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9 10:39:49

中医学论文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学;生态学

中医学认为,保持机体内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关键。二千多年前,我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就明确记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现代生态医学从生态学的观点出发,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充分利用有益因素,控制和消除有害因素,有病治疗,未病防病,无病保健,延年益寿。两者理论,不谋而合,十分相似。最近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发表“中医是伪科学”的奇谈怪论,可见这些人对中医理论知之甚少,片面理解。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生态医学的研究,也涉足中医学的阴阳平衡理论,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中医学的本质就是生态医学,决不是伪科学”[1,2]。

1生态学的基本概念

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于1869年提出,其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由于研究生态学,保护生态环境(宏环境和微环境),对于人类社会及生命优质有着重要作用。近30年来生态学已发展成为庞大的学科群,并出现了许多分支,生态医学就是其中重要的分支[3]。

2生态医学及三层次

生态学分为宏观生态学、微观生态学、分子生态学三个层次。生态医学可从三个层次进行研究,一是以个体和群体为中心同其环境的宏观生态医学;二是以单细胞为中心同其环境关系的微观生态医学即医学微生态学;三是以细胞内的生物活性分子特别是核酸分子为中心同其分子环境关系的分子生态医学;现就生态医学的三个层次简要介绍如下:

2.1宏观生态医学在医学和人体健康方面,随着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引起了人们对生态医学研究的广泛重视,作者认为医学必须将人放在整个生物圈中来研究生命现象,因为人不仅仅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生物圈中众多物种的成员之一,生物圈对人类的影响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只是在20世纪50年生的环境危机和“公害病”迭次发生以后,人们才认识到生物圈的变化与人类有如此密切的关系。大气、土壤、水质的污染,噪音和振动的增多,致癌致畸,致突变的理化因子进入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植被的破坏和野生动物的灭绝,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等等,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影响人体以下的生态层次。另外,人增也将影响到食物的供应,食物短缺可致营养不良和其他疾病的发生,现在许多人生活在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里,这样的城市中水处理系统、垃圾处理系统、基础设施、社会秩序和公共健康规划的使用是严重超载的,这势必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健康,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基础必须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3]。

2.2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魏曦、康白教授开始从事微生态学的研究,60年代以后美国的DubosR·J等人把大量的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到微观生态学研究之中。1977年,联邦德国VolkerRush博士首先明确提出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学(microecology)一词,康白教授将其定义为微生态学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其宿主(人、动物、植物)相互关系的生命科学分支,微生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就是医学微生态学即微观生态医学,它是研究正常微生物群与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在长期的生物进化、适应过程中,在正常人的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有益无害的微生物群称为正常微生物群,其中以细菌为主,其数量相当于人体细胞的10倍,正常微生物大部分与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交换物质、能量,甚至相互传递遗传信息,正常微生物群对宿主具有营养、免疫、生长刺激、生物拮抗等作用,从生态学观点来看,正常微生物群,在正常条件下,与宿主保持着生态平衡,一切干扰因素,都将引起微生态失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在感染性疾病中,按以往的观点,是病原微生物所致,但它不能解释菌群失调所致的内源性感染(条件致病),医学微生态学认为,感染是微生物对宿主或宏生物的异常侵染所致的微生物与宿主或宏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生态学现象。疫苗、抗生素以及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一种我们几乎不受疾病影响的假象,但人们也逐渐认识到抗生素对人类的不利作用。1950年魏曦、康白二位教授曾发现一例鼠型链丝杆菌感染的鼠咬热病人,在用抗生素治疗后,虽杀灭了病原体,但终因导致肺炎克鲁伯菌(正常情况下为人体正常菌之一,不致病)肺炎进而引起败血症而死亡,成为世界上首次发现抗生素治疗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症,当时二位教授曾预言到,在光辉的抗生素降临以后,我们必须注意其给人类带来的阴影,扰乱正常菌群和引起菌群失调。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滥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菌群失调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因此,这就唤醒人们对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和失调等问题的研究,从此,诞生了微观生态医学。微观生态医学的行为是维护人体的微生态平衡,防治微生态失调,微生态制剂疗法,合理应用抗生素等[5,7]。

2.3分子生态医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以及生态学的理论向分子生物学中的渗透而出现了分子生态学(molecularecology)它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和探讨生命物质的生态学问题,分子生态学一词于1988年由中国的向近敏、林雨霖二位教授首先提出,随后国外的TerryBurke也在《自然》杂志上提出。分子生态学的定义为:研究分子生物甚至生物活性分子同其分子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生态学的分子层次。它主要阐明生命体与其相关细胞之间的各种活性分子直至分子网络相互作用的生理平衡状态和病理失调状态的分子机制,以及促进生理平衡和防止病理失调和恢复生理平衡的措施和方法,分子生态医学的医疗行为是利用分子生态制剂以恢复分子生态平衡[6]。

3中医学的生态观与现代生态医学

中医学的四诊八纲就是从人的整体出发,探讨人体平衡和失调的转化机制,并通过中药使失调恢复平衡,中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阴阳平衡理论,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药食同源的防病原则都是生态医学思想的体现。限于篇幅,本文仅就中医学的生态观在微观生态医学(医学微生态学)中的体现加以论述[1~3]。

3.1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与现代保健医学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建立了预防为主的保健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的内容。微生态学的崛起,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医学从治疗医学、预防医学已经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它必须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其主要思想为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这是医学发展到现代保健医学的必然规律。微生态制剂由于是来自宿主生理性细菌的制剂,回归至原生境,修复生物屏障,根据疾病的生态病因的观点,因而,微生态制剂可达到无病保健、未病预防,有病治疗,既病防变之目的。微生态疗法重在调整,中医的核心也是调整,因此,两者的观点和理论不谋而合,这是值得互相借鉴的。

3.2阴阳平衡理论与微生态理论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宇宙观和方法论,它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借此阐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的根本规律,因此,中医的阴阳学说是关于认识疾病和防治疾病根本规律的学说[1~3]。

3.2.1阐释人体的结构及生理功能阴阳学说在阐释人体的结构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阴阳对立统一体。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的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表面存在着大量的正常生物群,构成了除解剖意义上的系统以外的微生态系统,与机体形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中医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使阴阳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结果,物质与功能、阴与阳共处于相互对立、依存和转化的统一体中,维持着物质与功能、阴与阳的相对的动态平衡,保证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据瑞典Gustaffson教授研究估计,人类肠道大约带1kg细菌,其活菌数量达1012~13个,这些正常菌参与了宿主的代谢、免疫、生理生化、生物拮抗等方面的作用,以维持人的健康,此即微生态平衡。

3.2.2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人体与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和机体内在环境的平衡协调,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基础,疾病的发生就是这种平衡协调遭到破坏的结果,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则认为“阴平阳秘”即阴阳的平衡协调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这种平衡协调关系一旦受到破坏,使阴阳失去平衡,便会产生疾病。人体微生态系统由于内因或外因的影响使其平衡遭受破坏即微生态失调,便可导致多种疾病,如胃肠微生态系统平衡失调,便可引起多种胃肠道疾病。

3.2.3用于疾病的诊断由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在于阴阳失调,中医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微生态学诊断疾病,采用厌氧培养技术对人体某部位正常细菌进行定量(多少)、定性(何种细菌)定位(存在的部位)检查以确定微生态失调及程度。

3.2.4指导养生防病中医学十分重视对疾病的预防,取天地自然规律,采取各种养生的方法,借以保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养生防病即为现代的保健医学,保健医学必须以微生态学为理论基础,维持人体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制剂的重要功能就是无病保健,未病预防。

3.2.5用于疾病的治疗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偏救弊、促使阴平阳秘,恢复阴阳相对平衡。微生态疗法也是恢复微生态平衡达到治疗目的,其方法有营养调整、抗菌调整、内服菌群促进物质、活菌制剂等从而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

3.3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人体微生态平衡中医认为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正邪力量的消长决定疾病的发展与转归,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扶正和祛邪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扶正是为了祛邪,是通过增强正气的方法,祛邪外出,从而恢复健康,即所谓“正足邪自祛”;祛邪是为了扶正,消除致病因素的损害,而达到保护正气恢复健康的目的,即所谓“邪去正自安”。

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来认识正气可理解为人体微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态。20世纪70年代中期荷兰微生态学专家VanderWaaij提出了定植抗力学说,其含义为肠道正常菌群对潜在病原菌在肠道中定植的拮抗作用或抵抗力。研究证明,在正常菌群中,厌氧菌(如双歧杆菌等)对定植抗力负有重要责任,抑制了厌氧菌,定植抗力便下降,扶持厌氧菌,定植抗力便提高。康白教授提出了生物夺氧学说,因肠道正常菌大多为厌氧菌,因此,他用从土壤中所分离出的一株无毒的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成一种生物夺氧的活菌制剂,口服后,肠道氧气被消耗,提供了供厌氧菌生存的厌氧环境,厌氧菌才能生长,才能维持正常菌的屏障作用和其他功能,从而达到扶正(扶持正常菌群)祛邪(拮抗外袭菌的感染)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医的扶正祛邪理论与维护微生态平衡原理十分相似。

3.4中医的脾胃学说与胃肠微生态系统功能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的脾与消化、吸收、代谢、免疫、神经内分泌有关,微生态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脾与人体胃肠正常微生物有密切关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是指胃受纳食物之后再经脾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脾气健运,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反之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此而失常,便会出现腹胀、便泌、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

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在人的胃肠微生态系统中存在许多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类杆菌、乳杆菌、拟杆菌、粪链球菌、韦荣球菌等,每克粪便的细菌数量可达1014个,如此大量正常菌产生的各种酶,参与了机体的酶池,对三大营养物质(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的消化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如胃肠微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就会发挥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若结构和功能异常如双歧杆菌等减少时生物屏障作用下降,有利于外来病原菌的侵袭,或与其他肠道菌比例失调或寄居位置的变化如产气菌大量增殖,就会引起腹泻、胀气等表现。

3.5药食同源理论与微生态学中的营养调整中医的药食学,即药物与饮食关系的学问,药食同源,药食互补,药食互用是其主要内容,药与食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把药物与食物科学地配合起来用以养生、治病是中医学的重要课题,作者对中医的医食同源有以下的理解。

由于不合理的膳食可致冠心病、高血压、胃肠疾病等,对病人而言,合理营养极为重要。医食同源、药食同根,表明合理营养和药物对于防治疾病有异曲同工之处。医学微生态学研究证明,营养也是使宿主适应其正常微生物菌群的重要因素。营养失调、营养不良或营养变化都对正常微生物群有影响,在正常时保持微生态平衡,在异常时导致生态失调,在微生态治疗法中,用限制营养的办法抑制过盛菌的繁殖如发酵性腹泻可限制碳水化合物食物,腐败性腹泻限制蛋白质食物等。通过营养对正常微生物群中某些成员的促进作用来调整菌群失调也可取得一定作用,根据不同种群对营养要求的不同,可达到促进某些细菌生长和繁殖的目的。对双歧杆菌的扶植可用胡萝卜、乳糖、野芝麻四糖、棉子糖;对乳杆菌的扶植可用乳糖和蔗糖;对肠球菌的扶植可用叶酸、复合维生素B及蜂蜜等多含B族维生素的食物。通过营养的作用来提高宿主对其正常微生物群的适应能力,从而保持人体微生态平衡。

高蛋白、高脂肪食物结构对类杆菌和梭菌有促进作用,这两种细菌的增多与癌症和衰老有联系,因此,要保持对健康有益的正常微生物群,就必须注意膳食结构,合理膳食以利人的健康。

3.6异病同治与使用微生态制剂的微生态疗法

中医的异病同治是不同的疾病在出现相同的证候时,应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有关微生态学中异病同治的问题,目前研究得较多的是胃肠道疾病及微生态治疗。微生态学研究表明,在人体胃肠粘膜上排列着致密的对人体有益的细菌(主要有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等)形成菌膜屏障,这种菌膜屏障能发挥生物拮抗作用控制有害菌的繁殖,阻止有害菌毒性物质的吸收,产生乳酸等使体内有害毒物排出体外,具有清洁肠道,保护肝脏,维护人体健康的作用。一旦菌膜屏障破坏,在外袭病因的作用下,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急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慢性结肠炎、肝病加重等,鉴于这些疾病有一共同的发病机制——微生态失调,因此,利用宿主体内的生理性细菌(如双歧杆菌等)作为种子,通过发酵工程,扩大数量,制成活菌制剂,再回归到宿主的原生境,重建菌膜屏障,就能达到纠正微生态失调,恢复微生态平衡的目的。因此,一种微生态制剂能治疗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此谓异病同治。

从以上列举的医学微生态学理论与中医理论来看,两者不谋而合,极为相似,因此,是值得相互借鉴的,可以用医学微生态学原理解释和阐明中医中的某些理论,也可用微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来研究中医理论和中药、药方。舌象检查证明,不同舌象,是不同菌群结果,通过中医中药疗法,可改变舌象,菌群结构也同步改变。四君子汤有扶植肠道生理性细菌的生长作用,小承气汤在调整肠道平衡方面非常有效。我们可利用微生态学研究方法,从医学微生态学角度依据生态学原理去研究中医中药等方面的问题,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项祺.内经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9.

[2]牛实为.内经生态观,第1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1.

[3]孙濡泳.普通生态学,第1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

[4]扬力.周易与中医学,第2版[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8.

[5]康白.微生态学,第1版[M].大连:大连出版社,1988:7.

[6]向近敏.分子生态学,第1版[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医学;文献计量学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5.022

中图分类号:R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5-0095-04

Analysis on TCM Articles Based on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XU Yun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know the TCM discipline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rough analysis on TCM articles based on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CSCD) in recent years. Methods Articles about TCM in CSCD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5 were searched by computers. The CSCD literature analysis system was used to conduct metrological analysis from the aspects of publishing time, source journals, cited information, authors,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research themes, and fund support. Results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on CSCD wa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5. 85.09% of articles focused on the field of general medicine. There were more than 100 CSCD journals included in TCM professional articles. 17 journals published more than 100 TCM professional articles. WANG Yong-yan academician was the author who published the most articles (121 papers). Academic output H index of six authors was more than 5. 31.52% articles in CSCD were cited.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including general and youth projects) funded the highest number of articles (12.2%), reaching 1716 articles. Conclusion Analysis on articles from CSCD can outline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TCM discipline in China. In recent years, the number of TCM articles is increasing; subject integration is good; high-level teams are forming gradually; TCM discipline is developing fast. However, the citation frequency is low; scholar H index is not high; the overall level remains to be improved.

Key words: 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 TCM; bibliometrics

中t学是以中医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是医学门类中重要的一级学科。近年来,中医学以其简、便、验、效等优势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科技论文尤其是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产出是该学科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2]。本研究对2010-2015年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的中医学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统计。通过对发文数量、年代分布、来源期刊、论文作者、所属机构、高引论文、基金资助等进行分析,评价中医学科发展状况,为更好地开展学科建设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及筛选

通过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电子资源检索系统检索CSCD,以核心词汇“中医学”OR“传统医学”OR“补充医学”OR“中国医学”组成布尔逻辑检索式[3],检索时间为2016年5月,检索范围:2010年1月-2015年12月。通过对文献标题阅读筛选,剔除重复文献及非中医学研究文献。

1.2 数据分析

运用CSCD文献分析系统[4],选取“出版年”“研究方向”“作者-中文”“来源出版物名称-中文”“基金资助机构-中文”进行系统检索,并使用“引文报告”功能完成文献被引和H指数[5]的统计。通过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中医学学科发展情况。

2 结果

2.1 论文数量与发表时间

经筛选,共纳入CSCD收录的中医学论文14 062篇。2010-2015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1年较2010年有大幅增长(>30%),之后每年保持稳步增长,见图1。

2.2 研究领域

2010-2015年CSCD收录的中医学论文共涉及53个研究领域,但主要集中在普通内科,达11 966篇(85.09%)。普通内科是中医学传统优势领域,吸引了大量中医学者进行广泛研究,其余研究领域论文量均未超过5%,论文量排名前10位的研究领域见表1。

2.3 来源期刊

CSCD来源期刊需要经过“定量遴选”和“专家定性评估”,有着严格的选拔标准。共有23种中医药学专业期刊在统计年份进入CSCD目录,包括《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时珍国医国药》《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等,这些期刊共收录论文11 267篇,占总发文量的80.12%。其余论文收录在医学综合、护理、食品、计算机等领域期刊上,有超过100种CSCD期刊发表了中医学专业论文,其中收录>100篇中医学专业论文的期刊有17种,见表2。

2.4 研究者及其机构

研究者是推动科研发展的力量,高水平研究人员是学科团队的核心,是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者。2010-2015年CSCD收录中医学论文数量最多的研究者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王永炎院士(121篇),其论文被引频次居首位;共有6位研究者的论文H指数≥5,最高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王阶教授,H指数达7。总发文量排名前20的作者平均54.9篇、平均被引频次80.85次(去除自引为62.55次)、平均H指数超过4,见表3。

2.5 被引频次

被引频次是指该论文自发表以来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指标可以客观地说明该论文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反映论文的利用价值和学术影响力[6]。截至2016年5月31日,共4433篇论文在CSCD数据库有被引记录,占论文总数的31.52%,但大多被引频次20次的论文12篇(0.09%),所有论文总计被引9716次,篇均被引频次为0.69,见表4。

2.6 基金项目

超过100种基金项目为2010-2015年CSCD中医学论文提供资助,国家层面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行业层面的有“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等,地方层面的有“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重点攻关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等,单位层面的“中国中医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自主选题项目”“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中青年学科骨干培养专项”等。结果表明,各层面都对中医学高度重视,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和支持。其中资助论文数量最多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含面上、青年项目),达1716篇(12.2%),部分论文得到了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支持。

3 讨论

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应具备三要素:一是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二是完整的理论体系,三是科学的研究方法[7]。通过对CSCD论文统计结果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中医学科近年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

3.1 数量稳步增长

2010-2015年CSCD中医学论文数量总体上呈稳步上涨趋势,特别是2011年数量与2010年比较呈大幅增长,中医科研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然而,CSCD论文收录数量虽然取得了显著增长,但与全国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的规模[8]还很不相符,人均论文数还处于较低水平。

3.2 多学科融合促进中医学科发展

中医学是综合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知识、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的发展离不开多学科融合。结果表明,2010- 2015年CSCD中医学论文主要研究集中在传统优势领域内科学,部分研究与公共卫生、药理学等其他医学领域有交叉,与教育研究人文学科有交叉,甚至与计算机工程学科有交叉,这体现出中医学作为综合性学科积极利用与相关学科融合,促进自身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当然,该分类主要是CSCD数据库的技术划分[4],并未根据中医学研究方向进行细化,描述较为模糊,尚不能准确反映中医学二级学科发展情况。

从论文来源期刊上看,有超过100种期刊收录中医学论文,包括中医药学期刊、综合类医药学期刊、药学期刊、食品期刊、计算机期刊等,体现中医学相关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学科融合度良好。

3.3 高水平学科团队逐步形成

从论文作者所属机构上看,20名论文高产作者中6人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研究所,4人属于河南中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和河南中医学院老年医学研究所的也各有2人,由于CSCD统计数据并不计算作者排名,很多为科研团队成员共同发表,均计入个人论文数,可以看出中医学正逐步形成有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高水平学术团队,并形成了良好的科研产出。尤其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系统,下设4个单位中共有10人进入高产作者前20位,占比达50%,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也均有研究者进入高产作者前20位,体现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3.4 中医学科建设尚待加强

除“人均论文较少”外,本研究结果中“专家学术产出H指数”和“论文被引频次”这2个衡量学者关注度和学术论文质量的关键性指标也并不理想,这体现出学科发展的整体水平仍不高[2,9],学科发展现状与学科应有的地位还很不匹配,学科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 小结

科技论文的产出是一个学科发展水平的具体体现,虽然CSCD中医学论文统计尚不能反映学科建设全貌,但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可对学科整体水平有初步概念。中医学科发展任重道远,需要全体中医科技人员努力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勇攀科学高峰,也需要相关单位重视学科的发展潜力,加大投入力度,共同促进中医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郑进,罗艳秋,龚谨.关于“中医学”定义的重新思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0,16(4):265-266.

[2] 叶然,徐桂华.文献计量法在我国护理学科中的应用现状[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2):38-40.

[3] 刘红泉,张亮峰.布尔逻辑检索模型的分析探讨[J].现代情报,2004, 24(9):4-6.

[4] 李.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特色功能解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4(5):121-123.

[5]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 16572.

[6] 陈仕吉,史丽文,李冬梅,等.论文被引频次标准化方法述评[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12,18(4):54-60.

[7] 李致重.中医学的科学定位――科学、哲学、人、中医、名实[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9,24(4):410-412.

[8] 本刊通讯员.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7):103.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现代中医论文作为科技论文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医药科研、医疗、教学成果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现代科技论文过于强求规范化、标准化,无形中又限制了传统中医论文的写作和发展。这里,笔者试图对传统中医论文的历史特性作一回顾,以期引起人们对传统中医论文的再认识。传统中医论文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密切相关,同时又受到社会历史的变迁和科学技术进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的流传方式与今有所不同,多散见于文史杂著或书籍之中。

1起于春秋,成于战国

传统中医论文的产生,其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迟在周代,医学从巫医部分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国家专门设有“医师”的官职,并规定有明确的职责。据《周礼•天官冢宰》[1]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春秋左伟》[2]是记录春秋时代历史的史书,其中有对秦国医生缓与和的记载,不但记述了他们的高超医术,还有关于六淫致病的阐释:“天有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是有关病因理论的最早论述。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各家学说,此时医学也有了相当的发展,有关医学的讨论逐渐深入。如秦国宰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写的《吕氏春秋》[3],汇集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被称为杂家。其中有些篇章,如《尽数》、《本生》、《》、《达郁》等篇,分别对人体生理、病理、养生、防病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如曰:“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沈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虽有彭祖犹不能为也(《》)。”“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六府,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也(《达郁》)。”这些论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医学理论已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4]。据考证,在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医理论已初步形成。《黄帝内经》[4]的绝大多数篇章即成于此期间。该书非一时之言,撰述亦非出自一人之手,实际是古代医学论文的汇辑,这就是传统中医论文产生的始端。

2以论为主,各抒己见

传统中医论文的概念与现代不尽相同,现代的中医论文意义比较宽泛,传统中医论文尤其是古代中医论文专指医论。医论体裁以论为主,或阐发经旨,或辨别是非,或提出新论,或批驳旧说。所论内容与探讨的问题十分广泛,如基础理论、辨证诊法、治疗原则、各科疾病证治的阐述,有关医家、医著、医德、医事的评说。医论的发表形式大体有三,或附于医学著作之中,或整理成医论专著,或汇辑为论文集。

2.1附于医学著作中的医论古代有很多医论是附于医学著作之中的。例如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5],是作者根据《素问》、《针经》、《明堂孔穴》三书整理而成,主要侧重于讨论人体经络、俞穴和各种疾病的脉证及针灸疗法。在该书主体内容的前面则载录了16篇医论,如《精神五藏论》、《五藏六府阴阳表里论》、《营气论》、《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论》、《奇邪血络论》等,全面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再如唐•孙思邈《千金要方》[6]卷一之《论大医精诚》,金元医家张从正的《儒门事亲》[7]之《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朱丹溪《丹溪心法》之《不治已病治未病》,明•李中梓《医宗必读》[8]的《不失人情论》,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9]中的《用药如用兵论》等,都是附于医学著作中的古代医论名篇。

2.2医论专著宋元以后,中医学术不断发展成熟,一些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体验和学习心得,打破了“治病只有伤寒一派”的格局,各创新说,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如寒凉派、补土派、攻邪派、滋阴派、温补派等。繁荣的学术必然带来医学论著的发展,此时出现了许多医论专著,如刘完素的《三消论》[10],李东垣的《脾胃论》[11],朱震亨的《格致余论》[12]等。以朱氏《格致余论》为例,该书即是一部个人医论专著。全书共1卷,载医论41篇,从基础理论到临床治疗,从养生防病到正误、书评,无所不及,集中反映了朱氏“相火论”及“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另如元•王履撰《医经溯洄集》[13]亦为一部医论著作。全书共载医论23篇,是王氏对于温病与伤寒的辨析和对李东垣学说的探讨,对后世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明清时代,医论著作发展到高峰。如明•张介宾《质疑录》[14]是其晚年的一部医论专著。该书共载医论45篇,是专为纠正前人之谬而著:“论辨之,以正其失”,故题曰“质疑录”。又如清•徐大椿《医贯砭》[15],全书共2卷凡30篇,对赵献可的《医贯》[16]进行了逐字逐句的批驳,语言极为犀利。此外较为著名的医论专著还有明•孙一奎的《医旨绪余》[17],戴思恭的《推求题意》[18],赵献可的《医贯》,清•章楠的《医学棒喝》[19],石寿棠的《医原》[20],吴鞠通的《医医病书》[21],王学权的《重庆堂随笔》[22],高鼎汾的《医学问对》[23],吴东晹的《医学求是》[24],程芝田的《医法心传》[25]等。

2.3医论文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唐大烈编辑的医论文集《吴医汇讲》[26]。该书打破了以往个人医论专著的模式,将众多医家的医论汇编在一起。在公元1792~1801年间每年出一卷,成为我国最早的具有医学刊物性质的书籍,几年间共刊载了江浙地区40多位医家的文章上百篇。文章编排不分门类,体裁亦不拘一格,有医学理论、专题讨论、验方交流及考据、笔记、书评等。其中主要论著有叶桂的《温症论治》,薛生白的《日讲杂记》,顾雨田的《书方宜人共识论》等。该书对当时的医药交流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为中医药期刊的创办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注重西学,推陈出新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陈汝德先生,又名陈木芳,祖籍广东汕尾,1945年出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高级诊断内外方剂药学(全科)、香港新华中医学院高级研究班,是香港中医药管理委员会注册执业全科中医师、香港注册中医学会原执行委员会委员、香港广东省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理事长、香港中医研究院教授,并经营陈汝德康德堂三十多年,有多篇医学论文刊载于中国《中医杂志》等著名书刊,其传略、成就被编入《世界名人录》、《香港英才录》等大型辞书。】

服务社会真诚回馈

在许多义诊的中医行业活动上,陈汝德先生是被人们常常所见到的人,大多的时候,他一如在自己药行里的情形,身着一套白大褂,不是在聚神会神地为病人诊断,便是神情平和地向病人解释,这就是陈汝德先生给大多人的印象:平凡真实,有一颗服务社会的热心。

提及陈汝德先生,许多人都对他的医术竖起大拇指,提及他的为人,许多人也会展露笑意。从医术上来说,他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高级诊断内外方剂药学(全科)、香港新华中医学院高级研究班,拥有四十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从日常生活上来说,与他接触过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感触到他身上的那股平易近人,他说话不紧不慢,没有抑扬顿挫的声调,却是吐字清晰、条理分明,带着医者的亲切与严谨。

据了解,陈汝德先生在很多年前就开始参与许多服务社会的义务工作,1982年海丰陶河虾西小学修建,陶河镇主公路,陶河至虾西乡公路的修建,他是出力出钱的筹建委员。2007年与汕尾市等中医业界创立了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并担任理事长,这么多年以来一直保持自己强烈的责任心和服务热情。

为回馈家乡,他经常组织一批香港中医师在香港以及内地进行义诊、赠药活动。“我们回到家乡义诊赠药时,来问诊问药的乡亲非常多,由此可见,我们这种活动举办得非常有意义,能够真正地帮助到家乡人,我希望以后自己能够多多参加类似的活动。”胸怀一颗服务家乡的心,他把那份感恩之情挥洒在家乡人身上。

陈汝德先生是一位做事细心、有条理的人,素来喜欢做一些归档、总结的工作。如果你有机会翻开他的服务工作日志,印入你眼帘的将是手写的、记录得密密麻麻、整整齐齐的事项和数据,这些事项和数据的背后,正是他和众多中医行业人士服务社会的心血和汗水。同时,他是一位谦和的人,当他详细地向笔者提及这些服务工作时,他喜欢提及自己所在的团体的力量,而不仅仅是个人的作为。

除服务香港广东汕尾市同乡总会中医协会之外,陈汝德先生还担任其它多个社团的医师顾问,积极踊跃参加各种进社区的义诊工作,常对老弱贫病、伤残、无依者减免费施治,送医送药上门。香港“欢乐满东华”慈善筹款之认识中草药漫步行,陈汝德先生与太太颜惠梅医师(香港全科中医师)同筹办者之一李密汉教授,香港中草药专家竭力向参与者,浸大中医学院学生们实地讲解中草药的认识、保护、培育、采用等。而且参加诸多类似的活动,陈汝德先生得到了其夫人颜惠梅女士的大力支持,并且,他们双双服务社会的身影也常出现在许多类似的活动上,有名家曾赠送陈汝德、颜惠梅伉俪服务社会的嵌名联――“汝河澎湃如才识,频施惠泽;德望崔巍若峻峰,远播梅馨。”

医术追求精益求精

谈及当年选择中医这一行,陈汝德先生表示还算是平稳发展,虽然当中也遇到过许多困难的事例,但最终也是在平稳中度过,而且能在奉献自己力量的同时,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他认为,中医师应该不断地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医术,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广大病患者。

陈汝德先生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高级诊断内外方剂药学(全科),师从广东名中医郭仕猷(郭贞)和曾岳庵等,从中学习了大量的医术知识,并慢慢地收获在中医界的成就。回顾过往,他自从医至今已拥有四十多年的中医临床经验,主理内、外、妇、儿全科,特别是在医治骨刺、风湿、心血管内科方面有很高的医术,并成功地研制出“特效骨刺散”, 被患者誉为“骨刺圣手”,擅长医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肝硬化、骨伤、皮肤科等疑难杂症,以及擅长运用针炙、推拿等物理治疗方法等,另外,他自己研制出多种中药成份的药品,且效果显着。

1993年,由于医术高明,陈汝德先生应邀到北京为时任中国水利电力部副部长彭仕禄诊病。曾任《广东中医》审编委员会委员、九十多岁高龄的名中医师曾岳庵撰联称誉陈汝德医师,这幅鹤顶格嵌名联曰:“汝心越善成功越大,德行弥高医术弥精。”

紧跟时代的步伐,陈汝德先生在行医过程中,非常注重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医术,以便更好地服务患者。“做中医这一行,一定要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学习。”由此,他常常对自己严格要求,利用大量的休息时间坚持不断地学习和进修,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他攻读了香港新华中医学院高级研究班,1983年往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医学院、荔湾中医医院实习,参观交流,是香港中医界最早回内地学习交流团之一,并取得修业证书。2004年12月,颜惠梅女士从流花桥医院中西医结合课程培训班(第二期)顺利结业。

在中医方面几十年的实践和总结过程中,陈汝德先生撰写了多篇医学论文,被业界多家著名刊物刊载。例如,论文《腰椎骨刺顽症中医方法治愈例证》被选编入《首届全球中医药大会论文集》;《糖尿病脚免截诊治》被编入《中医杂志》、《香港中医杂志》、《香港注册中医学会中医药论文集》;《多发性脓肿“流注”、“瓜”中医诊治验证》被选编入《港、澳、内地中西结合专业交流研讨会医学资料汇编》,与夫人颜惠梅女士合撰了《论三种常用草药》。鉴于在中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陈汝德先生在2005年被香港中医研究院聘请为该院教授。

目前,他还和励志会梁李秀娱纪念学校合办了一个中草药园,并在未来计划把所种植草药的成长过程、功效编集成册。

另一方面,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和认可,其传承和发展也成为一项重要任务。“中医,以前没有受到很大的关注,现在全世界都证明:中医对人体的健康是非常有益的,我们应该要好好地发扬中华民族这一瑰宝。”陈汝德先生认为,“弘扬中医学、发展中医学”是每一位中医师所应承担的责任。为此,他积极出席业界的学术交流会,乐于与业内人士分享自己在中医方面的研究经验,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医术上的精益求精,在服务上的孜孜不倦,广东作家杨永可曾这样描述陈汝德、颜惠梅伉俪,诗曰:“济世悬壶医者心,八纲四诊至精深。口碑载道驰隆誉,妙手回春递好音。澎湃江河才格涨,馨香梅蕙德施森。霍然去病长康众,近悦遐来沐霈霖。”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结构式摘要 中医英语 写作 翻译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随着中医药文化的不断对外传播,中医的地位和作用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中医论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国内外学术机构对中医论文的收录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英文摘要写作质量的高低。中医学术论文的英文摘要不仅是医学论文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是国际同行了解我国中医科研现状和成果的重要途径,它直接影响论文的整体水平和质量,以及中医知识的国际化交流。因此,在今天的信息化社会,在我们推动中医走向国际化的进程中,中医论文英文摘要的译写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对目前国际上医学类期刊普遍采用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语部结构式摘要的撰写及翻译方法进行了讨论。

一、摘要中“目的”部分的写作及翻译

“目的(Objective)”部分的写作内容应直截了当地提出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或阐述整篇论文所要说明的主要内容、范围和重要性。目的是英文摘要中提纲挈领的部分,必须具有高度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通常用动词不定式“to do”表示研究目的(也可以使用“in order to do”结构,但“to do”更为简洁),常用的动词有determine(测定),evaluate(评估),assess(评价),investigate(调查),discuss(讨论),compare(比较),examine(检查),identify(识别),study(研究),explore(探究),understand(了解),observe(观察),demonstrate(展示),prove(证明)等。“目的”一词的翻译,有的刊物用“purpose”,有的用“aim”,也有的用“objective”,目前的国际医学刊物如《美国医学杂志》等大多使用“objective”,我们也推荐此词。此部分可以使用动词不定式,也可以使用完整的句子。

例1:Based on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various dynasties on insomnia,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literature in the history about treating insomnia in the hope of improving the level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insomnia.

本文通过研究历代关于不寐的文献,系统比较了历代医家在不寐辨治上的优点与不足,以求进一步提高对不寐的辨证论治水平。

例2:To determine whether familial occurrence of AF is associated with new-onset AF beyond established risk factors.

(目的)测定家族性房颤的发生是否与新发房颤风险有关联。

例3:探讨不同剂量的葛根芩连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其机制。

To explore different doses of Gegenqinlian Decoction on the resisting 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rats insulin of type 2 diabetes.

二、摘要中“方法”部分的写作及翻译

“方法(Methods)”部分应简要说明实验或研究是怎样做的,其写作内容包括两大层次: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是指应说明研究对象是患者、健康人,还是动物(何种动物)。介绍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是否为特别群体或特别种属等。如何分组,分成几组,每组的受试对象是多少;研究方法应包括研究的设计类型,所用的治疗、干预、处理的方法或技术名称等。

例4: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control group and blank group.

病人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和空白组。

例5:For this single-site study,45 unmedicated participants(22 with generalis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and 23 healthy controls) were recruited via advertisements from the metropolitan area of Washington,DC.

在这单一地点的研究中,我们通过广告的形式,从华盛顿地区征募了45名非药物治疗的参与者,其中22名有一般性社交焦虑症,23名为健康的对照组。

例6:We randomly assigned 832 newborns who had celiac disease to the introduction of dietary gluten at 6 months (group A) or 12 months (group B).

我们随机分配832名患有乳糜泻的新生儿服用6个月(A组)或12个月(B组)的米粉。

三、摘要中“结果”部分的写作及翻译

在“结果(Results)”部分,作者应该用完整的英语句子提供研究所得出的最主要结果,如果有条件,还要说明其可信度及准确性的统计学程度。

例7:Of the 50 eligible patients randomly assigned to the two treatment groups,49 actually received the study drug and completed the study (16 in the placebo group and 33 in the evolocumab group). Compared with placebo,evolocumab significantly reduced ultracentrifugation LDL cholesterol at 12 weeks by 30.9% 。

随机分配到两个治疗组的50个符合条件的患者中,有49位实际接受了药物治疗并完成了研究(16位在安慰剂组,33位在单克隆抗体组)。与安慰剂相比,单克隆抗体在12周的时间里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地下降了30.9%。

例8: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group was 96.57%,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control group was 74.98%: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

临床疗效的比较: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57%,对照组为74.9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例9:In the course of treatment,the patients of treatment group did not find any abnormal functions in liver or kidney,and had no significant adverse reactions,which means that the drugs used in treatment group are safe and reliable.

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未发现肝肾功能异常,无明显不良反应,这表示治疗组使用的药物安全可靠。

四、摘要中“结论”部分的写作及翻译

“结论(Conclusions)”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从研究结果中获得的新认识,是对结果的讨论、分析和评价,包括建议、应用和展望。该部分高度概括和集中了论文的学术见解,语言应简明扼要、精练完整。

例10:健脾活血补肾汤可以改善佐剂型关节炎大鼠的活动度、毛色,减轻炎症,缩短致炎足踝关节周长。

Spleen-Fortifying Blood-Moving and Kidney-Supplementing Decoction can improve the activity degree and hair color of rats with adjuvant arthritis,relieve inflammation and shorten the perimeter of ankle joint of inflammatory foot.

例11:女性饮用含果糖丰富的饮料会增加痛风发生的风险。

Consumption of fructose-rich beverages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incident gout in women.

例12:切制可以通过改变饮片的厚薄和大小来影响临床疗效,与此同时,适宜的干燥温度和时间对饮片质量的影响也至关重要。

Cutting can affect the clinical efficacy through changing thickness and size of drugs. At the same time,suitable drying temperature and time are critical in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prepared drugs in pieces.

总之,要写好或者翻译好中医学术论文摘要,作者既要有广博的中医专业知识,又要有良好的英文基础,熟悉摘要各个部分的结构、常用词汇及句式,还要注意学术语言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简洁性。一篇好的英文学术摘要不仅能提高论文的国内外知名度,还能极大地提高论文被收录、转载、检索和引用的几率,以及向世界推广中医。

参考文献:

[1]刘雪立.结构式摘要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3(3):185-186.

[2]郑福裕.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编写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3]郑玲.中医英语译写教程[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13.

[4]张春芳.功能翻译理论视阈下的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5]章恒珍.医学论文摘要写作[M].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6篇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现已更名为《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CN:33-1349/R)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为全国一类中医学术性期刊,以报道本院教育、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为主,兼顾本省及国内外有学术见解的优秀中医学论文,以提高为主兼顾指导自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是由浙江中医药大学主管主办、《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中医药综合类学术期刊,是我国最早创办的中医药高校学报之一。本刊常设论著、基础研究、国医传承、浙派中医、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药研究、针灸推拿、教学管理、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硕博之窗、本科习作、学术进展等栏目,并不定期开设各种专刊、专栏,突出中医特色,既强调中医传统研究方法,又强调现代实验研究与临床运用总结,集中报道中医药各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本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包括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美国《化学文摘》、波兰《哥白尼索引》、俄罗斯《文摘杂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医学索引等13家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录,曾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等荣誉、第六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科研论文;SPSS软件

医学统计学是医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此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因此我校基于中医学专业本硕连读实验班《医学统计学》课程施行了教学改革,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结合SPSS软件讲授英文医学论文中的统计设计与统计方法,提高学生的基本科研素养,培养学生统计设计思维和解决科研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1 增加统计软件SPSS实验课

医学统计课程定理内容较多且抽象难懂,而医学院校的学生数学基础薄弱,传统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医学统计的理论知识难理解,也会导致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效果不达标。因此,在教学改革实验课上进行SPSS的讲解和教学演示,教授学生统计软件SPSS菜单中的统计方法英文表达和如何解读统计软件输出的结果,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医学统计的学习兴趣,还能行之有效的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SPSS统计软件具有操作简单,容易被学生掌握。过去用计算器要经过很多步骤计算和画图,现在用统计软件画出来的频数直方图、散点图、箱图、回归曲线既快又准。SPSS统计软件教学大量地节省了教学的板书时间,增加了学生的信息量,开阔了学生的统计知识面,进一步达到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目的,即不是注重传统的统计概念,而是更专业的强调医学统计学的使用条件和具体实施方法,发挥统计的实际应用作用。

2 进行医学统计学的双语教学

本次教改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而目前的现状是中医药在医学研究发展方面的贡献没有西医显著,所以这就要求我们加紧与国外医学研究者增加交流,把我们的最新成果用统计学验证其医学方面的研究意义。因此,中医药院校的学生应在提高自身的统计学应用能力的前提下,熟悉英文表达,在日常教学中逐渐用英语把实验结果和统计学方法用英文表达出来,那么这种教育改革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社会竞争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所以在本次教改日中,我们增加了统计学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方式,真正的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是为我们的国粹――中医与中药的国际化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3 注重统计分析,实现医学统计学的专业课题融合

医学课题完成的质量与水平离不开统计分析,只有正确、有效的医学统计分析,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医学统计分析是将医学专业知识与统计学知识相结合,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虽所得资料进行科学的加工、整理和分析,用正确的统计指标和方法描述取得的结果,并作出科学的推断。在课题的具体研究中,实验设计和统计方法的选择是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大多数学生能想到的统计方法不是相关回归就是t检验或方差分析,并没有在实验之前想好课题研究的统计设计方案。因此,在本次教学改革中我们对常用的设计方案:完全随机设计、配对设计、随机区组设计、拉丁方设计、序贯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并结合课题做了具体的实例讲解,实现了医学统计学的专业课题融合。

教学中增加前沿国际学术论文统计方法分析环节,一是,看医学论文中的统计方法表达方式,二是,和学生专业融合,学到最新最快的医学研究方向,当然这要和医学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先沟通,筛选适合学生参考学习的科学研究结果。

4 网络教学,增加师生交流

使用网络教学进行第二课堂辅助教学。本次教学改革为了提高医学统计课程教学质量,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增加师生交流的网络教学。在我校的校园青果软件中,在医学统计课程的网页中制作了常用的统计模型和统计实例分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同时帮助学生校正修改参加大学生创业项目和大学生挑战杯项目中所遇到的统计问题,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医学统计学的科研实践,提高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英,黄品贤,宋花玲,戎芬,陈学芬,金如锋.中医药院校《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3,26(2):246-248.

[2]金松玲.应用SPSS统计软件,提高医学统计学教学质量[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20(4):312-313.

[3]颜素荣,王耘,刘芳,缪素芬.中医药类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10,9(9):1206-1208.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8篇

1 医学论文的特点

医学学术论文是论证性文章,要求有鲜明的论点、充分的论据、正确的论证方法,论点、论据和论证是其三大要素。科学性、创新性、学术性、规范性、可读性是医学论文的特点。

1.1 科学性

医学论文的生命力在于它的科学性。所谓“科学性”,表现在真实性、全面性和逻辑性3个方面。要求从选题、设计、观察研究到推理和结论,每一步都要有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和严密的方法;选题要有足够的科学依据,设计要有充分的可靠性、可比性和必要的随机性,观察研究要真实、准确和全面;要强调推理的逻辑性和结论的严谨性。没有科学性的“论文”不但毫无价值,而且还可能把>,!

1.2 创新性

医学论文的灵魂在于它的创新性。所谓“创新”是指前人没有做过或没有发表过的科研成果,是指从新的角度阐明新的问题,如在基础研究方面,有新发现、新观点;在临床研究方面,观察更深,诊断方法有创新,治疗效果更好,或古方新用,提出新见解等。

1.3 学术性

学术性主要表现在专业性上,医学是专业性很强的知识,应区别于科普性的一般知识。同时,医学又是一门应用科学,指导作用越强,越受读者的欢迎。

1.4 规范性

规范性是医学论文在表现形式上的重要特点,是要求论文的书写形式符合约定俗成的相对固定的程式。这种规范化的程式,是无数科学家写作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1.5 可读性

要求文字表达准确、简练、通顺,使读者以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多的知识和信息。此外,可读性还包含这样两层意思:一是让读者看得懂,即对该专业内学者来说它是易读的,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它是可以理解的,切忌模糊晦涩;二是让读者乐意看,有一定的生动性,切忌干瘪乏味。

2 医学论文写作格式与特点

根据文章的学术内容,结合论文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理论研究、学术争鸣、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临床报道、经验总结、医案医话、病例讨论、专家评述、文献综述等,也是目前中医学期刊通常采用的以栏目名称标示的体裁形式。

虽然体裁及表现形式不一,其内容大体包括题目、摘要与关键词、前言、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与结论、参考文献。

2.1 题目

医学论文的题目又称标题、文题,是对论文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也是论文的总纲。论文中通常出现的缺陷:①写一个很大的题目,其具体内容却没有那么多信息,从而造成文、题不符,或华而不实。②冗长繁琐,题目中对特定内容描述过多,造成题目过长。③题目不易认读,题目中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略词或字符代号,造成阅读困难。

2.2 摘要与关键词

研究类文章应有摘要,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期刊还应有英文摘要。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而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具有独立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应着重反映研究中的创新内容和作者的独到观点。

一般临床研究类文章的摘要采用报道性摘要,通常以结构式形式表达,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目的:应阐明研究的设想,说明要达到的目的,避免与题目重复;方法:将分组方法、每组的干预措施以及检测的内容和方法简单介绍清楚;结果:将研究结果客观地列出,不加评论和分析,不列图、表;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作出结论,不加评论和推测。篇幅以200~300字为宜。综述和非研究类文章的摘要应该写指示性摘要,将该文的主要核心内容介绍出来即可,目的是让读者对该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检索的需要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主要作用是鲜明而直观地表达该论文的主题内容,并有助于查阅、检索。关键词一般要求3~8个,应特别注意第一个关键词的选用,该词应反映全文最主要的内容。关键词使用不当中最常见的问题是作者为了使关键词尽可能准确地表达论文某一确切的含义而将其写全、写完整,进而写成一个词组或短语。

2.3 前言

前言又称引言、导言、绪言和导语,是论文开头部分的一段短文,是文章的引子。主要概述研究的背景、目的、研究思路、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等。一般不超过250个汉字。其作用在于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了解。

在前言中常见的缺陷是:①过于简单,未对该项目目前研究的现状、自己研究的思路以及通过此研究要达到什么目的进行介绍。这样的前言一般不会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也显得文章浅显,大大降低了文章的分量。②冗长繁杂,在前言中过多地回顾历史,而且,每段回顾均要加引好几篇文献,把前言写成了小综述。③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把自己研究的结果意义任意夸大,常用“首次报道”、“首创”、“第一”等词。

2.4 材料与方法

这部分是别人能够重复实验的重要依据,其叙述应以他人可以重复实验为度。

观察对象为患者,需注明病例和对照者来源、选择标准、一般情况、分组方法及观察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等。临床试验研究还应说明试验程序是否经所在单位或地区伦理学相关机构的批准,研究对象是否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研究对象为实验动物,需注明动物的名称

、种系、等级、动物许可证号、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等。药品及化学试剂使用通用名称,并注明剂量和单位。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无须描述工作原理。 在方法中,应详述创新的方法及改良方法的改进之处,以供他人重复。采用他人方法,应以引用文献的方式给出方法的出处,无须详细描述。注意要将各组所采用的干预方法分别介绍,不能只介绍观察组的方法,其他组不介绍或轻描淡写地说几句。同时说明疗程和观察时间。对每一种新方法的可能价值、危险、不适及效果,须与现有的最佳诊疗方法做比较。

观察项目及指标要分别列出,特殊的检测指标及方法要详细说明。描述统计学方法,并说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学软件及版本。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 学科建设;中医痹病学;研究生;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9-153-02

随着“中医痹病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对医学研究生特别是中医学博士研究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这要求我们研究生不仅要了解风湿病(痹病)学科当前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对“中医痹病学”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科发展方向应深入理解,熟悉、掌握“中医痹病学”学科的重要研究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能力。同时,对于一些交叉学科的发展也要有所涉猎,使得具有既可以独立从事临床实践工作,又能完成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能创造性地研究和解决“中医痹病学”学科建设中的具体基础理论和实践问题。

1 构建“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高级人才不可或缺的素养,我们研究生在创新意识方面较欠缺,创新意识不够强烈。创新思维能力是“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医痹病学”学科整个创新核心的根本。在对待新事物或新问题时习惯于参照书本和文献,虽有一定的苦耐劳精神,但缺乏挑战权威的勇气,作为一名中医学硕博士研究生要具备一定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研究生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只将是纸上谈兵,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1]。创新不是要我们创造新事物,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发现新问题,

找出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营造一个宽松的、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培养我们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我们研究生独立思考[2]。正是在这种鼓励轻松的氛围中,才会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实际行动中,这要求我们研究生在风湿病科病房中要有独立思考处理患者的能力,在随导师坐诊时有事先预判风湿病患者病证的能力。同样,在科研中也要求我们不但发现新的课题、新的指标和新的研究方法。

2 加强“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能力

临床实践技能的学习是“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学习的重要阶段[3-4]。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不仅要熟悉掌握,更要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跨越,已达到高年资住院医师的水平。“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要不断培养临床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带教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带教老师要指导研究生培养诊治疾病的思维能力,研究生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培养研究生对疾病的辩证思维过程,这也是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的过程。带教老师在指导研究生对疾病认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多给予研究生临床启发式的带教,使“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不但对本学科的知识产生兴趣,而且对其他医学新领域也产生浓厚兴趣,这样才会不断的学习和进取,从而,激发研究生对临床工作的热情。带教老师在指导研究生进行临床技能操作时,医师应注意具体的操作规范,对学生的错误操作或不良习惯要及时给予纠正,适当时可通过多次教育和操作,掌握具体的要领。带教老师通过培养研究生的兴趣入手,不断的提高研究生对医疗工作的积极性,使研究生掌握“中医痹病学”操作技能,如穴位注射、小针刀、肺功能检测等技能,使得医学研究生得以全面发展[5]。研究生就应该在反复的临床、学习、再临床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6]。“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在临床实践期间要以医院为家,尽可能多的把时间放在临床工作上,这样才可以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基本病情,了解和掌握危重病例的处理原则,既拓展了研究生的医学理论知识,也丰富了临床实践的视野。同时科室正在推行电子病历,带教老师可以根据病人特点,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病历让研究生写首程,这使得研究生对风湿病有更好的认识。事实证明,“中医痹病学”学科只有通过这样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才能提高其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

3 提高“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的科研意识能力

科研意识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解决临床问题,而且对于我们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意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临床思维能力提升的标志[7-8]。“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要不断的培养其研实践能力,通过灌输科研思维能力的知识,将科研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中医痹病学”学科中。“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通过大量科研实践活动的锤炼和学习,在学习风湿病领域现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针对“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的具体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同时,“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通过敏锐观察力、灵活思考力和丰富想象力,可以想出新理论假设、模型,提出新的理论观点,从而形成新的成果,这对于“中医痹病学”学科建设意义重大。“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应加强科研技能、实验技术的训练和培养。在实际行动中要根据现有的技术和方法提高科研意识,利用安徽中医药大学分子、生物科研实验中心的仪器设备,结合医院现有的三级免疫实验室特色,联合兄弟医院(省立医院、安医)技术力量,积极推动“中医痹病学”学科建设,更好发挥本课题组的学科带头作用。同时,在科研实验中,要求我们研究生要具有较高的实验技术水平,准确地掌握各种实验方法, “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应该学会自己动手做实验,在科研实验中容不得半点马虎,要有严谨的科研作风,不做虚假的实验数据,从而在整体上提高“中医痹病学”学科的科研意识能力。

4 推动“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的学术表达能力

“中医痹病学”学科的研究生在不同阶段学习中,医学论文的构思和写作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个过程也是研究生对所学“中医痹病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总结的过程,也是痹病学各种知识点综合应用的过程,更是“中医痹病学”学科的研究生综合能力体现。通过对医学论文写作,能够培养和提高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推动“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学术表达能力的方法可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中医痹病学”学科的研究生要学会如何有系统地获得风湿病学科的最新医学动态,包括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综合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动态应用于本学科中,同时,依托本学科工作课重点来设计课题,并重点撰写论文。(2)“中医痹病学”学科的研究生要学会利用所学的中医风湿病的理论、专门知识,阅读大量文献,将文献的知识点整合应用与中医风湿病的理论中,系统的分析和提出不同文献中所出现的问题,培养我们研究生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3)“中医痹病学”学科的研究生要学会如何进行严谨的科学实验,这不单单是体现在实验操作能力,更是体现在对科研实验的设计方面。这就必须要求我们研究生依托安徽中医药大学现有的资源,如网络电子期刊、电子图书馆等各种医学信息载体,这样才能更好的汲取“中医痹病学”的科研知识,掌握“中医痹病学”学科的研究特色方法。(4)“中医痹病学”学科的研究生要定期举行学术论文论坛、沙龙等形式,让我们研究生根据自己研究方向,通过检索国内外的文献,介绍风湿病学科最新进展。同时在学术沙龙上可以邀请海外留学的老师就其研究内容进行讲座,拓展“中医痹病学”学科研究生的视野;或者邀请某一方面的技术专家就某一知识点进行交流,指导我们研究生的学术论文,这对于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学科的医学研究生担任着“中医痹病学”学科建设的前锋任务,我们研究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临床医疗技能水平,同时也要掌握丰富的风湿病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要有不断创新、探索和发现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研究生只有做到以上的要点,在“中医痹病学”学科的带领下,不断地紧跟“风湿病学”学科的变化,才能提高自身的医学技能和科研能力,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为综合性的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刘涛,姜红,刘旭明.谈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14-115.

[2] 王中华.研究生教育之乱象与治理[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14-16.

[3] 赵嘉芸.影响临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2:141-142.

[4] 徐蕾, 黄淇敏.专业学位医学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的实践与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3):360-364.

[5] 王瑛,邹小莉,李慧,等.临床教学医院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3:222-223.

[6] 武永江.论导师与研究生差异性成长共同体的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2,6(5):82-86.

[7] 方伟, 杨杏芬, 王声勇,等.硕士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4):433-435.

[8] 马晓丽,崔明德,李国栋.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5(1):82-91.

(收稿日期:2013-07-17)

中医学论文范文第10篇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7)03-0002-02

李冬青教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硕士生导师。1954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医学院6年制本科(昆明医学院的前身)。1956年被单位保送到全国第一批刚成立的五所中医大学之一的成都中医学院学习中医。1959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全国首届三年制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从事临床工作50年,教学工作30年。曾任教研室主任、中医系负责人、教务处副处长、云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在的第一附属医院)医教处主任等职务;曾连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云南分会常务理事、曾任云南省教育厅高评委中医中药学科组评审委员、云南省教育厅教授、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成员。

1 肩负重托,走上医疗岗位

1954年正当我们国家建设高潮的时期,迫切需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及大学毕业生。我服从国家统一分配,被分配到举世闻名的锡都人民医院工作。能为锡都的广大人民服务,我感到自豪。大学刚毕业的我,马上挑起重担,领导分配我主管负责90张病床,包括内科及儿科,还负责带学生实习。我深深体会到这是领导对我的信任,对我确实也是一个锻炼提高的好机会。面对现实,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学习,勤奋踏实地工作。有时为抢救重病人,两三夜不闭眼,一直守候在病房。得到了锡都广大病人的好评。被评为个旧市的先进工作者,并获奖励。

2 勤奋学习中医三年

1956年为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提出组织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组织上保送我到成都中医学院学习三年。我感到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非常幸运,我们的授课老师及带实习的老师全都是老一辈的名医专家:李斯炽、吴悼仙、张澄庵、熊宝珊、邓绍先、卓雨农、凌一揆等名老中医,他们学识渊博,经验丰富,言传身教,使我们得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宝贵经验,受益很深。亲眼见到他们对一些疑难杂证,以及有些西医难解决的问题,用中医辨证的方法,根据他们自己的临床经验,用独特的中药,都一一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对我们西学中的医生来说,真是从心眼里佩服。当时社会上有的人轻视中医,说中医不科学。我们认为中医中药能治好病,能为病人解决痛苦,这是事实,怎么能说中医不科学呢?真是无稽之谈,不值一驳。

通过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到临床实习,亲眼见到中医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使我深深感到中医药学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该去继承发扬光大。我有了这么一个指导思想,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虚心学习,学习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确实我做到了一丝不苟地认真虚心学习,把名老中医的每一个病案及口述讲解,全部记录了下来。带教老师看到我们学习那么虚心,认真细致,使他们感到很欣慰,愿把宝贵经验毫不保留地教给我们。通过一年的临床实习,在名老中医的教导传授下,使我们感到收获很大。同时使我深深地爱上了中医中药工作,决心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中医药事业。学习中医三年毕业时,荣获卫生部颁发的学习成绩优良奖状。

3 虚心学习,勤奋工作,开始从事中医药工作的生涯

1959年学习中医毕业,又被重新分配工作。我被分到云南中医学院任教,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在这块中医药园地里,我可以向年长老师学习,可以钻研中医中药业务,巩固在校所学的知识。通过教学和临床,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曾担任讲授过四门课程:《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及《中医儿科学》。讲授对象是:本科生、大专生及研究生。

根据工作需要,我第一次上讲台,就是讲授《黄帝内经》。有人说《内经》是中医课程里难讲的一门课程,因为文字古奥,而且是中医的理论。但我毫不迟疑的、勇敢地接受了这一任课任务。为了把每一节课讲好,在备课中,遇有难点时,我就虚心向老教师诤教,不耻下问,或与教研室的老师们一起研讨,并查阅有关书籍及文献资料,做到认真备课。讲课时做到条理清楚,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达到使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目的。我体会到通过备课、讲课、解答学生的提问,又通过反复修改讲稿,可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及业务水平。

在我讲授《内经》课期间,正碰上了教学改革。我刻苦钻研,动脑筋想尽一切办法,一定要把讲《内经》课改革好、讲好。通过努力,得到了师生的好评。学院授予我先进教师的光荣称号,并获得奖励。继之,我又出席了中共云南省委直属机关首届群英大会。

通过教学工作,我体会到要讲好每一节课,必须做到以下3点:(1)认真备课。要将课备好,就需要虚心学习,刻苦钻研;(2)讲课要做到条理清楚,理论联系实际,要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接受;(3)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长期以来,不管是干教学工作、行政工作或领导上分给的其他任何工作,我都是只抱一个态度,就是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干好。所以在工作中就体现出积极肯干、踏踏实实、认真负责。曾被授予“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4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临床工作,不断总结,搞好科研

自1954年至今,50年以来,我从没脱离过临床,一直坚持临床看病。擅长诊治儿科及内科疾病,这是理论联系实际,为病人服务的好机会。在临床治病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I临床疗效,搞好科研。曾撰写论文数十篇,已在全国各级杂志上刊登发表。其中《自拟“益气舒滞汤”治疗早搏及对早搏的认识》一文获首届世界传统医学论文大奖赛优秀成果奖,并获美国国际优秀论文奖;《小儿急性肾炎证治》被刊登在《中医杂志》日文版。曾参加编写《中医辨病诊疗纂要》,并担任编委;组织编写及审定《中医临床手册》;参加编写《晚期血吸虫病中医疗法》;参加编写全国中医学院统用教材《儿科学》、《内经讲义》。

1996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云南省卫生厅授予“云南省荣誉名中医”称号。

总上所述,我体会到临床工作或教学工作,要提高临床治病疗效,要提高教学质量,都需要虚心学习,深入钻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临床实践,进行不断地总结,才能获得圆满的成功。中医药学是五千年中华医药科技文化的光辉结晶,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世界文明和人类健康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继承创新,为人类健康做出新贡献。

上一篇:返乡创业范文 下一篇:法医学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