教师出国前对当地环境、文化及法规了解不多,导致期间发生一些不愉快的插曲。诸如:未经许可,擅自行医;在暴风雪天气中遭遇车祸。虽经及时发现,及时解决,但也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3)由于中医学专业的特殊性,在院校选择上有一定的局限。国外很多中医类院校不能发放访问学者签证,而拥有中医专业的医学院校占少数,因此教师们在院校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困难。(4)对于正在开展的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课程,我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有一定的困难,缺乏权威的评价团队及合理的评价体系。

2展望

对于进修回校的教师给予平台,如授课、经验交流、讲座等,巩固所学知识技能,并向全校范围放大教师的个人学习效应;发挥这批教师的带头作用,为今后的教师派出工作奠定基础;继续加强这批教师临床实践的培养,提升其业务能力。对于继续选派教师出国进修事宜则要扩大视野,加强与世界各地相关中医类院校的联系,拓展新合作院校;与已合作院校建立长期的教师交流关系,开展教师进修、科研与国际专业会议等多方面合作,为今后教师进修提供更多的平台;与合作院校共同建立监控与评价体系,如:制作进修效果评价量表,双方院校定期进行同步回顾与评估;建立教师归国述职制度等;进一步加强教师出国前规范化培训,明确学习任务,熟悉国外风土民情及法律法规,做到言行得体,展现我校青年教师风范;对于正在开展的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课程,我们应整合现有资源,建立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质量保障体系。总之,在中医药院校建设中医学专业英语授课师资队伍是时展的需要,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经之路。随着我们英语授课教师培养机制的完善,赴国外进修渠道的顺畅,英语授课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我们英语授课师资队伍将日趋成熟。这支队伍将不仅是培养境内外中医药国际化人才的导师,更是担负着向世界推广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使命。

上一篇:公路灾害防治工程范文 下一篇:地质灾害防治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